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全套】(20200618223028)

玛丽莲梦兔
564次浏览
2020年08月31日 08: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宁夏西夏王陵-陕西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


备课本
班级 _______
教师 _______
日期 ______
0


目录
第一单元
1 北京的春节 ...........................
3
2 腊八粥
. ........................................ ................... 8
3 古诗三首 ...........................
12
4
*
藏戏 .............................
18
习作 家乡的风俗 ..........................
21
语文园地一 ............................
24
第二单元
5 鲁滨逊漂流记 ..........................
27
6
*
骑鹅历险记 ...........................
31
7
*
汤姆索亚历险记 ........................
34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 ................................................ 36
习作 写作品梗概 ..........................
39
语文园地二 ............................
42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
第三单元
8 匆匆 .............................
49
9 那个星期天 .........................
54
习作例文
. ........................... ................................ 58
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 ................................................ 62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
65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
70
12 为人民服务 ..........................
74
13
*
金色的鱼钩
. ..................................... ............... 84
口语交际 即兴发言 ........................
87
习作 心愿
. .................................................. ..... 90
1

45


语文园地四 ...........................
93
第五单元
14 文言文二则 ..........................
97
15 表里的生物 ..........................
101
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105
17
*
150 年后, 我们这样上学 ....................
109
口语交际 辩论 ..........................
112
习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
. ............................................... 115
语文园地五 ...........................
118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 难忘的小学生活 - 回忆往事 .............
121
综合性学习 难忘的小学生活 - 依依惜别 .............
125
古诗词诵读 ...........................
130
1 采薇(节选) .........................
130
2 春夜喜雨 ...........................
133
3 江畔独步寻花 .........................
136
4 早春 呈十八部员外郎
. .......................................... 139
5 江上渔者 ...........................
143
6 泊船瓜洲 ...........................
146
7 游园不值 ...........................
149
8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
152
9 浣溪沙
. ................................. ......................... 155
10 清平乐
. . .................................................. ..... 158
1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 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 日
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 br>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了解详写、略写的好 处。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

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说说理由。
(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 的
回忆。
)
2. 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 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

过一个“京味儿”十足 的
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正(zh mg)月 掺和(ch m huo)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

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
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
2. 再默读课文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

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自读课文,然后
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时 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孩子:买杂拌儿

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腊月二十二 大人

预备过年的物品
续表
时 间 风俗习惯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

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
,
放鞭炮
吃团圆饭,守岁
3


元旦
(旧时指农
铺户关门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历 正月初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

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

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 学生汇报。
4. 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

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 子

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

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 的日子有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 <正月初一

、元宵 节。
这样写的好处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能够使读者对 北京人过春节 的风俗
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 交流探讨

感受年味。
1.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 间
都弥漫 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

反复读一读

说说能 品出
年的什么味道

在空白处做批注。
2. 小组内交流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 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 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 第二课时 -
一、 复习故知 , 导入新课。
1. 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 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 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 腊
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 腊月二 十三过
小年 ,除夕非常热闹 ,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 正月十九春
节结束。 )
4


3.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 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 , 好不好?
二、 品读课文 , 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 ,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 ?深入读读 ,勾画出你自己印象 最
深的语句 ,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 ,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
( 一) 腊八 :
课件展示句子 , 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 “在腊八这天

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 , 多得好像聚在一起 开
展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 课件 演示
腊八粥的图片。 )
②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 , “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 , 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
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 , 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 二 ) 腊月二十三 :
1. 指名读第 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 (放鞭炮,吃糖)
2. 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 。 (天一擦黑……过年的味
道)
( 三) 除夕 :
1. 指名读第 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热闹)
2. 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
① 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 现了
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 : 一重意思 , 年长的人守岁 , 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 , 年轻
的人守岁 , 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 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 “各色的年画” “鞭炮声日夜不绝” ,
5


