【强烈推荐】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脱口秀台词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学校:高埗低涌宝文学校 姓名:
一、设计理念: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原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
验稿)》的教学建
议,(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二)重
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
和掌握。(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五)关注学
生情感态度的发
展。(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1.<
br>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合情推理
与演绎
推理的关系;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根据教学设
计基本原理,制定了“平均数
”一课的教学方案,在前期分析(包括学习任务、
学习者、教学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
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
进行教学设计。
二、
教学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科
书P8例1,是关于平均分的内容,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属于重点知
识之一,所以
也把它编排在比较前面的位置,这节课的内容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有了对平均
分
一定的了解,对以后除法就有较好的教学。而且平均分在实际的运用中有比较
大的用处,也与我们的生活
紧密联系,比如发奖品,分物品等都能用到平均分。
学生在学习平均分的时候,要重点理解和掌握,每份
要一样多的才是平均分。老
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多举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也是人人平等的
意
思,要让学生树立起人人平等的思想。
所需课时1课时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习此课时的学生正是二年级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
七、八岁,还是属
于儿童阶段,他们的天性就是爱玩,对于学习这件事还是比较
不重视。我可以根据他们爱玩的这种特性,
来实行玩中教学,让他们从中找到学
习的乐趣。不过这个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前面的知识点掌握的比较
牢固,大多
数同学思维活跃,脑筋转动的快,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注意后进生的反应能力。
2.
学习风格分析
根据卡波等人研究发现,学习风格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听觉型
——逻辑性、
视觉——善于整体思维,如果没有看到所学内容整体框架,他们的思维就会缺乏
逻
辑性,分机型、肢体动觉型,考虑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
学生。 <
br>从之前的其它课堂的上课情况观察看,本班学生的学习风格普遍呈现为听觉
(主导)、动觉、视觉
三种类型混合分布的状态,此年级段的多数学生的课堂注意
力集中时间相对不长,课堂有时会很吵闹,这
时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醒或者
给予表扬等奖励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
3. 学习动机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动机则主要有四方面的成分:一是学习的内容是
否和自己的兴趣点相
吻合,学生对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会表现出越强烈的学习愿
望,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经常遇到
分东西的机会,而且对分东西表现
得特别喜欢;二是学习的相关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
欢快活跃。
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三是自信心,这是十分必要的,
低年
段学生爱在体验中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强
他们的学习动机;四是满意度
,这是态度情感层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内在的情感
需要可以增强他们的内驱力,进而强化外在的学习动力
。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
情境中感受什么是“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
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过程与方法:
(1)将平均分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平均分的知识来解决除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七、教具准备:
糖 粉笔 圆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动手操作。
引入:
小朋友们,我想请你们帮老师一个忙可以吗?看!老师这儿有6块糖,
老师要把这6块糖奖给昨天作业写
的特别好的xx、xx和xx同学,你们谁能
帮老师把这6块糖分好呢?请同学们动手分分看,记住一点
,你想怎么分就怎么
分。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每人同等数量的糖)。
(2)每人分到几个糖?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糖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糖,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糖,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
叫什么吗?
3、揭示课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老师:什么是平均分?
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二、深入新知。
1.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2.理解“份数”的含义。
(1)看一看
下面图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
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
□ □ □ □ □ □ □ □
□ □ □
□ □ □ □ □ □
(2)比较。(多媒体显示)
□
□ □ □ □ □
□ □ □
□ □ □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
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
为评价标准。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都完成的很好,现在老师有个题目要考考大家。小红想
把8张圆
卡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1) (2)
(3)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张圆卡,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有12张圆卡,要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么分才公平?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
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
什么方法分的?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如果有4个小朋友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圆卡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
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完成书本第8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老师“下面四种分法,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说。
(2)书本第8页的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 )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独立完成课本第11页练习二第一1、2、3题。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
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
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
十、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十一、理论依据
认识平均分是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
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
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
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
理解、比较
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
习的
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
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
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
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
均
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这过程中,我突出了学生的三次实际操作。
第一次,小组同学互相分糖,重视学生分的结果,注重让学生体会感受“平
均分”的含义。在课
的始终,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
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
中,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
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
汇报分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
份分得同样多,通
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
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第二次,重视分法:体现了学生对物品的不同分法,建立
了平均分的概念。
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应该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
是同样的。应该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才公平,为什么?”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
步优化分法。 <
br>第三次,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
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学
生营造探索的空间。不过值得自己思考的是:在组织活动
的时候,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如何让自己提问时
的语言更加准确、严谨,使得学
生的思考、回答更明确,清晰,学习的更加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