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绝世美人儿
608次浏览
2020年08月31日 10: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地震怎么办-生日祝福短信大全


四年级语文下册电子备课
赵长春

1《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
表达能力。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 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
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桂 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段、课文配乐朗诵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引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 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
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
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探究
(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画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 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
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
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
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 br>(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
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
(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 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
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
“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 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
特,更美丽。此处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 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
来写的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 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
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三、点拨(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提示: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 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
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
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
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住“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升华(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 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
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 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
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 发了作者赞美桂林
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
赞美之情。

作业设计:
1.桂林位于我国( )自治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 )。”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翡翠(féi fěi) 波澜(lán nán)连绵(mián mán)峰峦 (luán lán)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先写了桂林山水的( ),接着写( ),然后写( ),最后写( )。
4.谈谈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漓江的水真 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
________。
7.我知道漓江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桂林的山真( )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 ),像( ),像(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 )
啊,像( ),像( ),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 )啊,( ),
(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 )。
教学反思:



2《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等6个生字。朗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以
及各自的写法。
2.了解课文是一篇游记,知道游记通常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在读书过程
中,知道作者按照游 览的顺序记下了什么景色,这些景色给作者及我们留下了什
么印象。
3.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
法。
4.结合课后习题,在语境中仔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准确恰当。
5.建议学生背诵课文描写孔隙和内洞的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讲一讲内洞的景象。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
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出作者浏览的景点,看看作者都浏览了哪些景点,
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把这些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看作者的浏览路线是怎样的。
3读课文,找出表示 作者浏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画一画,再读一读,体
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浏览过程中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浏览的全过程。
找出关键词句,了解浏览过程,如:路上见闻→游外洞→孔隙→游内洞→出

2小组合作探究,议议哪些是重点,写了些什么。
3把握重点。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 导学生将作者描写的五个浏览内
容作出比较,进而把握重点内容,即:游外洞、孔隙、游内洞。

四、回归整体、理清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梳理,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抓住“一路迎着溪 流”探究作者的浏览顺序,寻找课文中另一条
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再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 能表现“泉水流经路
线”的词句(如“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在< br>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泉水靠着右边缓缓
地流,声音轻轻的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进而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石洞→
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五、读写生字,巩固强化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浙、

2学生读写,教师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试述作者参观浏览的两条不同线索。
2听写生字。
二、细读课文,品味揣摩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教师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为什么叫双龙洞?
双龙洞的每个地方都有什么特点?……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 (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 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学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教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时而缓,时 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学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 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
(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教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教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教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学生读。
(学生读得好时,教师:你这一读,老师 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
哪个同学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学生:因为山势在 不断变
化。)
教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教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 那里聚集
八百或一千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
教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全校师 生有多少人,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
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学生读。
孔隙:
学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教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学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学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教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学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出示课件)
谁还有?


学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
出示)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朗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教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学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 影)大家看,
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
从 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
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 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
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内洞:
教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三: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学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 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
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教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教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教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学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教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部分录像)
教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指一名学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
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教师引导: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三、谈收获
1(指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
喜爱。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浙江( ) 臀部( )稍微( ) 额角( )
3.课文是按________顺序描写的。游览的顺序是:路上→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出洞。
4.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展开想象,从孔隙中穿过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内洞的特
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_的 特点。


教学反思



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及其特点。
2、自主阅读,了解文章总—分—总 的结构。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
好,同时摘抄优美词句。
3、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领 悟文字感受天山的美景,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 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学习如何按照
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准备
学生:让学生上网搜集新疆的资料。
教师:搜集新疆的风景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激情导入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到处都有美,我们 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的确,
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今天,我 们要
学习以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以下读音。

(3)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
吗?
(4)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
美丽风光。
2引导读通。
(1)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
景物。
(2)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


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3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
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 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4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 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
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5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
些这方面的书,也可 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
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6摘抄优美语句
有条件的同学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 br>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7作业:复习词语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

三、深入探究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
银灰色的花。
这里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 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
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 朵盛开的白莲。
这句话里的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
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雪水的光亮;溪流抛起的浪
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 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饮 马溪边,
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
鱼群 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这句话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溪水清澈,倒影婆娑(suō)
的溪水,欢快跳跃的鱼儿,飞溅跳动的浪花构成了天山脚下独特的风景

作业设计:
1.作者游览天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一句中,把
______比 作______,把______比作______。


3.课文用很多优美的语句描写了七月的天山,请摘抄几句。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并选择自己喜爱的景
色作文。
3、积累语言,发现所学课文中写景的妙笔,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4、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5、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增
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准备
观察校园。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 春的气息?春天来
了,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
义地找到春天、感受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做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6全班交流,由全班同学共同议定一 个内容丰富又切实可行的春游方案,你
的方案是什么呢?对同学说一说吧!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 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
观察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 美
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明确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性: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习作提纲指导
1可先总写景物特点。
2主体部分可以按地点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顺序去描写景物,做到语言通顺,
优美。
3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细致描绘。
4具体写一种景物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比如视觉、嗅觉、听觉、形、
色、味、声等)
5结尾:可写一写自己对景物的感受或评价。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及时修改
1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2部分学生完成后, 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
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七、小结归纳
由学生总结借鉴其他同学的好的写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
处?
2全班交流。
3摘抄。
4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义。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5谈谈读后总的感受。(比如,这些诗句内容上的一个 共同特点是什么?你
最喜欢哪句诗?简要谈谈理由)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
绍。
作业设计:修改作文 誊抄作文
教学反思






4《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亭、庭、谭、螺、谙”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
山》和《望洞庭》。
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教学难点
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 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
大川,人称‘游仙’;他还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 传至
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他是谁呢?”(学生:李白)
2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
随着学生的背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 怎样的李白。如:《赠
汪伦》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
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
3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
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自幼
敏悟好学,曾被召至 长安,供奉翰林。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
半个中国。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诗 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教学分析:读文贵入境, 入境始与亲。本课的导入,从作者入手,使学生
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又丰 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
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初识“孤独”
1读题,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 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
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
“独坐”,指导 读出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齐读。
(4)质疑。
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
《独坐敬亭山》。 < br>(教学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眼就是“独”。所以,学习这首古诗,应紧紧抓
住“独”字,一步一步 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本环节,首先通过交
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让学生用“独” 组词,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继
而利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进而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三、走进“孤独”
1找:诗句里描写李白一个人看敬亭山的场景,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


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2交流: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 ;辽阔的天空不见
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什么?(敬亭山)
3体会孤独。
(1)学生齐读前两句。
教师: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 却越发
让他感到孤独了呢?学生交流。
(2)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学 闻名天下,很有文采。
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4配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写话练习:
(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分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 鸟飞云去,只有李
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教师适时补
充背景资料,拉近了 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
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 寂的心灵。)
四、拓展补充
出示《秋浦歌》。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学生读。齐读,指名读。
2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
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哪些人会想着他?
教师小结: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 < br>(教学分析:《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
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 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
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 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
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 上完整
的句号。)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进
士,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文学成就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
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
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 ,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
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水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 去,
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二、感悟诗境
1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反馈:第一、二句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平静无风的水潭比作
未磨光的铜镜)
3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比作白银盘)
4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疑难探究,深入领会
1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
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 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把洞
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
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具体说说运
用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
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 喻成“银白色的盘子”,
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
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显得格
外美丽。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
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第三课时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 士,太原(今属山
西)人。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回到北方以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等。
(2)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 人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
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 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
唱——《忆江南》。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
春天百花盛开,太 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
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 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
绿的更绿。
(3)“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 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
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 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
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 》中写
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
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三、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 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
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 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
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 。同学们,让我
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
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作业设计:
1.理解课题中“独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闲:_______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第一、二句古诗主要写了( )、( )两种事物,表达了
诗人( )的心情。
4.背诵《独坐敬亭山》。
5.理解课题中“望”的意思。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望洞庭(tínɡ tín) 潭面(tán tǎn)青螺(nuó luó)
7.我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和:__________________潭面:________________
磨:___________________青螺:_________________
8.我知道诗人把( )比作( ),把( )比作( ),
把( )比作( )。
教学反思




5*万年牢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条理分明的表达方式。
3.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4.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教学重点: < br>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
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 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学难点 :
体会三处“万年牢”的内在关系,学会为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找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课文前面的提示语,质疑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阅读的要求,激起阅读期待,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
1板书课题:万年牢(学生齐读课题)
2谈话质疑:教师: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
年牢指什么?)
3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万年牢”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认读词语:
多音字:把、闷、削
理解词义:走街串巷、掉皮损伤、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4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三、针对课文,独立思考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三处出现“万年牢”这个词语,想想分别是什么意思?
3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说说 父亲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父亲的言行作出


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体会。)
四、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评价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注意着重抓住下列语句体会父亲高尚的商业道德。
1“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 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
作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有一点儿……”这一 句反映
了父亲做生意是那么认真和实在。
2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闷火、洗石板、串葫 芦、拉丝、蘸糖,“吃
一口让人叫好”“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
3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 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由于父亲看不
惯老板变着法儿赚钱的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 份工作,反映了父亲凭着良
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
五、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议结合,感悟理解“万年牢”。)
1第一处的“万年牢”是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1)为什么叫“万年牢”? (这里的“万年牢”是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现在蘸糖均
匀,还不怕冷、热、潮。 这样的产品靠的是实在和诚信,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
产品,因此称它为“万年牢”。)
(2)这种“万年牢”的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选料的讲究,每一个环节的一丝不苟。)
(3)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有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
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板书:产品)
(4)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父亲的自信和自豪。
2第二处的“万年牢”是指什么?
(1)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的人是如何“凭着良心做买卖的”?
(3)父亲是如何走正道的?画出文中与此有关的词语。
(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


