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巡山小妖精
876次浏览
2020年08月30日 17: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雾霾的危害和预防-公司年会主持词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 估一估 测一测
◆教学内容
教科书1页、2页,比较铅笔和蜡笔的长度,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学提示
本节 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选
择的物品都是学生每天使用的。本节课的 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讲,没有
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
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
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3.感受和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测
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 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蜡笔、课件、直尺
学生准备:铅笔、蜡笔、文具盒、曲别针、橡皮
◆教学过程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展示1只铅笔和1只蜡笔,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铅笔
和蜡笔。
解答问题:(1)铅笔和蜡笔,哪个长?那个短?
(2)估计一下,1只铅笔的长度等于几只蜡笔的长度?
2.小组合作,动手比一比,并解答上述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量一量。要让学生学会量的方法:
方法1:两支笔一端对齐,在铅笔上一根蜡笔长度的地方画上线,在
移动蜡笔,接着量。
方法2:可以用几只蜡笔接着摆,看一看一支铅笔大约等于几只蜡笔
的长度。
3.找 同学来展示自己比一比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
描述。(在这个过程中,要学生体会“大 约”的意思是大概,差不多。)
设计意图:直接给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抓住重点,给学生< br>充分的动手、动口的空间。了解“大约”的含义,体会“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发现问题:
1.指一指:哪个是课桌的长?
2.同桌合作,选用身边的物品作为测 量的工具,实际测量一下,看看
课桌的长是多少?(教师指导各组选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3.汇报答案,交流各组使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并发现问题:为什
么大家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4.讨论:为什么大家的测量结果会不一样呢?
解决问题:
1.查看学生指出课桌的长
2.请各组分别使用不同的工具来进行测量
3.汇报结果,发现,这一次结果都一样。
4.小组进行讨论后发现,选择的工具不同,不统一,测量结果也会不
同。
得出结论:
要想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 考,“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使用的工具不
一样,使学生想到:数据不一样,是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 。最后让
学生都用蜡笔再次进行测量,通过结果的一致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
必要性。
(三)巩固新知
教材2页,试一试:同桌合作,用蜡笔测量课桌面的宽。
(四)达标反馈
教材2页1、2题
答案:第1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橡皮做工具测量 同样的课本,得到的
结果是不同的。第2题,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学习用品,铅
笔、蜡 笔的结果是一样的,铅笔盒的测量结果可能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在测量物体时,只有选择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才会得到统一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布置作业
1.估测时,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就( ),要使用( )
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得到物体的长度。
2.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度大约是( )个橡皮的长。
3.你的书包的长度大约是( )个铅笔盒的长。
4.你的课桌的高度,大约是( )根铅笔的长。
5.数学课本封面的宽度大约是( )根蜡笔的长。
答案:1.不同 统一
2.3.4.5.答案不统一。
◆板书设计
估一估 测一测
要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教学资料包

统一度量衡
南北朝时,各国度量衡 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
斗(古斗指王莽时所定的标准),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则一斗 比古斗
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仅多二两;南齐则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长度方面,北 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
则增不到一寸。全国度量衡的不一致,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作了统一的规定: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
朝的一尺二寸;隋一斗等于古斗 三斗;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
全国推行。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清代顾炎
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唐
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 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古代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 量
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
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 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
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 须严格执行,
不得违犯。

