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四川省考试院-开学必备物品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
气氛。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生:喜欢)那你们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
的吗?(生举手自由答)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那你们想
不想知道老北京的孩子
是怎么过春节的呢?(生:想)好,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
br>“京味儿”十足的春节。(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师指导学习。
重点指导“榛、掺、浒”和多音字“正”的读音。
4.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悬灯结彩:挂灯笼结彩带。形容喜庆景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
束?(腊月的初旬开
始,正月十九结束)
2.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课件先出示空表)
主要习俗时间腊八熬腊
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初一穿新
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元旦出
门拜年、在家待客、逛庙会
正月十五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5.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
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把
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四、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
自
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
它们的音形义
。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课件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课文,领悟特点
(一)年前准备阶段
1.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几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腊月二十
三)
2
.请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第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
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
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也可以用文中“忙乱、
紧张”等词语描述)
3.大人会忙些什
么?(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大扫除、置办年货)小孩儿会
忙些什么?(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
儿)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
里看出来的?
4.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二)过年时
1.交
流: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初一、元宵节)它们最大的特
点是什么?(热闹)
2
.它们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初一、元宵节,这三个日子各自的
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
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3.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总结。(除夕:热闹、喜庆、团圆;初一:
悠
闲、快乐;元宵节:红火、美丽。)
4.品读第8自然段,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除夕真热闹。)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除夕真热
闹”?(从“家家赶做年菜……鞭炮
声日夜不绝”这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除夕的喜庆、热闹。)
(3)这一天除了喜庆、热闹,还有什么特殊意义?(抓住“除非、必定”
等词语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
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5.品读第10自然段,思考:
(1)大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小孩子们会做什么呢?(逛庙会)
(
2)老北京的小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师出示庙会的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的悠闲
与快乐)
6.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1)读第12—1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2)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花灯,还有什么?
(3)指导朗读,把花灯数量多和人们的高兴之情表现出来。
三、合作研读,领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把详写
和略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学生汇报。(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
初一、元宵节这几
天,其他日子则一笔带过。)
3.引导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4.出示课后习题第3题中的例
句,引导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京味儿”
语言的特点。(师范读引导)
5.拓展:说说选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两个选段见课本阅读链
接)
(老舍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文中对除夕这一天
热闹的场景描写得井井有条;
初一则通过写腊月二十三人们祭灶的活动,来体现
春节的趣味和欢乐。本文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重点
描述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
九一天的忙碌,忙碌中透露出温馨和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
[教学板书]
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的初旬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二个高潮——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出文章的主
要内容并完成表格。
学生们大致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春节的
热闹氛围。然后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
作方法,体会详略结合的写法的作
用。
2.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的人物
对话,以及有详有略的
叙事方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
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八儿与家人间的亲情。
4.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我国民风民俗的无比美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
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每人10秒内说出中国传统
节日以及
与之相对应的风俗习惯,说得多的获胜。
2.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犹如中国民俗文
化里的璀璨珍珠,而那些随着节日
应运而生的主题活动,则是那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起亲情,串起友爱,
串起老百
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
八粥
》,感受又一个节日带给我们的香甜味道。
3.知作者,解课题。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再解读“腊”字:“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
的祭典。
腊祭的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
所以这
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字音,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利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书写要点。
(2)通过指认、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以小组练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听录音,整
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围绕着“腊八粥”这一主题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br>明确: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
睦、温馨的图景,表现
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2.课文重点讲了什么?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明确:重点讲了八儿迫不及待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这也是文章写得最细致
的部分,
而后面吃腊八粥的情景则写得非常简略。
3.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详写了八儿急切等待着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八儿一家美美地吃上了腊八粥。
四、精读赏析第一部分
齐读第1自然段,想想作者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的小孩子,……的大孩子,……的老孩子……”开篇第一句作者就采
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选
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
说明腊八粥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些人喜欢,
而是所有人都喜欢。平实的语
言中暗含了无尽的赞叹。接着不厌其烦地一一列出食材的种类,再写“单看
它那
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嗅
觉、味觉
等,全面体现了腊八粥的色香味美;用拟人手法写腊八粥咕嘟冒气的“叹
气”样,夸张地朝嘴里“塞灌”
样,把读者也带入那情境中,忍不住想要观其相,
闻其香,品其味!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思考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作者把我们带到了热气蒸腾、香气缭绕的灶台边
,那甜甜腻腻的
腊八粥不仅勾出了我们的馋虫,更勾出了故事主人公心里的馋虫。他是谁呢?让
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精读感悟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
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画出粥发生变化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2.学生汇报。
(1)“喜得
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
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2)“
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
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的心情怎么样?
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3)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
人物对话。 (4)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
能苦苦等待。(板书:苦
苦等待)
(5)等待的过程,总体上是期待和焦急的。在八儿等粥的过程中,粥也在
发生着变
化,这锅腊八粥仿佛也像人一样在表达着情感。文中哪一句话有这样的
表达效果?(粥的
叹气)这样的表达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分别找出来。
(6次。“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
它那叹气样儿”“看到那一大
锅正在叹气的粥”“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
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锅内又叹了声气”)
(6)如果把第二部分分
为一个个小节,每小节内容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
小节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盼粥)
过渡:
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
好了,他想怎么分呢?
3.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1)这一小节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它的主要意思?(分粥)
(2)八儿开始计划粥应该怎么
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
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3)“孥孥”是什么意思?(妈妈对八儿的昵称)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
么?
(4)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粥又是什么样的呢?
4.默读第12—13自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猜粥)
思考: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描述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
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妙极了)
过渡:八儿盼粥、分粥、猜粥,腊八粥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和八儿的期盼、
猜想一致吗?
5.学习第14—17自然段,看看这一小节作者写的什么。(看粥)
(1)师范读第14自
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
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
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
(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
词语。
(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
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从人物对话
和粥的“叹气”中,你们觉得八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聪慧可爱、
稚气未脱)
6.八儿和妈妈的对话结束了,腊八粥也熬好了,这碗粥的味道如何呢?文中
哪里
可以看出来?(第18—19自然段)学生齐读。
明确:好吃、吃得多。(斜立着;肚子成了一面小鼓
了;筷子摆成浪漫的十字;
半碗陈腊肉,爹妈也奈何它不来了)
三、主题探究,拓展阅读
1.主题探究:一碗浓浓的腊八粥,除了满满的食材,还有什么让人
觉得如此
甜蜜、美味?(家庭生活的温情)
2.写法梳理: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吃粥两件事情
,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
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
确:作者详写等粥,略写吃粥。从八儿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
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亲见时
的惊异,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八儿的心理,同
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出来了。因为有
了前面极尽细致的铺陈,
所以最后真正吃腊八粥的部分,作者只用了寥寥几笔“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就勾画
出了八儿一家吃
得多么酣畅淋漓,多么心满意足!而腊八粥的美味无比也尽在不
言中了。作者这样安排,既以点带面地写
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又让读者感
受到了普通百姓平凡而温馨的生活图景。
3.阅读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感受其极富乡土气息的语言魅力。
明确:沈从文的小说《
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
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言辞间平易近人,笔法娴
熟,笔调细腻。笔下的腊八粥软
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妙趣横生的一个个
场景,
犹如工笔国画,家常俚语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
挂在嘴
边,却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
四、布置作业
过了腊八就是年,请同学们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节
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
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教学板书]
2.腊八粥
腊八粥等粥 盼粥迫不及待
分粥苦苦等待 猜粥美妙猜想
看粥亲见惊异
八儿天真活泼
聪慧可爱 体贴善良
[教学反思]
八儿心理活动的
变化以及精彩的对话构成了本文的行文主线,抓住这两点来
进行阅读和赏析便能把握文章的主题。因此,
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分角色读、默读、
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读和悟。通过“那我饿了”“妈,妈
,你吃三碗
我也吃三碗……”“是啊!孥孥说得对”等对话来感知八儿的稚拙纯真与可爱、
妈妈
的慈爱逗趣;通过对煮腊八粥以及八儿猜腊八粥、看腊八粥的精彩描写,来
感知沈从文的语言魅力……整
篇文章的架构,小说所传导出的淳朴、和睦、温馨
的图景便逐渐在学生心中清晰起来,比较到位地进行了
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浸
润。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
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
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
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
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
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
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
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
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
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韩翃的《寒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诗题,知
作者。(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
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
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御柳
”,指皇城里的柳树。句意:春天的京城到
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
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
来借指唐朝皇宫。“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五
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
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
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
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
(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
足高远,视野宽阔,全
城景物,尽在眼中。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
不能。“无处不飞花”写出
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诗人不说“处处
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 ,既避免了一般性的
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
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一个“飞”字除了
表示动态,还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3)说说“寒食东风御柳斜”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既紧承上句写出了节令,又点明了主题。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舞,
柳之斜来
呈现。
2.再读后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
侯家”,诗论者多认为是暗讽皇宫的特权及
宦官的专宠,但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
日皇帝宣旨,取榆
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但
特许重臣
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
多,难
怪由汉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注意。
如果说第一、二句是对京城寒食风光的一般
性描写,那么第三、四句就是这
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先写白昼,后写夜
晚,“日
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读到这
里,你
会想到些什么? (本诗的第三、四句巧借蜡烛来对当时的政治进行讽刺,
这也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四、艺术特色
这首诗融风俗与写景于一体,措辞精致,含蓄深沉,意境优美,格调
明快,
的确是一首好诗。它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
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
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转
入咏节令;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
间看,由
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等等。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在简短
的篇幅
中,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飞”“斜”“传”“散”等,不仅不可
调换顺
序,而且相互照应。
五、延伸拓展
《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
解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课件,播放星空图及牛郎织女星图。
2.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
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
人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又将以诗歌的形式,重
温这
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二、解题、介绍文学常识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
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古诗
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
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
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
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
本
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
无常之感,是
《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 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吸
取了乐府
民歌的营养。《诗经》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在《古诗十九首》中得到广泛运
用。刘
勰在《文心雕龙》 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
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朗读感知,整体感悟
牛郎织女的故事凄婉而又美好,人们是怎
样看待他们的呢?我们一起来品读
一下这首古诗。(出示课件)
1.点拨字音。(课件出示)
纤(xiān):细小 纤(qiàn):拉船的绳
脉(mò):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
脉(mài):(1)指分布在人或动物周身的血
管;(2)指动脉的跳动。(3)像
血管那样分布的东西。
间(jiān):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 间(jiàn):空隙。
2.指导朗读。思考: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
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两个节拍或
三个节拍,读法:“二三”“二
一二”或“二二一”。
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二三式)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二一二式)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二二一式)
五言诗在节奏上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
也可以把它归为
“思妇诗”,所以它的感情基调是较为哀怨的。运用以上指导方
法,把整首诗再读一遍,尽可能地把诗歌
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
苦读出来。(集体朗读)
3.播放录音,指名读,齐读。
4.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回
答)
明确:写的是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牛郎与织女分
隔两地的相思之苦。
四、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情感
(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句意: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
1.诗歌第一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诗点明了描写对象——牵牛和织女,引出了本文的抒情主人公:
织女。“迢迢”写出两人
相隔遥远,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2.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
女星”?
明确:与前面的“星”重复还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了下文人物的
活动和情感。
(二)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句意: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织机“札札”作响。 <
br>明确: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织女织布的情景。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用一种
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
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
它们的颜色。
(三)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句意:(因相思)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匹,哭得泪如雨下。
1.前一句写织女忙碌地织布,她整天织布,却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为
什么“泣涕零如雨
”?
明确: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
2.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
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情感?
明确: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织女借织
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愁苦
到极致。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读背)
(四)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明确: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
且:并且,表并列关系。去:距离。(一词多义:离开;除掉;失去;到、
去。)
复:副词,又。
既然银河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
br>那么作者借这一故事想要达到何种目的呢?
明确:银河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因为有像
王母这样的势力阻隔,
所以爱情被扼杀、相见很难。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源于对爱情被<
br>无情毁灭的悲恨。
(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明确:仅有又清又浅的银河相隔,(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
互诉衷肠。
这里给我们交代了什么?
明确:(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小结: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
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
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
闺妇的感伤情怀。
五、艺术特色,品味叠词
这首诗歌很美,不仅美在内容和节奏上,还美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使用
叠词。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绘情,准确而生动,收到较佳的效果。
叠词的使
用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
恻。这首诗使用了哪些叠词?分别
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找出叠词,从音
韵、内容和情感三方面思考)
(1)表达内容。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最后明确:
“迢迢”写距离之远。(是织女心里的感
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皎皎”
写星光之亮。(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人)使人产
生一种夜空
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物
后人
。
“纤纤”状素手之修长秀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
纤”和“札札
”,形声生情。“盈盈”写水之物貌。(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
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
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
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
宽阔强化着两人
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见面的阻
隔只有“盈盈”一水隔,“不得语”就是
不可忍受的了。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2)表达效果。
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
;内容上,更好地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
情感上,更好地表达了感情。
六、朗读升华,拓展阅读
1.配乐赛读,深入感悟。
2.牛郎织女鹊桥会,古来诗
词吟咏多。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传诵,七
夕节也因为这个传说应运而生,中国历代诗人骚客更是以
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
名篇佳作。林杰的《乞巧》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故事的呢?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了《迢迢牵牛星》,我们曾说因
为一个传说催生了一个节日。事实上,
每一个节日又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习俗,比如除夕的守岁,清明的
祭祖,重阳节
的登高望远……这节课要学的这首诗,也写于一个传统节日——八月十五,诗中
写
了什么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
夜望月》。
2.
王建: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他家贫,“从军走马
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
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
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
,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写给好友杜元颖的,诗题为“
十五夜
望月寄杜郎中”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诵读古诗,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2.扫清字词障碍,识记生字。
3.自由抽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谈谈你的体会。
5.不懂的问题同学相互交流,展开讨论。
三、再读诗句,深入理解
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
落谁家?
2. 在民俗中,中
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们已在中
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来节日气氛愈来愈
浓,每到中秋之夜,月圆之时,
常常是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吃着点心,或闲话家常,或对月祈福,团团
圆圆,
融融乐乐。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
过他的秋
思:“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
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
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寻味。
3.学生自由诵读,注意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感情。
4.熟读诗
文后,师生共同疏通诗句内容,教师讲解第一句,学生结合注释、
参考书等完成其余三句的释义。教师指
正、明确。
(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
院
地上的样子;“栖”,歇息、休息。全句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上安
歇着几只乌鸦。
(2)“冷露无声湿桂花”:冰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落下,润湿了桂花。
(3
)“今夜月明人尽望”:“尽”,全、都。今天晚上一轮圆月高挂空中,大
家都在抬头望月。
(4)“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远思亲的思绪。
不知道那秋天的情思会落
到谁家?