在)
(4)“万年牢”指什么?
(认真实在做出来的产品会受到顾客的信赖,凭着良心做买卖赢得 众多的回
头客,这是生意的万年牢。)(板书:生意)
(5)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父亲的真诚和正直。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什么呢?
(1)体会父亲教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从产品、生意上的“万年
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准则 上来,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的人也是“万年牢”。)
(板书:人品)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
诚实、守信的万年牢 的人品,只有万年牢的人品才能做出万年牢的产品。这三次
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六、讨论父亲受雇于老板这件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各自的看法,以提高认识能力。)
1老板的这种生意经好不好?
2他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
七、拓展阅读
读一篇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八、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1、关于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讽刺和否定。
2、理解课文并选择正确答案。( )
( )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 )。
A.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诚实、守信的“万年牢”人品
B.诚实、守信的“万年牢”人品;万年牢的产品质量


3、关于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当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讽刺和否定。
4、“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 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这句话中“万 年牢”的
特殊含义是( )。
A.人品的诚实可靠。 B.产品工艺高、质量好。 C.生意兴旺。
5、“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这句话中“万年牢”的特殊含义是( )。
A.人品的诚实可靠。 B.产品工艺高、质量好。 C.生意兴旺。
板书设计:
产品:工艺高、质量好
万年牢 生意:好的产品守信赖
人品:诚实、守信
教学反思



6* 将心比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
容与理解。
3、自读自悟,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通过与本文人物对话的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 夹议夹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并通过如何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
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准备:
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 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
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 小朋
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
2、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第一件事:奶奶一次去商店,一位阿姨帮 她推开商店那沉重的大门;第二
件事:母亲去医院输液,在护士连续扎两针不成的情况下,母亲不但没有 抱怨,
而且还鼓励那位护士继续扎第三针,护士终于成功了。)
4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温暖)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 哪些地
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1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
(3)用正确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注意:读出暖暖的感觉。
句子:“那位阿姨轻轻地说……为她开门。”


学生自由谈体会。
2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点名学生回答)
(3)因疼痛而 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
不疼,你猜猜她当时怎么想?
“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 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
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得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 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
你会怎么说—— < br>(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说明母亲是一个理解他人,
懂得“将心比心”的人 )
3“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温暖与幸福。”思考:
(1)为什么“我”的心感到暖暖的?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
吗?
(“ 我”开始是抱怨的,而母亲却鼓励护士再扎;母亲之所以会这样做,是
因为她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 )
4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
进血管里,眼见 针眼处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
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 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这句
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的态度?突出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从“平静的眼神”可以看出母亲此时并没有丝毫的埋怨,这与“我”此时的


态度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亲的善良与慈爱,朗读时语调要平静而亲切。
5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 :“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如
何理解母亲在说话时语气“轻轻地”?
语气“轻轻地”与前一句的母亲眼神“平静”照应,进一步说明母亲心里一
直都很理解护士。
四、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的。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
的问候,一次紧紧地 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
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读“我的妈妈和您……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读“这是我女儿……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 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
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 份关爱,就会使人
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4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 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
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分量最重的词,你会 装入
什么词?
5小结: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
吧。
五、作业:
1.什么是“将心比心”?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3.课文第2自然段中两个“平静”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4.“沉重”“一直”等词语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如果 _________,就会对_________,对孩子_________,就会使_________。
板书设计:
第一件事 行动 一直 才放手 欲 先


将 阿姨 求 会
语言 “有人为她开头” 帮 助 己 勿
心 助 人 所 施
比 不 与
第二件事 神态 平静的眼神 欲 学 欲 人
心 求 会
母亲 宽 理
语言 平静地说 容 解
总结全文:将心比心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2、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
的品德。
3、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4、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
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
德。
教学难点:
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收集以诚待人的事例,复习课文《将心比心》。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
上的一个同学病了, 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
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 后对这一做法作
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做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 br>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
上,然后做归纳整理, 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
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课时
一、习作: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1)分角色扮演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2)简单地概括小东写好习作的经验。(多写、多读、多观察)
(3)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多写,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多读,能不断地获得 写作方面的
知识并且丰富自己的词汇积累;多观察,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使自己有
东西 可写)
(4)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把好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5)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6)教师小结。
养成留 心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在平
时的学习中不断坚持,逐步形成。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
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 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3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
说假话。
(2)习作提纲指导。
题目:老师,我真想对您说
中心:控诉校园暴力,抨击不良行为。
顺序安排:①指名对谁说;②诉说的内容 ;③寻求答案,照应开头
4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 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
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5学生动笔。
6筛选若干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点评其“优秀”之外。同时,针对“劣”处,
剖析失误在哪里,该如 何改进。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二、日积月累
1出示格言警句。
2各种形式朗读。
(1)领读、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


(2)讨论:这些格言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句:说话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
第二句:与朋友交往中,说话一定要讲信用。
第三句: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第四句:关爱他人的人,人们也常关爱他;敬重别人的人,人们也会敬重他。
(3)试一试,背一背,同桌互背,互查,互赛。
(4)你还积累古代的哪些关于为人方面的格言?请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5)齐读这些格言。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师范读趣味短文《说“信”》。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4比一比,看谁所记的“信”的词语多。
教学反思:


7《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丰富见闻,寻找发现身边的自然规律。
4、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 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现
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个大自然中发生的 真实故事——《自然之道》,相信同学
们会更了解大自然,并从中得到启发。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针对课题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通句子。
(1)认识生字。
“侦、嘲、蠢 、彻”的声母都是翘舌音;“吁(xū)”不要读成“yū”;“幼”要和
“幻”区别开;“啄”不要少 写最后一点。
(2)新词理解。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贯,连接、连续。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踌躇:犹豫。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气喘吁吁(yū xū)
响彻云霄(qiè chè)
侦察(zhēn zhēnɡ)
蠢事(chǔn chún)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
鱼贯而出:______________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小组合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组织全班交流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1.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2.小组合作归纳课文的梗概。
3.全班汇报。
三、感情朗读,理解“自然之道”。
1.教师引问,当你置身于岛上,看到嘲鸫啄食海龟这一幕,你的心情怎样? 学
生自读第3、4自然段后汇报感受。
2.教师出示画面和文字,引发思考:读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汇报交流:“ 突然”说明出乎意料,让人很着急。“啄”说明嘲鸫很凶狠,幼
龟很危险,让人心痛。“欲出又止”是指 想出来,又停下来,犹豫不定。
3.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具体语句(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正是因为嘲 鸫的凶狠,
正是因为危机四伏,所以小绿龟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
有一 个词语的意思跟它很接近,找一找!
预设:学生汇报:踌躇不前。
4.教师引问:面对这样 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家向导又有什么反应
呢?要求学生用横线画出描写各自表现的语句。
学生汇报,读出各自的表现。(“我们”的表现: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
的一幕,其中一位焦 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
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的 表现: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
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 ,朝大海走
去。)
5.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嘲鸫和幼龟之间的故事将如何发展?
学生根据课文的有关语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想象的情景。
四、谈话总结,感慨“自然之道”。
1.指导学生总结全文。
2.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 1.学生交流本课学习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们学会了一些生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2.自由交流“自然之道”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气喘吁吁(yū xū)
响彻云霄(qiè chè)
侦察(zhēn zhēnɡ)
蠢事(chǔn chún)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
鱼贯而出:______________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
(2)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
(3)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 )
(4)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
(5)形容人极端愚蠢。( )
4.面对嘲鸫啄食海龟这一幕,如果你也在现场,你准备怎么做?说说你的理由。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 思想感情,从中明白做事
要遵循自然规律。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
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
2.引导学生谈谈对“自然之道”的体会。
二、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教师引问:哪些词句体现了“我们”感到震惊?谈谈理解和感受。


学生默读第5~8自然段,用“ ”画出体现“我们”感到震惊的词句,谈谈
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让“我们”感到震惊的词句。
学生汇报交流理解和感受。
(1)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2)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 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
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3)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3.课件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让人震惊的情景。
4.教师追问,看到此情此景,“我们”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你从中能体会到
什么?
学生用“ ”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后进行汇报。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句子比较,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感情。
(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
害。”
6.教师指导朗读。
7.出示说话练习,学生换位思考为什么当初的做法和想法“愚不可及”。
学生汇报交流理解和感受。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启发思考:学了课文,你想给人类怎样的忠告?
2.
2.组织全班交流。 1.小组内自由交流学到的自然知识。
2.全班交流可以给人类什么忠告。
四、布置作业,开阔视野。
作业设计
一、.你是怎样理解“自然之道”的?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用加点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幼龟爬向大海。(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三、填一填。
对于“海龟遇险”这件事,“我们”和向导的态度____ 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我们“愚不可及 ”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教学反思:



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4、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并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古老的中国有两条大河,一条是长江,一 条是黄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
族的“摇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板 书:黄河是
怎样变化的)
二、生字词学习
1读读字,读准音,记住形。
祸:读“huò”,左边的部首是“礻”,不要写成“衤”。
乃:声母是“n”,不是“l”,共二画,第一画是“横折折弯钩”。
侵:声母是“q,”不是“j”,韵母是“in”不是“ing”。
垦:读“kěn”,上面是“艮”不要写成“良”。
2读读词,明其义。
折腾: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折磨。
忧患:困苦患难。
生息繁衍:生存、繁殖后代。
叫苦不迭:连声叫苦。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频繁:(次数)多。
经营:经手管理。
不折不扣:本指一点也不打折扣。后表示完全的、十足的。
三、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教师配乐读第3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读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黄河原来的样子是怎样的?


