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祝福短信群发-心得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一. 教学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以《全日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
的规律,
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
体系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
们的终
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认字250个,写字25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中,
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
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三、教材分简析
新人教部编版于2018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27篇课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
单元。“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
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等。
各部分相
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
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
懂,插图精美,
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
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
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
字
和课文的朗读。
四、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 想象生活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2 花的学校 3不懂
就要问 ◎口语交际: 我的暑假生活 ◎习作:
猜猜他是谁 ◎
语文园地
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
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第二单元 美丽的秋天 4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6 秋天的雨 7听听,秋的声
音 ◎习作: 写日记 ◎语文园地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 的主要内
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
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
发学生 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第三单元 游历童话王国
8 去年的树 9*那定会很好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11*一块奶酪 ◎习作:
我来编童话 ◎语文
园地 ◎快乐读书吧 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的主要内容,感受童话
中生
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想象的能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第四单元 猜测与推想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13*胡萝卜
先生的长胡子 14* 不会叫的狗 ◎口语交际:
名字里的故事
◎习作:续写故事 ◎语文园地 引导学生阅读这些
童话故事,
学会预测故事情节, 续编故事。
第五单元 留心观察 15
搭船的鸟 16 金色的草地 ◎习作
例文: 我家的小狗 我爱故乡的杨梅 ◎习作:
我们眼中
的缤纷世界
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故事,学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
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
第六单元
祖国风光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
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19 海滨小城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习作: 这儿真美 ◎语文园地
引导学生阅
读,学会课文围绕意思去写的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的情感。
第*单元 大自然的礼物 21 大自然的声音 22 父亲、树林
和鸟
23 带刺的朋友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 ◎习作:
我有一个想法 ◎语文园地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
美妙,感知课文生动的语言。
第八单元 美好的品质 24
司马光 25 掌声 26 灰雀
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故事,感受人物的仁爱之情,学习带着问题默读,
理解课文的意思。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一篇
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大青
树下的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
,反映了边疆不同民族的
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花的学校》引导学生感受童真和母爱。
《不
懂就要问》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大胆地向先生
提问的事。口语交际围绕“我的暑假生活”训
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习作以“猜猜他是谁”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同
学。《语文园
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
个板块。
二、单元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词语,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成语的特点。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并能和其他同学交
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3.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的好处。
4.引导学生练习习作,教会学生习作的格式,体会习作的
乐趣。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
画面,并能和其他同
学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2.教会学生习作的格式,体会习作的乐趣。
四、课时安排
《大青树下的小学》2课时
《花的学校》2课时
《不懂就要问》1课时
**市第*小学校“自学·交流·合探·拓展”语文教案
三 年级 主备人: ***
课 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时
2
课型 新授课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
字,能正确读
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
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
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
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
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
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
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
学情分析
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
,最后以自豪赞美
的文字点题。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
解
,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
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具学具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资料袋中的
图片)瞧,从山坡上,从
(一)导入
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
多人,他们分别是
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
新课:
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
族、德昂族
2.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
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
一、自学:
(二)出示
自学提示:
(三)组织
学生自探:
二、交流:
(一)学生
展示,交流
见解:
.
(二)思考
生疑,提示
归
(大青树下的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
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
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
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
意
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
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
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
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
一圈。请你自己
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
复多读几
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随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
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适当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晨、装”。并且在黑板
上田字格中示范。
3.抄写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
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
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
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
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
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b. 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
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c. 配乐朗读这一段。
3.第二、三自然段。 <
br>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
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
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
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
况想象补充,譬如:大
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
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
;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
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
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
体悟窗外的安静,
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
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
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
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
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拓展: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拓展阅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读,说写训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练:
作业
设计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
下来。可
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快乐
板书
设计
上课时—安静
下课后 热闹
↓
喜爱和赞美
成功做法
教学
反思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市第*小学校“自学·交流·合探·拓展”语文教案
三 年级 主备人:***
花的学校
课 题 课时
二
课型 新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理解生字组成
的词语。
教学目标 3.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4.能通过想象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体会拟人的写法。
5.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理解生字组成
的词语。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抓住中
心说得有有重点。.用同学自己的体验
激发学生兴趣,体会比喻,拟人句的好处。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个性修改
2.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通过想象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体会拟人的写法。
一、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让我
们一起走进
花的学校,领略一下它的美丽吧!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
几遍。
教师可范读,学生跟读。
3.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写了顽皮
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的想像力的孩子,在看到
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儿时,就
在自己想像
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三、识字写字
1.出示本课需要识记的生字、多音字,让学生读一读。
2.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
通顺。
4.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5.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6.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
记字方法。
(1)按照字的结构划分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
,找出难点
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
落:“氵”要写在“艹”下边,各字上边是“夂”不是“攵”,横撇是
一笔。
假:三部分都要细窄,中间扁框封闭、右边扁框不封闭。
7.练一练
四、梳理结构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了自然界中雷雨交加,花跑出来狂
欢的情景;
第
二部分(第3-5自然段):在孩子眼中,花和他们一样要读书,过
着不自由的校园生活,雨来了才放假
;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描写大雨来临时狂风大作的景象以及花孩
子的表现;
第四部分(第7-9自然段):花孩子急急忙忙赶回家,投向妈妈温暖
的怀抱。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接下来
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花的学校是怎样的?
二、品读释疑
1.出示核心问题:
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是怎样的情景?(课后第1题) 明确: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
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手舞足
蹈。有的……,有的……,有的……,
还有的……玩得真开心!
2.自读课文,对于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写的是哪些
景、物?(串珠问题1)
(1)教师提问,同学们畅所欲言
(2)教师明确:课文写了雷云、阵雨、东风、花、树枝、绿叶等景
物。
3.用笔画出这些景物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串
珠问题2)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品读吧。
(1)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
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明确:东风“走过原野、吹着口笛”这样拟人化的描写,为我们勾画
了一幅大自然雷雨交加的画
卷。
(2)读课文,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和体会。(课后第2题)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①同桌讨论
②
教师明确:这两个句子都是拟人的写法,将东风、树枝、雷云当作
人来写,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雷雨交加
的恶劣天气,可是花孩子却很
愉快的心情。
(3)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
舞、狂欢。
明确:作者笔下,花儿是“跑出来的,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读
到这里,我们的脑海便会
展现这样一副流动的画面:一朵朵娇嫩的花
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
到草地
上手舞足蹈。
(4)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明
确:“在孩子眼里,花儿是和他们一样上学读书的。”生活中的孩子
有太多的压力,家庭、学校、自身,
完全已经泯灭了他们该有的童真,
多么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
(5)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
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明确:孩子把花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孩子猜想的,花
儿会被“罚站壁角”,这就
是花和孩子一样的生活。
(6)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①明确:诗里的“雨”是花孩子最
盼望的,因为只有下雨了,他们就
可以放假了,就可以在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了。
②仿写(课后第3题)
(7)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
手。
明确:这是
描写大雨来临前狂风大作的景象,但是在孩子眼中就像人
一样“互相碰触”、“簌簌地响”、“拍着大手
”,他们没有任何的害怕,
表达出喜爱。
(8)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
,冲了出来。想
象:这些花孩子冲了出来做什么?
①教师随机提问,学生作答
②教师明确:这些花孩子在雨中自由的奔跑、游戏、打水仗等。
(9)你可知道,妈妈,他们
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作
者为什么说花儿的家在天上?
①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②教师明确:这是孩子的想象,他们化身为烂漫的小花!是对生活的
渴望,天空是辽阔的,星星
所住的地方是宽敞的,没有约束的,太阳
妈妈对它们的爱是温和的。
(10)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
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明确:两个疑问句,告诉我们孩子是多么希望能得到太阳般的温暖,
天空般的自由。
4.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想象的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串珠问题3)
(1)讨论形成想象的方法: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怎么
做的,同学们怎么做?再想花在风
雨交加情境中是什么样的?然后还
可以想同学们都是怎样跳舞的?……这样就能说出来这道题的答案了。
(2)阅读方法解密: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5.课文主旨
(1)读了课文
你喜欢花的学校吗?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串珠问题4)
我喜欢花的学校这篇课文,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运用拟人手法,
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皮
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的想像力的
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儿时,<
br>就在自己想像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
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
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2)写作方法:拟人化的写法
①举例:
一阵强风吹来,弄乱了花儿的美丽的秀发,也吹弯了草儿的笔直的腰
板。
②练一练:
将下面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A.太阳升起来了。
B.石榴熟了。
三、本课小结
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让我们感受到
了
这篇课文美而富有童趣。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学习了运用
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雨后》《几张飘落的红叶》
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
作业
设计
妙,写得美妙。
明确:花儿的学校只要一下雪,孩子们就冲出教室,大家在操
场上尽情舞蹈,
你瞧风中的梅花还随风摇曳,似乎在欣赏自己的身姿,又像在与雪花比美。
花的学校
跳舞、狂欢
板书
设计
关门做功课
冲进狂风
扬起双臂
可爱童真童趣
成功做法
教学
反思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市第*小学校“自学·交流·合探·拓展”语文教案
三 年级 主备人:***
不懂就问
课 题
课时
一
课型 新授
1、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
教学目标 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对于“戒尺”,“私塾”这些词语理解不了,教师应在课前让学生搜集
资料进行预习。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
代伟
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生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
个性修改
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课文讲谁
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
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
典
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
议论。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
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3、指名分读课文正音
4、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
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
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
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
的问题
重点交流:
a、“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
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
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
、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
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
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
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
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
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
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
敢于提问,你有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
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同时,
解决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全班交流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6、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1、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
悟,定会有收获。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2、布置作业:
a、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
清楚、连连点头”等
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b、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c、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
自勉呢?
