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套优秀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530次浏览
2020年08月31日 10: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韩群凤-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学籍管理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田园生活
1.古诗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 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
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 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
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
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 五年。
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
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 徐公店时见
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1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 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
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 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
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 空,地面上有
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 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
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
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 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
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2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 、 、 、 这些情景来说明
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2.诗中前两 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
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 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 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
追逐 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 ,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
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 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 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
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 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六、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
住“急走、 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板书设计: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色):黄(绿)(黄)

3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能正确的认 读课
后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诗 的意境,
能背诵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诗,学习劳动人民勤劳的品质,感受田 园生活,体会劳
动的辛苦。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那些宋朝的古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
兴》。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解题。
二、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三、自主探究,了解诗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
2.出示本课的生字:看拼音自 由读——指读——去掉拼音自由读——交流记忆方法—
—全班交流——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本课的词语:自由读——指读——齐读。
再读诗歌联系世人所处的环境,理解诗句,不懂得画上记号。
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全班交流自学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诗歌的画面。
耕田:种田。 绩麻:搓麻绳。
未解:不明白。傍:靠着。
自由说说诗歌的意思。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学生仿写。
1.认读生字,多种形式的读,认识8个生字。
4



2.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学生仿写。
杂:要注意下边的部分撇捺变成了点。
昼:注意捺的起笔为只要选好,在横的中间。
耕:注意三横长短不一。
桑:三个又又变化,上边的大。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拓展升华,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背一背《江上渔者》,读一读《归园田居》。
2.写一写生字词。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黄 杏子肥有花有果

描写{
}
麦花白 菜花稀有色有形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篱落无人过

衬托{
}更显寂静

蜻蜓蛱蝶飞
}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 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
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 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
5



在江 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
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 那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 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 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
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
我们班中男同 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 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
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
径,同学们 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 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
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
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 ?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
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 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
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 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 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
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 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 么的恬静、
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 活情趣的感悟和看
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 成
6



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 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
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 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
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 ,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
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 艳丽的奇葩,每首宋
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 通过
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庭作业:回家把这首词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物:茅屋、小溪、青青草



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悠然自得


大儿——锄豆溪东
恬静优美

人物


中儿——正织鸡笼
}勤劳可爱



{
小儿——卧剥莲蓬
}


7



2.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有关田园风光的图片、文字。
第一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回顾古诗:同学们,乡村生活是美好的,像一幅画卷,一起回忆一下 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2.导入新课 :还有一位老人,他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后来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当
看到家乡的美丽景色,禁 不住写下了这样一篇美文——《乡下人家》,请齐读课题。(板书
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借助拼音读一读。
2.认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构、饰、蹲、率、倘、眠”。
教 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指导,学生仿写。(“构”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勾”,不要写
成“勺”。“ 蹲”是左右结构,右边“尊”中的短横一定不能忘记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 读课文,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眼中的乡下人家,请用横线画出来。(乡下人家,不论什
么时候,不论什 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通读课文,作者介绍了哪几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简单 概括一下。(瓜藤攀檐图、鲜花
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秋夜睡梦图。)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直线画出表现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
2.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同组同学交流,并进行批注。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六、写写生字,记记新词
8



cháo shì mì tǎng
1.归( ) 装( ) ( )食 ( )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 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看看乡下人家的生活到底是 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整体品读。
1.乡下人家的一幅幅 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
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 特、迷人的风景。)
2.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独特、迷人)
3.课文围绕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是哪里?
(二)根据学生的沟通,依次进行品读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
(1)要求:哪些同学被屋前瓜架吸引住了,就请站起来、读出来。
出示课件:“青、红的瓜 ,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
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 多了。”
(2)那你能说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比)
师:对比之下,瓜架让人觉得——
生:可爱多了。生机勃勃……
师:同学们,这是 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站——乡下人家屋前瓜架。谁想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指名学生说)
2.品读第2自然段。
过渡语:乡下人家不但屋前有别有风趣的瓜架,门前还有令人眼前一亮的鲜花绽放。
(1)课件播放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的图片。
师:你能用哪些优美的词语来形容如此美妙的画面呢?
生:百花齐放、芬芳扑鼻、鸟语花香、五彩缤纷……
师课件出示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
9



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学生齐读)
师 :“朴素”和“华丽”本来是一对反义词,但用在这里毫无违和之感。乡村的花随意地种
在门前的场地上 ,不像城市里的花有漂亮的花盆、花瓶来衬托,有美丽的彩纸来包装,因此
可以称得上“朴素”。但它们 色彩鲜艳,光彩照人,又是“华丽”的,因此称其为“朴素中
带着几分华丽”。
(2)研读: 同学们,乡下人家门前的鲜花让人如痴如醉,屋后的风光也别有一番景象。瞧,几
场春雨过后,鲜嫩的春 笋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
课件出示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 群地从土里探出
头来。”谁来读读写竹笋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一下。
你刚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探出头来”的?把“探”换成“钻、伸、冒”可以吗?
(好奇、渴望、兴奋、激动……)
(不可以。这句话写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形象地 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
尤其是“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长势的迅速,嫩笋如 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
娃娃在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笋勃勃的生机。)
(3)带着小春笋们的渴望、迫切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句子。(生齐读句子)
3.默读第3自然段。
(1)过渡语:农家小院的植物生机勃勃,动物也是悠闲自在,你们看 谁来了?(课件出示:小鸡
觅食。)
(2)指名读读,读完思考:我看到了( )的母鸡,( )的公鸡,它们走来走去干什么
呢?这么慈爱的母鸡、尽职尽责的大公鸡,请大家带 着幸福快乐的语气齐读。
4.品读第4自然段。
过渡语:除了母鸡、大公鸡,作者还生动地描写了哪种小动物?(鸭子)
出示:“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它们也从不吃惊。”(生自由读句子)
想想:除了鸡、鸭,乡下人家还会养些什么动物呢?(狗、鹅、羊……)
小结:这些动物、植物和乡下人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和谐呀!
5.品读第5、6自然段。
(1)再读一读他们之间和谐相处的画面。(生读)乡下人家的生 活就是这样平淡,但平淡中也
不乏甜美。乡下人家就是吃晚饭也这么美。(师生接读)
(2) 文中把纺织娘的叫声说成是唱歌,赛过催眠曲,谁来读读它的歌声?(缓缓的、柔柔的,像
催眠曲)(指 名读)这是什么写法?(拟人)谁再来给大家读读?
三、仿写练笔,拓展延伸。
你们眼中乡 村的景致是什么样子的?学习作者的一些写法,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乡下人家
的风景或者是你喜欢的一处 景物。
10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屋前:瓜藤攀檐 鲜花绽放

空间
{
屋后: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


别致生动
夏天:院落晚餐
时间
{

秋天:秋夜睡梦


总结:风景独特、迷人
}





3.天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到世界的
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抄写下来。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孩子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孩子们从天窗里看到的和想到的。
2、难点: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1



1、同学们,喜欢玩吗 ?是呀,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
势,即使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 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的《天
窗》一文要告诉我们的。
2、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教学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 的动力。抓题眼质疑,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课堂,又为顺利打开学生心智的 大门配
了一把金钥匙,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指名分段读,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设计意 图:此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
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 体验,留给了学生自读、感悟的空间。)
二、引导质疑,直奔主题
1、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2、“慰藉”什么意思?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慰藉。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 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又深受学生欢迎,
于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 效。为学习文本奠定了基
础。)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边读边思考: 课文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朗读,体会为什么说天
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交流,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3、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1)出示最后一段
(2)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天窗“无”“有”“虚”“实”为什么 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
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 出“孩子看到什么,想象到什么的”的句子,再用小组讨论的
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疑。在反复读 的基础上,体会“天窗”的作用,从而使学生
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使难点化难为易。)
4、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12



(设计意图 :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说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
生学。这一环节,在学生理解文 本时,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突
破了文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达 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1.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事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什么小玩具……
2.激励学生进行练笔
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教材无 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
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 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这一环节,鼓励学生
把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真正落实 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 美统一。)
六、温故知新
1、文中的孩子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是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
颜色、形 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
富多彩。
板书:合理想象
4、大家来想象一下
看窗外,仔细观察,想象一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针对教材结 构特点,以概括总结的方式提升学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和对表达方式的感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和谐统一。)
七、我的地盘我做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把自己说的一段话写下来。
3、阅读茅盾先生的其它作品。
针对自己实际自选作业。
13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 有助于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良好
的学习习惯,《课程标准》要求:以人 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此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 异,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天窗
天窗的来历
夏天阵雨时
慰藉{想象的世界
晚上“休息”时


神奇:看到、想到
}




4*三月桃花水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 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
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这篇散文由9个或长或 短的段落错落
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开篇由两个设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 br>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
“有色” ,也就不露痕迹的回应了开篇的问题。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心意,这“比
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 ”的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上它的人们的心中,已经为它深深
着迷、沉醉。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 ,文字优美,韵味无穷。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
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 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
等修辞方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 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绚”“纤”等生字和课文中“琴弦” 、“裹着”、“草如茵”、“掬一
捧”、“应和”、“袅袅炊烟”等词语。并能理解课文中“绚丽”、“ 催促”、“草如茵”、
“纤细”、“应和”、“竖琴”、“沉醉”、“柳如眉”等词语。
2.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
3.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赤子之情。
教学难点: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能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段,并
能体会作者使用这 些修辞方法的用意,感受本文“文字优美、意境清新”的特点。结合平
时学生作文中词语贫乏、句式老套 的毛病,鼓励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模仿造句、写话。
教学重点:


14



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习惯,既能使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又能使学生在 反复诵读中提
高语言表达的语流、语感能力。
教具准备: 乡村生活、生产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 老师要带你们去三月的桃花水边。想一想:我们会领略到怎样的风景呢?(板
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 、读正确,把比较难理解的
词句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结合学生的质疑辨析字音、字形。
绮 谈 和(多音字)
4.小组朗读,初谈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师: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
人、令人陶醉 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课文?(欢快、愉悦)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交流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思考:这两句话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句式?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
的段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 辞手法。疑问句。分别对应第3、4自然段和第5、6自
然段。)
教师引读体会: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课件展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啊,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啊”,表现了作者 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
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漩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桃花”“酒窝”。(比喻)
15



男生、女生合作朗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3.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 么这样写?(把桃花水比喻
成“竖琴”“明镜”,第6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 了春天里美好
的事物,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三月桃花水的美丽。)
4.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读出你们的理解。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的句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发挥想象: 如果你是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
姑娘等照在水面的朋友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形近字组词:
梨( )鞠( )纤( )瓣( )裹( )琴( )
犁( )掬( )迁( )辩( )衷( )铃( )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什么声音?竖琴
沉醉
什么光芒?明镜










16



口语交际:转述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转述,掌握转述的基本要求。
2.根据要求进行转述训练。
3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培
养他们表达的自 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 到很多很多的事情,在解决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请
人把话转告给别人,这就叫“捎话儿”,也叫 “转述”。今天我们来学习口语交际——转述。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结合通知,把握要点。
1.谈话:让我们来看这个通知,动动你的小脑筋,想想怎么来转述呢。
通 知
本周五(3月23日)下午两点,在本班教室召开家长会,交流家庭阅读情况,评选“书香
家庭”。
温馨提示:
(1)请家长带好纸、笔,以便记录和填写选票。
(2)因为学校停车不便,建议家长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3)请提前十分钟到会场。开会期 间请自觉遵守会场秩序:关闭手机,不随意走动,保持
安静。
新华路小学四年级(3)班
3月21日
2.思考:根据上面的通知,转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自己先认真读一读上面的通知,想一想自己该怎样转述。
(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转述要求:
转述应注意:转述别人的话,首先要听清、记准别人的话,别弄错;转述的时 候,要把原
话说清楚、说明白,不然就会耽误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通知该怎么转述?
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意见进行交流,从而达成共识。
17



讨论后小结: 转述要求。
(1)转述时,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小组讨论,学生互动。
1.阅读通知,小组讨论。
2.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时,小组成员分别讲述对这个通知转述的方式,表达对
这个问 题的看法。
讨论时,听到不同意见,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四、创设情境,练习转述。
1.向父母转述。
学生分角色扮演爸爸、妈妈、女儿、儿子,由儿子或者女儿向爸爸或妈妈转述通知的
内容。
2.其他学生做倾听者,听后进行评价,并进行新一轮的转述。
3.拓展活动。
小组内开展转述活动,各小组创设不同的情境,练习转述。
4.小结:让我们运用这次口语交际学到的好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转述内容吧!

板书设计:
转述
注意:听清、记准 说清楚、说明白
要求:要抓住要点,不遗漏
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习作一:我 的 乐 园
教学目标:
1.明确“我的乐园”的写作内容。
2.写出乐园的特点,以及乐园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重点)
3.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表达对乐园的喜爱之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欢乐,同学们,你们的乐园是哪里呢?(引入)
2.组织同学交流介绍。(学生各抒己见)
18



现在,让我们以“我的乐园”为题开始这次习作之旅吧!(板书课题)
二、启发思路,讨论交流。
1.打开思路。
你的乐园都有哪些呢?
是“ 满是玩具的房间”“村头小河边的草地”,还是“班级图书角”“自己家的院子”?
或者是“学校的篮球 场”“爷爷的菜地”?……(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乐园是哪里。
(2)乐园有什么特点?(此处可作细节描写)
三、习作指导。
1.阅读感受。
先来读一读表格中的内容。
指名读。
读后交流:“村头小河边的草地”上都有什么?小朋友喜欢在这里做什么?
2.整理思路。
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在那儿你最喜爱干什么?这个乐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
让我们把自己的乐园介绍给同学吧。
开始小组交流。
3.写作提示:写之前可以仿照课本中的样子,做一个表格。
写完后把习作读给同学听,让他们来感受你的快乐。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1.选出两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班级进行点评。
2.习作的重点 在于讲清楚所写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在那儿你最喜爱干什么,这个乐
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注意语 言通顺、用词恰当等。
五、习作小结。
我们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园,抓住乐园的特点,写出了乐园里做的事情和获得的快
乐。
六、延伸活动。
将你的作文与你的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画出对方 作文中
所刻画的具体场景。(看看是否刻画到位)


19



板书设计: 习作一:我的乐园
乐园有哪些
乐园有什么特点
带给你怎样的快乐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2.学习积累词语,体会乡下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并能选择一幅画写一写。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卜算子•咏梅》的意境,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的4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4篇课文的题目。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 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请你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学
生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
《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朴素生
活的喜爱之情。)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
景”。 (我从这最后一句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想法。)
《天窗》,“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我从 这句话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
来的快乐。)
齐读这几句话,再次感受体会。
3.还有些句子特别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想法,到课文里面找一找,读一读。
4.小结:以后我们要继续多多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这一题。
课件展示: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繁华 璀璨 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大街小巷
肥沃 麦浪 炊烟袅袅 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20



分行读,指名读,学生齐读。
说说从这些词语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 市生活的不同。(第一行描写的是城市生活,第二
行描写的是乡村生活。)
2.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二)第二题。
1.“词句段运用”还有两个句子,先读一读。
(1)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 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
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带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2.选一幅画面,照样子写一写。
(1)仿照上面的两个句子,仔细观察课文的三幅图,说一说。
(2)选一幅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①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绘成了一幅草原风景
图。
②山间流水潺潺,溪边树木葱茏,小鸟欢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山水画。
③高大的教学楼,宽 阔的塑胶操场,再加上跑道上奋力奔跑的孩子,构成了一道亮丽的
校园风景线。
3.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指名朗读“日积月累”中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2.学生齐读。
3.了 解词意,体会情感。(托物言志,通过对梅花俏丽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
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 、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
4.试着背诵。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积 累了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积累了词语,仿写了句子,还背
诵了一首毛泽东的词。






21




第二单元 科普知识
5.琥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小组合作研究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 ,
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
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 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
东西,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这个故事读过了吗?
二、检查预习
1.什么叫琥珀?
2.这块琥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个蜘蛛和一个苍蝇。
3.这块特殊的琥珀有什么价值呢?其它琥珀也有这个作用吗?
(齐读描写琥珀的价值的语句)
三、质疑定标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
(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
2.整理学生的质疑
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 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
也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如——
(板书问题要点)
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
(板书“形成?”)
22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
巡视)
2.小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组成立科学研究小队,看哪小队研究得既准确,又迅速。)
五、师生合作
看这小队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
(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
要点如下:
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
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名读第6小节。
③老松树(松脂)(老松树最怕的就是——)
④继续滴(球)
⑤蜘蛛、苍蝇(怎样才能进去?)
(第7小节)指名读(怎样进去的)
齐读。从“刚”“刚好”“一齐”)这些说明这件事非常凑巧。如果不凑巧呢?
为什么?
指导读第5小节。
自由读。(评议)
指名读。
齐读。
师:唉,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读,第8小节)
解答“泪珠”“圆环”的问题。
⑥陆沉海漫(第11小节)
⑦埋入泥沙。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看这些条件能缺少一个吗?(整理条件)哪个条件
最关键 ,如果没这只能形成一般的琥珀。
琥珀怎样形成的弄明白了吗?
六、学习“琥珀的形成”
1、速读。
2、指名说。
23



3、这只是科学家想象这块琥珀被发现的一种可能,是不是只有这种可能呢?
4、请你们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发现琥珀的可能?
七、总结延伸
1.学到这儿,课文还有问题没有解决吗?
2.作业:
(虚拟情景)昨天,我 在网上浏览得知,你们今天研究的这琥珀就陈列在我国生物
博物馆里,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前来了解它, 我想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为琥珀写一广告。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及本课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教师准备各种恐龙动画图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4



一、 动画激趣,破题入新
1.教师播放各种恐龙动画的VCD,激起学生兴趣,请学生说说 :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
种类?
板 书:恐龙。
2.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恐龙家族的另一支成员,补充板 书:飞向蓝天

二、初读感知,自主预习。
1、学生自由读文,初步感知内容人,标出文中生字新词。 2、学生自主学习,读文,借助拼音、字典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反 馈预习。
⑴读出下面的字,注意加横线字的读音。
迟钝 凌空 笨重 鸽子 描绘 千吨
敏捷 轻盈 欣喜若狂 形态各异
⑵用“√”画出加“ ”字的正确音节。
相 似(shì sì) 画 卷(juǎn juàn)
奔 跑(bèn bēn) 毫不相干(xiāng xiàng)
崭 新(zǎn zhǎn) 降 落(jiàng xiáng)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初读课文,学生所知比较肤浅,可能会了解到:
①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②科学家提出鸟类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③辽西的发现给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
3.教师作深入引导。
⑴出示上面句子②。
a“后裔”是什么意思?
b把句子中“很可能”去掉,行吗?为什么?
⑵出示上面的句子③。
a “画卷”指的是什么?
b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⑶出示上面句子①与句子“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5



a男、女生分别读两个句子。
b学生自读比较两个句子有何不同?为什么?
C引导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⑷进行感情朗读。
四、课后巩固。
1.练习书写生字“恐、凶、笨、鸽、仅、顿、吨”,师重点指导“鸽、顿”。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质疑入新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质疑: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然发问: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生带疑细读课文,思考,批画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小组合作,读文,填写下表。
恐龙的庞大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况 它们的特点 作者说明的角度
第一代恐龙