(2)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摘录内容要点。黄河原来的样子:黄河流域气
候温暖,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后来的变化:凶猛暴烈,含沙量大,致使河床逐
年升高,很容易决口,造成大水灾。变化的原 因:一是气温转寒,二是人口迅速
增长。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或灾难:严重的水灾,是耕地面积剧减。)
2导读第6自然段
(1)如何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第一个原因?
这是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分析阐述,由于黄土高原的气温、降水和土质结构造
成水土流失严重。
(2)分析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第二个原因?
人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 ,从而加重地表裸露使两岸
的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这是人为原因。
(3)连续用多个“越”是为了强调什么?
连续用了12个“越”字,强调了人为因素加速了 黄河泥沙的增加。以事实
为例透彻地分析,黄河决口、改道原因,表明乱垦荒地给黄河带来的巨大危害。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5浏览所填表格。
五、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当地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教师:从黄河的 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在小
组中就当地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六、讨论:提升写作能力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试讨论有哪些说明方法。


1列举数字。
2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举例子。
4作比较。
如何用事实来讲道理,增强文章的说理性?
本文是一篇阐述事理的文章,通过列举调查数据、 科学研究结果等大量事实,
说明黄河水由好变坏的过程,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自取灭亡的深刻道理 。
在用事实讲道理时,应注意:1.要用真实的事例,不能掺杂虚构成分。2.阐
述过程要有 条不紊,思路清晰。3.要恰当地使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多
种说明方法来摆事实、讲道理。用事 实说话,使道理能深入人心。
七、作业
一、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
门。
二、给下列生字注音。
1、侵( ) 垦( )营( )扣( )
2、.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
悬河:_________________
沉积: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课文填空。
引起黄河变化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9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
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被探索出来的,科学家又是如何仿
生创造为人类造福的。
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声波飞行,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
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
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鸟儿们在天空飞行,但它们并不能停留 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不动,可是蜻蜓
不同,它能停留在空中,呆上好几个钟头。为什么蜻蜓有这种独特的 本领呢?科
学家们经过对蜻蜓的观察,仿制了能悬浮在空中的飞机——直升机。这种科学就
叫仿 生学。只要生物有奇特的本领,就会成为仿生学所涉猎的目标。现已发展出
昆虫仿生学、海洋生物仿生学 、设计仿生学、化学仿生学、分子仿生学等。仿生
学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学、制造、航空等各 个方面。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与仿生科学有关的一篇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教师检查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学生反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5可以用课题拓展法说明蝙蝠与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 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
中有什么修辞手法,请练习反问句的读 法。
(1)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
能灵巧地避开。 < br>介绍蝙蝠对黑夜飞行的擅长。“极细”一词说明障碍物很小,“灵巧”说明蝙
蝠动作灵活,是黑夜 飞行的高手。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这句话 是反问句,通过反问提出质疑,语气强调,从而引起后文对蝙蝠是否
能在黑夜看清东西进行探讨。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
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 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
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 案。
3学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学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
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 些词体会到的?
6有了试验结果,科学家为什么还要“反复研究”?“终于”一词说明了什
么?
试验 的结果只能是第一手材料,只是表面现象。科学家们还需要进行“反复
研究”,探索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 是怎样配合的科学结论。“终于”一词说明结论
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 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


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设计: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蝙蝠(biǎn biān)
荧光屏(yínɡ yín)
揭开(jiē hé)
障碍物(dé ài)
2.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理解课文填空。
(1)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 )。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4.写出与画线词语意思相近词语。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
(2)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 )
(3)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那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呢?今
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二、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 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
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教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学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3指导朗读第7、8自然段,让学生学 习以上(以前)对课文的学习方法,
自己设置一两个问题,并自行解决。教师对学生的自行提问及解答要 给予正确的
指导和评价,要多多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
三、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
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四、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五、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全文。 2教师小结:本文介绍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指出雷达就是模仿蝙
蝠这一功能而发明制作的 ,并解释了雷达的作用及原理。在内容上,文章环环相
扣、结构紧凑。
作业设计:
一、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
了启示。( )
(2)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 ( )
(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 )
二、1、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了课文, 我明白了自然界和人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0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 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
以警示和启发,激发其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
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我们 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给了我们多少启示啊,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
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自然之道 》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
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警示 人们要保护大自然,
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蝙蝠和雷达》让我们知道,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
然的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利用本组前几篇学过的文
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 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渡到本文
的学习。)


2这是一篇 略读课文,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
一篇是《人类的老师》。需要同学们运 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可以查
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不折不扣、异想天开、生态平衡等。)
4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你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打扫”森林》 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
引用原文(即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精读研讨,质疑交流
1学习第一篇文章《“打扫”森林》。
(1)默读《“打 扫”森林》,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作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
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 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并用一个词
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①自读第1~3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宽敞”“洁净”“干
枯”等词)
A.结合课文挂图,说说这部分的大概内容。
(德国一位林务官下令把森林“打扫”干净,结果让森林遭殃)
B.有感情的朗读。
②重点探究第5~6自然段。
A.默读课文,思考:使森林遭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画出能够说明这一原
因的重要语句。
B.小组内讨论、交流。
(2)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流受到的启示。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
态平衡。”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揭示了大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介绍了自然界


中动植物相 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这样的关系才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①结合上下文,用画“生物链示意图”的方式理解这句话。
第5自然段从正面说明怎样才能保 持生态平衡。第一句话是一个总起句。本
段中列举的几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可用简单的线段图表示如下:

②联系科学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 与课外资
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文本。)
2学习第二篇文章《人类的老师》。
(1)默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下感受。
重点感受下面两个句子:
①“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 制出了
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②“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生物真
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第①句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举例谈谈这 些“优良性能”和前面
几种昆虫飞行的联系。
第②句让学生打开思路: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 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
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2)这篇文章带给你什么启示?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 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
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 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 得
到启发,造福人类。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 读,激励学生
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3、为什么课文已有标题还要设小标题?


本课标题是《大自然的启示》,而启 示是多方面的。小标题《“打扫”森林》
从反面告诉人们大自然给予的深刻警示——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人类的老师》
则从正面入手,讲述科学家从动物身上获得的启示。下设的两个标题有各自的中
心,又同时服务于主题,使得全文结构紧凑,主题鲜明。
五、布置作业
1.用“”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遭殃(yānɡ yànɡ)
扫帚(zǒu zhǒu)
机翼(jì yì)
简略(nüè lüè)
2.《“打扫”森林》的“打扫”为什么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打扫”森林》的主 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的老师》主要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课文,说说自己得到的启示。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三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和整理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3.丰富对大自然的认识,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习重点
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展开讨论。
师:(出示仿生学图片)人们根据鲸在水中游 荡的样子,发明了潜艇。斑马
生活在非洲大陆,人类将斑马条纹应用于生活、军事上,是一个很成功的仿 生学
例子。同学们,结合你们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吧。
二、小组讨论,自主交流。
1.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小组内自主练说。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进行全班交流。
5.老师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要求: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
方。
6.全班评出最佳发言者、最佳资料员。
三、相互纠正,促进讲说。
学生针对自己的说话再次修正,并与同桌相互纠正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学习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学生选定习作内容,并围绕主题,进行习作。
2.在习作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自评与师生互评。
学习重点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学生选定习作内容,并围绕主题,进行习作。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我们刚刚进行完综合性学习成果汇报,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和心得。
这节课,我们以“ 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将你的发现或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与体
会写下来。(板书题目:大自然的启示)
二、小组交流,指导选材。
1.神奇的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你的 体会一定很
深刻,我们共分了四个小组开展活动,下面请大家简要汇报一下。
2.各组汇报,师生交流。
生1:我是观察组的,我们在动植物园发现有些青苔生长在潮湿的石头上,
太神奇了!
生2:我是发明组的。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产生了发明创造的愿望。我
想根据变色龙变色的原理, 将来发明一双能变色的鞋子。
三、例文引路,指导写法。
选题一写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发现。
1出示例文《我发现了蜻蜓飞行的秘密》。学生读文,思考文章有哪些优点
值得学习。
2.师生交流,总结写法。
(1)以活动过程为序组织材料。
(2)以提出的问题进行过渡。
(3)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选题二写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心得。
1.出示例文《记一次难忘的综合性学习课》。学生读文,思考优点。
2.师生交流,总结写法。
(1)按活动的先后顺序写。
(2)抓住过程具体描写,详略得当。
(3)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
3.学生构思,草拟习作。
四、学生写作文。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学习目标
1.练习修改习作。
2.对照优秀习作,完善自己的习作,逐渐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的习作,帮助其他同学修改。
二、出示优秀的习作,引导学生欣赏。
1.多媒体出示优秀习作。
2.组织集体评议以上的优秀习作。
(1)文章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情感真挚。
(2)观察十分细致,描写具体生动。
三、指名读习作,师生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的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学生根据评议结果自己修改习作。
五、互相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学习目标
1.比较句子,体会副词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2.积累农业气象谚语,了解这些农业气象现象。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学习重点
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一)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二)细读比较,感受不同。
1.细读每一组句子,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2.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 三)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
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 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
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四)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二、学习“日积月累”。
(一)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条谚语的意思。
(二)自己背、同桌背、集体背。
(三)交流自己搜集的气象谚语。
三、学习“展示台”。
根据展示台的要求,学生 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制作手抄报,进行小
发明、小制作,阅读相关读物。并将成果进行展示,利 用课余时间交流、展示。
四、作业设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教学反思:


















11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生字。
2、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 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
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 神。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
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 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 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
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本文记述的就是
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夜莺的歌声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德国鬼子是怎样发现小男 孩的?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
的呢?读第2、3自然段。
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停了一会儿”说明“小夜莺”发觉了敌人,“新的劲头 唱起来”说明“小
夜莺”经过思考决定去吸引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教师: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
着,引诱敌人,小夜莺是个怎 样的孩子?
学生:机智勇敢、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
3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师: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 敢吗?找一找、画一画相
关的语句,想象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境呢?找到后与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一下吧!谁
愿意来汇报一下。


学生:……
课件出示:对话1
4还有那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小夜莺”很自然地告诉敌人自己会学杜鹃叫,这样是给游击队报信做准
备,为下文消除敌人的疑虑作 铺垫。)
“人呢?战争一开始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
子就着 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课件出示:对话2
5分角色齐读对话,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
么?
“ 小夜莺”利用大家的话又一次骂了敌人,并把敌人比喻成“野兽”。从中
可以看出“小夜莺”在面对所痛 恨的敌人时表现出的冷静、机智和勇敢的性格特
点。
(二)过渡:由于孩子巧妙地回答了德国 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
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 了夜莺的
歌。
1指名读句子“小孩有时候学……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
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
(1)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动作、神情。
(一甩 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作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
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2)体会“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
(“小夜莺”并不是真的把德国鬼子忘了,而是在暗地里数敌人的人数和武
器。)
(3)体会“军官突然问”中的“突然”一词。


