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代码证年检所需资料-广东省会计服务平台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8、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基本性质,知道固体
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
同的测量方法。
3.辨认固体的形状、大小变化后的情况,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
用下,可以改变原来
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重点:
认识固体的性质,知道固体的形状或大小,在外力作用下会发
生改变,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固体的性质,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面粉、盐、沙子、玩偶、玉米粉、积木、粉笔
、
蜡烛、纸张等各种各样的固体,水、牛奶、食用油等液体。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看看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初步认
识固体和液体。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在每小组实验桌上摆放好实
验器材,在教室的窗
台等部位摆放矿泉水、食用油、牛奶等液体。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单元小诗:
固体大小有形状,或圆或方有质量。
外力作用会变样,质量不变莫慌张。
液体可就不一样,日常都要容器装。
摇一摇,晃一晃,想变啥样就啥样。
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小诗的内容。
全班交流:
这首小诗写了哪些东西,(固体和液体)
固体和液体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再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固体和液体的特点。
教师引导:固体和液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
究固体和液体。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固体。
板书课题:8、认识固体
二、辨别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教师引导:大家先来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固体,哪些是
液体,
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并把这些物体分为固体和液体。
固体:黑板、墙壁、玻璃
、窗户、课桌、凳子、讲台、电脑、实
验桌上的玻璃器皿等等都是固体。
液体:矿泉水瓶中装的矿泉水、牛奶、食用油等等。
教师引导:刚刚大家分的都很准确,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这些
也是固体吗,
投影出示纱巾、面粉、食盐等等物体,引导学生说一说它们是
不是固体,为什么,
教师相机出示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颗粒
虽然比较细小,但是它仍然有一定
的形状,因此属于固体。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固体具有固定的形
状、体积和质量,因此,无论是纱巾、面粉,还是食盐,他们
都属于固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
体,不能只从大小,
形状上判断。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是固体,进一
步加深对固体的认识。
引导学生填写好活动记录单。
三、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教师引导:固体都具有固定的形状,不过,每一样物体的形状都
不一样,那么我们怎样来比较
他们的大小呢,接下来,请大家试
着比较下面三组固体的体积大小。
第一组:三组积木
出示积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
分小组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比较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全班交
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使
用的方法,如果方法合理,我们可以
当场验证一下,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教师小结:比较这三组积木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积木进行拆
分,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
一样的话,就可以采用数积木
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二组: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
出示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引导学生看一看,预测一下这一
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
谁的体积大,
学生进行预测,有的预测玉米粉的体积大,有的预测面粉的体
积大。
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先分小组交流自己的办法,再进行全班交流
,看谁想的办
法更加合理,教师将比较好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选用自己认可的办法来进行实验,看看
玉米粉和面粉谁的体积更大,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使用的方法以及实验的结果。 设
计说明:此处建议使
用透明的玻璃杯测量的办法,把面粉或和玉
米粉分别装入玻璃杯中,然后用尺子量一量面
粉和玉米粉的高
度,谁的高一些,谁的体积大,反之,谁的体积小。
第三组:两个玩偶
出示两个玩偶,引导学生预测,哪个玩偶体积大。
学生预测玩偶体积的大小,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推测。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想出的办法,看看谁的办法更加合
理、有效 预测:
方法一:埋盐法
具体操作方法为: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盐的体积,把玩偶<
br>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看谁的总体积大,那么玩
偶的体积就大,反之,玩偶的体积就
小。
方法二:可以把盐换成沙子、玉米粉、面粉、米等等。
方法三:如果是塑料玩偶,或者其他不吸水材质的玩偶,可以使
用水来测量玩偶的体积。
各小组使用自己认为合理有效的办法,来进行验证。
全班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刚才比较三组固
体的体积大小,我们分别使用了数积
木、用量杯量、埋盐法。其实比较固体大小的方法非常多,比
如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把物体埋入水中,把物体埋在沙子中等等
方法,只要能把物体的体积测量出来,都
可以使用。
引导学生完善好实验报告单。
四、他们还是固体吗,
教师引导:我们刚刚了解了固体的特点和体积。如果一个固
体形
状发生了改变,大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物体还是固体吗,
出示图片: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烛
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还是固体吗,并谈一谈自己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变
的东西认识到,尽管物体的体积、形
状发生了改变,但是,构成这些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所
以,他们仍然是固体。
出示一座山的图片,引导:这座山上的岩石,经过数百万年的风<
br>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他们还是固体吗,
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会
变成细小的沙粒石子,不
过,因为构成石头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因此,他们还是固
体。
出示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图,引导学生仔细观看,直观的感受
岩石的变化过程。
教师小结:总之,无论固体的大小怎样改变,形状怎样改变,只
要构成固体的物质状
态没有改变,那么,他们仍然是固体。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有确定的
形状、体积和质量。尽管有时候,固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大