5.用自己的语言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遍,注意要说得通畅、流利,能够用优
美的语
言进行描述则更好。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树枝上安歇着几只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
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思亲怀远的思绪会落到
谁家?
6.
结合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进一步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深情。为下一
步的探究感悟做准备。
四、品味诗情,探究感悟
1.感受其中的画面美。
指名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1)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深深的庭院、银白的地面、酣睡的乌鸦、清冷的秋露、带露的桂花……
(2)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番。
明确:皎洁的月
光静静地洒在深深的庭院里,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柔的
银白的霜。院中的桂树影影绰绰,几只乌鸦安
歇在树枝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
露珠悄无声息地润湿了庭中的桂花,鼻息里满是阵阵花香。
“地白”二字不仅写出了月光满地的景象,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澈素洁之
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李
白《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既熟悉亲切又意象万千。这两句诗,短短十四字,
暗含了五六种意象,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的清秋月夜图,渲染出中秋望月寂寥清冷的氛
围,
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2.感受诗人的情思美。
练习朗读第三、四句。
(1)这是一个疑问句,作者是真的“不知”还是知而不言?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诗
人徘徊庭中,举头望月,只见皓月当空,月华朗照,不由轻声感叹:此时
此刻,有谁不在抬头赏月呢?那
圆圆的月亮又怎能不勾起人们的相思之意呢?诗
人明明是自己想念亲友,却不去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
,而是宕开一笔,推己
及人,扩大望月的范围,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此时会<
br>洒向哪一边?仅此一问,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
在月圆之夜有所思也是确定的,知而不言,还问
“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
浑涵,似虚而实,含蓄
隽永。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能否换成“在”?
不能。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将“秋思”因“望月”而起,
随着银月的清辉悄然
洒落人间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在”字只表明了结
果和状态,少了那种意境美。虽一字之差,但
作者的情思美,就在这炼字锤句中
展现了出来。
五、课堂小结 <
br>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前
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
象,渲染了中秋望月寂寥冷清的氛围,把读者带
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
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离别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
常委婉
动人。
[教学板书]
3.古诗三首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都城美景(全貌)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传烛(典型画面)
迢迢牵牛星
景——迢迢 皎皎
盈盈——鲜明生动
人——纤纤——形神兼备
物——札札——鲜明生动
情——脉脉——真挚感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写景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抒情
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每一首流传下来的古诗都有着穿越千年的醇美,一字一景,句句传情,我们只有细细地琢磨,才能领略其中的妙趣。因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抠字、
品句、图画、悟情
,便是我在讲解《古诗三首》时的流程,但古诗的学习、积累
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今后还需要对学生多加
引导,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
4*.藏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在表达上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之情,了解藏族文化,激发学生探究民俗文化的兴
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戏剧
视频)同学们,看了这些视频,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种戏剧
吗?(生自由回答)同学们可真厉害,你们
都说得很正确。今天,老师要带你们
认识另一种戏剧,那就是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
戏。(板书
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清楚
词语的意思。 <
br>3.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形成?(第4—7自然段)哪
些段落讲了藏戏的艺
术特色?(第8—17自然段)
三、自主研读第4—7自然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
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
的美好心愿,七兄妹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师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族人民
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是藏戏
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唐东杰布的画像。他接受
着一
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感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第8—17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
(1)( )的面具;(2)( )的舞台;(3)( )的演唱风格。
(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
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出来
。)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1)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2)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3)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1)再读第8—17自然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概括藏戏的特点的。
(3)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4.第9自然段中的“基本”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有着千
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
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
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
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
恶、丑。可以说,它
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教学板书]
4*.藏戏
藏戏概括特点
戴着面具演出
没有舞台 不受时间限制
传奇故事——唐东杰布为民造福
形成过程及主要特色
传承和发展民族特色
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藏戏》
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带着课文导读里提出的问题读课文,
这样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脉络,
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中,为细读全
文扫清障碍。我努力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留给学生
充足的读、
思、议的空间和时间。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学习兴趣很浓
烈,
教学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的抓特点,分主次,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及其他
方面的收获。
2.了解不同习俗的各种寓意,并恰当运用于生活中。
3.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体会近义词的妙用。
4.学习书法,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的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民俗风情我知道”接龙游戏:教师先说一个地方风俗,学生顺势接下去,
在谁那里停,就算谁
输。
2.刚才的游戏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现
在我们再结
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一下不同的民俗风情,并把我们在这个单元中
学到的知识合理运用。
二、交流平台
(一)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理一理,为下一步
p>
交流做准备。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进行总结。
1.《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
”“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
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2.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不是随意为之。
3.读文章和写文章都要分清主次。
(二)小组交流,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出来。
1.你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是从哪篇课文中了解到的?
例:我从《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知
道了老北京人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要煮腊八粥,泡腊八蒜。那时的物资不像现在这样丰
富,春节孩子们最
好的零食是“杂拌儿”,玩的也不是现在的电子产品、电动玩具,而是爆竹、风
筝、空竹、口琴等。例:我从《腊八粥》一文中了解到熬煮腊八粥要很长时间,
在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一
件很隆重的事。
例:我从《古诗三首》中了解到古人过中秋节和寒食节的习俗,跟我们现在
有很多的不同。 <
br>例:《藏戏》一文给我们讲了藏戏的形成和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它没有舞
台,戴着面具演出,通
过面具的颜色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作者是如何表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
例:《北
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线索,串起人们过春节的各种热闹而隆重的活
动。而在这众多的活动中,作者有的放
矢,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
小年……都是简单带过,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活动高潮:
除夕夜家家灯火
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
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例:写《藏戏》一文时,作者主要从藏戏的形成
和特色两个方面来介绍,让
我们明白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它特殊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3.你从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所得到的收获。
例:了解了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明白了优秀的民
俗文化也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
例:从老舍、沈从文的文章中,我知道
了不管写多么复杂的文章,都要做到
有条有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例:文章的重点、主次是根据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而定的。
三、词句段运用 通过这一个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
它们虽然千差万别,但有
一个共同点,即是对未来生活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人们会沿用历史典故,或取其谐音或用一些寓
意吉祥的物品、语言来表达祝
福。比如:东西打碎了,会说“岁岁平安”等。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1题:
1.出示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自己的发现。
(1)“一律”“清一
色”“都是”这几个词意思非常接近,都有“全部、所有”
的意思,表明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热闹
非凡的景象。既和前面“几百盏灯
来”相承接,又变化多端,避免了重复、单一的表达。
(2
)“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也是一组近义词,
“第一、金牌、桂冠、头筹”
说的都是冠军、第一,分别加上“勇夺、喜获、摘
得、拔得”等意思相近的词语,把运动
会上竞争的激烈、获得成绩的喜悦都表现
出来了。
(3)看了这两组例句,不能不为中华语言
的博大精深、变化无穷、奥妙无
比而感叹。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留心、多积累、多练习。
2.仿句练习。
例:终于找到了失散二十多年的儿子,老大娘喜极而泣,老大爷欣喜若狂,<
br>连主持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整个会场都欢天喜地,激情飞扬。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2题:
1.“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单看这个句子,前面是讲过年的一个习俗,后面则是说这个习俗的美好寓意。
2.同学们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类似习俗,也可以说说相关典故。
过年的时候吃鱼:“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吃用不尽。
建筑上雕刻蝙蝠:“蝠”
与“福”同音,“蝙蝠”有“遍福”的意思,所以人
们把蝙蝠视为吉祥物,房梁、檐上雕刻蝙蝠寓意“福
从天降”,雕红色蝙蝠寓意
“洪福齐天”。
家中条案上摆放财神:寓意招财进宝;
放寿星:寓意健康长寿。
家中养锦鲤:寓意鲤鱼跳龙门,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还有前面在习作中提到的“过年吃饺子”“二十四小除尘”等习俗)
四、书写提示
1.观察“书写提示”中所给出的示例,看看其中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2.播放行书教学视频,学生初步接触行书。
3.交流观察所得,照样子自己写一写。
4.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
五、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指导朗读,师范读、齐读、指名读。
2.板书课题:长歌行汉乐府(简介诗题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
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是继诗经
之后,古代民
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3.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注释:
葵: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朝(zhāo)露:清晨的露水。晞
(xī):天亮
,引申为阳光照耀。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秋节:秋季。
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
样子。华(huā):同“花”。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老大:指年老了,老
年。徒:白白地。
(2)学生逐句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
第1句诗意: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第2句诗意: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第3句诗意: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第4句诗意: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第5句诗意: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
4.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5.教师总结。
是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
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希望大家少壮多
努力,老大不伤悲,
不要等到时光流逝后,才追悔莫及。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一
交流平台 了解民俗风情 分清主次
词句段运用
寓意吉祥习俗 近义词的妙用
书写提示(行书初探)
日积月累(背诵、积累、感知)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我们围绕民风民俗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大家都能围绕
风俗畅谈自
己的收获和感想,知道了读文章时怎样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写文章时如
何突
出中心。词句段运用部分也是积累和运用的结合,有了充足积累才会自如运
用,后面的仿练很好地夯实了
前面所学。书写提示部分因为同学们刚刚进入行书
的练习,所以并未作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去观察了
解。日积月累中的《长歌
行》是一首乐府民歌,学生基本都能理解诗歌的内容。要是能把熟读理解环节与
指导朗读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
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
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
,
魅力四射。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
我们畅所欲言
,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
1.什么是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
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
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
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
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提示:可
以是调查了解
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水稻
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
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
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
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插秧时,有打“秧鼓”、唱
“秧
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
粑、挂面、
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架桁条”“起梁”
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
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 ,历时二十多天,直到
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传统习俗
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
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
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这么多的风俗都
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
解呢?请走进第
一单元的习作阅读提示。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应从
哪几个方面入手。
1.审读题
目,明确内涵。本次习作要求大家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写自己
参加过的一种风俗活动。
2
.化大为小,选好切口。通过认真审题,明确了题目要求和内涵后,就要学
会化大为小,选择一个最易于
表现主题的切入点进行构思写作。“家乡的风俗”
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
整个春节从开始到结束,
前后有几十天,但作者只选取了其中最具特色的几件事来写。同学们刚才交流家
乡的风俗的时候就提到了好几个方面,所以我们就要学会着重选择一个方面,用
具体的事迹、生
动的细节和典型的材料来以小见大。可以写家乡的一种节日习俗,
或者写家乡的一种风味小吃,还可以写
家乡的奇人俗事等。
3.抓住特点,细致描绘。选好了文章的切口,同学们还要善于根据自身的实际,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较多或体验真切的内容来写。有的风俗喜
庆,有的风俗庄重,
有的表达思念,有的传递孝道。不同的风俗表达的内容不同,
呈现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体
会,抓住想要表达的风俗活动的特点,
细致描绘,才能写出特色,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你所写的是什么。如
:《寒食》中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禁烟火的景象,就是作者感受最深切的,
也
是当时寒食节最有特色的风俗。
4.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某一风俗活动中常常有许多程序,有许多内
容,在
写作时就不能像记流水账似的从早写到晚或从开始写到结束,而应该分清主次,
有详有略
地写。如:《腊八粥》中作者在详写八儿等粥的过程,略写一家人吃粥
的情景。
5.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讲解如何进行写作。
四、搜集材料,构思思路
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本地的民俗风情,确定习作主题、选用材料、行文思路
等,并试着列提纲。
1.我随爸爸去老家看望爷爷奶奶。(略写)
2.路上,爸爸给我讲东汉时期青年桓景,在重阳节刺死瘟魔,带领父老乡亲
登
高避疫的传说。(详写)
3.午饭时,虽然没有菊花酒,但爸爸还是恭恭敬敬地向爷爷奶奶敬酒,表达
了
我们对长辈的祝愿。(略写)
4.下午,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爬山赏景。(详写)
结尾:过重阳节,让我明白了每一个风俗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插茱萸、喝菊
花酒、
登高预示着驱灾避祸,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双九”蕴含
着生
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1989年起,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是对
孝亲敬
老的最好诠释。(略写)
五、根据提纲,自行作文
1.学生根据自己所列的提纲,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化。
2.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六、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学生习作的内容,集体修改,教师适时指导。
2.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建议在草稿上自主完成习作修改。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4.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板书]
家乡的风俗
审读题目,明确内涵
化大为小,选好切口
抓住特点,细致描绘
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因为有前面几篇写风俗民情
的课文作基础,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
细细想来还是缺少突破。虽然在交流回顾时我给了示例,表明家乡
的风俗不仅仅
指节日方面的,还有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等方面,但因学生对这些方面缺少了解
和
观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避开了这些话题,都写了较常见的节日来表现家乡的
风俗。现在过节的气氛变淡
,少了过去浓厚热烈的节日气氛的冲击,同学们的感
受也变得平淡了,笔锋也少了锐气,特点变得不像特
点了。
第二单元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梗概,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
3.感知鲁滨逊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4.培养学生在逆境面前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快速阅读中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世界文学宝库里,不仅有许多中国的经典作品,还有许多外国的文学名著。
这些名著深受各国人民
的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谁能说一说你读过的
外国名篇名著?(学生交流)今天老师也想给大
家推荐一本书。(板书课题,简
介作品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全班齐读。
3.交流不懂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弄清楚词语的意思。
三、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是用什么方式来给我们介绍这部
小说的。(用
梗概和精彩片段两种方式)
2.什么是梗概?(梗概是一种应用文体,常用来简
要介绍电影、电视和小说
的情节。翻开一本书,一般能在封面、扉页或封底上见到它。)
3.快速浏览课文梗概,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生读文后举手发言)
4.交流这部小说
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他在岛
上建房定居,畜牧种植,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
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星
期五”,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后来,他们救了一位船长,船长带
他们回到了
英国。)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梗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件事?请
用小
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四、小结课文
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鲁滨
逊是怎样生存了二十多年呢?请大家阅读节
选部分,思考一下:他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我们下节
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梗概部分,谁能说说这个部分写了鲁滨逊流落荒
岛的哪些事。
二、精读片段
1.快速浏览片段,试着说说课文节选片段的主要内容。(指名说)
(主要写了鲁滨逊在逆境中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从而改
善生活的事。) <
br>2.说说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
流落荒岛后的所见所
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
小说的真实性。)
3.上节课老师
给大家留了几个问题: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节选部分,把
他克服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办法做上
记号,并与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共同品读句子。(课件出示)
(1)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
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
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一天过下去。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
(2)我不稀罕
它可以给我弄来什么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
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这句话表现了鲁滨逊的孤寂和无奈。想和这条狗交流,但是做不到。)
(3)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
些值得宽慰的东西。
(结合前文鲁滨逊记录的“幸”和“不幸”来理解,可以知道鲁滨逊孤身一
人,流落荒岛,艰险
重重,是不幸的;但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他毕竟还活着,
活着就有希望,所以也算宽慰。这句话是鲁滨
逊“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
(4)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
以把好处
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
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
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
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5.过渡:深陷孤岛,困难重重,
鲁滨逊没有向困难低头,令人钦佩,你觉得
鲁滨逊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勇敢坚毅、勤劳善良、积极乐观、富于智慧、有冒险精神)
6.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7.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
受这种精神。(出示鲁滨逊的“幸”与“不幸”。
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
”;老师读“坏处”,全体
同学齐读“好处”。)
8.结合整个节选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的人”
来说一句话。
9.最近你遇到什么困难或有什么烦恼吗?可以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与好处
列出来,再说说这样
做对你是否有帮助。(启发联系实际谈)
三、激发阅读兴趣,拓展提升 <
br>学完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
想了解什么?(学生交
流)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我们还是去看看原著吧。我
相信,你一定会被小说精彩的情节所吸引,解开
心中的疑问。
[教学板书]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喜欢航海和冒险
荒岛历险 海上遇难
建房定居 畜牧种植
救“星期五”
获救回国 不畏艰险
乐观向上
片段
困难重重
理性思考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多读课文,把握课文
的主要内容,了解鲁滨逊战
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学生掌握了这些,我再讲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学生就能很
好
地感悟到鲁滨逊面对逆境时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生存的道理。最后,我
让学生仿照鲁
滨逊的方式,写一写自己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学生能从中找到共鸣,
积极性很高,课堂效果很好。
6*.骑鹅旅行记(节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浏览作品的精彩
片段,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激
发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尼尔斯骑鹅旅行的经历,关注人物的命运,了解尼尔斯性格特点
的变化。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激发
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大家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的感
觉呢?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开
启快乐的阅读之旅吧,等待我们的将是一本怎样的
书呢?(它是一部集文艺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的
著名的教育性优秀儿童文
学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
在瑞典有一项最重要的儿童文学奖,就是用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它就是瑞
典女作家塞
尔玛·拉格洛芙的《骑鹅旅行记》,也有译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板书课题) <
br>一本好书,背后都有一位好作者。她的生活经历、个性情感往往和作品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
来看看这本书的作者,你对她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课
件出示作者介绍)
二、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课文中节选的是《骑鹅旅行记》中第一章节的部分内容。快速阅
读课文,
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指名反馈)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
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尼尔斯刚被
小狐仙施法后的遭遇,以及为了留下雄鹅,最后随着
雄鹅飞向天空的经过。)
三、感知人物
1.从节选的部分中,你认为尼尔斯是怎样的一个人?