2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3、4页,认识厘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厘米”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长度 单位,本节课“认识厘米”是在上
一节“要得到统一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中要借助直尺和实际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
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 长度。
◆教学目标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估测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组直尺 和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几厘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图钉
学生准备:直尺、橡皮、铅笔、图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回答问题:要想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获得统
一的结果,应该怎么办?
2.观察直尺,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引入这节课的统一的 长度单位,
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对直尺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
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
尖的距离有多长?……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 有关,实
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
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 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刻度、cm
1厘米=1cm
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 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厘米)
3、 认识1厘米的长度:
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0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
个长度,记住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同时要求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1厘米有多 长,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比
如,图钉的长是1厘米,我的拇指宽是1厘米等,帮助学生对1厘米< br>形成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4、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
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 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
大家用 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是非常准确的时候,
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现,让学生找到测量中最容易出
现的错误,有助于学生 在日后的测量中有效的规避这种错误的做法。
4、 认识几厘米
① 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
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 ----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
这些都是2厘米长。
② 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 是几厘米:0—3、0—5、0—6,这么
快,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③ 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线,从0开始,跑
到几就是几厘米。(真是一个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直观的讲授,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牢固的认识,
并对厘米这个概念印象深刻 ,然后拓展延伸,教会学生找到2、3、4
厘米,用手比一比,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对长度有一个自我的感 受和体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会,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厘米。
三、展示点拨
如果给你一个物品,你能准确的量出它的长度吗?试一试。
学生测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长
师巡视
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
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 你们量的这么准,这么快,是因
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
小结:看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首先都要找到一个便于我
们测量的起点。
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了,学生测量一支
铅笔的长度。
汇报结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测量的。
(三)巩固新知
教材4页,练一练1、2、3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四)达标反馈
习题:1.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 )测量。
2.生活中有很多长度为1厘米的物体,比如( )、( )。
3.1厘米1厘米的数,数( )次是5厘米。
4.你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
5.量物体的长度,如果物体的一端对着直尺的1厘米处,另一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端对着8厘米处,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是( )厘米。
答案:1.长度单位
2.橡皮的厚度、图钉的长度。(答案不唯一)
3. 5
4. 1厘米
5. 7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1厘米是
多长?
那么2厘米,3厘米,4厘米呢?
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布置作业
1. 计算
13厘米-9厘米=( )厘米
38厘米-7厘米=( )厘米
20厘米+9厘米=( )厘米
15厘米+8厘米=( )厘米
2.先估算,再测量
数学书厚约( )厘米,实际厚是( )厘米。
你的手掌宽约( )厘米,实际宽是( )厘米。
3.判断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一块橡皮的厚度是10厘米。( )
一张桌子的高度是16厘米( )
4.解决问题
一条彩带长26厘米,第一次用去4厘米,第二次用去14厘米,一共
用去多少厘米?
答案:
1. 4、31、29、23
2. 答案不唯一
3. 错、错
4. 4+14=18(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厘米 1cm
◆教学资料包
长度单位的由来
本来我国采用市制计量单位, 如长度单位用丈、尺、寸,重量单
位用斤、两、钱,面积单位用亩等,这些单位在1990年已废除。现
在法定计量单位和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便于国际交流。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 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
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 尺
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3000
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 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度单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 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
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 指尖的距
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
度定为”1寸”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
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 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
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 一里;后来又规定
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
受到这 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
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 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
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
如 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
单位。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 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
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
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 海谢茵进行实地
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
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
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 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
尺,并用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 尺,
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
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议
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 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气体放电时产生
的一种橙色光谱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米.这种光 米.尺精确度
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如果用它来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误差
不超过1。
很早以前,人们以人体作为标准确定度量长度的单位。
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
长度单位1呎。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步定为
1哩。
公元8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1呎。
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
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
呎。
相传我国古代大 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
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 也就是左右
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
里。后来又规定 把人手中指的当中的一节定为1寸。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感到这种用人体作为长度标准缺 点很多,
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终于想到了地球。
我国清朝康熙皇帝规定取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
尺。
1789 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梅谢茵通过实地
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3074督亚士( 法国古尺)。
1875年,17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在法国巴黎签署了“米制公约”,
正式确定 米尺为国际通用尺。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
用 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氪86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
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1 米。这种光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
亿分之二。
最初是以具体实物测量,如国王的手跨长、 脚长等,所以英寸叫
foot。在19世纪法国人制作了一把标准米尺,铂铱合金制成,以子
午 线长度的4千万分之一订为一米,但标准尺会有热胀冷缩现象,也
会被腐蚀。故现在采用激光测距,科学 上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较精确工具。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3 用直尺测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页,线段的初步认识。
◆教学提示
线段是几何 中的基本图形,在前面的学习中,虽然没有认识线段,但
是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时,已经 用到。如,长方形有
4条边,三角形有3条边,其中,图形的这些边,都是线段。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认识、测量和画线段的过程。
2.初步认识线段,能用直尺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
3.在用直尺测量纸条、毛线、线段 等学习活动中,经历由线形物品到
线段物品的抽象过程,体会线段的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毛线和线段的测量以及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难点:由拉直的毛线抽象出线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毛线、直尺,彩色纸条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毛线、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游戏回顾上课知识,小竞赛,看谁速度快。
一人发一张彩色纸条,比赛量纸条的长度,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宣布比赛结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竞赛,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检验了上节课的知识,有助于本课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测量弯曲毛线的长度:
1. 给出一段弯曲的毛线,怎么准确的测量毛线的长度呢?
2. 学生交流后发言,给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测量毛线的长度时,要先把毛线拉直)
学生主要说出是怎样测量的。
认识线段
师讲解: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做一条线段。
出示线段
学生感知,自己描述线段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让学生感受测量的 乐趣,提高测
量的准确性。先讨论后测量,有助于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吸
取他人的好办 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他学生得到感染。同时,
让学生体会线性物品到线图形的抽象过程,体会 线段的特征。
画线段
1. 教师教授,利用直尺还可以画出一定的长度。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画出一定长度的线段呢?
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如何画出一条线段。发表各自见解。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师: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下你们组的见解。
学生可能回答:比着尺子从一个点画到另外一个点。
或者回答:先找到两个点,然后用尺子把两个点连起来。
3. 鼓励学生尝试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学生交流画法。
4.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通过找点,连线完成 一个线段。教师示范正
确的线段画法,并画出一条一定长度的线段。
5. 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一条6厘米的线段,教师查看学生的
画线段情况,并逐个指导。
设 计意图:由学生自己动脑筋找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合作寻求画线
段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再 通过教师的指导示范,给出正
确的画法。
(三)巩固新知
教材6页1、2、3、4题
(四)达标反馈
习题:画一画
1.用直尺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4.画一个长方形,使长边为4厘米,短边为2厘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以及如何画线段。谁能
来说一说,画线段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在画线段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 是对学生的
再一次强调和巩固,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减少遗忘。
(六)布置作业
1.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10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一条线段 长40厘米,另一条线段长8厘米,两条线段首尾相接的
连接在一起后是多少厘米?
4.一根 绳子对折后是10厘米,这根绳子长多少厘米?这根绳子剪去
2厘米后,还剩多少厘米?
答案:3. 40+8=48(厘米)
4.10+10=20(厘米)20-2=18(厘米)
◆板书设计
用直尺测量、画线段
线段
◆教学资料包:
线段和直线的故事
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
有两条线,一条是高贵无瑕的直线,而另一条是平淡无华的线段。他
们隔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距离,甚至 说平行永远都不会相遇。
线段时常被人讥笑,长的长不到哪儿去,短的却短的可怜。线段很伤
心,它很难过自己这么无用,也有些不甘心,凭什么自己这么低贱?
他历经千辛万苦寻找答案。然而却没 有找到。他渴望成为那个受人称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赞,有成就有能力的自己。他去寻找直线,渴望直线可以给他答案,
尽管直线离他很 远很远。路途中,曲线笑他没特色,还这么自不量力
得想成为直线;折线也笑他,单调不受重视的线段, 根本没资格和直
线见面。
线段听了那么多那么多令人丧气的话,它凭着自己的意志力走了那么
久那么久的路,但还是和直线隔着十万八千里。它想放弃,它很累。
也许,这就是命运,如果命 运这么容易被改变,那世界上又怎么会有
失败呢?上帝会不会只赐给他一种人生,而丝毫没有降下一个改 变的
机会?线段想。线段最终还是选择了随遇而安,不再竭力改变自己,
否则只会引来更多的讥 笑。
后来,有一天,它遇到了射线。这个只有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射线。
线段看到它,仿佛是 看到了半个自己。线段问射线:“诶?你到底是
线段还是直线?”射线告诉它:“我是射线,其实我有一 头可以无限
延长,只是另外一头不可以。”线段突然发现,直线的两头可以无限
延长,自己的两 头不可以无限延长,除了这个不同点,似乎并没有其
他了!线段恍然大悟,只是两个端头,它发现自己比 曲线和折线更幸
福,因为自己是最接近直线的。
线段的动力引擎再次启动,它每天不断的训练 自己,想要把自己的端
点拔下来,扩张自己的视野,延长自己的身体,改变自己被嘲笑的命
运。 它再次相信生命是靠自己掌握的。
就这样,过了很久,当线段再次出现在其他人面前时,已经不再是那
个可笑自卑的线段了,它站在那里似乎都是华丽发光的,因为它有两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个无限延长的端点。要多长就有多长,而且是高贵美丽的直线。它的
改变是使每个人都震惊。
而它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它无限延长自己的身体,一直延长,一
直延长。到最后发现,它和 那条直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交的。
无论是快乐,自由,成功,还是种种看似离你很遥远的东西,不 要过
早地认为它们和你是平行无法接触的。也许你们只是缓慢的相交,而
你没有看到他们的交点 。当你无限扩张自己的眼界,你会看到他们离
你越来越近。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4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7、8页,认识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本节 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
共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测量黑板的 长度。教材呈现了用直尺测
量黑板的情境图和两个同学的对话。活动二,认识一米,了解米和厘
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工具
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
工具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折尺、铅笔、三角板、卷尺
学生准备:铅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直接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黑板的长?
提供测量工具,供学生自行选择:直尺、三角板、米尺、折尺、卷尺……
2.挑选学生上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3.通过观察几位同 学的测量过程,讨论,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为简
单准确,哪一种测量工具更为合适。
设计意 图:直接抛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几次选用不同的测
量工具,感受各种尺子的用途不同,有了感 性直观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举例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拿出米尺
和折尺,说明,他们的长度是一米。同时也说明,米是国际上统一是
用的一个长度单 位,并介绍米和1米的字母表示。
2.拿出皮尺和卷尺,与学生互动,找出1米。
3.提出再量一次的要求,让学生用卷尺或者米尺再次测量黑板的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 到用米做长度单位量较长的物体比较方便。同
时感受人类在制造使用工具方面的智慧。
4.体 会并认识1米。学生参与活动:和米尺比一比。学生用米尺测量
自己的身高,感受米尺的长度,用能够用 语言进行描述。
5.尝试用双手表示1米的长度。初步体会一米的实际长度。
6.提出问题 :看谁最认真,仔细观察,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学生
观察并给出结论: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的小 格。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感受厘米和米的关系,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的测
量活动中,体会出来测量工具的具体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测量工具。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三)巩固新知
教材8页,练一练1.2.
(四)达标反馈
习题:1. 1米=( )厘米
2.一扇门告约2( )
3.一辆公共汽车长9( )
4.图钉的长大约是1( )
5.课桌高约70( )
答案:1.100
2.米
3.米
4.厘米
5.厘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反思自己的课 堂,可以了解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的识记,同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个更
好的把 控。
(六)布置作业
1.算一算
6米-5米=( )厘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米( )厘米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米7厘米+2米=( )米( )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5米 50厘米 50米 10厘米 5厘米
3.判断
别针长5米。( )
铅笔长50厘米。( )
小明高2厘米。( )
4.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
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5.一只蜡笔用去20厘米,还剩下80厘米,这只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
合多少米?
答案:1. 100;2 8; 3 7;
2. 50米>5米>50厘米>10厘米>5厘米
3.错 错 错
4. 5+6=11(米) 15-11=4(米)
5. 20+80=100(厘米) 100厘米=1米
◆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