(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 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
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 么的巧妙和机智!)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越来越响”说明“小夜莺”离游击队员越来越近,一场战斗即将打响。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 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
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孩子的举动,以及 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
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以下词语,用一段
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毫无惧色 敌人
(四)小夜莺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3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五、总结全文
1是什么使小男孩要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地与敌人斗争呢?你想对“小夜莺”
说什么?
2苏联卫国战争在无数“小夜莺”的帮助下,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最终胜
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 件: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影片。
六、作业设计
1.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诱敌、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方面的内容。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夜莺是如何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的。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回顾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 )
的孩子,巧妙地同敌人( ),用( )为游击队员( ),协助( )
歼灭( )的故事。
4.你觉得小夜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填写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
(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2 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理解“劫难”“趔趄”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品味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给各个部分拟出小标题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雨来与敌人英勇、顽强、
机智地作斗争的英雄品质,理解他这样做的思想基础,从 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
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雨来的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部分及重点段落,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
曾经,我们的祖国母亲惨遭日 本侵略者的蹂躏;曾经,为了保卫祖国母亲,
英雄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也在曾经,在课本里、在荧屏上 ,我们认识了抗日小
英雄王二小、海娃、嘎子。今天,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抗日小英雄雨来的英雄气概。
1板书题目:小英雄雨来。
2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字词,交流问题。
(1)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字词)
huán zhēng nāng
还乡河 睁眼瞎 软鼓囊囊
gū jié liè qiè
一骨碌 劫难 趔 趄
①指明学生读词。
②全班齐读。
③解词。
睁眼瞎:不认识字,没知识,没文化。

< br>造句:正是因为雨来的爸爸妈妈不想雨来成为睁眼瞎,才决定送雨来上夜校,
让他受教育。
劫难的近义词:灾难
趔趄:歪歪斜斜,站立不稳。
“抹”的读音,在文中出现三次 ,第一部分与第六部分相同句式中出现的:
“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中读mā,在第五部分中“用手 背抹了一下鼻子”
中读mǒ。并让学生做动作感受两个读音的用法。
(2)交流: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给各部分拟出小标题
本文一共有六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每一部分 拟出小标题。小标
题最好以词组或短语的形式出现。拟好后,先和同桌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拟出小标题。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板书:
(1)游泳本领高
(2)上夜校,受教育
(3)听说鬼子要扫荡
(4)掩护李大叔
(5)勇斗日寇
(6)雨来脱险
四、画出情节曲线,找出重点部分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整个事件的情节曲线,并找出本文的
重点部分。
1学生浏览课文,画情节曲线,并指名学生上讲台表演。
2找出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五部分)
3反馈。
4朗读重点部分,感受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字词,通 过读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给课文
各部分拟了小标题,并找出了文中最能体现雨来英雄形象的 重点部分。
二、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部分,思考:落入敌 手,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
的?雨来又是怎样做的?画出相关词句,并和同桌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整教学思路:软、硬两方面。
(1)雨来被抓住后,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
鬼子先威逼利诱,哄骗雨来,雨来始终一句话:“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2)软的不行来硬的。敌人是怎样做的?
学生画出重点段。
(3)读一读,画出描写鬼子毒打雨来时的动词。
(4)朗读重点段,感受鬼子的凶残。
(5)教师范读,学生感受。
(6)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段。
(7)大屏幕出示重点段,全班有感情齐读。
鬼子越凶残,雨来越顽强,作者正是用这种反衬 的手法表现了雨来顽强的英
雄形象。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读出鬼子的凶残,读出雨来的顽 强。
4理解第二部分在课文中的作用。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第一次在课文的哪里出现?
(第二部分,上夜校受教育)
正是上夜校时受到的思想教育,才让雨来有了斗争的动力,此时 的雨来将那
份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化为了和鬼子斗争的实际行动。由此可以看出:第二部分,
上夜 校受教育实际上就是为事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三、理解第一、二部分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敌人如此凶残,雨来最后会怎样?
教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如此一个十二岁之少年,一
身义举,满腔壮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凶残毒打,他始终咬紧牙说 :“没看
见!”
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
雨来被拉到了还乡河边……
2雨来死了吗?
教师范读: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 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
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 在上面飘飘
悠悠地飞着。
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 流去。
虫子在草窝里叫着。不知谁说:“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
大家就顺着河岸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 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
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 :“鬼子走了?”
“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教师:雨来为什么没有死?
(开枪前,雨来就扎到河里逃走了。)
3梳理第一部分与整个事件的关系。
雨来跳到河里能脱险,源于他的游泳本领高,而这救了他 命的游泳本领正是
在这还乡河里练就的。现在,同学们明白既然课文是写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和
鬼子机智勇敢的做斗争,而开篇为什么要写还乡河吗?
(首尾呼应,并为雨来成功脱险埋下伏笔。)
景物的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首尾呼应,及人物语言 、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描写
了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勇斗日寇的故事,赞扬了雨来机智勇 敢,热爱祖国的精
神品质,并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珍爱生命,消除战争,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
活。


五、读写结合练习:“雨来,我想对你说”
雨来,一个十二岁的孩子,
雨来,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英雄,
当他面对敌人明晃晃的 刺刀,在敌人软硬兼施的情况下,表现出的是一种机
智勇敢、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他和我们一般大,如 果我们身处这样的险境,又
会如何?此刻,相信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雨来说,请你以“雨来,我想对你说 ”
为题,把你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1学生写话。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六、课堂总结
教师:不能忘!不能忘!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段。
2写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
3仿照文中人物描写,运用动作描写写一段话,表现一种人物形象。
4.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苇絮(xù rù)
挪回(luó nuó)
枕头(zhěn zhěnɡ)
5.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写一写。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


13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
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导语:
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堂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副最古老的标语:“四
海之内皆兄 弟”。这句话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联合国想告诉大
家: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和平相处 ,让战争远离我们。听完老师的叙述,你想
说什么?
2. 读课题,板书课题。
(出示课题)
过渡: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但它也是震撼人心的、壮丽的。< br>因为在争取人类的和平中,许多战士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听一听《一个中国
孩子的呼声》吧!
二、质疑激趣
1. 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2. 过渡: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 默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


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1)标出自然段序号,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提示:第1自然:书信开头。称呼 并问候加利先生。第2自然段:写“我”
失去亲人后的巨大悲痛。第3自然段:写了爸爸的征衣,爸爸仿 佛在呼唤和平。
第4自然段:写爸爸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第5、6自然段:指出现在世
界不太平的原因,呼吁救救孩子们)
(2)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提示:讲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书信开头。第二部分:正文部分。第三部
分:书信结尾)
3. 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2)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四、品读感悟
1. 感悟“痛失父亲”。
过渡:沐浴着和煦的春光,一家三口在涓涓溪流边散步,在美丽鲜花中嬉戏,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啊!可这一切对于文中的同学来说,却永远永远地
失去了。
(1)请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
(2)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武警战士把联合国 维和战士的灵柩徐徐地从飞机的悬梯上抬下
来,周围站满了泪流满面的男女老少。(凄楚、哀婉的背景音 乐)请同学们看着
大屏幕,前面的文字照着读,后面的文字我们背。
(3)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4)指导朗读。
2. 认识“爸爸”。
(1)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
壮烈牺牲。—— 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2)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 子,等爸爸回
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3)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
仿佛在呼唤 着什么。—— 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4)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一个知识
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一位 可敬可爱的父
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
们 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3. 感悟“世界并不太平”。
(1)过渡:可恶的战争夺 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
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3)联系事例谈谈不太平的世界。
课件出示:战争给人类带来惨烈深重的画面及统计伤亡数据。
(4)同学们,当大量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做何感想呢?
4. 激情朗读,呼吁和平。
(1)过渡: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主综合实践 讨论: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孩子们,我们的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 要和平,不要战争!
相信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呼声!也相信我们的世界会由此变得更加美好,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憧憬美好
的明天吧!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书信的格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选词填空。
呼 吁 呼 唤
(1)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 )着什么。
(2)我们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保 卫 保 护
(3)每位小朋友都要( )好自己的眼睛。
(4)爸爸是( )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4.文中的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练笔:你想对仍然处于战乱之中的孩子们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


14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教学目标
1.学习“蔚、弋、频、茵”等4个生字,理解“蔚蓝、巡弋、不速之客、
频频、祈盼”等词语的意思 ,会用“不速之客、祈盼”造句。
2.能仿照课文1~4节,补写一节诗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一美丽的家园,二 是残酷
的战争画面,三是其它关于战残酷性的数据和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争等战争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对比,铺垫激情
1. 播放“平静而美丽的蓝 天、大海、草原、沙漠以及人们幸福生活”的画
面,交流: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2. 播放“残酷的战争场面、战后荒凉的废墟”,交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又有怎样的感受,看着这前后两 组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
3. 小结:是呀,战争是如此的残酷。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 室
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里,有不少地
方还笼罩着战 争的阴影,他们正祈盼着和平,呼吁着和平,饱受战火的人们希望
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般美丽而和平的 世界!(板书课题)
4. 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解悟情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划出难理
解的词语,通过查 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想一想,读懂了什
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 交流讨论:
(1)读准并理解下列词语:“蔚蓝、巡弋、不速之客、频频、搅、祈盼”。
①蔚蓝—— 你还知道哪些蓝?如嫩蓝、瓦蓝、深蓝、碧蓝、青蓝;填一填
“蔚蓝的( )”如大海、天空、海面等;
②巡弋——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通过查“弋”的意思,或是联系上
下文猜想;
③不速之客—— 怎样的客人被称为“不速之客”,课文中指什么?战舰和水
雷为什么被称为“不速之客”;