( )











( )



填完上表教师引导:
(1)通过填写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2)在恐龙这个庞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历了什么演变飞上了天空?
26



(3)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叙述的条理性。
(4)学生试用“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仿写句子。
3、引导学生再次感悟语言。
出示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a、把句中的“大约”去掉行吗?为什么?
b、男女生对比读。
c、学生谈体会。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愿望”指的是什么?
三、巩固升华
1、内化语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的演化过程,可展开想象,加入有关知识。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 演 化 鸟类

肉食性恐龙
第一种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
草食性恐龙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27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3.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 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
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2.归纳 、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
媒体展示图片(1)[中 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
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 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
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 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
进《神奇的纳米》,多媒体出示标题,神奇的纳米。
3.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
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一)阅读探究(1)
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什么叫纳米机器人
阅读汇报(1)学生自由回答
28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和加工的技术。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二)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概念,它的内涵我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1.学 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
毫米,它有多少纳 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 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原子、分子进
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 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不知道分子、原子的微小,我列举初三化学课本上的一个例
子来说明:一滴水(约 20滴水为一毫升)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大约有 1.67×1024个,即
10亿人同时一个一个地数 ,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一
滴水的水分子,从而说明分子的微小, 体会纳米技术的精细之极,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3. 多媒体展示[IBM]图片,并加以说明。

第二课时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
介介绍 。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 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
净”玻璃;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 的“纳米战袍”……
29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
了 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
资料,每一个小组 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8*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了 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
年梦圆的经过,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
3.查资料, 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
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2 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航天员杨利伟乘
坐我国自主 研发的“神舟五号”飞入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
百年来的飞天梦想。下面让 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播放视频)
2.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何感受?
3.今 天我们来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了解一下中国人飞天梦想实现的过程。(板
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谁能说说课题中的 “千年梦”指什么?“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是什么意思?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请你 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简洁
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加以概括。
30



2.学生交流。
(1)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 的传说,鲲鹏展翅、
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古人的奇妙想象)
(2)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 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四十七支火箭捆
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 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万户尝试火箭飞行)
(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 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
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4)2003年10月15 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
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 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5)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 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了世
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 射)
3.播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频。
4.载人航天工程有什么伟大意义?
( 1)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
技术的国家。
(2)“嫦娥四号”这次成功的探月活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自豪)
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再读这两句话。
四、拓展延伸。
1.为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 出的是青春,是
健康,甚至是生命。(出示补充材料)
为了保证“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科 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 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倒在出差
的火车上,有的牺牲在实验室,有的为了寻找飞船的残骸渴死在 了茫茫沙漠中,有的为了排
除险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2.让我们向航天英雄致敬!正 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才得以实现。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出:千年梦圆在 今朝!
五、布置作业。搜集关于航天技术的资料,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
31



板书设计:
8*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天梦想、不断探索
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嫦娥工程



口语交际:说新闻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新闻,能够清楚、连贯、准确地传达信息。
2.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学会沟通和交往,培养合作精神。
3.培养热爱生活、乐于表达的生活态度,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和关心别人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齐读,你知道
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吗?(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家 事,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
多用心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死读书。)
2.同学们,我们生 活的这个社会,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新鲜事。有些事被报纸、电视媒体报道
出来,就成了新闻。新闻包括哪 些事情?(发生在国内、国外的大事,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
3.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布置作业让大 家收集新闻,你们收集了吗?你是从哪里收集的?(网络
上、电视上、报纸上)
4.你们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发现新闻都有哪些特点?(新闻要真实,要及时,还要有价值。)
5.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新闻分享给同学们听。
二、明确要求。
1.在说新闻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说新闻时应注意什么?2.在书上找出要求。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1)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内容。最后 ,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则新
闻的看法。
(2)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
3.当别人发言时,我们要怎么做呢?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别人;别人讲完后或经允许后,提出
问题。
三、发布新闻。
32



1.小组交流。
现在 我们四人一小组来说新闻。请同学们将自己知道的新闻,先在自己小组内交流。小组
内其他组员要认真倾 听,可以质疑,也可以评价。各小组选出组内最佳的一位新闻播报员,
准备在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要评出“最佳新闻播 报员”。期待
各位播报员的精彩播报,也希望同学们用心倾听,以便对他们的播报提出疑问或进行评价。
(1)首先,我们进行国内新闻的发布。谁先来?
①你对他发布的新闻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向发布人提问或进行评价。
②还有谁来播报国内新闻?请上来播报。
(2)现在要发布的是国际新闻,谁先来?
(3)同学们,在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小区或村里、我们的家里,每天也一
定有许多 事情在发生。谁能把我们身边的新闻向大家发布出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做准备,
可以和同学交流。准备 好了吗?请同学们自由发布新闻。
3.评一评。
谁能成为今天的“最佳新闻播报员”,由同学们来决定,请同学们投票。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你们都表现得特别棒!在我们的生活里,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许许
多多的事情 。有很多事情离我们很远,但是新闻可以及时报道这些事情。新闻不仅可以弘
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还 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多读、多看新闻,在新闻中 增长见识。
齐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板书设计:
说新闻
准确 清楚 连贯








33



习作二:我的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
1.合理想象,能用通顺、具体的语言写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想过发明一种东西?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以前的许多幻想变成现实。牛顿说过: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
出伟大的发现。
3.正是由于一个个小小的奇思妙想,莱特兄弟制造出 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诺贝尔发明了
炸药,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
4.这节课,就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并把它记录下来。
二、明确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同学们,请打 开课本翻到第30
页,读要求,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交流小结。
(1)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理;内容既要新奇,又要具体。
(2)要突出事物的特点,介绍它的样子及功能。
(3)语句要通顺,表达要有个性。
3.齐读习作要求。
三、启发思路。
1.老师也有些奇思妙想,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会飞的汽车、雾霾处理器、神奇的轮椅。)
2.你们的奇思妙想是什么? 你们的奇思妙想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看似不可思议,但只要你们努力学习,这些终有
一天会变 成现实的。
3.根据大家的交流,我们把这些奇思妙想归纳一下:
生活用品:衣服、鞋子、家具、伞、扫地机器人……
学习用品:书包、书、文具盒、笔、学习机……
公共设施:医院、学校、公路、社区健身器材……
4.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
四、习作指导。
1. 请你先想一想: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吸引读者呢?
34



学生交流题目。(自动调节温度的衣服,带人飞的鞋子……)
2.我们这篇习作可以怎样写?可以列一个提纲。
开头:写你为什么要发明这个东西。
中间:详细介绍它的特点,如样子、结构、特性、功能、使用方法等。
结尾:写你发明这个东西后生活有什么改变。
3.大家可以把你要写的东西画出来,也可以参 考课本上“会飞的木屋”的提示,做一个思维
导图,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4.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点评。
1.教师选出在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作,让作者读一读。
2.全班进行点评。他的习作好在哪里?
3.根据刚才的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之后,同桌交流。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的这些奇思妙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 也会成为伟大的发明创造,老师希望由
你们来把它们变成现实。

板书设计:
习作二:我的奇思妙想
样子 结构 特性
功能 使用方法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认识“岳、湘”等8个生字。
2.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积累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二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什么?(自然的奥秘、科技的精彩) < br>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默读课文,提
出 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二、学习“交流平台”。
35



1.自评式的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
2.你是怎样解决那些不懂的问题的?
3.读课本第31页“交流平台”的内容,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
验 、查资料、请教别人)
4.小结: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一定要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看课本中的图片。这是什么?(一张汇款单)
2.请你仔细观察,你有什么疑问?(汇款单上的金额为什么要大写?)
3.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为了防止金额被篡改。)
4. 出示大写数字,指名认读。(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5.同桌合作。一个说数,另一个用大写数字写出来。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他们的名称有的是 新出现的,有的
是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含义。
2.出示词语:云技术、多媒体、克隆、互联网,桌面、窗口、潜水、文件夹。
3.读一读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分别属于哪一类。
4.小组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
(二)第二题。
1.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作者是怎样介绍事物的?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指出 说明方法。(作比
较)
2.作比较有什么好处?(将我们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相比较, 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事
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3.请你在学 过的课文中找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与同学们交流,说说这样
表达的好处。
4.拓展练习:请你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中的句子,注意读准“塞”“锁”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1)“白马西风塞上, 杏花烟雨江南。”这是出自徐悲鸿的一副对联。此段用南北方景色的
不同,道出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 br>(2)“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是一副回文对联,就是上下联从最后一个字往
前 倒着念和顺着读是一样的。回文要做到“似倒而顺,似顺而倒”,这有赖于巧妙的艺术构
36



思和艺术匠心。
(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 是苏州沧浪亭的对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诗
歌《沧浪亭》,“清风明月”指的是自然界的景物,它们没有 主人,人人可得而享之,所以说
原本是无价的。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诗歌《过苏州》,写苏州景物美好宜人 ,山水亦似有情,
真不愧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4)“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 城湖。”这是济南大明湖的一副七言对联,语言精练,对
仗工整。上下联巧用两组数词,仅用了“四面荷 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几个
最具特色的景观,就极其生动逼真地概括了济南古城风貌的 秀美景色。这不仅是对大明湖
绮丽风光的精彩描绘,也是对风景如画的济南城的由衷赞美。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请全班交流。
(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雨过山 头绿,云来地上阴。万色云霞花四照,一潭水月镜双
清……)
4.读了这些对联,你有什么感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认识了数字的大写,学习了新生词汇,能运用作比
较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的特点,积累了描写自然风 光的对联。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观察,
发现自然的美丽和奥秘,体会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厚薄大小 不相同,世界万物都包容,只要你能打开看,增加
知识力无穷。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书)
你们喜欢读书吗?为什么?(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
就让我们一起到书的世界里看一看吧。
二、指导方法,交流体会。
37