教学资料包:
米是怎么来的呢?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米 meter 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
后,国民议会命令法国科学院 制定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该院认
为要确保基本单位恒定不变,应以自然的物理量为基础,并决定以 经
过巴黎子午线1/4 周长的千万分之一为1米,并翻山过海 , 从敦
刻尔克实测到地中海的小岛上 ,弧长 9°40′。推算出这个基本单
位的长度 ,称为1 米,源自希腊文metron,意为长度。用铂制作米
的标准原件,后称存档米原器。188 9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铂铱合
金复制存档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国际标准 。但这类原器复制不易 ,精< br>度也不高。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将定义更改为86Kr原子的
2p10与5d5能级 间跃迁辐射在真空中的波长的1650763.73倍。1983
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根据当时已准 确测定的真空光速值重新定
义 :“米是光在真空中于 1/299792458 秒内行进的距离。”把米的
定义建立在极重要的自然的物理量的基础上。米用符号m表示。
◆教学精彩片段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介绍米尺
(出示米尺实物)师 :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
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
么数啊?)。
2 、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
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从0刻度线 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板书:1米)
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认识米尺及其它测量工具。
学生合作,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
展示点拨
1、前后桌同学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
师:现在你们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到地面是1米高吗?
(生:想)
师:那得听好要 求了,每个小组测量1个同学的身高。既然只量一个
人的身高,你们四人小组就要做好分工合作。比如说 4个人中第一个
人站直被量,第二个人用米尺量,第三个人检查量的方法对不对,第
四个人贴标 签(教师边说边做动作)。而且量完一个小朋友的身高后,
四个人就马上坐端正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合 作了,听明白了吗?
请一个小组作示范。(示范时主要引导做好以下几点:组长分工明确,
量 的方法,量好后四人仔细打量1米的高度)
反馈(请上3、4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另请一名学生用米尺进行验证)
师(仔细看了看那几个小朋友身上的标签)问:为什么有的标签贴在
脖子下,有的贴胸间呢?
生:因为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不同。
师:小朋友说的真对,虽然贴的位置不同,但标签离地面的高度却始
终是(1米)。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师(出示 米尺):对啊,就是这样的1米,小朋友看仔细了,1米有
这么长,好,闭上眼睛,将这1米的长度快速 地飞到你的脑海中去。
(生闭眼想象)
学生指一指你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自由发言。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5 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9、10页,分米的认识。
◆教学提示
分米比厘米大,比米小,与厘米和米相 比,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不是
很多,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几十厘米描述几分米。如,一支笔的
长是2分米,人们经常说这支笔的长是20厘米。所以,本节课的教
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 表象,理解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分米和探索厘米、分米、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能用分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
长度。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理解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体的长度超过1米时的描述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彩带、米尺、粉笔盒、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厘米和米。到现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
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厘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1.小组活动导入:分发给每组学生一条彩带。长短各不相同。
要求:首先估测彩带长度,然后进行实际测量彩带,并记录彩带的长
度。
2.小组交流结果
3.教师讲授:测量不足1米的物体长度时,还可以用一个比米小,比
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分米。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不赘述,直接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通过一个
小组活动,测量彩 带长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即当长度比一米短
时,应该怎么描述。此时由老师引出新授长度单位 ---分米。
(二)探究新知
1.测量课桌的长度
如果老师让你 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
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 )为什么不选
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度不够1米))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
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
的?
(学生活动)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汇报方法
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我们是这样测量的: 用直尺
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我们组是
这样测量的:用10 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
还多出9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
(3)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第
三种方法)为什么?
(因 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
出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 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
是20厘米,有的是25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4)引入并板书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1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
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总结长度单位使用的选择性。
2.教学1分米有多长
(1)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厘米)10个1厘米,
就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 米。
(2)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从哪
里到哪里又是 1分米呢?(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分
米=10厘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10厘米 ?(5个)这5个10
厘米是几分米?(是5分米)还剩下几厘米?(9厘米)所以我们说,
资 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9厘米。(完成做一做)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1分米的长度,加深印象。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 和食指叉开成1
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
开的大小。 (反复两次)
(2)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 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
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
不准 。
(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
思考后汇报:一根 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画1分米,感性的感知1分米的实际概念。
4.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
(让学生思考猜测 )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2)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 法?(学生汇报:我们小
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
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 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 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
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设计意图:对厘米,分米,米的大小和换算达到熟知。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三)巩固新知
教材10页,1.2题。
(四)达标反馈
习题:1. 1米=( )分米=( )厘米
2.分米是比( )小、比( )大的长度单位。分米用字母
( )表示。
3. 50米-20米=( )米
4. 1米-30厘米=( )厘米
5.1米50厘米-20厘米=( )米( )厘米
答案:1. 10 100
2. 米 厘米 dm
3. 30
4. 70
5. 1 30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哪些知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 的掌握程度,同时,
也可以作为对课堂的再次回顾,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 2米-30厘米=( )米( )厘米
2. 3分米+7分米=( )分米=( )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大树高约8( );操场跑道一圈是200( );大拇指的宽度大约
是1( );伸开手臂的长约是1( );讲台的高大约是80( );
门高约2( );一条成人围巾长2( );写字台高80( );小
花今年7岁了,身高约1( )20( )。
答案:1. 1 70
2. 10 1
3.米、米、厘米、米、厘米、米、米、厘米、米、厘米
◆板书设计
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认识分米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1米=10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资料包

长度单位---光年
1676年以前,人们普遍相信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1676年,
丹麦科学家O.C.罗默首先作出了光的传播需要时间的设想。1671年,
罗默开始观测木星 的卫星(木卫一)。他发现木星掩卫的时间(由木
卫一躲到木星背对地球的一面开始到它再次出现在地球 上可观测到
的区域之间的时间间隔)并不是一个定值。当木星离地球较远时,掩
卫过程所用的时 间更长。1675年,法国的天文学家乔凡尼·多美尼
科·卡西尼开始设想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光 的传播需要时间。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然而,他在不久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当时担任卡西尼的科学助手的罗默则没有放弃。他坚持 假设光的
速度是有限的,并计算出以光的速度,要穿越相当于地球公转轨道直
径的距离需要22 分钟的时间。在数据来看,他的结果等价于说光的
速度是214000公里每小时(罗默当年对地球公转 轨道的直径计算有
误)。
但是直到18世纪上半叶,主流科学界才逐渐接受了光速有限的想法。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布拉德雷给出了另一种测量
光速的方法,得出光的速度大 约是301000公里每秒。1838年,德国
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首先使用“光年”一 词,作为天
文学测量上的单位。他测量出天鹅座61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0.3光
年。 太阳与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a星相距43万亿千米,人类观察到
的最远的星星,是这个数字的30多 亿倍。这种情况下使用光年就容
易多了,太阳到半人马座a星的距离为45.45光年,与最亮的恒星天
狼星为87光年,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分别为16.63和26.3光年,
与参宿七的距离 为850光年,银河系的跨度达10万光年。人类探知
的最遥远的星,距离地球已达150亿光年——如 果这个星体正好是
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诞生的,那么,人类看到的就是它刚刚诞生
时发出 的光。
另外,为了方便起见,科学家把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定义为“1
天文单位”。用这个 单位来度量太阳系的距离就方便多了。太阳与地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球的距离为1天文单位,与水星为0.4天文单位,与金 星为0.7天文
单位,与冥王星为40天文单位,等等。
误用
如前所述,“光年” 是一个距离单位。但因为带有“年”字,它
常常被误以为是时间单位,以致于有时会产生误用。例某些流 行歌曲
中可能误用它来比喻时间的长久,如“一转眼一瞬间,一光年。”;
又如“穿越过几个光 年。”
作用
光由太阳到达地球约八分钟(即地球跟太阳的距离为八“光分”)。
已知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为半人马座比邻星,距离约4.22光年。
我们所处的星系——银 河系的直径约有十万光年。假设有一近光速的
宇宙船从银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它将需要多于十万年的时 间。但这
只是对于(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
旅程实际只有数分 钟。这是由于狭义相对论中的移动时钟的时间膨胀
现象。
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超过1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称为总星
系)。
◆精彩教学片段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 中的新朋友——厘米和米。到现
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度单位呢?(厘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测量课桌的长度
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 br>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
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度 不够1米))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 要求:四人小组试着
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2)汇报方法
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我们是这样测 量的:用直尺的最
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我们组是这样
测量的: 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
出9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 …)
(3)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第三
种方法)为什么?
(因为它 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
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 的是15厘米,有的是
20厘米,有的是25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4)引入并板书课题。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1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
题)。
2.教学1分米有多长、
(1)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厘米)10个1厘米 ,就
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米。
(2)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 1厘米),从哪里
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分米
=10厘 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10厘米?(5个)这5个10厘
米是几分米?(是5分米)还剩下几厘米 ?(9厘米)所以我们说,
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9厘米。(完成做一做)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 分
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
的大小。(反复两次)
(2)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
出 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 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
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
4.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 。(让
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 的想法?(学生汇报:我们小组观
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
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 如果给我们学过 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
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课本12--13页
教学提示: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并且具备平均
分的 的阿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
在平均分物品时,常常会出现剩余情况 ,并能用算式表示,教学难点
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
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 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比
除数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 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
学生将12根小棒,每5根分成1份,学生动手分一分。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
二、探究新知
1. 自主探索算法。
出示红红说的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出分的结果。(分铅笔)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铅笔不能平均分配,怎么办?
继续出示例题的情境图:15个桃,每盘放6个,放了( )盘,
还剩( )个。
教师:15个桃子,每盘放6个,想一想能放满几个盘子?2乘以6
等于12.所以能放满两 个盘子,但是12比15少了三个,还剩下三个
桃子。
列式:15÷6=2……3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学习的方法自己进行计算。
学生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有代表
性的算法在全班交流。
2.出示13页例题图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试着用算式来表示
展示学生作品
对正确的算式进行肯定。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的题目。
四、达标反馈
1.口算
20÷ 6= 21÷ 5= 30÷ 4= 24÷ 9=
35÷ 8= 18÷ 7= 45÷ 6= 29÷ 7=
3. 计算
20÷9= 26÷5= 31÷7= 40÷9=

