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苏州最低工资标准-高中教师评语
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一、【古诗词】
寒 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文言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
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围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
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学生
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
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
他
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
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回答说:不是这
样的。
【理解】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
必须专心致志,绝
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
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
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
要近些。”
一个小孩
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
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
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寒凉,到了中午却像把
手伸进热水
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
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的观点正确。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理
解】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
停下探索新知的脚步。在探索的路上,我
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同时,我们还要谦虚好学,多思多问,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三、【日积月累】
(一)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天亮,这里指阳光照耀。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徒]:白白地。
【诗歌大意】早晨, 园
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
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
一派繁
荣生机。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千万条大
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
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
的时候不知道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
悲伤也没用
了。
【诗歌赏析】这首诗借物言理,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
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
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
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
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
,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
悔也来不及了。诗人由眼前青春美景联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
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二)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
金。意思是:读书须用心,能下苦功夫,才
会文辞精妙,一字千金。常用于教育人要好好读书。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意思是: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
早的人。多指办事情已被别人抢先
下手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
但是受益很大。
指与别人沟通时不经意间被点拨而有所顿悟时的一种
感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思
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脚力好
赖,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
得鱼的习性;靠近山林,听多了鸟的
叫声,自然就能分辨开。告诉我
们,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
(四)
“有意栽花花
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意思是:用心地栽花,施肥、
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
枯萎了;而随意折下
来的一枝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
郁葱葱
的柳树。喻指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良药多数是
带苦味
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
于人们改正缺点。这
句贤文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
和批评。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
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亡故。这句话从
反面告诫我
们行孝道要及时。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意思是:富有时要常想
想以
前贫困的时候,生活困顿时不要像以前富裕时那样铺张浪费。这句话
意在告诫我们应注意节
约,不要浪费。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到实际使用时才悔
恨书读得
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这句话启示我们应
当勤学好问,并行动起来,多学多练。
(五)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意思是:事物发展到
了极点,
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
才能不断发展。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
,必须要改变现状,进
行变革。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意思是:如果
能够一
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强调了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
的重要性。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意思是:靛青这种染料
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
的颜色更青。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
提升自己,后多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淮南子》,
意思是: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效
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
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说明了变革创新是推动人
类社会向
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张纸条
上小学时,我喜欢《格林童话》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
,父母工资微薄,除了维持生活
以外,根本没有剩余的钱去买一本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
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几经犹豫之后,我试
着用钥匙找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2元的纸币,第二天,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
以求的《格林
童话》。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
不久,书店里进
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童话故事。禁不住“仙
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当
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
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
做一个好孩子。”我很惭愧,取出纸条,悄悄地锁上
了抽屉。
从那以后,我
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
一生的尊严。
(1)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我”十分喜欢《格林童话》的词语有_____
___。“风平浪静”在短文中指________。“如法炮
制”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
类似的错误”在短文中具体指________。
(2)“一张纸条”是谁留在什么地方的?
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张纸条对“我”的教育极
大?抄写下来。
【答案】
(1)痴迷、梦寐以求;父母似乎没发现“我”拿钱的事;像上次一样,打开写字台
的抽屉,私自拿出里
面的钱去买书;不让父母知道,私自打开抽屉,拿父母的钱买书
(2)是父母留在抽屉的。“
从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条的尊严”这
句话看出的。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
的内容,然
后结合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
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
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1、痴迷、梦寐以求; 2、父母似乎没发现“我”拿钱的事;
3、像上次一样,
打开写字台的抽屉,私自拿出里面的钱去买书;
4、不让父母知道,私自打开抽屉,拿父母
的钱买书。
(2)是父母留在抽屉的。“
从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条的尊严”这
句话看出的。
【点评】(1)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影子里的父爱
①今年夏天,
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气温达到37℃,热得最凶那天,诊所里开着空调也抵
御不了汹涌而来的热浪。小护
士不停地向地上洒水,以获得一点清凉。但我仍感觉透不过气
来。小护士指着窗外说:“看看那些进城来
卖菜的农民吧,他们一直在烈日下晒着呢,你应
该满足了。”正说话间,几个人抬着一个病人进来了。<
br>
②病床上躺着的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双目紧闭,面色潮红,完全处于昏迷状态。床边
站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边哭边对病人喊着:“爸,你怎么了?!你怎么了?!”