预设1:我觉得尼尔斯是一个聪明、勇
敢的人。当他明白自己一时半会儿变
不回去时,就积极地想办法,去找小狐仙讲和。
预设2:
我觉得尼尔斯是一个淘气、爱搞恶作剧的人。这里虽然没有正面描
写,但我从鸡、鹅、猫、牛的话语里听
出来了。
预设3:我觉得尼尔斯虽然有点调皮,但也是一个善良、孝顺的人。他看见
大雄鹅要
飞走,害怕家里受到损失,担心父母会伤心,所以骑到大雄鹅的脖子上。
2.从这一部分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预设1:我读出了这本书的语言很美,难怪它能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请把
你觉得美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好吗?)“他爬到了长满荆棘和黑莓藤蔓攀缘的厚石头围墙上,坐在那里环顾着自己的家。……可是这地方无论怎么小怎么
穷,对他来说已经够
好的了。”
预设2:我读出了这本书的语言很生动有趣,难怪它那么受欢迎!(对猫咪
前面温
柔,后面凶猛的描写,还有语言对话等等。)
预设3:我读出了尼尔斯对家的眷恋。他刚开始变成小人
后,并没有想着要
逃离家园,是为了留下大雄鹅才被带着飞走的。这里把尼尔斯骑鹅旅行的起因交
代清楚了。
3.如果我们要给这一部分的内容拟一个小标题,你们会定什么题目?
(尼尔斯被小狐仙施魔法、尼尔斯变成了小人儿、尼尔斯骑上大雄鹅……)
4.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①牛棚的门锁都够不到,差点开不了门。
②能够听懂动物们的语言,可以和动物们对话。
③变得很小很小,他原来在动物面前的优势都没有了,再也不敢为所欲为。
④世界变大了,尼尔斯变小了,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师:同学们真棒!好书不厌百
回读。读得越细,对书的理解就越深,我们的
收获就会越多。记得在有感悟的地方做好批注。
四、了解全书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已经深深地被《骑鹅旅行记》所吸引。这本书
到底讲了些什么呢?要想最快、最简单地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可以怎么办?
1.根据目录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节选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内容来拟定小标题,现
在,我们能否根据
小标题来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呢?引导学生看目录了解大意。
比如:第6节鹤之舞表演大会。这一节写尼尔斯救出黑老鼠,感动了白颧,
他决定冰释前嫌和尼尔斯交
朋友,并请求大雁队长阿卡一起带尼尔斯参加鹤之舞
表演大会。狐狸斯密尔想袭击雁群的阴谋被识破,最
终被驱逐,森林舞会如期举
行,白鹤们献上了最优美的舞蹈。
指导学生根据已有内容,猜测整个故事情节。
2.看简介,明晰主要内容。
在学习
《鲁滨逊漂流记》时,我们将梗概和精彩节选进行了对比阅读,从而
很快了解了这篇名作的大概内容。根
据老师的要求,现在大家手头上都买了一本
《骑鹅旅行记》,想快速地了解整本书,我们可以看简介来明
晰内容。
3.了解书中的主要人物,深入书本。
尼尔斯:
作品中的主人公尼尔斯
本是一个十四岁左右的少年,他调皮、贪玩、任性、
懒惰,不爱学习,对待动物和人十分凶狠。因为对小
狐仙不恭敬、出尔反尔,尼
尔斯受到了惩罚,被小狐仙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儿。旅行路上的
尼
尔斯,跟着雁群看到了许多美丽迷人的瑞典自然风光。那些巍巍高山、茫茫大河、
黑黑森林、
或贫瘠或富饶的土地、或雄伟或壮观的城镇,都让尼尔斯惊奇不已,
在这一条前行的路上,他收获了友情
和爱。然而,这一路上,他也有孤独、无助、
饥饿、寒冷的时刻,甚至还有死亡的一次又一次威胁。
阿卡:
野雁群的头雁,是个一百多岁的老雁。她对人怀着很深的警惕,所以不愿让
尼
尔斯待在野雁群里。当尼尔斯被马丁带到野雁群里的时候,她决定第二天早上
就撵尼尔斯回家,可是当天
晚上狐狸斯密尔偷袭了野雁群。尼尔斯凭借自己的勇
敢和智慧救回了一只野雁,从而让阿卡对尼尔斯产生
了信任。
五、拓展延伸
1.课后阅读全书。
2.读完书后,完成下面的题目。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 ),我了解了(
),我积累了( ),
我想到了( ) ,我懂得了( )。
3.课后阅读《绿野仙踪》《格列佛游记》,感受游记类题材作品的特色。
[教学板书]
6*.骑鹅旅行记(节选)
人物 尼尔斯
淘气 调皮 孝顺
语言 优美 有趣
情节 生动 有趣
[教学反思]
这是本单元的第二篇外国名著选读,因为内容多,课时有限,所以我
把重点
放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围绕教学目标,在学习课文时,主要进行摘抄、批注式
阅读,抓
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引导学生根据目录的
提示,构想情节,看作品简介知大
意。当然,要真正深入读进一本书,除了略读
和精读的结合,还要善于思考,善于联想,善于发现问题等
。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体会汤姆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4.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激发课外阅读的
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
回顾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生举手回答)今天
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给你们
,它就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的四大
名著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课题)
这部小说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
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
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请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组探究,交流反馈。
(1)课文主要写了这几件事:①孩子们回来前小镇上人们的悲痛心情;
②孩子们归来时人们的欣喜;
③汤姆·索亚讲述自己和贝奇在山洞遇险的经历;
④汤姆·索亚探望生病的小伙伴哈克。
(2)课文主要记叙了汤姆·索亚在山洞历险后返回家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精彩
(一)品味情节,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预设1:困难重重的历险
1.汤姆讲述冒险的这段经历很精彩。那么,在山洞里迷了路的汤姆
和贝奇是
怎样一步步脱离险境的?浏览第4自然段,跟随课文内容,你也来走一走。
2.师小
结:洞中迷路→(摸索出口)→找到出口→(说服贝琪)→爬出洞口
→(进行呼救)→安全脱险。
预设2:大悲大喜的人们
1.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孩子们归来前后人们大悲大喜的心情?(生举手说)
2.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感受人物心情。(课件出示句段)
大悲:萨契尔太太病得很厉害……大家都怀着悲伤和绝望的心情。
大喜: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一面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
(二)品味写法
1.说说文中语言在表达上让你感到精彩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
2.各小组代表发言。
(1)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如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以及汤姆
讲述
自己的历险经历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
(2)语言描写非常生动。如汤姆在讲
述他的历险经历时用一连串的“怎样”
进行叙述,夸张和吹嘘溢于言表,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汤姆和贝奇走
出山洞是多么
不容易。
(3)运用轻松、幽默的表达方法。如先悲后喜的情绪变化,使镇上的
人们
略显失常的表现充满喜剧的气氛。
3.同学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明明是汤姆,可是这里却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
来细致入微地描写萨契尔太太、波莉阿姨和小镇上人们的悲伤绝望呢?这样写对<
br>描写主人公汤姆有什么帮助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有力地反衬出汤姆和贝
奇自信、聪明、勇
于挑战的精神。)
四、总结回顾,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
对文中的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如:淘气的机灵鬼、
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胆大妄为、顽皮
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
独立乐观、勇敢、有爱心、喜欢冒险、讲义气)
2.汤姆是个多
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还有着
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到《汤姆·索亚历险
记》整本书来读,并完成读书推荐卡。
[教学板书]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山洞历险失踪后,人们悲痛
归来后,人们欣喜
汤姆讲述历险经历(夸张)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 乐观勇敢
足智多谋
顽皮可爱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
点,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
,并
且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教学时,我以文中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为主线展
开教学,让
学生找出描写大悲大喜的句段,感受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接着我
让学生谈谈哪些情节最吸引人,学生
都能畅所欲言,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夸张,
课堂氛围良好。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2.培养学生引用原文说明观点,并学会分辨别人的观点。
3.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围绕同一主题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2.培养学生引用原文说明观点,同时学会分辨别人的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人说
:“书籍是人类进步
的阶梯。”今天就让我们同读一本书,各叙一段“情”。因为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
br>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面对同一本书,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习本单元
课文的时候,老师
已推荐大家阅读了几本必读书目,今天,我们共同阅读的书有
部分已经选入课本的《骑鹅旅行记》。请大
家围绕这本书谈谈读书的心得,分享
读书的感受。
二、明确交流内容
1.阅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流内容。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
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
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简短交流后,分组围坐
在一起,共同选定自己小组交流的话题,每小组至
少要交流两个方面的内容。
3.交流提示:
(1)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三、组内交流,互动评议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骑鹅旅行记》讲的是一个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皮
孩子尼尔斯,因为
一次捉弄了小狐仙,而被小狐仙用魔法变成了一个小人儿。他骑在他家的大雄鹅
背上,跟着一群大雁出发作长途旅行。通过这次奇异的旅行,尼尔斯增长了很多
见识,
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碰到过好几个凶恶阴险的敌人。他在种种困难和危险
中得到了锻炼,最后尼尔斯回到
了家中,恢复原形,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预设1:尼尔斯一开始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见书中第一章),但自从
他变小了跟着大雄鹅
去旅行后,慢慢变成了一个真诚、善良的人。当朋友遇难时,
他会冷静下来思考,等待时机去解救。 <
br>预设2:小狐仙看起来有点坏,其实它很善良。它把尼尔斯变成小人儿,让
他与大雁们一起旅行,
改变了尼尔斯。
预设3:斯密尔是一只狡猾、狠毒、心胸狭隘、诡计多端的狐狸。他因偷袭
大
雁群受到大雁们的捉弄而记恨在心,一次次地进行报复都未成功,还被尼尔斯
用狗链子拴了起来。后来被
送进铁笼中,因得到善良的尼尔斯的帮助而重获自由。
预设4:阿卡是一只老练的大雁,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在雁群中有着巨大
的影响力。
3.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
评议:是否引用了原文?他的看法是否有道理?表述是否清晰?声音是否响
亮?仪态是否端正?
四、选出组内交流得比较好的,在全班作示范交流
1.发言者结合上一环节的评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内容,做到有理有据,情
真意切。
2.听众认真听取发言,尊重别人的发言,分辨别人的观点。
3.和同学交流之后,说说你对
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通过和同学们
的交流,我知道了(明白了、了解到了、想到了、积累了、
懂得了)。
五、课堂小结
同读一本书,各叙一段“情”——今天的口语交际让我
们明白了同一种事物,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海纳百川,有容乃<
/p>
大”,学习的过程就像百川归海,希望同学们未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平时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因此本次的口语交际课进展得很顺利。<
br>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一起交流讨论。部分同学的语言不够
流畅,还需对遣词
造句进一步地推敲。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学会立体、多面地评价作品人物。
2.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表达情感。
3.了解中外文学语言的差异,感受文字的魅力。
4.积累诗句名句。
5.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交流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提高阅读兴趣,学会立体、多面地评价作品人物。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让我们接触到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
丰满、性格迥异
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又是怎样评价我们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呢?
请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二、回顾课文内容,多角度评价人物
1.回顾所学课文,了解其中的主要人物。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写的长
篇小说。课文梗概是按照
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畜牧种
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的故事。课文节选部分则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
后,慢慢适应岛
上孤独的生活,学会生存的过程。
《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一部
儿童文学作品。节选
部分写了主人公尼尔斯被变成小狐仙后到骑上自己家中的雄鹅旅行前的故事。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写了汤姆的
五次历险。本课节选的是“
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一精彩片段,写的是汤姆和贝琪
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2.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是如何获得这些感受的?
