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玛丽莲梦兔
545次浏览
2020年08月31日 07: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福会托儿所-中心学校工作总结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北京的春节
一、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现代著名小说家、戏
剧家,被誉 为“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文学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幽默
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著有长 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
须沟》《茶馆》等。老舍一生忘我地工作,是文艺界当之无 愧的“劳动模范”。

二、解词语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指正 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例句: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盛大的节日。
腊月|农历十二月。例句:今年腊月下了一场大雪。
腊八粥|腊八这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 、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例句:
腊八到了,妈妈熬了一些腊八粥给我们喝。
空竹|用竹木 等制成的玩具,在圆柱的一端或两端安上周围有几个小孔的圆
盒,用绳子抖动圆柱,圆盒就迅速旋转,发 出嗡嗡的声音。也叫空钟。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
变得焕然一新。例句: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彩排|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例句:今天是国庆节演出的
最后一次彩排。
擦黑|天色开始黑下来。例句:妈妈告诉我,天擦黑前要回家吃晚饭。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 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例句:除夕夜,
全家人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中。
万不得已 |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例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是
不会开口请求你的帮助的。
光景|①境况;状况;情景。例句:他家的光景还不错。②表示大约的时间
或数量(用在表时间或数量的 词语后面)。例句:二十年的光景,他已变成了白
发苍苍的老者。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例句:我和小林的性格截然不
同。
娴熟|熟练。例句:爸爸的驾驶技术很娴熟。

三、近义词
规矩—规则 充足—充裕 间断—中断 娴熟—熟练 照常—照旧
万不得已—迫不得已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零七八碎—杂七杂八

四、反义词
充足—缺乏 间断—连续 娴熟—生疏 高潮—低谷 万不得已—心甘情愿
截然不同—一模一样

五、词语搭配
(红红)的对联 (酒肉)的香味 (各色)的年画 (特有)的玩具
(快乐)的日子

六、词语拓展
关于春节的四字词语:万象更新 悬灯结彩 合家欢乐 吉祥如意 欢天喜
地 福星高照
含“然”的四字词语:截然不同 安然无恙 嫣然一笑 庞然大物 戛然而
止 油然而生

七、文本解读
1.第①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俗语的好处是什么?
引用俗语说明老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 候开始,天气的“冷”与年味
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春节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从第①自然段中“不是……而是……”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不是……而是……”写出了腊八粥配料的丰富,也从侧面反映了过年时的
热闹。



3.吃饺子就腊八蒜会是怎样的情景?你能发挥想象写一写吗?
示 例:热气腾腾的饺子刚端上桌,孩子们就忍不住伸手用筷子去夹。左手捏
着色如翡翠的腊八蒜,右手夹着 皮薄馅多的饺子,左一口右一口,吃得不亦乐乎。
大人们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4.“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过渡句,在文中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孩子们欢天喜地准
备过年的情形,又引出下文大人们为过年而进行的准备 工作。
5.春节到来之前,作者详细描写了哪几天?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几天?
作者详细描 写的是腊月初八和腊月二十三。这两天是春节前的重要节日——
腊八和小年。它们能够集中反映老北京人 迎接春节的热闹气氛和特有习俗。
6.你知道什么叫守岁吗?春节时我们为什么要守岁呢?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
岁”。“守岁”有两重意义: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
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7.为了说明“除夕真热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细致描述的?
从感官角度来写:“酒肉 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
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嗅觉、视觉 、听觉等多个角度,细致描
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写:做年菜、穿新衣、 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
圆饭、祭祖、守岁等。这些活动表现出了除夕的“热闹”。
8.老北京正月初一有哪些风俗习惯?
男人们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许多寺院开放,庙会开始。
9.元宵节的灯多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元宵节的灯特别多。从“整条大街”可以看出挂 灯的范围之广;从“几百盏
灯”可以看出灯的数量之多;从“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
可以看出灯的种类之多。
10.“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 做事,春节在
正月十九结束了。”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熄灭了,庙会接近尾声了,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



了。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作者对春节恋恋
不舍的感情。
八、难点探究
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写了有关春节的哪些习俗
呢?
北京的春节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是热闹、隆重。有关春节的习俗如下页表所
示: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 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画卷,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反映了普通老 百姓欢
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对传统文 化的认同和喜爱之情。
感悟:又香又稠的腊八粥喝出了老北京人日子的甜美;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奏



出了老北京人的幸福与安康;色味双美的腊八粥让老北京的春节变得有滋有味 ;
红红的春联、火红的灯笼又贴挂出了老北京的红红火火……老北京的春节隆重而
热闹,温馨又 美好。让我们继承并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吧,愿这些习俗一代
一代延续下去!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 写
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 来写的。课文在材料的处理上也做到了
详略得当。其中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三个高潮部分描写得较为 详细;对过春
节前的准备和春节结束的描写较为简略。这样的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有助于读
者 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点拨:课文第③自然段描写了小孩子过春节要做的几件大事,找出来,仔细
读一读。
参考答案:新年到了,我们家也会提前进行一次大扫除。年三十,还要贴对
联,挂红灯笼。除夕夜,我们 一大家子人就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还要熬夜守岁。
大年初一,我们要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还会给我们 压岁钱呢!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 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
........
的第二件 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
...
空竹、口琴等,和 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
参考答案:老舍先生多 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
“京味儿”。第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杂拌儿” “玩意儿”就是其中的代表。
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 学性
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第二句
中的“闲在 ”是北京方言,是“悠闲、清闲”的意思,读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味道。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



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阅读链接”略,见教材第6页)
参考答案:斯妤的《除夕》一文对闽南老家的除夕习俗进 行了细致的描写;
而在课文《北京的春节》里,老舍先生写“做年菜”和“吃团圆饭”都只有一句
话。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根据中心合理选材,做到详略得当。




2腊八粥
一、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作家、历史文物 研究者,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14岁投身行伍,22岁开始文学创作。曾先后在青岛大学、西南联 大、北京大学
任教,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小说《长河》
《边城》,研究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二、解词语
沸腾|①液体达到一 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例句:水壶
里的水沸腾了。②形容情绪高涨。例句:听了战斗 英雄的报告,同学们个个热血
沸腾。③形容喧嚣嘈杂。例句:听到这个喜讯后,人群沸腾起来。
搅和|①混合;掺杂。例句:他担心和喜悦的心情搅和在了一起。②扰乱。
例句:这件事情让他们一搅 和,全乱套了。
松劲|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例句:妈妈一边嘟囔一边帮助我整理房间。
肿胀|肌肉、皮肤或 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瘀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本文指
饭豆在烹煮下个头变大。

三、近义词
合拢—聚拢 叹气—叹息 预备—准备 搅和—搅拌 资格—资历 猜想—



猜测
惊异—惊讶 有声无力—精疲力竭

四、反义词
沸腾—沉寂 整齐—杂乱 浓稠—稀薄 反抗—屈服 清楚—模糊

五、词语搭配
(大碗大碗)地装着 (预备)整齐 (有声无力)的叹气 (松劲)的话

六、词语拓展
含反义词的四字词语:有声无力 大街小巷 东奔西走 苦尽甘来 古往今
来 深入浅出 大惊小怪来龙去脉 厚此薄彼
AABB式词语:糊糊涂涂 兢兢业业 唯唯诺诺林林总总 轰轰烈烈 形形
色色

七、文本解读
1.作者是怎样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 法,选取了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三个不同年龄阶
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这样以点带面来说明所有人 都喜欢腊八粥。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作
用?
这 句话统领下文,概括说明了八儿的心理状态,同时设下了悬念:因何事而
喜呢?下面的内容就是围绕八儿 “喜得快要发疯”来写的。
3.第⑨~⑩自然段的对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形象?
为了能多吃几碗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
得到妈妈的同意后 ,八儿“得寸进尺”。这段对话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表现了八儿
天真、可爱、聪明、体贴的孩童形象,展现 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4.对八儿亲见腊八粥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
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既写出了八儿对锅内情形的仔细观察,也写出< br>了儿童丰富而天真的想象力。
5.这篇文章在写等粥部分时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等粥 部分是以八儿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为线索的。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
待,再到对腊八粥充满美好想象, 最后到亲眼看见腊八粥时的惊讶,这一系列心
理变化构成了等粥部分的线索。
6.想一想,作者在写“喝粥”和“等粥”时有什么不同?
作者通过对八儿动作、语言、心理 的描写,详细介绍了八儿“等粥”的过程;
而对于“喝粥”的过程,则采用了略写的形式。这样写有详有 略,重点突出。

八、难点探究
纵观全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读后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感情?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 件事情,其中重点对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
粥的情态进行叙述,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八儿母子之间的 和睦与温馨。喝粥部分
虽然写得简略,但从只言片语中,如“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 br>小鼓了”“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顿粥
吃得那样舒坦, 那样温馨。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主要围 绕八儿等待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展开故事情节,通过
对八儿与母亲的对话描写充分表现了八儿对腊八 粥的渴盼,以及喝粥时的满足。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八儿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感悟:一碗浓浓的腊八粥,喝到嘴里,甜甜的、腻腻的。这种滋味也正是人< br>们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滋味。一碗腊八粥,充满了家的味道,飘散着对幸福的渴望。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点拨:这篇文 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渴盼,以及八儿和母
亲之间的温暖亲情。因此,朗读时要抓住对 八儿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
写,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 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
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课 文详写了等粥部分,略写了喝粥部分。重点通过对八儿等粥时
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突出了 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渴盼,给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喝粥的部分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起到了画龙点睛 的作用,让
读者感受到腊八粥带给人们的幸福和满足。作者就这样,一主一次,层次分明地
把传 统食物——腊八粥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呈现了出来。
3.“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 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 br>流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腊八粥仿佛有了
生命一般,从字里 行间跳出来,香喷喷、甜腻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4.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诞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
喜爱的食物。 示例:提起馄饨,有谁不立马咽口水呢?瞧那些可爱的小馄饨在滚开的水里
上下翻腾,透过薄薄的皮 可以看到里边的肉馅,从腾腾的热气里散发着浓浓的肉
香……光是这样看着就令人赏心悦目,何况是大口 大口地吃到嘴里呢?
3古诗三首
一、走近作者



韩翃 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大历十才子”之 一。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翊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广为 传诵。有《韩君平诗集》。
王建 (约767—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 人。他
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
露矛盾。 代表作有《田家行》《古从军》《望夫石》等。

二、诗词大意
寒食
暮 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傍晚,宫中忙着传赐新火,袅 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迢迢牵牛星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 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
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出花纹,哭泣时眼泪如 同雨
一般落下。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他俩相隔没有多远。虽然只相隔一条清澈的
河流,但他 俩只能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十五夜望月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无声地 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
明月高悬,人们都在抬头望着,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会落到谁家去呢?