小会发生改变,但是构成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因此
它们还是固体。
下一节课我们将初步认识一下液体,课后请大
家认真预习。
9、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归纳液体的共同特点。
2.观察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和质
量。
3.观察并归纳水平面的特点,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
会使用水平仪。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液体,了解液体的特征,学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
量。 教学难点:
体会液体的性质,会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和质量。了解水平仪
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平仪、常见的液体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液体,了解这些液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教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谁来说一说,固体有哪些性质,
一般来讲,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既然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又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那么我们一
般采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呢,
拆分法、量筒测量法、埋盐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液体。
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
二、观察液体,初步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找一找图中哪些是液体,为
什么称他们为液体,
全班交流讨论,图中的液体有打针的药水、池塘里的水、头上
流下来的汗水、小狗撒的尿、妈妈
做饭用的食用油、醋、酱油
水、牛奶、汽车加的油等等。
除了图中观察到的这些东西是液体之外,在生活中,你还见过
哪些液
体,
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液体,如饮料、眼泪、血液、柴
油等等。
出示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两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
察,思考: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也是液体吗,
教师引导: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这种飘
动和
流动跟液体的漂动和流动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
么地方,
如果我们把烟的颗粒和沙的颗粒进行放大,我们可以
看到什么,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
教师出示放大的烟的颗粒图和放大的沙子的颗粒图,引导学生
仔细观察,认识到烟和沙子的颗粒虽然
很小,但它们都有固定
的形状,因此,不可能是液体。
老师小结:飘动的烟,流动
的沙,它们与液体的流动有着本质的
差异,烟尽管在飘动,沙尽管在流动,可是构成烟和沙的物
质,具有固定的形状,也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因此,他们是
属于固体,而不是属于液体。
总结,引导学生说一说液体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教师相机引导并板书: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没有确定的形状。
出示固体的性质,引导学生把
液体的性质和固体的性质进行比
较,发现液体和固体的差别在于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
确
定的形状,而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这是区分液体和固体的
一个重要标准。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并交流。
三、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世界上有各
种各样的液体,那么它们的性质都一样吗,下面我们
来比较一下,水、牛奶、蜂蜜和油这4种液体的性质
。
出示活动记录单,引导学生了解我们需要比较的是哪些液体,比
较哪些方面,
液体
性质
油 水 牛奶 蜂蜜
颜色
气味
透明度
黏稠度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相互交流,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
动情况,并相机指导。
各小组交流观察比较的情况,共同完成活动记录单的填写。
出
示填写好的活动记录单,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4种液
体不同的性质。
学生完善好自己的活动记录单。
三、测量液体的体积
教师引
导:液体和固体一样,也有一定的体积,那么我们一般采
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出示课本上测量液体的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
边的文字说明材料,了解测量液体
体积的方法及注意点。
教师特别强调:在把液体倒进量筒的时候,量筒要略倾斜,烧杯口要紧挨着量筒口;滴落的液体要用专门的抹布擦拭,不要用手
去摸;在读量筒上的
数字时,眼睛要平视,既不要仰视,也不要
俯视。
教师出示一杯盛了液体的量筒,引导学生读一读上面的
数字,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读取量筒数字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一杯水的体积。
特别说明:这杯水是教师已经准备好的,各小组水的体积都是一
样的,便于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测量体积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教师
再次强调,读量筒上的数字时,目
光要平视。
四、比较液体的质量
引导:液体的体积,我们可以用量筒去量,那么液体的质量我们
该如何去测量呢,
出示实验室天平,引导学生认识天平,教师相机讲解使用实验
室天平的方法。
布置活动任务:请各小组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比
一比它们的质量相同吗,不同的话,
谁的质量大一点,谁的质量
小一点, 教师强调实验步骤:要先用量筒分别量出50毫升的油
和
50毫升的水,再把50毫升水和50毫升油放在实验室天平
上,进行比较,看看谁的
质量大,水的质量小。
各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测量情况,并
纠正不正确的做法。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活动的过程及时活动的结果。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可以看出来50毫升的水和
50毫升的油,他们的质量各不相同,50毫升的水的
质量要大
一些,50毫升的油质量要小一些,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水
和油的密度是不一样的
,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学
习到。
五、认识水平面和水平仪
认识水平面
教师出示一个装着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平放在讲台桌面上,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杯水的水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水面,发现水平面非常平。
教师再把这半杯水倾斜放在讲台桌面上,引导学生再看一看水
平面,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尽管玻璃杯已经倾斜了,但是水平面仍然
是平的,并没有受玻
璃杯倾斜的影响。
出示句子: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学生读一读,了解水平面的水平面的特点——始终保护水平。
认识水平仪
引导:因为静止的水平面一般都保持水平,聪明的人们根据水平
面的这一特点,发明了水平仪。
出示水平仪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水平仪。
水平仪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出示文字: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
了水平仪。测量时,将水
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做判断。
教师