D、把课文中你认为是最打动你的句子抄写下来。
作业
设计
。搜集孙中山的故事
板书
设计
不懂就问 一点也不知道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成功做法
教学
反思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市第*小学校“自学·交流·合探·拓展”语文教案
三 年级 主备人: ***
课 题
我的暑假生活
课时
一
课型 新授
1.知识目标:说话有条理、规范、语句连贯、通顺。
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讲述暑假生活的趣事,提高讲、听、问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和大家分享快乐。
教学重点
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说出暑假生活的“趣”,和大家分享快乐。
教学难点
训练有条理、语句连贯、通顺地说话的能力和认真有礼貌倾听的习惯。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抓住中心说得有有重点。.用同学亲身经历的
学情分析
事情为例来做说话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由别人的事说到自己的事,更容易拓
展思维。
通过提问来引导说出趣,有例子引路,降低难度梯度。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我非常羡慕你们,因为你们的暑假生活丰富多彩。很多
同学的家长都把你们的照片分
享我们班级群里,在刘老师的眼前展开
了一幅幅五彩的画卷。你们想不想看看?刘老师有个条件:看到一
幅
个性修改
图,就要用“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例如……(课件)
(第一关 小试牛刀)
(课件第二关读懂要求)
二.指导说话写话。
1.揭题,
明确要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的暑假生
活”(板书揭题)学生自主读要求。
课件出示 “能说会道”,再出示说话要求,倾听要求。
2.明确要求,再读要求,谁明白要
求了,来说说。重点是说说自
己经历的,发生在暑假的,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最好重点说清楚一
件事。(课件出示要求)
3.了解“趣事”。课件出示课文情景图中的云图、人物,(第三关
我能说得清)
4生进行片段说话,用“什么时候我和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
样的句
式来说话,再说说事情的过程,有趣在哪里。
5.生生互动,我们都是小记者,请你接受采访。(课件
提问和回
答的同学应面向听众,声音响亮,吐词清楚。听的同学要有礼貌,不
插话,不哄笑。)
6.把发言整理成一篇文章。
7.小组为单位交流暑假中的趣事,推选出一个同学在全班说。(第
四关 守住擂台)
8.选取一件事把自己的暑假生活写下来。(课件
要求写清:什么
时候我和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的过程,有趣在哪里,有什么感
受)
9.展示学生作品
三.师总结:
1.这节课,我们分享了我们暑假生活中的趣事,大家学会了怎样
通顺地说话和有礼貌倾听。
2.拓展作业:课后我们把说的写成日记。
作业
设计
写一写自己的暑假生活。
板书
设计
成功做法
教学
反思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市第*小学校“自学·交流·合探·拓展”语文教案
三 年级 主备人: ***
语文园地一
课 题
课时 四 课型 练习
1
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是作到态度自然、大方
,表达流利,内
容比较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的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
教学目
标
活。
2把自己的课余生活写下来,写好后读给父母听,与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3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
。
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
苏
联小朋友一起发现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
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
也记录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这一阶段大
家的课余生活而又有乐趣。今天,我们就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课余
生活的乐趣。
二、小组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a讲讲课间课后同学之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B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
C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摘记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教益;
D讲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工夫,有那些长进。
个性修改
E讲自己与家人外出游览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
三、全班交流
四、共同评议
五
、谈听了他人的介绍之后,自己对课余生活的打算。
第 二 课 时
内容: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交流了我们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
己的课余生活。
二
回忆介绍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
(1)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
沙包。”
(2)课余辅导训练,如科技制作、绘画、足球比赛、乒乓球训练等。
(3)个人爱好,种植花草、练习钢琴 。
(4) 家务劳动,如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
三 你准备怎么写?学过的课文会给你的习作带来什么启发?
四 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五学生交流
六各自修改,可以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
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
第 三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让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1)是否写了课余生活中的事情;
(2)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
(3)语句是不是通顺。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评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
1.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第 四 课 时
一、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
的加点字,
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
3.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
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
,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
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
不
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二、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
的《小儿垂钓》。
教师范读。
2。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
勾
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内
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根据拼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
样子,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
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
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
诗句作台词
,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
5.练习背诵。
三、读读认认
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
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一题中每组的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
的字的一部分。
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并用生字卡片检查巩固。
四、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
展
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商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板书
设计
成功做法
教学
反思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市第*小学校“自学·交流·合探·拓展”语文教案
三 年级 主备人: ***
习作《猜猜他是谁》
课 题
课时 1 课型 习作
1.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
教学目标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写出人物的特点。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轻松导入。
1.猜猜他是谁。
这节是作文课,我们先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就叫
“猜猜他是谁”。
要求学生说出
你的好朋友的一些情况,让同学们猜一猜你说的
是谁,在最短时间内被同学猜出来说明你介绍得很好,能
抓住朋友的
特点来说,这样的同学为胜者。你们愿意一起游戏吗?
(学生自由上台发言,隐去
姓名随意介绍班上的一名同学,其
他同学根据自己的判断,说说这个同学是谁?并说出性格特点、外貌<
br>特征等。)
2.让同学们猜一猜,猜对的同学要说一说你是如何想到的。
3.评价刚才说的同学是从哪几方面说的。
4.明确写人的要求:通过刚才的游
戏,同学总结一下,你要如何介
绍才能让同学们很快地猜中你说的那个人?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个性修改
(课件出示2)
(1)说相貌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并按一定的顺序。
(2)抓住性格、语言、行为及爱好的突出特点。
(3)讲清楚相应的具体事例。
二、介绍同学,交流讨论。
1.想一想,我们可以从那些方面介绍一个人?
(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3)外貌、性格、爱好以及优缺点等。
2.
全班交流:别人是怎样评价这个同学的?你认为他最突出的一两个
特点是什么?
3.同桌互说互评,尝试口头习作。
(1)要求抓住一两个特点介绍一个同学。
(2)互相评议介绍得是否具体。
三、听范文,打开思路。
1.老师朗读一篇介绍自己同学的文章,请同学们听清楚:
(1)老师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个同学?是如何介绍的?
(2)为了能更突出特点,老师用了什么具体事例?
2.课件出示例文(课件出示4)
他有一头黑油油的头发,弯弯的眼睫毛,亮晶晶的眼睛,眼角底
下有一个调皮的小黑点。
他性格有点内向,不爱说话。他有一对甜甜
的酒窝,一笑起来特别好看。他喜欢运动,每次都跑在最前面
。他上
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作业很整齐,字写得很大、很漂亮,
每次考试他都是最
好的。我喜欢他,他是我的好榜样,我要向他学习。
他是谁,你们猜到了吗?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方法。
(课件出示5)按一定顺序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
点,不必面面俱到;
通过具体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特点等。
(板书:外貌特征 具体事例)
四、玩中交流。
1.玩“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让学生自主练说。
2.说中抓住学生说不准确的地方进行对比观察:区分高矮、胖瘦、
脸型、衣着、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3.学生选择一个同学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让别人不知道你在观察
他。和同桌说一说,猜一猜
。
五、学生习作。
1.写话要求:(出示课件6)
(1)每段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占一格;不认识的字可以用拼音代
替等。
(2)突出人物特点(外貌特征、兴趣爱好等)。
(板书:兴趣爱好)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品读欣赏
1.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举
办活动;猜猜他是谁?看看你根
据谁的作文猜出了他的写作对象?是依据哪一点出来的?
2.哪些同学的写作对象没有被猜出来,就把那篇作文展示出来共同
修改。
七、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附:习作范文:
《猜猜他是谁》
在我们班上有这么个人,他个子很高,体重就不用说了,肯定
是很重的。他有一张圆圆的脸蛋,中间是
一个大大的蒜头鼻,这鼻子
下面总是流着黄鼻涕,鼻子上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不时的眨呀
眨的,每眨一下都仿佛是暗示着对知识的渴望。他的皮肤黑黑的,樱
桃般的小嘴说起话来
可有趣了,你可别小看他,他的性格可怪了,就
让我慢慢说给你听。
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
,万里无云的下午,也就是正在上体育课时,
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跑到操场上排好队。真不巧,我就正好站
在他的旁
边,老师让我们比赛跑步。我们几名男同学一字排开,刚一起跑,我
才发现自己全都是
跟班上最调皮的几个一起跑,而他正好在我后面。
这时,跑在我后面的他忽然推了我一下,而我也狠狠地
推了他一下,
谁知他没站稳,一屁股摔在地上,我怕他告诉老师,便赶紧跑过去扶
他起来,其实
当时我心里非常恨他的,但没办法,谁知他不但没哭,
反而哈哈笑了起来,你说他的性格怪不怪!
他呀,平时很喜欢跑步,跳远,丢沙包,搞一些恶作剧……告诉
你们,他搞起恶作剧是班上
最厉害的,大家在厕所小便时,他就在这
时趁机去打别人;体育课上,大家跑步跑到一半时,他就站在中
间突
然不动,害得班上许多同学都摔倒,而他却站在一边哈哈大笑……
他是谁呢?