三、文本解读
寒食
寒食节又称“禁火节”,为什么不写百姓的禁火情形,只写“汉 宫”和“五
候家”的烛光绰绰、轻烟袅袅?
封建统治阶级享有特权,让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 凌驾于传统之上,他们的
这种特权与普通百姓的禁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
腐败。
迢迢牵牛星
织女忙碌地织布,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



织女因思念牛郎而无心织布,所以虽是终日在织,却总也织不出整幅的布。
十五夜望月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
画?
月 光照在庭院地上,乌鸦栖息在树上,冷露飘洒,桂花娇艳,这两句诗展现
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 之夜的图画。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里诗人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情,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
绵的离愁别绪,从而把这种 思念表达得更加刻骨铭心。


四、难点探究
1.《迢迢牵牛星》中多处运用叠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诗有六句以叠词起头,这样写首 先让诗句具有很强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读
起来朗朗上口。其次,在内容上,也能更好地突出描写对象的特 点,细腻地表达
出深婉的情思。
2.《十五夜望月》中将末句的“落”字改为“在”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落”字更有 表现力,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
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字就 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五、结构图示





六、主题归纳
主题:《寒食》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宫廷寒食节的情况,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
级滥用特权现象。《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巧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
民间故事,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人间别离之苦。《十五夜望月》
描绘了一幅安静、凄清 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
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感悟:古代诗歌的美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其中。在古代诗歌的
星空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传 统节日的习俗和风景,也可以领略到古代传说的动人
风情,更可以领略到诗人那细腻而丰富的感情。

七、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拨:三首古诗 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在朗读时要注意抓住诗人所表达的情
感。背诵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或是借助相关 视频,在理解诗意和熟读的基础上
进行。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 的是凡人牛郎和天仙织女相亲相爱,最终被
王母娘娘所阻,分住天河两边,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见。本诗 重点描写了牛郎织
女隔河相望的情景,突出了织女的相思和分离的痛苦。以此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
思念之情,抒发人间离别之苦。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 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
参考答案:(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人京使》)
4.选做
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参考答案:《寒食》与寒食节有 关,《迢迢牵牛星》与七夕节有关,《十五夜
望月》与中秋节有关。
示例:王安石的《元日》 写了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的习俗;王维
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 习俗。
4藏戏
一、相关资料
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 藏戏的创始人。藏族群众历来把
他看作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群众心目中 智慧、
力量的化身。他创作出一种将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
那种单一 的舞逐渐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因此,藏族群众把唐东杰布尊
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
艺术。由于青藏高原 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藏
戏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相传是在 14世纪末、15世纪初出现,被誉
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二、解词语
剧种|戏曲的种类,如京剧、评剧、川剧、越剧、豫剧等。例句:中国的民
族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 。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例句:黄河咆哮着向大海奔
去。
吞噬|吞食。例句:一场大火吞噬了这座大楼。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例句:他那滑稽可笑的样子引起了哄
堂大笑。
雄浑|雄健浑厚;雄壮浑厚。例句:这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唱起歌来声
音雄浑。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困。例句:他已穷到家徒四壁、身无分文的地步了。
开山鼻祖|泛指首创学术、技艺的某一派别或首创某一事业的人。
两面三刀|指耍两面手法。例句:老师教导我们要诚实待人,不要两面三刀。
压抑|对感情、 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例句:他努力压
抑自己的感情,不让泪水流下来。
敦厚|忠厚。例句:爸爸为人敦厚,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演绎|铺陈;发挥。例句:这部电影演绎了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 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例句:虽然放假了,
我们也不能因为随心所欲地玩耍而忘记完成作业。
优哉游哉|形容从容不迫、闲适自得的样子。

二、近义词
雄浑—雄壮 柔顺—温顺 敦厚—忠厚 稀奇—新奇

三、反义词
柔顺—暴躁 朴实—浮夸 敦厚—奸诈 两面三刀—表里如一

四、词语搭配
(咆哮)的江水 (能歌善舞)的七兄妹 (雄浑)的歌声 (神秘)的笑

五、词语拓展
含数字的四字词语:两面三刀 一叶知秋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谷丰登 六神无主 七上八下 八面玲珑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ABCB式词语:优哉游哉 一动不动 将心比心倚老卖老 应有尽有 心服
口服 将错就错

六、文本解读
1.藏戏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1)戴着面具演出;(2)演出时没有舞台;(3)演出时间长。
2.“还是从西藏那个僧 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这句话中“传奇”
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唐东杰布 的故事有哪些超乎寻常的地
方呢?结合下文说一说吧。
以弱抗强: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创造奇迹: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艺术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3.唐东杰布实现修桥的宏愿造福于民,他具体是怎样做到的呢?
与能歌善舞的七兄妹一起, 组成第一个藏戏班子。依靠到处演出,劝人出钱
出力,共同修桥。广大群众受到感染,纷纷帮忙。由此, 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
架起来。
4.身份相同,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这样来设计面具有怎样的好处?
这样可以增强演出效 果,使观众能轻而易举地判断出舞台上人物的身份,有
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5.请从藏戏起源的角度谈谈你对“只要有观众就行”这句话的理解。
唐东杰布当初创造藏戏 ,就是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从而把他们集合起来,
完成架桥的宏愿。“只要有观众就行”,体现了藏戏 产生的原因——为了团结人民。
6.传承下来的仅仅是藏戏吗?你还知道哪些传统剧种?
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藏戏,更是民族的艺术瑰宝。示例:京剧、豫剧、越剧、
黄梅戏等。

七、难点探究



《藏戏》与《北京的春天》在内容、写作顺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
有什么不同? (1)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藏戏》侧重介绍藏
戏这一独特剧种的形成 及艺术特色。
(2)从写作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藏戏》以事物的不同
方面为序。 (3)从表现手法看,《北京的春节》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
情趣盎然,大家喜闻乐 见;而《藏戏》主要采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描写了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4 )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
郁,耐人寻味;而《藏戏》语言 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八、结构图示

九、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
程及其鲜明的特色, 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感悟:藏戏犹如一朵美丽的雪莲花,深深地扎 根在了广阔的雪域高原,扎根
在了藏族群众的内心深处,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藏族群众。可以说,它 是藏
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杷标尺,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迹!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一、走近作者
丹尼尔·笛福( 1660—1731)英国小说家。早年以写政论和讽刺诗著称,反
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 业。晚年发表海上冒险小说、流浪汉体小说
和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 大疫年日记》等。

二、解词语
梗概|大略的内容。
畏惧|害怕。例句: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要畏惧,而要积极想办法。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 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例句:即使走到天涯海
角,我们也是最好的朋友。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安慰|因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例句:有女儿在身边,她感到很安慰。
简陋|(房屋、 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例句:那所山村小学太简陋,
几乎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
蓄养|饲养(动物)。例句:奶奶畜养了几只山羊,这给她平静的生活带来
一丝乐趣。
圈养|关在圈里饲养。
停泊|(船只)停靠;停留。例句:从老远就能看到,河岸边停泊着几只帆
船。
叛乱|叛变作乱(多指武装叛变)。

三、近义词
畏惧—恐惧 流落—流浪 安慰—宽慰 简陋—粗陋 野蛮—粗野

四、反义词
畏惧—勇敢 简陋—豪华 野蛮—文明 天涯海角—近在咫尺

五、词语搭配



(简陋)的帐篷 (寂寞)的生活 (生火)的痕迹 (野蛮)的宴会
(受尽折磨)的处境

六、词语拓展
描写心情的四字词语:心平气和 心急如焚 心烦意乱 心绪不宁 心惊胆
战 心如止水
描写人烟稀少的四字词语:荒无人烟 人迹罕至地广人稀

七、文本解读
1.从第①自然段的介绍中,你对鲁滨逊有了哪些认识?
“航海和冒险”是鲁滨逊的爱好,“ 不畏惧”危险是他的性格,“希望走遍天
涯海角”是他的志向。由此可见鲁滨逊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人 。
2.第②自然段交代荒岛情况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荒岛的情况,表明鲁滨逊今后将面临严酷的生存问题,为后文做铺垫。
3.从鲁滨逊帐篷的选址位置你能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
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遇事冷静、考虑周全、聪明能干的人。
4.“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 ,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最后一句话中的“终于”能删除吗?为什么?
不 能删除。“终于”突出了鲁滨逊为了能够在荒岛上种出粮食所付出的努力,
与“第四年”共同表明时间之 长。
5.鲁滨逊为什么给他救下来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因为鲁滨逊正好在星期五救下了野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所以给他取名“星
期五”。
6.“梗概”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介绍了原著中的哪些情节?
“梗概”是按照时间顺 序来写的。分别介绍了原著中“流落荒岛”“建房定
居”“养羊种麦”和“解救‘星期五’”等情节。
7.鲁滨逊是靠什么来估算日子的?说明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逊采用用刀子在木杆上 刻痕的方式来记录日期,为了计算一周、一月而
把相应的刻痕画长一倍。这说明鲁滨逊是一个充满智慧的 人。