④频频—— 联系“频频点头”猜测“频频”的意思,想想课文中“频频发
射的导弹”说明了什么;
⑤祈盼——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如企盼、盼望、渴望等。
(2)指名朗读课文;同桌互读,点评。
(3)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诵读感悟,体会入情
1. 出示四幅画面及相关诗句,指导朗读:蔚蓝的大海是海鸥的乐 园;金黄
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绿茵茵的草地滚
动着欢 乐的足球。
2. 在每句中加上“本来(该)”,再读一读,说说加上“本来(该)”后感
觉 有什么不同?是呀,本来是这样的宁静而美丽,那么现在怎么了呢?
3. 出示1~4小节,指导读好“本来…… 可是”的转折语气。
4. 讨论:这究竟是为什么?到底是什 么破坏了这宁静而美丽的世界?(残
酷的战争、贪婪与残暴、掠夺与侵略……)
5. “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感情?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
1~4小节。
四、拓展补写,升华抒情
1. 其实,战争带来的残酷远不止这些,课前大家了解了战争的有 关情况,
把你了解到的情况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 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数据,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战争给人类
带来的灾难。
1939 ~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
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
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战火 燃及欧、亚、非、大洋洲
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
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各交战国的直
接军费支出占 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万亿美元。仅在
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 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
年价值)。这场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摧残。


3. 读了上面的数据,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请根据你对战争的了解,选择
其中一句,模仿补写。
4. 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指导朗读课文最后小节。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五、阅读链接,丰富感情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
1. 介绍条约的背景:(出示)
这份《儿童和平条约》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 ,由世界各国的儿童
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 自由朗读,交流体会。
六、作业选择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 诗歌仿写;《儿童和平条约》读后感或进一步阅读了解战争的相关资料。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蔚( )弋( )茵( )频(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屡次;连续几次。( )(2)祈祷、盼望。( )
(3)(军舰)在海上巡逻。( )
3.体会诗歌中“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句话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模仿课文第1~4小节,写一节小诗。
____________的_____ ___,本来是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这究竟
是为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细心观察,从中提取此次作文的核心信
息。
2.当堂完成情景描写练习。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
和向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细心观察,从中提取此次作文的核心信息。
教学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
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 br>教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人物吗?(演示课件)有战争年代时苏联的小夜莺、
中国的小雨来、朝鲜 战场中的黄继光,还有一位中国的小朋友,他以自己的亲身
感受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 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也不同,
但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相同点,同学们在学习时发现了吗?
学生:他们都和打仗有关。
学生:他们为了战斗的胜利流血牺牲,都是英雄。
教师:在他们的言行中,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看图悟情
1. 回顾中国的历史,侵略者的铁蹄曾使这片神州大地蒙羞。日本在侵华战
争中制造的各种屠杀、惨案,使得 多少中国百姓骨肉分离,流离失所。一位外国
记者用相机记录下了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情景。(出示图片, 从各个角度演示图片)
教师给学生留出1分钟的观察时间。
2.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眼看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根据学生发言顺序,引导深入理解。
(1)小男孩的衣着
学生:我 最先注意到的是孩子的衣着,他肯定是没有亲人的关心了,衣服都
破了,光着两条腿,太可怜了。 教师:就是这样的衣着。(板书:衣着)不仅如此,这个孩子刚刚经历了一
场灾难,炸弹就在他的身 边爆炸,此时已经分不清身上哪里是泥哪里是血。
(2)小男孩的动作
学生:我先注意到的 是孩子的小手,他大概是太害怕了,这么大的一个地方
只有他一个人,他的两只手因为害怕都紧紧地攥在 一起了。
教师:多么无助的孩子,这位同学关注到了孩子的动作。(板书:动作)
(3)小男孩的神情
学生:最先吸引我的是孩子的神情,他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恐惧,我想刚 才
发生的事情太可怕了,他张着嘴正在拼命地哭喊着。
教师:说得多好呀!(板书:神情)想想这可怜的孩子大声哭喊着,他会哭
喊些什么呢?
学生:他会哭喊着:“妈妈,您在哪儿?怎么不来抱我,我害怕极了!”
学生:他会大声喊:“妈妈,我要回家,我不要在这里待着!”
学生:他会大声喊:“妈妈,我疼,我想回家,你到底在哪儿呀?”
教师:他的妈妈在哪儿?他的家又在哪儿呢?有同学对这张照片有了解吗?
教师出示: 1937年“八一三”事件之后,8月28日正午,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炸
死了正在车站等车的 市民20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一个浑身是血的小孩,坐在
被轰炸过的铁轨上号啕大哭。一位供职于美 国报系的中国摄影记者赶到现场,在
已经成为废墟的站台上拍摄下了这个幼小的幸存者。
看来这张照片中的唯一人物牵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4)周围的环境
学生:我还 关注到了周围的情况,结合刚才的资料我了解到,这里原来是上
海火车站,应该是非常热闹的地方,可现 在到处是残垣断壁,到处是瓦砾,我想
远处肯定还有爆炸声,小孩的父母可能就在这场爆炸中死了,而且 他可能就亲眼


看到了这一切,眼看着亲人死去,是多么痛苦呀。
教师:就像这 位同学所说的,几分钟前有可能还是相依为命的一家人,几分
钟后却失去了亲人,这是何等的痛苦,是这 场残酷的战争让无数天真的孩子成了
可怜的孤儿。
三、写话传情
1. 教师过渡: 有人也称照片为凝固的历史,让我们根据大家刚才的交流,
把我们从这张照片中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让所有有同情心的人都记住这个
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吧。
2. 学生独立完成片段,教师巡视。
3. 同桌交换阅读,互相提出意见。
4. 推荐汇报。
学生:一看到这张照片,那个小男孩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他是那么无助,
一个人坐在冰冷的铁 轨上,身上的衣服已经破成一条条的了,早已看不出原来的
样子了,脸上、身上青一块红一块,已经分不 清哪里是泥哪里是血,他就这样坐
在这里,五分钟,十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他大声呼喊着:“ 妈妈,妈
妈,我怕,我疼,你怎么还不来接我呀!哥哥,姐姐,你们怎么那么狠心,把我
一个人 扔在这里呀……”
教师:这位同学推荐得好,你读得也好。其他同学听后有什么想法吗?
学 生:他观察得非常仔细,孩子脸上、身上都是青一块红一块的,说得特别
好,我的作文中就没写到这一点 。
教师:那请你根据他的提示把你的作文补充一下吧。
学生:我觉得他的话挺感动我的,我觉得这个小孩真可怜。
教师:看起来感动我们的不仅是语言更是叙述中浓浓的深情。
教师:每个同学都出声读一读自 己写的内容,看看你的这份深情表达出来了
吗?有不满意的地方请马上修改。
四、情感升华
1. 教师过渡:这张名为《中国娃娃》的照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社会上的
巨大反响,它使人 们第一次看到了战争中的平民的处境,也使隔岸观火的美国民
众了解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从而促 使许多美国人开始同情并声援中国人


民的抗日战争。
2. 教师:看到这张照片,除了对儿童的同情之外,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学生:我觉得战争太残忍了,让许多人死去,没有了家。
学生:有什么事非要打仗,只有像希特勒那样的疯子才会喜欢打仗。
教师:只有远离战争,人们才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3. 还记得这段话吗?
51年 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
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 间。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
还弥漫着战争 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 br>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
家园!
让一名学生读读这段话。
4. 教师:这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心声,我们呢?
学生:我们要维护世界的和平,让战争远离我们。
学生:我们可以多进行体育比赛,通过另外的方式来进行竞争,让奥运圣火
经久不息吧。
……
教师:同学们的愿望是多么美好,让我们用心浇灌“和平之花”,让爱满人
间。 (出示一组图片课件:孩子们在海洋中、沙滩上、树林中欢乐游戏的情景)
五、教师小结,布置习作
1. 布置习作。
和平是我们所向往的,和平也是人们获得幸福、快乐的根本。今天我们由一
张照片说起,谈了很多,说了很多,就请你利用下节课的时间把我们刚才聊的记
录下来,完成一 篇习作。
2. 理清结构。
教师:想想这篇作文应有几部分内容?


学生:两大部分,一是照片中的内容,还有是由此自己的感想。
3. 确定题目。
教师:那为这篇作文命个题吧。《夜莺的歌声》全文紧紧围绕夜莺的歌声来
写,那 我们这篇作文呢?
学生:可以从小男孩的哭声来写。
教师:想得真好。其他同学也应该根据 自己作文的特点,像这位同学一样,
拟个合适的文题。就让我们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寄予这真切的语言之 中吧。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单元备课
备课人 唐友权 学科 语文 年级
第五单元:生命
本组的专题是“热爱生命”,安排了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 ,
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
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 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
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
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
文的训练点。整个单元的教材 各个版块被“热爱生命”这一生命文
化主题给密切联系在一起。

1.学习掌握“径 、畅”等17个生字,认识“袅、滥”等12个
字;练习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其中的三十一个词,认 识、记忆
25个。认识三个多音字:重chónɡ、弹tánɡ、铺pū
2.学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
刻的句子。
3.了解盲人是怎样来了解世界的;了解人体器官移植的知识;
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现象。
4.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名句。
5.继续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 究的能力、
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6.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
能力。
重难点 1.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
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 识;培养关心热爱自然界一切
生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从 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的和
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四 年级 下 册
单元主题

单元内容分析
单元目标


和感染。

课时安排
16.触摸春天……………………………………… 2~3课时
17*.永生的眼睛………………………………… 1~2课时
18.生命 生命…………………………………… 2~3课时
19*.花的勇气…………………………………… 1~2课时
语文园地五……………………………………… 4~5课时
1.引起学生对“热爱生命”这一主题的关注。
在学生讨论、发表自己对这则消息看法的基础 上,针对学生谈
到的“应该珍惜生命”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要热爱生命”的主
题,引出课文 中的导语。
2.浏览整组课文。
思考:这一组课文,主要谈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故事?哪些内 容
写出了我们过去不曾知道的事情?你喜欢哪一篇,认真地看一看,
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 关于谁的生命故事?
交流介绍。
总结归纳:整组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些生命现象和人们热爱生命
的故事。
3.进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4.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以后的课文学习和实践活动。

