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绝世美人儿
852次浏览
2020年08月31日 09: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批准英文-成考英语作文




2017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
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
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
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重难
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 察、抓住
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教时:13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
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
3. 会认读本课中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螺”“谙”等生字,会 写“亭”“庭”
“潭”“螺”“谙”
“闲
思。
”“
4.
厌”“和
5个生字,理解
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
搜集、背诵别
1. 感悟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0 × 20
2. 有感情




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诗。
方。
时:
2.
3.
2―3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
教学过程: 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
游了,祖国名山大川 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
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
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
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
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
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
读熟

暗:区别音、形、意
三首诗 2.
四、分组学习 1.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五、班内
1. 抄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写生字。
20 × 20
六、作业:
2. 读、背三首诗。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
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
学过程:

1.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
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

展开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
万 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
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厌――
闲、相看两不
3. 教师简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
感。 此诗是 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
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
与山“相看两不厌”来 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
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
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1. 试用自己的话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描述诗中所写的洞 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
美。
出:
20 × 20





1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




光亮平静。
指。
(2)白银盘和青螺分 别所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
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
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
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
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
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 背诵《望洞庭》
南》 1.

4.
三、吟读、理解《忆江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
3. 说说你从
南”为词牌。
充注释。(旧:过去胜:超 过)
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
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
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
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
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忆江南》
20 × 20
5. 指导背诵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




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
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
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
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五、作业: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
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
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
积累。
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
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
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
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
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
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
教学难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0 × 20




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
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
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
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
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
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 画山绣水,
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
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 着一段
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
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 ,
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
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
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
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
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
名来 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
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
外,桂林山水 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
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
20 × 20
……同学们有没




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
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
了。
文。

(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
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
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
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
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
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
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 得让你感觉不
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
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那是
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

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 的静、清、绿。
(“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
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 喜,读得让大
20 × 20




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
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
“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
?
)读了这
请概括地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 样的印象
说。(板书:静清、绿) 1.

中体会作者具体形
(1)出示文字:

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
2)和原句对比读,说
小结:
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
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 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
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
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
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沙石呢!
的翡翠。
(4

)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20 × 20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朗读。 4.激情点拨
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
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
) 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 1)这
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
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 也
写出了水的静。
奏,学生试背。


(2)播放画面,音乐伴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
刚才,我们感受了三节。 1.小结学法。
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
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 用这种方法
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出最美的句子。
划划:划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扶放结合,
要求:①把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学听
20 × 20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




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
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 师或同
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 间
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
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
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
得 ,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
(围绕教单目


式)(板书:奇、秀、险)
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播放录
象,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
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 画有83公里,所以
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
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 奇,它用手中的
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
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 :美如画)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
20 × 20




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 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
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
情感上和 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
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
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
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
教后记:心理学家布齐的句 式具体地描写。
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
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 小孩是不感
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
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 ,学生
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
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记金华的双龙
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
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
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
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20 × 20
5自




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
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
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
者的游览顺序。
段落大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
(一)揭示课
游览顺序。
大意。 三、教学难点
段落大意。
题。 四、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
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 了
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
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 br>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20 × 20




1.填写生字表。 教师 强调生字“浙”的
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
不要读成wǎ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
“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
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
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联系上
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
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
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
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
明艳:明亮鲜艳。课





沙土显出粉红色。
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
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
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
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
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
挤压: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靠拢压迫。课文中 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
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20 × 20
稍微:表示




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
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
石钟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乳:石灰岩洞中悬在 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
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
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 石。 名目:事
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
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
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
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
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
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
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
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
(三)阅读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
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
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
20 × 20




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

2
教师巡视,对有困
)课文的主要内容
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难的学生帮助 指导。 (
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
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游览的?
学生会忽 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
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
吗?以引导学生 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
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

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
给课文 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
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
4
6
2、3
5
自然段;第
自然段;第
8自然
三段是第
五段是 第
段)
自然段;第四段是第
、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 览顺序后,按
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
20 × 20




14日作 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
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
情景。第四 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
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
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
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
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 感情
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六)作业。
.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
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
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
(三)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二、教学重点
5自然段。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
(二)感受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
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
20 × 20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




开满了映山红, ……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
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
义。
课。< br>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
春末的一天, 在浙江金华,作者踏
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
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 感受一下山中的
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
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
(作者沿途看到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了映山红、油桐、山 、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
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
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
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
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 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
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
在作者眼中却没有 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
20 × 20




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
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
而格 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
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
然段,你 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
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
告诉学生映山 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
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
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
“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
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 是淡绿的,长出时
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
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 白色的映山
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
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
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
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
什么关系?
20 × 20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




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
低,有时平 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
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
急。溪声也会时高时 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
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
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
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 三)了解外洞
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
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 口和外洞
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请一名学生有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
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
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
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


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
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
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
20 × 20




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
(四)了解怎样由

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
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
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
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
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
学生 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
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
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
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

!
不仅游法上
读一读作者当
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
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
20 × 20




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
左右上方山 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
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
来。越往内洞走, 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
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
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 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
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
乘船真是太“险”了!
(五)背诵第四段。
(板书:险)


有(六)作业。
5自然段。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时 一、教学目标
第三课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
三、教
感受内洞的“奇”。
纲。 二、教学重点
的特点。
学难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给课文编写提纲。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
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情况。
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
势,经历 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
20 × 20




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
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
( 内洞有很多石
感觉是什么?
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 色也各不
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
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
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
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
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
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
顶,为 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
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
声音,寻声 找去,只见……
读写泉水的句子)
20 × 20
(学生接下去
(板书:深黑的石洞




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 ,结束了双
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
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 工,我
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
(课文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通过记叙作者游 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
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
章之前,我们的大 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
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
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
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
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
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
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
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
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
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
20 × 20




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
中心我们刚 刚总结了。
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 br>(板书:表达对
确定了写作的内
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呢 ?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
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
听到的 、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
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
特点的,最 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
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
也增添了作者游 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
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
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 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
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
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 的安排,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
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 作者是按游览顺
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
顺序写下来。
(板书:< br>20 × 20
(学生在本上写)
2.路上见闻

1.交待时间地点




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
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 br>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
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
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
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
板书设计: 教后记: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br>通过学习课文,学会阅读游记的方法,引导学
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见闻。
4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
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
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
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
教学导游线路 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
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 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
陶。 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
带着过度语提示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20 × 20




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
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
x

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
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
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
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
你觉得 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哪些语 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
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
请同学发表 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
论情况,教师 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
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
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
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
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 以浏览互联网上的
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
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
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
20 × 20




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卡。
◆ 作业:复习词语
教后记:沿用上一课的方法,引导学生
自学课文,掌握学法。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就春
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
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
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
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
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学时间:6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
光多美好。我知道同 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
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
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
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
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
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 就听从他们的意
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
20 × 20




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
议。最后,由 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
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 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
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
园的花坛,有哪 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
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
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
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
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 我们要做善于观察
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
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 把观察到的景物记
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
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 里发生过的事
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
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 名说说你已
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
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 行点
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
20 × 20




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
段;提建议, 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
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
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
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 ,再读
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
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 的
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
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
快。 ◆宽带网


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
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
集体交流:图
中了解的 知识。
的五岳和五湖。
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 绍,或者
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20 × 20

中华全国总工会-商业租房合同范本


会计电算化报名-个人房屋出租合同


注册电气工程师答案-为奥运加油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写景作文点评


无锡事业单位招聘-离职信模板


教师感言-婚礼新郎答谢词


石家庄师大附中-2013中考数学


芬兰国旗-公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