8.鲁滨逊为什么希望狗能同自己“聊聊天”?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非常寂寞,以至于希望身边的狗能开口说话。这反映
了鲁滨逊孤独和无奈的心情。
9.“我几乎花了一年功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
从这句话中你体 会到了什么?
“一年工夫”与“小小的住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在缺乏工具的情况
下, 劳作起来十分艰难,也说明鲁滨逊是一个具有顽强毅力的人。
10.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坏处”与“ 好处”的对比,实际上是什么的对比?
鲁滨逊将它们都列出来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实际上是两种心态的对比:想到坏处无奈,想
到好处欣慰。
鲁滨逊将“坏处”和“好处”都列出来,反映了他能够理智地对待自己目前
的处境。
11.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世界上没有 绝对的事物,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好与坏取决于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心态。

八、难点探究
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
(1)没有住所 。他走遍荒岛,在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
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
( 2)没有食物。他从船上搬下能吃的东西;带着枪和狗到森林里打猎,或
到海边捕鱼;把捕到的山羊畜养 起来;种麦子。
(3)孤独。没淹死的一条狗和两只猫陪着他,作为在荒岛上的伙伴;救下
野 人,给他取名“星期五”,与他做伴。
(4)惊恐。发现了野人的脚印,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 杨柳桩子,
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那些可能出现的野
人。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写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等情节。“节选” 写的是鲁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这两部
分表现了鲁滨逊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 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积极
的特点。
感悟: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 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活
下去的坚定信念,靠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 活
中遇到困难,是不是也应该学一学鲁滨逊这种积极乐观、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呢?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
式列出来。
参考答案: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2.默读节选的片段。 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
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鲁滨逊克服了很多困难,一是缺乏本子、笔和墨水,于是他通过
用刀子刻痕来记录日期;二 是缺乏铲子、鹤嘴锄、铁锨等工具,于是他用笨拙的
方法来建造房子;三是孤独,有一条狗和两只猫陪伴 他,靠找事情做来排遣寂寞。



鲁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是忧郁而寂 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滨逊开始
思考自己目前的处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如实记录下来,通过 好处与坏处的对
比,找到了值得宽慰的东西。然后开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今后的生
活。
通过鲁滨逊在岛上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畏艰险、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乐观积极的人。
3.选做
最近你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与好处列出 来,再说
说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
点拨:想一想目前你在生活或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比如 考试成绩不尽人意,
和好朋友闹别扭了,家人生病住院了等。然后进行理性分析,列出这件事的好处和坏处。最后说说达样做对自己的帮助,如摆脱了糟糕的心情,心态变得更加积
极乐观等。
6骑鹅旅行记(节选)
一、走近作者
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瑞 典女作家。获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她
是瑞典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骑鹅旅行记 》《古斯泰·贝林的
故事》等。

二、解词语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 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例句:遇
事要当机立断,任何犹豫和怯懦都是无济于事的。 乌合之众|指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例句:这帮乌合之众,只是仗着人多
欺负弱小,没什么好怕的 。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例句:妈妈总是告诫我,取得了好成绩,
不能得意扬扬, 要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犬牙|尖牙的通称。
混乱|没条理;没秩序。例句:战争中的国家是非常混乱的。
缰绳|牵牲口的绳子。例句:我坐在马背上,手里牢牢地抓住缰绳。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例句:虽然这次考试没考好,< br>但我并没有垂头丧气。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例句:山谷中传来潺潺的流水声,非
常悦耳。
漫游|随意游览。例句:哥哥大学刚毕业,打算用两个月的时间漫游全国各
地。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例句:运动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个个摩
拳擦掌,跃跃欲试。
头晕目眩|头脑发昏,眼睛发花。也形容被纷繁的事物或景象弄得不知如何
是好。例句:体育课 上,我刚跑了一圈,就感到头晕目眩,体育老师见状连忙扶
住了我。
九二虎之力|形容很大的力量。例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风筝放上
了天。

三、近义词
估计—估量 仍然—仍旧 幸好—幸亏 示弱—认输 锋利—锐利 断定—
认定
担心—担忧 格外—非常 清新—新鲜 照样—依旧 一丝不动—纹丝不动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四、反义词
精心—粗心 弱小—强大 示弱—逞强 断定—怀疑 担心—放心 难过—
高兴
舒服—难受 光滑—粗糙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一清二楚—模糊不清

五、词语搭配
(淡黄)的头发 (聪明)的做法 (灰白)的眼睛 (锋利)的犬牙
(拼命)地喊



六、词语拓展
六字词语:九牛二虎之力 英雄所见略同 风马牛不相及 求人不如求己
惶惶不可终日
ABCC式词语:得意扬扬 波光粼粼 逃之夭夭想入非非 威风凛凛 人才
济济

七、文本解读
1.结合全文来看,尼尔斯变小的情节对整个故事有怎样的影响?
因为变小了,才有了下文动 物们对他的百般嘲讽和攻击,也才有了最终被鹅
带到了天空的情节。尼尔斯变小,是整个故事得以开展的 前提。
2.作者为什么特意交代房门是半开着的呢?
作者在行文中,时刻注意故事情节的逻 辑性。因为尼尔斯变小了,所以很多
在平时不用交代的地方,都需要加以格外说明。同时,也加深了尼尔 斯变小这一
情节的丰富性。
3.当麻雀看到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为什么连说三次“快看……”?
连说三次“快看……” ,充分表达了麻雀看到尼尔斯变小后内心的惊讶和兴
奋,为下文动物们对尼尔斯的讥讽和攻击做铺垫。
4.用“乌合之众”形容那些鸡,有什么好处?
“乌合之众”一般是形容人的,在这里尼尔斯 用来形容那些朝自己乱叫的
鸡,表达了尼尔斯对那些鸡的厌烦和不屑。同时,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和情节 的
喜剧色彩。
5.面对尼尔斯变小的不幸遭遇,为什么鸡不但不同情,反而说他活该呢? < br>因为尼尔斯之前对鸡很不友好,喜欢捉弄他们,还扯过一只公鸡的鸡冠,所
以现在落难并没有得到 同情,反而是他们在幸灾乐祸。
6.“猫稍稍睁了睁眼睛,里面射出了一道寒光”这句话是对猫的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 br>这是对猫的动作、神态描写。“稍稍睁了睁眼睛”,写出了猫的漫不经心。“射
出了一道寒光”, 说明他“温柔”的外表下是不友好的态度。
7.作者详细描写了猫和尼尔斯的交锋,对这个情节的安排你有什么感悟?



首先在这个情节中,作者刻画了一只表面温柔、实则多变的猫的形象,使故< br>事饶有趣味。再者,通过猫对尼尔斯的态度,反映了尼尔斯变小后的处境,推动
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8.从三头牛的叙述中,可以知道尼尔斯都做过哪些坏事?从中可以看出尼
尔斯以前是个什 么样的孩子?
尼尔斯曾用木鞋打牛,把马蜂放进牛的耳朵,抽走母亲挤奶时坐的小凳,用
脚故 意绊倒母亲。从中可以看出尼尔斯以前是一个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的孩子。
9.“她们吵闹得非常凶, 他真担心哪头牛会挣断缰绳,所以他觉得还是趁早
溜掉为妙。”这句话中的“溜”字改为“走”或“跑” 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溜”字反映出尼尔斯想趁机悄悄逃离的心理,而“走”或“跑”
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10.第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渲 染了美好的天气和优美的景色。但尼尔斯却无暇欣赏,
更能反衬出他内心的难过和痛苦。
11.你是怎么看待这只尝试飞行的雄鹅的?
这只雄鹅飞行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即使没有飞 行的习惯,也要一遍遍地尝
试,不达目的不罢休。
12.尼尔斯是一个捣蛋鬼,以前只会欺负小动物、恶作剧?现在为什么担心
父母会伤心呢?
尼尔斯虽然很调皮,做过很多的荒唐事,可是他热爱这个家庭,也会为父母
考虑。如果雄鹅飞走 了,这是这个家庭的一大损失,父母也会很伤心,尼尔斯显
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景。由此我们看到尼尔 斯懂事的一面。
1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部作品具有怎样的魅力?谈谈你的感悟。
首先,这部作品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性格和情感,如本文
对猫、牛、鹅等动物的描写。 第二,这部作品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很多
有趣的情节,对读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第三,成功刻 画了主人公尼尔斯的形象,
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

八、难点探究



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 他的身体变得很小,连房门的锁都够不到。其次他能够听懂动物说的话;
以前被他欺负的鸡、猫、牛等动 物,现在都纷纷指责他,甚至攻击他。最后由于
抱住雄鹅的脖子而被带到天空,从而开启了一段神奇之旅 。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名 叫尼尔斯的男孩变成了小狐仙,他被动物们纷纷
谴责,最后为了不让雄鹅飞走而被带上了天空,表现出了 童话作品的美妙想象和
奇幻构思。
感悟:尼尔斯先前总是喜欢恶作剧,喜欢捉弄并别人和动物 ,现在他忽然变
得很小,动物们没有同情他,而是纷纷谴责他。这让人可以想象尼尔斯之前是多
么淘气啊。最终他开启了一段奇妙之旅,我们相信他一定会发生改变的。
7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走近作者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
的奠基人。作品风格以幽默与讽刺为主,既富有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
深刻的社会 洞察与剖析。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傻瓜威尔逊》等。

二、解词语
诚心诚意|心意很真诚。例句:我们应该诚心诚意地待人,不能有半点虚假。



欣喜若狂|欣喜得像发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例句:他的作文在比赛中获< br>得了一等奖,他欣喜若狂。
成群结队|结成一群群、一队队。形容人多。例句:一到放学的时候 ,同学
们便成群结队地走出校门。
灯火通明|形容灯火映照得非常明亮。例句:节日的广场灯火通明,十分热
闹。
吹嘘 |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例句:这么
点成就真不值得如此吹嘘。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例句:他的提议十分荒
唐,我们无法同意。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例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沿街乞讨,让人看
了十分难受。
溺水|淹没在水里。