1.出示《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封面。
师: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你能了解到什么呢?
(师相机介绍:中文题目、英文题目、作者、译者、图、出版社)
2.作者及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米•伊林(1895—1953),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致力于写< br>作通俗科学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房间的故事》《山与人》《人与自然》《在你周围的
事物 》等。
内容简介:《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是截取了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首小诗“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句,在俄语中,“十万”用以形容
数量之 多,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十万个问题。米•伊林创作了这本书,他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
对日常生活中的许 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
3.这是一部科普作品,同学们知道该怎么阅读这类作品吗?
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1)找出不懂的科技术语,通过上网查资料、与同学交流、请教老师或家长等多种方式弄明
白,才能 理解文章;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3)反复揣摩语言,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
(4)读完之后思考总结,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深入研究,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
4.课件出示书中的一段内容,学生交流。
教师节选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5.教师小结: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回答。书中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
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要去读一读了呢?课下 同学们找来这本书,读一读吧。
三、阅读推荐。
1.世界上还有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如李 四光的《穿过地平线》、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
记》等。读了这些书,你一定会为科学世界里有那么多 的奥秘而惊奇。
2.选择其中一本读一读,然后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38



第三单元 现代诗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 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重点)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 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
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 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 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
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 莹清丽、软
柔俊逸。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 漫灭 藤萝 膝上 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
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39


< br>(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
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出示第三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中有两个“风雨”,请你圈出来,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风雨”指的是
刮风下雨,第二个“风雨”指的是作者遇到的坎坷、挫折。)
②心中有了“风雨”,作者要躲到哪里?(母亲怀里)
③一个“躲”字,你体会出了什么?( “躲”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同时也赞颂了母亲
怀抱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四、拓展延伸。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新诗” ,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
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和日本诗歌的 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
歌。现代诗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它的语 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
其诗歌形式自由,意蕴丰富,一般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本课所选的三首短诗均 为抒情诗。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繁星》中的其他诗歌。
2.搜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并摘抄下来。
40



板书设计: 9短诗三首
怀念往事 热爱大海 赞颂母爱




10 绿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水瓶、墨绿”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重点)
4.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春天绿色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景色属于哪个季节吗?你有什么感受?
2.绿不 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现代诗人艾青也非常喜欢“绿”,他笔下的“绿”
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他去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浙江金 华人,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
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 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他是继郭沫
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代表作 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
这土地》《向太阳》等。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时正音。
3.指导书写“瓶”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瓦”字的写法,共四笔,第二笔是竖提。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绿?
41



2.学生交流。
出示: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 br>3.第二小节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说明还有很多绿,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
空间 。)
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橄榄绿……)
4.难怪作者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齐读。
5.这各种各样的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特别)
(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齐读。
6.在作者眼中,什么是绿的?(风、雨、水、阳光)
在你的眼中什么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
仿照第三小节写一写你眼中的绿。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诗歌第四、五小节。
找出诗中表示 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
所有的绿色都源于诗人心中 ,所以一切的绿色都会随着诗人愉快的心情,按着节拍飘动。)
读诗想象:所有的绿交叉在一起,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画面。
8.朗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9.读了这首诗,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
10.朗读诗歌,你有什么体会?(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
受?
2.学生读《西湖漫笔》中的段落,体会并说说感受。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 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
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 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
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 里。
3.学生交流。
42



4.总结:这段选文主要 写的是西湖六月时的绿色。作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绿。有苍松古木
的浓绿,有小径青苔的嫩绿。有的绿, 深得发黑;有的绿,绿得发蓝。连小径、石头缝里的青
苔都被勾勒出来,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春天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与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绿”。
板书设计:
绿
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风 雨 水 阳光
挤 重叠 交叉 指挥 飘动


11 白桦


教学目标:
1.认识“绣、潇”等9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会写“白桦、毛茸 茸”等7个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并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重点)
3. 感受诗歌的魅力,积累和摘抄与植物有关的诗歌,并尝试写诗交流。(难点)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白桦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植物是什么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外国诗歌——《白桦》。(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读准“桦”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白桦是落叶乔木, 树干端直,树皮灰白色,纸状,分层脱落。是形成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木材可供一般建筑及制作器具 之用,树皮可提桦油。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民族
精神的象征。
43



2.读词语:白桦 涂上 毛茸茸 潇洒 花穗 金晖 徜徉
3. 重点指导:“潇”字是左右结构;“朦”字书写时注意右部不要少了短横;“抹”字右边
上横长,下横短 。
4.指名朗读诗歌,思考:诗歌的每一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小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
第二小节:写白桦在雪中的美。
第三小节:写白桦在朦胧寂静中的美。
第四小节:写白桦在朝霞映照下的美。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这是一棵怎样的白桦?(美丽)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桦的美丽?(雪中、寂静中、朝霞中)
3.在文中找出表现白桦美丽的词语。(如画、玉立、光华)
4.想象白桦“如画、玉立、光华”的样子,读出白桦的特点。
5.出示短语,学生读。
洁白的流苏 姗姗来迟的朝霞 灿灿的金晖
晶亮的雪花 白雪皑皑的树枝 银色的光华 同学们,读了这些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选
择几个 短语描述一下这棵白桦。
6.配乐范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白桦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分组赛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
2.出示与植物有关的诗歌,读一读。
一朵梅花
一朵梅花
开在洁白的雪中
北风萧瑟

一朵梅花
开在迷离的夜里
寒光冰冷

宛若——
44



苍茫中的奇葩
泪水里的新芽

一朵梅花
一幅图画
五、布置作业。
以自己喜欢的植物为题,写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白桦
雪中——花穗齐绽 流苏如画
寂静——玉立
朝霞——光华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引导 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润、爽、柔、炫耀、怯、
绽、饰、曝、涉”等生 字及其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由读到写,学会写一
种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尝
试写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雨后景色的图片,学生欣赏。
2.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雨过天晴后,最想做的是什么?
4.诗人戴望舒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写下了 一首优美的小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
诗中,感受一下雨后的清新与美丽。
45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2.读诗歌,找出诗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同学互相帮助,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同桌互读。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
2.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是什么样子的? 请用文中的词语来说说。
(凉爽又温柔)的泥路 (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自在闲游)的凤蝶儿
3.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泥路、小草、小白菊,还有 凤蝶儿,这一
切都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啊!默读诗歌,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样景物?为什么?
(1)泥路:凉爽又温柔。
走在这样凉爽又温柔的泥路上,呼吸着野外的新鲜空气,你想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事物的特点。
(2)小草: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
小草没 有了往日的尘垢,炫耀着清新的绿色,看起来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听一听,小草在说
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想象小草炫耀新绿的样子。
(3)小白菊:不再胆怯。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指导朗读:想象小白菊慢慢绽放的样子。
(4)凤蝶儿:自在闲游。
指导朗读:想象凤蝶儿自在闲游的样子。
小练笔: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瞧,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
有的 , ;
有的 , 。
4.指导朗读:雨后的景色多美呀!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5.天晴了,除了可以看 到润湿的泥路,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
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 景象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小节。
46



读了第二小节,你的感受是什么?(快乐)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赤、携、踏、涉)
6.在天晴了的时候,一切是那么美丽,那么让人快乐。齐读第三小节。
读了第三小节,你的感受是什么?(清新、舒适)
7.在这首诗歌里,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你观察到的雨后景色是什么样的?模仿诗歌来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并尝试写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
板书设计:
在天晴了的时候
泥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儿——美丽
赤 携 踏 涉——快乐
推开 晕皱 闲游——舒适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重点)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用妙笔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美的
诗篇 ,叩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轻叩诗歌的大门。(板书课题)
二、了解诗歌。
1.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朗读并学习了很多诗歌,你觉得什么是诗歌?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
饱含 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
别是在节奏的鲜明 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47



2.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三、合作编小诗集。
1.请各组把课前编好的诗集,带到前面展示。
2.各组组长分别介绍。
(1)诗集的名字、封面、目录。(2)编排内容:收集的诗、写的诗、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3)编排形式:给诗歌分类、配插图。
四、诗歌朗诵会。
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希望同学们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的情感。
1.课内的诗歌。
(1)回顾《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你有什么感 受?(《短诗三首》
感受冰心对往事的怀恋,对母爱和大海的赞颂;《绿》想象艾青眼中春意盎然的绿色 ;《白
桦》体会叶赛宁对白桦的喜爱之情;《在天晴了的时候》与戴望舒一起在雨后漫步。 )
(2)小组交流,读出诗歌的韵味。
温馨提示: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
(3)小组展示并评比。
2.收集的诗歌。
(1)大家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诗歌,请在组内朗读。(先背或读出自己喜欢 的一首诗歌,再说说
为什么喜欢它。)
(2)小组讨论选择哪几首诗歌朗诵,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能使本组的朗诵更精彩。
(3)推选 代表,全班交流,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它。(可以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来
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创作的诗歌。
刚才朗诵的都是别人的诗歌,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自己也创作了诗歌 。现在就是同学
们大显身手的时刻,请把你自己创作的诗歌充满感情地诵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自己的诗歌。
小结:诗歌就在我们身边,诗歌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听了大家的原创 诗歌,我相信,有朝一
日,我们班会有人成为诗人,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轻叩诗歌大门,你有什么收获呢?(我们 在学习中获得了
关于诗歌的知识,知道了理解、欣赏诗歌的方法,还学习了一些写诗的方法。)
48



