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关于端午的诗句-志愿者活动感想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
选读课文,
共4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
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
和第六单元“田园
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
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
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
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
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
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
或阅读链接,
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
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
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
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
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
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
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
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
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
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
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重、难点
1. 再识字300—500个,会写字达到150-200个。
2.
练字:练钢笔字,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练毛笔字,写正楷。
3.
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练默读,默读重在练习速度和理解大意。
5.习浏览,练阅读速度和信息查阅能力
6.习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学习仿写。
1
7.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会用标点符号(如冒号、引号)。
8.习作养成整洁、规范的书写习惯,可开展限时作文及专门书写速度训练。
9.简单的读书笔记,学会写内容梗概。
10.书信格式,学会写书信
11.用普通话交谈;学会倾听、请教,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12.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3.会转述,能生动的讲述故事。
四、教学措施与方法
1.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的难点
主要是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语文,用语文的人,所以在平常的
教学中不仅仅是关注的知识的掌握,更
主要的是让生养成会学习爱学习的习惯,这学期
将继续关注以下良好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能够自学课文的习惯。特别是精读课文,如何让学
生自己抓住重难点,学会
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句的表达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学习方法
的掌握,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以及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4)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爱写作也愿意写作。
(5)继续加强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
目的学习,慢慢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其它学科、社会活动
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
活动。加强古诗诵读和优美词句的积累,推广看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课
外知识,引导学
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4.辅优补差活动
教学中既要注
意培养那些优生,也要注意帮助后进生,缩小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
差距,使全班同学都能在原有水平的
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主要措施有:1)作业面
批、有错及时改正。2)课堂上优先提问、优先解难。
3)结合学习情况老师抽时间个别
辅导,请班级里的优秀生为其接对辅导。4)与科任老师、家长经常联
系交流,形成教
育合力。5)鼓励为主,及时表扬。6)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
生良好行为习惯。
5.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
br>(1)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强调真情实感的再现,给予写作
技巧的指点,
指导参与各种作文比赛。
(2)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多下工夫,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杂书”,培养
他们对语
言文字的热爱,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3)在指导写字和朗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和书写水平。六、时间安排
2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
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
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
爱美的情趣。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
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
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
─“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
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
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
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
,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
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
凡”的,神总是“脱俗” 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
,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
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
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
喷涌而出。《独坐敬亭
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
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
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
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
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
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 (内心)不独
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
,又补充介
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
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
了因怀才不遇而
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
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
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
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
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
似乎也不愿陪他,都
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
学
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
和
‘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
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
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
4
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
同时我也感
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
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
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
br>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
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
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
了许多描
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
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
,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
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
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
过的铜镜。(没
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
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
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
好好地领略一
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首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
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
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我还让他们
把这
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
写
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5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
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
位和审美情
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
汉语;从
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
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
上,以层次性的朗
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
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
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
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
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
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
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
补短,
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
机
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
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
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
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
学生的情
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
6
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
教学方法,
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注意分号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
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
育,陶冶爱美
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脑中想象这种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
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放映课件图像,教师范读,对图文
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
生谈感受。
一、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1.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
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
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
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
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
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
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
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
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
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
7
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
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
“啊”的变
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
落句式)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
读出感
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
似火”。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
让学生感受到“秀”
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
领会。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
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
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
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③引导边读边
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
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
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
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板书设计:
山:奇、绣、险
水:静、清、绿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8
教学反思: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
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
,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
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
态,它就会不
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
让学生感
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
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
一个特点的感受,
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
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
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
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
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
品析与体会,或结
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
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
意味绵长
,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
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9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
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
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
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
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
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
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
游图,教
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
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
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
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
(教“粉红色的山,各色的
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
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
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
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
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
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
5.闭上眼
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二)扣
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
、“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
拥挤”
说明外洞什么特征?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
么特点?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
心情。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10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
么。
3.默读,找内洞特点。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
请大家回
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
(二)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空隙——内洞
神奇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
手。例如:调查问
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
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
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
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
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
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
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
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
,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
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
画,师生融洽,不知不
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
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
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
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
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
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
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
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
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
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
突出,学会了
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
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
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
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11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
积累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
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
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
千里的长
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
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
象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
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
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
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
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
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
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找出课文的
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
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描写景物: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
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12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a.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b.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c.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d.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e.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
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a.“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b.“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c.“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d.“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e.“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
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
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板书设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4*七月的天山
密林幽静的美景 移步换景的方法
深处的景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
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
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
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
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
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
《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
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
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
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
:“美!”自然
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
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
美再到雪
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
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
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
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
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
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
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
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
天山中结束
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
13
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
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
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
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
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
,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
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
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
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
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二)过程与方法: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句,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
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
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
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
笔,稍作记录。比如:去
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
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
、妥当,咱们就听
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
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14
第二课时
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
比如校园的花坛,有
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
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
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
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
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
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
写下来。注
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
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
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
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
过类似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
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
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三、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邀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
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
的系
统和完整。语文也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
在
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少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
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
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
思索生
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
就
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从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
中选取写作素材。
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
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
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
15
当生活
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时,语言的激流
就会宣泄出来。教师要善
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
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
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
生机和活力。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
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
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
进学生
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5、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
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
、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
回忆等。
(二)过程与方
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
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
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道德难题”这一
意思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①导入:齐读一句名言: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
矛盾的心理过程。
①自读三~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16
②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品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
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
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
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
br>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
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在这里穿插的句式练习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父亲当时矛盾的心里:我想留,
但不能留,
。我想还,但又舍不得
还,
。这样的练习不仅揣摩了人物的内心,更帮助理解父
亲为何在领奖时毫无喜悦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
又做了些什么?
②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上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k’字的痕迹)
③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
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
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
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④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2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
车,竞
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
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
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
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
位贫穷而
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⑤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
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
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
怎能不令我
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17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①朗读。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②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
得“迷惑不解”了,父
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
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
交往中
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想象拓展
①学到这
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
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
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
能说的话。
②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
请写出来。
●学习最后一段
①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
段)
②齐读中心句。(投影)
●总结拓展
①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②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
言”,并
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的的富有。
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开车
道德难题 留?
不高兴 ? 还?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
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
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
,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
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
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
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8
6、万年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
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初读课
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词语:走街串巷、
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
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
.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
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
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
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
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
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
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二、.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
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三.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
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
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四.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
事讲认真
、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深入体验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
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
来说明。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板书设计:
6* 万年牢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工艺高、质量好
19
万年牢的生意: 好的产品受信赖 赢得众多回头客 生意旺
万年牢的人品: 诚实、守信
教学反思:
教书和育人一定要紧密相连,才能创造奇迹。
7、尊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
、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
人物形象,能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
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
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
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这位大家认识吗?课前同学们查找了关于他的资料,能用一两句给我们
介绍一下吗?
学生会说:哈默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20世纪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大富翁。
哈默先生
被誉为石油大王。邓小平同志称他为“勇敢的人”。哈默先生也是著名的社会
活动家。他用智慧创造了令
世人惊叹的奇迹。„„)
二、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向大家做了介绍,你们了解的都是在他成名之后
,人们对
他的赞誉。可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有人赞美他,预见他会取得
成功。结合课前的预习,谈一谈,(1)赞美哈默的是谁?怎么赞美他的? (师出示问题)
三、师:杰克逊大叔为什么会赞美他,为什么在他一无所有时会预见他成功呢?带
20
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读课文,汇报。
四、师:刚才
同学们说,哈默在自己非常饥饿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先干完活再吃饭,
从这种行为,你有什么疑问吗?
1、学生提出问题。
2、师: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认真默读2-5自然段,找一找
哈默是怎么说的,怎
么做的?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读完后同位交流一下。
3.在学生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提升认识。如:
1、镇长杰克
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
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1)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联系前文谈一谈感受!
师:此时此刻,叮着送到嘴边的食物,他在想些什么呀?
小结过渡:是呀,此时的哈默非常的饥饿
,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像其他难民那样接受
无偿的施舍,不愿意不劳而获。
第二课时
(2)指名读。
2、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
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
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
(1)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能读出什么来?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2)此时的哈默是那么坚定
,那么坚决,在他的心里始终严守着做人的信念,谁
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
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哈默坚持自食其力,不依靠别人。)
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体会哈默态度的坚决,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获得报酬,是多么难能可贵!)