(1)鲁滨逊是敢于冒险、
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有坚毅的精
神和英雄本色,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意志极为坚强
、生活信念十分执着、务
实肯干、勤于创造的人。
(2)尼尔斯原来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
他不爱学习、懒惰任性、爱捉弄
小动物,变成小狐仙后,在骑鹅旅行的途中经历了许多的锻炼和磨砺,从
动物身
上学到了许多优点,改掉了身上的毛病,成了一个好孩子。
(3)汤姆是个聪明好动的
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
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
智多谋、富于同情心、
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3.讨论一下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评价人物的方法。
(1)从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
(2)从语言、动作、神态或心理活动中关注人物。
(3)多面、立体地评价人物。
4.用多角度的方法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朋友,使他们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词句段运用第1题。说说加点部分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
(1)共同点:这
三个句子中加点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泪水如雨,
洒了一地”形象具体地描述了人们见到汤姆
和贝琪平安归来时的激动心情和场面。
“眨眼就到了”写出了时间的飞逝,人们年前的紧张忙碌。“喜得
快要发疯了”
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八儿过腊八节时的欢快、喜悦的心情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2)观察句式特点,想想什么是夸张?在文学作品中夸张有什么作用?
①什
么是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突出描绘,或者扩
大,或者缩小。)
例:这里简直是人山人海,仿佛欢腾的海洋。(夸大,突出了人众多。)
他的心眼比针尖还要
细。(夸小。这个句子用在不同地方意思不同:或者突
出他心胸狭窄,或者突出他做事很认真,很细心。
)
②运用夸张的好处:恰当地运用夸张,可以突出所写对象的特点,激发读者
的想象,增强表
达的效果。
(3)因为夸张是“言过其实”的夸大或夸小,所以在写夸张句时首先还是
应该抓
住其“实”,从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描绘。
①空间夸张:长短、大小、面积等。
例:他是一个宽洪大量的人,真称得上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体积夸大)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度夸大)
②时间夸张。(夸大或夸小)
例:他不喜欢练琴,坐在凳子上的半个小时简直是度日如年。(夸大)
六年的光阴,有如白驹过隙,一晃我们就要毕业了。(夸小)
③物象夸张。
例:他又高又瘦,真像一根细竹竿。
④感情夸张。
例:她哭了,眼泪像没关的水龙头里的水,“哗哗”直流。(夸大)
他的思绪像被猫玩乱的毛线团,打了千百个结,怎么也解不开。(夸大)
(4)夸张和比喻的
本质区别:夸张是指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
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
物或说明道理。
2.同桌相互交流,试着选用一两个给出的词语说一句话,用上夸张的修辞手
法。
3.出示文中的不同版本的外国文学名著译本,让学生比较诵读。
(1)说说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别。
目前市面上《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版本较多,故事内
容大体相似,只是
有些版本翻译较为平淡,有些版本翻译的情感更加细腻,读起来更令人心情起伏
跌宕。
张友松翻译的版本: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小镇成了一个见证者,<
br>写出了人们找到孩子后内心无比的喜悦、激动。
俞东明、陈海庆合译版本:第一句直接叙述了那
个夜晚是小镇最辉煌的一个
夜晚。第二句“泪水如雨,洒了一地”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精练
的
语言,表现了小镇人们极度高兴的心情。
成时翻译版本:写出了小镇当晚的场面,语言较为平实。
(2)你喜欢哪种译本?为什么?(言之有理即可)
4.读一读其他译者笔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体会其细腻的情感差别。
四、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朗读教材中的诗词名句。
2.组织小组交流,通过讨论把握句子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全班交流诗句出处及含义。
(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解释: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2)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解释: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出发的人。
(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解释: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释: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时间长了才能识别人心的善恶好
坏。
(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解释: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不同鱼儿的习性,临近
山林,时间长了就
会识别各种鸟儿的声音。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5.学生背诵句子,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拓展积累:全班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和读书的名
人名言。先在小组内推选,最后全班精选出几条,课后齐背诵积累。五、快乐读
书吧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1.过渡:“没有阅读的童年是
苍白的童年,就如同我们无法想象春天里没有
花香,树林里没有鸟儿歌唱。”而每一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
的花朵,你触摸到它
的那刻,便是奇遇的开始。在我们六年的小学生涯中,你读过哪些名著呢?
2.学生自由阅读“快乐读书吧”的提示,交流读后感受。
3.指名谈自己读过哪几本名著,你是如何阅读名著的?
4.交流评议自己阅读名著的方法,教师归纳总结。
(1)阅读长篇的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提
高速度。快速阅读要默读,要逐句
逐行地阅读,不能逐字逐句地读。
(2)在选择外国文学作
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否选择继续
阅读。
(3)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部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阅读,有时间就读,
连续几天
读完一部。
(4)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
后记
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
(5)阅读中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批注,阅读后通过写阅读
卡或读书笔记留下
读书思考的轨迹。还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或老师进行交流。
5.学做读书笔记。
(1)记录阅读时间,所读篇名,作者名称等。
(2)写一写当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4)提出问题并解答。
(5)写写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6)收集相关资源:关于作者的信息或和本章主题相关的名言,或者是文
章的写作背景等。
6.简介《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主要内容。
《爱丽丝漫游奇境》讲述了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
,在梦中追逐一只兔子而
掉进了兔子洞,开始了漫长而惊险的旅行,直到最后与扑克牌王
后、国王发生顶
撞,急得大叫一声,才大梦初醒。7.拓展阅读。
《爱的教育》《海底两万里
》《昆虫记》《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巴黎圣母院》《窗边的小豆豆
》《童年》《我的大学》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二
交流平台(评价人物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 (夸张)
日积月累(背诵、积累、运用)
习作 写作品梗概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整合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的能力。
2.学会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章节内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教学重难点]
学会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学会使用过渡句,使表达连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演练,导入新课
1.口头练习。(课件出示)
(1)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请一个同学向大家推荐《海底两万里》。
(2)我们班开设了课外阅读课,现在请用三分钟的时间向大家推荐《鲁滨
逊漂流记》。 (3)你最近看《汤姆·索亚历险记》看入迷了,请用简短的话向你的好朋
友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
内容。
2.刚才的练习,有的同学说得很顺畅,基本上把握了自己想要推荐的读物的
主要内容
;有的同学说得不是很到位,甚至不知道从何说起。今天我们就来进行
这方面的学习——写作品梗概。
二、关于梗概
1.什么是梗概?
梗概是我们阅读一部作
品后,用最简练的语言将其大意介绍出来,一般不需
要对文章内容、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等加以评述。
2.梗概的作用:学会写故事梗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自己看过的作品,
还能培养我们的分
析和概括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写梗概有哪些要求?
第一:不能改变原文或者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二:要抓住原文或作品的主要内容,保留原文主要情节。
第三: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原文的思想内容,使它成为通顺连贯的短文章。
总的说来,就是原作
品的主要要素要写清,一般来说,像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有作者在这部作品
中要表达的情感或精神,要鞭挞
的现象,要阐明的观点等,都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定要说清楚。
三、写作方法点拨
第一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第二步:筛选概括,合
并成段。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保留“主干”,去除
“枝叶”,即对一些描写具体或富含情感的关键段落
要注意适当保留原句;对一
些简短的、不影响文章表达的次要段落则要大胆地取舍。比如《汤姆
记》中坟场探险这一部分。
第三步:锤炼语言,表达连贯。将保留的“主干”梳理通顺,进行适当的过
渡、补充,使语意清楚连贯。
四、梗概范例
以口语交际中讨论过的《骑鹅旅行记》这本书为例。
1.引导学生根据小标题来了解故事的大
致内容:第1节顽皮的尼尔斯;第2
节坐在鹅背上;第3节森林的松鼠SOS;第4节鸟儿们的体力测试
;第5节格里
敏城堡保卫战;第6节鹤之舞表演大会;第7节雷雨;第8节罗纳比河;第9
索亚
历险
节摩尔丁的初恋;第10节卡尔斯克鲁纳;第11节地狱谷的羊群;第12节贪心<
br>的乌鸦和金币罐;第13节决定新首领;第14节巴塔基; 第15节粗麻布;第16
节巴塔基被
困住了;第17节满月夜的鬼屋;第18节矿区;第19节天鹅湖大洪
水;第20节乌普萨拉;第21节
摩尔丁的婚约;第22节斯德哥尔摩;第23节金
雕戈鲁戈;第24节耶斯特雷克兰;第25节赫尔新兰
;第26节探望;第27节再
见了,安卡。
2.结合章节小标题,抓住重要内容,写出故事梗
概,中间可以适当加入过渡
句,使内容更连贯、通顺:
在瑞典南部乡村,有一个14岁的小男
孩尼尔斯,他的父母都是善良、勤劳
而又十分贫困的农民。但尼尔斯却非常顽皮,专爱搞恶作剧,欺负小
动物。一个
初春,他的父母上教堂去了,他在家里因为捉弄一个小狐仙,被小狐仙变成了一
个拇
指大小的小人儿。正在这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家中一只雄鹅也想展翅
跟随大雁飞行,尼尔斯为了不
让雄鹅飞走,紧紧抱住雄鹅的脖子,不料却被雄鹅
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着大雁走南闯北
,一直飞到最北部的拉普
兰省。在这次奇异的漫游中,他看到了祖国的大好风光,增长了许多见识,结识
了许多朋友,听闻了许多故事传说,经历了种种困难和危险,并从旅伴和其他动
物身上学到了不
少优点,逐渐改正了自己淘气调皮的缺点,培养了勇于舍己、助
人为乐的优秀品德。由于尼尔斯的心变得
善良了,当他重返家乡时,不仅恢复了
原形,而且成了一个勇敢、善良、乐于助人、富于责任感而又勤劳
的大男孩。
五、指导写法
1.选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这样对书的内容记忆更深刻。
2.动笔前要理清脉络,抓
住重点。书中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例要突出,不重要
的可一笔带过或不提。
3.同学们在概括时
,可以先介绍作品的名称,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
容,最后也可以谈几句自己的感受。
4.梗概的语言要简练。
六、习作梗概构思
回顾一下,
我们比较熟悉或喜爱的作品是哪一部?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哪
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谈谈自
己的感想吗?构思好了后可以先写一
个简单的读书笔记。
作品名称、年代:作品的主要人物:作品的主要内容:印象深刻的情节:自
己的真切感受:
七、当堂习作,相互评改
1.选择典型习作(写得好的和不好的各选几篇)进行评
议(评议要点:内容
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主体把握是否准确,内容概括是否精练等)。老师引导评价,相机指导提高。
2.佳作欣赏,评议修改。
3.小组内自评自赏,互评互赏。
(1)从是否把内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了,语句是否通顺,遣词造句是否贴
切、准确,主次详略
是否得当等方面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修改补充。
(2)根据反馈,把没写清楚的地方进行修改。
[教学板书]
习作 写作品梗概
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教学反思]
基于前面对作品的熟悉,本次的作文课同学们兴趣十分浓厚,基本都可以把握作品要点。部分同学的语言不够流畅,还需对遣词造句进一步地推敲。
第三单元
8.匆匆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
间
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品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有关时间的名
言警句)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这些名言警句,
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举手自由回答)曾经
有一位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
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
自清。
(板书)有同学了解朱自清吗?谁能说一说?(生简介作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
、精练,文笔清新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
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
情怀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
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画
出生字词。
3.教师指导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1)读音:涔(cén)、潸(shān)。
(2)写法:“藏”字笔画较多,注意笔顺规范;“蒸”是上下结构的字,“艹”
和“灬”要写得窄而扁
,中间的“丞”要写得宽而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先讲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写了
自己对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
和稍纵即逝的叹息。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2.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1)生自由读,读完交流感受。(时间一去不复返)
(2)作者在这段话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受的呢?(排比、设问、
对比)
(3)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呢?(生讨论交流)
2.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间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留到下节
课细讲)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1)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3)你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无奈、焦急、害怕)
(4)有感情地朗
读这一段话,读出作者内心那种复杂的情感,无奈、焦急,
甚至有点害怕、恐惧。
2.学习第3自然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他有脚
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
与后文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3)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出示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吃
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
天黑时……睁开眼和太阳再见……掩面叹息……)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对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3.学习第4自然段。
(1)面对着如烟如雾般逝去的岁月,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抓住“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六个问句,
体现出作者对自己过去
在“徘徊”中匆匆度过时光的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
光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作者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
(3)说说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
4.学习第5自然段。
(出示句子)最后的问题和开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
回答?
(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心虚度时光
的心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
空间。)
三、总结课文
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日子
,老师的日子,也
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生:头涔涔而泪潸潸)
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生:白白走这一遭啊!)而看着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
我们
应该怎样做呢?(生自由回答: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必须
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
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
值。)
[教学板书]
8.匆匆
提出问题 头涔涔 泪潸潸
勿谓寸阴短
匆匆
具体说明 洗手 吃饭 默默
何曾留着像游丝
既过难再获
照应开头
[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
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
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写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
与现代
的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而且
大多数句
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设计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
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
感。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制,是动态生成,
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
9.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
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
操劳与幼小的“我”
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
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
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
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学可以
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盼》。文章写了一个小
女孩盼望穿
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
篇与
“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
么呢?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
——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
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
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
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
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
凌晨因突
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我与地坛》
是
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他
对人生的感悟
,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
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
国人。
《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
《那个星期
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卡片,学习词语。
(1)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借助字典、词典理解“惆怅”“缥缈”等词的意思。
3.提出疑问,引发探究。
(1)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写得刻骨铭心的?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
4.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写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
5.齐读第一
自然段,两句话各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把第二句改成“那个
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行吗?为什么?
第一句话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题。第二句话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
间,引出下文。“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
里将一天的几个时间点一一罗列出来,显得
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
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换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就
显得平平淡
淡,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
小结: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心情的变化的?请同学们课后
反复阅读课文,体味
幼小的“我”心情变化的同时,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细微而又深沉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五、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词语表中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回顾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研读第2—5自然段,圈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感
情,并
交流“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
期待的心情。
明确: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
带“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以
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
越大,失望也越大。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
伤痛超过了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
(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答应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
一直都不是作者所
在乎的。
2.“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愉快心情。
3.“这段时光不好挨。”为什么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明确:“跳房子”“
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
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
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
心、执着地等
待着。可见“我”是多么盼望这次和母亲的同游!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
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
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不言而
喻。“那两
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刻不停地忙碌。以孩子的
视角
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归纳:这几个段落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
期
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二)品读第6—7自然段,体会人物感情,想想作者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
的变化。
1.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明确: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自责和懊悔。
2.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
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
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
明确: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作者期盼的心情推到极致。因为他已经经过
了漫长的等待,
错过(或放过)了几次机会。这个星期天,剩下的可以出去玩的
机会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再错过,一直
以来的所有期盼都将化为泡影。
3.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
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
下去沉郁
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几个“看着”表明了什么?