三、近义词
悲伤—悲痛 雄壮—雄伟 热切—热情 宽阔—广阔 碰巧—凑巧 摸索—
探索
荒唐—荒诞 疲劳—疲惫 遵守—遵照 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四、反义词
精彩—乏味 宽阔—狭窄 诚心诚意—虚情假意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

五、词语搭配
(欣喜若狂)的人 (滴滴哒哒)的喇叭声 (热切)的听众 (宽阔)的
密西西比河
(无聊)的谎话 (荒唐离奇)的故事 (令人兴奋)的话题 (嘲弄)的
口吻
(滔滔不绝)地讲 (叮叮当当)地敲



六、词语拓展
形容心情的四字词语:欣喜若狂 心花怒放 喜不自禁 悲痛欲绝 闷闷不

ABAC式词语:诚心诚意 美轮美奂 不卑不亢诚惶诚恐 尽善尽美 患得
患失 如火如荼 不屈不挠 无影无踪

七、文本解读
1.“人们听见她呼喊孩子,看见她每次抬起头侧耳听上好久,然后一边呻吟< br>着一边软弱无力地倒下头去,那情景真是让人心碎。”这句话是对撒切尔太太的
什么描写?从中可 以感受到什么?
这是对撒切尔太太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撒切尔太太失去
女 儿后的伤心和绝望,体现了她对女儿贝琪深沉的爱。
2.第②自然段所描写的场景和上一段的场景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第 一段中描写的是一种压抑悲伤的场景,而本段所展现的是一种热闹、喜庆
的氛围。这两处描写形成鲜明的 对比,无论是喜是悲,都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人们
对两个孩子的爱。这样骤然由悲到喜,也形成了一种张力 ,增强了表达效果。
3.第④自然段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形象?
汤姆此刻身体虚弱 ,只能躺着,可他仍十分兴奋地讲述历险经历,由此可见
他活泼开朗的本性以及在历险后心理上获得的极 大满足。人们把他的归来看作奇
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作者用幽默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淘气 、可爱
的男孩形象。
4.第④自然段中汤姆所讲述的这段经历是真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 br>汤姆所讲有真有假,从上文提到“夸张地吹嘘了一番”可以判断,他的描述
有虚构,夸张的成分, 为的是用动人的情节来打动周围的听众,以显示自己的英
雄气概。
5.哈克家人对汤姆如此提防?
因为哈克病了,若听到什么历险经历或兴奋的事情,心中会难 以平静,不利
于恢复健康。另外,大家都知道汤姆本身就是一个爱冒险、爱吹嘘的人,哈克家



人担心汤姆一时兴起,讲起冒险经历,从而影响哈克恢复,所以对汤姆如此提防。
6.结合下文以及故事梗概,说说此刻汤姆的脸为什么变得煞白。
虽然乔埃是凶恶的杀人犯、 抢劫犯,但是听说他被封在洞里以后,汤姆还是
很惊愕。这说明汤姆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并不因为 乔埃是恶人就对他的不
幸毫无同情之心。

八、难点探究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在讲历险的过程时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汤姆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 当在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他三次探路,最
终找到通道,并且安慰贝琪。
汤姆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汤姆是个讲义气、热心的孩子,体力恢复后立即去看望生病的朋友哈克。
汤姆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得知乔埃被封在洞里后十分惊愕。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成功塑 造了汤
姆这个“顽童”形象,展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感悟:一个 孩子,一段历险;一段传奇,一个道理。汤姆·索亚这个喜欢冒
险和自由的孩子,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 们:要热爱生活,勇敢面对挫折;要用
眼睛观察世界,用双手探索世界。让我们拥有一颗像汤姆·索亚那 样的心吧,对
这个世界永葆好奇;让我们学习汤姆·索亚的精神吧,让勇敢和自由陪伴我们左



右,开创美好的明天!
8匆匆
一、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创作以散文成 就最高。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
极富真情实感。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 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二、解词语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例句:夜幕降临,街上到处是行色匆匆的人。
确乎|的确。例句:经过试验,这办法确乎有效。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例句:知识能够充实人们空虚的
内心。
涔 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例句:她给我讲了一个恐怖故
事,听得我后背冷汗涔涔。
潸潸|形容流泪不止。例句:这篇文章写得十分感人,看得我热泪潸潸。
挪移|挪动;移动。
凝然|形容注意力集中。本文指眼睛定定地看的样子。
伶伶俐俐|形容非常灵活。
叹息|叹气。例句:不要把时间花在对失败的叹息上,那会是更大的失误。
徘徊|来回地走。例句:害怕攀登高峰的人,永远在山下徘徊。
蒸融|蒸发;融化。
游丝|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例句:爸爸的白衬衣上有墨水的痕迹。
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例句:孩子们赤裸裸地在海滩上玩耍。

三、近义词
确乎—的确 空虚—空洞 挪移—挪动 觉察—发觉 叹息—叹气 徘徊—
彷徨
痕迹—印迹



四、反义词
匆匆—缓缓 空虚—充实 徘徊—果断 蒸融—凝结 聪明—愚蠢

五、词语搭配
(凝然)的双眼 (新来)的日子 (伶伶俐俐)地跨过 (赤裸裸)地回


六、词语拓展
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 一瞬间 霎时间转瞬间 弹指间 刹那间
转瞬即逝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岁月如流
ABB式词语:汗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 血淋淋 怯生生 雄赳赳

七、文本解读
1.“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这些都是表示时间流逝的自然现
象。除了这些, 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时间流逝的自然现象?
大雁南飞、草儿变黄、冰雪消融、太阳东升西落等。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
没有影子。”这句话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过去的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 上的一滴水。
日子那么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
现 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的愁绪。
3.“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试着把“溜” 字换成“跑”
字再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作者用词真形象,“溜”字不仅写出了时间流逝之 快,而且还写出了时间流
逝不易觉察的感受。如果换成“跑”字则表达不出这种感受。
4.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是怎样把时间写得形象可感的呢?
作者把无形无声的时间 比喻成有形的“轻烟’’和“薄雾”。独特的比喻,使
无形无声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让我们好像看到 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而
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的景象。



5.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日子,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呢?
示例:我们 应该活在当下,珍惜大好时光,去读书、去实践,不断充实自己,
力图将来有所作为。

八、难点探究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层次清晰,在段与段之间的转承上,十
分自然。
(2)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
(3)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 ,都与“我们的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疑问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和惋惜之情。
(4)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不易察觉的、一去不复
返的 时光描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 br>主题:本文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
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 奈和惋惜,同时提醒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要珍
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感悟: 日子匆匆,像飘忽的云烟,一闪而过;生命短暂,像早晨的霜露,转
瞬即逝。那么,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 命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演奏出美好的乐章
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珍惜时间。为了明日,不因虚度年华 而悔恨,不因碌
碌无为而羞愧,从现在开始,请紧随时间的脚步,大步向前吧!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拨: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慨叹,在朗读时要 读出一种惋惜和无
奈的语气。背诵时,要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抓住作者的情感特点。
2.课 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 处。
参考答案:①“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 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
到了哪里呢?”这一处问句表达了作 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
子的深深留恋。设问灵巧,扣人心弦,引导读者去思索人生严 肃的问题。
②“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
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
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 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
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 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
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里一连串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问句,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内心的自我斗争,他不甘心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溜
走,也不甘心生命就 这样毫无痕迹地逝去,这是对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在世界
上白白走一遭的真诚呼唤。
像这样 使用一连串的问句,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可以强化情感的抒发,可
以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从而深化主 题,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3.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
读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
感触写下来。
参考答案:作者之所以能够把时间的流逝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写得
如此感人,首先在于 作者深刻领悟到时间的可贵,意识到珍惜时间的紧迫性,基
于这样的思想意识,从而发出一声声的感叹; 其次在表达上,作者注意运用形象
化的语言,把抽象的时间描绘得具体可感,把对时间的认识描摹得人木 三分,让
人深受触动。



仿写:跑步的时候,日子跟随着 我的脚步往前奔去;看书的时候,日子从书
本上掠过;早读的时候,日子从琅琅的声音中闪过;写作业时 ,日子从笔尖上流
过;无所事事时,我便眼睁睁地看着日子从面前溜走,一下就消失不见了;当决
定忙碌起来时,回头~看,日子也走过去一大段;我高兴的时候,日子逝去得飞
快,留也留不住;我伤 心的时候,虽然时光难挨,可毕竟也一刻不曾停留。
9那个星期天
一、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20岁左右得了一场重病,双腿瘫
痪。著有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散文集《我与地坛》《记忆与
印象》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 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
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解词语
吓唬|使害怕;恐吓。例句:弟弟胆子小,你不要吓唬他。
翻箱倒柜| 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例句:姐姐最喜欢的一本书不见了,她
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了一个下午。
一声不吭|指沉默不语,一句话也不说。例句:她一声不吭地转身走了,一
场争执就此结束。
沉郁|低沉郁闷。例句:王老师一副心事重重、心绪沉郁的样子。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例句:湖面上烟波缥缈,给人一种神秘的
感觉。
急遽|急速。例句:天空中的乌云急遽增加,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
惆怅|伤感;失意。例句:诗人面对无边的落叶,内心掠过一丝惆怅。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例句:孩子亲昵地依偎在奶奶的怀里。
荒凉|人烟少;冷清。例句:这个地方从前土地贫瘠,寸草不生,十分荒凉。

三、近义词
盼望—期望 昏暗—阴暗 焦急—着急 耽搁—耽误 绽开—绽放 沉郁—
阴郁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 惊惶—惊恐 荒凉—荒芜 一声不吭—一言不发