师:正是哈默的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赢得了杰克逊的赏识和尊重,让我们一起
来读读他们这几段。
分角色朗读。
哈默的精神感神感染了你,也感动了我,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位骨瘦如柴
的哈默,我
就是杰克逊,来我问问你:
1、师:你现在可是个逃难的人,食物对你多重要,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先干活在吃
饭呢
生:我有劳动能力,我要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
生:我虽然面对困难,我要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
2、师:你先干再吃,不是一样吗?
生:靠自己的努力,不依靠别人的同情,用劳动换取的食物,我吃起来心安理得。
3、师:什么原则?
师:年轻人,我很敬佩你。你留在我的庄园吧。我为什么把他留下来那?
生回答。
21
这段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很好地引导了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
性格及品质。
师过渡:在困境中哈默还能依靠自己的努力生存,自立自强,他是个有尊严的人。
一个有这
样品格的人,会战胜一切困难,一定是个成功的人。
因此,杰克逊大叔给了哈默这样的评价。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它有尊严!
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意思?
什么都没有,指没有金钱,财富。教师可追问:他现在有什么?
②百分之百是个富翁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
体会一个自立自强,有自尊的人,才可能用自己的
劳动、聪明创造财富。有尊严,
是一个人众多品质中最基本的一种。尊严是一个人的灵魂。
五、事实证明了杰克逊大叔的话是对的,他果然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上课之初,同
学们介绍了,人们对哈
默的赞美,学习了课文,你现在想对哈默先生说些什么?
你们不想对杰克逊大叔说点儿什么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下搜集与劳动有关的名言。
板书设计:
7.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教学反思:
上了《尊
严》这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
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
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以
学生自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加上老师巧妙的指
导,学生较好地读懂了课文,体会到
了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
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
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
克逊大叔的那段对话。学生首先谈对这段
话的体会。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学生仅仅
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和学生展开了对话:“
看来哈默这时并不是很饿。”
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纷纷从前后找到一些语句来反驳我:如前面
的“脸色苍
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这种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
考,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哈墨,体会他在这个过程
中的心理变化过
程。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也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了,
而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哈墨,读出自
己的体会,声调不再像刚才那么高昂,低沉的语气反
而更显自然,哈墨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坚定的语气表
达,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学完
课文后,我又请同学列举了我们学校,我们这个城市有关尊严的真实故
事。同学听了之
后,都很受感动。最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找的有关尊严的名言,丰富了本课的资源,
丰富了学生对尊严的体会。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
为依托,
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
阔视野,增强积淀。
22
8、
将心比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与本文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
物语言描写,而使表
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
的公交车上时,这时
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
面
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
也许
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
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板书设计:
23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将心比心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人 人 将心比心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
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
,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
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
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
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
一种良好的品德。积累有关
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
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
教学重难点:
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
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积
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
,班上的一
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24
这些事呢?
1
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
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 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
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一评价。
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
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
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
归纳整理
,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
并张贴在教室里。
四、学习“我的发现”
1
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 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
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
自己心里的事,或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
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
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
的事„„
3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
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 学生动笔。
5 相互交流,修改。
二 日积月累
1 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 逐句自读。
3 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 教师释疑。
5
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
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2 自读。
3
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25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二、明确本
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
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
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
的事„„
3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
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 学生动笔。
5 相互交流,修改。
课后反思:
学习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26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在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
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
1、指名读本组的导读提示,说说本单元的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看看大自然给了我们人类什么启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朗读全文
2、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自然之道”什么意思。
三、学习全文
1、“我们干了一件愚不
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3、4
自然段,一会儿我请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幼龟
和嘲鸫。
2、指名表演,表演后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欲出而止、踌躇不前”来评价幼龟,
并理解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来评价。
3、当我们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
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一下课文的第4自然段,
指名读,指导学生应抓住哪些词来读,比赛读,指名分角
色朗读,齐读。
4、师:我想问问刚才读导游的同学,你说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
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5、再自由读全文,想想:我们倒底做了一件怎样愚蠢的事。
6、
比较句子,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的事,好心办成坏事,说是愚不可及。
重点句子的理解: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
会受到伤害。”
7、我们来观察一下插图,图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说。
8、课文的第6、7自然段就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自己读一读吧。
27
9、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再默读课文,想象一下,指名说一说。
如果当时你看到食肉鸟吃幼龟的那种情景,你有何感受。写几句话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当食肉鸟吃饱后发出欢叫声时,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指名说。
二、学习第8段
1、谁来读一读导游的话。
2、同学们,如果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
中得到了教
训受到了启示,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得到的启示。
3、学生说完后,请大家找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请找出‘如果不
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
结果。让学生齐读这句话。
三、总结全文
自由朗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事。教给学生方法,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
起来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写作方法的指导:作
者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中的前后照应的写法,例如:
颓丧——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四、综合性学习
1、读课后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说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与好友商议,如何开展这次活动。全班交流,教师提出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感缺失太多。反思教学,诸多感触涌上心头,其突出者有三: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
生生动活泼主动
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
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
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
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
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
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
确,在教学构思
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
br>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
道披文入情
,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
统一起来,而使阅读教学显得
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
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三是评价是学生学习
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
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
取心,激励学生的求
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
我
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遵循人违背
28
保护↘↙伤害
海龟
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自然之道》这节公开课,我的感触很多,主要是有很多遗憾。
这篇课文的
词语众多,每一个语句值得推敲,是一篇极好的写作范文。所以,在教
学本课的时候,学习目标定在理解
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感变化,体会大自然的
启示;学习作者抓住语言、神态、动作进行描写的方
法。
首先,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文中人物感情变化,我让学生们分角色进行学习,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通过学生按角色查找文中的有关自己角色的句子,很容易
找到自己角色
的情感变化,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都准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小
组汇报时运用我给出的汇报提示
,流利的回答出了准确的答案,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完
整性。
其次,我在学生汇报后出示跟
某一角色有关的词句指导朗读,分析词句,感情人物的情
感变化,这样一来,就把文章的次序打乱了,也
显得比较凌乱,不得以我得把文章的内
容设置成过渡语,这样增加了我讲课的难度,课堂上就成了我的“
一言堂”了;
最后,可能是我把重点定在分析词句上,尤其是小龟的动作上,想让学生通过图片,产生对小龟的一种保护欲望,来渲染朗读的效果,感受到作者写幼龟和食肉鸟动作的细
致入微,以及
幼龟有办法进行自我保护,不需要我们人类干预他们的生活。但是却用时
过长,不但学生的感悟没有达到
预期的效果,反而拖长了时间,致使后面的重点没有突
出。
这次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
示,也明确了我的努力方向:第一、我在设计时,零碎
的问题太多,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应该紧扣中心设疑,引发学生思考、
阅读、探究、争论。第二,朗读显得单薄。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
趣,是阅读教学的一
种重要表现手段,教师应运用情景渲染,示范朗读和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等手段,促
使
学生领悟课文情感,生成内在语,激发朗读兴趣,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读得不充分,
不能
透彻理解文本内容,使教学显得不厚重。
以上是我的反思,意在改进教学,今后我会认真研读文
本,根据本班学生特点,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日臻完善。
29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
和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
因,从中受到启示,增
强环保意识。
(三)情感态度于与价值观: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课前准备:
准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 理清脉络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
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 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③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确定这一部分是重点内容?
④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
教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酌情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
方面的原
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
2、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
3、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一是„„二是„„”明确指出
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归纳一下:一是大
自然本身的变化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
人为的因素,破坏植物,
造成水土流失。第6自然段后面用了12个“越”字,具体地写出了这两方面相
互作用
的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土壤的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减产了,
人们就得多开垦荒地;多开垦荒地植物遭破坏,又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循环往复,黄河
中的泥沙越积越多
,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就更频繁。
4、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体会这种恶性循环就是前文所说的“黄河成了
30
中华民族的忧患”。“解除这一忧患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
么?”