明确:表明了作者的无比专注和心存希冀,他希望衣服快点洗完,他希望太
阳慢点落山。
(2)这段话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
明确:“凉”“沉郁”“缥缈”。“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作者似是写景写光线,
何尝不是在写他的心情,写他的期盼呢。这里用了通感和拟人的手
法,通过环境
的描写,烘托出作者希望破灭时的无限伤感。
(3)从上午的“念念叨叨”到现
在反复出现的“一声不吭”,表明了作者的
心情由满怀期盼的高点逐渐走向希望落空的低谷。
4.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
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
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1)“漫长”和“急遽”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这句话意思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作者对
周围事物的感知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和深切体会,
“漫长”写出了他等待的过程的难挨,而“急遽”
则写出了黄昏到来的迅速。
(2)“孤独而惆怅的黄昏”这个句子有什么特色?
明确:拟人,融情入景,烘托出了作者希望落空后的忧伤和怅然。
(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第一次盼望的落空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作者将希望越大,
失望越深的心理落差
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了。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
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母亲”为什么惊惶?从哪里看出她的惊惶?
明确:因为“母亲”看到“我”在无声地流泪,
她没有想到她也许是敷衍的
一句话竟然寄托了孩子这样大的盼望,所以她赶紧甩干手上的水,把“我”拉
进
怀里,边亲吻边道歉。母亲何尝不在乎孩子,疼爱孩子呢?然而生活的压力和重
担,往往使她
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对孩子的陪伴。
归纳:如果说上午的心情是期盼——愉快——等待——急切,下午
等待的心
情则是懊恼——沮丧——失望——难过。 作者的第一次盼望由上午的热切激昂
到下午
的失望悲伤,他如一只受伤的鸟,蜷缩在屋檐下,独自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他想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明明
不过分,母亲明明再三地答应了他,为何最终仍是
失约了,但母亲并没有错,他也没有理由怪母亲,因为
母亲一刻不停地在忙着。
三、自由探究
1.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
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
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1: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
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
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
但从她始终没有拒
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慌失措并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预设2: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的母亲一样,为了生活而操
劳,难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
兑现自己的承诺。但即使她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
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
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
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文章通过追忆“我”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自
己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人
生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
母亲的深切缅怀。
四、写作特色
1.写作特点。
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
力,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写。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
急又兴奋”之类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间
接表现人物心理。
(1)运用“繁笔”表现心理。“繁笔”是相对于“简笔”而言,如“从早晨
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换成“简笔”可以是“从早晨到天黑”几个字,
但这样一来,“我”
等待的焦急以及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烙进
读者心里?
(2)借助行动表现心
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着云彩走”
,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3)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
越来越
缥缈”,这不仅仅是为了交代一天的结束,更是表现了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
(4
)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
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呀?
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
图。
(5)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
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
……”,这无疑是在
表现一种无聊、孤独。
“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
“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
的无奈、焦急、惶恐,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人感同身受。 <
br>2.《那个星期天》与《匆匆》都写了时间的流逝,读读看,两篇课文在表达
情感的方式上,有哪
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到了时间的流逝,都运用了内心独白
的方法来表达心里的感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围绕着“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
返
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
叹息不已。
《那个星期天》则将所有的等待和期盼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叙述,通过一个
个场景的转换(街门
口、院子里、家里、母亲腿底下、家里、洗衣盆边),一个
个事情(街门口——等母亲,跳房子——等母
亲,拨弄蚁穴——等母亲,看画报
——等母亲,看母亲翻箱倒柜——等母亲,看母亲洗衣服——等母亲)
的行进,
表现时间的流逝、心情的跌宕。
[教学板书]
9.那个星期天
期盼——愉快——等待——急切
懊恼——沮丧——失望(委屈)——难过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们从作者平静内敛的语调中
领悟其
丰富的情感内蕴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后,
<
br>通过抓重点语句来一步步感受作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了解了他的心理轨迹,也
就理解了第一次盼
望为何让作者记忆犹新,永生难忘;了解了母亲一天的劳碌奔
波,也就理解了作者透过文字传达的对母亲
的深切缅怀。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自读
自悟不够,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应还课堂给学生,切记。
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2.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如何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这节课呢,让我们一起来将其学以致用。(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审题
1.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课件出示),思考:你想选择哪一个词语?
2.根据所选词语,学生自主交流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3.师生共同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交流的过程中提炼出本次习作的重点。
(1)回顾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写出自己的感受。
(2)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感情真挚。
(3)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三、写作指导
方法指导:
1.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
2.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流露真情。
3.内心独白表达真情。
四、自主成文,小组互评
1.学生自主构思思路,开始写作。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2.学生自由组合,互相寻找习作中的精彩之处,教师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学
生习作
的优点,并进行推荐。
五、习作修改
1.自读自改。
2.教师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3.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修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教学板书]
交流平台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抒发真情实感
初试身手 心情不同 感受不同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真人真事
细节描写
内心独白 事情的发展过程
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反思]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围绕着说真话抒真情展开的,但
一直以来能够做到以
“真”动人却是学生们的难点,难就难在说着容易“做”着
难。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环节,大家说得都
很好,能够顺畅地说出“情”“景”
和“感受”之间的关系,句子练写也能很快完成,但在习作过程中,
同学们还是
经常卡壳,交上来的习作依然是难见真情,或表达不畅,还需加强练习。
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3.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南梁时
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
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
而抒发的。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
的文章。在学习的过程
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
br>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
2.集体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
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老师适
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明确:
(1)融情入人。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腊
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
着早点儿吃到
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2)融情入事。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
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
来。
(3)融情入景。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穷人》的
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
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
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
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
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
是光线,更
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
(4)直抒胸臆。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
三、初试身手
1.出示例句一: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
(1)指名朗读,让学生进一步
感受什么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当心情
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2
)如果是你,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哪几个词来表达自己此
时的心情?(开心、快乐、感觉高
兴得要飞起来一样……)
(3)你现在正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想到回去就能看到妈妈给你买回来的<
br>心爱的小狗,你的心情一定愉快极了,这时你看路旁的景物会是怎样的?(色彩
上是明丽的,情态
上是可爱的、活泼的……)
(4)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
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是不是和自己的心境很相衬?
如果让你写,你
会怎样写?
2.出示例句二: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
二班。
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
也像是在讥笑我。(沮丧、
伤心、难过……)
3.小结:看了刚才的两个例子,我们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否有了一
定的感受了呢?花还是路边的花,鸟还是树上的鸟,但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态,
只是因为观景人的心
情不同罢了。“我”看景物,景物就染上了“我”的情感色
彩,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习作例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习作
例文,看看作者何紫对学习
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怎样
把这种变化表达出来的。
二、阅读习作例文一——《别了,语文课》,讨论:
1.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叙述了一个五年级的学生陈小允原来讨厌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课,但
当他即将移民海外,不再有学
习国语的机会时,他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
感受到了国语的美好,对故土、对母语的依依不舍,从
而下定决心即使到了海外,
也要好好自修国语。
2.读完全文,“陈小允”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开始时调皮、天真、不爱学习国
语、默书不合格,将要移民时,开始
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下决心要好好自修国语。
3.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的这种情感的变化的?
(1)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以前上课时总是
“懒洋洋提不起劲”,现在“全
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以前“不喜欢国语课”,现在觉得“课文内容
饶有趣
味”……
(2)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我”对国语课的真实情感。
①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怎样学好语文》,感受到中国语文
的丰富和优美。
②想起自己再也没有学习国语的机会,心里很难过,希望把整本国语书一下
子全学会。
(3)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感情。
4.过渡:《别了,语文课》中作者用质朴生动
的表达方式,通过生动细致的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前后态度的转变、直抒胸臆的内心独白,写出了一
个少
年儿童即将离开故土的难舍之情,让我们看到了涌动在他心间的一颗赤诚的爱国
之心。相信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这样那样的事情,一定也带给我们
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请大家说说:你的印象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让你觉得开
心或难过、感动或愤怒、激动或害怕的是什么
事情呢?
三、阅读习作例文二——《阳光的两种用法》,讨论:
1.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两件有趣的事。
(1)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2)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说说你对“老阳儿”深刻内
涵的理解。 “把老阳儿叠起来”“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阳光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
“老阳儿”带给“
我们”温暖与快乐。母亲这种“智慧与温暖的心”,尤其是“在
艰苦日子里磨练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
“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太阳(老阳
儿),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老阳儿),是“
我们”所有幸福
和感恩的来源。因此,更深一层“老阳儿”指的是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智
慧,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3.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从母亲
在冬天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给“我”取暖,体会到了母亲爱孩子、
热爱生活的情感。从毕大妈夏天把
一缸水放在太阳底下煮热,给孩子们洗澡,我
体会到了毕大妈是一个温暖而又有智慧的人。在艰苦的生活
里,她们都有一颗慈
爱、智慧的心,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快乐。
4.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把
“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
两件事,把情感融入其中,自然地流露了内心的情感。四、小结
写文
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情感的
变化来表达,如,《别了,语文课
》一文中,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的前后对比写出
“我”对国语课的情感变化。有时,我们不仅可以把情感融
入具体的事情中,还
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下节课,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教学板书]
交流平台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抒发真情实感
初试身手 心情不同 感受不同
[教学反思] <
br>“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围绕着说真话抒真情展开的,但
一直以来能够做到以“
真”动人却是学生们的难点,难就难在说着容易“做”着
难。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环节,大家说得都很
好,能够顺畅地说出“情”“景”
和“感受”之间的关系,句子练写也能很快完成,这是值得肯定的。
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2.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如何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这节课呢,让我们一起来将其学以致用。(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审题
1.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课件出示),思考:你想选择哪一个词语?
2.根据所选词语,学生自主交流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3.师生共同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交流的过程中提炼出本次习作的重点。
(1)回顾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写出自己的感受。
(2)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感情真挚。
(3)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三、写作指导
方法指导:
1.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
2.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流露真情。
3.内心独白表达真情。
四、自主成文,小组互评
1.学生自主构思思路,开始写作。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2.学生自由组合,互相寻找习作中的精彩之处,教师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学
生习作的优点,并进行
推荐。
五、习作修改
1.自读自改。
2.教师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3.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修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教学板书]
交流平台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抒发真情实感
初试身手 心情不同 感受不同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真人真事
细节描写
内心独白 事情的发展过程
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反思]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围绕着说真话抒真情展开的,但
一直以来能够做到以
“真”动人却是学生们的难点,难就难在说着容易“做”着
难。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环节,大家说得都
很好,能够顺畅地说出“情”“景”
和“感受”之间的关系,句子练写也能很快完成,但在习作过程中,
同学们还是
经常卡壳,交上来的习作依然是难见真情,或表达不畅,还需加强练习。
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
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
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
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
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
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
索李贺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
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
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
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
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
所以后人
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
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
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
(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师补充:“钩
”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
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
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 (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
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
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
(“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
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
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
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
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
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
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
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
李贺一
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这里形容开
采矿石非常艰难。等闲:平
常。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平
常
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
,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
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
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
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
青山
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br>(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
难打击,它还是
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
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
(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学
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
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
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组
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来感受,重点
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
(“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
尚的节操。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
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
保持高尚的
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
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
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
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指
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
会不妥
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
志)
2
.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
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
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教学板书]
10.古诗三首
马诗
写景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抒情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怀才不遇 杀敌报国
石灰吟
前两句:描述特征——状物
后两句:体会情操——喻人坚贞不屈
竹石
前两句:描述石中竹子的特征
后两句:抒发自身的情感不畏艰险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
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朗读带
动讲解,并且鼓励学生自学,避免单
一地进行说教。对于古诗的教学,应当使学
生养成初步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从
而体会诗歌所表达
的情感。因为三首诗的写法一样,加之内容并不难理解,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比较
容易,教学效果良好。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
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
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
旗的一角,是用
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
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
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
(2)重点指导。(“瞅”读“chǒu”)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
论)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
斗争的事。) <
br>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
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
法?