教学策略















16 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
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蕴含的道理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
命。
教学准备:
《千手观音》的视频片断、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1 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断。
2 观后谈感受: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只
停留在对节目的赞美 ,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聋哑人表演的节目。)
3 引入课文:一群聋哑人能伴随着音乐跳出那 么美的舞蹈,真是一个奇迹。
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板书 :触
摸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1)注意以下的读音。
“磕绊”的“绊”读“bàn”不读“pàn”。
“权利”的“权”声母是“q”。
“弧(hú)线”的“弧”的声母是“h”。
(2)注意下列生字字形。
“小径” 的“径”右下部是“工”,不要写成“土”;“一瞬间”的“瞬”的
部首是“目”字旁,与眼睛有关;“ 弧线”的“弧”的部首是“弓”,不是“犭”,
不要把这个字写成“狐”。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画出文中描写安
静的动作,神态的句子。
3 利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情况,采取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三、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盲女孩安静在春天捉蝴蝶,又放蝴蝶的事。)
默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并将有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1)出示句子:“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
绊。”
你 为什么认为这是个奇迹?(找学生做示范动作,一个蒙眼,一个不蒙眼。
让其他同学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 他走得怎么样?)安静走得不是一般的流畅,而
是很流畅,不是没有磕磕绊绊,而是没有一点儿,多么不 可思议呀,创造奇迹的
盲童。那安静为什么能走得如
此流畅呢?
齐读第2自然段。
“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里流连”,从“整天”“流连”这两个词中,你体
会到什么?(板书 :安静热爱生活)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能读出安静对春天的热
爱吗?接下来,安静又创造了什么奇迹?
(2)出示句子:“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
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 花。”
①你从哪个词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极其准确)
②比较句子:
a.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b.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
月季花。
读一读,体会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谁能读出这两句不
同的感觉?“极其准确”是非 常准确,为什么她能极其准确的判断出花的位置?
(有花香引导,用灵性感受)你能把这种“极其准确” 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奇迹还在继续,读第四自然段。
(3)出示句 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
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 灵性抓住了。”
①你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能换一个词来读读吗?你从中体
会到 什么?出乎谁的意料?你能读出作者的惊讶吗?你能读出你的惊讶吗?(指
名读课文)
②你抓 过蝴蝶吗?容易抓到吗?可是一个盲童很轻易的抓到了一只蝴蝶,你
有什么感受?是啊,这真是一个奇迹 。
③她是怎么抓住蝴蝶的?(用灵性抓住蝴蝶的)“神奇的灵性”来源于哪里?
(安静对春天 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④正是她这种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产生了一种神奇的灵性,指引她抓< br>住了那只睁眼的蝴蝶。这是她第几次抓住蝴蝶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 的地方。”这是什么样的地方?(一个有生命活力
的地方,让人感到高兴和惊奇的地方)此刻安静的心情 怎样?带着自己对这段话
的体会,再来读这部分。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学生读第6自然段。
(4)出示句子:“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
头来张望。”
女生读,男生读。
①过了许久,安静放飞了蝴蝶,这许久,她会想些什么?为什么她又把蝴蝶
放了呢?(因为蝴蝶是属于春天的)这说明她幼小的心灵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
她不仅热爱自己 的生命,也热爱他人的生命,即使是一只小小的蝴蝶。(板书:
珍爱生命)
②蝴蝶扑闪着翅膀 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能看得见吗?她用什么张
望?(用灵性,用心灵张望的。)那她在张望什 么?你能张望一下吗?安静可是
一位盲童呀(学生闭上眼睛张望),同学们做的真好,你望到了什么?( 黑暗,
什么也望不到),可是安静望到了什么?她为什么张望,她想看到什么?(她想
看到蝴蝶 飞舞的样子),是啊,她的心里充满了对飞翔的渴望,对生活的渴望。
你能把安静对飞翔的渴望读出来吗 ?
3 相信大家都已经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有人说,上帝为一个人关闭了
一扇门,又为他 开启了一扇窗,心灵之窗。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用心感
悟生命,用手触摸春天,她触摸到的是什 么样的春天?我们来给春天加个形容词。
(生机勃勃、花繁叶茂、花香
浓郁)
是啊 ,她用她的心灵,用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了生机勃勃的
春天,那么,安静的内心世界是怎 样的,你感受到了吗?(是多姿多彩的)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同学们说的多好啊, 你们都说出了安静的心里话。看来你们都被安静热爱生
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所感动。你读出来好吗?(指 名)
你体会到安静的心情了么?(指名)看到这动人的一幕,老师也感动不已,也想
读一读了 。(教师范读)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吧。(齐读
第六自然段)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 读到这里,你觉得安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 所以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3 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人?(安静,你,我,
像安静一样的残疾 人,所有的人)还有吗?(比如在岩石下顽强生长的小草;比
如暴风雪中灿烂绽放的梅花;比如安静放飞 的那只花蝴蝶……)一切有生命的东
西,都有生活的权利,都可以
创造一个自己的缤纷世界。
4 看到安静这么热爱生活和生命,你有什么感受?用一句或两句话写下来
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好吗?
5 交流。
大家说得真好。这让我想起著名作家海伦·凯勒说的一句话:世界上除了用
眼睛看东西,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就是用心去看世界。安静就是用一颗热爱
生活的心,触摸到了春 天,让自己拥有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出示幻灯片)教师旁白:在我们的生活中,身体患有残疾的 人有很多,例
如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的海伦·凯勒;不屈服于命运的张海迪;身体

< p>
残疾但生命多彩的残疾运动员……,他们都在顽强地生活着,创造了生命中一个
又一个的奇 迹。这一切的一切
都在告诉我们: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 br>读)和他们相比我们要幸运得多,所以我们更应该珍
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主 人,让我们再大声地朗读这句话:谁
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背下来。
2 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
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课后作业: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悄然(qiāo qiǎo) 小径(jīng jìng) 袅袅(niǎo miǎo) 蝴蝶(hú hū)
二、选词填空。
流畅 流连
1.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 ),因此,她在花丛中走得很( ),没
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竟然 悄然
2.安静的手指( )合拢,( )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教学反思:


17 永生的眼睛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的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会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学习作者抓住 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
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通过故事感受人性美,培养学生养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
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人性美,培养学生养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
的优秀品质,并理解器官捐献 的意义。
教学准备:
幻灯片——春天美景图、眼角膜和背景音乐《爱的奉献》片断;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 出示幻灯片——春天美景图,引导学生体会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多
么幸福,多么方便。
2 出示幻灯片——眼角膜,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片断,简单介绍
眼角膜知识。
3 简单介绍器官捐赠知识。
器官捐赠是当一个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 生命体
征时,基于个人生前的意愿或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
官捐赠给濒临 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身体健康的
成年人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或部分肝脏 捐赠给亲属或配偶。
4 导入新课,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
3 标画不明白的地方。
三、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1 字音(小黑板出示)。
“孤零零”中“零”读(líng)
“不假思索”中“假”读(jiǎ)
多音字组词:重、冲
2 小组交流。
(1)琳达一家为了盲人能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琳达的妈妈和爸爸去世后,先后捐赠了他 们的眼角膜。琳达的女儿温迪受
到外公的影响,也许诺日后捐赠自己的眼角膜。)
(2)试述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扬了他
们的高尚情操。)
(3)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 折射的是人性的善良与
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
3 质疑问难,先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时间顺序)
提示: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关键性语句。(“我 14岁那年”“很多年过去了”
“父亲与世长辞后”)一、激2 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妈妈捐赠她的眼角膜的?
(第1~5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2)文中有没有直接叙写妈妈是如何捐赠她的眼睛角膜的?如果没有,作
者又是怎样去写的?
提示:找找文中有没有直接描写妈妈的言谈举止的地方,体会侧面描写的手
法。
(3 )面对捐赠妈妈的眼角膜,爸爸和“我”各是怎样的态度?同桌之间互


相练读“我”与父 亲之间对话的段落,从中体会母亲和父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4)合理想象母亲生前是如何与父亲商议捐赠眼角膜的事的?说几句话。
提示:可以从妈妈的神态、语言等方面去说。
(5)配乐朗读。
3 讨论交流:课 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声情并茂地为大家
读读,并说说为什么感动你。(出示幻灯片)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3)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4)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4 领悟下列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 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
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劝慰 女儿的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
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如果死亡之 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才是
有意义的。体现了琳达父母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境 界。朗读时要读
出父亲平和与慈爱的语气。
(2)“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父亲留下的更重要的是他那 一心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
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根植于后人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3)“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骄傲”一词表达了“我”对女 儿温迪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认可。“14岁”是
与开头“我”14岁时形成照应,从而引发读者的深思。
五、拓展练习
1 幻灯片出示资料: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 br>患者,其中70%的患者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贫乏,每
年仅实施3000 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 小组讨论:现在,你对器官捐献有了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课后作业:
一、5分钟查字典练习。
1.角膜:“膜”字 部首是( ) 查音序( ) 全字共( )画。
抄出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 )。
2.患病:“患”字 部首是( ) 除部首再查( )画。
抄出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 )。
二、你能根据拼音把下边的词语写得又正确又工整吗?
juān zènɡ lǐnɡ wù huī yìnɡ wán zhěnɡ yí yuàn
( ) ( ) ( ) ( ) ( )
yán zhònɡ mánɡ tónɡ yōnɡ bào sànɡ shēnɡ fēn xiǎnɡ
( ) ( ) ( ) ( ) ( )
三、你的词语积累有进步吗?试着补充下边的词语。
不( )自( ) ( )( )横溢 重见( )( )
( )泪( )眶 ( )( )其来 ( )( )长辞



教学反思:

18 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憾、蹋、限”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 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
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 等词语。
3.通过课内外知识的结合,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5.感悟作者对人生的 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
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6.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
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辨析三个事例中所蕴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杏林子的相关资料,了解《生命 生命》的写作背景;查找种子
破土而出的视频资料。
学生:搜集热爱生命的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导入课文
1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 的毛毛
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
湾著名女 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 生
命》。
2 板书课题,大声读课题。
3 请大家仔细看看课题,它跟我们以往所接触到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
方?
((1)“生命”与“生命”之间有空格。(2)“生命”重复了两次。)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为什么作者要重复“生命”两次来做课题?有什么用呢?请同学 们带着
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读准课后所有生字的读音,读不通的
地方多读 几遍。
2 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难读难写的字词。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找出易错的字。“扰”的右半部是“尤”,不< br>是“龙”。“屈”半包围结构,外部的“尸”上不要加一点成“户”。“限”的
右半部是“艮”, 不要加一点成“良”。
3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所写的关于生命的三个事例,教师根据学生汇
报概括板书。
4 在汇报的三个事例概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5 通过杏林子的资料,了解为什么作者要重复“生命”两次来做课题?
6 找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先自己读一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说说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搜集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生命无处不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1 播放视频。
2 刚才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深入阅读,品味生命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受特别深刻?
2 学生汇报。
事例1:飞蛾求生
语言训练点: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
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学生汇报句子,随机出示幻灯片“但它挣扎着……鲜明!”
哪些词让你感受特别深?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边说感受边朗读。
(2)想象假设:每 个同学都伸出手来,五指用力,握空拳。现在,你就是
被困在手里的那只飞蛾,你会想到什么?你想说些 什么?你会怎么做?
(3)在汇报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师点拨:引用飞蛾 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飞蛾强烈求生欲望的理解,
同时引导熟读背诵。
3 小组合作学习事例2、3,汇报自学成果。
(本环节学习同样是以学生的读与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事例2:瓜苗生长
语言训练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
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
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事例3:聆听心跳 < br>语言训练点:“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
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4 学生思考理解“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 糟蹋它”这句话。一
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三、主题升华,感悟生命
1 导语引入到第五自然段的学习。
2 学生自由读文。


3 引导找出句子“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 现出
无限的价值。”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4 指导背诵本段。
5 回归课文提出的问题:生命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 播放视频,学生说自己的新感受。
2 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写下来。


课后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ǎ rǎo yù wàng zhěn duàn zhuó zhuàng
( ) ( ) ( ) ( )
bù qū zhèn hàn zāo tà wú xiàn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扰( ) 蹋( ) 倔( ) 诊( )
拢( ) 踏( ) 屈( ) 珍( )
教学反思:

19花的勇气
教学目标:
1.会认“吕、滥、厘、刷”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互动探究让学生学会研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在读中理解“生命的意味在于勇气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勇气)“勇气”这个词语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谁能用 “勇气”
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呢?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多勇气。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冯
骥才去 感受《花的勇气》。(教师补充板书: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情感铺垫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指名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巡视指导,指名答)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自由读,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失望——吃惊 ——遗憾——惊奇
——怦然一震”,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寻找出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并用“ ”勾画。(教师巡
视指导,学生汇报)(出示课件)
教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最令你感动的部分?
2 重点读,体会生命的意味在于勇气。
(出示课件:第8自然段)自读第8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齐读第8自然段。
3 理解句子,感悟生命。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是课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傲然挺立的气魄,令 作者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作者体悟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
勇敢地而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 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
就会有希望。)
4 感悟无名野花的外形美。
(1)理解描写无名野花外形的语句。
颜色美:白的、黄的、紫的
形状、色泽美:纯洁、娇小、鲜亮
气势美:多、密、辽阔
(2)课件,显示无名野花美丽的样子。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要怀着对无名野花的喜爱之情来读。
5感悟无名野花盛开时的气质美。
(1)理解有关语句。

(2)课件,显示无名野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开放,
精神十足的神态。
(3)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6 感悟文中“我”的内心感受的变化。
(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说说“我”失望的是什么?遗憾的又是什么?为什么“惊奇”?为什么“怦
然一震”?
四、回归全组,情感升华
(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四篇课文内容学写小诗)(出示课件,学生试着说,完
成整首小诗)
生命的意味——勇气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 );
勇气是( );
五、资料链接
1 关于勇气的格言。


倘若失去了勇敢,你的生命等于交给了敌人。
失去勇气的人,生命已死了一半。
勇气是上天羽翼,怯懦却引人下地狱。
2 描写植物品格的名句。
梅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松树——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竹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小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干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
前;勇气是一种胆识 ,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最后让我们
都成为一个有勇气的人吧!
七、作业设计
结合本单元的情感基调,写一首赞美生命的小诗。
课后作业:
一、把下列词语分类填好,有把握吗?
注视 粗暴 沉稳 暖和 寒冷 凝视 温柔 稳重
1.近义词。
( )——( ) ( )——( )
2.反义词。
( )——( ) ( )——( )
二、下面哪个词用在句中更合适,请你选一选,画上“ ”。
1.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 孤独)的。
2.四月的维也纳可真(没劲 乏味)!
3.小吕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 辽阔)的草地上。
4.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是点儿(可惜 遗憾)。
5.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可能 大概)也有些为我失望吧。
6.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的(魄力 气魄)!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教学难点


1.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3.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
得到无限的延伸,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
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 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
流一下吧。
二、自主准备,口语交际
1 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 投影出示:
(1)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2)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3)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 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
字。
4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 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三、畅所欲言
1 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
给予个别指导。
2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
真、安静地倾听。
3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四、总结评价
1 自我评价:
自己在这节课中表达是否清晰,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
极等。
2 教师评价:
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 为大家
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
篇佳作。 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 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 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写出真实感受,题目自定。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 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 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 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
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 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五、制作墙报
1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2 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 听写其中的词语。
二、学习我的发现
1 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
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
法。
3 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
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三、学习日积月累
1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
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 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1)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
能适应。──丁玲
(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
斯泰
(3)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
因斯坦
3 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 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四、阅读成语故事
1 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 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 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
成语的体会。


4 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单元备课
备课人 陈宏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 年级 下 册
单元主题 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本组教材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乡下人家》《古诗 词三首》,两
篇略读课文《牧场之国》《麦哨》。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六,包
括“口语交际 ·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乡下人家》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 的生活,赞
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牧场之国》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 辽阔无际、宁静和
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展现了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不仅表
单元内容分析
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
民的赞美。
《四时 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
子耕种田地的情景,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流露出诗 人对热爱劳动的
农村儿童的赞扬。
《麦哨》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 丰
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
孩子的天真、纯朴、可爱。

知识与目标:
1.会写22个生字,会认28个生字。正确读写“屋檐、装饰、< br>鸡冠花、毛毡、镶嵌、吆喝、蓑衣、肺腑”等词语。
单元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发现乡村生活的美,感受田间的乐。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
本组课文的学习, 一要重视积累优美的语言,想象课文中描写


的田园生活画面;二要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 表情达意的作用。学
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
中蕴含的 道理,获得人生的启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乡 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加深学生
对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
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乡村生活的
美好。
本组教材的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20.乡下人家 2~3课时
21.牧场之国1~2课时
课时安排
22.古诗词三首 3~4课时
23
*
.麦哨1~2课时
语文园地六 4~5课时



教学本组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
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 然质朴、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并由
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写作的特 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的,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 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
教学策略













20乡下人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
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 文章所描绘的意境。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
4围绕“走进田园”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5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索,展开交流,感受 乡村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
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随着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
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
之情。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
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 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 、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地描述了
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 ,一起走
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 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 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 指名认读生字、生词。注意“饰”不要读成
“s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
ān”。
2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3 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深入阅读,感悟思想
1 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
义。
2 教师小结:
“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
“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 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
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五、自读课文,想象画面
1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
2 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自由读课文,想象画面
回顾上节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
你从课文哪些语 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
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吗?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可以抓住两个教学点:
1 “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
(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2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 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
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 ”的城市的景象,
说说你的感觉。
(2)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3)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
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 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
读课文的最后一节,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 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 想象一下,在冬天的乡下人家,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4 全班交流。
五、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
“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 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
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 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
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 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 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六、课外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
下来。
(可在课内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
2 小练笔:写下你心中的乡下人家冬天独特、迷人的风景吧。

作业设计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率领(shuài lǜ)觅食(nì mì)归巢(cáo cháo)
2.形近字组词。
捣( )岛( )辛( ) 幸( )
3.填空。
读了这篇课文我面前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幅 _______的农家画面,那房前
________,门前和屋后_______,那觅食的,那乡下 人家在门前的树下______,
夜里伴着__________进入梦乡。
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
4.课文描写了乡村的哪几幅美景图?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拓展填空。
( ),( ),( ),都是乡下人家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
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从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 ),率领一群( ),
在( )觅食;或是瞧见( ),在( )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乡下人家,不论( )时候,不论( )季节,都有一道( )、( )
的风景。
教学反思:

21 牧场之国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
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美。荷兰”。
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教学重点
引 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
法的巧妙运用,感受文章语言的 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
之情。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让今天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
怎样的印象?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 阅读“资料袋”,增加对荷兰的了解。
4 教师相机简介作者,轻描荷兰。
生平简介:卡雷尔·恰佩克(1890~1938),捷(jié)克小说家
兼剧作家,14岁开始发表诗作,一生经历丰富,著作浩瀚。
`主要作品:散文《明亮的深潭》;科幻小说《鲵(ní)鱼之乱》等。
荷兰常常被人称为 “风车之国”“花之国”“运河之国”。它的真正国名叫
“尼德兰”,“尼德”是“低”的意思,“兰” 是“土地”,合起来称为“低洼之国”。
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奶牛。奶牛业相当 发达。
二、自读课文,感知牧场之美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本课生字词,需注意的字音:


3 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阅读,欣赏牧场之美
1 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四次,是哪一句?在什么地方?
2 学生汇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3 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第一次:是对第1自然段的一个总结性的议论。
第二次:引出下文写荷兰草原上马的描述。
第三次、第四次:分别是对第3、4自然段的总结性的议论。
总的来说,文中四次出现的“这 就是真正的荷兰”在结构上使文章脉络清晰,
条理清楚,在内容上强化了作者对荷兰牧场赞美之情。
4 引领学习第2段。
(1)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一画,找出你觉得这一段中能体现真正的荷
兰的语句。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5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4自然段。