5、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
过抓重点
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三、回顾全文,落实重点
1、
引导让学生再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黄河的变化过程揭示得这么具体,
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
解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懂得文中主要是用了大量的数字说
明,如“黄河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
”,“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从上
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4亿顿沉积在下游
河道中”,“有的河段高出两岸
农田3——4米,甚至高出10米以上”,“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
就有4000吨
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些确凿的发人深省的数字
使得文章内容具体生动,有很强的说服力,黄河的“表现”怎不令人忧虑!人们再不注
意保护大
自然,将受到大自然更多的、更恶劣的惩罚。这些材料数据的获得,靠的是作
者平时的观察积累。顺势引
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
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结合课文 讨论交流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
的中心。
(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警醒我们要保护好
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
自然的惩罚。)
3、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 适宜生存
现在 忧患河
人类资源破坏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属半独立阅读性
质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
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把握重点时
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
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
间的关系”细读课文
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
议
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
治黄方
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
者所要表达的中心。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
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
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
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
的忧患意识。
31
11、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
“蝙蝠,清朗,捕
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
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飞机夜航与蝙蝠飞行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蝙蝠探路,飞机上雷达导航的原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
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
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
不同
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
过学
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
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32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
说明了什么?给学生
出示一表格,在自渎的基础上试着填: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
4.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
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同学
们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
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
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发出 遇到 │
蝙 蝠
嘴---→ 超生波---→ │
33
│ 障
启
摹 耳 朵←--- │
反射 │ 碍
示 仿 │
遇到 │ 物
雷 达 天线---→无线电波---→ │
│
萤 光屏←--- │
反射 │
教学反思:
如果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
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
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整个
板书,
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就
更
好了。结合老师们的意见,我觉得同志们说得很对,个别问题的设计模糊,而且课堂
上还要注意师生的情
绪的交流。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
个生字。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
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
以警示和启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课前准备:仿生学小资料,动物特性。
34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组的前三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这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同位互读,教师适当检查。
2、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按照阅读提示来自学。(1)每篇短文主要讲什么?(2)从中受到的
启示
。(3)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4、检查生字词语
三、精读,交流感受
1、交流感受深的句子,交谈受到的启示。
“原来,大自然中
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可请学生画生物链的图来帮助理解。
枯枝败叶(增强)土壤肥力(增多)森林、灌木、野草(增多)昆虫、兽类、鸟类
(捕食)
害虫(吃)森林、灌木、野草
2、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现在,飞机设
计师注意研究
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性能的优良飞机”交流相关资料。
四、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全文,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和学习方法。
推荐仿生学读物,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景获得的启示
小白花小鸟和谐一致
投石水池付出获得
去中变化坦诚谦虚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永远充满着挑战!
读课文,抓住课
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
示》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
,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
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
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
是有些困难
35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积累农业气
象谚语。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高倾听,
应对,表达等语言能
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培养
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教学难点:
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1、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
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
发,发明了木手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2、早
先澳大利亚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的动物。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
了20多只兔子,到澳大
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
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
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
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
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
的损失。很长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区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了一种针对
兔子的粘
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连接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
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
物与植物之间,它
们的关系是协调统一的,哪个环节上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
人类带来灾害。
二、全班交流
三、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科学家解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经过反复实验
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伤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36
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气要稍重一些。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句子中的两个句
子的意思基本是相同的,但每组中的
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和说话时,要注
意词语在表情达义
上的作用。
4、举例子:你还能再举一组这样的例子吗?
四、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己背,互相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让学生说一说。
三、展示台
展示自己办的
手抄报或自己读的有关仿生学的书。交流一下是否受到启发,自己想
根据大自然的什么发明点东西,为我
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第二课时 习作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让学生用十分钟时间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学习中的发现,或活动经过,或心得体会,
你在哪方
面感受最深,最有话说就写哪些方面。
二.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同位相互修改,完善初稿。
四.习作展示,共同评议、修改。
五.再次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认真誊抄自己的习作。
教学反思: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
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
界并不太平„„”
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
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
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
当时,我如果能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
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
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
,相互融合,
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
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
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
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这
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
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
的地位。 语文即
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
本
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
阅读教
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
37
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
到:让学
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13、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
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
为祖国献出一切。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
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8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
民奋起保卫祖
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
后,突然进
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
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
可泣的动人故事
,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
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
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39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
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
呢?
(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
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
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
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
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
赞扬了小
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
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
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40
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教学反思: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较长的课文,阅读理解时要分部分、抓住重点来处理课文内
容。每部分可
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部分主要是德国军官与夜莺的对话。抓住人物的对话
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的
情感。可以再熟读的基础上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会军官问了这么多,就是
要知道
游击队的藏身之处,夜莺都巧妙地进行了回答,并且用野兽、狗鱼等做比喻,狠狠地痛
骂
了敌人。从文中体会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第二部分是夜莺巧妙地用
鸟叫的声音把敌人的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员,让游击队员积
极备战。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游击队员所说的话,
联系上下文弄明白,夜莺的叫声表示德
国鬼子的人数;杜鹃的叫声表示机关枪„„并从中感受到夜莺的机
智,游击队员对夜莺
的爱护。
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德国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并进行
仿写。
第四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写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这一部分重点应体会作者
的写作方法,找出与文
章开头相照应的句子,把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联系
起来读,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首尾照应
。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
,使学生
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
14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
41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小说,篇幅比较长,内容较多。
学习这类课文首先要知道文
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等等,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课文:
1、熟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
2、理清结构,了解事情的情节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思想。
二、检查自学。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PBS——“字词”。(读读)
三、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
部分主要讲雨来游泳本领高。写得好的句子:“芦花开的时候„„在
柔软的芦花里”。“每到夏天„„露
在水面上”。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标题可以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也可以选用课文中
的语句。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概括:游泳本领高或者“望着妈妈笑”)
四、指导读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写得好的句子:“女老
师走到
„„翻开书”。“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小标题:上夜校或者“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五、指导读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3、加小标题。(掩护李大叔或者“把缸搬回原地方”)
六、指导读第四部分。
1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来心理活动的句子,思考:敌人是怎样对待雨来的?雨
来是怎样同敌人斗争的?
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限时)
2、交流。
板书: 敌人:盘问 哄骗 利诱
威胁 毒打
雨来:应付 不上当 不屈服
(机智勇敢)
第二课时
42
一、复习读课文一遍。
二、指导阅读第五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写得美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限时)
2、交流。(小标题河沿上的枪声或者“有志不在年高”)
3、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阅读第六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水中雨来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
样概括。
2、交流。(小标题机智逃脱或者“雨来没有死”)
3、有感情地朗读。
四.归纳中心。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机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
,
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五.讨论:课文是按怎样的叙述顺序表达文章中心的?
1.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板书:
雨来 游泳本领高
↘
上夜校
↘
掩护李大叔
↘
智斗强敌
↘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 ↘
(热爱祖国) 脱险
2.“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
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在抗日战争时期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就他一个吗?谈谈你的认识.
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还乡河、芦花村和小英雄雨来的句子。
板书设计:
14、小英雄雨来
雨来 游泳本领高
↘
上夜校
↘
掩护李大叔
↘
智斗强敌
↘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 ↘
43
(热爱祖国) 脱险
教学反思: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
,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
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
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
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和体
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
br>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
吁“要和平
,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
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
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
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
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
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
深刻的词句。
能力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阅读课
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
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
情。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44
一、 导入新课
1996年
11月,一个中国孩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你知道
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
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看看孩子在信中写了哪些内
容?他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信?
二、 联合国简介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 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 读准字音
2、 记清字形
3、 理解词义
五、 学习课文
1、 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 读读这一段
六、 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
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 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
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 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
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 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
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 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 带感情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
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
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
和感情,
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
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
45
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
体会;通
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
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维护世界和
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
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
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
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
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46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3、“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平,反对战争
的信念。
3、组织学生办小报《战争与和平》。
4、学习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教学反思:
战争,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
烟和炮火,
但我们亲眼目睹了呼啸的导弹顷刻间让美丽的家园化为废墟,亲眼目睹了鲜血淋漓的儿
童和失声痛哭的母亲,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些身处战争中的人们该是如何在水深火热中
煎熬,那种整天
都提心吊胆地日子,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啊!不太平的世界,让人们不
知道后一秒钟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
?