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 , 无不体现出除夕的 热闹,
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 除夕这一天 ,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 ?打开记忆的闸门 ,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 吧!
让学生自由发言。
4.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 ,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 四) 元旦( 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
1. 指名读第 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 的意思。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
处。 )
2. 说一说“元旦 ( 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 “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 ( 悠闲)
4. 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 ( 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人们的悠闲自在 ? 人
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 ,或
走亲访友 , 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 指导朗读 :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 五 ) 元宵节 :
1. 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 ?(处处张灯结彩 , 像办喜事 , 红火而美丽。 )
2. 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 ?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
3.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
并写一写。
4. 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
热闹)
5. 朗读这一部分 , 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 , 拓展延伸。
1. 快速浏览课文 , 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
(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 , 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 幽

6


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 , 如“这不是粥 , 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色 味
双美 , 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 快乐的
日子”“一眨眼 , 到了残灯末庙”等。 )
2. 对比阅读链接 , 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 , 对老北京 人
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 , 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 , 清浅素白中 流
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 , 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 的春节》
描绘的是祭灶、 吃春饼等风俗习惯 ,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 , 表达了作者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 这一天的忙碌 ,
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 , 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 , 字里行间流露 出作者对生活的热
爱。 )
3. 联系生活 , 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教学反思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 , 让学生搜集春节习俗 ,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有助于 加
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忙碌 详略得当
7


2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 会写“腊、粥”等 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 9 个词语。
2. 朗读课文 ,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 了解课文的内容 , 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 , 哪部分写得简略 ,想想这样写的好 处。
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 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 , 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1. 在上节课中 ,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 ,其中提到了一种 腊八那
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 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 ,冻掉下巴” ,这说明 在腊月天气
很冷。于是, 产生了一种民俗 ,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 ,把下巴粘牢。 这就是腊八粥
的由来。
2. 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 ?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 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 , 扫清字词障碍。
1.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唾沫(tu
o
mo) 孥孥(n
u
n
d)
2.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 灌、褐、筷” , 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 “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 围
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 ,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 表现了
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
2. 通读课文 ,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 事情
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
3. 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 (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 ?(吃粥)
8


4. 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 小组内读一读 , 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 , 你感受到了什么 ?( 八儿天真、 可爱、嘴馋, 腊八粥香甜诱人、 惹
人喜爱。 )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 ,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 (师 生齐
读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 , 体会情感。
( 一) 品读第一部分 ( 第 1 自然段 ) 。
1. 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 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作者写腊八粥时 ,为什么 要花
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 ?(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 ) 我们在 上节课
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 ,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 ?(美味可口 )
2. 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 ?(运用拟人的手法 , 写出了腊八粥 在
锅里煮的状态 , 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
3. 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 , 还有什么作 用 ?
( 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
( 二 ) 品读第二部分 ( 第 2~8 自然段 ) 。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 , 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 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 , 八儿 又
是如何表现的呢 ?
自读第 2~8 自然段, 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 , 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 ?作 者
是如何表现的 ?
① “喜得快要发疯” :心理描写 ,略带夸张的手法 ,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 睛可
急红了” :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 样子” , 语
言和神态描写 , 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 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 ?(天真、可爱、颇 有
童趣 )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 (第9~19自然段)
1. 朗读第 9~13自然段, 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 , 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 物特
9


点是怎样的呢 ?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 , 但是只能苦苦等待 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 , 开
始猜想锅内的情景 ;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 ,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 所以八 儿不但
天真可爱 , 而且也孝顺体贴。 )
2. 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 , 你能感受到什么 ?(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
3. 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 , 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 的亲
情。
4. 一位同学朗读第 14自然段, 其他同学思考

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 ? 画
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① “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 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 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 ?(妙极了)
④ 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 , 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 粥
做铺垫。 )
⑤ 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 ?(憧憬、渴望的心理 )
5. 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 ,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 的粥
究竟是怎样的呢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第 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① 栗子跌进锅 , 饭豆煮得肿胀 , 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 , 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 粥
的颜色是深褐。
②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 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 ,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
① “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 “怎么 , 黑的!”——有点嫌弃 , 觉得腊八粥很脏。
7. 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 , 妈妈是如何表现的 ?( “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 的
赤枣给了八儿”。 )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 ?(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
教师小结