猜猜他是谁
板书
设计
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
外貌特征
具体事例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 守身自爱
成功做法
教学
反思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珍惜好
自己的
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
羞。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
德秩序的良好阐述。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
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
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
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 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
人处世能行
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
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
译:孝子不潜伏在暗
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父母健在
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
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吕氏春秋・孝行》
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
三、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
.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结
合所学,査一
査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守身”和孝顺父母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丧失
了操守的人就不能孝顺父母
呢?请在班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孔子的学生曾参(即
曾子)家有一块菜地,他的父亲曾点在地里种了许多瓜果。有一天,
曾参见瓜地里长了许多野草,就拿起
锄头除草、不小心瓜的根刨断了。曾点正好看见,于是,
他拿起木杖向曾参的背上地击了两下。曾参当场
不省人事,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
来。他爬起来对父说:“刚才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尽力气教调
儿子,该不会累病了吧?”说完,
曾参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里弹琴唱歌,以示自己并未受伤,好让父亲
放心。
孔子得知此事后,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来跟你讲讲舜帝的故事吧!舜帝的父亲叫瞽
叟,他想使唤舜的时候,舜都在他身边;但是他想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便躲开了,让父亲
找不到。平日
舜受父亲的小杖责打、而大杖责打时就逃走,就是不想使瞽叟得到不义的罪名。
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敦厚
的孝子,你不是天子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
五、积累与感悟:
1.请积累以下两句关于“守身”的名言,并写写你对这两句话的感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论语・卫灵公》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
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如何看待其中“扬名于后世,以显
父母”的观点?请组织一场题为“扬名
显父母是否为孝”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引导大家辩证
认识古人的孝道。
第二课
手足情深
教学目标:1、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手足情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手足情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古代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br>友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以兄弟为例,
要做到
“见友弟恭”,为见的,要照顾弟弟,为弟的,要数重见长。兄弟关系是家庭关系中
的一个重要方面,兄
弟之间关系和壁,则家庭安宁祥和。
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要学会爱亲人,建构和
谐有序的家庭伦理关系;
然后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向外扩展,做到仁爱百姓;最终达到仁爱万物的境界。
二、新课教学:
1、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见弟求矣。----《诗经・小雅・常棣》
注释:①孔怀:很关心。孔,很。②原:古同“塬”。这里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
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③隰(xí):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④裒(póu):聚土为坟丘。
翻译: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2、司马牛忧曰:“人
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责在天。君
子撤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
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
语·颜渊》
注释:①亡:同“无”。②患:忧虑。
翻译:司马牛很忧伤地说:“人人皆有兄弟,唯独我没
有啊!”子夏说:“我曾经听先生说过: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工作严肃认真,做事没有羞
失,对人能恭数有礼,那就
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里怕没有兄弟呢?
3、孟子日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
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注:①与(yù):参与。在其中。②数:意外的事情。③怍(zuò):惭愧。
语译:孟子
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君临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很健康,兄弟没灾患,
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
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
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
种乐趣,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
三、思考讨论:
1.《论语》中总是将“孝”“梯”
并举,认为二者是“为仁之本”。结合课文注解想一想,“孝
“和“悌”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
它们能够成为“为仁之本”?
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可见“悌”是一种血缘亲情。《论语》中
又说“四海之内,皆
兄弟也”,似乎“悌”又超越亲情,成为人们萍水相逢时对于知己的向往和追求。你
如何认
识这里“兄弟”的意义呢?请在班内组织一场讨论,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四、延伸阅读:兄弟情深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是
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
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形式表现出来
,便形成了那一首
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兄弟亲情的词作。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
,其中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佳句。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
他与苏撤
已有六七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
正
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作了一
首《水调歌头・徐州
中秋》来回赠其兄。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走在。苏撤与之
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临别
之际,适達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写就了这
首词来告别其兄。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
和韵之作,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
的依依难舍之情。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
”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
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仕途,苏轼、苏撤兄弟
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
也都敢于直言进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
略而蒙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
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苏轼被关进大狱的时候,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赎罪,结果被贬到筠州盐酒税。
常言道
“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苏轼第三次被贬,
居于海南儋州,而苏
辙也因为受哥哥牵连被贬雷州,正是一南隔海相望。兄弟二人同时遭
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中秋谁
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大小苏”不愧为一对情深
似海的模范兄弟。
五、积累感悟:
1.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形容兄弟关系的词汇很丰富,兄弟之间感情深厚称之为“手足
情深”;
兄弟之间和睦友爱,称之为“花萼相辉”;兄弟之间意气相合、亲密无间,称之为
“伯埙(xūn)仲篪
(chí)”。查查资料,看看这三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2.中国人家庭观念强,过年过节渴望团圆
,春节期间,更是全国人民“大挪移”。你
有过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大挪移”经历吗?你怎么看待春
节团圆的观念?请与同学一
起分享过年过节的体会。
第 三 课 尽心致养
教学目标:1、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尽心致养”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尽心致养”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符合天地法则,是人类行
为的准则,父母养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赡养父母,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又是一种道德行为。它既包括子女给父母提供的
物质和经济保
障,又包指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侍奉陪伴。“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赡养父母的最高境界,
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贵多寡,而在于即使让父母“啜菽饮水”也能“尽
其欢”。
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天职。
二、新课教学:
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
于庶人,孝无
终始,而患不及者,末之有也。----《孝经·庶人章》
注释:①庶人:普通百姓。
译: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
,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
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
是无始无终、永
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2子路曰:“伤哉,贫
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
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
称其财,斯之谓礼。”--《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啜(chuò):吃。②菽(shū):豆类。
3③手:通“首”。④还(xuán):迅速。⑤椁
(g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①称(chèn)
:相称。
译:子路说:“伤心啊,贫困!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不能好好赡养,去世了不能按礼制来安葬。
”
孔子说:“即使吃豆类喝清水,而能使父母终生快乐,这就是孝。父母去世,用棺材收敛他们的
遗体,迅速下葬,不必有棺外的套棺,与家中的财产相称,这就是礼。”
3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汉〕桓宽《盐铁论·孝养》
注释:①当豢(huàn):指肉类食品。 译:善于供养父母的人不一定供给他们肉食,也不一定供给他们绣有花致的丝织衣物。用自
已所有的
一切尽心地供养双亲,这就是最大的孝。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啜菽饮水,尽其欢
,斯之谓孝”,《盐铁论・孝养》中说“以已之所有尽事其
亲,孝之至也”。这两句话中对赡养父母的认
识有什么共同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2.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很多年轻人因
工作、生活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
心,从而给人一种照顾不好老人有情可原的错觉。你是怎样看待这一
问题的?
四、延伸阅读:
江革负母
东汉人江革,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当
时天下大乱,盗贼横行,江革就背着年迈的母
亲四处逃难,精心地侍奉着母亲。路上,江革多次遇到盗贼
,盗贼见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抢,
就想拉他入伙。每次江革都是苦苦哀求,说如果留下孤零零的老母
无人赡养,在兵荒马乱之中,
母亲如何保全性命?自己又如何心安?盗贼见他是个孝子,都被他的诚心感
动,谁也不忍心劫他,
更不忍心杀他。
后来,江革搬到下邳(pī)居住,穷得连衣裳鞋子也
置办不起了,只好替人家辛苦做工,以
此来赚钱供养母亲。凡是母亲需要的东西,他都竭尽所能供给母亲
。后来,母亲去世了,江革哭
得很哀伤。于是,他就住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即使睡觉的时候也不脱去丧服
。后来,人们仰慕他
的德行,推举他做了孝廉。江革的事迹被后人传为佳话,人们称他为“江巨孝”。
五、积累感悟:
1.古今中外都有许多歌颂父母的诗篇,其中蕴含了人们对于父母的深沉情感
,如孟郊的《游
子吟》、舒婷的《母亲》、泰戈尔的《金色花》等,请把这三首诗摘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并且背通
下来。
2.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因为自己的过错和父母冲突的情况?如果有
,请写一封信
给你的父母,向他们表达对此事诚挚的款意。
第 四 课 忠于正道
教学目标:1、理解“忠于正道”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于正道”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于正道”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于正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正道,指我们为人处事时正确的道理、准则。《管子·立政》中说,“正道捐
弃而邪事日长”,
可见忠于正道的重要性。
要忠于正道,首先要从“正身”做起。孔子说“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可见“身正”之人才能对社会人民起正面的引导作用。如何才
能“身正”?古人常把“仁义”当
成立身之本,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只有“
居仁由义”,方能“身正”,
也方能让天下人信服。
当今社会,各种诱感日益增多,忠于正道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需要有忠于正道的勇
气,用自己对正道的忠贞来匡正自我,匡正天下。
二、新课教学:
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帅:率领,带领。
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
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带头端正起来,谁敢
不端正?”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孔子
说:“如果执政者自身品行端正,不发命令,政策也能得到施行;如果他自身品行
不正,即使发出命令,
也没有人听从。”
3、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译:扭曲了自己人格的人,没有能使他人正直的。
三、思考讨论:
1.“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坚守正道要从“正身”做起,只
有“身正”才能“令行”。
为什么孔子这样认为?请思考“修身”与“治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认为,要忠于正道就要坚守“仁义”,请査阅
资料,了解
“仁”“义”的内涵,并与同学们就为什么“仁义”是正道之本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郅恽拒关
郅恽是东汉时一个管洛阳城门的小官,他的耿直早在王莽算政的时候就已广为世人知晓。后
来,
光武帝刘秀听说他的学问和品德,本想重用,见他年老体弱,就让他做了个管城门的小官,
他也不推辞,
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
有一次,光武帝带领众人到洛阳郊外去打猎,回城的时候已是深夜。车驾到
了郅把守的上东
门,光武帝的侍从让郅恽开门,被郅恽拒绝了。
过了一会儿,光武帝亲自策马
立到桥边,命令郅挥开门。不料郅挥说:“夜里看不清楚,不
管是谁要进城,还是按朝廷的规矩不能随便
开门。”光武帝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
第二天,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
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
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
么办?”光武帝看了
奏章,觉得郅恽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于是,赏给郅恽一百匹布,把那个掌管东中门
的官员降了
职。
五、积累感悟:
1.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修身的名言,比如孔子的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孟子
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庸》中“
知耻近乎勇”等,请你把这三则名言
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背通。
2.忠于正道,首先要做
一个正直的人,这就需要对自己的人格不断地完善,曾子也说要每
日“三省吾身”。请你
在班里发起一个“日三省吾身”的活动把自己每天对自己的反省及感悟记
在日记本上,并在活动一个月后
开一个班级交流会。
第 五 课 笃行正道
教学目标:1、理解“笃行正道”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笃行正道”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笃行正道”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笃行正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践行正道,是每一个忠于正道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
,虽蛮貊(mo)
之邦行矣。”可见一个人要践行正道,首先就要做到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践
行正道,
还需要有一种反躬自问的精神,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要有“九思”。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往往是
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观照,从而保证自己在正道上不偏移的。
践行正道,不仅仅是一种洁身
自好的品格,更是一种匡正天下的情怀。体现在教育上,它是
教人品行忠信。体现在政治上,它是提拔正
直之人才,让他引领社会走向正道。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不缺乏践行正道之人,让我们学习他们正直
不屈的人格、忠信笃实的
品性,使中华之“正道”在你我身上发扬光大。
二、新课教学: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2、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
,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
乎哉?”------《论语·卫灵公》
注释:①蛮貊(mò):泛指四方落后部族。
翻译:子张问如何处世。孔子说:“言语忠实守
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身处野蛮的国度也
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
土也行不通。”
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故,疑
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语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
:看的时侯思考是否看得明断,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得清
楚,思考表情是否温和,思考举止容貌是否端庄
,思考言语是否忠实,思考做事是否严肃认真,
思考遇到问题如何向人请教,思考生气时会存在什么后患
,看见能取得的事物,思考自己是否应
该得到。”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
言忠信,行笃敬,虽貊之邦行矣”,可见践行正道首先要从自己的言行开始,
想一想,为什么做人忠实讲
信用、行为踏实就能通行千里?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可见要做到践行
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在君子这“九思”当中,哪一思的内容最难做到,它和践
行正道有什么关系?