罪恶的子弹我们无法阻止,战争的局面我们无力扭转,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力量
是多
么渺小,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课堂、通过文本、
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
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
一、对文本的挖掘
首先,我把第四组有关
“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几篇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专
题备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便
是作为前一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情感教学的延续。在前一篇课文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
酷,看到了充满血腥的战
争打破了世界的和平,也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
的心
情。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再来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
已不
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
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
蔚蓝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
况:巡弋的战舰
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
br>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
47
点,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带着疑
问进行探
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让学生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
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探究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
么?是怎样理解诗中的“?”,这四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
品读中感悟,这个“?”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
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我又对这个“
?”进行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模仿
诗歌的格式来小练笔,也来质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有文
本可依,学生写
起来并不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前四节,我从文本中挖掘出的是
一个“?”,那么我从最后一节的希望与
祈盼中挖掘出的是“„„”,这是诗歌中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
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
深长,它省略的不仅仅是无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人对和平的祈盼。抓住“
„„”,
我通过导语不断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让学生读出发自肺
腑的呼唤:(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师)
我们希望
,我们祈盼--(生)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师)我们希
望,我们祈盼--(生)
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师)我们希望,我们
祈盼--(生)让绿茵茵的草地永远滚动
着欢乐的足球„„这样的处理,意在让学生拓展
运用文本的语言,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评课中,金老
师对这一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课文最后对教材的独到处理,令人叫绝。用一句“我祈盼,我希望”开
头,把前面几
节内容重新做了消化、吸收、重组,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对情感的挖掘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手段,是过程,也是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奔流
的河,
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先沉醉其中,才能引领学生浸染在课堂情感的流水之中。
这首诗歌情感强烈,富有感染力,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限渴
望。引导学生体会诗
人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是本堂课的教
学重点。挖掘情感,是我实施本课教学
的另一着眼点,我主要从以下的几个通道进入情
感的世界。
一是以情动情。教师丰富的情感、
饱含激情的导语,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唤起学生情
感的号角。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动情之处,我总是抑
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看到感人
的文章我常会禁不住地热泪盈眶,记得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
就课堂上哽
咽了,结果引起了几个女生的唏嘘声,那是情感的传染。这堂课上,我激情澎湃,一句
句悲愤的话语,一声声深情地呼唤,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激情中。一位听课老师这样评
价道:整堂课,
教师如诗般的语言让人沉浸于诗歌的遐想之中,教师丰富的情感、抑扬
顿挫的语调唤起了我们对战争的的
憎恨,对和平的殷殷期盼!“这究竟为了什么?”就
在那一刹那,老师的眼圈微微泛红,语调低沉但却底
蕴十足,这就是一位语文老师的语
言功底、情感底蕴!
二是感情朗读。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
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课堂中,我首先通
过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出感情,如我一次次地引导学
生读“这究竟是为什
么?”,读出疑惑、悲愤、质问、控诉、抗议的语气。其次,将读、想、说有机地结
合
起来,做到读、品、感。如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深入地读一读,抓
住重点
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
入朗读,在有感情诵读中
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三是利
用多媒体画面和背景音乐渲染情感。课前我精心选择一组有代表性的图片制
作成课件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
,课堂初始,一幅幅残酷的画面,一张张哭泣的脸,直入
学生眼球,立刻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浪。一曲《
祈祷》更是揪住了学生的心,唤起了心
头那一股强烈的祈盼之情: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多少祈盼在心中,
让世界没有战争,让
和平永远在!
48
“不能只挖一
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孩子走多远。”这是
我在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时记下的
。对比这些特级教师,我知道我现在为学生挖掘出
的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坑”,但我相信通过不断挖掘
,不断努力,我的“坑”定会越
挖越深,最后成为一口“井”。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
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读成语,了解
成语的含义,并
能试着运用。
2、过程与方法: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
br>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宽带网
,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
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
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准备的新闻、英雄人物的故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小新闻发布会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
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
看报、听
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9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规则: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
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
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
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
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
第二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二、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故事交流会,评选故事大王比赛。
第三课时
一、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来说一说。
二、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
1、习作有几个要求?哪几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三、根据观察,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
2、他的妈妈在哪里?
3、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5、„„
四、根据问题自编故事。
50
五、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根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
过、结果。
六、练习习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七、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八、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教学反思:
“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为我们安排主题是“小小
新闻发布会”,一是引导学生走进
社会,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是训练搜集材料能力
的继续;二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组
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
高口语交际能力。
早在上本组第一篇课
文时,我就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广泛的收集新闻资料,为
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也为了更好的配合本组
课文的学习,我把资料的范围缩小了(因为
住宿部学生一周回家一次,搜集资料的时间有所限制。),只
要求学生去搜集关于“战争”
话题的新闻资料,从而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17、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
穿梭、流
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
好词佳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
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51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很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请大家
来把这些诗句读一下。(出
示描写春天的诗句)
2.我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出示春天的图片)请大家唱一下这首关于春天的
歌曲。
3.今天我们来学习17课《触摸春天》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齐读课题,理解课题,揭示课题。
2、 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3、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4、 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5、
检查本课生字词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你从哪里看出安静很喜欢春天?
3、 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快速浏览课文,
1.想想作者最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双横线画出来。
2.
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二、 研读课文,学习1自然段。
1.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整天”说明了什么?
2.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
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
点儿磕磕绊绊。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2、3自然段。
1、
课文的2、3自然段中有哪些句子也能帮我们了解安静呢?
2、
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 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
解)
四、学习4—6自然段。
52
1、“全新”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经历过。
2、那么什么是安静重来没有经历过的呢?孩子们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4、5、6自
然段去找找吧!
3、“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
慢慢”和“极其准确”说明了什么?
4、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五、学习第7自然段
安静是个怎样的女孩?
善良、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六 、 知识拓展
1.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谈谈你是怎样理解
这句话的?
从安静的身上,作者默默地感受到了这位盲童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
命的热爱,因
而情不自禁,有感而发:每一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
全的体魄,只要热爱生活、热爱
生命,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
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出示相关人物及事
迹)
2.你能归纳本课中心思想吗?
3.主题思想
4.小练笔
七、拓展练习
1、摘抄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写下自己的体会。
2、收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和事,办一张小型手抄报。
板书设计:
触摸春天
安静 蝴蝶
热爱生命
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是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
手、用心灵
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
用词丰富、优美。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吟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
文的
人文意蕴,使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在上课前,安排了一次体验性活动“假如我是一名盲人”,让
学生蒙上眼睛走路、
写字等,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之后组织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感
受。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生动、鲜活的体验性活动极富感
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认识安静
初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说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既是阅读理解的起点,又是阅读理解的归宿。
53
在课堂上,学生纷纷把自己最先的感知表达出来,而且有理有据,如:善
良(因为
她捉住蝴蝶又放了它。)喜欢春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走得很流畅„„)有灵性(能
够捉住蝴蝶),快乐,热爱生命,内心世界多姿多彩等等,可见学生初读课文时不但读
懂了课文内容,而
且做到了边读边想,有了一定的读书能力。经过老师的这一番表扬,
学生思考的劲头更足了。
三、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
来说还不够,还应对
文章进行仔细研读。这篇文章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意虽尽而意无穷
。
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多读几遍,认真感悟,并把你的感受
写在旁
边。
文贵自得。叶老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所以我在这
里细心教给学生读书批注的方法,以使他们学会读书。
学生抓住“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
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体会到
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我给他们补充海
伦·凯勒的话:“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
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
世界。”
一个同学又联系生活实际:很多盲人眼睛看不见,但他们的听觉、触觉等比常人更
敏锐,使学生对安静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做动
作,一起触摸,一起体验安静的内
心感受。由于课前进行了体验性活动,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起进入了
安静的内心世界,
体验到安静的独特感受。
联系安静的这一连串动作,学生对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句理解得也很丰
富多彩。
四、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这是作者由眼前
这动人的一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在理解
这
句话时,学生联系到了自己,也联系到了身边的一些热爱生活的人,但由于阅历所限,
学生对
那些身残志坚,创造出生命奇迹的人不认识,不了解,这时教师适时补充:海伦·凯
勒:生活在黑暗中,
幽闭于盲聋哑世界里的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
构,为残疾人造福;贝多芬:音乐家,
失去听力后创造了《命运交响曲》;张海迪:胸
椎以下失去知觉,自学成才;智障指挥家舟舟;聋哑世界
里的舞蹈家,《千手观音》领
舞邰丽华„„听了这些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感悟?打开心灵之窗,写下
自己的所思
所悟。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背下来。
2、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资助活动中全面
提高语文
素养”,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54
18、永生的眼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
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
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
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详细地复述课文
(2)
简要地复述课文
(3) 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 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 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55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 才华横( )、文( )、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 )挡、( )织、( )力、( )国、( )成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 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 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
事态度的句子,体
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
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
身的一部分。很
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
br>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
睛。如果一个盲
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
br>妙!