四、反义词
昏暗—明亮 焦急—冷静 绽开—聚合 沉郁—开朗 急遽—缓慢 惆怅—
喜悦
惊惶—从容 荒凉—繁荣 一声不吭—喋喋不休

五、词语搭配
(拨弄)蚁穴 (翻看)画报(揉动)的衣服 (绽开)的泡沫
(急遽)的变化 (惆怅)的黄昏 (时光)的脚步

六、词语拓展
描写天气的四字词语:阳光明媚 乌云密布 骄阳似火 烈日炎炎 万里无
云 晴空万里风雨交加电闪雷鸣
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翻箱倒柜 改朝换代 旁敲侧击 左顾右盼 东张西
望 见多识广
一~不~式的词语:一声不吭 一动不动 一窍不通 一尘不染 一毛不拔
一丝不苟 一文不名

七、文本解读
1.第①自然段中“昏暗下去”有几层含义?
“昏暗下去”有两层含义。既点明了傍晚来临, 天色越来越暗;也暗示了“我”
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2.“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这句话有怎样的
表述效果? “起床,刷牙,吃饭”三个词,三件事,写出了当时“我”做这些事情时是
多么欢快和迅速,从侧面 写出了“我”的期盼。
3.母亲去买菜了,“我”在院子里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玩跳房子游戏;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找蚁穴;看画报。



4.作者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双腿,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首先,通过描写母亲的双腿不停晃动, 展现了母亲忙碌的情景,给人一种真
切的感觉。其次,也写出了“我”当时紧紧地跟在母亲身边,寸步不 离的情景,
形象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急切。
5.“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明白了。”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我”这时到底
明白了什么。 < br>母亲继续劳作,丝毫没有要带“我”出去的意思。随着天色越来越暗,天越
来越凉,这漫长的一天 终于就这样无果而终了。之前“我”一直怀着期待,一直
在盼望,可现在“我”终于明白出去玩这件事, 是不可能的了。
6.为什么“我”最终哭了?“不出声地流泪”反映了什么?
“我”盼望着 出去,从早上到下午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可最终没有实现,
“我”感到一种莫大的委屈和伤心,所以忍不 住哭了。“不出声地流泪”更能反
映“我”的伤心程度,也反映了“我”的性格特点,让读者深受感染。

八、难点探究
1.“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之深?
因为这是“我 ”的第一次盼望,而且盼望了很久,但母亲最终没有兑现承诺,
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苦痛, 所以“我”记忆如此深刻。
2.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在你的眼中,这是一位怎样的母
亲?
这是 一位真实而又矛盾的母亲。她为生活而操劳,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当得
知自己因为忙碌没能够完成对孩子 的承诺而伤害孩子时,她对孩子满怀歉意。同
时,这位母亲还是一个容易忽略孩子感受的人,她一次次用 话语敷衍孩子,最终
没有遵守承诺,给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心理伤害。总之,这位母亲的操劳令人心酸,< br>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文章记叙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 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失信,
让“我”的期待最终变成失落、绝望的全过程。其中,对“我”的心 理历程进行
了详细的描写,既表现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的痛苦,也
表现 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感悟:夕阳西下,一派荒凉。在母亲的一再承诺中,在时间的慢慢流 逝中,
看着太阳最后的光线隐没,作者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由此可见,一个孩子的内
心多么需 要呵护啊,一个孩子的想法多么需要珍视啊。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刚开始时充满 兴奋与期待;后来母亲只顾着干活,“我”感到疑
惑不解,并逐渐变得焦急、不安;当最终意识到不可能 出去时,“我”则变得绝
望、委屈。
2.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 ,真实自然地表达
内心感受的。在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语句,仔细体会。
◇我蹲在她身边, 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
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 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盼
着什么?这里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参考答案:“ 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玩。在写“盼”的
心情时,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独白相 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蹲”“看着”
“一声不吭”等动作表现了“我”的默默期盼;然后通过心理独白 的方式写出了
“我”为自己睡过头而自责的心情,以及洗完衣服以后就拉妈妈走的决心。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 br>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
期天。就在那天。 (这个片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
而是写“那个星朝天”的光线和声音?)
参考答案:这个片段表现了“我”极度失落、委屈的心情。写外在的光线和
声音,可以更好地表 达作者内心难以名状的感受:时间过去那么久了,作者依然
能记得当时的具体情景,光线的变化、黄昏的 到来、搓衣服的声音,这些都留存
在作者的脑海中,可见当时作者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
3.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
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 不同点?
参考答案:在表达情感时,两位作者都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自己内心
的感受和 想法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自己的心声。不同在于,《匆匆》一
文,作者把抽象的时间通过具体现 象来表现,最终把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展现在读
者面前,让读者随着自己的不断追问,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那个星期天》一文,
作者侧重于在叙事中抒发情感,把自己的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读者< br>在事件的进程之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动。
10古诗三首
一、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其诗作想象极为丰富,
他也因此有 “诗鬼”的美誉。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
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 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浙江钱塘(治今杭州)人。 为官清正,不畏
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因遭诬陷下狱而死,后平反,谥号忠肃。他的诗歌多表达
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有《于忠肃集》。
郑燮(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
知县,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擅写兰竹,
工书法。其诗词多描写民间疾苦。有《板桥全集》。

二、文本解读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描绘了富 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
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有一弯像 金钩的新月当空挂着。这两句创设
了一种悲凉、肃杀的场面,为后两句的抒情做铺垫。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借马来抒情,表达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迫切心情。
3.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经受了诸多磨难?石灰又有着怎样的态度呢?
“千锤万凿”“烈火焚 烧”写出石灰经受了诸多磨难。“若等闲”写出了石
灰从容自若的乐观态度。
4.想一想,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
诗人笔下的石灰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物质,还是一种人 格的象征。诗人借石灰
来赞美那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节操。
5.想一想,“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句诗中的“咬”能不能换成“抓”?为什
么?
不能。“咬”比“抓”更为有力,这里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充分表达了劲竹
的刚毅性格。
6.《竹石》这首诗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偏向口语化,比如“任尔 东西南北风”一句完全是
脱口而出,不加雕琢。虽浅显易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三、诗词大意
马诗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
弯金钩似的新月,高悬夜空。什么时候将要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 br>爽的战场上驰骋,建功立业呢?
石灰吟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灰,把烈火焚烧看 作很平常的事情。纵然粉骨碎
身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竹石



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 br>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
它屈服。

四、难点研究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马诗》中,诗人抒发了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渴望。《石灰吟》中,
诗人以石灰自喻,表 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不论遭受多大挫折,即
使粉骨碎身,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竹 石》一诗表现出诗人正直倔强的性
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这三首诗都运用 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在赞颂某种精神
或品质,表达了诗人做人的志向和固守的节操 。

五、结构图解




六、主题归纳 < br>主题:《马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通过咏马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之情,含蓄表达出自己 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渴望。
《石灰吟》中,诗人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



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 抒
发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赞美竹石的坚定、顽强 ,塑造了一个百折不
挠、顶天立地的精神强者的形象,抒发了做人要有骨气、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感悟:古诗是凝固的旋律,是智慧的乐章,它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
幅场 景,言有尽而意深远,虽只有寥寥几行字,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仿
佛看到了一个个瘦弱的身躯, 他们凭借着一身浩然正气,为祖国、为人民、为心
中的“道”,坚守着,努力着……

七、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点拨:三首 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朗读时要注意抓住诗人所描写事物的
特点,并注意体会其中所隐含的诗人的志 向。背诵可以在理解诗意和熟读的基础
上进行。默写《竹石》时,注意正确书写“磨”“劲”“尔”等字 。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参考 答案:什么时候将要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驰
骋,建功立业呢?纵然粉骨碎身也 全不惧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遭
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 还是南风北风,都不
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3.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马诗》 中,诗人抒发了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渴望。《石灰
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不论遭受多大
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竹石》一诗表现出诗 人正直



倔强的性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这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在赞颂某种精神
或品质,表达了诗人做人 的志向和固守的节操。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相关资料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无产阶级
革命家,中 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
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 主义,逮捕了李大钊。无论是在监狱中,还是
在法庭上,李大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同年4月28 日,李大钊英勇就义。

二、解词语
被难|①遭受灾难。②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①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例句:这个想法非常幼稚。②年纪小。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例句:对于老师的提问,小东回答得很含糊。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随随便便。例句: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纷乱|杂乱;混乱。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例句:作为班长,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
很沉重。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例句:这部电影有些恐怖,我实在
不敢看。
宪兵|某些国家的军事政治警察。本文指军阀手下特殊的武装人员。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苦刑|残暴狠毒的刑罚。
严峻|严厉;严肃。例句:这件事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沉着|镇静;不慌不忙。例句:爸爸说,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
怒气冲冲|形容满脸的怒气,异常激动。例句:他怒气冲冲,咬牙切齿,要
去找对方算账。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例句:他朝我招手,我会意地朝他微
笑。

三、近义词
慈祥—和蔼 幼稚—天真 含糊—含混 轻易—容易 纷乱—杂乱 恐怖—
恐惧 粗暴—粗野 严峻—严肃 沉着—冷静

四、反义词
慈祥—凶恶 耐心—焦躁 含糊—清楚 严峻—温和 残暴—仁慈 沉着—
慌张

五、词语搭配
(慈祥)的父亲 (含糊)地回答 (纷乱)的喊叫 (僻静)的小屋 (恐
怖)的眼光 (乱蓬蓬)的长头发 (平静而慈祥)的脸 (伟大)的力量

六、词语拓展
“不~不~”式的词语:不慌不忙 不屈不挠 不卑不亢 不闻不问 不痛
不痒 不明不白 不骄不躁
“一~而~”式词语:一拥而入 一扫而光 一挥而就 一哄而散 一笑而


七、文本解读
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照应了文题,交代了父亲被难的时间,突出了这 件事给作者留下的深
刻记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对于“我”的提问,父亲平时的态 度与此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这体现了父亲怎样的特点?
对于“我”的提问,父亲平 时很感兴趣、非常有耐心,而此时却表现出含糊、
敷衍的态度。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同孩子谈 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



