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知识点汇总-六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知识梳理

玛丽莲梦兔
595次浏览
2020年08月31日 07: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元宵节赏灯-钓鱼日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要点.
(整理版)
班级 姓名____

1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 人
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 问》,故事体现了
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
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
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 论语》一书.《孟子》是孟子
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
学说、哲学思 想和个性修养等.
4、课后第3题:
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答:难道是因为他
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答:我认为太
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 候离人远一
些.
③孰为汝多知乎?答: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5. 《学弈》注释: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思想家、教育家.《孟子》 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
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
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
一个人. 11、俱:一起.

1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 导两个学生下棋,
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
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 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
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
块儿学习,但是 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6、《两小儿辩日》注释: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17、辩斗:辩论,
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
意思.
2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25、决:判断. 26、汝:你. 27、知:通“智”.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
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
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
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 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
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
小而近的时候看起 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
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 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
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
《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
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 ,突出时间来去匆
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
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 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 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
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 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
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
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课后第2题)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 成针尖
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
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 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
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
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
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2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
间匆匆而去的形象 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
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
融了 ”,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
时光的流逝.
仿写1: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叶子黄了,有再绿
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仿写2: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
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 屏幕上过去.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
的 《和时间赛跑》.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 br>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
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 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
规律.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
曲折、磨难.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
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 确定
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
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 物喻人的表达方
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 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
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
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
作为的人.
课后第2题:
①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
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答:“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
折、磨难.生活中的“不确定”,比如生病 、父母下岗、
遇到自然灾难等.
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 :因为种树人不定期、不定量地给树浇水,就是让
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学< br>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所以种
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6北京的春节
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
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
家灯火通 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2)
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课文按时间顺序,对腊月初八、除夕、大年 初一、
元宵节四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
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 象深刻.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
略.
7.*藏戏 《藏戏》开头运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它的作用是强
调藏戏的三个特点,强烈表达作者对藏戏艺术魅 力的
惊叹.文章还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 》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打比方、
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了客家民居和
傣家竹楼 .
9.*和田的维吾尔
《和田的维吾尔》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作用是突出了
维吾尔 的豪气与乐观,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文章出
现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反问.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
回忆录,通 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
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
贞不 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
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
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 把父亲的
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
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 险恶与处境的危险;
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
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 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
无比悲痛.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 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
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
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
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
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 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
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
阎振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
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
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
母亲也几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
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
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
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 那件灰布旧棉
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
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
受了苦刑;“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 依旧
坚强;“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
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 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
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
下 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
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
们.我总爱向 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
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 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答: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 br>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



的事情,也不是几 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
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
方面的统一 .
②“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
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 么重要.我哪
能离开呢 ?”
答: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
开 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
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 仍旧穿着它那
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
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 脸.
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
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 的长头发”说明敌
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
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 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
人的爱.
课后第3题: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首尾呼应.这样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
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更突出 了作
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12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 944年9月8日在
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
篇议论文.
2.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
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 为人民服务;
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
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 立“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
民的利益坚持好的、 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
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本来.或:
有的.于:表示比较.
4 、课后第3题: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
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 ,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
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
答: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
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第三句话是讲
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第四句话是讲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照你的办.句与句
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4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
有:《海的女儿》、《丑小鸭 》、《拇指姑娘》.本
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
故事.
2. 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
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
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
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 是因为她想
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动,是 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写
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
现.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
去了.
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
活在这个世界,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
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火柴 擦燃后的幻想.前一个“幸福”
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
后一个“幸 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
苦,就彻底幸福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
深 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5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 夫,通过凡卡给爷
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
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 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
象三部分穿插组成 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
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
忆了乡 下生活的两个情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过圣诞
节的情景.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
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 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
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
和对黑暗社会 的愤怒.
第16课
《鲁滨孙漂流记》的梗概部分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
序记叙 ,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
星期五”、“回到英国”,让我们初步了解了 鲁滨孙在荒
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表现了鲁滨孙(不
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 )的特点.
(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
战胜了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 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我.)

第17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 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
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
魅力不减.梗概 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突出
地表现了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1.本课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
为 主线,课题中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容
貌,更是她所体现的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 br>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
2.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3. 课后第2题:
①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
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 意
义的发现.
答:“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
有“坚定、刚毅, 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
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
生意 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
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②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
变成科学教科书里 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
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
她变成 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答:这个句子采用了“从……变成……”的句式,这
种“变” 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
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
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4.课文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美丽的含义
是什么?

5
(1)答:“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
社会的贡 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美丽的含义: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
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
神———对科学执着追求,为科学奉献终身,以及 淡泊
名利.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 一百个问号之后”,也
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含义是:只要善于 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3. 课后第2题:答:第 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
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发
现水的漩涡的旋 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
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
花瓣变红 ,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
纸.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
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
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补充事例:牛
顿看到苹果落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上
山手被草叶割伤,发明了锯.
课后第3题:
① 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答:“?”是发现 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
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
的 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②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
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答:“见微知著”的意思是: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
问题.这句话重申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与开头互相
照应.

建筑老八校-广州中考成绩查询


惊弓之鸟的故事-淮海工学院招生网


春满园-祥林嫂读后感


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艳乐队


合资企业法-医生辞职报告怎么写


有关春节的对联-成都理工大学教务处


黄水晶的功效与作用-同学临别赠言


初中学生评语-写人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