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56
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
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
骄傲!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
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 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 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
请同学说一说
(3)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
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 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
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57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捐赠角膜) 母亲 父亲 女儿
(“我”的态度)
(不理解)——→(理解)——→(影响)
教学反思:
讲授《永生的眼睛》这课时,总体感觉比平时要好很多,因为学生认真听了,思维
也紧紧跟着我的思
路在运转着,所以感觉课堂气氛很好,尤其最后游戏活动,使学生再
次感受了通过捐赠给他人获得新生的
美好。
课堂上学生能展开丰富联想从各个角度来说眼睛的作用,即失明给盲人带来的切实
痛苦,更有甚者,学生自动联系到以前学的《语言的魅力》里的句子,将这个环节引向
高潮。
但我觉得自己美中不足的就在于没有能按照现在倡导的理念,多指导学生读,有感
情地读,抓住重点词句
读,展开想象让学生更理解课文,与文本产生共鸣。
今后我将更塌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今天的
不足会让我明天更完美。当然,生命
的意义就在于寻找一种明天会比今天更进步的感觉。
19、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5
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
累好词佳句。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三)感悟作者对生
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
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58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
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
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张海迪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
共计35
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
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
难地创作。张海迪
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
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
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
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
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
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
时染上了类风湿
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
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
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
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
介绍自己
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
他小组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出示思考题: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
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59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
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
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
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2)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
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
角度说明,生
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3)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
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
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
女作家
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
2、自主品读: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
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
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
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
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
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2、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跳
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
望”。
2)“隔了
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
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
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
截,充分
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
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
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
生长,昂然挺立。”
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
靠
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60
作者为
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
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
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
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
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
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
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板书设计:
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生命 生命
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
跳给我震撼
有限的生命 无限的价值
教学反思:
回顾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已参加了三次学校举行的教学策略研讨会了。这次第十五
届小学
策略研讨突出“学生参与”的主题,本身就贴近了真实的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
活。我由衷地为大道语文
课迈进了真正的课堂生活而高兴。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本课属第
五单元一类文。首
先从课题来看,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如何把这个人生成长中很重
要的话题让十岁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昵?我们知道不同阅历的人,不同经历的人
对生命的
理解和认识是大不相同的,于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经历为线索展开教学。随着对
作家杏林予的了解、敬仰、
到对生命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而彻底领悟了生命的不同含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
与。说到参与就要考虑到主动参与、被动参与,
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很好的主动参与。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
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
,在师生共
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主题教育理论的滋养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
如何在课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并在学生需
要时能适时地给
予指导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
的气息,如:学生感谢同桌的提醒,老师感谢学生的补充,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课题中
的两个“
生命”的不同解释,课堂上呈现出辩论的情景„„。这种精彩的生成说明了学
生的思维被焕发,被激活,
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学习中,课堂上
学生的情绪由平静到泛起微波再到波澜壮阔和
奔涌不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富有生命活
力的课堂,这精彩来自于充分的预设,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认
可,来自对学生独立人
格的尊重,来自教师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
瑕,我们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们要牢记教
师的厚重沉淀,知识的广博,充分的预设,先进
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础。
本课中“交流新发现”和“书写生命感言”的设计都体现了读与
写、言与书,工具
与人文,自主个性张扬与教师指导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课结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开始了,如果教师们评价中说我成熟了,大气了,那
61
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钻研,深思熟虑
,力行实
践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相信我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坚实!
最后想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人次之间的关系。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与学生的参与深度的关系。
3、教师指导的时机与学生参与的热情之间的关系。
4、课堂所提问题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影响参与的因素有许多,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每个人的课堂都能精彩纷呈,让我们
都来享受充满
活力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吧!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
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课时安排:1课时
20、花的勇气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归纳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看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
么?可以把自己感受较
深的句子勾下来,有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
62
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学生汇报,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学生对于几个要素的总结:时间、地点、人物、
发生了什么。
4、师总结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品味语言
1、学生自主研读
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深刻
的地方仔细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
“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
一震”分别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
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在规律
的心跳,让
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
仅是作者从自然界感受到这生活的真谛,很多人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交流收集的关于生
命的名人名言。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本文及这些名人名言对你有什么启发?写一写。
板书设计:
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
以及由此产
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
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进而闪现出思想
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是教
学的重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
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是教学
的难点。
我放弃了原来的抓作者心情
变化这一条情感线,主要抓住花的变化过程──从美到
更美展开教学,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读悟,使
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在说
话、写话中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整堂课采用线性设计,层层铺垫
下来,导入、过渡
自然而又巧妙,在教材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悟结合、学习资源的开发等
方面有自己的思想与相应的策略。课上下来,觉得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离预
设的目标
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学生因素(使用老教材的四年级学生
63
可能不适应新教材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地进行引
领也是一
个原因。例如: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或不应对,
缺少评价和适度的指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开移”而缺少“纵深开掘”。
在研读重点句段
时,能注重读悟结合起来,但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领会重点词句在
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个值
得思考的问题。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
能: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继续
深化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
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
言。
(二)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
中认真揣摩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
外之意,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
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成语故事,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中华
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利用课文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抒
写对生命感悟的文章,那用心去感受春光的盲
姑娘,那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祖孙三代人,以及那些砖缝里
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
力求生的飞蛾和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小花,无不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同学们课
下还搜集了许多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相信你们对生命也一定有自己的解读。今天,我
们就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来畅所欲言。
二、学习课文中的资料。
1、默读资料,想一想这些资料都讲了什么。
2、全班交流对资料的解读,搞清楚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度。
(1)面对个体生命与更多人的生
命的时候,众多的医护工作者们用自己的生命谱
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命。
64
(2)我们身边,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
(3)生物界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
3、交流: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生命的资料呢?给同学们说一说吧!
三、交流——有感于生命
1、学生自己思考、组织语言。
(1)生自己确定发言角度,选择内容,组织语言,注意围绕自己选好的内容组织
语言,切莫走题。
(2)自由组合,互说互评。说的过程中注意语言流畅、中心明确,听的同学有不
明白的地
方可以提出来,对说得同学提出修改意见,评出小组讲得最好的同学。
2、全班交流:
四、总结: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假如生命是水船。请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请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的海域„„
五、我的发现
1、读一读,说一说。
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他们发现了哪几种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你在阅读过程中还发现了哪些方法呢?
2、师生共同总结方法:要体会揣摩句子的含
义,除了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
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外,还有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体
会等方法。
3、迁移运用:学生快速阅读本组课文,想一想,通过再次阅读,还发现了哪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自己是怎样读懂的。
4、总结:阅读时要认真体会、细细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领会句子的真
正意思。
六、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三段名人名言,读准字音。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三段话的理解。
3、自由背诵
4、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七、成语故事
1、生自读故事,有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学习。
2、读通句子,读懂故事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4、练习讲述故事。上台讲故事。
第二课时
一、确定选题。
师:在口语交际中,那些内容、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请结合实际,从中
选择习作内容吧!
二、回忆写作方法:
师:本组几篇课文在写作上,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回答后师小节: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现象中引发思考,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
感悟。
三、学生习作
四、写好后修改自己的习作。
65
板书设计:
用心创作 巧妙构思
教学反思: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21、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14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理解“时令
、屋檐”等词语。
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教学重、难点: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描绘引入
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
香;在夜
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
同学们,我们今天共同走
进乡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揭题)
二、初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号,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
4、指7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66
5、默读课文1—6自然段,想想描写了哪几处乡村的风景。
第一自然段:屋前的瓜棚;
第二自然段:门前的花、屋后的竹;
第三自然段:房前屋后的鸡群;
第四自然段:屋后的小河;
第五自然段:傍晚吃饭的情景;
第六自然段:瓜架上的纺织娘。
二、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2、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读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2、想想文中描写了哪几处乡村风景?