(1)把能体现真正的荷兰的词语画下来。
(2)作者是怎么描写牧场之国的牛、马、猪、羊、牧民的?
(写老牛时,运用了想象的表达 手法,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如“牛群吃草
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这是想 象。“牛犊的模样像
贵夫人,仪态端庄。”这是比喻和拟人)
(作者在写景时注重了色彩的搭 配对比,如第2自然段中,绿色的草地、黑
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美。 除了这些之外,课
文中还写了草原、运河、天空这些景色,草原是牛、马、羊、牧民活动的场所,
同时它与运河、天空一起共同构成景物的背景,使整个意境显得开旷辽阔,优美
迷人,令人心旷神怡。 )
6 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引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如:个人
读、互读引读、 范读默读、自由读等。教师做适当的朗读指导。
7 领略牧场夜晚静谧之美,再次感叹。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感受荷兰牧场夜晚静谧之美。
(2)学生交流感受。
四、指导朗读
1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2 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美。
五、感悟语言文字美
1 本文在写景状物时语言生动形象,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并积累下来。
六、资料链接
风车王国
荷兰素有“风车王国”的美称,在荷兰随处可见的一座座古 朴而典雅的风车,
给这个美丽的国度增添了几分姿色。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座风
车,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风车的历史。风车首先在荷兰出现主要取决于荷兰独特
的地理位置和荷兰人对 动力的迫切需求。荷兰地处欧洲西部海岸,与大不列颠岛
遥遥相望并构成漏斗形尾部的地理特征,大西洋 季风从北海长驱直入,荷兰正处
风带要冲,长年受益,风车也就应运而生了。到了18世纪,荷兰风车达 到了鼎
盛时期,风车除了用来排水、灌溉外,还用来发电,荷兰人依靠这些风车变沧海
为田,建 设美好家园。
七、小结升华,感悟牧场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美丽的荷兰,学习了美丽的 牧场之国,此时我们和作者
一样发出了由衷地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作业:
1.学生摘抄好词佳句。
2.学生搜集资料,仿写。如: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


作业设计
1.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罗丹。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几个“全神贯注”的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课文,完成填空。
本文主要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邀请__ _________到家里做客,自己却
___________投入到工作当中,完全忘记了____ _______。
4.我会读文。
第2自然段,我要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 ),读出工作的时间( )
和如痴如醉的( ),读出罗丹( )的工作情景。
5.给下列句子加标点,体会标点的用法。
(1)茨威格莫名其妙 赶忙叫住罗丹 喂 亲爱的朋友 你怎么啦 我还
在屋子里呢
(2)他推开门 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 哎哟 你看我 简直把你忘记了
对不起 请不要见怪
6.根据课文填空。
通过罗丹语言中的( )、( )、( )等词,说明在朋友认为是( )
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 )并( )修改,表明他( )的工作态度。
教学反思:




22 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体会诗词的内容,使学生 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
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
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及其情趣。
二、教学重点
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极其乐趣。
三、教学难点
小山村的图片、子规叫声录音、挂图。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每当人
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 诗。(出示课题及内容)


二、初读
1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2 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把这首诗读正确,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三、学习《乡村四月》,体会画面美
1 老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2 指名学生试读,老师相机指导。
3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透过“绿遍山原”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山岭和原野都
绿了。)
(2)谁还从哪儿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白满川)
①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②(出示画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绿……)
(3)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 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规
声声)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子规的歌声。
(4)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春天,山陵和原野遍布绿色,到处都是已翻耕好的水田, 稻田里的水色映
着天空,呈现一片片白色。杜鹃声声啼鸣,似乎在催促人们快点干农活,春雨漾
漾如烟似雾。)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了”是什么意思?(结束)
(2)理解这两句诗并体会感情。
(乡村的四 月,农民是非常繁忙的,干农活是非常辛苦的,但他们却很勤劳,
作者在这首诗中正是要赞美乡村四月里 农民勤劳耕作,任劳任怨的精神)
4 指导朗读、背诵。
四、明确课文主题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
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 的赞美。
2 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
读着读着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
象。
二、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
的。
2 教师释题意。
“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


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
年四季的田园 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 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
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
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 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
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 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 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 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
话讲讲诗意思。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 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 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 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
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 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热爱和同情。
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 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
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儿童的 赞扬。
六、拓展视野
1 想一想,说一说,你和诗中的儿童相比是不是更幸福?
2 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自学生字。
2 查阅并收集与该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 放鱼饵。
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一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
然来了 。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
王朝。)
2 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
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 的词——《渔歌子》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 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 指名朗读。
3 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 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1)张志和不仅是著 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
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 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
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 。
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
(2)学生标画,教师巡堂。
3 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
么?
4 想象画面:
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
是一幅怎样的画?你 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 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
2 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 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
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 ,就是这
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
狂 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 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
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 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 皇帝,写的是
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隐居在太湖一带,
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 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呢?(悠闲的生活 、
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 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
起读——(读全词)。
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 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
起一个人?(张志和)
2 欣赏唱词《渔歌子》。
七、作业
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教学反思


23 麦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 br>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
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 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三、教学难点
麦哨录音,田园风光的图片。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听田园牧歌
1 板书课题:给这两个字分别组一个合适的词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
做成的哨子)
2 请同 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
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 样描写的?
3 交流,读通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读准多音字“和”
“ 应”。(提示:这两个字意思相近,可以组成一个同样意思的新词“应和”。)
4 变化丰富的麦哨声 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
同的感受?(提示: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 ,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
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5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二、赏田园画意
1 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 、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
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 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 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的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
相应的感受。
(1)孩子们衣服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①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 ,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
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②随机板书:碧湖,绿田,孩子,色彩斑斓的画
(2)田野里花果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①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
黄色)
②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前几天、转眼间)
③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④随机板书:油菜,蚕豆,稻花
(3)田园里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 br>①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
刷。)
②重 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
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
曲欢庆丰收的歌。)
④随机板书:欢庆丰收的歌
(4)小伙伴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 ……这简直是一
个天然的运动场。”
①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
例:只见小牛来了个倒竖 蜻蜓,还倒立着“走”起路来,两条腿在空中一颠
一颠的,引得妞妞直拍手。哎哟,不好了,他手一软支 撑不住,一头栽倒在草地
上。不过,没事,那柔软的“垫子”让他乐得打起滚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
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②随机板书:翻跟头,竖蜻蜓,小伙伴们乐开花。
(5)“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 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4 质疑:课文以麦哨开头,又以麦哨结尾,有何用意?(全文首尾呼应,
行文流畅,意蕴悠长 ,暗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
悠远、绵长)
三、抒田园诗情
1 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
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 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 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
也是那样的美。
2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 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
(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
“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
“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
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 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3 品味精美词句。
拟人句:“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
(把麦田当作人来写,显得非常亲切,富有情调,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比喻句:“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
动的音符。” (这句中包含两个比喻句,后一个比喻句是顺着前一个比喻句说下去的。比
喻贴切,使景物染上了艺 术的灵性)


四、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选用这一单元中欣赏的词句,尝试着写几句诗,赞美田园景色。


作业设计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随声附和 (hé hè) 黑白相间(jiān jiàn ) 剥(bō bāo )
首尾呼应(yìnɡ yīnɡ ) 吮吸(shǔn yǔn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耀眼——( )柔软——( )欢快——(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麦叶( )的细汗
( )的音符( )的脸蛋
4.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乡村的孩子们生活在田园之中,他们穿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他们看的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他们玩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口渴了,嚼的是
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童年_______________。麦哨吹响的是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一、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完成习作,描写乡村生活的美好画面,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积累关于田园风光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
进行口语交际,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完成习作,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置境引入
1 在本单元里,我们一起去拜访 了朴素、恬静的乡下人家,欣赏到自然和
谐的田园风光;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荷兰。当我
们沉浸在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意境之中,被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深深吸引时,我们
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对乡村生活产生无尽的向往……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
一起用心聆听一首歌。
2 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大家随着音乐的旋律在头脑中展开想象,


说说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3 谈谈乡村生活。
二、组成小组,自由谈乡村见闻
三、汇报联结
1 小组汇报乡村生活的风光。
(1)乡村的生活清贫但淳朴。
(2)乡村的风光优美、恬淡。
2 小组汇报乡村新闻。
(1)乡村新事。
(2)乡村奇事。
3 出示相应的与乡村生活有关的图片、资料,进一步加深认识。
四、课堂小结
美丽的乡村在鸡鸣声声中迎来黎明,在牛羊回圈中走入夜幕,在灯火依稀中进入梦乡。乡村,是一幅永恒的画,一首古老的歌,希望我们热爱乡村,热爱自
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昨天的口语交际内容。
2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描写乡村风光,记叙乡村生活。
二、写作指导
1 出示田园风光的图片。
(1)仔细观察,图上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2)指导写作。
①按照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进行观察。
②详略得当地写几样景物。
③每处景点都围绕一个中心写。
④注意开头总述,结尾总结。
2 明确写作要求。
(1)围绕一个主题写——乐……
(2)写出任务的对话,动作,语言。
(3)结尾令人回味或点明主旨。
三、课堂练笔
1 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精彩场面片 断写下来。(如一段田园景色、一个劳动场
面等)并要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词语或者句子。
2 学生课堂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评析
1 点名读习作片段,其余同学听后评价,提修改建议。
2 按老师引导的评价要求,开展小组互动评价。
五、动笔成文
在听取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后,按照本次习作要求动笔写作。教师巡回检查指
导。
第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写出荷花风舞的美妙。)
(3)换一换, 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
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 动”)
2 自主欣赏其它句子,组内交流。
3 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二、学习“日积月累”
1 课件出示诗句。
2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 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4 背诵诗句。
5 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三、学习“展示台”
1 看插图,读文字。
2 展示自己的成果。
3 全班展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拟人了手法,积累了诗句,展示了才艺,收获是丰富的。希
望大家的语言学习在这样的 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有所长进。
教学反思:












5月14是什么情人节-洛阳理工学院教务在线


打老鼠-拜登访华


金牛座性格-公装合同


世界人口日-贵港人事考试网


公务员体能测试-中共中央编译局


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公务员招生简章


衡水中学成绩查询-计划生育责任书


哈尔滨工程大学专业-爱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