(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
内容都是讲述
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
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
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李大钊
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革命工作。
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
(李大钊同志为了革
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品质。)
五、课堂小结
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而言,李大钊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
坚贞不屈的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复习本课生字。
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
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
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
合作交流。
4.全班汇报。
三、学习“法庭上”部分
1.读第19—20自然段,
用“_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外貌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神态的句子。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
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
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
非常安
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
明了他对革命事业
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
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
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
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
——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
惧、镇定自若
的样子。)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1.轻声读第3
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的句子。
2.“记住,昨天是
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
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
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
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
失去了一个挚爱
的亲人;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
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
,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
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李大钊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
的代价换来的,
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平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
一样报效祖国。
[教学板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安定
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李大钊镇定勇敢的
形象。
在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
象的词语或
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围绕“为人
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4.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弄清句子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北京中南海大门朱红影壁墙上的
“为人民服务”图片)同学们,谁能
用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这句话的来历?(生
举手发言,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生字新词。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3.师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重点指导:“鼎”字比较难写,记忆下半部分时应抓住这部
分左右基本对
称的特点。特别要强调这个字的笔顺。)
4.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
死得其所:联系上下文可知在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鸿毛:联系上下文可以得知是轻微,微不足道的意思。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文中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说说毛主席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发表的这篇演说。
教师简介张思德同志的生平事迹。(课件出示)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18
岁参加革命,经历过长征,负
过伤,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直到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虽然
只活
了29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
要重。)
2.简述自己了解到的张思德。
3.小组内讨论: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学生讨论
交流后教师总结)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学生
能够说出为人民服
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从加点的词语中
,你能体会出什么?(学生举手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除此之
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
什么工
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
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
众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词语表中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如何为人民服务?(指名说)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1)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
义有不同。) <
/p>
(2)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后阅读链接,说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
毛”的含义。(抓住“固、于”的意思,小组内讨论)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死比鸿毛还
轻。)
(3)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张思德的死重于泰山。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有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李大钊、郝副营长、董存
瑞……)
2.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
说说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意思来写的。(围绕“我们
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来写的。)
(2)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①在文中找出这段
话中的关联词,并标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如
果……就……;只要……就……)②每句话说的
是什么?(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
三、四
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
“我们”
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师小结: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说不怕批评,<
br>再说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
人民的利益。
3.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取得全
民族的
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
护”)
(3)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这些句
子的理解,小组成员共同讨
论,互相补充。
(4)集体讨论,教师重点点拨。(课件出示句子)
①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
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
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就
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
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②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
护,互相帮助。 <
br>(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队伍里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
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
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革
命目标。)
(5)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学习第5自然段。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指导学生理解开追悼会是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
做过贡献的人。)
(2)开追悼会有什么意义?(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三、总结全文
1.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
的道理,号召
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
2
.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
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教学板书]
12.为人民服务
提出观点: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具体论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坚持好的
改正错的
团结奋斗 不怕牺牲 一切为了人民
为了一切人民
[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离学生生活甚远的演讲稿,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通过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朗
读和默读)的过程中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学生能感受到课文围绕一个论点
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初步了解了议论文的写法
。但由于课程安排的问题,学生并
不能深刻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都比较浮于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会找
到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13*.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快速阅读,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体会课文的思想感
情,感受老班长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到老班长忠于
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
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
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说说这属于哪种
描
写方法。你们知道这句话描写的是谁吗?(生举手回答)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
士,也是一位
英雄,大家都叫他“老班长”,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
长。
(板书课题:金色的鱼
钩)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老班长与金色的
鱼钩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读一遍课文
,注意不能只图快,还要边读边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以及刚才提出的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简评阅读效果。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汇报交流。
4
.师生共议,明确: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他
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
士过草地,最为光荣牺牲的故事。
三、入情入境,重点品析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课文,边读边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班长外貌和神态的语句。
2.这几处描写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出示句子)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
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
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
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说明老班长
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体现了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
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东西的办法,
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
描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
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
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
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他的任务,因此眉
头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
下了鱼汤,他的眉头才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
尚品质。)
(5)老班长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
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成功地完成了上级
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
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
来。)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
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
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你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
质。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
:白天,老班长要带
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又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没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语句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2)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指导朗读“我端起
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这
一部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指导分角
色朗读。
四、总结升华
师: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
针弯成的钓鱼钩。
1.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长满了红锈的鱼
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
品质;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见
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
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2.让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板书]
13*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肩负重任 弯钩钓鱼
钓鱼不吃
奄奄一息
壮烈牺牲 鱼钩闪烁着光芒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好在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都能很好地把握。我主要引导学生
通过语句深入体会老
班长这一人物形象。之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文中最让自己
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深受感动的原因,学生都
有话可说,课堂氛围良好。
口语交际 即兴发言
[教学目标]
1.认识即兴演讲式发言的基本要求。
2.掌握即兴发言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专注倾听、及时应对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演讲技能的练习。
2.在“即兴发言”中创意地表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一句话接力:课件出示每句话开头的几个字,由点到名的学生接着说下去。
要求快速、通顺,激发大
家交流的兴趣。
2.像刚才游戏过程中同学们没有过多准备而当众讲话,都叫即兴发言。即兴
发言是在特定的场合中,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某个问题发表见解,提出
主张或表达某种情感、某
种愿望的口头表达方式。即兴发言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它要求发言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然后快速构
思,沉着自信地表达出来。在内
容上要做到条理分明、逻辑严密,形式上还要语句优美、言简意赅。 <
br>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说的就是即兴发言。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短时间内用
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我
们的学校,你们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学生思考)
二、创设情景,感知“即兴发言”
1.师生互议。
师:比如学校的环境,还可以是(生:学生、老师、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
的活动……)
2.指名说。
过渡: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的材料,但时间有限,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选择。现在老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先想想讲什么,怎么讲。想好了就举手。
3.指名上台进行即兴发言。
4.老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仪态:站立姿势——目视前方,态度自然。(选取学生示范)
(2)发音:响亮、语速不紧不慢、语调抑扬顿挫。
(3)内容:紧扣主题,条理清楚。
(4)情感:情绪饱满,以情感人。
三、揭示要求,学习即兴发言
1.学生自由阅读口语交际的内容,明确交际要求。
2.即兴发言的特点有哪些?
(1)临场性。即兴发言因为是临时性的,所以
要求发言者思维敏捷、反应
迅速,能够出口成章。
(2)针对性。即兴发言要注意气氛、场合
和对象等,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想想要讲哪几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再把自
己想表
达的意思逐条说清楚。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听众。
(3)简洁性。优秀的即兴发言常常以简练、含蓄取胜,必要时还可以有点
幽默感。
过渡:经过大家的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即兴发言准备的时间不长,演讲的
时间也比较短。现在大家回顾
一下刚才我们在即兴发言前是怎么准备的,我们都
做了些什么。(我们学校有哪些地方好?)明确了这些
内容后,我们是怎么讲的
呢?(讲的时候我们要有选择地讲)
所以,从刚才的演练中,我们知
道了即兴发言首先要有内容,快速打个“腹
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还要弄清楚,我们是在哪
里说,说给谁听,
也就是说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做到这些,我们的即兴发言就错不了了。
四、开展即兴演讲会
师:老师这儿有两个话题(出示话题),你对哪个话题比较感
兴趣?请选择
同一话题的六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讨论。每小组内的同学共同准备,互相交流
与
话题有关的内容。“众人智慧胜一人”,大家群策群力,准备好了后每组推选一
个代表讲一讲。准备时间
5分钟。
1.课件出示话题:礼貌待人的好处读书的乐趣
2.学生开始练习试讲。
3.指名上台试讲。(老师指导点评:仪态、语言、声音,侧重于他围绕这个
主题具体讲了哪些内容—
—礼貌待人的好处、举例、怎样做到礼貌待人。叙述是
否有条理、举例是否恰当、语言是否能打动人)
师:我相信下一个同学在听了这些注意事项后一定会讲得更好。(指名上台
讲“读书的乐趣”,
讲完后引导学生评价,老师小结。)
过渡:不同的演讲者有各自的特点,这些同学在发言的时候,哪些
方面给你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我们在演讲的时候不仅内容要有条理,还要
做到语言有魅力,用有魅力的
语言真正打动别人。老师从同学中搜集了一些话题(出示课件),现在请同
学们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选择一个话题稍做准备,然后上台即兴发言。
5.学生自主
准备即兴发言话题。指名展示演讲,老师指导评议。(这次评议
侧重于个人魅力展示:知识丰富、语言有
激情、肢体语言自如协调、充满自信)
五、怎样才能提高即兴发言的水平
学生自由讨论,思考后回答,老师总结。
1.要注意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丰富生活阅历,增加
发言的机会。有了丰富的
知识储存,并经常锻炼说话的能力,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左右逢源、出口成章。
2.要善于捕捉话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讲话,讲什么内容,这是发言者遇
到的第一个问题。
即兴发言的话题是根据当时特定的场合、对象而定的。一般来
说,要做到:抓住触发点、发散思维、随机
应变。现场的具体对象、气氛、布置
陈设、言谈等,都可以成为即兴发言的触发点。
3.即兴
发言要注意体现发言者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要人云亦云,讲俗话、套
话,而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匠
心,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真诚。美国演员珍·惠
曼因在电影《心声泪影》中成功扮演一个聋哑人而获得奥
斯卡奖,她在领奖时只
说了一句话:“我因为一句话没说而得奖,我想我应该再一次闭嘴。”这样的即兴
发言不落俗套、意味深长,堪称妙语。
六、小结
口才是人生的必修课。
当你竞选班干部时,当你和同学辩论时,当你上台领
奖时,当你出去求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时,都要用
到这门艺术。而好的口才、
精彩的演讲来自生活的积累和不断的练习。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多练习
,
勇于展示,掌握更多更好的即兴发言的方法和技巧。
七、随堂练习
将
课前同学们拟好的即兴发言的题目写在纸条上,折起来放入盒子里,每个
小组派代表到讲
台前随意抽取纸条,依据抽取的题目作即兴发言。
要求:发言的内容和语言要符合特定的情境,恰当运
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发言之后交流:谁的即兴发言最精彩?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借<
br>鉴?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学生
课堂表现较为活跃。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乐于
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一起交流讨论。部分同学的语言不够流畅
,还需对遣词造句
进一步地推敲。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交流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多种形式,明白好的开头和结尾对一篇文章所起
的重要作用。
2.了解咏物诗的特点,明确所咏之物和作者所抒之志的相关点。
3.体会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4.积累俗语。
[教学重难点]
1.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妙用。
2.体会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摘录的文章开头和结尾)先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
2.“凤头豹尾”是人们
对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赞誉,也是大家作文时想要
达到的一种高度。好的开头犹如美丽的凤头,能给人
以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
觉;好的结尾则像豹子的尾巴,强劲有力,收束得当。刚才大家在朗读的过程
中
对这几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感受呢?这样写好在哪里?
二、交流平台
1.结合文章开头和结尾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1)《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
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
文中回忆了父亲李大钊十六年前遇难的经过。开头两句话
点明了父亲李大钊的遇
难日,表达了自己的深切缅怀。结尾再次强调“4月28日”这个时间,前后照<
br>应,首尾连贯,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
怀念。
(2)《藏戏》开头用三个反问句形成排比段,不仅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突出特
点,同时我们也读出了作者
对藏戏独特艺术魅力的无比惊叹。既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又有条理,便于大家的阅读。
(
3)《草原》的开头,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草原的无比热爱,让读
者未到草原也已深深被吸引,
使读者一读为快。
(4)《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结尾,照应开头,表明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
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5)《匆匆》的结尾,首
尾呼应,深化主题。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
恋,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
间。
(6)《那个星期天》的结尾,作者用简笔勾画出一幅充满意境的画面,将作
者第一次盼
望时的兴奋、期待到最后落空的心情融入荒凉的景色中,韵味无穷,
发人深思。
2.就自己收集的精彩开头和结尾进一步交流,仿照其中的一两种开头、结尾
的写法写一写。
三、总结拓展
1.开头的方法:开门见山式、情境导入式、欲扬先抑,波澜起伏等。
2.结尾的方法:画龙点睛法、抒情议论法、含蓄暗示法、首尾呼应法等。
四、词句段运用——古诗
1.背古诗,说诗意,谈发现。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由本单元的三
首诗背起,到王冕的《墨梅》、苏轼的《赠刘景文》,指
名背诵,可以由重点句到全诗。
(2)派代表说诗意。
①《竹石》:竹子紧紧地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竹根深深地扎
在了
岩石之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
②《墨
梅》:我家的洗砚池边生长着一棵梅树,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
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
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赞它的颜色,它在意
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天地之间。
③《赠刘景
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但那傲霜挺拔的菊
枝在秋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
年的好景将尽,你一定要记住,最美的
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3)重点研读画线的诗句,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
句。通过描写立根破岩中的劲
竹,赞美了竹子的刚毅坚劲,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②《墨梅》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中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
夸,只愿给人间留下
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
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③苏轼
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借菊花和荷花这两种品性高洁的代表,赞美刘
景文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
志的品行和节操,同时也勉励友人和自己要
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小结:这几首诗和我们
本单元所学的《马诗》《石灰吟》一样都是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的诗,作者通过所咏之物自况,借事物的
形态特征抒写自己的情怀。在
这类咏物诗中,诗人将物与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
的感
情。作者寄情于物,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
的哲理,或
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五、语句段运用——外貌描写
1.学生自
主阅读文中的三个外貌描写片段,从这三段描写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依次出示3个句子)
(
1)句子一:“仍旧”“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写出了李大钊在狱中
受尽折磨,“平静”则写出
他遭受酷刑后依然坚强,“慈祥”则写出了他对亲人的
爱。去掉了这些外貌描写,则传递不出这诸多的信
息。
(2)句子二:“凶恶可怕”正面描写扁鼻子军官可憎、穷凶极恶的面目;“那
双手就像
鹰的爪子”这个比喻句逼真地写出了敌人下手之重和心肠之狠毒。没有
这些外貌描写,就会显得语言直白
寡味,既无法生动写出敌人的丑态,也不能更
好地激起读者对敌人的痛恨之情。
(3)句子三
:“没有什么模样”的祥子却被老舍先生写得如此活灵活现,重
点在于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来描述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
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
与头一边儿粗。”
寥寥数语,精准而细致地将一个憨厚、朴实、勤劳的旧时代车夫形象立于读者眼
前。去掉了外貌描写则达不到这样出神入化的效果。
过渡:从上面几个例句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
到“相由心生”。一个人的
仪容外表是受心灵因素的影响的,观其貌,大抵可以了解他的性情、当时的状
态
等等。通过学习,我们也明白了:在描写人的外貌时,不能以貌写貌,而要“以
形传神”,刻
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2.什么是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
,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长相、穿着、
身材、神态、姿态等)进行描写。外貌描写往往能揭
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
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3.如何进行外貌描写? <
br>(1)外貌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描写人物外貌时要合理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一般先写整体再写局
部;局部描写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
例: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2)抓住外貌中最主要的
特征。相貌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
时就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外貌、年龄、身
份、职业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
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例: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
那时有十八九岁。嘴角右边
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
和美丽的人。——魏巍《我的老师》
(3
)凸显人物性格和情感。透过人物的外貌要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
者的情感态度。例:金豆才七岁,
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
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
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性格:害羞但天真、活泼)
(4)巧用修辞。巧用准确的形容词和相关
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
比等来写人物,会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更传神。
例:从“时尚”发屋里走出来一个青年女子,她的卷发宛如一朵朵从木头上
旋下来的刨花。
4.课后,希望同学们试着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几种方法,进行外貌描写,用每
个方法写一句话。
六、日积月累
1.过渡: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积累过一些俗语,有“人心齐
,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大家都知道这些语言大多来自民间,简练而形象化,揭
示一
定的道理,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或愿望。今天我们再来积累一组这样的句子
吧。
2.分小组诵读接龙,注意字音字义。
3.说句意,熟读成诵。
(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用心地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
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
而无意折下来的一枝柳条随便地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
了
郁郁葱葱的柳树。比喻想做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结果
并没能如愿;
而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地得到好结果。用道家的话就是指顺
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药虽然很苦,让人难以吞咽,但却
能让病痊愈,而教人从善的话虽然让人听
了有点不舒服,但却能帮助人们的一言一行。现在常用来形容应
该虚心接受别人
的意见和批评。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希望
静止不摆,风却吹得它不能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时,父母却已离他
们而去。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
意愿而停止的,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
父母却已经亡故。
(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
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
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劝诫人们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的日子,
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知识等到要用的时候才觉得掌握得太少了,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不会明白其
中的艰难。劝勉大家
要勤学善行,知行合一。
4.引用俗语说句子。
5.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四
凤头←→豹尾
咏物诗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外貌描写目的是以形传神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语
文园地的内容看似不多,实则不少,表达和积累都值得认真对待。
交流平台的内容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这既是大家读文章时要注意的重点,也是
大家写好作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单独分析好的文章开头和
结尾时,同学们
都能有所感知,但在具体运用时,还是有局限,看来平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非常
有必要。这类问题同样表现在“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这两个板块,好在
大家都乐
于去积累,等到积累到一定的量,或许就可以将所学知识化为己用,能
更好地随心表达了吧。
习作 心愿
[教学目标]
1.写一写自己的心愿。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写出真情实感。
4.习作语言通顺、内容具体。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表达方法生动细致地描绘自己的心愿。
2.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史铁生童年的心愿是在那个
星期天,母亲能实践诺言带自己出去玩;中年朱
自清的心愿是希望时间能慢慢走,让自己能在逃去如飞的
日子里有更大的建树;
李大钊的心愿是铁肩担道义,人间换新颜;老班长的心愿是省下每一粒粮食,让<
br>年轻的红军战士活着走出草地……一路走来,我们认识了许多或平凡或伟大的人,
他们有着或大义
或细微的心愿,你们的心愿又是什么呢?今天在我们的习作课上,
大家敞开心扉谈一谈吧!