命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体现了父亲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特点。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局势越来越严重”?
从父亲早出晚归、父亲烧掉书籍和文 件、张作霖要派人检查、工友阎振三被
抓等事情中,可以看出当时“局势越来越严重”。
4.李大钊难道不知道局势的严重和自己处境的危险吗?他为什么不肯离开
北京?
李 大钊当然知道局势的严重和自己处境的危险,但为了革命工作,为了党,
他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这体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5.阎振三为什么不承认认识李大钊?
阎振三是李大钊 的工友,他们是革命事业的同志,他当然认识李大钊。他不
承认,是想告诉敌人这个人不是李大钊,是怕 敌人把自己的同志抓起来。这表现
了共产党人忠于革命事业、保护同志的决心。
6.在法庭上,面对妻女的哭喊,父亲为何如此安定、沉着?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 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够坦然自若,在敌人的严 刑拷打下毫不动
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来影响亲人,使
她们化悲痛为力量。
7.想一想:“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能表现得如此机智和勇敢?
聪聪:因为“我”看到了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并从父亲身上获得了无穷的
力量。
丫丫:“我”的机智和勇敢来源于父亲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
8.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是 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
的被难日,这就形成了首尾呼应。这样写可以使文章结构 严谨,表达清楚;同时,
也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八、难点研究
结合文章说一说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从李大钊对妻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李
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人。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从这句话中可
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沉着 镇定、临危不惧的人。“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
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十分关 爱家人的人。

九、结构图解


十、主题归纳
主题 :这篇文章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忠于
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视死如归、 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
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
感悟:李大钊是真正的大 丈夫。怀揣着共产主义信仰,他用铮铮铁骨抗住了
严刑拷打;为了换取后人的幸福生活,他无悔地洒下了 一腔热血。我们深情地缅
怀他,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拨:本文是纪念逝去亲人的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 中,语
气要低沉些。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读出李大钊临危不



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得知父亲遇害 的
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读时语气要悲伤凝重,语调要低沉。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
件事。
参 考答案: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了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
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 情景,主要表现了敌人的凶狠残暴,父亲的处变
不惊:接着写了在法庭上“我们”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情 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
沉着;最后写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心情。
我对李大钊在被捕 时从容不迫的场景印象最深。尽管敌人十分凶狠残暴,但
李大钊坚强不屈,沉着冷静,表现出一个革命者 坚定的革命信念。

3.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动作、外貌和语言,读一读,再找出类 似
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 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
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点拨:第1句是对父亲动作的描写,写出了李大钊面对险境时的从容不迫。
第2句是“我”第一 次见到被捕入狱后父亲的样子,“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
亲受过苦刑,“平静”说明父亲在经历残酷的 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
了父亲对“我们”的爱。第3句是对李大钊的语言描写,从中我们能 够感受到他
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但是他更知道这里的工作很重要,表现出他将个人的安
危置 之度外的高尚品格。
参考答案:类似的句子:(1)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2)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
个乡下人。我的 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体会:(1)面对残暴的敌人,父亲毫无惧色,也深知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所



以干脆什么都不讲,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
(2)父亲 的一番话,说得沉着冷静,与“我”之前的回答遥相呼应;“望了望
我们”,既是对“我”的机智和勇敢 的赞许,同时也传递出了他对“我们”的关
爱。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开头写19 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
记住父亲的被难日,这就形成了首尾呼应。这 样写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表达清
楚;同时,也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5.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
刘胡兰、董存瑞, 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
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科,了解先烈的革命 事迹,和同学交流。
点拨:在民族解放和革命斗争中,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同敌人进行了
顽强的斗争。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最终迎来一个崭新的中国,人民才
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随 着时间流逝,那段历史慢慢变得模糊,可是我们决不能忘
记,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让我们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深
刻了解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和事迹,在学习中尊重英雄,砥砺前行。
12为人民服务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 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伟大
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领导中国人 民彻底
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诗人、书法家。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
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二、写作背景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县 (今延安市安塞区)执行烧炭
任务,9月5日,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牺牲。9月8日 ,即
张思德牺牲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警备团在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的操场上为他举



行了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 联,
并做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三、解词语
鸿毛|鸿雁的毛,比喻轻微或不足道的事物。
卖力|尽量使出自己的力量。例句:小华学习很卖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例句:精兵简政是减轻群众负担的一条好
措施。
兴 旺|兴盛;旺盛。本文中指队伍强大。例句: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事业能够
兴旺起来的重要保证。
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例句:我希望将来可以走遍五湖四海,饱览祖国壮
丽河山。
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追悼|沉痛地怀念(死者)。例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烈士的追悼
会。
寄托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例句:作者
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主人公身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例句:束束鲜花寄托着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

四、近义词
压迫—欺压 兴旺—兴盛 追悼—悼念 寄托—寄予

五、反义词
批评—表扬 坚持—放弃 兴旺—衰败 团结—分裂

六、词语搭配
(革命)的队伍 (人民)的利益 (不必要)的牺牲 (有益)的工作

七、词语拓展



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五湖四海 七上八下 一心二用 朝三暮四 五
颜六色 九牛一毛 七嘴八舌 四分五裂
含“死”字的四字词语:死得其所 救死扶伤 万死不辞 虽死犹荣 至死
不渝 出生入死

八、文本解读
1.如果去掉“完全”“彻底”好不好呢?为什么?
不好。“完全”是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说 ,革命的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再
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 么时间,
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如果去掉“完全”“彻底”语言就不够
准确了 。
2.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示例: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无私奉献的雷锋、亲民爱民的焦裕禄等。
3.“好的”指什么?“错的”指什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好的,改
正错的?
“好的”就是指符合人民利益的,对人民有好处的。反之,就是“错的”。
因为“我们”是“革命的队 伍”,“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只有“为人民
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才能做到完全、 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只要“我们”这样做,“我们”就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与人民的关
系就会更加密切,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的队伍就一定会更加兴旺。
4.为什么“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 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还是战士,
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 来,共同奋斗,实现共同目
标。
5.本段围绕“开追悼会”讲了哪几层意思?
(1)开追悼会的对象——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人;
(2)开追悼会要形成制度;
(3)开追悼会要广泛推广;
(4)开追悼会的目的——寄托哀思,使人民团结。



九、难点探究
课文是怎样围绕“为人民服务”具体阐述道理的?
课文开头首先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 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够完全、彻底地 为人民
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
评,为人 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
互相爱护,是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十、结构图解

十一、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 志,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
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努 力奋斗。
感悟:时代不同,岗位不同,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一致的。当年,
年轻的 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在平凡的工作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短暂的一生是完
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将来,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学习张思德
同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十二、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点拨:本文的 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要读得沉稳有力。第1自然段要用陈
述性的语气读,语调较高;第2自然段,语 气要坚定有力,重读引用的司马迁的



话;第3自然段,读出层层递 进的语气,读好关联词;第4自然段,语气激昂一
些,读出气势;第5自然段,语气坚实恳切,语调平实 有力。背诵课文要建立在
熟读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另外抓住文章的行文路线也有助于我们背诵。

2.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参考答案:本文围绕“为 人民服务”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树立“为人
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 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
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
团结起来。

3.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 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
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参考答案:这段话共有四句。第 一句话是讲“我们”欢迎别人的批评;第二
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只要批评 得对,“我们”就
改正;第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提出的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这四句话
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的。

4.结合下面的“ 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天灰蒙 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咨那样长,
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 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
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 的老奶奶,双手拄
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
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
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 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 四
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大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



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 站
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就在这十里长 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
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 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
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 我们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
们多 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
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 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
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本文作者吴瑛,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 死有价值、有意义,比
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死,< br>就是“重于泰山”的。周总理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对内,他鞠躬尽瘁,
时刻从人民群众的 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对外,他凭借正直睿智、实事求是的
作风,帮助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赞誉。他为 人民夙兴夜寐,终于积劳成疾。当总
理的灵车驶经长安街的时候,百万群众自发地伫立在街旁,目送总理 。由此可见,
周总理的死,在人民心目中比泰山还重。
13金色的鱼钩
一、相关资料
红军过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由于排水不良,形
成大片沼泽。水 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在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
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 去无常。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
受灭顶之 灾。红军战士凭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
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二、解词语
颧骨|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例句:我们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
了宿营地。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例句:他们看到你取得如此好
的成绩,一定喜出望外。
精光|一无所有;一点儿不剩。例句:一夜大风过后,树上的叶子落了个精
光。
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例句:同学们目不转睛地
看老师做实验。 < br>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例句:当老师用严厉的语气质问他
时,他开始支吾起来。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例句:乌云弥漫了天空。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例句 :听了父亲的忠告,他终于有所
收敛,不再做那些荒唐事了。
脆弱|禁不起挫折;不坚强。例句:她表面坚强,其实内心很脆弱。
皮包骨头|形容极端消瘦。
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例句:在医生的 奋力抢救
下,这个奄奄一息的战士终于得救了。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例句: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他开始抽噎起来。
瞻仰|恭敬地看(多 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例句:每到清明,我们都要
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近义词
安顿—安排 弥漫—充满 衰弱—虚弱 严厉—严肃 脆弱—软弱

四、反义词
衰弱—强壮 爱惜—糟蹋 严厉—温和 沉重—轻松 粗糙—细腻



五、词语搭配
(新鲜)的鱼汤 (低沉)的声音 (饱满)的情绪 (整夜整夜)地合不
拢眼 (悄悄)地跟着

六、词语拓展
表示高兴的四字词语:喜出望外 欣喜若狂 兴高采烈 喜上眉梢 眉飞色
舞 心花怒放 捧腹大笑 欢呼雀跃
形容注意力集中的四字词语: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七、文本解读
1.老班长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品质?
因为青稞面吃完了,一 路靠野菜、草根充饥,老班长心里一直牵挂着病号的
身体,不断地在想对策,所以他整夜整夜地难以入眠 。这反映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2.想象一下,老班长“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时,心里是怎样想的?
示例:嗬,这水塘里居然有鱼,太好了!我可以钓鱼,做鱼汤给三个小病号
吃,改善改善伙食。
3.老班长“好像回味”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
老班长“好像回味”刚吃过的鱼汤的鲜美味 道。他这样做是为了消除“我”
的怀疑,让“我们”安心吃鱼汤。
4.“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我
们能感受到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班长硬咽鱼骨头时非常痛苦,以
及“我”看到这一幕 时内心非常难受。
5.为什么指导员说老班长“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
指导员说老 班长是“上级”,是因为他要领导三个小战士走出草地;说他是
“保姆”,是因为他一路要细心周到地照 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说他是“勤务员”,
是因为他还要照顾好三个小战士的日常生活。
6.一个搪瓷碗,“我”为什么觉得有千斤重呢?