答案:
1、3……2,4……1,7……2,2……6,4……3,2……4,7……3,4……
1,
2、2……2,5……1,4……4,5……5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当我们分东西时不能平均分时,就会遇到有余数的除
法。
还可能回答:有余数的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教师总结:让学生知道,在平均分物品时,常常会出现剩余情况,并
能用算式表示。

布置作业: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三月份有31天,这个月有几个星期,余几天?
2.每6个蛋糕装一盒,21个蛋糕装多少盒?还余几个?
答案:
1.31÷7=4……4
2.21÷6=3……3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1÷5=4(个)┅┅1(张)
读作:21除以5商4余1。
教学资料包:
除号的来历
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才开始逐渐使用的。公元15世纪,
德 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加号“+”、减号“-”。他把一条横线与一条
竖线合并在一起来表示合并(增加) 的意思,而从加号“+”中去掉
一竖,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
乘号“×”是在17世纪 由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
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欧德莱把加号斜过来写以表示乘。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恩创造的。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
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
等号“=”是在16世纪由一位英国皇家法庭的医生罗伯特·雷科达
首创的。他认为最能表示相 等的是一对平行线,即同样长的两条线段
如“=”。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大于号“>”和“<”,是17世纪哈利阿创造的。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二)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余数比除数小,亲身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
余数比除数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的道理,能正确写出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难点: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以及余数大小范围的过程中,发展初
步的数学归纳能力。
■ 教学建议
教师分别提要求,学生操作并写算式,然后交流、讨论。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15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还剩几根?
学生自由回答:每份5根,没有剩余。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教师:如果是1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从能够分完入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们小组合作,亲自动手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交流自己的想法。
可能有这些想法:
(1)1根1根分,每份是4根还剩2根。
(2)4根4根分,每份是4根还剩2根
……
学生口头列式
教师板书:
17÷3=4(根)……2(根)
学生打开书填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亲手摆一摆、分一分,并互相交流,< br>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余数比除数小
的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 了学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教师进一步提要求:如果17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还剩几根?
学生再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
教师指2-3名学生说一说,并列出算式。
板书:
17÷4=4(根)……1(根)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学生打开书填在书上。
教师:平均分成5份、6份呢?
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问题,并填在书上。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列算式。
教师:还可以怎样分?
小组内交流,并说一说通过上面各题,除数和余数的大小相比较,发
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电脑显示)。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有了独立完成的能力,效果让学
生在做,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 要求。
(三)巩固新知
1.课件显示“算一算”。
学生们把得数填完后,汇报
2.课件显示出得数。
教师:观察上面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两边的余数都是一样的,都是从1到5”。
设计意图: 从小棒抽象到算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
小的道理。
(四)达标反馈
1、议一议
教师:通过上述几道题,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数除以6,它的余数可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能是哪些数?最小的余数是几?最大的余数是几?
小组内讨论,交流出结果。
2、你能自己试着写出一组一个数除以7的除法算式吗?
学生自己完成
3、练一练
教师提出要求和问题
学生独立摆一摆,完成这题,并把算式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更加深了学生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
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归纳:学生一定要理解在有余数 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
小的道理,能正确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初步数学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然
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完成这节课主要内容教学。
(六)布置作业
一、填空。
1、有11棵树 ,每2棵一份,分成了( )份,还剩( )棵。
11÷2=□(份)…… □(棵)
2.有13块橡皮,平均分成4份,每份( )块,还剩( )块。
13÷4=□(块)……□(块)
3、有9支铅笔,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 )支,还剩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 )支。
9÷4=□(块)……□(块)
二、填空题
1、如果一个数除以8有余数,那么余数有可能是( )
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一定比( )大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二)
17÷3=4(根)……2(根)
17÷4=4(根)……1(根)
◆教学资料包
除法的来历
除法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是乘法的逆运算,如a × b = c,
亦常记为c ÷ b = a,或 = a,则称c除以b的商等于a。
中国古代用算筹进行运算。和乘法一样,除法也是 分为三层:上
位是商,中位是被除数﹝亦称实﹞,下位是除数﹝亦称法﹞。除数摆
到被除数够除 的那一位之下,除完向右移动。
现在流行的除法是到十七世纪才开始改用的,它与中世纪欧洲
流行的除法并不相同。斐波那契介绍了几种除法,大概是从中亚细亚
传去的。较通用的一种叫做「帆船 」除法或「勾划」除法。这种除法
在欧洲盛行了三百年以上。「帆船」除法是先将被除数和除数写下来,
然后进行演算,在这过程中随时将已处理的数勾划掉。演算完毕,在
沙盘或纸上留下一行行已划 掉的数字,像一只帆船似的。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三)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怎样用口诀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题目叙述的含义和结
果。
3.情减 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
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习方 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交流探究。
■ 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乘法口诀确定有余数除法的商,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
法。
难点:在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
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建议
让学生观察问题情境,了解数学信息和问题,学生操作并写算式,然
后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师: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三个小朋友,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有
30只纸鹤,他们想把这些纸鹤穿起来,请 大家想一想,如果每6只
穿一串,可以穿几串?谁来回答?
同学们踊跃回答,老师点名列算式:
生:30÷6 = 5 (串)
师:如果每7只穿一串,能穿几串?还剩几只?
生:能穿4串还剩2只
师:很好,谁能把算式列出来?
生:30÷7 = 4 (串)………2(只)
设计意图:从问题情境入手,层层深入,由列出算式引入竖式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说得很好,30÷7还可以写成竖式计算,同学们看黑板
4……………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7ˉ30ˉˉ……被除数
28 …………7和4的乘积
ˉˉˉˉ2ˉ………余数
同学们看着这个竖式,我们观察一下30、28、2的位置发现了什么?
生:个位对着个位,十位对着十位
师:同学们观察的相当仔细,还有最上边的商,它也要与被除数的个
位对齐。
2.师:好,同学们现在把“试一试”这几道题做一做。这几道题应怎
样填,怎样想呢?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指名说说想的过程,让学生们知道怎样利用口诀去想。
为什么这样想?再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动口、动脑、动手,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为了
让学生学会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新知
1.学习“给小兔分笼子”,课件显示小兔子图。
根据学生们说的出示题“(1)43只兔子平均住在下面的兔笼里,每
个兔笼住几只,还剩几只?
2.学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知道了什么?
有的可能说:“有5个笼子”、“有很多小兔”、“小兔子们在玩”……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去观察图,说一说,这样才便于对题意的理解。
3.学生试着做一做,做完后同桌说说怎做的?
4.教师指2-3名学生说说怎么算的?列出算式:
43÷5=8(只)……3(只)
5.小组内再说说怎样根据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
设计意图:学生们又一次说算法,才能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学会。
6.出示“(2)43只兔子,如果每7只住一个兔笼,能住满几个兔笼,
还剩几只?”
7.学生自己做,并填在书上。
8.教师指2-3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9.教师总结:同学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利用口诀去算了。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会算法,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培养了独
立学习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教师:同学们爱吃巧克力吗?老师这里有42块巧克力,你能准确
的把它们装在盒子里吗?
(课件显示)
教师:你认为怎样装盒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 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所学
的知识,把枯燥无味的练习变为有趣的练习。
2、赛跑 < br>教师:有一次森林里的小狗和小羊要进行一次赛跑比赛,小猫当裁判,
你们认为谁会赢得比赛,拿 到第一呢?
把全班分成两队,一队小狗队,另一队小羊队。
设计意图:游戏的形式可以更好的达到练习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能用乘法口诀确定有余数除法< br>的商,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在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 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然
后老师 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这节课主要内容教学。
(六)布置作业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用竖式计算
88÷9= 30÷7= 24÷3= 52÷9= 46÷6=
2.判断题。
(1) 9×()<68,括号里最大能填8。
(2)28÷5=5……3
(3)33÷7=5……2
(4)如果△÷6=○……□,那么□最大应是5。
3.解决问题
(1)、小明买来13个 苹果,平均分给奶奶、爸爸、妈妈,余下的给
自己,小明自己还有多少个苹果?
(2)、我们班一共有45人,平均分成6组,每组几人?还多几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三)
43÷5=8(只)……3(只)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四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四)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解答问题并于他人交流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清楚
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体验同一问题可
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重点、难点
重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 教学建议
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并写出算式,要给
学生独立思考与 解答的时间。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谁到花店里买过花?买过什么花?
学生自由回答:买过康乃馨、玫瑰花------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教师:同学们现在看大屏幕,我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三种 不同的花,
分别是郁金香每枝9元,马蹄莲每枝7元,康乃馨每枝4元,现在我
有30元钱,想 请你们之中的一名同学拿着这些钱帮我去买几枝郁金
香,能买几枝,还剩多少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并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的例子出发,激发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点名回答。
第一名同学:
30÷9=3(枝)……3(元),30元钱买3枝郁金香,还
剩3元。
老师给予肯定与表扬。
第二名同学:
9X3=27(元)
30-27=3(元) 买3枝郁金香还剩3元
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三名同学:10元能买一枝郁金香,剩1元,30元就能买3枝,还
剩3元,写出算式就是:
10-9=1(元)
1X3=3(元)
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2.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那么用30元钱能买几枝马蹄莲,还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剩多少元?用30元钱能买几枝康乃馨,还剩多少元?请同学们独立
解答,然后小组讨论。
3.教师提出“试一试”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找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交
流讨论中学习别人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1至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在课本上写出算式并填空。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口答。
2.第4题,学生根据图中物品的价钱,可 以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鼓
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动口、动脑、 动手,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进一
步巩固了为了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这一知识点。
(四)达标反馈
1.实物投影“练一练”第5题,用50元钱买7瓶饮料,找回1元钱,这种饮料每瓶的价格是多少元?
2.教师帮学生理解题意,明白“用50元钱,找回1元钱,实际 上是
花了49元”,鼓励学生独立解答。
3.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 br>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案例融入题中,一方面锻炼了孩子们对知识点