四、延伸阅读:颜真卿宁死不屈
唐玄宗统治后期,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了
,但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已经形成。德宗时,
李希烈叛乱,自称天下都元帅。德宗问宰相卢杞怎样
处理,卢杞说,最好先派人去动降。那么派
谁去呢?卢杞说,颜真卿最合适,他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
其实,这是卢杞的奸计,他早就妒
忌颜真卿的才能,想要借叛军之手杀掉颜真卿。虽然颜真卿已是七八十
岁的老人,但一时找不到
合适的人,德宗皇帝只好同意派他去。
颜真卿带着圣旨,赶到准西叛
军所在之地。刚一开口,李希烈的部将就把刀架在颜真卿的脖
子上。颜真卿大义凛然,面不改色。李希烈
斥退了手下,大摆筵席,想借机策反颜真卿。这时,
有人上前劝道:“李元帅当了皇帝,
宰相就请颜太师来当。”颜真卿高声喝骂:“我已是快要死的
人了,会受你们的诱惑和威胁吗!”李希烈
无计可施,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
后来,李希烈派人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上油,高喊再
不投降就要烧死他。颜
真卿一听,毫不犹豫地起身就要朝火堆里跳,火苗烧着了他的眉毛、胡须,但叛军
这时还不想让
他死,就拉住了他。
李希烈见颜真卿忠贞不屈,反而成为阻碍,就下令死他。这
位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文武双
全的四朝名臣,最后死于叛军手中,终年七十六岁。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下列名句,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一一《淮南子·诠言训》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宋)文天祥《言志》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坚守的“进退”原则,他们不
管自己是“穷”是“达”,都在以不同的方式
坚守正道。请查阅资料,看看哪些古人坚守了这一
原则,并组织一场“坚守正道”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
在班会上分享彼此的感悟。
第 六 课 忠言直谏
教学目标:1、理解“忠言直谏”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言直谏”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言直谏”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言直谏”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圣先贤所提倡的忠,不是不论是非黑白全部听命于君王,也不是不能发表自
己的意见,而
是顾全大局、秉承正道的忠言直谏。忠言直谏是一种不以个人利益为转移,始终把国家发展
放在
首位的忠诚之举,也是古代知识分子落实忠道的一条常见途径。
当今社会,同样需要落实
忠道。如果领导、长辈有错,下属和晚辈一定要勇于诤谏,不可因
个人利益而三缄其口。马融说,“违而
不谏,则非忠臣”,范仲淹说,“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
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是否敢于忠言直谏
,落实忠道,实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人格和品德的
考验。
二、新课教学:
1、直言
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奏上
时务书》
翻译:直言动谏的人,自古以来都明作“忠”;花言巧语的人,自古以来都作“佞”。
2、谏
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
(汉)马融《忠
经・忠谏章》
翻译:在尚未出现苗头时劝谏,是最上等的;在已出现苗头时劝谏,这是次等的;在发生
了
行为之后才劝谏,这是下等的。君主行事有过错不动速,就不是忠臣。
3、柳下惠为士师,
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
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论语·微子》
翻译: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您不能离开鲁国吗?”
柳下惠说:“正直地对
待他人,到哪里去而不被多次罢免呢?不正直地对待他人,何必一定要离开家乡?
三、思考讨论:
1、“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柳下惠被罢免官职后,说正直地对待他
人,到哪里去都
有可能会被罢免。可见一个落实忠道的人,有可能会因为过于忠直而与外界环境发生矛盾
,如何
既坚守屈原般“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品性又使自己不受到伤害呢?请和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
/p>
2、“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落实忠道,然需要正直的品格,
但
在进谏时是否只能忠言直谏呢?请同学们讨论怎样的进谏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忠道。
四、延伸阅读:韩愈谏迎佛骨
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风翔迎佛骨,长
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王公
贵族、平民百姓都趋之若鹜,甚至有人为表明虔诚供佛而倾家荡产,有人用
燃烧的香烫头顶灼路
膊。
韩愈一向不信佛,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
劝谏,他说:“我知道
陸下对佛并不迷信,无非是祈佑福祥而已。可是百姓们却很容易迷信,以致发生灼
头顶烧手指,
挥霍钱财,把全部产业统统捐献。如果不加以禁止,更把佛骨送到寺院供奉,今后一定会发
展到
断臂割肉的慘状。这种有伤风化、败坏习俗的做法会传笑四方,决不是一件小事啊!何况已经枯朽的佛骨是不吉祥的秽物,怎么能将它供奉起来呢!我乞求把佛骨丢进江河或烧掉,以防止人们
受到
迷惑。”
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说:“韩愈的话触犯皇上,
确实罪有应得。然而如果不是心怀忠恳,不怕被斥责,怎么会做出此事?我们乞求陛下稍加宽恕,
原谅他不当的言论。”宪宗却仍愤怒。一时间人人都感到惊恐,也叹惋韩愈的遭遇,乃至皇亲国
戚们也
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宗这才宽故了韩愈,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五、积累感悟:
1.古代臣子中有不少忠直之土冒着生命危险向皇帝进谏,即使因此而遭受个人不幸也毫不
后悔,比如比
干因忠言直谏而被挖心,屈原因忠言直谏而被放逐,司马迁因忠言直谏而遭宫刑等,
请查阅与这三则故事
有关的材料,并把它们用自己的话概述在积累本上。
2.请给你身边的师长写一封“进谏书”,在书中
指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并阐述
你写这封“进谏书”的理由。注意语言得体,方法得当。
第 七 课 君子慎独
教学目标:1、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君子慎独”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君子慎独”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将“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br>故君子慎其独也。”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一个人在有他人在场、有他人监督的情況
下,
往往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要完全靠自己的良知与信仰约束自
己,使自己遵守道德
原则,这就是“慎独
“慎独”需要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自我制约的能力。汉代杨震面对企图
贿赂
他的人,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你知)。”杨震看重自己的品行操守,忠实于自
己内心,严于约束自己,即使在私密场合,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慎独”让杨震万古流芳。
二、新课教学: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
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
注释:①恶:第一个“恶”(wu)字是动词,
厌恶;第二个“恶"(e)字修饰“臭”,表示
不好的味道。②好:第一个“好”(hao),喜受;第
二个“好”(hao),美好。③谦(qie)通“慊”,
心安理得的样子
语译:所谓心意真
诚是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厌恶不好的气味,就如爱好美好的事物,
这就叫作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
独处的时候也必定谨慎。
2、道也者,不可须史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其所不,恐惧乎其所不闻。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语译:道,是不能高开片刘的;如果可以高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的地方也
会道候,在别
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再隐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
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慎其独也。
语译:道,是不能离开片刻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
地
方也会道镇,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再隐蔽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再细微的东西也没
有不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非常谨慎。
3、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所以過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
以至离道之远也。〔-----宋)朱《中庸章句》 <
br>语译:慎独中的“独”,是指他人不知道面唯独自已知道的时候。……这是将人的欲望止在
前生之
初,使它不在隐、细微之中渐渐滋长,以至于远离正道。
三、思考讨论:
1.“慎独”不仅
称得上是传统美德中的精髓,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之一。结合选
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谈谈
我们为什么要倡导“慎独”精神。
2.朱熹说:“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
之远也。”结合对这句话
的理解,谈谈在今天多元而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
慎独”。
四、延伸阅读:叶存仁赋诗拒礼
清乾隆年间,时任河南巡抚的叶存仁为人清廉正直。
他在离任的时候,僚属们为给他赠物、送
礼,想方设法不透露风声,一举一动避人耳目,在
深更半夜无人能知、能见、能闻的时候,用小船给他送
了一批财物。叶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
不愿生推硬挡,就写诗一首加以拒绝。诗曰:“月明风清夜半时
,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
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将礼物全部送还。叶存仁不是怕别人知道,而
是怕自己知道,这是君
子慎独的体现,也是清廉为官的最高境界。
五、积累感悟:
1.中国先贤留下了不少关于“慎独”的训诚,例如《童蒙训》里韩琦不选拔偷金使臣的故
事、《辨忘录
》里教育孩子从细节做起养成慎独品质,请查阅相关资料,编一期关于“慎独”故
事和家训名言的小报。
2.每个小组分别排演一个古今著名的诚信故事,比如杨震因“四知”拒绝王密的馈赠、许
衡拒
食无主之梨等,在班级举办一次“继承诚信传统,感悟千古美德”的专题演出。
第 八 课
诚中形外
教学目标:1、理解“诚中形外”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中形外”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诚中形外”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诚中形外”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古人云:“人无信,不可交。”不讲诚信的人,常常以欺诈的手段对待他人,与这样的人交往,必受其害。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做到内诚于心,真实地认识自己;也要善意地理解他人,
设身处地
为他人考虑,乐于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要做到言而有
信,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人不守信,主要是受到利益的引诱。
有高尚道德的人,才不会口是心
非,阳奉阴违,不做坑蒙拐骗之事。其次,还要注意出言谨
慎,努力信守。出言道慎,是指作出承诺时要
考虑可行性,说老实话、真话,不说谎话、大
话和空话,谨慎承诺方可元现。努力信守,
就是说一旦承诺就要不惜代价去维护承诺,实现
承诺。
二、新课教学:
1、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清〕李毓秀《弟子规》
语译: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
得不够确切,不轻易传播出去;
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2、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
慥慥
尔! --------《礼记·中庸》
注释:①慥慥(zao):勤勉不怠慢的样子。
语译:平常依德而行,平常说话谨慎,有不足
的地方不敢不努力改正,有长处不敢过分显露。
说话时要考虑是否能做得到,做事时要考虑是否言行一致
,君子怎么能不勤奋自勉呢!
