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三维目标)
古代笑话-论语八则
六
年
59
级
下
册
语
文
教
案
0
1、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从反复诵
读中初步感悟文
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
4.
了解一些古今异义的词,增加语言知识的积累。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
3. 明白文中说明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学无止境。
教学重难点:
突破字词,理解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反复朗读,读顺课文,疏通字词。
2、 结合注释和字词句理解课文的意思。
3、 想想从课文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
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
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
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
心致志”这个成语
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59
1
介绍孟子资料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
棋,“学弈”就
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
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
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
(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
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
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
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
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
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
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
通假字,同“欤”,
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
,“为”
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
》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
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
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
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
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59
2
2.(这两
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
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
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
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
得
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
生理解:
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
致志的意识。
)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安全提示:不玩鞭炮 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
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
郑国人,《列子》共
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
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
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
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
59
3
他们
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
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
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
个小孩说:“我
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
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
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
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
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
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
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
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
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
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
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
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
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
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
59
4
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
br>(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
发表
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
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安全提示:上学、放学不坐摩托车 反思:
2、匆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
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
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思考、领会、
勾画词句,疏通课
文内容。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时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59
5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是这样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
: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
了。80年前的
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
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3.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
徊。
4.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5.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
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
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
光特
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安全提示:不玩火 反思:
59
6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
中写到:你聪明的,告
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
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
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
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
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
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
和留
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59
7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
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3.这一
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
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
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
惑、难过,无奈与最后
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
呢?我们
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
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
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
《绿》等文章,《朱
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
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
来感悟一下
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
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
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
紧地,充分地
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 反思:
3、桃花心木
59
8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
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
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
活实
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
,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解疑、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深入
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
人、
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课文借种树喻育人的用意,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反复朗读课文,读通句子,疏通字词。
3.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
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
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
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
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
,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
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
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
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
59
9
人在平凡的
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
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
的新词用查字典
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 ) 秧( ) 番( ) 锻( ) 勃( )
委( ) 殃(
)翻( )段( ) 脖( )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以及带有生字的词语。
2、第二课时的预习。
安全提示:远离变电站
反思:
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课件出示: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
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
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
的少。
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59
10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
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育
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
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
,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
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
,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
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
下雨是算不准
的”,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读了《高原红柳》,你想到了什么?
安全提示:不买三无小吃 反思:
4、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语言。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 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3.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59
11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概括总结法。
2.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无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
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
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
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
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
人生的哲理。今天,就
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
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
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
典雅,被誉为“捕
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
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
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
碗时,头顶上的碗
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
.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
想知道老师思考
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
59
12
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
则认为则顶碗
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
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
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
进行
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
红花白瓷碗,
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
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
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
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
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
然是那么
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
时,少年轻轻
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
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
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
是精彩的,
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
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
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
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
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
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
‘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
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
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
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
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
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
,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
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59
13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
赞成
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
关句子证实自
己的观点。
(3)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
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
表演是十分精彩、
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
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
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
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
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
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
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
表演的观众,
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
,
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
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
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这真是一场
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
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
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
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
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
.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
启示?