二、创设情景,说心愿
心愿是心底里产生的、希望将来有一天能达成或实现的想法和愿望,是
自己
心里美好的愿景。根据习作提示,从“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这三个方
面来谈心愿
吧。
1.把自己的心愿写出来,选择一至两个你最想说的心愿和小组成员交流。
2.推选一两个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让大家明确如何将自己的心愿表达
清楚。
三、习作指导
1.审题要“大题小做”。“大题”指题旨范围较宽
广,开放性较强。“心愿”
就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可以很伟大很崇高,可以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
读
书,也可以是为人类谋幸福,但这样的“心愿”往往会流于形式,很难写出真情
实感。对于这
类文题,我们不妨在立意时寻找一个较小的切入口,或就一个点、
一个方面的内容来深入地表现主旨。
2.立意学会虚实转化。“心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
“虚”,这时我们就
需要转化为“实”的东西来写。不空谈大道理,将立意落实
到某个具体的人物、景物、事件上来写,这样
才能使内容厚实,立意集中。
3.写法指导:
(1)让标题“传情”。俗话说:“题好一半
文。”一个醒目的话题自然是
一篇作文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话题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不宜把话题直接做
标题,
而要通过作文内容或中心体现。如“心愿”这个话题,可以取《中国梦》《团圆》
《爸爸
陪陪我》《心愿,我的动力》《我想看大海》等题目,直接体现了主题,更
加吸引人。
(2)
让选材出彩。我们的心愿简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但一篇作文的篇
幅是有限的,不可能把这些材料都运
用进去,这时,你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
有话可讲的材料来写,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如有位同学有
感于老家的森林资
源被严重破坏,最终选择了希望人类保护森林、保护环境这一心愿来写。还有的
同学深感爷爷生病的痛苦,所以选择了希望爷爷早日康复,人们少受疾病困扰这
一心愿来写。这样的文
章由于选材得当,读起来更真切感人。
(3)让主题鲜明。“心愿”这个话题,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打开
思路:有什
么样的心愿?为什么有这个心愿?有了这样的心愿后对人物有什么样的影响?
为了实
现这个心愿如何去做?这四个方面,可以写任意几个方面,也可以四个方
面都写。具体写什么,根据主题
而定。
(4)让形式夺目。“心愿”这个话题的范围很宽泛,作文内容只要与之相
关都符合要
求。所以可以选择最能表现情感的方式来写,如记叙故事、写信,或
者写日记、创作诗歌等,童话式、自
述式、标题式等,也能充分展露才情,使文
章绚烂夺目。
四、明确要求,构思行文
1.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2.构建思路,开始作文。五、修改作文
写好以后,认真读一读,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
方,使语言更加通顺流
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教学板书]
习作:心愿
关于自己 关于亲友 关于社会
审题“大题小做”
立意虚实转化
标题“传情” 选材出彩 主题鲜明 形式夺目
[教学反思]
诚如前面所讲,“心愿”是一个很宽泛的文题,所以为了避免大家在讲心愿时漫无边际地去谈,我根据习作提示资料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自己的、
对别人的和对社会的
。有了这个方向,大家在谈时目标似乎明确了许多,一下子
就有了话题。在思维激活了的情况下,再把重
点放在由虚化实上,让同学们选择
生活中最熟悉的、最想表达的、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写。同学
们都能乐
于接受,快速构思,落笔行文,使得这次习作质量整体较高。稍显不足的是缺少
创新,
形式上比较单一,偶有一两篇童话故事,其余千篇一律的记叙文。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到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
辩日》中两小儿用具体事例说
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去与一位
古代的伟人对话,他就是孟子。谁能
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生举手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
——《学弈》。
(板书课题:学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学弈”是干什么吗?(学
下围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在书
上做记号。
2.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学生齐读。(诲、惟、鸿鹄
、弓缴、弗、矣、
与,强调“为”是个多音字)
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分小组自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
教诲。)
四、品文明理,提升感悟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而第二个
人在学习时却三心二意,所
以结果不同。)
2.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任何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停顿提示,反复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先将课文分层次,然后根据提示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孔子的画像课件,并简单介绍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呢?(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
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
个故事。(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请同学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
2.指名同学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错的语句。
3.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语速、语气)
4.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举日——“象”的观照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请随着我的提示,
在自己的脑海
中想象太阳的样子。
早晨,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圆圆的,红红的,大大的;中午
,太阳升上了天
空,升得很高很高,圆圆的,小小的,亮亮的。看到了吗?
(2)请你们回忆
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
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
阳。然后,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
子上。(板书:车盖盘盂)
(3)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提示,继续想象太阳。
师设置情境:早晨,太阳刚刚升起
,照在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中午,
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
了,不断地热着,
不断地热着,都快热得受不了了。感觉到了吗?那么,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
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
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
。请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沧沧凉凉探汤)
(4)理解“沧沧凉凉”“探汤”
(5)齐读词语。
2.择日——“理”的寻思
引导学生探究“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每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1)师:大家
注意看,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那两个词语之间也画
了一条线(板书:车盖——盘盂沧沧凉凉
——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里有些什么名堂?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2)教师引读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一大一小,一冷一热”的感觉。最
后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辩日——“趣”的体验
(1)师:一个说早上近中
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
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
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
就叫——(辩斗)
(2)理解“辩斗”(辩论,争论)
(3)请同学们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好角色,然后大声朗
读两小儿的辩斗。(同桌
之间分角色朗读“辩斗”,教师巡视倾听。)
(4)师提示“辩斗”语气、神态、动作要逼真。可在原
文语句前创造性地加
上“此言差矣”“非也”等反驳的言辞,还可以赋予两小儿动作,尽量还原两小
p>
儿激烈“辩斗”的场景。
4.决日——“知”的分享
(1)师:他们争
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
答,师板书)
(2)通过用“决”组词的方式理解“决”在文中的意思。
(3)学生自由举手表演“问孔子”的情景。
(4)师创设“解疑”情境1:那依你之见,是
日始出时去人远,还是日中时去
人远呢?请小先生不吝赐教。
(5)师创设“解疑”情境2:
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又是
为什么呢?哪位高人愿意指点迷津?
5.悟日——“智”的启迪
(1)师: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
但搁在两千多
年前,却是一个难题。不但难倒了两个爱思考、爱辩斗的小儿,也难倒了大思想
家
、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老夫子。
(2)齐读最后一段。(板书:知)这里的“知”怎么理解?“孰为
汝多知乎?”用
现在的话怎么说?
(3)师: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
呢?请你写一写。可
以用白话文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四、通读课文,领悟道理
老师
小结:《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
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
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
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
以及聪明机智、天真
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教学板书]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另一人思鸿鹄将至
结果: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道理:做事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远(凉)近(热)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反思]
在《学弈》一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读通并理解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两位年轻人学
习的结果是否一致,
然后弄清导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
会,由于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学生都说得很好
。
在《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解疑”的情境,极大限度地发
掘了学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难的能力,创造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让学
生多朗读课文,今后再教授文言文时,还是会多让学生
通过朗读感知文意。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
重要性。
4.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
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懂得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
道理。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
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
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
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
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5
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
写。
2
.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
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学生自由举手朗读课文,教师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
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小组讨论)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作者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
点?
2.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2自然段,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
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
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寻找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
个现象细微在哪,司空见
惯在哪。
(2)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波义耳问了些什么问题。
(3)再读第3自然段,交流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3.学习第二个事例。
(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
的表格。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1)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2)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第6~7自然段。
(1)自读第6~7自然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最后一段话和课文开头有什
么联系?
三、总结收获,随文练笔。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中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
3.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
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
也能玩出名堂”。
[教学板书]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事例:化学家波义耳发现……
第二事例: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
第三事例: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从儿子做梦眼珠转动现
象推断出……
(三个典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引
导学生关注“敏感地意识到”“进行了许多实验”以及“阅读
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反复的观察实验”等
词句,并回顾课文的第2自然段,使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
义,感受和
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
朗读
、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
有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读
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
认识就会得到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就会心有所动。
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
课文仿写、练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16.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内容。
3.知道“我”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
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
br>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并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表里面有
没有什
么生物?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
的生物》
,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读通读顺课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
2.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时候的“我”认
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
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3.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是分两部分写的: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
”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
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被关在里面。
第二部
分(第7—21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
“我”里面有个小蝎子,只许看
,不许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
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
(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作者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让我们从文
中去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我”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
子?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
描写进行体会。(学生画出相关句子,思考,朗读)
(1)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因为父亲不准“我”动手表,这更
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才根据蝉
叫和虫鸣顺理成章地推断出表里有个生物。由此可以看出“我”有
着强烈的好奇
心,对事物是那样善观察、勤思考,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2)越不
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
再也离不开它。
(说明了“我”对表的好奇程度很深,一心想把表里的生物找出来看一看,
从
中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个对事物充满探索精神的孩子。)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我”对表十分好奇,好奇心即将得到满足,自然心情激动。)
(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
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
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
因为“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心里得到了满
足,有一种自豪感。)
(5)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作者自认为发现真理后高兴地四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这样写,很符
合小孩子的心理。)
3.通过观察表里的生物,“我”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我”对表
里的声音产生了强烈的,甚至认为它很;看到表里的世界后特别;后来被父亲说的
表内有蜇人的小蝎子的
话;弄清事情缘由后有一种极大的。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2.你有过类似“我”小时候的这种经历吗?给同学们讲讲。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板书]
16.表里的生物
猜测——表里的生物
证实——自己的猜测——愉快
逢人便讲——父亲的话
天真可爱 求知欲强
[教学反思]
我主要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
作者语言生动、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我
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体会文中的作者小时候是
一个好奇心强、
善于观察和思考、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究精神的孩子。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课文情
感的理解。不足之处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
学习情况,太过关注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这一点。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屑、鄙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通读课文。
3.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4.能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心中未来的学校是怎样的。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激发大家对未来智能生活的展望,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想问问
大家,今天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呢?(生自由回答)那么,你
们知道有一个叫玛琪的小女孩是怎么上学的
吗?请随老师走进科幻小说《他们那
时候多有趣啊》。(板书课题: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2
.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2年),美国科
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
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
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远远超过
了“著作等身”的地步。他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
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
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是美国当
今数
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
基石”。
二、自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是怎样上学的
?玛琪喜
欢上学吗?如果玛琪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她会喜欢上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觉得
未来的“机器学校”和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哪些相同点或不同点?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先和同桌交流讨论,准备质疑。
3.检查自读情况,同桌分段轮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2155年5月的一天,故事主人
公玛琪和托米发现了一本很早以前的
纸质书。他们了解到他们爷爷的爷爷那时的学生可以到学校里上学,
老师是真人,
大家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起讨论。而不是像他们在家里上学,老师是机器
人
,所看的书都是电子书,没有同学,也没有纸质书。
2.文中托米在顶楼上找到一本旧书,为什么称它为“真正的书”?
明确:因为这和他们平时
接触的书不一样,玛琪所看的书都是电子书,她从
爷爷的讲述中得知,只有把故事印在纸上的书,才算是
真正的书。
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玛琪讨厌学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是上课面对的永
远是机器人老师,没有感情交流;二是机器人老师
的程序常常失灵;三是机器人老师没完没了地给她做测
试。
4.小说主人公的“爷爷的爷爷”那一代人是怎样上学的?
明确:他们的老师是真正的
人;他们在学校里上学,同龄的孩子一起上课;
同龄孩子都学习相同的课程;他们在学校一起玩耍,又闹
又笑,还可以互相帮助、
互相讨论问题。
5.玛琪在想,在过去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一定非常
热爱他们的学校。她想,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明确:让我们明白当下课堂学习是多么有趣,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美好的学习
时光,珍惜同学友谊,尊重老师的辛勤付出。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玛琪的学校跟我们现在的学校相比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学校?
明确:我们现在的学
校设在专门的地方,而玛琪是在家里上学;我们现在的
学校有真正的老师、同学,玛琪只有机器人老师,
没有同学一起学习;我们现在
读的是纸质书,玛琪看的则是电子书等。虽然我们现在的学校也有需要改进
的地
方,但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现在的学校,因为它更加人性化,更富有人情味。
2.针对文中的两种学校,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对改进教育方式的思
考。
预设:
(1)现在的学校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同学之间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但
是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各有不同,教师怎样做到因人而
异,因材施
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呢?
(2)“机器学校”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足不出户即可接
受针对个体进行的
一对一教育,但如何避免孩子的厌学情绪和孤独心理呢?