进一步讲解:水平仪里面有一个水泡,当水平仪紧贴在被测
物体表面时,气泡如果稳定在中间,那么这个
物体的表面就是
平的,反之,水平仪中的气泡在哪端,说明物体的哪段就偏
高。
<
br>学习了水平仪的工作原理,下面我们利用水平仪来测量一下我
们的课桌、讲台、窗台、地面等等,
看它们是否是水平的,
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想要测量的物体,利用水平仪进行测
量,看一看被测的物体表面是否是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纠正个别使用水平仪不当的
行为。
全班交流,学生汇报自己利用水平仪测量的物体及测量
的结果。 六、课堂总结
通
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液体,知道了液体的基本性
质,那就是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但是
没有固定的形
状。同时我们还认识到了静止的水面一般都是保持水平的,人
们根据这个原理还发
明了水平仪,用来测量各种物体的表面是
否平整。课后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看看在我们<
br>周围还有哪些固体和液体。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2.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作出合理的解
释。
3.举出生活中需要分离混合物的例子,学会用不同的方法
把一些混合物分离出来。
教学重点:
认识并学会分离生活中的混合物,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
和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分离生活中的各种混合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黄豆、玉米粉、绿
豆、木屑和铁屑、红糖和沙子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周围的生活,看看在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是混合在一起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性
质,下面谁来说一说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性质分别是什么,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的时候需要吧多种固体混合在一
起,有的时候需要把混合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
来。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来谈论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二、固体的混合
出示课本插图: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
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一说,这3种混合固体是由哪些固体混
合在一起的,
八宝米是白米、豆子、红枣、百合、玉米粒、绿豆、红豆等等
混合在一起的。
中药材是各种中药混合在一起的。
混凝土是沙子、水泥、石子等等混合在一起的。
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的混合现象,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的固体混合物,并说一说这些混
合物是由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的,
窗户就是铝合金和玻璃的混合;房子是混凝土、钢筋等固体的混
合物;
泥土是土壤、沙子、小石子、各种昆虫、腐殖质的混合
物。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由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的。那
么这
些固体在混合前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
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操作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
出示实验的材料:实验室天平、黄豆、玉米粉、绿豆、盆子等
等。 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先
分别称出黄豆、玉米粉和绿豆
的质量,然后将三种固体混合起来称一称,看看质量有没有发
生变
化。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了
解学生实验情况。
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小结:固体混合前后,
质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探究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方法。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做这个实
验时,要注意黄豆、玉米粉和绿
豆所取的数量不能太多;在三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放入量筒之后,
要摇一摇晃一晃;注意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
<
br>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小结:把黄豆、玉米粉和绿豆三种固体混合
在一起之后,占据的空间明显变小
。
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根据实验过程进行解释。 教
师小结:固体混
合前后,一般来讲质量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体积
会变小。体积会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一般来讲,固体
颗粒
有大小之分,混合之后,小颗粒田占据了大颗粒之间空白的位
置,从而造成固体混合之后体
积变小。
三、固体的分离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会把
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有的时候我
们还要把混合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来。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幅图上是把什么固体和
什么固体分离开来。
图一:建筑垃圾是混合固体,分离时需要把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
出来
图二:是把大米和稻壳分离出来
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分离的现象。
沙里淘金、垃圾分类回收、晒稻子、收豆子、洗菜等等。
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混合在一起的固体,我们该怎样把他们分离开来呢,下面请大家
先来看一看书中的三种情况。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木屑、铁屑
的混合物,以及红糖
和沙子的混合物。
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这三种固体混合物分离出来。
学
生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分离三种混合物的方法,并且填写下
列表格。
写出把下面的混合物分离开来的方法:
黄豆、绿豆木屑和铁红糖和沙
混合物
和玉米粉 屑 子
分离方法
学生分小组交流问题,并填写好表格。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交流的
方法,其他同学评价方法好不
好。教师相机把学生认为好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学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采用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对以上三
种固体混合物进行分离,每个小组可以选用1
-2种固体进行分
离。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分离的固体是什么,采用的是什
么方法,效果怎样,
进一步完善好上述表格。
黄豆、绿豆木屑和 红糖和
混合物
和玉米粉 铁屑 沙子
可以用孔比较可以把混合物
小的网塞,先分放入水中,红可以用磁铁吸离出玉米粉,再糖溶解,分离出木屑中
的铁
分离方法
用孔比较大的出沙子,再蒸屑。 网塞,分离出绿发得到红糖。
豆。
教师小结:同学们,每一种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都是不一样
的,因此,我们在分离固体的时
候,一定要多动脑筋想一想,
采用什么办法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11、把盐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
验的方法。
2.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或糖,根据实验结果归纳