3、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找出来并读读。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4、喜欢同一处风景的同学在一起品读,交换自己的看法。
5、有感情齐读全文,并想像画面。
6、你觉得这篇乡村课文写得怎么样?(形象、生动)
二、积累好词、佳句。
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三、画。把你喜欢的一处风景的段落多读读,并展开想象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
无论何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 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
四处:鸡(悠闲自得)
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 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 秋天
教学反思: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
春游,参观贝尔科普基地的情景。贝尔科普基地在关外,途中
经过一片庄稼地,地里种着时令蔬菜,长势
正旺,放眼望去就像一块块碧绿的翡翠。我
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蔬菜真新鲜,好一派田园风光!看到此情
此景,孩子们的表现更让
我感叹:他们大呼小叫:老师,快看!生菜居然长在这里,啊!那是我吃过的菜
„„是
的,乡村生活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陌生的。庄稼地留给他们的印象似乎超过了科普展。
67
他们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的兴奋,津津乐道,滔滔不绝„„
因此在《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备课时,我就想应该抓住学生对乡下生活的好奇、向
往,抓住
田园风光的独特、迷人的特点,通过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和谐的农家画面,
通过城乡对比,让从未接触
过农村生活的城市孩子从平凡的事情、普通的场面体会出的
乡村生活的美。细节的感受体现在具体的教学
中:
一、提问导入,轻松自然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我们生活在深圳。”
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深圳的特点吗?”
生:“深圳是个现代化大都市,很繁华、有许多高楼大厦„„?
师:“我们生活在大城市里,
对城市的生活不陌生。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
体验一下另一种生活,我们一起去《乡下人家》看看
,去感受一下乡村生活。
(板书课题)
(说起自己生活的环境,孩子们能够抓住城
市的特点描述,如:城市的繁华、
城市的高楼大厦、城市的现代化等等;提起乡下生活,孩子们眼中就流
露出好奇、兴
奋„„在他们的脑海中就会有一个疑问:乡下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恨不得马上就去看看。这样既轻松自然地引入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我感受到
不论上什么课,如何引入是很关键的,就像盖楼建房,开始地基不大好,
整栋房子就没法盖了。引入得不
好,整堂课就会散乱无章,犹如一盘散沙;好的引题,
就如一堂课有了骨架,剩下的血、肉就看你如何去
填满,想丰满圆润、想挺拔苗条、想
威武强壮„„都可以达到。)
二、听文观景、如临其境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
那房前顺着棚架爬
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以这是令开放的美丽的鲜
花和午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
觅食的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们
在门前的树荫下边吃晚饭,便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
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景
如梦乡„„
(此刻多媒体课件起到了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
个自然、和谐的场景,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
的蛙
吵虫鸣,感受到瓜棚月夜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
活的
乐趣。)
三、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
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
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⑴ 学生发言,教师指导点拨:
(瓜藤攀援图
鲜花轮放图 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
图)
⑵
小组为单位轮渡一至六自然段:
(在这个环节上,学生能够拓展思维,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描述乡村生活
,如城市里的
鸡鸭生活和乡下的鸡鸭生活对比,城市的繁华、节奏快和乡下生活的质朴、悠闲得比较,<
br>但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场景时,感觉到学生语言的贫乏,好词佳句积累欠缺,今后要拓
展学生的知
识面,督促其多读书,多积累好词佳句)
四、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1、几场春雨过后,到哪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
来:
68
(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2、青、
红的瓜,碧绿的藤荷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
一对石狮子或者两根大旗杆,可
爱多了:
(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3、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
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
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
走来走去: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4、„„(品味语言
,在朗读方面还要加强指导,通过读体会乡村生活的纯朴自然、
富有情趣,指导前与指导后应有区别)
总之,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们对乡村生
活有了更多更
具体的体验,在整节课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注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
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
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也
感受到学生语言的贫乏,好词佳句积累欠缺,今后要拓展学生的知识
面,督促其多读书,
多积累好词佳句,还要加强学生朗读的指导。
22、牧场之国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积累“膘肥体壮”“辽
阔无
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二)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
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
向往之情。
学习重点:积累词句
学习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
69
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
。请几个同
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
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使国
,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
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
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
牛的悠闲自在。)
师:这一段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
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体会作者用词
的准确性。)
师板书。(牛多)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作者拟人句的
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比赛比
赛。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练习背诵。
师小结: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
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
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
牛、一匹骏马、、一只
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
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
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
句。
作业: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并配以简短的说明,课外展览并分小
组评比。
板书设计:
碧绿草原、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膘肥体壮
70
绵羊猪群,悠然自得
晚霞满天、牛羊歇息
教学反思:
我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新课伊始我用郁金香
激趣导入,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回答出荷兰,然后自然而然的想了解荷兰,
所以这时汇报资料,在学生对荷兰有一个初步印象、心里想了解荷兰时在读
课文。本节课的重点是积累词句,难点是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为了能解决这两点我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最终,圆满的完成
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缺点是评价语言的单一,部分学生平翘舌音不准,在今后的教
学中要在这方面训练学生。
23、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
两首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
两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
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
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71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
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
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
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的长短不一,
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
决不了
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
又显得柔和,
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72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教学反思:
学习语言的确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熏陶、训练、实践的过程,决不可以一蹴而就,
更不可能
“速成”,这是规律,也是科学。读读背背,圈点勾画,比较鉴别,翻翻查查,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
种重视语言品味的做法是应该提倡而决不能抛弃的。它与繁琐
的分析与肢解文章完全不同。
24、麦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
认读。
(二)过程与方法: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
真
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挂图,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
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
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 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7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
”,要求每
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
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
曾经见过的字
,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
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
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
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
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
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
什么意思?课文中
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
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
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
一定的基
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
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
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
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
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
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
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
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
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
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
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
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设计:
诗意的田园,美妙的村庄。
教学反思:
74
老师有给学生个性化读
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意识。但其中也不乏老师的点拨与鼓励。
再如,这节课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以读
代讲,以读代答,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
中感情,读中理解,受到熏陶。在读中去与文本对话,生生对
话,师生对话,老师完全
成了参与读,参与对话中的一员。
这也使我体会到,新课标精神
下的语文课堂,给了老师更大的自主和自由,但也对
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课堂上的生成是与与
预设不同的,需要老师不露声色,
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
据这句话
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
不住的。
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
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
br>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
文就是介绍
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
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
来的?