的应用,另一方便也激发了他 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的兴趣与信心。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教师 总结归纳: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然
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完 成这节课主要内容教学。
(七)布置作业
1.儿童读物每本4元,小钢带了25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本,还剩多
少钱?
2.一个星期有7天,十一月份有30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3.儿童活动站有气球35个,平均挂到4个活动室,每个活动室有几
个气球?剩下几个?
4.一件儿童围巾是9元,100元能买几条这样的围巾?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四)
方法一: 30÷9=3(枝)……3(元)
方法二: 9X3=27(元)
30-27=3(元)
方法三:10-9=1(元)
1X3=3(元)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五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五)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同伴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 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
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
性作出解释。
难点:获得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教学建议
结 合具体事例,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与同伴的
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师:有一天,18名同学去公园划船,瞧,他们到了 。(出示教学情
境图)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大胆的说。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生:学生仔细看图,说出自己的发现。把有数字的那两句话多读几
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重点了解每条船限乘4人,每条船每小时4元。为
下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师:这18名同学们要去划船了,大家想一想,他们要先解决什么
问题才能顺利的上船呢?
生:同桌迅速的交流一下想法。
(他们要去付钱、租船、……)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你们真聪明,他们要交了钱定好船,才能去划船。那我们大家
就先来帮忙解决第一个问吧:
出示:18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让同学们重点理解“至少”。小组讨论,出现疑惑可以请教老
师。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汇报交流的结果:小组讨论一下,说出自己的想法,讨论出结 果:
每条船坐4人,就看18里包含着几个4,就需要几条船。
板书:18÷4=4(条)……2(人)
至少要租5条船。说明自己想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当剩下的人数不够4人时,也需要1条船。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能 得出:当剩下的人数不够4人时,
也需要1条船的结论。让学生感受到余数的作用。
3. 请 同学们说一说:怎么分配乘船的人数比较合理呢?(从自己的
生活实际想一想,如果你也去划船了,你会 怎么分配?)
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种方案,估计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把一个人单
独的放在一条船上。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的独到的见解,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
让学生感觉到一个人是孤独的,体 验到拥有朋友的快乐。
4.这18名同学打算租5条船,那要准备去付钱了,我们来帮他们解
决第二个问题吧:
他们计划划2小时,50元钱够吗?
大家赶快帮忙算一算吧!
小组讨论解决
5X4=20(元)
20+20=40(元)
50元钱够了,还剩下10钱呢!
问题都解决了,他们终于可以上船了。大家表现的真棒,有你们这些聪明的小家伙在,不愁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明自己的想的过程,鼓励不同的算法。
(三)巩固新知
1.老师呀,还想考考你们。如果我们班的26名男生去划船,要租几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条船呢?谁能帮忙解决。
指名回答
2.你们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相互提问,试着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到同样是余数,但在不
同的环境下,余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 的,要根据具体问题作出合理的
处理。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1题:每桌坐8人,45人需要( )张桌子。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为什
么需要6张桌子?
2.扎一个礼品盒用8分米的彩带,6米长的彩带最多够扎几个礼品盒?
(就是看看6米里面包含着几 个8分米,要先统一单位才能计算。)
3.第3题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然后交流。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归纳: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清
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积极参与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体验同一问
题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和理解程度,然
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这节课主要内容教学。
(八)布置作业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1)13位同学,平均坐到3辆小汽车上,每辆车坐几人,还剩几
人?
(2)13位同学,每6人一辆小汽车,应坐几辆小汽车,还剩几人?
2.学校买了43盆花,至少拿出几盆后,正好平均分给8个班?
3.一件衣服要钉5粒纽扣,现在有43粒纽扣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
几粒扣子?
3.下雨了,教室里还有11个同学,但只有5把伞,2人合打一把够
吗?你能说出理由吗?至少有几把 就够了?
4.(1)学校组织春游,二(2)班有30人参加,至少要租几辆车?
(2)计划3小时到达,50元够吗?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五)
18÷4=4(条)……2(人)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六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六)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章已学知识复习、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2.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3.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意义及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
题等。
难点: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准备: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过两天是什么节日吗?(三八妇女节)
这天是 妈妈的生日,你们最想为妈妈做什么事情?(学生自由发言)
笑笑一家决定在这一天去开心岛游玩,让妈 妈过一个轻松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创设情境,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梳理
1、 购物
他们来到开心岛门口的小卖部,决定先买些食品。妈妈给笑笑
30元,让她去挑选食品。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出示各种商品价格)
可乐 花生 薯片
每听4元 每袋5元 每包8元
如果用30元钱只能买一件食品,你最想买什么?最多能买多少?
你能列式计算吗?
(1)学生列式后反馈,板书:
30÷4=7(听)……2(元)
30÷8=3(包)……6(元)
30÷5=6(袋)
(2)观察以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同学反馈,板书:除法 没有余数 有余数
小结:这节课我们要复习关于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复习与整理
设计意图:在问题情境中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复习与整理
(1)笑笑想还 是买些汉堡吧,正好可以当午饭。(出示汉堡价格)
请问,3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个汉堡呢?如何列式? 板书:30÷7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a、你们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这个算式?
b、在这个算式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关于除法的知识?
c、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 反馈,各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你们小组怎么算的?想出了几种方法?还有补充吗?
板书:算法 连减法 连加法 表内乘法 列竖式
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方便?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展示几个有误错的竖式讨论)
板书:注意 数位对齐 、余数比除数小
从这个算式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除法的知识 ?你能告诉大
家吗?(引导学生根据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及商和余数的单
位名称)
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整理出这么多关于有余
数除法的知识。买好了食品,笑 笑他们就准备进去了。
设计意图
:通过解决情境问题,层层深入梳理本单元所学的知
识点,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达标反馈
1、买门票
他们来到 了售票处,看见告示牌上写着这样一个通告,内容是这
样的:游客若能全部做对以下题,就可以免一张儿 童票。
列式计算:69÷7= 84÷9= 35÷7= 26÷4=
我们一起来帮助笑笑解答吧!(学生列式计算后校对)
2、坐船
同学们真能干,在大家的帮助下,笑笑免费进了开心园。他们准
备去划船,我们一起去看看。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出 示课件)在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每条船限乘
6人,28人至少需要几条船?)你能列式并 解答吗?
3、数学智力闯关
游船结束了,笑笑发现岛上挂着一排漂亮的灯笼。原来 是开心园
为了庆祝三八妇女节而开展的数学智力大闯关活动呢!爱学数学的她
又停下了脚步。( 出示课件)
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灯笼是按2红3黄的顺序挂
的)
(1)笑笑挑选了第17只灯笼,你知道第17只灯笼是什么颜色
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看灯笼里藏着什么数学题。出示:康乃馨每枝8元,63元最
多可以 买几枝?(答对者免费赠送康乃馨一束)
(2)笑笑通过自己的努力轻松赢得一束漂亮的鲜花,她 把鲜花
送给妈妈当节日礼物,妈妈真高兴。爸爸挑选的是第49只灯笼,又
是什么颜色的呢?
出题:( )÷5=8……( ) 余数最大是( ),被除数最大
是( )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强化孩子们对知识点的
掌握。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想说些什么?有没有话想对其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它小朋友说的?
设计意图:在谈话中引起孩子们的思考,使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总
结意识。
(五)布置作业
1.我会填:
小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5<24 6 ×( )<34 49
( ) ×8 <48 ( ) ×9 <70 33
2.连一连:
8÷3 10÷4
15÷4 余数是3 15÷6
21÷6 余数是2 8÷5
7÷5 11÷2
3.练一练
◆板书设计
30÷4=7(听)……2(元) 有余数
30÷8=3(包)……6(元)
30÷5=6(袋)没有余数
有余数除法的复习与整理
30÷7列竖式
注意 数位对齐 、余数比除数小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
>(
8
×7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一课时 数数、估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24、25页
教学提示:本课内容是学生认数的一次扩展,由 数100以内
的数到数超过1000的数。教学中要注意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提 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 经历举出比100大的数,估数、数数、口头数数的过
程。
2、 能比较熟练地数出1000以内的数,能用自己的方法估
计物品的数量。
3、 在用自己的方法估数、数数的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
验,培养估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口头数1000以内的数。
难点:学生能够数到99、199、299等,下一个数是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一、复习引入
复习数100以内的数。
教师可以 出一段数,让学生自由用不同的方法数,也可以先
一个一个的出示例1,教师边出示学生边数,出示一排 后,
教师一排一排的出示学生数,出示4-5排即可。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100以内数的方
法,总结出已学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展示之前准备的电池挂图
师:请同学们数数这些纽扣电池一共有多少枚?说一说你是
怎样数的?
(1)、学生自由数纽扣电池图。
(2)、汇报数法。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方法, 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数法简单
示范一下,方法汇报完后,比较哪种方法哪种方法数得快,
让学 生用数得快的方法再数一下。)
2、教师待学生数完后,再找一名学生用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数 一下,提问:第一排你是怎么数的?数到最后的时候你是
用什么方法数的?进而体会数具体实物时,有时 还要用到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数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数数,既锻炼了学生的
能力,又能掌握数数的简便方法。)
3、估、数黄豆。
教师拿一杯黄豆,提出先估计一下有多少粒,然后再仔细数
一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学生交流估计和数的结果。
师:有更方便的估计方法吗?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除丫丫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
想法,选择喜欢的方法。
学生汇报:可以先数出100粒,倒在其它容器里看看到什么
位置,再量一杯黄豆有几个100粒。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选择喜欢的方
法来估计、数数。)
三、巩固新知。
口头数数
1、按要求数数(前两个)。教师要加入一些数段的数, 如适
合1个1个数的,间距要小,两个两个数的,各位应是双数,
五个五个数的各位应是5等
2、出几组数段,先让学生讨论用哪种方法数好,再数。
3、自己选择数数方法(第三个)。 这里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数
法和理由(五个五个的数或十个十个的数)提问为什么不用
一个一个或 两个两个的方法数,进而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情
况选择不同数法。
4、说出生活中比100大的数。
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达标反馈。
1、估数。
第一题,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进行估数练习,学生汇报估数
的方法,总结出简便的估数方法。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再让估得慢的同学用简便方法试一下,使学生体会到估数不
是猜数,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二题,学生自己先估,再汇报方法,注意估数方法的指导。
2、数法拓展
第三题,是数法的拓展,介绍了五十五十的数和一百一百的
数。
3、不同方法的运用。
第四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数法。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1000以内数的数法和估数,你学
会了吗?希望你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 。
布置作业:
课本25页练一练。
答案:
第一题(1)99、100 、101、102、103、104、105、106、107、、、、、
140
(2)540、550、560、570、580、590、600、630.
(3)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板书设计:

数数 估数
一个一个地数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十个十个地数
一百一百地数

教学资料包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
师引导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鸟巢)2008年的
奥运会就是在这里举办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奥运会
的体育馆,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生猜的各不相同)
2、揭示课题
师:这个体育馆能坐好多好多的人, 看来这个 数肯定比较
100多得多呀,过去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现在用这些
数还能表示出这个意 思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些比100更大
的数,我们先从1000以内的数开始学习好吗?(板书课题:
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二课时 数位
教科书26、27页。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和1 0个十是一
百的基础上学习的。要参照示意图,通过教具操作或课件演
示,让学生直观体验到1 0个小正方形摞在一起是一个十,
10摞拼成一排是一个百,10排拼在一起是一千。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具体 感受千以内数的实际意义,认识计
数单位“千”,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
的关系。
2、借助计数器认识千以内数的数位关系,会认、读、写千
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 br>3、使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感知、归纳、整理和应用数,在实
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建立计数单位“千”,会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数出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一、激趣导入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我们来做 个小游戏吧。请你们猜一猜我们和后面的老师大约
有多少人?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感受大数的产生。
课件:千人打太极。你能猜一猜大约有多少人在打太极?看
来这里的人比一百要多得多,不能再用100以内的数来表示,
我们要认识更大的数。
三、探究新知。
(一)、借助正方体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发现计数单位
间的十进关系。
1、复习计数单位“个”、“十”“百”。
以前我们学过数数,(出示10个方块)这里有一堆小方块,
一起来数一数。 (边演示,边数 数)有几个?(10个)一个一
个地数,(板书:个)10个一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十) (出示100个方块)现在方块变多了,你准备怎么数?那我们
就来一十一十地。(板书:十)(边 演示,边数数)有几个?几
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
2、认识计数单位“千”。
以前我们数数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数,还可以一十一十
地数。那更大的数又该怎么数呢?(出示1000个方块)这么
多方块我们怎么数呀?你们觉得怎么数 最好呢?学生说一
说,议一议。大家都同意一百一百地数,(板书:百)那老师
帮你们整理好了 ,我们一起数一数。 (边演示,边数数)数
到500问:几个百啦?是几百?接着数,(数到900) 再加一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个 百呢?(出示计数单位“千”及方块图)一千里有几个百?
(板书:10个百)对,10个一百是一千( 板书:是一千)齐
读一遍。
(课件回到例1的画面)回忆一下刚才的数数,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先自己思考一下,再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师小结:同学们真榜,不仅发现了数更大 数的时候,可以一
百一百地数;还发现了10个一百是一千。
3、数拐弯数。
(出 示一大捆)这是100根小棒,(放在红盒子)加一根呢?
下面我们来一根一根接着数。(数到109) 再加1根呢?10
个一是多少?(将10根捆成一捆,放入蓝盒子里)现在有
110。
再加一个十,是多少?接着数到190。再加1根,是多少?
接着数到198。
19 8后面一个数是多少?再放1根呢?怎么变成200的呢?
你是怎么想的?谁能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你们能从296到
305吗?
现在有200根,1个百1个百的加数到900,再1个十1个
十的加数到990,再1根根的加数到999。999后面一个数是
多少?1000是怎么变来 的?
这就是1000根小棒,看一看有什么感觉?多得老师2个手
都抓不住了。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二)、由小棒过渡到计数器,认、写、读数及数的组成。
1、 我们会数1000以内的数了,这些数怎样在计数器上表
示呢?
(出示126根小棒)这些小 棒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说说你的
想法。这个数怎么写?百位上有1颗珠子就在百位写1,十
位 上有2颗珠子就在十位写2,个位上有6颗珠子就在个位
写6。这个数怎么读?百位上是1就读一百,十 位上是2就
读二十,个位上是6就读六。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
几个一组成的?
2、 (出示304、580的计数器)这两个数你会写吗?在练习
本上写一写(指两名学生上 黑板写一写)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两个0不写行不行?这两个数怎么读?这些都是三位数,
我 们再来读几个三位数。(出示补充的数)这些数中都有0,
仔细看看,哪里的0要读,哪里的0不读?说 说这两个数的
组成。
3、刚才的这一千根小棒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为什么?这1
颗 珠子所在的数位就是千位。说说千位在哪儿?它该怎么写?
怎么想的?怎么读呢?1000是一个几位数 ?
四、巩固新知。
1、读出下面各数。
一共回收了326节;飞机每秒飞行250米;广场上有303
只鸽子;天空中有500个气球。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写出下面各数。
有八百六十八人跑马拉松;这片树林有九百五十棵树。
3、练一练第2题
一共有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4、练一练第3题
在书上完成第3题,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 友,是什么?还知道了10
个一百是多少?还学会了读、写这些数,知道了它们的组成。
生活中 也有许多这样的数,希望你能结合所学的运用到生活
中去。
五、作业:课本27页练一练。
答案:
第一题:三百零八 五百一十二 八百一十七 四百五十
一千
第二题:527 436 206 740
第三题:(1)个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2)千位