3、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乾卦・文言》
语译:君子提高道德,建立功业。忠于职守,取信于民,这
是为了增进道德;言论树立真实
的原则,这是为了建立功业。
三、思考讨论:
1.
近来网络上常常出现一些不实新闻,有的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活带
来恐慌,请结合《
(弟子规》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的名言,谈谈对于这种现
象,我们应该怎么做 2.《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人为我们提出“不美”的
真言警
训?有没有并不真实可信的“美言”?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延伸阅读:季札挂剑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为他的封地在延陵一代,所以又称他“延陵季子”。有一次,延陵季
子将要到西
边去访间普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虽然嘴上没有
说什么,但露出十分
想得到宝剑的表情。季子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当时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
国国君,但是心里已经决定把
宝剑送给他了
季子在晋国的时候总想着回来,可是徐国国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了。于是,季子解下宝剑,
送
给继位的徐国国君。身边的人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是不能送给别人的啊。”季子说:“我<
br>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从他的表
情
可以看出来,他很想得到宝剑。我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就没有送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
里已经决定
把宝剑送给他了。虽然现在他已经去世了,如果我不把宝剑送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
的良心,正直的人是
不会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良心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
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
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
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徐国人
费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
兮带丘基。”
五、积累感悟: <
br>1.古代还有很多诚实守信的事例,比如查道吃枣留钱、宋濂按时还书等,请查阅这些故事,
并和
大家交流你的阅读感悟。
2.季札信守自己内心的承诺,将宝剑送给了去世的徐国国君。在生活中,你
能做到不欺骗
自已的良心,诚实守信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你的感想。
第 九
课 言行一致
教学目标:1、理解“言行一致”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言行一致”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言行一致”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言行一致”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说,先把自己要说的做好了,然后再说。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得多、做得少,也有不少人言行不一,还有的人夸夸其谈,光说不做。
我们要内
诚于心,真实地认识自己。孟子认为,善良天然地存在于人性之中,返回到
自己内心的真实本性上,オ能
得到真实的快乐。如果将人性的优良萌芽加以扩充,就能达
到最高的道徳境界;如果不能加以扩充,反而
加以泯灭,就会进入虚妄的状态。所以,教
化的目的,在于真实地呈现人善良的本性:“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
明则减矣。”如果人的言语与行为都建立在善良的本性上,就能做到内外
一致、言行一致。
二、新课教学:
1、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治长)
语译:听一个人所说的话,还要看他怎么做。
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注释:①耻:以…为耻。
语译:孔子说:“君子以所说的超过所做的为耻。”
3、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
国用也。口言善,
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语译:嘴上能够说出来,就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宝”。不善言辞,却能身体力行这是“国
器”。善于
言辞,却不能身体力行,这是“国用”。嘴巴上说好的,行为上却是恶的,这是“国妖”。
治国者应当敬
重“国宝”,爱护“国器”,任用“国用”,除去“国妖”。
三、思考讨论:
1.阅读第三则选文,说说荀子是如何看待“言”与“行”的辩证关系的。
2.古人有“言行
相符,始终如一”的说法,古人也曾说过“内诚于心外信于行”,请谈谈“言
行”与“心”的关系。
四、延伸阅读: 言行不一的樵夫
在《伊索寓言》里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只狐狸为躲
避猎人的追赶而逃窜恰巧遇见了一
个樵夫,它请求樵夫让它躲藏起来,于是樵夫叫狐狸去他的小屋里躲着
。会儿,猎人追赶过来,
向樵夫打听狐狸的下落。樵夫一边嘴里大声说不知道,又一边做手势,暗示狐狸
躱藏的地方。猎
人相信了他的话,但并没留意他的手势,于是便离开了。狐狸见猎人走远了,便从小屋出
来,什
么话都没说就走了。
樵夫责备狐狸,说自己救了它一命,它却一点谢意都不表示。狐理
回答说:“如果你的手势
与你的言语是一致的,我就该好好感谢你了。”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以下西方诚信名言。
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一一莎士比亚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2.从古至今,东西方都流传了许多倡导言行一
致的故事,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
下,人们都将其视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谈谈你的理解。
第十课 克己复礼
教学目标:1、理解“克己复礼”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克己复礼”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克己复礼”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克己复礼”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指努力约来自己,克制自己的贪心,抑<
br>制自己的杂念,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以达到“仁”的境界。“克己”是一种品
德。忍
让、谦让由克己而生;恒心、教力由克己而成。能克己者,其人品自高。可见,“克
己”是实现礼、达到
仁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克己复礼”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克己
是指自省、自责、自戒、自制,同
时又不失自主、自立、自信,遵循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和文明规范,同时体认道德规范和文明规范的内在
精种,傲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是一种积极的礼仪践行态度。
二、新课学习:
结合教材,学习古代经典著作中对“克己复礼”问题的阐述的名人名言名句。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
注释:①为:治理。②让:谦让,谦逊。③哂(shěn):讥笑。
语译:(孔子与弟子们谈
论理想时说,)治理国家应当讲求礼,他(子路)说话不谦逊,因此
笑他。
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注释:①为:治理。
语译: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
来治理国家,如何
实行礼呢?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
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
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不
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
注释:①负:背负。②:恐俱,害怕。
翻译:礼的是有来有往。我前去施加思惠而对方不报答
,就不合乎礼;别人来加思惠而我不
振答,也不合乎礼。人们讲求礼社会就安定,不讲求礼社会就危险。
所以说:礼是不可以不学习
的。所谓礼,就是通过自谦的方式来尊敬他人。即使是一个肩挑背负、沿街叫
卖的商贩,也一定
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富裕显贵又知道尊崇礼,就不骄奢淫逸;
贫穷卑微
而知道尊崇礼,就不会意志动摇。
三、思考讨论:
1.“克己”是修身的
重要方式,它强调“由己”,也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的“四勿”标准。请结
合生活实际,谈谈“克己”的重要性。
2.“克己”的“己”应该指向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请结合你的
社会身份,谈谈生活中你应该
在哪些方面践行“克己"”之道。
四、延伸阅读:
一文钱丢官
清初名臣汤斌,一生清廉刚正、直谏敢言,是著名的清官。清朝人沈起风在《谐铎》中记载
了一件有关于汤斌的轶事:
有一次,汤斌出门散步,路过延寿寺街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件事
情:当时,路边书推上有
个人在买书,数铜钱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枚在地上,但是他自己并没发觉。这时
候,有个年轻人
马上湊到那买书人的身边,悄悄地伸出一只脚把钱踏住。为掩饰自己的企图,那个年轻人
就装作
要买书的样子。等那买书人走了之后,他立即弯腰捡起了那枚铜钱,放在了自己的口袋里。 这个年轻人自以为没有人看到自己,心里非常得意。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的
<
br>一举一动刚好被旁边坐着的一位老人看到了。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这位老人站起来,叫
住
了他。老人对他拱了拱手,说:“请问您贵姓?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这个年轻人感到莫
名其妙,但
看他是个老人,就如实相告了。老人听了他的回答,冷冷地笑了两声,转身就走了。
后来,这个年轻人
在他父亲的帮助下进入国子监读书。他成绩不错,被选去当抄录员。后来,
经过几次考试,他脱颖而出,
被任命为江苏省常熟县尉,负责当地治安。听到这个消息,年轻人
非常高兴。于是,他收拾行李,向父母
告别之后,就启程去往江宁了。按照当时的惯例,地方新
任官员上任时,必须拜见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但是
,无巧不成书,当时的江苏巡抚恰恰是汤斌。这
个年轻人当然不知道汤斌就是当年询问他姓名的那个老人
。他多次前去拜见汤斌,但是最终都没
能获得接见。
很快,汤斌就派人告诉这个等待上任的年
轻人说:“你不必去上任了,你的名字已经被列在
受弹劾的奏章上了。”这个年轻人听到后,如遭当头一
棒,顿时愣在了那里。过了一会儿,他反
应了过来,就问前来传达命令的人:“我究竟为什么受弹劾?”