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 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
个怎样
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
75
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
小不一的
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
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
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
示了怀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
的。将
四段的段意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 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
口才和辩论能力的
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
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
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不平常,不简单。
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
关的语句读一读。
(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
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
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
鲜明的对
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76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
么看的?(亚
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
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
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
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
论是什么
?(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
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
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
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
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
伽
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
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 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
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
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
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
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5 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
立思
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
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
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
问题进行对比;
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
(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
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的好教材。然而,
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
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
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
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7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
地方是:一是把握要求,设计教法。学生在接受学习任
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这课,要了解伽利略通
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两个铁球同
时着地”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我又针对本文的特
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
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激发兴
趣,调动
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
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
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
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
、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
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6、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
贯注”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条理。根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刻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根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78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全神贯注》。谁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生: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按照阅读提示研读课文。
4、小组交流、讨论。
5、大组汇报
(二)、按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1:读课文,并讲解不理解的词义。
提醒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生字。
2、小组2: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1,2)罗丹全神贯注修改自己已经完工的雕塑作品。
第二部分:(3,4)罗丹发现自己把茨威格忘在了一边。
第三部分:(5)茨威格对这件事很有感触。
3、按照阅读提示归纳成几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①介绍有关罗丹的资料。
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画出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曲线部分
由老师补充。)
④理解“全神贯注”和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四)语言表达训练
谈谈你对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看法,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谈,鼓励学生发表独
立的见解。
作业;搜集各人全神贯注做事的故事,召开故事会。
板书设计:
应工作忘记
罗丹 朋友
全神贯注是一种成功的精神
教学反思:
在《全神贯注》这节
课上,可以看出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教师课前出示名言,
引导学生朗读、质疑、谈对课题的理解,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了
“朗读比赛”,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按自己
的理解去读,愿意把自己的
想法告诉别人;在“拓展运用,延伸课外”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播放罗丹
的雕塑作
品,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再次激起学生对罗丹的敬佩之情;最后,教师赠送名言书签,
学生读书签上的名言,感受老师寄予的希望,进一步融洽师生的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为全文作了
巧妙而有意义的总结。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意蕴深远、极富创
意。一颗红心里写上“全神贯注
”四个大字,中间套有一颗小红心写上“精益求精、如
痴如醉”八个小字,一个箭头横穿过两颗红心,指
向右边“成功”二字。这些都是在以
后的课堂上应该继续发扬的。但是,在这堂课上,我发现学生朗读时
语气平淡,缺乏激
情,尽管我在课堂上及时作了指导,但效果还是不明显。特别是在“把你自己认为最能
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读出来”的这一教学环节中,不管是自由朗读,还是比
赛朗读,
听到的只是平淡的朗读声,根本没有把罗丹工作时的全身心投入、如痴如醉的
79
工作作风表达出来。
其实我在备课时,就力求体现新课程标
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想在课堂上营
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把读的自主权还给学
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
地位和主体人格,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教师的对话,训练语感,陶冶情感。而
事实上,
学生这样的朗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及时改变教学计划,增加了“教师范读课文第二
段、学生看插图想象”这一环节。之后再引导学生齐读,这一次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中
明显有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的体现。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深思,教师要善于及时调整教学
思路,灵活运用教学理念。在阅读教
学中,我们是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
主体人格,珍视他们个性化的朗读。同时,也不能忽略
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
创造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声、读出意、
读出味、读出
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师生长期不懈努力,充分利用平时的早读、课堂进行有效地训练。同时,可以请家长配合,营造
讲普通话的家
庭氛围。长此下去,学生不但乐于朗读,还能善于朗读。
相同的是:
重视夯实语文基础的训练。重视教规律,教方法。
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
来,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无师自通,
而是伴随着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成长,十二个学期的循序渐进,师生
教与学的共同努
力当中习得的呀!
为孩子们服务不应是一句空话,要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
所需要的语言素养与能力考
虑。现在强调多读,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
解的语言
训练,也不排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条理是怎样清晰的,立意、构
思、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有些什么特色,以及教给概括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甚至小到标点运
用是否正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如果我们不去有意识地这样咀嚼,
训练,有些东西像过眼烟云,飘然
而过,又怎样沉淀,内化为一种坚实的语言基础和能
力呢?当然,这一切训练要从读书活动中自然渗透。
现在,我们有些课上得热热闹闹,在书还没有读熟的时候就大谈“感悟”“体验”,
一篇没
学好就要带多篇。尤其是公开课,好像不弄出点新花样就愧对了这公开课一样,
好像像常规课那样扎扎实
实地读书、读词、造句、写字,教读书方法,课上得平实了,
就愧对了观众一样。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得
到了些什么呢?或者说,除情感上有所激动
以外,对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收获大吗?
如:怎样理解词语?教给学生对每一个语素要咀嚼,分解组合,更联系语境,联系
生活实际去理解;再如
,读书时抓住重点句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抓住一词,辐
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还如,
段与段之间是什么联系,主要内容怎样用简洁的
语言表达?都要渗透训练。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把
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教
是为了不教”。学生掌握了这样一系列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和阅读速
度会提高得更快。
该教时就要教,公开课不教,课下再去教,或者再交钱到培优班里去学,这又是何故呢
?
这节课与前几年上的课相比,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如,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中
提出的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体现了个性化的阅
读。你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罗丹的全神贯注就读哪
一句,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由你所
体会到的情感所决定,不必一个模式,一种腔调,你能猜出老师要提
什么样的问题吗等
等。
80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一丝不苟”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
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聋哑青年忘我的学习态度,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与人合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
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
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
,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
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
“没
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
如果是会说话的人,
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
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
“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81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
“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
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
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
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
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
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
别”的
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
忘我的境界”,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
有时
”“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
他似乎忘记了时间
,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
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
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
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
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
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
一个“先”字点明了“
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
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
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
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
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
82
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
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
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
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
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
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
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
时抓住了金鱼的特
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
做有什么好
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教学反思:
课本中的插图,它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助
手,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时机。在教
学中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从多方面作出辨析和判断,
理解外貌描写的特征,
83
作用,并由学生入境入情地体会课文
表达的思想感情,发出内心的赞叹。进而充分地感
知青年内心世界的美好,产生对青年的敬佩之心。本课
我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有特色:
1、第一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聋哑青年”爱鱼的
特点进行深入
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课文中找根据,具体感受“忘我的境界”。<
br>在找根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
分析、概括
与表达的能力。
2、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聋哑青年的形
象更加突出。首先应让学生分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
紧扣一
个“先”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弄清“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之间
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
中,凸现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
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3、第三题,重在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与抄写中,体会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28、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84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
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
思考:
阅读要求: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
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 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 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
板书设计:
勤劳是获得幸福的源泉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通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充分地读课文,自读自悟,多读
课文,然后围
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谈谈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方法,互相提出和解决问
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因此,在
学习课文时,在
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不怕<
br>困难,还能体会到父亲热爱土地、信赖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感情。明白作者的目
的是通过讲
“我”家失去菜园,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重新开辟了新菜园,赞扬了
父亲不怕辛劳,坚忍不拔的毅
力。
85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写自己敬佩的
一个人,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二) 过程与方法: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
态度自然大
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阅读成语故事,
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
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
的伽利略
,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
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
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
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
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
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
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
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
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
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 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
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
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
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二、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86
2、 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 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
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
一种作用?
三、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
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
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四、阅读
1、
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 指名朗读。
3、
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
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
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
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
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
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精彩回顾
1、 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 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四、习作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五、评议
1、 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
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
流。
4.全
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
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教学反思:
87
英国教育家
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
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
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正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
的领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
生去独立自主地感悟。
研读是学生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
些不同,
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
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
平、认识能力、生
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
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
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在研读的过程中出现学生独立自主
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
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的,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悟。
这种个性差异
的阅读感悟,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和理解,如学生的读,学生的对“动人”点的选择。当然,同时教师
也注意了正解
价值观的导向。
29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
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
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
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
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
意见和
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88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
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
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
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
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
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
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
,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
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
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
会从故
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
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
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
,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
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
,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
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
冰本领,就
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
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
要读好纪
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
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
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
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
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事、虱。
2、写字、写词。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刺”左半部
分是“
”不是“束”。
89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
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
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
边。扁鹊
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
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
过一会儿,太子就
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
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
,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
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
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
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
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
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
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
鹊的话;
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
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
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
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
,怎么会
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
道理。
90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
?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
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
,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
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
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
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
症,这
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
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
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板书设计:
一次
二次
三次 不听劝告,一命呜呼。
四次
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
做人的道理。
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
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会让大家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
“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
确意见”的道理;练习提出问题和
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91
30、文成公主进藏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
、求婚、断定、
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
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
育,体会文成
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
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
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
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
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
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
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
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
乃巴山,
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四、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
都是好方法。那么,
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
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92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答应要求--进藏途中--作出贡献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
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
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
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正确把握语
文教育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的语文课程。本教学设计就力图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以读为根本,以“动人”为
研读专
题,开展研究性阅读,采用板块式设计,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
拓
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
整体(感受和领悟写
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另外,
通过研究性阅读这一载体,努力实现学
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个性,在培养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收集资料─
─推理假设──对照验证”等
科学方法论的初步形成。
31、普罗米修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
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
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93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对普罗米修斯和人间为什么没有火种有大致了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
《女娲补天》、《猎人
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
看过
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
讲
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
(生根据收集的资料
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
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
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在读文中,有没有艰难的词或长
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可
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多音字:肝脏( )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
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三、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住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
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
概括为:
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
说。)
四、分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
写得好,
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94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
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
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
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
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
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
)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
感情地读读一自然段的
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
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
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
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
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
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读、齐
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
的悬崖上。高加索山,
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
经受
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
结
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
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
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
类盗取火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
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一
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文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
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
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
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
违抗宙斯的命令。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
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
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
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
雄!