2.我们在诗的海中徜徉,我们在诗的海边拾贝,这让我们 收获满满,也叩响了诗歌的大门。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让我们以这次综合性学习为起点, 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
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收集诗歌,并读给家长听。
2.自己观察周围的事物,创作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了解诗歌 编排诗集 诗歌朗诵
感受诗歌魅力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认识“屈、渊”等10个生字。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练习仿写现代诗。(重点)
3.积累有关诗歌的名言。(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什么?(现代诗)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 课文,想一想:现代诗有什么特点?(有节奏感;蕴含丰
富的想象;饱含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交流平台”。
结合本单元的诗歌,归纳现代诗的特点。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这些古代文人你都认识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屈、渊、孟、甫、韩、愈、禹、锡、仲、龚。)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1.(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分析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如何描写颜色。
(2)找一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2.读一读,注意节选诗歌的加点部分,说说加点的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49



(1)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几处运用排比手法的句子,并与同学 们交流、品味,说说这
样表达的好处。
(2)仿写练习:请你运用排比手法写一首小诗。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诗歌特点的。
(1)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谈诗美)
(2)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谈诗的节奏)
(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 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谈诗
歌创作)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诗歌的名言?请在全班交流。
(1)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 烧。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俄国]列夫·托尔斯
泰。
(2)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郭沫若
4.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确诗歌的特点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诗,了解了现代诗的特点,认识了八位古代文人,并尝试仿 写现代诗,
积累了有关诗歌的名言。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多积累和摘抄现代诗,体会现代诗优< br>美、简练、富有节奏的语言艺术特色。


第四单元 动物朋友

13 猫
教学目标:
1.认识“虑、职”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屏、折”, 会写“忧、虑”等15个字,会写“无
忧无虑、呼唤”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重点)
3.学习文中的“说……吧…… 可是……”的句子,思考这种写法是如何具体展现猫的性格
特征的,并照样子写一写。(难点)
4.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50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哪位同学养过猫?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3.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 不仅是画家爱画的小动物,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大
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无忧无虑 任凭 尽职 蹭 稿纸 丰富多腔 遭殃 枝折花落 责打
生气勃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
重点指导:“蹭、腔、殃”的读音,注意“屏、折”的多种读音。
2.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忧”与“扰”、“虑”与“虚”、“稿”与“搞”的区别。
3.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4.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儿忧愁和顾虑。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屏息凝视: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
①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②引导学生说: “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
吸也不敢。”你在生活中遇 到过需要屏息凝视的情形吗?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
进行说话练习。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遭殃:遭受灾殃。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读课文,划分段落。想一想: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写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部分,写小猫
的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1~3):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部分(4):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51



2.请你 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的
可爱。)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古怪、可爱)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上一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写了猫 的古怪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
爱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看看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分 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猫性格的古怪。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 找出描写猫“古怪性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①你能找出概括猫性格的词语吗?(老实、贪玩、尽职)
②它的老实、贪玩、尽职各体现在哪里呢?
引读:说它老实,是因为——
说它贪玩,是因为——
说它尽职,是因为——
③“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 性格古怪?(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感到奇怪。
因为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④通过读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猫的喜爱)
⑤反复读,读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3.课文第2、3自然段也写出了猫性格的古怪,请你速读 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温
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4.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 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
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 化多端。
①“小梅花”指的是什么?(猫的脚印)
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老舍先生非但不冒火,反而戏称是“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听来会是“丰富多腔”的。
模仿猫的叫声,理解“丰富多腔”。
③猫的叫声是“丰富多腔”的,这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猫的喜爱)
52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二)猫的可爱。
1.出示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②你从“更”字体会到什么?(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
2.小猫的可爱,你感觉到了吗?找出写小猫淘气的句子。
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淘气?(没完没了、再跑再跌、胆子越来越大、摔跤、打秋千)
②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小猫当成一个孩子来写,突出了它的天真可爱。)
④出示老舍先生 的《养花》片段,读一读。再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看有什么新的体会。(从
《养花》一文,可以体会到 老舍对花的喜爱,再联系课文中小猫对花的糟蹋,可以看出老舍
对小猫的爱更深。)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
一只普通的猫,在老舍笔下是那么 栩栩如生,这都源自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来读
读这篇文章吧!
三、拓展延伸。 < br>1.不仅老舍爱猫,很多作家都喜欢猫,如夏尊、周而复等,认真读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
体 会作者的感情。
2.交流。(相同之处: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老舍——猫的性格古怪、 可爱淘
气;夏丏尊——人们对猫的态度;周而复——猫的外貌和神情。)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老舍的资料,阅读老舍的作品。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出它的特点,表达出对它的感情。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胆小—勇猛


没完没了
天真可爱
猫 性格古怪{
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小猫可爱{
生气勃勃

53



14母鸡
教学目标:
1.认识“疙、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 ”等15个字,会写“讨
厌、理由”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母鸡的词 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
大。(重点)
3.找到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变化的原因。
4.比较《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母鸡图片。提问:大家都见过母鸡,它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2.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先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是否已经通过预习认识了它们。
出示词语,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齐读。
重点指导“疙瘩、侮、撮、啄”的读音和“恶”的多种读音。
2.重点指导“毒、孵、警、戒 、伏”,在田字格中范写。(“孵”左边“卵”的笔顺:撇、
竖提、点、撇、横折钩、竖、点,7笔写成 。“伏”字不要漏了点。)
3.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然后交流感受。(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3.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请用横线画出作者直接表达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4.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①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读句子,抓住“一向”“不敢”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③从开始的“讨厌”母鸡, 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
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着读出情 感的变化。
54



5.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 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
讨厌母鸡。
1-3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
4-10自然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对母鸡的尊敬、赞颂)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
2.找一找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回顾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舍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
的改变 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1~3自然段,想想:老舍为什么讨厌母鸡?画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
感受。
2.学生交流:
(1)母鸡的叫声。
①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
②作者写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一向讨厌母鸡。)
③老舍 对母鸡的观察多么细致呀!听到母鸡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的叫声,觉得母鸡
很讨厌。谁能读出作 者厌烦的情绪?
(2)母鸡还有哪些方面让人讨厌?
①你觉着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②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抓住“ 不反抗、欺侮、下毒手、狠狠地咬”,体会母鸡的欺软怕
硬。抓住“发了狂、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 了”,体会写出母鸡的喜欢炫耀所使用的
夸张手法。)
③读出对母鸡的讨厌之情。
3.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
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55



(二)学习第4-10自然段。
1.因为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 、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
再讨厌它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 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 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齐读第9自然段。
2.老舍说母鸡负责 、慈爱、勇敢、辛苦、伟大,哪些句子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请同学们
默读课文第4~10自然段,找 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3.学生交流。师小结: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它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句子。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 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
定就是一位英雄。
5.你对这三句话有了哪些新的 体会?(这三句话既是在赞颂母鸡,也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
颂。)
6.因为母鸡负责、慈爱 、勇敢、辛苦和伟大,所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试着说说
你的体会。(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 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
是对母爱的一种尊敬、赞颂,是情感的升华。)
三、拓展延伸。
老舍认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你是如何理解母爱的?
四、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 物的,它们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
同之处呢?
2.学生交流。
3.相同之处:① 文章结构清晰。《猫》用过渡句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两
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母鸡》用过渡段将母鸡孵小鸡前后的不同联系在一起,使
文章浑然一体。
②善用“总—分”结 构。《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古怪的表现。
《母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 再写母鸡令人讨厌的三个方面。
③都列举具体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例如,《猫》列举了猫遇到蛇也 敢斗一斗的具体事
例,来表现猫的勇猛;《母鸡》列举了母鸡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的具体事例 ,来
表现母鸡的不辞辛苦。
56



④语言生活化、口语 化。《猫》全文就像“拉家常”一样,如“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
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 也一声不出”。《母鸡》全文也很口语化,带有浓郁的
“京味儿”,如“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咬下一撮儿毛来”。
不同之处:①写作手法不同。《猫》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猫当作孩子来写 。《母鸡》
主要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
②表达的情感不同。《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 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
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写了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 再讨厌”的态度变化,通
过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母鸡
讨厌 不敢再讨厌
叫声 勇敢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辛苦
喜欢炫耀 伟大