③我为他量了体温,看了看他的舌苔,发现没有什么大碍,只是中暑了,就给他打了一
针。看着还在一旁
哭泣的小男孩,我说:“别哭别哭,你爸没事,一会儿就好了。”
④男孩听我这么说
,才放心了。边说着谢谢边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小布包,然后从布包里
拿出一叠皱巴巴的纸币。孩子数着钱
:五毛、六毛、一块、两块……他把那些毛票递给我说:
“医生叔叔,一共七块三,够不够我爸的药费?
”孩子的脸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看着他饱含
真诚仰望我的眼睛,我忽然对他产生了好感,就问他:“你
挺壮实的,你爸中暑了你居然没
事儿。”孩子说:“天太热了,街上没有树,我们也没有伞,我爸怕我晒
着,就让我蹲在他背
后的影子里。后来他就晕倒了……”
⑤听着孩子的诉说
,我的心被震撼了。就在这时,小护士进来了。她告诉我,我父亲刚
才来过诊所,见我忙,把东西留下就
离开了。我从她手里接过父亲送来的东西:一把遮阳伞,
还有一小瓶仁丹。手里握着这些东西,想着父亲
,我烦躁的内心蓦地清凉无比。
⑥那天,我想的都是“父亲”这个字眼。想着每一个
做父亲的,都会把关爱子女当成一种
人生习惯。生活条件好一些的父亲,会记着在这烈日炎炎的天气里为
孩子送一把遮阳伞,一
瓶提神的仁丹,而像那位中暑的父亲,尽管他贫穷得只剩下自己的影子,也会把影
子作为庇
护孩子的一片阴凉。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汹涌:________
震撼: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画横线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你赏析选文第④段划线的句子
边说着谢谢边从裤兜里掏出一个
小布包,然后从节包里拿出一叠E巴的纸币,孩子数着钱:
五毛、六毛、一块、两块......
(4)怎样理解选文第⑤段划线的句子“我烦躁的内心基地清凉无比”。
(5)选文中“那位中暑的父亲,尽管他贫穷得只剩下自己的影子,也会把影子作为底护孩子的
一片阴
凉。”你的父亲肯定也非常爱你,请你回忆其中一件小事.写在下面横线上;并写一句赞
美父亲的话,表
达出你的真情。
事件________;
赞美父亲的话:________
【答案】 (1)本义形容波浪又大又急,这里指
诊所里的热浪上下翻涌,扑面而来。;本义
指心理受到猛烈冲击或感动,这里指我被这位农民父亲关爱儿
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2)侧面烘托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写农民父亲中暑作铺垫。
(3)“小布包”“
皱巴巴”“五毛、六毛……”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小男孩家境的贫穷,更表
现出农民父亲对儿子的无
比关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爱的回报。
(4)烦躁是因为天气炎热难耐,而父爱使我感动,内心
如春风拂过般舒畅,所以觉得清凉
无比。
(5)略;父爱是一颗大树,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也会为我撑起一片阴凉。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
分
析作答。
(3)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
句子往往
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
果。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汹涌:本义形容波浪又大又急,这里指诊所里的热浪上下翻涌,扑面而来。
震撼:本义指心理受到猛烈冲击或感动,这里指我被这位农民父亲关爱儿子的行为深深感动
了。
(2)侧面烘托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写农民父亲中暑作铺垫。
(3)“小布包
”“皱巴巴”“五毛、六毛……”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小男孩家境的贫穷,更表
现出
农民父亲对儿子的无比关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爱的回报。
(4)烦躁是因为天气炎热难耐,
而父爱使我感动,内心如春风拂过般舒畅,所以觉得清凉
无比。
(5)事件:略;
赞美父亲的话:父爱是一颗大树,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也会为我撑起
一片阴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5)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春天到了,莎利文老师搀着我的手
,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我们坐在河边的草地
上,在大自然中很自然地开始了我的启蒙课程的学习。
我懂得了阳光和雨露能使植物生长,
鸟儿会为自己筑巢,松鼠、鹿、狮子等动物会为自己觅食做窝。随着
知识的增长,我感到周
围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东西给我带来了兴奋和愉快。莎利文老师教我从森林中散发的
芳香,从
青草丛的叶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她还向我描绘地球的形状。她从一开始就这样使我胸怀大自然,使得自然界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
②但是,也就在这时候,我体会到大自
然对人并不总是善的、美的。早晨出门时天气很
好,但很热。因为走的路程较长,我们坐在树阴下休息过
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在离家不远的
一棵果树下。果树给我们提供了一块凉爽的遮阴地。我在老师的帮助下
,很容易地爬到树上
去了。我一直往上爬,在树枝丛中找到一块能坐的地方。莎利文老师建议,我们就在
树阴下
吃午饭,叫我等她拿来午饭后,再从树上下来。
③突然间天气起了变
化,太阳一下子没有了。我知道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因为我已感觉
不到阳光照射的热量,还闻到一股从大
地散发出来的奇异的味道,我意识到这是雷雨的预兆。
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
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周围是无垠的空
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坐在树枝上静静地等待着,我想只有
等老师来,我才能从树上下
来,否则别无办法。
④周围死一般地沉寂。树叶
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
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
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
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
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
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的树
枝摇晃得更厉害了。
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
来。我
紧紧搂住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了。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
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1)第③段中描写“我”的心态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④段“她一把抓住
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句中词语“抓、扶”写出了我和老师的什
么感情?