三、充实所概括的主要内容。
(出示上节
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
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
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
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
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
95
导)
添加
后的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宙斯发现后,用
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
罗米修斯,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
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四、课外拓展。
1、在我们的课文中,除了普罗米修斯,还有一位正义之神——赫拉克勒斯,他也
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有同学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如生收集到了可由生介绍,师
注意提醒
学生讲故事的技巧)
2、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后的“资料袋”
。(了
解众神,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板书设计:
31 普罗米修斯
勇于为了大家的幸福牺牲的人,在大家心里就是神。
教学反思:
《普罗米修斯》
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这个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
语言准确,结构清楚,在课文中,还非
常注意人物的个性描写,特别是其中的主人公—
—普罗米修斯,他的机智、勇敢、极富同情心给学生留下
了深刻印象,不过,通过对课
文的研读,宙斯的狠毒同样也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揭题激趣
揭题后,我进行了质疑:“普罗米修斯盗火。其中的‘盗’字
是什么意思呢?”学
生都说是“偷”,我又问:“既然是‘偷’,那么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做了一件坏事呀
?这
样说来,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品德恶劣的神?”学生都不同意我的说法,纷纷为普罗米修
斯开
脱罪名,但因为没有学完课文,他们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为普罗米修斯洗刷罪名。而
这样的效果正是我想要
的。我想:以此设制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个看似简
单的问题,却是需要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
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的!于是,学生马上拿起课
本,开始认真研读课文,从整体上去把握人物的特点,了解
文章的主旋律!
二、读中生情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中高年级应
该注重默读能力的培
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试着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在教学“普罗米修斯
盗
火”这一过程时,我范读了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一段,然后,我问:“你们有没有发
现老师
读的语气跟平时有什么不同?你们也来放低声音去读这一段,看看有什么新的感
悟吗?”学生轻声读完之
后纷纷举手。有的学生说:“普罗米修斯是去盗火不是去拿火,
所以要低声读。这样更能体现普罗米修斯
的勇敢机智。”有的学生说:“普罗米修斯很聪
明,做事应该非常小心。”还有的学生说“这样读说明盗
火不容易,体现了普罗米修斯
的小心翼翼。”这样学生就自主地抓住了普罗米修斯的机智勇敢的特点,从
而加深了对
人物形象的深刻把握。有时老师简单的范读,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抓住关键词语悟情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
。在教学中,
老师如果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摒弃繁琐的分析,取得的教学效果相当好。因为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既简单,又增
强了学生的自
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两个词,
一个是“决心”,一个是“决
定”,课文后也有这两个词进行比较的练习,在教学中我就
这样进行处理,“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与黑
暗中,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一句中的“决
96
心”说明了什
么呢?学生通过读文感悟到这个“决心”不仅说明普罗米修斯立志要解除
人类无火的痛苦,还说明了盗取
天火并非简单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难和面对宙斯严厉惩
罚的勇气。而当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天
火后,文章说宙斯决定狠很惩罚他,
“决定”一词说明对于主神宙斯来说:惩罚普罗米修斯只是一个“决
定”就行了!从而
证明了宙斯的残暴、昏庸!让学生通过读这两个句子,悟这两个词语,来加深对人物的
认识!
可能这篇课文所宣扬的就是一种勇敢、正义,和盘古一样都非常有爱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
32 、渔夫的故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抓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从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从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增强
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
《渔夫
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
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小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撒sā 撒网
塞sāi 塞车
sǎ 撒种 sài 塞北
四、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
1.自读课文,分段,并把段意写在书上。(给一定时间读书。教师巡视与生探讨。)
第一段(1-4自然段)渔夫捕鱼捞起了一个黄铜胆瓶,用小刀撬去瓶口锡封,一股
青烟冒出变成魔鬼。
第二段(5-15自然段)魔鬼听说所罗门已死,没有惧怕,于是要杀死救他的渔夫,
97
并讲出了理由。
第三段(16-25自然段)渔夫引诱魔鬼再次进入瓶里,并封住瓶口,战胜了魔鬼,
转危为安。
2.生小声简述故事。
3.抽生讲述,其余认真听,等会补充,修正。(多媒体展示故事或挂图,图书结合
看,并板书。)
五、揭示中心思想
1.出示阅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看看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
的魔鬼面前,渔夫
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渔夫用什么救了自己?
2.默读思考(给一定读书时间,教师与生探讨)。
3.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组长管理,从参与,教师参与。)
4.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渔夫放出了魔鬼,救了他,魔鬼恩将仇报反而要杀渔夫。渔夫对魔鬼说:“我要问
你一件事
,你必须说实话。 “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魔鬼要让渔夫想信自己
是住在瓶里,于是就钻进
瓶里,渔夫立刻封住了瓶口。渔夫战胜了魔鬼,救了自己。
渔夫设计引诱魔鬼进入瓶里,就可救自
己。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里,说:
“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相信。”激将魔鬼,魔鬼要让渔夫相
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
钻入了瓶里。
渔夫用智慧救了自己,战胜了魔鬼。(板书)
5.读第三段。
六、读《东郭先生和狼》,认识魔鬼的本性
七、拓展
1.读资料表。
2.读《一千零一夜》。
板书设计:
32* 渔夫的故事
渔夫 捕鱼捞到黄铜胆瓶 放出魔鬼
魔鬼 要杀渔夫 恩将仇报
渔夫 引诱魔鬼入瓶
用智慧战胜魔鬼
教学反思:
《渔夫的
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来
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
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
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
子里。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
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
课文,我让学生围绕导读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
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进行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
课文语文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
br>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小组汇报学习也是精
彩迭出。有
的用角色朗读的形式,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有的就某些精彩语句来谈感受。
特别是能抓住这两句话:(1
)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
98
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2)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
个堂堂的
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来体会到: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
大的、不可战胜的。 在阅读中学生们都拥有自己的见解。整节课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
生不是简单被动地
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
知识的。问题应该从孩子当中来,由
学生的需求产生问题,这样的问题指向才是学生真
正愿意学,并学得有意义的内容。
上完这节
课后,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第斯多惠说的,“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
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的
内涵。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真正树立起以学生
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时间和空间还给
孩子,让他们经历习得知识的过程吧。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
能:引导学生读好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
书意识。让学生认识积累一些歇后语。
(二)过程与方法:向学生讲述怎样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得清楚,了解课文的
主要内容
。让学生认识积累一些歇后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我国对联语言的奇妙和人物
敏捷的才思,感
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语交际
1
.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互相都读过什么书,再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与本年级要求阅
读的课外书结合起来,
《爱的教育》《格林童话》等)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和读书后的感想;
欣赏书中有趣的插图、精彩的片段;讲述与书有关的趣话、故事。(从不同的方面,不
同的角度,介绍整本书介绍书的部分,不拘一格)
99
3.多向交流,听的人提出问题,介绍者回答补充。教师相机评价,关注语言的流
畅性条理
性,即评即改,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我的发现
1.以《普罗米修斯
》一文为例,让学生弄懂抓课文主要内容最常用的方法——弄
清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把每部分内容连起
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步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学过的课文或片段在抓准上
下功夫,语
言要求不一定简练,精练。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多种方法,允许学生用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需要的方
法,并给予鼓励推广。
(三)日积月累
1.熟读歇后语,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形象传神的作用。
2.请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
遇到过歇后语,教师出示几句歇后语,鼓励学生积累歇
后语,尽力背诵歇后语。
3.书上
前三句比较容易理解,后三句都包含着典故。教师相机讲述《关羽失荆州》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的由来
》《周瑜打黄盖》的典故。
(四)趣味语文
1.放手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在熟读
的基础上体会对仗的工整,“趣”在哪里,“巧”
在何处。(第一个故事中对联巧妙之处在于运用顶真的
修辞手法,第二个故事中对联巧
妙地将“一百四十一”这个数字隐含在一些典故和非数字的文字中,因此
称这副对联是
绝妙的“数字对联”)
2.“扇”是个多音字,注意区别。注音、组词、练读。
第二课时
一、习作
1.充分交流,开拓思路,激发兴趣。习作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想写什么,互
相启发,打开思路。
2.指导习作,不拘一格,强调清楚。习作时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后,运用平时
积累的语
言材料,把内容写清楚。
3.全班交流,欣赏评价,讨论修改。进一步打开思路,全班评价,以欣赏为
主,
发现别人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另选一篇缺点明显的习作,讨论怎样修改。引导、鼓励
学生
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反思:
抓住训练重点,扎实开展语言训练。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