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重点
诺贝尔和平-保安队长工作总结
《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
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
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
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和孔子
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3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是
春秋时
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4. 《学弈》中六个“之”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
.
善弈者也。 的 (2)惟弈秋之
.
为听。
无意义。
(3)一人虽听之
.
。指弈秋的教导。(4)思援弓缴而射之
.
。 指天鹅 。
(5)虽与之
.
俱学。 指前一个人 (6)弗若之
.
矣
指前一个人
5、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
wèi: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弗若:不如。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这句话是一个设问句,意在引起人们的思考。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日中:正午。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为wéi:认为,以为。 知:知识。 译文: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这句话是反问句,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6、《学弈》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写出了两个人学下棋的不同态度。
《匆匆》
1.《匆匆》是一篇散文,作者朱自清,被毛主席称作“最有民族风气的作家。他的
作品还有《春》
《荷塘月色》、《背影》等。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首尾呼应,突出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感慨和惋惜,引人深思。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
5、破折号的用法有:解释说明、语意递进、意思转折。
(1)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解释说明)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语意递进 )
6.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
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答: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
念。
②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
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
声音,也没有影子。
答:作
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表
现出作者十分无奈
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
眼
前过去。
答:作者用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答:作
者运用比喻,把时间比作“轻烟、薄雾”,表明日子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
光的流逝。 ⑤我很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
的,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答:“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指的是出生时的一无所有。
“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指的是去世时的一事无成。
几个问句的连用,表达出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虚度年华的强烈感情。
6.作者是怎么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答:(1)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来去的匆匆。
(2)仿写:看
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声漂流;跑步的时
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
;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去„„。
1
《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是一篇散文,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
这篇
文章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
在土地里找水源
”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 考验,克服依赖性,锻炼独立
自主能力的重要意义。
2.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
3.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
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
4.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是“不
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
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
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5、理解句子
(1)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奇怪的做法: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
这样做的原因
:模仿老天下雨,让树木适应环境,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
壮生长。
(2)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
独立自主的心
。”①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②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打哪些“不确定”?
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答:①“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②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可预料的情况,如考试下降,家人下岗了,生病了,朋友之间闹矛盾
等等„„ <
br>③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
风雨和
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如种树
人所愿
,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北京的春节》
1.本文作者老舍,现代著名作家,我们学过他的《猫》、《草原》、《养花》。
2.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3.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其他略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重点句理解。
(1)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答:“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
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
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
俗特点。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答:从第一
句话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
夜“吃团圆饭”,
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守岁”有两重意思:①岁数大的人守岁珍惜光阴;
②年轻人守岁为了给父母延寿。
(3)“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 鞭炮声日夜不绝”
答:作者从香味 色彩 声音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除夕夜的热闹。
(4)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答:“又”是再一次的意思,说明元宵节是继“除
夕”和“初一”之后的第三个高潮,很隆重,一
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
独运。
(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
下的作用。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
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
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
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
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
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
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
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2.本
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 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
(2)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1. 文章主要内
容: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
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
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重点句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
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
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和对革命高度负责
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
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
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
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
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
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
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
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
悲伤为力量。
《为人民服务》
1.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是一篇
议论文。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重点句理解: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
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
办。
答:上面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
人的批
评,第三句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批评,第四句是讲我们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我们都照<
br>办。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br>答: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这句话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有
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3)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
战士,
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
现我们的目标。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因为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 )不怕别人批评
指出。
2.(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就 )要给他们送葬,开追悼会。
3.(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所以)我们从小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4.
(如果)你说得对,我们( 就 )改正。
5.( 既然)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
就)应该坚持到底。
6.在人生的道路上,张海迪(不是 )懦夫,(而是 )生活的强者。
《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海
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等。(其
中教材中出现过的是《丑小鸭》)。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
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
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
的特点。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
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
最后擦燃整把火柴
,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
冷、饥饿、痛苦。
3
3.重点句理解:
(1)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了。
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
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
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
福
中去。
答:“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
前一个“幸福”的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
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通过这两个“
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
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
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3)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
冻死了”两句中,为什么要写小姑娘的微笑?
答:因为小女孩是在美丽的幻象中微笑着死去的,是幸福的。
为什么要强调是在“大年夜”冻死?
答:因为这样更能突显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更加突出小女孩生活的悲惨。
5、读课文第5——11自然段,根据课文填空。
因为小女孩冷,她就幻想有(火炉);因为
饿,她就幻想有(烤鹅);因为圣诞节就要来了,
她就幻想有(圣诞树);因为没人疼爱,她就幻想出(
奶奶)。幻想和现实的鲜明对比,说明小女
孩生活遭遇极其(悲惨)。“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
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一句连用三个
“没有”是为了强调(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
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
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
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
睡不好,挨打、受人
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爷爷守夜
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在表达上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
,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
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2. 对句子的理解。
①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
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
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
来。
答:圣诞节前夜,凡卡没躺下睡觉,是因为节日让他思念唯一的亲人爷爷,也是因为他想给爷爷<
br>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写,是因为害怕被人发现,也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
②写信过程的三次“叹气” “他叹了一口气
.....
,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张纸铺
在作台上。”“凡卡叹了
....
口气
..
,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
........
,又呆呆地望着窗口。”
答:对于一个年仅9
岁的孩子来说,这叹气跟他的年龄是很不相称的,连续叹气,可见这样的生
活的确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
他痛苦万分。
③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答:“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凡卡来
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
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本
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连
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
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饥饿、孤独、
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
指望了”。文中几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
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④“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
对这个问题不能仅
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
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
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凡卡的爷爷不
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没有能力抚
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所以即使收到信,也无能为力。
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
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
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
有了。
4
《跨越百年的美丽》
1. 这
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散文,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
而在于心灵和
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3. 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
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
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答:“她的报告”宣布了一项惊人的
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
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坚定
而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微微内陷的大眼睛”,也暗指这一
形象背后坚毅执著的精神。居里夫人因为对科
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成就了她的历史地位,使之成
为令世人钦佩和仰慕的女性。这句话写出了居里夫人对
科学的巨大贡献。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答:“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发出的,也就是她
的成就
。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
了“美丽的生命
”。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
果,因而融入了“不屈
的信念”。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
赞颂。
③这种可贵
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
人生意义的发现。
答:“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br>“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
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居
里夫人对
人生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④她从一个漂
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
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
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答:这个句子采用了“
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成”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
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
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4.课文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1)答:“百年”是虚指
,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
精神永存。
(2)美
丽的含义: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
的科学精神——
—对科学执着追求,为科学奉献终身,以及淡泊名利。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
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
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
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3.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发现问题。“!”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
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
理的前
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4)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答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
造”
“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
而这些只
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5)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
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
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答: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
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
件的
,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