板书设计:
数位
千 百 十 个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写作: 1 2 6 3 0 4 5 8 0 100 0
读作:一百二十六 三百零四 五百八十 一千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三课时 能在数位中表示各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28、29页
教学建议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数位中用不同的方式表 示数,设计了三个
活动,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数位中表示数。不同点是:
活动一用数字,活 动二用小棒,活动三用不同的图形。课堂
活动要按照教材的三个活动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 经历在数位表中摆卡片、小棒和图形表示数的过程,
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2、 知道10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的。
3、 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体会“数位”在计数
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不同图形表示在数位表中表示数以及数的组成。
难点:用不同图形表示数位上的数。
教学准备
教师:数位表、数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
怎样的?
二、探索新知
1、摆数字卡片。
师拿出0、2、3的卡片,提问:用下面的数字卡片摆出不同
的三 位数并读出来。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呢?师在学生回
答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百位上面摆2,十位上摆 0,个位
上可以摆3写作:203,我们读作:二百零三,百位上表示2
个百,个位上表示3个 三。请学生依次说出。
(引导小结渗透: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摆放位置,并提醒学生
0不能在最 高位读出来。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2、画小棒表示数
教师启发引导:
我 们用计数器表示数时,个位上一个珠表示一,十位上一个
数表示十,现在如果用小棒代替算珠,用数位代 替计算器,
你能在数位表中画小棒表示出513吗?试一试。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学生自己画小棒,然后全班交流。)
3、用图形表示各数
教师启发:如果任选三 种图形分别表示1个百、一个十和一
个一,你能在数位表中画出图形表示325吗?
(让学生自己画图,然后交流不同的画法。重点说一说每种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图形表示的意义。如1个方框表示一个百,百位上3个方框
表示3个百等)。
三、巩固新知
1、在数位表中表示216,并说出这个数是由( )个百、
(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怎样读?
2、师在数位表上面写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读
作什么?
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 )个千组
成的,怎样写?怎样读?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
读?
出示例3的3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
候都是从哪个方向开始的?
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
总结:读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 是从最高
位开始读写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
板书。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后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请
你们在小组里面讨论。
小组汇报后总结:
左图的末尾没有算珠,只写不读。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右图的中间没有算珠,既写又读。
四、达标反馈
教师展开大屏幕。
提问:从图上面你能看出来是怎样数数的吗?你会一百一百
地数数吗?
学生回答后填数。
写出与下面各数相邻的两个数。
( )599( ) ( )800( )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后师问:573的3表示几个几?跟哪个方块图相连?
306的3呢?230的3呢?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讨论解题规律。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我们读写数时要从哪儿开始?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
是几就读几百,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
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布置作业: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课本29页练一练。
第一题:6、5、3、7、8、一
第二题:598、600、799、801
板书设计
能在数位上表示各数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教学资料包
数位 不同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它们所占位置叫
做数位.在整数中的数位是从右往左,逐渐变大 :第一位是
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
位是万位,第六位是十万 位,第七位是百万位,第八位是千
万位,以此类推.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计数单
位 不同,所表示数值也就不同。 对于每一个数都应当有一
个名称,以自然数来说,自然数是无限多的,如 果每一个自
然数都用一个独立的名称来读出它,这是非常不方便的,也
是不可能做到的。为了解 决这个问题,人们创造出一种计数
制度,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十进制计数法。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四课时 认识算盘
教科书:30、31页。
教学提示
本节课的内容,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算 盘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
造发明,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作为“用
不同方法表示 数”的方法之一,丰富学习内容,了解用算盘
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在算盘上确定个位并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课外收集各种算盘及有关算盘的知
识。
教学目标:
1.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了解算盘的悠久
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
2.认识算盘各部分的组成,体会古人以一当五的创举。
3.初步会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一些数,会读写算盘上拨
的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
难点:能用算盘计算三位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大算盘一面。
学生:每人一面小算盘。
教学过程: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介绍算盘的历史和构造。
出示大算盘。
(1)教师:算盘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 的一种计算工具,
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可以用来记数和计算,在历史上曾发
挥过很大的作用。
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算
盘才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2)介绍算盘的构造。
算盘形状为长方形,周围是木框,内贯直柱,称为“档”
(板书 ),一般有九档、十一档到十五档。档中横的一条叫“梁”,
梁上两珠,称“上珠”(板书),后简化为 一珠,表示“5”。
梁下五珠称“下珠”(板书),后简化为四珠,每一珠当作“一”。
运算时 要先定数位,再拨珠记数或计算。
2.初步认识算盘的记数法。
(1)教师:在算 盘上,算珠都靠框,表示没有数。拨珠
靠梁,表示记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0用空档表示。教师示范在大算盘中拨人1—9。
(2)教师介绍拨珠法:通常用右手的拇指、食指 和中指
三个手指拨珠,各有分工,协同工作(边讲边拨)。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叫拨人下珠。(学生试拨)
食指:把下珠向下拨,叫拨去下珠。(学生试拨)
中指:把上珠向下拨和向上拨,叫拨人、拨去上珠。(学生
试拨)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3)学生练习拨珠动作,在小算盘上拨入拨去1—9各数。
(4)练习拨数。
教 师:算盘上的数位用档表示,选定一档作为个位,一般把
最右边的一档定为个位,向左各档依次为十位、 百位、千
位……(分别贴于梁上,学生在小算盘的档上写好) 问:10
应该怎么拨?100呢?
试拨:从9拨到20,从80拨到100。特别提醒:遇到满5、
满10时,应怎么拨珠?
3.结合算盘说明数位意义和顺序,学会数的读写。
(1)教师拨人数二百六十三,问:这个 数是由几个百,几个
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怎么读?怎样写出这个数呢?
(2)学生先尝试写,然后指名汇报写法。
教师小结:从高位起,百位上是2,表示2个百,对着算盘
的百位下面写出数字2;十位是6,表示6个十,对着十位
下面写出数字6;个位是3,表示3 个一,对着个位下面写
出数字3。
(3)教师拨人四十五和一千七百零九,指名读一读,再让学
生写出这两个数。
思考:如果遇到哪位上没有珠子,就表示什么?写数时应该
怎么办?
(4)试一试:课本第31页。写一写,读一读。
4.巩固新知。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课本第31页第1题。写一写,读一读。
(2)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拨入各数。
419 701 202 608
306 185 820 100
同桌合作完成,一学生拨,另一学生检查。
(3)先拨一拨下面各数,再写出来。
五百零九 三千八百零一
四千八百 二千零九十
六千零七十五 七千零七
独立完成后,指名在大算盘上拨数。
(4)游戏性练习。
同桌合作完成,一人在算 盘上任意拨入一个万以内的数,由
另一个同学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交替进行。看哪一桌同
学 读写的数最多?
5.课堂小结:你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6.作业:
课外查阅有关算盘的知识。
板书设计:
认识算盘
上珠 下珠 顶珠 底珠
在算珠上表示 419 701 202 608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教学资料包
算盘的认识
算盘,又作祘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
的计算工具。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 机已被普遍使用的
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
等优点,在许多国 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
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
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劳动人民普遍 使用的计算工具,
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
用。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刚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
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
非遗的项目。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5课时 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科书3233页。
教学提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100以内数的 大小比较和1000以内
数的认识基础上学习的。通过三个最大最小的比较,让学生
在认识10 00以内数的以内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用自己方法进
行比较一些数的大小,并能清楚地表述比较的思路和方 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由语言描述到用数学符号表示
数的大小过程。
2、 能够正确使用>或<表示1000以内数的大小。
3、 在用自己方法比较数的大小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
学习经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经历用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到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的过程。
难点:
在数字组数、排列数的大小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学思
考,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数学情境图。
教学方案: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听过。)
最终谁得到了冠军呢? (生:乌龟)
师:怎么善于奔跑的兔子比输了呢?(生:因为兔子中途
睡觉了。)是呀,兔子 非常不服气,它决定找乌龟再比一次,
请同学们观看图片。
森林里的动物们听说乌龟和兔子又 要进行赛跑,纷纷前来
参观,有的还自愿担任它们的啦啦队,为它们呐喊助威。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探究新知
(1)小小图书馆
出示情境图和统计表,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发现了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的讨论,提出哪种书最多, 哪种书最少,
让学生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小结: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情境图和 统计表,从图中找出各种与内容
有关的信息,自己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试一试
师:把下面的自行车的价格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520元 375元 370元 980元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先让学生自己完成,再全班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
学生方法交流:1、可以先找出最大数 和最小数,然后再
比较另外两个数。2、也可以先从四个数中找出最大数,再
从剩下的三个数中 找出最大数,最后比较剩下的两个数。
(2)巩固新知
出示题目:用2、5、8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并
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先让学生自主解决,再全班交流。
用2、5、8组成的三位数有 258,285,528,582,825,
852
注意:有些同学可能想不出这么多三 位数,老师要适时
的加以引导。按照一定的规律让同学们把所有的三位数都想
全。
这六个三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852,825,582,528,285,258 < br>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来锻炼学生自己动手、
动脑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按 照一定的规律找出全
部的三位数,使得题做的具体完整。
三、达标反馈
由学生说一说超市里常见的商品的价格,再将商品根据商
品的价格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例:电扇(250元)、空调(670元)、微波炉(450元)、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烧水壶(150元)、加湿器(380元)
答案:670元 450元 380元 250元 150元
四、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你们有什么