安全提示:不带管制刀具到校 反思:
5、手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59
14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
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
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转入本文的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
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
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
中还有许多
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
br>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
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
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
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
59
15
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
一个关节;长
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
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
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
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
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
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
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
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安全提示:勤剪指甲 反思:
6、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
59
16
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课前预习: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课文的顺序。
2、
想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 收集关于春节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
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
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
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
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
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
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
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
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
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
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
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
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59
17
4.选自
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
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
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
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
.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
过年、结束的
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
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
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2、文中有许多描写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安全提示:不攀爬窗户栏杆 反思: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
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
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
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59
18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 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
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
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
读,想一想。
③ 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
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
活动简单勾勒,语言
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
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
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
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
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
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
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
字就呈现在读者
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
热
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
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9
19
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
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
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安全提示:安全使用体育器械 反思:
7、藏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
价值观: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
文化内涵,了解藏戏的文
化。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2、 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
查阅资料,了解民间戏剧及藏戏。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
59
20
俗,还有
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
向成熟„„戏剧是一个
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
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
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
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
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
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
。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
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
蚌》《白玛文巴》《顿月
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
服饰五彩缤纷、
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
就
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检查预习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
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
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
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
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
,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
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
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
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
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
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①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59
21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
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
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
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
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
调跳动而激越,带点
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
它那类
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
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
的真性情,
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
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
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
,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
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
皮革、绒布,也可
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
悠久,
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
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
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
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
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
: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
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
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
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
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
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安全提示:不去河边玩耍
四、布置作业 反思:
8、各具特色的民居
59
2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读写结合,学用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
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2.说说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
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
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
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
出来的。由于我国
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
特色,
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
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59
23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
为“世界民
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
受、列提纲
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
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
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
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
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
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
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
与自然和为
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
br>“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
和睦共
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
观。”(形象直观)
59
24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
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
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
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
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
、普二十七,
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
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
存、
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
华大地上不同民俗
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
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
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
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
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
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
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
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
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
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
泥代替毡子,即成为
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
变成土
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
墙、高
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
的帐房。
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
业生产、信仰喇嘛教、
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
要的房屋,在山墙
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
其房平
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
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
久。
59
25
<
br>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
北朝南
,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
在一起,俗称“四合
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
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
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
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
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
弄“石库门”房
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
紧
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
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
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
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
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
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
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
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
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
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
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
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
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
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
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
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
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
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
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
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
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
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
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安全提示:课间不追逐打闹 反思:
9、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读懂课文,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
59
26
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独立阅读,合作探究,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
及他们虽苦犹
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
民族
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2、
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
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
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
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
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
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热爱土地;4小节: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能歌善舞。
4.默
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
惯,这些习惯表现了
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学生自读
课文,圈划词句,四人小组讨论。
)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自信的特点;
歌: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
5
9
27
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
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
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
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乃其”的
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
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
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4小节“和田地
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
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
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
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
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
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
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
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安全提示:不捡拾针头玩耍 反思: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语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
观: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
统教育。
59
28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有哪些,说说你的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
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
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安全提示:不打架 反思: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
哪件事给你留下的
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
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59
29
课文第二
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
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
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
想象当时
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
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
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
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
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
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
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
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
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
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
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
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
爱天
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
得值,这就是一个
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
.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
命事业充满必胜
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
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
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
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
优秀
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59
30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
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
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
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1)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安全提示:不玩打火机
反思:
11、灯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
本课生字词,积累语言。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法:情景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
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
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教学重难点:“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
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59
31
②“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
在相
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
受。(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
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小黑板出示:郝副营
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
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
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
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
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
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深深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
身的精神深深
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
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安全提示:不到施工工地玩耍 反思:
12、为人民服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师生集体交流探讨法;引导背诵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
想。
教学重难点
59
32
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前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
习,我们看到了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
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
涌动着深深的怀念。今天,我们继续跟随
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板
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读感知
《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你们的爷爷奶奶曾经背过、爸
爸妈妈也曾经读过,文中究竟散发
着什么样的魅力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呢?
1.通过课前
阅读“资料袋”和预习课文,你知道《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候、
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
2.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3.交流初读收获
a 认读生字词
b 指读课文,校正读音
c
交流讨论: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三、品析词句,理解感悟
围绕“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层层深入,进行具体表述的?细读课文,随着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我们
会感受到毛泽东主席语言表达的魅力。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开头明确提出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为人民服务?
a出示句子:“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⑴ 去掉“完全”、“彻底”两个词,比较读,体会两个词语中包含的意思。
⑵
说说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为解放人民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事例。
b
再读开头,感悟写法。(直接点题,亮明观点)
c 根据提示背诵:
59
33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 )、( ),是(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
)的,是
彻底地( )的。张思德同志就是( )。
2.读2—5自然段,理解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a
默读,思考: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b
再读,动笔划出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c 根据学生发言,顺势出示:
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先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意思,然后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可联系刚学过
的课文里的李大钊、郝副营长等战争时期的人物,也可联系和平时期为人民
利益勇于献身的人物。)
⑵”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围绕怎样对待批评讲了哪几层意思?是怎样一层一层讲下来的?
⑶“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联系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例,可以是众所周知的,也可以是身边默默无闻的,说说怎样对待别
人才是为人
民服务。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战争时期,聆听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我
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
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
人民的解放、国家的
成立;建国以后,人们背诵着《为人民服务》,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换来了国家的
繁荣与
富强。今天,你们──21世纪的少年朗读着《为人民服务》,收获到了什么?