在第三、四部分中 ,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迫不及待—等待
—憧憬—惊讶—嫌弃 )
10



(四)品读第五部分 (第 20~21自然段) 。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 ?画出你觉得 写得
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 “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

动作描写。
② “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 , 外貌描写 , 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 “半碗陈腊肉 , 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 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 满
足 , 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 , 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 , 拓展延伸。
1. 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 ,但读完全文后 , 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 第
二部分 , 等腊八粥 , 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
(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 , 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 氛。 )
2. 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 ,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 普通
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喜爱的食物。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想粥
盼粥 详写




看粥
孩子天真可爱
猜粥
盼粥
再读读课文第 1自然段, 仿写一种你最
教学反思
略写

喝粥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 , 体会八儿迫 不及
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 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 让学生充分读书 , 谈读书感 悟 , 充
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 ,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写“宫、侯”等 8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结合注释 , 理解诗句的意思 , 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

11


- 第一课时 -
一、 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1. 导入新课 :春色是美好的 ,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 ,安静美好。 杜甫
借花、蝶、莺来歌颂春 , 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 安城去看看
寒食节的景象吧。
2. 知诗人 , 解诗题。
韩,字君平, 南阳(今属河南 )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 , “大历十才子” 之
一。原有诗集 ,后散佚, 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 每年清明节的前 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 读准字音 , 自学生字、词语。
1. 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 ,从而理解 “日
暮”的意思。
2. 指名读诗 ,要求读准、读通。
3. 再读诗句 ,画出停顿、重音。
三、 再读古诗 , 感悟诗意。
( 一 ) 连词成句 , 读懂诗意。
1. 想想每个词的意思 , 遇到不会的怎么办 ?(查字典、看注释 )
春城: 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 105天,清明节前 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 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 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 ,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 ,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 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 把词语连成句子 , 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 寒
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 , 袅袅
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 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
( 二 ) 展开想象悟诗情。
12


“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
1. 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 ?(板书: 飞花 御柳)
2. “飞花”是什么情景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 (落花随风 飞
舞, 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
①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 , 意蕴深 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 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 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 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 浓郁
春意之中的盛况。
3. 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 “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
烟散入五侯家。”
4. 日落天黑时 , 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指名读第二句。
5. 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想说的 ?(板书:蜡烛 轻烟)
四、 补充资料 , 加深理解。
1. 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 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 诗的
含义。
2. 寒食节民间禁火 , 而汉宫却传烛赐火 ,这说明了什么 ?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
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讽喻皇宫
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
五、 熟读成诵 , 拓展延伸。
1. 朗读全诗 , 熟读成诵。
2. 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 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 ——写景
以汉喻今
蜡烛 轻烟 ——抒情
流露不满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1. 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 ,提问:这是什么故事 ?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 事。
13


2.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 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 ,写作时代大约在 东汉
末年。迢迢 ,遥远。 )
二、初读古诗 , 扫清字词障碍。
1. 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 , 集体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
ao
ti a
o)
皎皎(ji
doj
i a
o)
擢(zhu
o
)素手 札札(zh a zh
a)
机 杼(j
i
zh
u)
脉脉(m
b
m
o)
2. 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 , 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 熟读古诗 , 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 皎皎 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 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 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 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 , 理解诗意。
1. 借助注释 ,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小组内交流。
2. 全班汇报。
① 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 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 ,俗称“牛郎星”, 是天鹰星座的主星 ,在银河东。 皎
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

银河。
河汉女

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 , 在银河西。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 对。


伸出 , 抽出。


白皙的。
札札

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

织机的梭子。


有花纹的纺织品 , 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落下。
几许

多少。
盈盈

形容清澈。
14


脉脉

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 连词成句 , 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 看那天边 ) 遥远的牵牛星 , 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 正摆弄着织机 (织布), 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 她思念牛郎 , 无心织布 ), 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 , 眼泪像下雨一样 落
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 , 相隔又有多远呢 ?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 , 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
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 , 体会情感。
1. 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 , 不能
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
2. 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盈盈
一水间 , 脉脉不得语。 )
五、熟读成诵 , 拓展延伸。
1. 熟读成诵 , 小组交流