出与溶解度有关的结论。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不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
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
教学重点:
通过水溶解盐或糖的对比实验,探究影响盐和糖等物质在水中
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学习用不同
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沙子、水、烧杯、盐、糖、玻璃棒、镊子、滤
纸、黑色硬纸、小石子、棉球、脱脂棉、矿泉水瓶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糖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思考盐和糖的溶解与什
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
爸爸妈妈炒菜吗,在炒菜的时候,我们都要在
菜里面加一点盐,最后盐到哪里去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来
探究溶解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11.把盐放到水里
二、认识水的溶解
什么是溶解呢,下面先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两个烧杯存放同样多的水、沙子、食盐、一根玻
璃棒。 实验方法及步骤:
把沙子、盐分别放入两杯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看看有什
么现象发生。
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观察现象。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是的,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
沙子放在水中还是沙
子,没有发生变化,而盐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不见了。那是
因为盐溶解在
水中了,而沙子不会溶解。
生活中,还有什么像盐一样会溶解在水中的,(糖、味精等等。)
三、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师引导:有的时候,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
解的非常快,可有的
时候我们却发现盐溶解的非常慢。那么,盐在水中溶解的快和
慢,跟什么因
素有关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与温度在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温度越低,溶解越慢。
与
搅拌有关,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快一些,不用玻璃棒搅
拌,溶解的就慢一些。
与盐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大的盐溶解的慢,颗粒小的盐溶解
的快。
与水的多少有关,同样多的盐,水越多,溶解的越快,
水越少,溶解的越慢。
那么大家的预测究竟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大家的想
法。
教师指导学生以“食盐溶解速度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这一
假设为例,进行对比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两杯体积相同的冷水和热水、玻璃棒、盐。 讲
解实验方法:
准备两杯体积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同样多的
盐。同时用玻璃棒,用同样的速度搅拌
。认真观察,比较哪个
杯子里的盐溶解的快,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的慢。
讨论:为
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可不可以一个
杯子里的水多一点,一个杯子里的水少一点,或者
一个杯子里
的盐多一些,一个杯子里的盐少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只有控制好这些量的相同,才能比较出
盐溶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学生分小组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
醒按照
步骤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填写好实验记
录单,另外实验中还要注意安全。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的
结论,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单。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
水的温度有直接的关
系,水的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快,水的温
度越低,溶解的越慢。
引导学生按照这个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再做一做其它实验,探究
盐的溶解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完善好自己的实验报告单。
四、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探究了盐在水中溶解
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那么100毫升的水究竟能溶解多少克盐呢,下面我们来继续做
实验。
引导学生预测:100毫升的水,究竟能溶解多少克盐,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把预测的结果记录下
来。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及实
验步骤方法和文字说明,引
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
意点。
全班交流实验中的注意点:在实验中我们要怎样加盐,每次放多
少盐,什么时候才能
停止放盐,到最后怎样计算结果,
教师引导并特别强调:
每次加盐,都要加相同质量的盐,便于计算。
每次加盐,要搅拌到盐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
当盐溶解得很慢的时候,要一点一
点的加,建议一次只加一克
盐,当年无法溶解的时候,就要停止加盐。
计算结果的时候,注意当盐无法再溶解的时候所加的那一勺盐
不能计算在内。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实验情况,并
相机指导、纠正学生实验中的不当操作
。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及实验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实
验结果的时候,就是要告诉同学们,因为有
各种各样因素的不同,因此实验结果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一
点差异是正常的。
教师继续引导:100克的水中,能溶解36克左右的食盐,那
么
100克水中,能溶解多少糖呢,下面我们同样也来做一做实
验。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看一看100克水能溶解多少克糖。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小结:一般情况下,白糖
的溶解度大约为20
8克,也就是说,100毫升水在常温下,
能溶解约208
克白糖,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盐的溶解度。
教师引导:老师刚刚看
了你们做实验之后的杯子,发现有的小组
杯子底部,还有很多的盐和糖没有溶解。这些沉在杯底无法溶<
br>解的盐和糖,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他们继续溶解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相应的办法。
预设:
给水加热,用玻璃棒搅拌,再加水等等方法。
老师组织学生用来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
实验之后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采用哪种方法进行验证的,实
验的结果怎样。
教师小结:是的,要想让杯子里的盐和糖继续溶解,我们可以采
用加热、搅拌或者加水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盐的溶解,知道100克的水在
常温下
可以溶解大概36克左右的盐,而100克的水可以溶解大概
208克左右的糖,这说明
糖的溶解度要比水的溶解度高得多。
同时我们还通过实验知道了,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主
要有温度高低、水的多少、是否搅拌等等。课后,有兴趣的同
学可以把我们上课的实验再做一做,进一
步探究盐和糖的溶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