五、作业布置:
比较大小:
799()800 485()490 534()529 632()623 802
()820 705()650
答案:< < > > < <
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小小图书馆
1000>632>499
或 499>632<1000
自主练习
852>825>582>528>285>258
教学资料包
一、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师:我们兆龙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下棋比赛。为了迎
接今年的下棋 比赛,上个星期天,老师去商店买了各种各样
的棋。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围棋 飞行棋 中国象棋 国际象棋
39元 6元 15元 19元
2、看图比较
师:老师买了(学生接着说围棋是39元??)我请一位小朋
友来说说。
师:我们一 起来比较一下他们的价格好不好?在比较的时
候,我们要用到什么符号?(大于小于或者等于)我请一位
小朋友来比一比他们的价格。(引导学生说,因为39大于19,
所以围棋比国际象棋贵)(学 生说,老师板书。 39大于6 15
大于6 等)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第6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34、35页
教学提示
本课时安排了3道复习题和 5道练习题,最后安排猜数游
戏,其中有几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
教师都 要给予肯定或鼓励。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本单元知识系统整理、复习、巩固与提高的过
程。
2、 进一步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
3、 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引导下会做并掌握这些练习题。
难点: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
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师:我们前面学了关于1000以内数的 认识及比较,今天让
我们自己考考自己,看看这些题能不能难道你呢?打开课本
34页整理与复 习。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探究新知
第一题:要求说出最大的三位数是谁?
这道题是一道开放性较强的练习题 ,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多。
如999加1是1000,999比990
多9等,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第2题:把下列商品按价格从高到低的顺序编上号。 < br>收音机这(这是一道开放性较强的练习,学生可以说的内容
很多。如999加1是1000,99 9比990多9等,要给学生充
分发言的机会)
第2题:把下列商品按价格从高到低的顺序编上号。
收音机 洗衣机 微波炉 饮水机
135元 950元 640元 204元
( ) ( ) ( ) ( )
(先让学生说一说商品价格,再按要求编号。)
第3题:估计黄豆的粒数。
第1个杯子 第2个杯子 第3个杯子
150粒 ( ) ( )
提示:先让学生明白题意,观察杯子里的黄豆粒数情况,找
出第2 个杯子比第1个杯子多出将近一半,第3个杯子又比
第2个杯子将近多出一半的规律,再去讨论估计的方 法。
巩固新知
练一练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 填空
(1)740是由( )个百和( )个十组成的。
(2)3个百和6个一组成( ),读作( )。
答案:(1)7、4
(2)306、三百零六
2、写出算盘上的数,并读出来。
答案:写作(535)(602)
3、按规律写出数。
205,210,215,( ),( ),( ),( ),( )
480,470,460,( ),( ),( ),( ),( )
750,800,850,( ),( ),( )
4、在( )里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582( )605 801( )799 720( )702 437( )473 654
( )645 999( )1000
提示:这些题为了巩固学生学习情况,由学生独立完成,然
后交流做题方法。
数学游戏
做法:教师可与一名同学先示范一下,教师说数,学生猜。
然后,鼓励学生 同桌之间进行猜数游戏。教师可指导学生猜
数策略。最后请学生做表演,看谁猜数用的次数最少。
(学生进行表演)
课堂小结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同学们今天做题非常认真,这些题你对了多少呢,看看自 己
哪方面没有掌握好,课下随时欢迎来请教老师。)
布置作业:
填空。
(1)、百位的左边是( )位,右边是( )位。
(2)、一千里面有( )个百,一百里有( )个十。
(3)、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
四位数是( )。
(4)、从796开始,往后数5个数是( )、( )、 ( )、 ( ) 、
( )。
(5)、二百二百地数数,数到一千是:二百、( )百、( )
百、( )百、一千。
(6)、找规律:396、( )、( )、402、404、406、408、( )、
( )。
答案:(1)千、十。(2)10、10.(3)999、100、1000 (4)
797、798、799、800、801
(5)四、六、八 (6)398、400、410、412
板书设计:
1、 数数、估数
2、 数位
3、 在列表中写出下列各数。
4、 用算盘表示数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5、 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资料包
1.判断题.
505百位上的“5”表示5个百.
3个百和4个一组成341.
2.填空题.
(1)207读作
(2)八百零三 写作:答案
(3)375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九百六十一 写作:答案
(5)从996往后接着数5个数是( )、( )、( )、( )、
( ).
(6)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比最大的三位数
多( ).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86=□+□+□
(2)640=□+□
4.填空.
80里面有( )个十.
190里面有( )个十.
5.找出下面数的排列规律,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6.在“二百四十七”这个数的后面连续写出六个数.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情人节几月几日-工作计划和总结


新疆423-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


活动简报模板-个人申请


柏林之围-高考录取时间


实习工作评价-河南省高考成绩查询


描写菊花的句子-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宁波大红鹰-黑道小说排行榜前10名


象山特产-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