15 白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白鹅”特点,理解作者对白鹅的思想感情;学 习用比较的手
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
心人”和“有情人”。
教学重点:
分析“白鹅”特点;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方法:
加强和 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利用辐射教学,引入相关写
法的篇目让学生比较、 感悟,从而理解并会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事物特征。
57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这首诗突出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特点。)
3.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又写出了鹅的什么特点呢?今天一起来学习《白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丰子恺(kǎi)(1898—197 5),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
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在文学、绘 画、音乐、翻译、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他的文笔隽永清朗,语淡意深。主要作品有散文集《 缘缘堂随笔》、漫画集《子恺漫画》
等。
2.出示生字词语,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3.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指导:“看守”的“看”读kān;“侍候”的“侍”读shì,书写时要与“待”区别开。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重点 指导:“颇”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五笔是点;“脾”右边的笔顺为撇、竖、横折、
横、横、撇、 横、竖,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中间的撇是从“白”中撇下来的。
5.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这是一只( )的白鹅。(高傲、傲慢、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有着“老爷”脾气、需
要人侍候、架子十足……)
2.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作者主要写的是白鹅的什么特点?(高傲)
3.课文中有许多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来。
学生交流,归纳分类,并读词语: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然、毫不相让、大踏步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架子十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
2.阅读“阅读链接”《白公鹅》。
58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并订正。
2.《咏鹅》这首诗着眼于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动作的优雅 ,而在《白鹅》这篇课文
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的高傲。
二、品读课文,感悟高傲。
1.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几方面?(叫声、步态、吃相)
2.课文第2自然段清楚地告诉我们 白鹅的高傲体现在三个方面,看看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是什么?(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白 鹅高傲的三个方面。同时,它也是过渡段,
不仅承接了上文,还引起了下文,使文章表达通畅、条理清晰 。)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画出表现白鹅高傲的句子,做好批注。
4.学生交流。
(1)白鹅的叫声。
①读了句子,你能想象出白鹅在干什么吗?(想要把陌生人和狗赶走。)
②白鹅给你留下了什 么印象?(从“养鹅等于养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白鹅很忠诚,能看守
门户;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 然厉声叫嚣”等语句可以看出,白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
常勇敢,尽职尽责。)
③作者运 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叫声的特点?(用白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作对比,
突出白鹅的叫声大而 严厉的特点。)
④朗读课文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 在赞
扬它的尽职、勇敢。请你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白鹅的步态。
①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步态的特点?(通过鹅与鸭步态的对比,突出了鹅步态的从容、
傲 然。)
②同学们能从写白鹅和鸭的句子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
③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凸显出白鹅“步调从容”“大
模大样”的大 家风范。)
④男女分别读描写白鹅和鸭的句子,加深体会。
(3)白鹅的吃相。
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的吃相的?(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
草。先吃一 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②白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因为有狗来偷食。)
③在文中找出描写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9



(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
候”等偷偷 摸摸的行为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
④文中的“我们”是怎么侍候的?找出相关句子。(“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
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 着侍候。”)
⑤作者把白鹅称作“鹅老爷”,你体会出了什么?(“老爷”一词原是旧社会对官吏及有 权
有势的人的称呼,现在用时含讽刺的意思。作者用来称呼白鹅,看似带有贬义,实际上是调
侃 白鹅拥有特殊“地位”,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明贬实褒的写法。)
5.为了表现白鹅 的高傲,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既突出
了白鹅的特点,又表达了对 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
1.把《白鹅》与《白公鹅》进行对比,说说两位作家 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高傲,步态
从容,惹人喜爱)
2.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②运用拟人手法,非常亲切。③语言风趣幽默。 )
四、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说说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白鹅
叫声 步态 吃相
严肃郑重 步调从容 三眼一板
厉声呵斥 大模大样 一丝不苟




习作四:我的动物朋友
教学目标:
1.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抓住它的特点写下来。(重点)
2.写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动物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60



1.同学们,在我们 的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朋友:他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跑,有的在
水里游;他们有的高大强壮, 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凶猛,有的温顺。它们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
个美丽的地球上,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 (动物)
2.在这一单元里,我们认识了老舍笔下性格古怪可爱的猫、“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br>的母鸡,丰子恺笔下高傲的白鹅,叶·诺索夫笔下具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
3.今天老 师给大家介绍更多的动物朋友,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个视频,观看过程中注意观察
它们的特点。(播放动物 视频)
4.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的动物朋友,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读要求。提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突出这种动物的特
点。)
3.习作内容:齐读课题“我的动物朋友”,突出“朋友”。
4.联系实际,说说你的动物朋友是谁,你为什么把它当作朋友。
三、习作指导。
1.大家想知道我的动物朋友是谁吗?(出示小狗的图片)你们想了解我的动物朋友的哪些方
面呢?(外 形特点、生活习性等)
2.观察小动物的外形时,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 整体、从上到
下、从头到尾等)
3.我们要怎样介绍小动物的外形才能更加生动形象?(介绍 外形时要多运用各种形容词,如
油光发亮的毛、大大的眼睛、尖尖的牙齿、灵敏的鼻子等;还可以运用比 喻手法,如眼睛圆
溜溜的,像两颗黑珍珠等。)
4.观看小狗吃食、嬉戏、休息的视频。在描 写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时,要抓住什么来写才能
突出它的特点?(动作,准确的动作描写可以很好地突出小 狗的特点。)
5.小结: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很多方面,同学们在描写时可以抓住某一个方面来写具体 ,也
可以写两到三个方面,写多个方面时要注意分清主次、有详有略。
6.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想象会发生哪些事情?
7.通过刚才的介绍,你对这个动物朋友产生了什么感受?
四、自由表达。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觉得我的动物朋友更可爱了!每一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各不相同,
介绍不同 的动物要抓住不同的特点。你能像刚才介绍我的动物朋友这样介绍一下你的动物
朋友吗?
2.小组交流:可以拿着你的动物朋友的照片来介绍。
61



3.小组内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交流:
(1)你的动物朋友是谁?
(2)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物朋友?
(3)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
(4)它有哪些生活习性?
(5)你和它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4.学生自主习作,把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写下来。
五、习作点评。
1.欣赏自己的作品。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在觉得自己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2.选出两篇优秀习作,集体点评,再次强调习作要求。
3.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修改完善。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介 绍自己熟悉的动物朋友,从外形、生活习性和共同经历的事情等方面
来写,突出了动物的特点,表达了对 动物朋友的喜爱之情。
七、拓展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组员之间 ,互相评一评,看谁写得更精彩,哪个地方
值得大家学习,哪个地方还要修改。
2.小组推选写得好的习作读一读,读出感情来。
板书设计:
习作四:我的动物朋友
外形 生活习性 经历
事情 顺序 特点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认识“肝、秆”等8个生字,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重点)
2.了解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和冒号的用法,并学会运用。(难点)
3.积累描写动物的古诗,激发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关于动物的课文。
62



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自己读“交流平台”的三个句子。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如果赶上这么一场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你就甭想有鱼咬钩了。
2.从这三个句子中,你体会 到了什么?(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
课文的字里行间却藏着对它们深深的爱 。)
3.联系生活,想一想,谁曾对你说过这样的话?
4.我们平时说话和作文时,可以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明贬实褒)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词语,学生读。2.通过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换偏旁识字)
3.这种识字方法有什么好处?(使生字的学习更加简单和系统化)
4.出示生字,让学生认 读。(肝、秆、俏、峭、浦、哺、轴、届)5.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出示词语,读一读。
2.你知道这些词语分别说的是哪一类人吗?小组讨论交流。
千里马:比喻有才干的人才。 老黄牛: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百灵鸟:比喻声音动听的人。 领头羊:指带领大家前进的领头人。
小蜜蜂:比喻勤劳能干的人。 纸老虎: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
变色龙: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铁公鸡:比喻一毛不拔非常吝啬的人。
应声虫:称随声附和的人(含鄙视意)。 哈巴狗:比喻驯顺的奴才。
3.体会两行词语有什么不同?(第一行是表示赞美的;第二行则用于讽刺。)
4.选择一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二)第二题。
1.出示三个句子,分别指名读。
2.小组讨论冒号的用法。(用在总结性语句后面,下文具体来描写。)
3.再读句子,体会冒号的用法。
4.从下列短语中选择一个,仿照着写一段话。
爱臭美的小狗 粗心的小杰 热心肠的老奶奶
(三)第三题。
1.出示三个句子,读一读。
63




2.去掉语气词再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语气词能增强感情色彩,拉近与 读者的距离,表达
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3.男女对比读。
五、学习“书写提示”。
1.同学们,我们经常抄写课文中的一段话或者自己写作文,回顾自 己平时的作业,与文中的
书写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①字距要比行距小。②字的大小基本一致。③两边留的空白大致相等。)
3.按照刚才的要求来写一段话。
六、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蜂》,指名读。注意读准“占”的读音。
2.齐读古诗,注意最后一句是问号。
3.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 高山,无限的风光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忙碌,又为谁酿造醇香 的蜂蜜呢?)
4.你体会出作者的感情了吗?(对蜜蜂辛勤劳动的赞美,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
5.带着体会读诗,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明贬实褒的 方式来表达情感,知道了运用换偏旁的方法可以帮
助我们识记生字,认识了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能够用来指 称某一类人的词语,学习了冒号的
用法,知道了语气词可以增强感情色彩、舒缓语气,明确了书写时应注 意的问题,同时积累
了描写动物的古诗。



第五单元 妙笔写奇景 巧手著奇观(习作单元)

16 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 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
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64



教学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 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是20世纪我国最
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 家”荣誉称号。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
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和“爱情三部
曲”(《雾》《雨》《电》)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
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
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4.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3.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
第3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
第4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
的景象。
65



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4.指名读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说明了什么?
(“早起”的目的是看“ 日出”。“常常”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
因此本文所写的不仅仅是一次日出的过 程与感受。)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总领下文)
5.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读出反问的语气。
换成肯定的说法,应该怎么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联系上文思考,“这”指什么?(海上日出)
你觉得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四、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2.指名读课 文。3.作者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
奇观”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1)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①这句话中什么在变化?(红霞)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③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惊喜、盼望)④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2)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有什么作用?(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
喜爱之情。)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
出了 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
②作者是怎样把太 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地写出来的呢?(作者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
作“负着重荷”。“一步一步”“ 努力上升”“冲破”“跳出”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太阳由
慢到快向上升的过程。)
66