3.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
4.通过这篇科幻小说,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说中写的是玛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学
校”的极度憎恶,流露出她内心
的孤独;没有同伴在“笑啊、喊啊”,也没有同伴“一块儿回家”,没有
同伴“互
相帮助、互相讨论”。她在孤独无趣中学习,她需要同伴,需要交流。小说在反
思人类
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倾向:过分依赖科技手段,忽视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
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心理健
康,流露出作者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
的担忧。
5.再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写法。
(1)本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想象奇特、有趣。
(2)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展开。
(3)情节推进巧妙而严谨,情节发展中运用插叙
五、延伸拓展,推荐阅读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时,讲过一段十分
耐人寻味的话:“我们永
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
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
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
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从古至今,许多
的科
技工作者一直在奔向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探索着,而科学技术也正以它无穷的魅力
日益照进我
们的生活,未来会怎样?如何让未来更美好?无数的问号等待着我们
去寻求答案。课后,希望大家可以阅
读更多的科幻小说。
推荐阅读。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地心游记》《八十
天环游地球》,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等,选择其中一本仔细阅读,写读书笔记。
[教学板书]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爷爷上学 真人 老师 有同学 纸质 课本 共同教室
玛琪上学 机器人 老师
自己学习 电子书 在家里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颇耐人寻味的科幻小说,它
站在未来的角度,通过将一百多年后
的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进行对比,来审视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弊端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文中的对比手法来解读全文,从而正确看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珍
惜当下的学习生活。
口语交际 辩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辩论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等能力。
2.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学会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将辩论应用到日常学习之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语文
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掌握辩论技巧,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个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看过“诸葛亮舌战群儒”?读过《三国演
义》的同学可能
都很佩服诸葛亮,佩服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佩服他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其实还有一点让我们佩服,就是他雄辩的口才。他舌战江东群儒,不可谓不精彩。
那么,在这节课的学
习中,我们一起来讨论和学习辩论原则、注意事项以及基本
技巧。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也能练
就一番好口才。
二、了解辩论
1.什么是辩论?
辩论就是双方各自阐
明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并指出对方观点中的漏洞,
以便得出正确的认识。
2.辩论会或辩论赛包括哪些内容?
(1)有确定的论题。即有针对性地就某一论题进行辩论。
(2)有特定的程序。
(3)有正反双方辩手。
(4)以驳倒对方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为目的。
3.辩论的一般程序有哪些呢?
(1)组织队伍。
(2)设计辩论提纲。
(3)对辩练习。
三、辩论流程
1.立论阶段:正方一辩开篇立论,在3分钟内。反方一辩开篇立论,在3
分钟内。
2.驳立论阶段: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在2分钟内。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
在2分钟内。
3.质疑环节:
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回答。
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回答。
正方三辩质疑小结。反方三辩质疑小结。
4.自由辩论。
5.总结陈词:反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四、辩论的技巧和原则
1.表达清晰,声情并茂。辩论过程中口齿清晰,语速正常。辩论要晓
之以理,
动之以情,要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调整语速、语气、语调,使自己的表达更有
说服力
和感染力。
2.观点鲜明,协同作战。立论时, 一定要鲜明地表达己方的观点,切不可
模棱
两可,含糊其词。辩论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内部观点的一致性,不要出现同意
对方观点、失去自己立场的情
况。
3.善于聆听,快速反应。善听是善辩的前提。辩手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听清、
听准、听
懂对方观点。
4.辩论既是“智商”的交锋,也是“情商”的考验。站在辩论场上,要保持
良
好的仪态风度;局势顺利时,不要得意忘形、趾高气扬;暂居弱势时,也不要
沉不住气,自乱阵脚。注意
养成自信、大方的气质。
五、确定观点,分组练习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
组至少8人,分成正反两方。从下面提供的辩
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辩论实践练习。在此基
础上,组织一次班内小组辩论赛。(课
件出示)
辩题一: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认真练字
辩题二:班干部轮选好竞选好
辩题三:互联网增进疏远人们的感情
辩题四:不可以说谎可以讲善
意的谎言
六、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学生自由讨论三分钟。
2.推选双方各四人举行辩论,其他同学和老师做评委。
3.老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1)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从不同角度分析,以理服人。
(3)运用反问句增强语气。
(4)辩论时,说话要文明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又不失诙谐幽默。
七、教师总结,达成共识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这次辩论会,你对辩论有了新的认识吗?
2.同桌互说,小组长再说,最后班长总结。
3.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辩论,学生课堂表现极为活跃,课堂上滔滔不绝,各抒己见。<
br>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能提出充足的论据。部分同学的语言不够流畅,还需对遣词
造句进一步地推敲
。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交流学习中的好习惯,明白好的学习习惯能使自己终身受益。
2.了解古今字义的差别,积累成语。
3.体会引用的好处,学会在表达时引用名人名言等佐证自己的观点。
4.初步了解古代书法艺术,学练一手好字。
5.积累、运用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1.交流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好的习惯伴随自己一生。
2.体会引用的好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与你亲密无间。我不是机
器,但
我全心全意听命于你。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罪人。
培训我
,我会为你赢得整个人生;放纵我,我会毁掉你的终身。我到底是谁?我
平凡得让你惊奇。(谜底:习惯
)
2.过渡:习惯原来是这样与我们如影随形,习惯又是如此左右着我们的人生!
经历六年的
小学教育,我们都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它又曾带给我们哪些影
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二、交流平台
1.阅读内容提示,组织自学、交流、汇报。
2.说说我们的好习惯。
(1)我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还喜欢及时摘抄对我有帮助的词句、段落,
丰富积累。 (2)我喜欢一边读一边做批注,感觉自己好像在和作者聊天,这种方式能
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
(3)我养成了修改习作的习惯。写完以后我会认真读几遍,修改发现的问
题。每次习作都
这么做,几年下来,我的作文越写越好了。
(4)我的好习惯就是随时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有疑问的
时候,有时我向
别人请教,有时自己查资料解决。
3.谈谈这些习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益处。
(1)我家订阅了许多的报刊杂志,《意林》《文摘》都是我爱看的,《小学生
必读课外书》我基本上都看了,摘抄本都有三大本了。读书看报开阔了我的阅读
视野,丰富了我的积累。
我曾多次参加全市中小学生作文竞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这都与我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分不开。
(2)边读书边做批注,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很容易走进书中去,真的就
像是在和作者聊天,也加深
了我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3)修改习作既可以促使自己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的不
足,还可以及时纠正
错误,是一种快速提高习作水平的有效方法。这样还能锻炼我思维的缜密性和办事的实效性。
(4)勤学好问是一直备受推崇的学习方法,它让我学会了勤于思考,勇于
提问,乐于质疑,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积累了更多的知识。
4.怎样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呢?
(1)确立目标。养成习惯的第一步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的行动,会
使你事半功倍。对于一个学
生来说,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那么养成一个良好的
学习习惯是最为重要的。
(2)细水长流
。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贯彻每天付出一点努力的
方法,以确保整个努力长存而不付诸东流。养
成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需要
急于求成,在短时间内有大的突破,这是不现实的。1.说一说你在学
习上有哪些
好习惯,这些好习惯给你带来了哪些益处,你又是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的呢。
(3
)齐心协力。我们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一种强大的力量,
即借助别人的力量,帮助自己养成
习惯。找到一个有共同目标的朋友,相互监督,
相互支持,为你养成好的习惯,注入强大的动力。 (4)坚持不懈。“没有什么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需要一个过程,从弱
小到强大,从欠缺到完
善。养成习惯的道路也是如此,我们应当坚信未来,相信
自己的能力,对未来保持热情,同时做好心理准
备,时刻准备面对成功道路上的
挫折与考验,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进取,不断向上。
过渡:有
位哲人曾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成功”,希望
我们把已有的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收
获更多的好习惯,相信有一天,这一个个
的好习惯都会成为大家成功路上的阶梯。
三、词句段运用
(一)第1小题。(学习词语古今义的不同)
在学
习《文言文二则》时,我们知道“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中,“汤”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水中加入肉、菜等煮出来的汁水”,而是“热水”
的意思。古汉语中有许多通假字,古今异义的字,一词
多义的字,还有词类的活
用等。而有一些成语中的语素就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像这类的成语,我们在理
解的时候,就要结合语境,弄懂其中保留的古汉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成语释义。
1.读一读书中给出的成语,注意加点字的字义。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赴汤蹈火
我的发现:这些加点字的字义和现在的字义出入很大,它们保留了
古汉语的
意义。我们在理解这类成语时,弄清这些关键字义,其他的就比较好理解了。
2.同桌交流,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说说你对成语的理解。
走马观花:走,跑。走马,
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多比喻观察事
物或了解情况不深入细致。
自愧弗如:弗,通“不”。自己感觉到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声泪俱下:俱,都,一起。声音和眼泪一起出来,指边说边哭。
不以为然:然,正确,对,这样。不认为是对的。
过犹不及: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
适的。
赴汤蹈火:汤,热水。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3.拓展练习,丰富积累。
(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远涉重洋——古义:徒步过水。今义:经历。
(4)身体力行——古义:亲身体验。今义:人体。
(二)第2小题(引用)
1.读句子,谈感受。(课件出示句子)
(1)自由诵读。
(2)小组交流,看看句子有什么特点。
(3)谈感受。
2.了解引用。
(1)什么是引用?
把名言、格言、成语、诗词、典故、史料以及
特殊需要的语句等,有选择地
使用到文章或讲话中,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2)引用的分类:
引用分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就是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写清“××
说”
等字样,明明白白告诉读者引用内容的出处、来源。暗引,不单独引出,也不说
明出处、来
源,直接把引用的话组织到文章里,使它和作者自己的话浑然一体。
例:①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刘章《搭石》)——明引
②20世纪的成就
,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路甬祥《呼风唤雨的世纪》)
——暗引
(3)引用的修辞效果。
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或讲话论据确凿充分
,不仅让读者有启
发,有顿悟,而且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并且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
感染力、说服力,使文章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例: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
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
br>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陈慧瑛《梅花魂》)
简析:作者接连引用描写乡思、乡愁的诗句
,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充分表现出外祖父思乡心切、渴望叶落归根的心境。此刻每一句诗,都
仿佛在拨
动外祖父那思乡的心弦。
(4)运用引用要注意的问题:
①引用的话必须和自己的话密切结合,和上下文取得自然的联系,不要无目
的无章法地引用。
②要正确地理解引用的语句,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
③明引一定要慎重,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
四、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赵孟(fǔ)书法作品,学生欣赏,交流讨论。
2.阅读课本中的书写提示,结合其书法作品,感受作者的书法特色。
3.练习书法,注意运笔、结构等。
4.和同桌交换自己的习练作品,相互指教,共同进步。
五、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诵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训,借助工具书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2.小组同学交流释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这些名言警句的意思,老师适当讲解。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句意: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
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
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要改变
现状,
进行变革和革命。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苟:如
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
引申义则是指行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句意为: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
新,新了还要更新。激励人要弃旧图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全句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句意为:靛青
(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
)
比水(更)冷。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
师更有成就
。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法: 效法。周:
通“赒”, 帮助。循: 沿袭。句意为:如果对人民有好处, 就
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
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4.练习背诵。
[教学板书]
交流平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词句段运用(猜想词语的意思引用)
书写提示(赵孟书法作品赏析)
日积月累(变)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内容,有好习惯的养成,有引用的表达效果,有特殊
字、词、句的积累。
好习惯的养成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
教学过程中我让大家谈自己收获的好习惯,一
是希望说的同学能将这一好习惯持
续下去,二是希望能给没有这样习惯的同学以启发。“引用”是大家在
学习过程
中容易忽略的修辞手法,同学们平时可能没有细品它的表达效果,经过这次的学
习,相
信大家对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能更加慎重而自如地运用这一修辞手法了。
习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教学目标]
1.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清楚、完整地编写科幻故事。
2.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表达一定的意思或中心。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清楚、完整地编写科幻故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
,
表达一定的意思或中心。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反映人们健康向上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往今来人们不断探索和发现的精神。
现在让我们也跟随他们的脚步插
上科学的翅膀,任想象自由翱翔。
(1)出示相关未来的图片。(太空漫游、未来的汽车……) (2)看到图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发生在未来世界里的、高科技的、觉
得有些不可思议的……)
2.板书习作内容: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3.认识什么是科幻故事。
(1)学生自由介绍自己对科幻故事的认识。
(2)老师小结,准确理解概念。
科
幻故事是人们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编写的,其故事中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
所不存在的,或者未来世界似乎
也不可能发生的。但这些内容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一般要比现代科学要先进许多
年。
二、启发情感,交流阅读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科幻故事,还在书刊或
电视里看过许多这类有趣的
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述一个你喜欢的科幻故事?(学生自由讲述)
2.让学生谈一谈听后的感受。
3.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科幻故事?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不同?(小组
交流)
4.出示一些电视里的画面。
5.小结:是呀,这些科幻故事多么神奇有趣,它带领着我们穿
越时空隧道,
走进了奇妙的未知世界!让我们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编一个令自己喜欢,让
他
人着迷的科幻故事。
6.学生各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描绘自己眼前看不到,却已在脑海中形成的一个幻想世界。
三、阅读习作提示,相互交流,初步形成思路
科幻故事
也是想象作文中的一种。想象作文是对想象中的场景或事物的描述,
是作者超越时间、空间、生活常规限
制的各种奇思妙想的记录。想象有多大的天
地,想象作文就有多大的天地。在这个天地中,你的思维可以
自由驰骋于茫茫宇
宙的每个角落、每段时间。你可以与日月星辰做伴,与它们悠然散步;你可以与
嫦娥携手,共游月球;你可以在天空与鸟儿为伍,自由翱翔;你可以进入未来社
会,领略高科技的神奇
魅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写好科幻故事呢?
1.大胆展开想象:现在还没有发生,或者将来也不可能
发生的事是否可以写?
为什么?
(1)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小结:现在还没有发生,或者将来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能写。因为
许多的发明创造最初都是从幻
想开始的,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美
好的想象也有可能变成现实。虽然如此,但我们的想象
也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以现代科技发展为依据。
2.怎样通过想象反映人们健康向上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怎样写出自己的
真情实感?
为所编写的故事,确定一个中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反映人们健康向上
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从中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怎样把故事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1)安排好表达顺序,确定好故事人物,想好故事情节。
(2)想想哪些是重点情节,详细
地写。哪个是重点人物,需要细致描写这个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
(3)想
象作文要做到内容具体,切忌说空话。你想象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就
要把你头脑中勾画的那个新事物具体
描绘出来;你想象未来你在做什么,就要具
体描写你的言行。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具体生动。
4.如何增强科幻故事的趣味性和幻想性?
巧用修辞。如果能适当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故事会
更生动,更有趣。
四、科幻故事与一般故事的区别
小结:科幻故事首先要注意到它是个故事,具有故
事的特征。一个故事,必
定有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是也需要注意科幻故事和一般故事的区别。故事
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事还有它生动的情节。而科幻故事虽然具有故事的特征,
但它又与一般
的故事不同。主要表现在:
1.这个故事一定是闯进未来科学的时空。“2200年的中国少年”是未
来的
少年,“奇妙的农场”是未来的农场,“天上的街市”是未来才可看见的街市。
科幻需要闯
进未来的时间,同样需要闯进未来的空间。它可以在天上,也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