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听评课记录
圣诞节来历-家电促销活动
微课程《九寨沟》听评课记录
刘老师执教的《九寨沟》,在信息技术手段的
帮助下,引领学生
去“倾听文本发出的声音”。课堂围绕从具体到概括,从概括到具体,
平平淡
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
一、检查预习巧概括。
开课伊始,刘老师单刀直入,检查学生预
习情况,读生字标红的
这段话;明确这段话与课文的关系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检查生字,
概括
内容,一气呵成。这样,一篇课文“读”成了一段短文。
课文最后一段,也是对课文的概括,比老师的这段话还要精炼。
学生找到后,齐读。
找出四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
异兽珍禽。汇报词语,读。 <
br>“如果用这段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你用哪个词
语?”找出一个词语:人间仙境。板书
,读。
“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非常重要。”师生把一篇长文章读成
一篇短文章,读成一段
话,读成四个词语,读成一个词语。
至此,从具体到概括,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把书读薄了。
二、抓住词语巧赏析。
这部分,师生根据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
异兽珍禽),找出文中对应的描写,进行朗读训练和赏析。
对这个部分,我们仔细看师生的活动,就会有所发现。
我们先看学生的活动:
默读课文,寻找与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
做上记号,交流所得,读相应的语句和语段。
我们再来看老师的提问:
“这四个词语既然能概括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中就一定有与这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请默读课文,找出来,做上相应的记号。”
“作者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吗?”
“作者是怎样写‘平湖飞瀑’的?你喜欢哪些句子?” “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了作者写作的奥妙。再请同学们想一想:
为什么作者要重点描写‘平湖飞瀑
’呢?”
“怎么把九寨沟的美景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呢?老师教给
同学们一个方法——想
象。想象自己来到了九寨沟,置身美景中。”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都是因老师追问而生发的!追
问什么
呢?追问的是,对应这些词语课文具体描写的语句(一一对应);追
问的是,课文是怎样
具体去写的(重点写水,因为“九寨归来不看水”);
追问的是,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具体的美景来(
边朗读边想象)。
概而言之,老师追问的是作者写作的奥妙: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为
什么这么
写。
至此,从概括到具体,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把书读深了。
三、着眼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如果说,本课上面两个环节
,学生在概括和具体中走了一个来回,把
书读薄了,又读厚了,是“读”出来,是“训”出来的;那么,
这个
环节,就是“写”出来的,“练”出来的。而这“写”来自于“读”,
这“
练”源自于“训”。
刘老师怎么让儿童写练的呢?
让儿童去发现!第一次发现:“这段课文
写到了哪些‘异兽珍
禽’?”(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第二次发现:“你发现
了第
四段课文在句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用了四个“也
许”,“也许”用得很准确);第三次发
现:“第四段课文写的是‘异兽
珍禽’,你发现有什么问题吗?”(只写了异兽,而没有写珍禽。) <
br>让儿童去练笔!第一层练笔:请男同学写“锦鸡”,女同学写“天鹅”,
用上“也许”开头。第二
层练笔:将自己的作品加在课文异兽的描写
后面(太长);拿掉课文中写的两种异兽的句子,再补上我们
写的两
种珍禽的句子(不错,银点子)。第三层练笔:在第四段课文中不添
加任何文字,只做一
点小小的改动即可(把句号改为省略号,金点子)。
抓住课文的疏漏,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根据“
异兽珍禽”,去发
现,去写练,写具体,写生动,写出自己的想象,最后这些文字和想
象,概括
归结为一个“……”,恰当、得体。如此训练,由学生发现
而来,由学生写练而来,平实;如此训练,超
越作者,发挥想象,让
学生经历语言的丰富去“也许”“也许”,好不过瘾,最后又在各种异
兽
与珍禽练写的比较中收束为一个标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高妙!
至此,课堂实现了对概括走向具体的深入(语文知识)和深刻(学生
体验)。
四、回读课文巧累积。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不想验证一下,这节课我们
在头脑中
建构的九寨沟的画面,有多美?”老师通过同事到九寨沟旅游的真实
照片,一改课件的
黑白两色,美轮美奂,图画、文字、音乐,还有孩
子们动情的读书声。
还原,还原,在读书声中、在音乐里、在文字和图画后,还原!
还原真实!
最后一个环节,占时不多,却实现了对概括和具体的整体关照。
看了《九寨沟》这堂课,山水
境界美、童话世界的再现,得益于
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整体——细节——整体,浪漫——精确—<
br>—综合,遵循了儿童语言获得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基于此,本课的教
学,简单平实,引人入胜!
《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如果在教学时,就让学生一起
来学课文的话,学生和“九寨沟”的
距离相差甚远,枯燥的学习对于学生很难对九寨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文丽老师是这
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
。”接着播放九寨沟的录像。学生们在
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看完之后,文丽老师
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
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有的
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
此时,文老师就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九寨沟,好吗?”学生们无
比兴奋地说“好!”于是文老师就对学生说:“我们开始
出发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乘飞机到了四川,
下了飞机,坐上了去九寨沟的汽车。汽车到了南坪,
再往西行了四十公里,九寨沟终于到了。”这时,文老
师再请学生们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不一
样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接下
来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们
都是兴致盎然。由此可见,创新性、开放性的处理教材,
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学,这样才能
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