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美丽、勤劳、孤独、
哀怨、痛苦 )
2. 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札札弄机杼
牵牛星 ? 织女星
泣涕零如雨
美丽、勤劳、
脉脉不得语
孤独、哀怨
- 第三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贴出图片 (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 ,一轮玉盘似的月 亮
高悬夜空 ), 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月亮 , 你想到了什么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 可
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
2.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 , 明作者。
15


1. 十五夜: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 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 )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 渭南尉。一生 困
顿, 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 , 中年后, 诗风转变 ,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 劳动人
民的生活面貌 ,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 ,凝练精悍 ,风格简括 爽利, 善用七
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 , 扫清字词障碍。
1. 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 , 集体交流。
2. 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 , 注意“栖”字右面是“西”, 不要加横。
“鸦”是左右结构 , 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 熟读古诗 , 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 树栖鸦, 冷露无声 湿桂花。
今夜月明 人尽望, 不知秋思 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 , 理解诗意。
1. 借助注释 ,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小组内交流。
2. 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 : 即庭中 , 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 , 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 歇, 休息。
冷露: 清冷的露珠。
湿: 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 ,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 , 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 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 , 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
了 , 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 不知那秋天的思念
之情会落到谁家 ?
五、品读感悟 , 体会情感。
1. 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 ?(八月十五望月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
2. 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月十五游子的 思乡
16


之情。 )
六、总结全文 , 拓展延伸。
1. 熟读成诵 , 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 , 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
:


秋思

栖鸦 冷露 桂花 明月

望月兴叹

:
秋思
教学反思
1. 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古诗的学 习起
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 经过充分地朗读 , 能体会诗文的意思 , 理解诗人 的
情感。
4
*
藏戏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体会传统戏剧 艺术
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 ,积累语言 , 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1. 播放戏曲音乐 , 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放藏戏视频 ,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 ,它一直流传于我国的最高 处,被称
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它就是藏戏。 (板书课题)
3. 默读课前导语 , 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 , 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 ,注意默读的速度。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 ,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 文想
想意思。
2. 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 , 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交流收获。 (戴着面具演出 没有舞台 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本文 主
要写了藏戏的形成、特点和作用。重点写了藏戏的特点和作用。 )
17


四、精读课文 , 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感受
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 ,做好批注后 ,在小组内 合作探讨 ,
然后在全班交流。
2. 交流汇报。
(1) 藏戏的面具。
①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 ?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
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
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③ 展示藏戏面具图片 , 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 么异
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 ,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 戏千
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
(2) 藏戏的舞台。
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 , 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 度?(藏戏
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 , 不求华丽的服装 ,他们将雪山江河、草原大地 当作背景 ,席
地而唱, 不要幕布 , 不要灯光, 不要道具 , 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只 要有观众即可。 )
(3) 藏戏的演出。
①指名朗读后 , 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
②学生汇报。
3. 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 《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 加深学生对藏戏面 具、
舞台、演出特点的认识。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 , 了解形成。
1. 自读课文第 4~7自然段, 小组讨论: 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
2. 集体交流。
(1) 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一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
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 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 ,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体会雅 鲁藏布
江的凶险 ,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 ,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 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一 58座铁索桥。通过七兄妹组成藏戏班子



从文
18


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 , 大家由赏戏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 , 在江上建了 58座 铁索桥
的事迹 , 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 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7个人组成的藏戏班子
,
开创
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 ,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六、总结全文 , 拓展延伸。
1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 交流

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这样写妙在哪里 ?(感受藏戏
的特点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
19

端午节天气-正能量


生日感谢词-大理学院录取分数线


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祝福高考


曲阜师范学院-社交口才


书画展方案-给领导的感谢信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可研报告格式


湖南高考报名-开业致词


六一儿童-企业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