传令的人告诉他说,汤大人传话:
你因为贪污受弹劾。年轻人听了更加感到疑惑了,心想,自己头次做官
,还没有到任就被人弹劾
贪污,这不是太冤枉了吗?于是,年轻人坚决要求去见巡抚,想当面向他解释。
后来,汤斌又给
那年轻人传话说:“你还记不记得当年在北京街头书雄上的事?你那时还没有取得功名,
看到一
个小铜钱就要捞到口袋里。如今侥幸当上县尉,还不拼命搜刮,成为一个戴乌纱帽的盗贼?你还<
br>是交出吏部颁发的委任状吧,免得以后百姓告你的状。”年轻人听了,恍然大悟,顿时羞愧得满
脸
通红,立即辞官而去。
五、积累与感悟
1.积累以下选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君
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一一《左传・昭
公二十六年》
2.一文钱丢掉的是一个官位,明白的是克制一己私欲的道理。生活中,有很多细节之处需
要我
们道承克己之心行之。请你试着发现这些细节,为它们拟几则宣传口号,让“克己复礼”之
花开遍校园。
第 十一 课 顺时随俗
教学目标:1、理解“顺时随俗”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顺时随俗”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顺时随俗”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顺时随俗”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大意是合礼之为应做到入
乡随俗,对别
人尊重,对当地的风俗尊重。《礼记》中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礼的适宜性原则,即在坚持原则
的前
提下,行礼应因时、因地、因对象的变化而灵活处理,保持为礼的适宜性。
礼的具体形式
要与社会时代变化相适宜,即“礼,时为大”,践行礼以与时俱进为最高原则,
不死守古礼;礼的运用要
与环境风俗相适宜,即“礼从宜使从俗”。比如说中国各个传统节日各
有相应的礼仪规范,不应乱做更改
,要入乡随俗;礼节的形式各有要求,但根本是为了协调社会
关系,践行礼时不忘根本又要灵活处理。总
之,行礼适宜,顺时随俗。
二、新课教学:
1、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注释:①竟:通“境”。
语译:到一个地方,就要问问那里的禁忌;到一个国家,就要间问那
里的风俗;到陌生人家
里,就要间问人家的忌讳。
2、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2阴旧,顺人情,故谓之礼。---《礼记・丧服四制)
注释:①体:体察,观察。②则:以……为法则。
语译:礼的基本原则,就是观察天地,效法
四季变化,道循阴阳之道,顺从人之常情,这就
叫作礼。
3、礼从宜,使从俗。---《礼记・曲礼上》
语译:礼以适宜为要,行为要遵从风俗。
三、思考讨论:
1.行礼要“从俗”,也要“顺人情”,请以生活中的事情为例,谈谈你对“
从俗”“顺人情”
的理解。
2.场合变了,礼仪的要求就变了;时代变了,礼仪的要求也要调
整了。请以古今某一礼仪
具体要求的变化为例,分析守礼适宜的重要性。
四、延伸阅读:千里送鹅毛
有这样一句歇后语: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你知道这其中的故事吗?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的回纥是大唐的藩国。当时,回纥的首领为
了向唐王朝表示友好,就派
本国的使者缅伯高亲自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拜见唐太宗。那时,从西北出发到长
安,绵延万里,交
通又十分不便,因此,为了更快地到达长安,缅伯高一行人日夜兼程,丝毫不敢懈息。
在当时进
贡的所有礼物中,有一只珍贵的白天鹅。为了方便运输,缅伯高便将天鹅放进笼子里。但是,一
路上风餐露宿,不仅人满身尘土,就连原本十分干浄的天鹅也变得灰头土脸。
当他们到达沔(
mian)阳河时,缅伯高决定给天鹅洗个澡,于是就把它从笼子里放了出来。
可是,天鹅喝饱了水以后
,忽然挣脱了缅伯高的怀抱,展翅飞走了。当缅伯高反应过来的时候,
他的手中只剩下天鹅留下来的几根
羽毛。失去这么贵重的贡品,缅伯高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又是
懊恼,又是倇惜。但是,总不能因此而折回
吧,于是,在随从们的建议下,一行人继续向长安进
发了。
经历了无数个昼夜,缅伯高等人终
于到达了长安。在朝堂上,他战战兢克地带着礼物拜见了
唐太宗。缅伯高用绸缎包裏了一个精致的小包,
里面放上那几根鹅毛,并附上了一首小诗。唐太
宗接到礼物并命人打开后,看到了那首诗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看到太宗皇帝一脸的迷惑,马上奏明了事情的原委。太宗一听,不仅
没有怪罪这位远
道而来的使者,反而十分感动,当即重重地奖赏了缅伯高等人,同时嘴里不断地重复着:
“千里
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好!好!”
五、积累感悟:
延伸阅读
1.积累以下选文,读懂其意思。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同!礼,与其也,宁;,与易也,字成。”一《论语・八佾》
礼,时为大。使圣贤有作,必不一切从古之术。-----《朱子语类》
2.大条皇帝奖赏伯高
方面是感动于他“千里送鹅毛”的深厚情谊,另一方面也有对他灵活处
理、不失礼仪的智慧
的嘉奖。你生活中有这样适宜守礼的小故事吗?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第 十二 课 过犹不及
教学目标:1、理解“过犹不及”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过犹不及”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过犹不及”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过犹不及”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一向,强调的是礼的恰到好处,即行
礼要遵循适中
原则。正所谓“过犹不及”,行礼过度,无论是形式的“奢”,还是内心的“淫”,都会让
人产生
虚假的感觉,反而“失礼”。
真正的行礼,是恰到好处、遵循适中原则的。正是因为有
了恰到好处,礼才能够正人、正身,
让人不至于行差路错,才可以调节各种关系,“使上不逼下,下不僭
上”。礼教的适中性原则很重
要,践行礼仪应该道记适中原则,切勿将礼流于烦琐,让“行礼”变成“失
礼”。
二、新课教学:
1、礼者,所以辨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礼不逾越节度也。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曲礼上》
注释:①僭(jian):僭越,超越本分。
语译:礼,是用于分辨尊卑、区别等级的,可以使居上位者不欺凌居下位者,居下
位者不悟越居上位者。所以说,礼不能离开一定的节制。
2、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宋)郭雍《郭氏传家易说・下经》
语译: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
3、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
。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经
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
-------《礼记·礼器》
注释:①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指礼的领与具体的仅节都非常多。经礼
,指礼的大节。曲礼,
指礼的细目。三百、三千,极官其多。②其致一也:所有的礼实行起来都必须致以
诚心。一,指
诚心。
语译:礼有大有小,有显著的,有细微的。大的不可减损,小的不可增加
,显著的不可,细
微的不可放大。所以礼的领与具体的仪节都非常多,但它们实行起来必须致以减心则是
一样的。
三、思考讨论:
1.践行礼仪要适中、适度,过犹不及,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行礼适度的体会。
2.君子
守礼,不必多言。“四体不言而喻”,说的是,一定的礼仪规范旦修得,就会以相对
稳定的状态存在于你
的言行。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四体”会体现你哪些“不言而喻”的守
礼精神。
四、延伸阅读: 孟子“去妻”
有一天,孟子的妻子一个人在家,伸开两条腿自在地坐着
。孟子进入房间的时候看到了,很
生气。于是,他就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懂礼节,请让我休了她吧。
”孟母听了,问道:“为什
么?”孟子回答说:“她一个妇人,居然伸开两条腿坐。”孟母就问他说:“
你怎么知道的?”孟
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不懂得礼节了,并不是你的妻子不知
礼仪。如果你
快要进大门了,就必须提前问问谁在屋里;如果上了台阶还没有进入屋子,也必须提高自己
的声
音使人知道;快要进入屋子里了,要往下看。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有所防备。现在你不声不响进入你妻子休息的地方,看到了她伸腿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有礼貌,并不是她不懂礼。”
孟子听了母亲的训诚,很是自责,于是再也不提休妻的事情了。
五、积累与感悟
1.积累以下选文,尝试自己翻译成白话文。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辟
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
而喻。一一《孟子・尽心上》
2.孟子自己未能尽
礼却批评妻子不懂礼,经母亲教导产生自责之心。可见,礼仪的施行应
坚持双向对等的原
则。在平等进步的现代社会,这一点尤为重要。在班内组织一场讨论会,说说
我们身边有哪些“来而不往
,非礼也”的现象,以期及时发现、积极改变。
第 十三 课 以义制欲
教学目标:1、理解“以义制欲”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以义制欲”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以义制欲”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以义制欲”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惠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许多人从字面上去
理解,认为“人
欲”是人的所有欲望,“天理”是与人的欲望完全对立的,这其实是误解。我们来看朱惠
自己的
解释:“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按他本人的解
释,正常的生活需要,都是符合“天理”的,但山珍海味、妻妾成群,贪求享受、骄奢淫逸,就
是“人欲”。所以,朱惠所讲的“人欲”,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恶欲”“贪欲”。“存天理”
是
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是一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灭人欲”是要去除人过度的私欲、杂念
以及恶念,
去除对物质的过分贪求。
如何克制人的欲望?用“义”来克制恶欲,使之限制在合理限度内,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新课教学:
1、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礼记·乐记》
语译:君子以(从音乐中)感悟了道而快乐,平凡人以(从音乐中
)获得了感官满足而快乐。
用道来节制欲望,就可以快乐而不迷乱;为了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就会困感
而失去快乐。
2、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
虽有
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语译:孟子说:“恰养心性没有什么比滅
少欲望更好的了。如果一个人清心寡欲,即使他善
良的本性有所丧失,失去的也是很少的;如果一个人欲
整难填,即使他善良的本性有所保留,留
存的也是很少的。”
3、朱子曰:“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
-----《朱子语类》
语译:朱子说:“人所具有的天理与人欲,这一方进那一方就退,那
一方进这一方就退,没
有立定不进也不退的道理。
三、思考讨论:
1、朱熹理学说
“存天理,灭人欲”,朱子又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如
何理解这两句话?谈谈你的
认识。
2.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将如何处理“义”与“欲”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
br>的认识。
四、延伸阅读: 鲁仲连辞封
有一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魏安釐
(xi)王派将军晋鄙带领部队去救赵国。当时秦国
称霸诸侯,军事实力强大,魏国也十分畏惧。于是,
当晋鄙的军队到达汤阴的时候,就不再前进
了。魏王为了保全自己,让将军辛垣衍从小路进入了邯郸。辛
垣衍到了邯郸之后,拜访了赵国的
平原君,对平原君说了自己的办法:让赵国满足秦国的欲望,奉秦王为
尊,秦王一高兴,必定很
快撤兵。平原君听了,并没有立刻答应。
鲁仲连听说了这件事,找到
平原君,表示想要亲自见辛垣行。很快,鲁仲连就见到了辛垣行,
最终用自己的智慧说服了他,使辛垣衍
心服口服,不再提及自己前番的主意。不久,魏国公子无
忌为了救赵国,抢夺晋鄙的军队
去攻打秦国。秦军撤退了赵国的危险最终得以解除。
平原君想感谢鲁仲连为赵国解围,却遭到了鲁仲连
的多次拒绝。于是,平原君就邀请鲁仲连
参加宴会。在宴席上,正当大家喝酒喝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平原
君站起来为鲁仲连劝酒,并想要
献上千金来答谢他。鲁仲连笑着说:“那些名闻天下的高士之所以为世人
看重,正是因为他们替
人排难解纷而不要什么报酬。若是要了报酬,那就商人的行径。这样的事,我鲁仲
连是万万不肯
干的。”最后,鲁仲连向平原君告辞而去再也没有出现过。
五、积累与感悟 <
br>1.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平凡人的“义举”让整个社会笼罩在文明和温馨之中,请积累
两则当
代“义举”故事,如勇救落水儿童的“热心奶奶”孙志秀、援藏支教7年的80后教师付
成龙、“救火英
雄”王峰等,并写一段读后感。
2.目前“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高污染”的生活模式,已导致地
球资源枯竭、环境污
染严重,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结合本课所学的“以义制欲”,讨论如何应
对这种生活
模式所带来的环境危机。
第 十四 课 由义取利
教学目标:1、理解“由义取利”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由义取利”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由义取利”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由义取利”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君子在面对利益时,如何去获取?这就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
所面对的利益应当取还是不应当取?如果利益已有了明确而正当的所有者,无论是国家
还是个人,都不应
当去夺取。如果获取利益时必然会导致社会利益或他人利益的损失,则是不义
之利。
二、获取
利益的手段是否正当?获取方式合“道”的,就是正当的利益;如果运用欺许、威
胁等非法的方式取得利
益,那么就是不义之财。
当然,如果用正义的方式取得了利益,却不能以特合“义”的方式去分配和享
用,也违背了
“义”的原则。应该根据个人实际付出的程度分配利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二、新课教学:
1、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释:①介:通“芥”,小草。
语译:如果不符合正义,如果不符合正道,即使一根小草也不随便交给人,不随便
从别人那里取得。
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语译:孔子说:“如果富贵可以(在合乎义理的情况下)求得,即使是执守卫的小
官吏,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求得,就安守于我所喜好的(义理)。”
3孟子曰:“非其道,则一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孟子·腾文公下》
语译:子说:“不合乎正道,就不能接受他人的给予,哪怕只是一筐饭。
三、思考讨论: <
br>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由义取利”?在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学习和继承传统的
“由义
取利”观?谈一谈你的看法。
2.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举办豪华宴席显示身份高贵
,用名牌物品炫耀
富有,穿奇装异服以满足虚荣心……用“义”的观念衡量下这些做法是否正确,在班里
开展一次
讨论会,说说你的认识。
四、延伸阅读:叶澄衷抬金
叶澄
衷是清末有名的“五金大王”。然而,熟知他身世的人都知道,叶澄衷早年却是一名穷
汉,仅靠在黄浦江
上摇木船、卖食品和日用杂货为生。
一天中午,一个洋人着急过江,因找不到渡船,就喊叶澄衷,想要
搭乘他的船。叶澄衷答应
了他的请求。小船刚一靠岸,洋人便踏上岸,匆忙离去。这时,叶澄衷忽然发现
舢板上有一个公
文包,心想,一定是刚才那个坐船的洋人忘记带走了。他打开看,包内不仅有很多钞票,
还有支
票本等贵重的东西。叶澄衷是穷苦人家出身,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和贵重物品。然而,“君子<
br>爱财,取之有道”,叶澄衷并没有像见钱眼开的人那样把包里的东西纳为己有,而是想着丢了包
的
洋人一定会着急万分,于是就在原处等候失主。
叶澄衷等了很久,直到傍晚,才见那位洋人满脸沮丧地
来到这里。也许,那洋人已经放弃了
找到公文包的念头。但是,令他出乎意料的是,渡他过江的中国船工
竟在船上抱着皮包等他!
洋人喜出望外,连忙跑上前去,打开自己的包,见包里的东西一件不少,不禁
心中感动。但
洋人仍然非常疑惑,他看叶澄衷穿着如此破旧,却没有拿走包里的一分一毫,便问叶澄衷:
“摇
船的,你不知道包里有钱和很多值钱的东西吗?”叶澄衷说:“知道的,我打开来看过。”洋人不<
br>解地问:“那你为什么不拿了包溜走?还等在这里?叶澄衷认真地回答说:“这不是我的东西,怎
么好拿?是客人留下的东西就应当还给客人。”洋人听后,便塞给叶澄衷一沓钞票表示谢意。但
是,叶澄
衷却拒绝了,说着开船就准备走
洋人又立即跳上小船,让叶澄衷送他到外滩。船刚刚靠岸,洋人就把叶
澄衷拉上岸,想让他
和自己合伙做生意。原来,这洋人是一家五金公司的老板,见叶澄衷为人厚道,谨守
诚信,便决
定与叶澄衷合作。这一次,叶澄衷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叶澄衷成了洋人信任的合
作伙伴,自己的生意也日渐兴隆。在日后的经营中,他一如
既往地乗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
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最终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五
金大王”。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下列两则名言,并说说句子的含义。
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免。一一《礼记·曲礼上》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一(宋)苏轼《前赤壁赋》
2.结合叶澄衷拾金的故事,谈
谈你对“由义取利”的人生道理的理解,在生活中我们将如
何做到“由义取利”,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看
法。
第 十五 课 见利思义
教学目标:1、理解“见利思义”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见利思义”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见利思义”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见利思义”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任何一个生命的存在都需要利,既需要物质之利,也需要精神之利。人不能为
了满足自己的
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除了以法律和政策来协调外
,还
要用道德规范即“义”来调理。
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纯粹把利益作为追求的
目标,就会陷入功利的冲突和争斗
中,结果是两败俱伤,利益却会离人而去。老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他说:“非以其无私那?
故能成其私。”所以,提倡“见利思义”就是要人们成除功利性的目的,追求大
义,这既是古已
有之的原则,也是值得现代人去遵守和践行的道德规范。
二、新课教学: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语
译:富有与高贵,这是人们所想要的,如果不通过正道来取得,就不接受;贫困与低贱,
这是人们所厌恶
的,如果不通过正道去抛掉它,就不摆脱。
2、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孟子·万章上》
注释:①禄:当作体禄给……。②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语译:如果不是通过正义,
不是通过正道,即使以天下财物作为体禄,也不加以关注;千万
匹骏马放在前面,也不看一眼。
3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条思敬,丧思,其可已矣。”---《论语・子张》
翻
译:子张说:“士遇到意难甘于就出生命,看到可以取得的事物就考虑是否应得,祭祀时
记得态度恭敬,
居丧时记得心怀哀思,做到这些就可以了。”
三、思考讨论:
1.《论语》说:“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说:““非其义
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也,系
马千驷弗视也”。孔孟对于富贵的认识有什么共同之处?谈
谈你的理解,并和大家交流。
2.
请思考,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财富观?我们获得财富、保护财富,仅仅靠法律规范,这
样够吗?