2.朗读全文
安全提示:不说伤人自尊的话 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读写字词,加强积累
(重点指导“鼎”的笔顺,读写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二、品析片段,感悟写法
1.品读课文2.3自然段,说说毛泽东主席在论述“人死的不同意
义”和“正确对待批评”
两方面内容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增强说服力的?(引用名言、举例子)
59
34
2.这两段都围绕中心意思进行了分层表述。再次朗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三、读背摘抄,积累内化
1.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2.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
安全提示:排队不拥挤 反思:
13、一夜的工作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了解总理
一夜工作的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
伟大人格。
3、理解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探究法;引导学生自学质疑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受周总理伟大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情景中,体会总理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课前准备:总理工作照片,重点句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
.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任国家总理。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周总理有
哪些了解? <
br>2.周恩来总理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自己的行动,完全、
彻底
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何
其芳同志去亲眼目
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读,感悟“一夜”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
(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2.初读了课文,你对周总理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a
默读课文,文中的哪些描述让你深受感动,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59
35
b
有感情地读一读划住的句子,在旁边标住自己的感受。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
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读书方法去阅读课文。如:
善于抓住文中印象深的场景、人
物或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善于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它们在
表达方面的作用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探究阅读,感悟“每夜”
1.周总理这样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只是何其芳看到的一个晚上吗?从文中找依据。
2.阅读课后“资料袋”
3.补充阅读
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三十年后的今天,读着课文,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周总理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为国家、为人
民鞠躬尽瘁,
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76年1月,当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举国上下,
一片悲哀。联合国也降下
半旗悼念这位世界伟人。)
四、指导实践,延伸课外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
2.召开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
安全提示:不玩危险游戏 反思: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合理想象法、感情朗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
59
36
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
?(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
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
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
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
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
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
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
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
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
师读课文
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
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
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
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
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
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
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
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59
37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
家又
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安全提示:远离毒品 反思: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
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
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
;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
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
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
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
.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
两部分,提出问
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
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
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
59
38
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
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
颗星
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
抽出一根,
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
了,冒出火焰来了!(2
)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
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
切渴望。
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
了,越飞越高,飞到没
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
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
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
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
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
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
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
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
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
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
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
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
们先来读一
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
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
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
59
39
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安全提示:遵守交通规则 反思:
15、凡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
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
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
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
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
结尾“梦
”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阅读探讨法、提炼综括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的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
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
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
br>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
了第一人称和第
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
诃夫写的《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
苦难的生活,无数破
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59
40
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
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
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
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
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
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
进行联想,质疑思
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
--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
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
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
对待。
59
41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
什
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
可能
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
他每天会怎样生
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
所以,
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
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
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
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
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安全提示:过公路、铁路时注意安全。 反思: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
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
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
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
、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
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
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
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
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
,
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59
42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
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
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
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
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
徒生活太悲惨了,
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
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
(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
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
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
恨造成这
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
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
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
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
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
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
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
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
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
公务员之死》、《胖
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
,其中《变
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板书设计: 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59
43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安全提示:喝奶前先检查包装
反思:
16、鲁滨孙漂流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
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
极的生活态度。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法、师生共同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鲁滨逊藐视一的困难的阳刚之美。
重点、难点
:了解鲁滨孙到荒岛后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体会他勇敢无畏的精神。
疑点。
解决办法
:重难点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加以点拨解决,疑点通过教师补充有关背景知
识解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21* 鲁滨孙漂流记。解题:“漂流”什么意思?(随着水浮动)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
什么?(自由发挥,最好根据课文内容)
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吗?有谁能告诉我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
(板
书:英、笛福。请同学介绍笛福的有关资料)
2.本文是书的缩写,鲁滨孙是书中
的主人公,他在一次航海事故中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
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28年
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了英国。
3. 荒岛,大家可能只在电视、电影里见过。你能想像一下
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
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注意“荒岛”的“荒”字。(荒凉凄苦的)
59
44
4.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
们
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请9位同学接读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
听,思考以下问题:
a)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时间顺序)
b)课文讲了哪几
件事?(5件: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包括了鲁上船寻宝]、养牧种植、救“星
期五”为伴、回到英国。
同学回答时板书)
5.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
是乱石野草。
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
在
岛上经历的事的部分找出来,想一想: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
(遇到困
难:冷、饿、野人的威胁。
解决办法: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
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从中体会:鲁滨孙有智慧、勇敢、不畏困难,
顽强斗争,勤劳。回答时板书)
2.这些困难
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而且生存了28年,需
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和
鲁滨孙一起去历险吧!(齐读课文)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
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
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
勇敢地活着,你佩
服他吗?请大家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同桌听,说一说:你佩
服鲁
滨孙的什么?为什么?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围绕鲁的特点)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
想像一下,鲁
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4.通过学习,大家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请大家用一到两个词语来夸一夸他。
5.学完课文
,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利用周围
可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
环境。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
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
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59
45
(四)、课外拓展
大家通过学习,对鲁滨孙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有兴趣,可以读读笛福的
原著《鲁滨孙漂流
记》。
安全提示:保持饮水机的清洁 反思: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
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
课外
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
的同情。今
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
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
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
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
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
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
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
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
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
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
和呆板的生活环境,
59
46
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
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
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
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2.