(4)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
(2)承上启下(过渡)。
(3)老师对我的爱和我对老师的依赖。
(4)“我”体会到大自然的真正威力,也使“我”真正认识了大自然。
【解
析】【分析】(1)“心态”就是人物的心理感受,这样来找就容易了“离开了老师,感到非
常害怕,感
到非常孤单”。
(2)“但是”表转折的连词,故而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划线句子中“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是莎莉文老师怕我从树枝上摔下
来,表现老师对我的关系和爱护。“我紧紧搂住老师”写出我对莎莉文老师的依赖。
(4)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莎莉文老师和我,主要事件是莎莉文老师带我
来到大自然,让我体
会到大自然对人并不总是善的、美的。结果是“使我真正认识了大自然。”
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
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
故答案为:⑴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
⑵承上启下(过渡)。
⑶老师对我的爱和我对老师的依赖。
⑷“我”体会到大自然的真正威力,也使“我”真正认识了大自然。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
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
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
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
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
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
⑶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
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
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
词语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认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故
事情节概
括即可。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子夜昙花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
沉默交
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
,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
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
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
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
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
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
,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
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 ,
便决
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A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
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
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
br>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
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
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
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
,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
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
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B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
年花季有如转世
,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
英雄的疲惫。本
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是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
其
原来的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
命
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和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
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
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
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
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
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
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
花与夜的争辉。
(1)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说“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
喜”。作者“心满意足”和“惊喜”分别是何原因?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写了恩师,而中间部分却写昙花,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第六段中划线句子“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的理解。
(4)读了本文,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
【答案】 (1)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
“我”发现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
(2)作者借花喻人,赞颂恩师就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
,却能尽情绽放,把最光辉的一
面留给人们,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3)
“生命奋发”指昙花勇毅果决地尽情绽放,无比灿烂;“无常”指昙花不同于其他花,是
在寂静无人之夜
绽放,短暂而毫无保留。
(4)生命是美好的,也是多彩的,生命应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应
该像昙花一样,花期虽
短,却尽情绽放,充满活力,把最美的一面留给人们,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
命。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
内容。在此
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
br>作答。本题可结合“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
风格中
,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这一语句来分析“心满意足”的原因;结合“就在寻常一
天,竟意外发觉
昙花已垂首含苞了”这一语句来分析“惊喜”的原因。
(2)根据文本内容可知,这盆昙花
是我从恩师家中搬回来的,它是恩师亲自栽植,同时昙
花的性格又与恩师相仿。据此可理解为昙花就是恩
师的象征,文章是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
法,赞颂恩师就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却能尽情绽放,把
最光辉的一面留给人们,表达
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3)语句“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中的
“奋发”一词形容昙花
开得灿烂,“无常”指昙花凋落的迅速,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昙花生命虽
短暂,却能
尽情绽放,把最光辉的一面留给人们;由物及人,引发作者对于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
据此理解作答。
(4)本题可围绕着“生命”来谈“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珍
爱生命”等。没有固定答案,
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
“我”发现昙花已经垂首含
苞了。
⑵ 作者借花喻人,赞颂恩师就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却能尽情绽放,把最光辉
的一面
留给人们,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⑶ “生命奋发”指昙花勇毅果
决地尽情绽放,无比灿烂;“无常”指昙花不同于其他花,是在
寂静无人之夜绽放,短暂而毫无保留。<
br>
⑷ 生命是美好的,也是多彩的,生命应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应该像昙花一样,花期虽短,
却尽情绽放,充满活力,把最美的一面留给人们,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
向,即挑选的范
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写
作手法。答题时应注意,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
等。根据题目的要
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法的作用和效果。本题主要分析借物喻人手法的
作用。
⑶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解释词句的表面含义和言外之意是什
么,然后结合文章
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⑷本题考查探究和阅读体会。答题时应注意
,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文章内容,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认
识和感悟。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讲故事的人
莫言
①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
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
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A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
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
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②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
劳动归来,
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
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
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B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
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
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
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
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
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br>
③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
。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
人
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
正业的人,从他
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
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
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
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
④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
,我
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
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
忧心忡忡地,
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
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⑤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
br>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
童年时
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
但在
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故
事的能力,又带给
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
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
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
(1)下列词语的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炫耀
沉默寡言
显露
谆谆教导
(2)选文回忆了成长中作者与母亲的哪三个故事?