当“ 我”知道鱼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鱼汤都给三个病号吃
而自己却吃草根、鱼骨头充饥时, “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愿意看着
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 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
到嘴边”。
7.老班长说的这最后一句话,是在向“我”传达怎样的意思呢?
老班长想说的是:小梁,你 不要感情用事,你要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快把
鱼汤喝下去,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好补充体力,争取 早日走出草地。
8.第自然段对老班长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皮 包骨头”“深深地陷了下去”表明老班长由于长期忍饥挨饿、日夜操劳
而身体极度衰弱。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还打起精神鼓励“我们”,体现了老班长
忠于革命、乐观向上的精神。
9.第自然段连用三个感叹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里连用三个感叹句,把“我”当时想钓 到鱼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突出
了“我”心系老班长安危的情感。
10.老班长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仍不忘指导员交给自己的 任务,不忘关心战友,体现了
他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1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 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
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 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
不朽。

八、难点探究
课文写“我”的三次“哭”有什么意义?
当“我”发现老班长吃“我们”剩下的鱼骨头,并受 到老班长“严厉”的批
评时,“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是敬重的“哭”。
当“我” 知道了实情,老班长命令“我们”吃鱼汤时,“泪珠大颗大颗地落
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这是感动的 “哭”。
当老班长奄奄一息时,他仍坚持不吃鱼汤,的仍是别人。老班长“慢慢地闭



上了眼睛”,“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这是哀痛的“哭”。
“我”的三次“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也是对革命精神的衷心颂扬。

九、结构图解

十、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叙述了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 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
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 革命、
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感悟:一个普通的鱼钩,记录着一位老班长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 ,见证着一
位革命者忠于革命的赤胆忠心。亲爱的同学,让我们在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召下,
珍惜 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4文言文二则
一、相关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
国时期著名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被尊为“亚
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提倡仁 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学
弈》选自《孟子·告子上》。
列子 名御寇。战国时 期思想家,属道家学派。《列子》一书中有寓言故事
百余篇,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两小儿 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二、文本解读



1.两个人学习下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一个人的态度是专心致志,另一个人的态度则是三心二意。这里运用了对比
的手法。
2.通过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两个人同时跟同一个老师学习,最终学习的效果截然 不同,这说明学习时要
做到专心、认真,心中不能有杂念,不能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3.针对太阳何时离我们远何时离我们近的问题,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
他有何依据呢? < br>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依据是事物离得近时看起来大,
离得远时看起来小。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依据是事物离得近时感觉热,
离得远时感觉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示例一:我们应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
示例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示例三: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三、文言文大意
学弈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 棋,其中一个
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
天 上有鸿鹄要飞过,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
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 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争论,便问他俩争
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一些。”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正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却像个盘盂,这< br>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 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
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难点探究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孔子回答不出。作为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你,会如何回答他们呢?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原 因:(1)早晨的太阳看起来
比中午大,是视觉上的误差。早晨,与太阳相衬的是树木、房屋、远山和一 小角
天空,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的背衬是广阔的天空,太阳显得小。另外,太阳
刚升起时背 景是还不明快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显得大些;中午,背景是蓝天,
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所以显得 小些。
(2)中午气温比早晨高,是因为早晨太阳光到达地面的距离比中午太阳光
到达地面的 距离要远,大气层会吸收走更多的热量。
同时,在夜里,太阳光照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 凉快;中午,
太阳光持续照射在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高与低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球
的 近与远。

五、结构图解





六、主题归纳
主题:《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 条件下
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 小儿辩日》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阐述
了两个孩子辩斗的理由,孔子面对 这个问题无法做出判断。体现了两个孩子善于
观察、敢于质疑、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 度,也说明了学习是
无止境的。
感悟:旁观二人同师学艺,专心致志者,棋艺精湛;三心二意 者,技艺平庸。
聆听两小儿辩日,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孩童又令我们不禁投去赞赏的目光。是
啊,在探索的道路上,只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敢于质疑、思考,我们求知的
步伐才能越迈越稳健,我 们成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七、教材习题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拨:朗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要把握好停顿的节奏。
读准字音,如“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为”应该读四声。同时要结合注释,在< br>弄清句意的基础上读出不同句式相应的语气。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课文
叙述顺序来进行。 《学弈》的顺序是:介绍老师—一人如何学习—另一人如何学
习—交代学习结果—点明原因。《两小儿辩 日》的顺序是:孔子问其故(起因)
—两小儿的观点—两小儿的依据—事情的结果。



2.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孔子不能决也。

参考答案:善:善于,擅长。之:代词,代指鸿鹄。决:判断。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参考答案:(1)弈秋,是全 国最善于下棋的人。(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
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 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
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鸿鹄要飞过,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 br>起学习,但是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
说:不是这样的。
(2)(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争论,便问他
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一些。”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正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却像个盘盂,这
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 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
热水里 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
己的观点的? 参考答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 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一些,而正午时离人近一些。他们
都是根据平时对事物的观察或某种常识来进行推测 的。第一个小孩根据一个事物



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 大这个现象,推出早上太阳看起来大所以离
得近,正午看起来小所以离得远。第二个小孩根据一个事物远 的时候感觉凉而近
的时候感觉热这个现象,推出早上感觉凉所以太阳离得远,正午感觉热所以太阳
离得近。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解词语
诞生|(人)出生。例句: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学说|学术上的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例句: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创立了进
化论学说。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例句:今年他又夺得冠军,这对大家来
说已经司空见惯了。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例句:对于有疑问的地方,我们要追根求
源,力求准确把握。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建树|建立的功绩。例句:李叔叔在这个领域里颇有建树,做出了很大贡献。
不慎|不小心。例句:他不慎把台灯弄坏了,受到了爸爸的责备。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例句:我居然不可思议地拿到了这场比赛
的冠军。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例句:他取得这样的成绩绝 不是偶然的,是刻苦努力的结果。
吻合|完全符合。例句:事情的发展跟我们先前的预测是吻合的。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情能坚 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例句: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二、近义词
敏感—敏锐 实验—试验 机遇—机会 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追根求源—
刨根问底



三、反义词
真理—谬论 敏感—迟钝 偶然—必然 司空见惯—鲜为人知

四、词语搭配
(司空见惯)的现象 (醉人)的香气 (反复)的实验 (偶然)的机遇

五、词语拓展
带“无”字的四字词语:无独有偶 无法无天 面无表情 毫无声息 绝无
仅有 朴实无华 无拘无束 漫无目的
形容不断坚持的四字词语:锲而不舍 水滴石穿 坚韧不拔 持之以恒 坚
持不懈

六、文本解读
1.第二段中的“?”和“!”分别代表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并 不断发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
找到了真理。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 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2.在酸碱试纸的发明这个事例中,“?”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什么?
波义耳是怎样把“?”拉直变成“!”的?
“?”指的是,为什么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色?
“!”指的是,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 作用都会变色,最终利用石蕊
地衣的特点制成了酸碱试纸。
波义耳敏锐地从紫罗兰遇盐酸变色 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然后紧紧抓住问题思
考,并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制成酸碱试纸,把“?” 拉直变成了“!”。
3.在“漂移学说”的提出这个事例中,“?”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魏格纳是怎样把“?”拉直变成“!”的?
“?”指的是: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 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互
相吻合,这是巧合吗?
“!”指的是: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出版《海陆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带着自己的疑问,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以米歇尔逊的发现为佐证,< br>最终提出了自己的学说,将“?”拉直变成“!”。
4.在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个事例中,“?” 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
阿瑟林斯基是怎样把“?”拉直变成“!”的?
“?”指的是,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
关系呢?
文本解读
“!”指的是,阿瑟林斯基最终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
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他的这个研究成果,
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 重要依据。
阿瑟林斯基以自己的儿子和二十名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经过反复的观察实
验,终 于把“?”拉直变成了“!”。
5.课文所选的三个事例中的人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一个共 同点,
是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找两个词来概括吗?
共同点是他们都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勤于 探索。文中的“见微知著”“锲
而不舍”就是对他们这一优秀品质的最好诠释。

七、难点探究
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是按“提出观点—论证观点— 总结观点”的思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
然后,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真理都是在发现者、创立
者解答了若干 个问号之后得出的,再通过三个典型的、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
观点;最后,总结出科学发现只能给那 些有准备的、善于独立思考的、具有锲而
不舍精神的人。

八、结构图解





九、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开篇直接提出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着通过酸
碱试纸的发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睡觉时眼珠的转 动和做梦有关三个具
体的事例说明这一观点,最后进行总结,指出只有具备见微知著的观察力、独立的思考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发现问题,发现真理。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什 么?它是探索,是开启科学之门
的钥匙,更是通往理想的桥梁。亲爱的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不断 质疑,
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有可能发现真理,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十、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说你
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要想获得真理,就要做到善于观察,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坚持 不懈地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在以后的学习和生
活中,我也要培养自己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 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自己独
立思考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真理。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
顺序介绍的? 参考答案: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一个事例是英国著名的
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紫罗兰 在溅上盐酸后变红了,从而进行了许多实验,最终制成
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第二个事 例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



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和非洲 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是互相吻合的,由
此他做了大量研究,最终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 陆的起源》一书。
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在转动,经
过反复观察实验,得出睡觉时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的结论。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顺序来介绍的。