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
现了智慧、计谋、
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
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
,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 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
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
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
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
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
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
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
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
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
险过程,还不忘夸张
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
说自己
不会在意的。)
4.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
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
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
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
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
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
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
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
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
穿过大街小巷,欢呼
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
如雨,
洒了一地”等
5.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五、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
59
47
不觉地自
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
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
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
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
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
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
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
级读书会。
安全提示:不私自下河游泳 反思: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
、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
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
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
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感情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
br>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
理解
“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对“美丽”内涵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
2.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
59
48
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二、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
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
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
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1.结合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行简单小结。
2.同
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
年的美丽》是怎样
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认读生字新词。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
7.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四、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
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
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
,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
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
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
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
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
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
就从此定格在历
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
这贝
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59
49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
生
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
求,使玛丽·居
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居里夫人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③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
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
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
,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
远的里程碑。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从这两段话中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及其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④她本来
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
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
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
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
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五、回读通览课文,理解题目含义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2
.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的
“美丽”不仅表
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
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
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
越百年,甚至是永远。
六、自主完成作业,课外拓展阅读
1.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2.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原文。
安全提示:不私自结伙外出游玩
反思: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回顾课文内容
1.听写下面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59
50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二、互相质疑解疑,深入探究文本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
3.共同探究: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此处可补充阅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三、欣赏品析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特别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上节课老师
让大家试写居里夫人,列出写作提纲,现在对照你的提纲,想一想这篇课文
在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值得我们
学习借鉴之处。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 由表及里,
应用多
种手法对居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进行了盛赞,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熠
熠生辉。作者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1.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
2.读一读刚才写下来的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共同赏评。
五、课外拓展阅读,自由进行习作
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
人的资料,写一篇有关居里夫人的短文,可以按照原来拟定的提纲
写,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跨越百年的
美丽》和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后所受到
的启发,重新构思并完成作文。
2.搜集
其他一些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一写你心目中
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或
历史文化名人。
安全提示:不玩玻璃制品 反思: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学习目标
59
51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
精细、宛若、
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
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在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2003年10月15日上午
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
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
空。这次载人航
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
瞬
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
数千年的中
华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定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结合本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前的提示,自己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
标。
2.全班交流,确定本节课的共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59
52
1.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2.小组合作,互检互评自学效果,深化提高。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2)交流
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
相机板书: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
br>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
号”载
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3.“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
,怎能不欢欣鼓舞?
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 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
又飞上了太空。(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
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5.请2~3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下的文字,互相评议。
安全提示:防拐骗 反思:
20、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59
53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
独有偶、
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
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
要性。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
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
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
br>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差不
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
最后把“?”拉直
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
们齐读
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59
54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
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
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
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
百个问号之
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
br>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
然机遇
”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安全提示:不去危险地方玩耍 反思: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
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
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
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
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
最后把“?”拉直变
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
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
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
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
陆本来是连在一起
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
59
55
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
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
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
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
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
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
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
只能靠别人
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
便就信了。我们信它,
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
便是怀疑的
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
br>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
要
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
的学说便不攻
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
br>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
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
疑的精神,不要随
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
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
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
和求解中,一
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
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
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
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
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
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
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
59
56
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
使后
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
文化也就不会进步
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
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
话,用具体事实来
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
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安全提示:不结伙生事
反思:
21、我最好的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
最好的老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
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
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2.
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
读提示的要求,制
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59
57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
最好的老师?’”来自主
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
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
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
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
他“最好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安全提示:不在野外用火
反思:
59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