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新版)
四川省商务职业学院-学习雷锋主题班会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
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
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
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
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
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br>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
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
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
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
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
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
致,怎样的心情
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
br>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
名。词
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
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
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
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
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
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
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
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
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
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
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
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
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
复诵读积累语言,从
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小黑板图像,同时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
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
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
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小黑板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
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
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
突出了漓
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暇: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
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
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
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
br>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
认识
)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
着画面当堂
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小黑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
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
理解词语,并
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
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
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
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
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
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
“
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
子中理解
。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
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
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
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
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
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
,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
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
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
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
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
的山”是怎样的一种
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
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
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
,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
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教学反思: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
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
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
在地下也有着很多
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
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
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
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
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
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反思: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
br>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
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
景,从中受到美的熏
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
组中阅读交流,说出
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
位的进行点拨,并结
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
也可以浏览互
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
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
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
录。
教学反思:
语言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
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
得去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
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
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
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
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
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
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
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
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
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
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
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
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
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
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
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
意思,也可以写
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
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
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
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
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
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
找这些句子,再读一
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
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
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
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四、宽带网
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挂图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
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道德
难题”这一意思的理
解。
教学准备: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你买过奖券吗?在买之前,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中奖了,又是怎样的心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生字。
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解决问题。
3、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整体感知:
1
课文围绕中彩那天的情景进行描写。作者用哪几个自然段了这一天的事情?
2
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3
文章是通过回忆的形式来写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
二、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当我们得知自己家中
奖时,“我”“爸爸”“妈妈”各是怎样的表现?用“——
—”画出来,并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br>
2、小组讨论汇报。
三、学生读3——8自然段
1、指名读。没有了汽车的父亲为什么反而特别高兴?
2、想象:当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我”和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有什么样的对话?
3、小组内分角色进行对话,可以想象内容。
四、学习第十自然段
齐读。理解含义: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五、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你怎样看待诚信,自由谈谈。在相互交流的基础
上,以诚信为题写一
篇短文。
教学反思:
6 *
万年牢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找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ba) 闷(men) 削(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
(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
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1)为什么叫万年牢?
(2)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
环节一丝
不苟。)
(3)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万年牢指什么?
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1)什么是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2)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
(3)第三处万年牢指什么?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
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
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3、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
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能赢得顾客,做事讲认
真、讲实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五、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教学反思:
7、尊严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
绍给大家的是一位
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
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
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
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
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
示学生从“什么是尊
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教学反思:
8* 将心比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
能说说
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四人小组的同学轮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
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
容”体现在哪?母亲又是怎
样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5、学习第三小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么?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
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
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
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
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
一具体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一评价。接着,其
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
,然后做归纳整理,
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
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
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
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
里的事,或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
、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烦恼
的事,可以是欢
心的事……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
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
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作文
一、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二、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
后、若无其事”等词
语。
2、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
律的教育。
3、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我们先来学
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
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
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
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小黑
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
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
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
句子,并多
读几遍。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