(3)文中画线的A,B两处句子分别描写了母亲和“我”的流泪,请分析其原因及表达的感情。
(4)选文③、④段中,母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请写出原文中能够体现母亲态度变
化过程的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莫言是因
为“会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
选文有关内容谈一谈,莫言会讲故事
能力的形成,对你学习语文的启发。
(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yào;guǎ;lù;zhūn
(2)①我多算别人
一毛钱,母亲伤心痛哭;②我害怕母亲寻短见,母亲却来安慰我;③
我跑去听书得母亲默许,回来讲给家
人听,后使母亲担忧。
(3)A处流泪的原因:因“我”占了人家的便宜而难过、失望、羞愧
。或我多算别人一毛钱
使母亲丢脸。表现母亲为“我”占便宜而难过、失望、羞愧的心情。
B处以为失去母亲而极度痛苦或怕母亲寻短见。表现“我”对母亲的依恋、热爱、担忧、害怕。
(4)批评(不耐烦);默许;担忧(忧心忡忡)
(5)示例一:莫言喜
欢上集市听书,并善于复述说书人的故事,说明语文学习,不仅要听
而且要说。同时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
。
示例二:莫言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
情节,
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想象,要通过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总之莫言的成功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
(6)母亲形象:母
亲是一位慈爱、正直、坚强、感情细腻、对孩子要求宽严有度、希望孩
子有出息的普通又伟大的劳动妇女
。
【解析】【分析】(1)①炫耀(yào):照耀;夸耀。②沉默寡言(guǎ):
指人不声不响,
很少说话。③显露(lù):一指明白直截;二指明显暴露。④谆谆教导(zhūn):
深情教诲、
耐心引导的样子、耐心地教导。
(2)①段“有意无意
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写我多算别人一毛钱,母亲伤
心痛哭。②段“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
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
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写我害怕母亲寻短见
,母亲却来安慰我。③—⑤段“我偷偷
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
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
写我跑去听书得母亲默许,回来讲给家人听,后使母亲担忧。
(3)①结合“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
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可知A处母亲流泪是因为“我”多算了买白菜老人的钱,这种行
为让她
失望、羞愧,担心我变成一个不诚实的人。表现母亲为“我”占便宜而难过、失望、羞
愧的心情。②结合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有一
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
到母亲的身影”可知母亲生重病令“我”时刻担忧母亲寻短见,
一次找不到母亲,好似正是验证了自己的
担心,内心非常伤心,流泪的原因是以为失去了母
亲。眼泪中表现了对母亲的依恋、热爱、担忧、害怕。
(4)①开始我偷跑去听书,回来给母亲学故事,母亲的反应是:“起初她有些不耐烦”摘
出词语“不耐烦”。②后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从“默许我去集上听书”摘出“默
许”。③“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摘出“忧心忡忡”。
(5)首先
,明确莫言会讲故事能力的形成过程。“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
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
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
给她听”“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
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
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
的结局。”从以上看来,我会讲故事能力形
成有三个阶段:听故事、说故事、编故事。其次,结合以上三
点来分析对自己语文学习能力
培养的启发。示例一:莫言去集市上听说书人说故事到沉迷,说明要想会讲
故事必须先会听
故事,语文学习也如此,要想学好语文,要学会听,听老师、听书中的人和道理,只有会
听,
才能吸收。
(6)①段“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
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
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母亲因为“我”少算了买白菜的人钱而伤心
、羞愧,看出这是
一个正直、对孩子严格要求的母亲。②段“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
只要
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看出母亲是一个懂得孩子担心的母亲,并且面对重病为了
孩子和家庭依然坚持着,这是一个感情细腻、坚强的母亲。③段“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
我排活,默许
我去集上听书。”当看出这个听书对“我”有好处、没有坏处时,母亲默许了,
看出这是一个非常疼爱孩
子的母亲。④段“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
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
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当“我”展露一种“说”
的本事时,母亲既有一种欣喜,也有一种担
忧,看出希望孩子有出息的普通的母亲。
故答案为:⑴yào;guǎ;lù;zhūn;
⑵①我多算别人一毛钱,
母亲伤心痛哭;②我害怕母亲寻短见,母亲却来安慰我;③我
跑去听书得母亲默许,回来讲给家人听,后
使母亲担忧;
⑶A处流泪的原因:因“我”占了人家的便宜而难过、失望、羞愧。或我多算
别人一毛钱使
母亲丢脸。表现母亲为“我”占便宜而难过、失望、羞愧的心情;
⑷批评(不耐烦);默许;担忧(忧心忡忡);
⑸示例一:莫言喜欢上集市听书,并善于复
述说书人的故事,说明语文学习,不仅要听而
且要说。同时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
示例二:莫言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
有时候甚至改
变故事的结局”,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想象,要通过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总之莫
言的成功告诉我们语文学
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
⑹母亲形象:母亲是一位慈爱、正直、坚强、感情细腻、
对孩子要求宽严有度、希望孩子
有出息的普通又伟大的劳动妇女。
【点评】⑴字音
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
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