3.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 “有志者事竟成”
“玩也能玩出名堂”。
示例: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的人,做事 一定会成功。明代著名
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但他的想法并未得到父亲的支持,他曾经写出“身
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的诗句,哀求父亲让其学医。
学医后,他翻 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百草,经过二十多年的不
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 目》。
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遭遇不幸,双目失明,双耳失聪。
从此,她 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下决心学习
更多的知识,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 的人。经过不断的艰苦练习,她不但可以摸读
盲文,而且学会了说话,甚至通过触摸的方式能够听懂对方 说的话。后来她考入
了哈佛大学,并发表了文学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现代著名画家徐 悲鸿,在法国求学期间,曾经受到外国人的嘲笑和讽刺。他
立志要用事实证明中国人是可以学好绘画的。 尽管留学生活十分清苦,但他始终
没有停止过作画,课上紧跟老师学习,课下去博物馆临摹大师作品,最 后终于成
为一代大家。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你看,古今中外有所成 就的人,都是因为有了志向,才在前进的道路上,不
顾艰辛,一路前行,最终取得一番成就的。

16表里的生物
一、走近作者
冯至(1905—1993)原名承植, 字君培,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诗人、
学者。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曾任中 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



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另 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
水》、历史小说《伍子胥》、论著《杜甫传》等。鲁迅称赞他为“中 国最为杰出的
抒情诗人”。

二、解词语
三弦|弦乐器,木筒两面蒙蟒皮,上端有长柄,有三根弦。
和谐|配合得适当。例句: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婉转悠扬。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例句:山里传来了布谷乌清脆的叫声。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例句:房间里的光线非常柔和。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例句:中生代的恐龙是一种神秘的动物。
可怜|值得怜悯。例句:他已经很可怜了,你怎么还这样对他?
呈现|显出;露出。例句:祖国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例句:小君一直觉得蛇是一种非常
恐怖的生物。

三、近义词
洪亮—响亮 和谐—和睦 坚硬—坚固 单调—贫乏 增加—增添 神秘—
神奇 轻易—容易 请求—恳求 呈现—浮现 拒绝—谢绝 丑恶—丑陋 恐怖
—恐惧

四、反义词
洪亮—沙哑 坚硬—柔软 单调—丰富 拒绝—接受 丑恶—美好

五、词语搭配
(和谐)的声音 (坚硬)的表盖 (清脆)的声音 (美丽)的世界 (金
黄色)的齿轮

六、词语拓展
互为近义字的词语(二字):坚硬 拒绝 恐惧 寒冷 整齐 漂浮 弯曲



寻找

七、文本解读
1.“我”首先摆出了什么观点?是怎样证实这个观点的?
“我”的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 ,都是活的生物。”通过列举鸟叫、狗吠、
蝉鸣、虫唱、钟声、弦声等一系列事实,从不同方面证实了“ 我”的论断,有根
有据,表明这的确是“我”经过思考后得出来的结论。
2.为什么“我”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对表的好奇,首先在于我与“我”之前的推断是 不符的,这引起了“我”一
探究竟的兴趣。而父亲的阻止不仅没有让“我”打消念头,反而让我觉得表更 加
神秘,因此“我”对表的好奇心与日俱增。
3.你能理解“我”小时候这种“痛苦”的心理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示例:我能理解这 种想做一件事而又不能做的痛苦。比如,下雨时,我很想
跑出去玩耍,可这是只能被妈妈关在屋子里写作 业。越是不能出去,心里就越想
出去,也就越感觉痛苦。
4.父亲这样给“我”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为了阻止“我”随便动;二是因为对“我”这 样小的孩子无法讲清楚表
这种精密东西的构造原理。
5.“我”为什么感到既害怕又愉快?
害怕是因为父亲的表里有一个丑恶而恐怖的小蝎子,一动它就要被蜇;愉快
是因为父亲的话证实 了“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是对
“我”思考和判断的最大肯定。
6.“这样的话”指的是什么话?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
“这样的话”指“我有蟋蟀在钵 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
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幼稚,明白了父亲的表里没有
小蝎子,也明白了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所以不再说 了。

八、难点探究



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小时候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 的好奇心,是个天真可爱、善于观察、爱思
考、求知欲极强的孩子。“我”经过思考,从“早晨有鸟叫得 很好听,夜里有狗
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
这一系列的事实,得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结论。
当“我”看到父亲的表 “秒针会自己走动”,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时,
感到十分好奇,并猜测里面关着“一个蝉或虫一类的 生物”。由此可见,“我”是
多么善于观察和思考啊。而“我”这一系列看似合情合理实则令人啼笑皆非 的判
断,又体现了一个小孩子的天真可爱。

九、结构图解


十、主题归纳
主题:文章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表现了小时候的
“我”对事物有着强 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感悟:文章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的 小孩子的形象,充
满了童趣。人们常说,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可扩大引领
我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让我们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吧!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答案: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



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2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课文
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 你的看法。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
丽的世 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
物。
◇我想,大半因 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
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参考答案: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示例: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 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
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 都不会轻易被人
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
不许小孩子动。
看法参考“课文天地·学一学”中的“思考2”。

3.选做
课文的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
了。”你也有过类似 的经历吗?和同学交流。
示例: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我是她从垃圾桶里捡回的孩子。从那以后好畏< br>一段时间,我都对别人说自己的这个“神奇”的来历。不知从何时起,我就不再
说了,那是因为我 逐渐知道了自己的幼稚可笑。
17我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一、走近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 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
论家,美国 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
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 艺术等许多领域。代表作品有《基地系列》《新
疆域》等。



二、相关资料
人工智能 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人们 在相关领域相继取得了一
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十年间,人工智能更是进入了我们生活的很多
领域,并取代了人工:火车站新安装了人脸识别进站系统,人工验票的检票员被
取代了; 饭店出现了自助点餐系统,服务员只负责上菜,点餐的服务员被取代了;高
速公路安装了ETC系统 ,收费员被取代了……因此本文中所说的老师被机器人所
取代,学生在家接受教育的设想,很可能会在不 远的将来实现!

三、解词语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例句:上课时,我们要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
不能三心二意。
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例句:他的眼睛里满是鄙夷不屑,一点儿也不
愿意配合。
憎恶|憎恨;厌恶。例句:他那小人得志的样子,让人十分憎恶。

四、近义词
曾经—以前 憎恶—厌恶 测验—测试 干脆—索性 热爱—喜爱 全神贯
注—聚精会神 鄙夷不屑—不屑一顾

五、反义词
有趣—无聊 高傲—谦虚 皱皱巴巴—平平整整 全神贯注—三心二意

六、词语搭配
(皱皱巴巴)的书 (全神贯注)地看
(鄙夷不屑)的神情
(过去)的日子

七、词语拓展
(专门)的地方



表示憎恶的四字词语:鄙夷不屑 嗤之以鼻 深恶痛绝 痛心疾首 不屑一
顾 恨之入骨。

八、文本解读
1.玛琪为什么要把托米发现一本真正的书的事情写在日记里?
突出了这本“真正的书”在玛琪看来是多么的新奇。
2.常用的书又是什么样子的?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上面的字是静止不动的。而玛琪通常用的书在荧光屏
上,上面的字是不断移动的。
3.玛琪为什么对书本内容“鄙夷不屑”?
因为她讨厌学校,认为学校没有什么好写的。本来 她对书本内容有很大的好
奇心,得知写的是学校,不免大失所望。
4.从第⑨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机器老师和教学视察员的主要职责分
别是什么?
机器老师的职责是按照既定程序来进行教学和测验。教学视察员的职责是为
机器老师设置程序,并进行 维护。
5.从玛琪与托米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玛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玛琪是一个天真可爱、富有好奇心、很有主见的孩子。
6.从玛琪与托米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式学校和现在的学校有哪些不同?
老式学校有专门的 集中上课的地方,现在的学校是在家里。过去的老师是真
人,现在的老师是机器人。学习模式上,过去是 同龄人学习同样的课程,教法固
定;现在是根据个人情况学习不同的课程,对每个孩子的教法都是不同的 。
7.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
示例:我认为人类理想的 学校应该是适合每个学生的。学校掌握每个学生的
特点,如积累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特 长,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
等,根据这些特点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用机器老师和真人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教
育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优秀人才。

九、难点探究



1.纸质书,在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为什么作者要从玛琪的角< br>度,把纸质书写得那么新奇而陌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故意把人们很熟悉的纸质书写得很 新奇、陌生,刻意表现已经被人们忽
略的阅读纸质书的感受。这样的写作安排,能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疏 远感和新鲜
感,既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迅速切入“现在”与“未来”的对比,从而
奠定 全文的结构基础。
2.玛琪和托米的对话占用了文本的大量篇幅,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展开的重
要手段。在描写两个孩子的对话上,本文有哪些特点?
(1)语言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特征,展现了 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托米
的“酷”,玛琪的好奇心都跃然纸上。
(2)语言充满日常感和真 实感。如“他们那时候刚好不是那么做的。如果
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就干脆别读这本书”“我没 说我不喜欢”。这些充满
孩子气的话语,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孩子之间的对话现场。

十、结构图解


十一、主题归纳
主题:文章用一本古老的纸质 书串起全文,以两个孩子关于阅读、学习的对
话作为主体,穿插描绘了身处未来的他们的学习场景与感受 ,表现了作者对于教
育、学习等问题的独特思考。整个故事既充满了奇特想象,又富于生活气息,构思新颖,立意巧妙。
感悟: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曾经对它有过无数的向往。谁承想在< br>作者的笔下我们眼中枯燥的学习生活却成了未来的学生羡慕的对象。在向往美好



未来的同时,我们也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学习生活。

中组部部长-店面转让协议


看新闻-出国留学要什么条件


抗震救灾小英雄-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


清明节什么时候-难民潮


大行其道-好人好事演讲稿


国家线2019-质量工作总结


南昌工程大学-中国注册会计师官网


会计从业证成绩查询-入党积极分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