③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④想象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4)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① “一刹 那间”是什么意思?(时间很短)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
的词语或短语?(转眼 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②“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什么?(太阳)
③为什么把 “太阳”称作“深红的圆东西”?(既写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又表达出作者对
太阳的喜爱之情。)
④为什么说太阳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表现出阳光的强烈。)
⑤太阳升起时是那么艰 难、那么努力,现在终于升起来了,多么令人振奋呀!试着读出自己
的感受。
(5)然而太阳 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
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 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①结合句子,品味“镶”字的表达效果,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②这两句话中,你觉得哪几 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镶”“冲”“染”等动词,既形象地
写出了黑云遮不住太阳的奇特景观,也 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的重围、势不可挡的上升
力量。)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先写日出前的
景象,再写日出时的景象。)
2.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
3.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日出时的景象。
4.《海上日出》来源于巴金先生 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像巴金
先生一样留心生活、勤于观察,那么我们也会在 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你注意 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请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
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67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 红霞
雄伟壮丽
热爱、赞美
日出时{
天气晴朗
天空有云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浙 、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7个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重点)
3.领悟课 文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
写清楚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 画示意图),
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
2.今天,我们一起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去看看双龙洞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注意“簇、兀、漆、蜿、蜒”的读音。注意“臀”的写法。
2.出示词语,先指名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随机指导读音。
3.理解词语意思。
盘曲:环绕弯曲。
68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时而:重复使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文指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进:量词,用于旧式建筑房院前后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题 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景点叫双龙洞吗?谁能从课文中找
出答案?(首先当然是 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2.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游览的顺序)
3.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出金华城、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孔隙、
这就到了内洞、出了洞)
4.理清顺序,填写路线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用笔圈出作者在路上看到的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溪
流)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映山红多而茂盛,油桐 花很多,沙土是粉红色的,溪流随山势不
断变化。)
3.你怎样理解“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 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映山
红生机勃勃,充满了自然美,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 的喜爱之情。)
4.在学生发言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迎”字说明什么?(表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②“时而”是什么意思?(有时候)
③“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由于溪
流缓急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
④为了说明溪流的形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对反义词。(宽——窄;缓——急。)
⑤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作者愉悦的心情。)
69



⑥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 写这篇文章的,通过描写作者路上所见的美丽景
色,体会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边欣赏山中明艳春色, 边倾听淙淙溪声,一路逆流而上,来到双龙洞洞口。双龙洞究
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画出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
2.学生交流。
(1)洞口——很宽。
①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打比方)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
③洞口的景色让你产生什么感觉?(高山之上,突兀森郁 ,很有气势,让人觉得双龙洞很神
秘。)
(2)外洞——宽敞。
哪句话说明了这一 特点?(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
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 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3)孔隙——狭小。
①读一读第5自然段,仔细体会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
②这么狭小的孔隙,当我们准备通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非常紧张、害怕)
③作者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都贴着船底。)
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 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假设你就是这样一个从后脑、肩背、臀部一
直到脚跟都紧紧贴着船底的游客,而 老师是洞中的工作人员,拉着你通过孔隙,请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
船开始慢慢移动了,你的 眼前渐渐感觉到昏暗,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挤
压过来。就在这时船突然不动了,你睁开 眼睛一看……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心情会如
何?
⑤这时假设你稍微抬头,会怎样?(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70



(4)内洞——黑、奇、大。
①作者描写了内洞的哪些景物?它们 各有什么特点?(双龙——蜿蜒;石钟乳和石笋——形
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泉水——缓缓、轻轻。)
②读句子,想象画面。
双龙:仿佛在嬉戏,张牙舞爪,瞪着灯笼般的眼睛。(可以提示学生: 眼睛、龙头、胡须、躯
干、爪子等。)
石钟乳和石笋:仿佛一群仙人摆了一桌酒席,在一起开心地聚会。
③出示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试着给它们起名字。
④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中描写石钟乳、石笋的句子。
3.文中多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4.作者游完内洞,又排队出洞,你能结合第5自然段的句子说说该怎样出洞吗?
三、拓展延伸。
1.怎样来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呢?(按游览的顺序;把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 点来写;如果景
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顺序来写。)
2.出示参观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参考第3自然段对溪流的描写,用“时而……时而……”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口——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狭小
内洞——黑、奇、大


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节假日里,我们经常跟父母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71



2.这些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通过两 篇文章来学习
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颐和园》。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
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 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
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 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
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 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
雕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
不留一点儿痕 迹。
①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72


< br>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
画舫轻 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
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 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 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
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学习《七月的天山》。
1.自由朗读文章,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顺序)
2.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品味文章特点。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雪峰、雪水、溪流)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
描写这些景物?(运用比喻)
(2)第3自然段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有什么特点?(面积大、树木茂盛)
(3)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绵延、耀眼、绚烂)
4.小结。
(1)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2)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3)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更形象。
四、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怎么写?(组材)
①按游览顺序写;②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五、布置作业。
请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然后按照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注意写出景物特点。
板书设计:
习作例文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总—分—总”结构

73




习作五:游
教学目标:
1.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重点)
2.能抓 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篇文章?(《海上 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
《七月的天山》)
2.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描写时抓住景物特点。)
3.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交流:要按游览顺序写;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
用过渡句 ,使景物转换自然。
3.习作标题:游
三、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欣 赏一组图片。(出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一望无边
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
2.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些地方,你去过吗?有什么印象?
3.同学们在假期里还游览过哪些地方呢? 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在那里看到了
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如何才 能把你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地介绍给大家,使别人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请小组
成员讨论交流。
(1)要抓住景物最吸引你的地方来介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2)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览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3)要用上过渡段或者过渡句。
(4)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5)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习作指导。
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游览 的地方名称,可以是小区附近的公园、果园、田野,也可以
是各地的风景名胜等。
74



2.画路线图。可以先画出游览的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例如,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习作思路示例:
开头:可以总体介绍你所要写的地方。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中间:详细地描述这个地方的风景。
(1)抓住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和美。
(2)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提示: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每个 自然段。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
形象。
结尾:总结自己对景色的感受。例如,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
去细细欣赏。
5.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中促改。
1.教师选择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两篇优秀习作,请作者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同学们,你觉得他的习作好在哪里?(围绕习作要求来谈)
3.结合刚才的点评,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习作要求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1)是否按照顺序来 写;(2)是否写出景物的特点;(3)是否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4)是否运
用过渡句;(5)感受 是否真实。
4.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拓展延伸。写完之后,同桌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详略得当
运用修辞 巧妙过渡 真情实感



第六单元 七彩童年
18 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认识 “晋、扭”等13个生字,读准“囊、吧”等4个多音字,会写“晋、炕”等15个字,
会写“芦花、发 愣”等16个词语。
2.带着“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75



3.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4.找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作用。(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我们先来看一个电影片段吧。(出示电影片段)
2.看了这个片段,大家有什么感受?
3.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 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
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鬼哭狼嚎……你们知道 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
雄是谁吗?(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笤帚”中的“帚”要念轻声。
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强调。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生字新词。
芦花 发愣 铅笔 枪栓 胳膊 劫难 炕沿 鬼脸 戒指 柜板 绸子 枪声 敌人
尸首 防备 慌忙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顺序概括小标题。
(1)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的游泳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
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
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
把长长的一部分内容浓缩成一个简短的小标题,必须抓住 内容要点,用语精练。小标题可以
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 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76



第一部分: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上夜校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交通员 第四部分:勇斗鬼子
第五部分:河沿枪声 第六部分:机智逃生
2.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评价检测学生读的情况。
(1)确定重点段: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 是一位小英雄,哪部分就是重点语段。(第四部分写的
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 藏身之处,所以重点段是第四部分。)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 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
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 “没看见”。)
(3)试着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3.把六个小标题连起来,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 容吗?(预设:老师帮你在最前面加上时间—
—抗战时期,地点——芦花村,这样故事的主要内容就变得 更完整了。)
四、课堂小结,畅谈体会。
读了课文之后,雨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坚强不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检查掌握情况。
2.上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学习了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
品 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提纲,思考问题: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交通员、勇斗鬼子)
(2) 文章其他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
加以点拨。)
第一部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样?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的机智勇敢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四部分:雨来是怎样与鬼子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的?
第五部分: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的行为有什么反应?
第六部分:雨来是怎样机智脱险的?
2.以学生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标画的阅读习惯。
77



3.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重点词 语、句子和段落以及重点人物、
细节等。
三、深入文本,感受形象。
(一)理清联系,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导学生讨论、理解重点句子。
在课文 中画出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
话的作用,从而体会雨 来的优秀品质。
(二)重点研读,感受英雄形象。
第四部分描写了雨来与鬼子作斗争的场景,最能表现雨来的英雄形象。
1.请同学们默读第四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里能具体感受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
预设一:品读雨来和鬼子之间的对话。
(1)在鬼子对雨来的一连串盘问、哄骗、利诱的对话 中,你感受到什么?(鬼子的奸诈狡猾,
雨来的沉着与机智。)
(2)学生自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预设二:品读鬼子毒打雨来的片段。
(1)找一找鬼子毒打的动作。
(2)从这一连串的扭、打、揪、拧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 鬼子是多么——(残忍、残暴、没
有人性)
2.小结:我们刚才交流了第四部分的重要片段, 品读了其中精彩的语言,小英雄雨来的形象
在我们心中更加生动立体了。
(三)回顾总结,畅谈感受。
1.读了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
鬼子的威逼利诱,也没有让雨来屈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板书:坚强不屈)
雨来被鬼子毒 打得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但他想到的却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
己的祖国。”(板书:热爱 祖国)
雨来小小年纪就智斗鬼子,与鬼子斗智斗勇。(板书:机智勇敢)
四、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78



分享你所知道的其他英雄故事。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鼓励学生把整个故事讲给家长听,注意语言流畅,讲述生动真实,突出雨来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节选)
1.游泳本领高 2.上夜校读书
3.掩护交通员 4.勇斗鬼子
5.河沿枪声 6.机智逃生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1.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济”。
2.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是个“男 子汉”,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情感。
(重点)
4.尝试给每一部分起个小标题。(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子汉”的含义吗?
2.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男子汉? < br>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她笔下的男子汉和我们印
象中 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解决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倔强——多音字“强”。
人才济济——多音字“济”。
三、整体感知。
79



1.解题:题目中“男子汉”指的是谁?
(1)简介作者: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进行补充。
(2)“男子汉”是指姐姐家的孩子,即“我”的侄子。
(3)作者写了侄子哪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从出生到四岁)
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形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预设:你觉得文中所写的小男孩可爱吗?你最喜欢课文哪一部分?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
(1)开头部分:交代写作对象,写孩子出生、留在外婆家的原因及与“我”的关系。
(2)他对食物的兴趣。
①量很多,范围很广,极有滋味,“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
②写吃青菜一事,写出了他的天真可爱。
③“为了吃一客小笼包子,他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 。”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难安静“三
刻钟”的,但“他”却很有“耐心”,可见其对吃的兴趣之浓厚。
④他为了去少林寺,愿意在吃上做出一些牺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经不简单了),但最终
还 是吃的诱惑力更大。
⑤这一段通过具体事例写小“男子汉”非常贪吃。
(3)他对独立的要求。
①走路时,他挣扎着不愿让人牵手,可见他想要独立的愿望很强烈。
②去买山楂片时,“我”本想帮他的,却使他失去了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因而他显得“沮
丧” 。
③对去换橘子水的狂热,表现出他对独立做事的狂热。
④在柜台外等候的细节,可拓展一些内容。
引导:每个人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 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接受风雨
的洗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独当一面?
(4)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①只是觉得应该哭才哭的,符合一个孩子的性格。
②“可是他明白了自己不得不去……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男子汉”
的刚强和成熟 。
③回安徽时的勇敢,也是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沉着。
(5)结尾部分。
开头 一句总结点题。一个“这”字,指代了上文主体部分所写的内容,抒发自己从“我们家
的男子汉”身上引 发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这一个孩子的关爱。(从其观察细致、长期可看
出。)
四、总结全文。
80



本文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对 人物的各方面特点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
小男子汉形象。我们在日后的写作中也要善于 从人物的不同方面(外貌、行为、语言、心
理、神态等)去进行细致描写。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呢?能举出一些相关事例吗?
板书设计:
我们家的男子汉
性格:1.对食物有极大兴趣 2.处处要求独立 3.沉着面对挑战
描写: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4.外貌描写
语言:生动 风趣 幽默


20 芦花鞋
教学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
2.了解用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把其中印
象 最深的内容和同学交流。(重点)
3.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文插图)
2.在这张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分享)
3.这张图片的主人公叫青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解决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雪屑”——“屑”的读音。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
三、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对作者的认知,教师再补充。
2.你能用简短的语言为每部分拟写小标题吗?
81



第一部分:青铜一家做了一百零一双鞋
第二部分:青铜冒雪去卖鞋
第三部分:青铜卖鞋给城里人
第四部分:青铜准备卖掉自己的鞋
3.结合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冬季快要来了,青铜和妹妹葵花去采芦花,他们一家 子为了生计,要做一百双芦花鞋来卖钱。
有一天下着鹅毛大雪,青铜为了家里生计,冒雪到镇上去卖鞋。 幸运的是,有几个城里人把
剩下的十双芦花鞋全部买去了。最后青铜甚至连自己脚上的鞋子也要卖出去… …
四、品读文本。
(一)品读“编芦花鞋”部分
1.青铜一家费尽心血编织了一 百零一双精美的芦花鞋,那芦花鞋的制造工序是什么样
的?(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 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
2.这芦花鞋捧在手里是那样的精致,穿在脚上是那样的温暖,而这些芦 花是青铜一缕缕采
来的。找到那段文字,说说青铜是怎样采摘这些蓬松美丽的芦花的。
3.出示课件。
4.想象一下,青铜在采摘芦花时,他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品读“青铜冒雪卖鞋”的执着倔强
1.最后十双芦花鞋怎么样了?(城里人买了十双,最后,青铜连自己脚上那一双也要卖掉。)
2.青铜在冰天雪地中,终于卖掉了所有芦花鞋。卖掉所有芦花鞋的青铜又做了什么呢?
3.课件出示。(赤脚追顾客)
同学们,让我们和青铜一起置身于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的世界,假如是你,你会怎样?
4.想一 想,你觉得青铜是一个怎样的人?(冰天雪地里,那透骨的寒冷,青铜忍受住了。他是
一个能吃苦,勤劳 善良,聪明,执着倔强的人。)
5.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选择一处摘抄下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6.“但青铜却坚持着今天一定要去镇上。他对奶奶他们说:‘今天天冷,更会有人买鞋的。’” 从“坚持”二字可以看出青铜脾气倔强,再联系句子来看,又能从中体会到他为了家人而坚
持在冰天 雪地里卖芦花鞋的执着、坚强的品质。
(三)品读青铜“赤脚踏雪”时的坚强、善良与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2.“他的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
说明青铜的坚强,让人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善良、很为家里人着想的孩子。
3.教师小结:
82



这节课我们通过列小标题的方法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通 过抓住重点段落、语句和
词语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我们明白了青铜是一个吃苦耐劳、无私善良、执着 倔强、为
他人着想的人。而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他的这种品质。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把整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注意讲述流畅明白、生动真实,突出青铜的精神品质。
2.阅读《青铜葵花》。
板书设计:
芦花鞋
编芦花鞋 吃苦耐劳
青铜卖鞋 执着倔强
雪中等客 诚实善良
赤脚踏雪 为他人着想




口语交际:与朋友相处的秘诀

教学目标:
1.能表达清楚自己对朋友相处的看法,每个小组至少提出三条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意见。
2.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认真倾听,会根据讨论目的,记录重要信息。(重点)
3.能分类汇总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说到“朋友”,你先想到了谁?(我的同桌,我的邻 居小伙伴,舞蹈班的同学……)
你们认识多长时间了?(四五年,两三年,几个月……)
2. 在你心目中“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一起玩的,有共同爱好的,有困难出手相助的,彼此
信任的,能讲 心里话的,一同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的……)
3.在讲起我们的朋友时,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是 什么浇开了友谊之花呢?也许是共同
的喜好,也许是知心的交流,也许是彼此的欣赏,也许是困难时的温 暖相助……那么和朋友
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朋友相处的秘诀”。
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1.同学们,想想自己与朋友相处的过程,思考:你认为和朋友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83



小组同学讨论,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出示“温馨提示”。
(1)小组确定组长、发言序号、记录员、时间提醒员。
(2 )每个人都要发表观点,表达清楚。当前面有同学表达了和自己相同的观点时可以表示赞
同后,再说其他 观点。
(3)记录员要认真倾听,把握主要内容,简要记录每个同学的想法。
(4)小组同学要积极表达,对同伴给予鼓励和肯定。
2.刚才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得 热火朝天,大家也记录了很多的想法。接下来,我们来
看一组视频,评价一下视频中交流的怎样。 预设:(1)确定组长和发言序号后,有一个同学不想发言,只是表示他对同学的赞同,同伴鼓
励他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伴互助,从而做到了人人积极交流。
(2)有同学在讲完自己的观 点后开始嘀嘀咕咕讲话,有同伴及时提醒,询问他的观点与刚才
同学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友善提醒小组讨 论的有效参与。
(3)记录员没有记清刚才同学的观点,同伴一起回顾,补充记录内容,体现合作交流。
3.投影展示几组记录,看看你又有什么收获。(记录简要,关键词记录,姓名代号……)
4.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小组汇报,此时应该如何汇总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呢?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出示某小组在讨论“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时做的记录。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第一步:先分别记录同学的观点。
第二步:把相同或相近的观点整合在一起。
第三步:根据大家的意见,标记出大多数同学认同的想法。
小组尝试来做,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汇报,师生评价。
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进行适时补充。
根据要求,师生评价。
要求:
1.仪态大方,文明礼貌。
2.表达口齿清楚,条理清晰。
3.小组人人发表观点,至少提出三条大家认为最重要的信息。
4.汇总简要清楚,其他成员补充。
四、课堂总结,提升情感。
84



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和朋友相处的秘诀。是共同的喜好收获了友谊 ,是诚信
和热心稳固了友谊,是分享和交流促进了友谊,是信任和互助加深了友谊。同学们能够积极发表观点,根据讨论主题提出意见,并能认真倾听,把握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做复述或记
录,还能 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
那么在以后与朋友的相处中,我们要做到什么呢?(彼此信任、乐于分享、互相帮助……)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与朋友相处的秘诀
积极发言 认真倾听 记录要点
分类整理 条理汇报


习作六:我学会了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学会的让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按顺序写清楚。
2.能够写出学做这件事的经历和体会,积极和同学互换修改。(重点)
3.注重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唤起记忆。
同学们,成长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一天天长大,学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回想一下,你 学会的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最深、最有成就感?(学会了轮滑,学会了弹曲子,学
会了包饺子,学会了打乒 乓球……)
二、畅所欲言,确定选材。
1.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学本领的照片)
学会的本领,有体育类、有文艺类、有家务类。
你想到了哪次学本领的片段?来和大家分享一 下,说说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因为初次尝
试所以印象深刻,因为学习的过程、特殊的体验……)
2.指名讲,引导提示:
先讲清楚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学会什么事情(本领)。然后用简单一两 句话说说为什么要学这
个本领。再想想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克服困难学会的,还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心情有 哪些变化。
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可以提问、追问,也可以提建议。
4.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评价点拨:
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85



遇到困难时的想法,克服困难学会后的感受;
按顺序,有条理(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板书:