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
准的字要查字典;
⑵本
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
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
文章的中心句;
⑶本题是对内容理解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寻找原因即可;
⑷本题
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
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
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⑸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
信息;
⑹本题考查文章的积累。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巩固,平时学习时要进行分类归
纳,
加强记忆。
6.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
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
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
个大字:“霸王自刎乌
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
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
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
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
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
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
角!我们
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
拿我们常见
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
br>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小的羽毛。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
蝶的聚会、蜜蜂的
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
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
br>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
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
比人的
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
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
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
听到雌蚊
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
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
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看来,昆虫小小的
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本文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2)文章主要介绍了昆虫触角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③小节介绍了昆虫触角________的特点。
第④—⑥小节介绍了昆虫触角________的特点。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本文语言非常的形象生动,请找出两个不同的例子简要分析。
【答案】 (1)激发读者的兴趣(增强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昆虫的触角(引出蚂蚁
从
而对昆虫触角说明)。
(2)形态各异;功能多样
(3)举例子、列数据,具体说明了有的昆虫触角的嗅觉灵敏。
(4)开篇用小故事
引出说明的对象,“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题目和第③段的比喻形象生
动,昆虫的“鼻子”,“蟋蟀的
触角像一簇小胡子”等;第⑥段的描写形象生动,“像蟑螂,如
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
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
【解析】【分析】(1)本文开头讲述“霸王自刎
乌江”的故事,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出说
明对象——昆虫的触角。
(2)这类
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
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
来作答。分别介绍了昆虫的触角形态各异和功能多样的特点。
(3)解答此
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
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
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
析作用即可。第五段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
子和列数字,具体说明了有的昆虫触角的嗅觉灵敏。
(4)本题分析生动性多是以文中运用
的修辞手法或生动的字、词、短语、句子有何表达作
用的形式出现。结合文章开头的故事和第三段中的比
喻修辞方法的运用来分析。
故答案为:⑴激发读者的兴趣(增强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昆虫的触角(引出蚂蚁从
而对昆虫触角说明);
⑵形态各异;功能多样;
⑶举例子、列数据,具体说明了有的昆虫触角的嗅觉灵敏;
⑷开篇用小故事引出说明的对象
,“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题目和第③段的比喻形象生动,
昆虫的“鼻子”,“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
子”等;第⑥段的描写形象生动,“像蟑螂,如果你
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
,它便会立即逃掉”。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以
事例开头,其作用一
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
找信
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
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
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
用;
⑷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
,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几乎表示强调和范围,并
不排除有的城市没有立交桥,如果去掉,
语气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几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