四、延伸阅读: 徽商见利思义
徽商,是中国的一大商业流派,成长于宋代,到明清时期
达到鼎盛,其商业活动也遍及全国。
徽商在中国商业历史上颇具声誉和地位,他们聚族发展,不断建立会
馆、书院,培养士子,可以
说徽商“亦商亦儒”。
人们对徽商舒遵刚的评价是“精権算,善权
衡”。舒遵刚并不仅仅经商牟利,他还经常抽出
时间读书,最喜欢读“四书五经”。书中的义理对他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进而使他不知不觉地将其
融入经商之道中。
在他看来,挣钱要有一定的方式,商
人要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钱财就好像泉水,源头有
了,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出财富,如果以狡诈的手段
谋取钱财,就是自己断绝财源。可惜的是,很
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而舒遵刚却遵循此道,因此生意越
做越大。
有个叫吴鹏翔的徽商,生活于清朝时期。吴鹏翔也十分遵守经商之德,他从不出售假冒伪劣<
br>商品。有一次,吴鹏翔与人签约购进八百斛胡椒,但是后来发现这批胡椒有毒。卖主得知这一信
息
后,担心惹麻烦,于是找到吴鹏翔要求收回胡椒,但吴鹏翔没有答应。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
的决定:原
价购买这批胡椒,但随后将其全部销毁。吴鹏翔认为,如果不销毁,这些毒胡椒很可
能会被卖到其他地方
,危害别人。
我们总是说无奸不商,无商不奸,但是,有德有义的商人并不少。另一位徽州商人胡荣命
也
令人佩服。他的金字招牌屹立五十年不倒,许多人为了得到他的金字招牌,不惜出重金购买,但
是胡荣命最终都拒绝了。他认为,如果
人诚信经营,客自然很多,哪里用得着花重金买自己的店名?
如果卖给一些唯利是图的经营
者,势必会损害自己的名誉。因此,凡是这样的人,他都严词拒绝。
五、积累与感悟
1.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许多坚守“义”字为先的例子,比如信义兄弟孙东
林替兄送薪、
湖北万家三代义渡等,了解这些故事,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心得。
2.结合吴鹏
翔因“义”购买有毒胡椒并销毁的故事,谈谈你对徽商“见利思义”成功经营
的理解。
第 十六 课 清正廉明
教学目标:1、理解“清正廉明”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清正廉明”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清正廉明”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清正廉明”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廉”之一字,古来着墨极多。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正皇帝,都铁腕反腐,
甚至不惜为此
背负残暴的写名。虽然我们难以评说这些帝王的功过,可是,失康而亡的貪官污吏,无不为
自己
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人们所追求的,无非“安乐”二字。那么,貪腐和廉洁,
哪一个能通向安乐呢?食腐之人,
往往误以为拥有的钱财和物质越多越好,因而貪得无厌、穷极欲,以为
只有这样,才能将安乐最
大化。其实不然。首先,贪腐的钱财多得之于小人。而对于小人来说,只有永运
的利益,这样的
人随时都可能成为危险的导火索,这种东窗事发的顾虑,长鲠(geng)于心,让人惶
惶不可终日:
而一旦身陷囹圄( ling yu),祸及性命,身败名裂,眷属蒙羞,哪有安乐可事?
再则,过多的
物质事受,犹如放了太多糖的蛋糕,败味害身,多食无益。廉洁之人,正气清明,坦荡从容
,进
可事业有成,退可恬然自安,终身为人敬重,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课教学:
1、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乞不用赃吏》
注释:①表:表率。②贼:祸害。
语译:廉洁者,是人民的表率;贪婪者,是人民的祸害。
2、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矣。 ----《吕氏春秋·忠廉》
注释:①易:改变。
语译:面着巨大利益不动心,仍然按道义来做事,就可以称作廉洁了。
3、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汉)刘向《说苑·谈丛》
语译:正义的人不会欺骗自己的良心,廉洁的人不会无原则地拿别人的财物。
三、思考讨论
1.认真阅读本课选文,你认为青少年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才能在成长中保持廉洁,防止贪腐?
2.请搜集古今贪腐案例,述廉以全身、贪以亡命的道理。
四、延伸阅读:
于谦两袖清风
有这样一首诗:“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于谦。他为人坦诚刚直,为官清正廉洁。在地方担任巡抚时,<
br>他兢兢业业,为百姓造福,政绩卓著,受到百姓的拥戴。
据说,有一次,于谦要上京赴任,有一
个幕僚趁机向他进言,动他向上级领导行贿送礼,以
求官运亨通。即使没有价值连城的宝贝、金银满箱的
礼物,带些绢帕、麻菇、线香等地方特产,
也勉强可以应景。于谦听了,哈哈大笑,举起两只袖子,说道
:“我什么东西也不带,只有两袖
清风。”说罢,口占一绝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然后,于谦就这样带着他一身的清廉,轻装简行,进京上任去了。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以下选文,读懂意思。
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礼记·乐记》
2.如何理解“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这句
话。
第 十六 课 清正廉明
教学目标:1、理解“清正廉明”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清正廉明”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清正廉明”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清正廉明”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课教学:
四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案
第一课 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
涵。
第二课 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 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
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 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 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 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
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
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六课 生查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七课 望江南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八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九课 诉衷情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陆游及其《诉衷情》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陆游。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
3、搜集和陆游同年代的诗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课 扬州慢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姜夔及其《扬州慢》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姜夔。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一课 寿阳曲〃渔村夕照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二课 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开先及其《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李开先。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课外找三首描写边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三课 蔡文姬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蔡文姬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蔡文姬是怎样写作《悲愤诗》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蔡文姬的书,领略她的优秀品质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蔡文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 陶渊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陶渊明是怎样辞官归隐的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领略他的优秀品质吧!
3、了解陶渊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十五课 李白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十六课 杜甫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
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 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3、讲帝舜。
舜:是中国历史中的著名人物,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而被
后世尊为“ 帝”,
列入“ 五帝”。《 史记》中说他 姓 姚,名 重华,生于 姚墟(今属 山东
菏泽);建都于
先秦的 蒲阪(今山西 永济)。舜为四方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
禅让”而号令天下。其
尊号有: 帝舜、大舜、虞帝舜、 舜帝。是 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
穷蝉起都是平民。他
的父亲 瞽叟是个盲人。瞽叟的妻子 握登在 姚墟生下了 舜。尧把他的两个女儿
女英和 娥
皇都嫁给了舜。
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
帝,指黄帝、颛顼、
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
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
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
为神灵,以各
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
(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
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
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
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
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注重修养自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怎样注重修养自己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1、复习:集体朗读1、《厚德载物》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练习朗读课文(2)熟练朗读课文(3)学
习“古语今说”理解大体意思(4)练习背诵
课文。
(二)学习新课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
6、小组合作学习古语今说
7、学生自由读。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读明道喻理: 贤哉回也
想一想颜回有哪些品德
(三)拓展延伸
知行合一 思考:你会怎样做?
4 三字经 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三字经。
2、正确熟练背诵三字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三字经,领悟三字经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检查识字情况。
2、自由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
1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你的理解来给我们讲讲意思?
在讲给我听之前
,请先把你的理解,把讲给你们小组的人员听。
2、指名说意思。
(四)再读理解:古语今说
1、第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
”
A 指名读
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2、第二句“
性相近,习相远
。”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D指名读。
3、教师:谁能把这两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五)明道喻理 环境的影响
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影响
(六)、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读一读。想一想你是怎样做的?
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意思。
2、正确熟练背诵句子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句子,领悟句子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认读句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练习朗读句子
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
1、简明了解句子出处
诗经.小雅.鹤鸣
2、总体把握句子的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
蔡邕顿悟书“飞白”
蔡邕如何成功的?
三、拓展延伸: 读知行合一
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6三字经
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1、简明了解出处
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四季的变化
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你最喜欢什么季节?
7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在老师的引导下,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二、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
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 边读边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3、 小组讨论,交流。
4、 全班交流,古语今说。
三)、明道喻理。
1、 自由读。
2、 美丽的桃花 , 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 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说一说春天开的花
文化传承
节气节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第二单元砥砺品学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2、 以先贤为师,虚心好学,汲取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重点难点:
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8 志当存高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初读:志当存高远
1、让学生自由读
2、小组讨论意思
二、了解句子出处
三、古语今说 理解意思
四、明道喻理 长风破浪
说一说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 画一画
9 为学莫重于尊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自己自觉
做到,还能督促
旁人做到,逐渐形成尊师习惯。
二、重点难点:
学生了解这句话
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
成尊师习惯。
三、课前准备:
自己是怎样尊师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你是怎样尊师的?
二)、学习新课
1、范读。为学莫重于尊师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程门立雪 杨时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知行合一
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做到的
10师者,人之模范也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以师为榜样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你见到的老师是怎样为人处世的?
二)、学习新课 1、范读。师者,人之模范也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理解道理
四)、知行合一
读后填写我知道
11三字经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简明了解出处
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牛角挂书
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读长歌行
1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 “不懂装懂
”理解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不懂的东西。
四)、知行合一
说一说他该怎么做?
1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 “ 临渴掘井”
理解鲁国国君无人帮助的原因。
四)、知行合一
说一说如何安排时间?
14
一寸光阴一寸金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一寸光阴一寸金。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 “何妨一下楼的由来” 理解时间的宝贵。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关于时间的警句,达到背诵。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学习新课
1、范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 “自强的孙膑” 理解是怎样自强不息的。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面对困难该怎样做?
文化传承
春
春雨惊春清谷天
二十四节气歌 第一句
第三单元孝慈齐家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孝慈是维系亲情的纽带。
2、
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知道孝慈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思想感情。
16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 “赵狗孝亲”
理解赵狗是怎样孝亲的。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要求,画一画你的全家福
17三字经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简明了解出处
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读 “
黄香扇枕温席”想一想黄香为什么能得到乡亲们的称赞?
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自己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18 礼之用,和为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礼之用,和为贵。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 “以和为贵”
谈一谈你对和的理解。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要求,判断对错。
19朱子家训 节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两句话出处,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两句话的出处引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明道喻理
读 “房梁挂钱” 理解苏轼是怎样勤俭节约的。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课文,想一想细水长流的道理。
读背节俭歌
20
论语 节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明道喻理
读 “孟母三迁”
理解孟母为什么搬家?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你的邻居是怎样的人。
文化传承
夏
夏满芒夏暑相连
二十四节气歌 第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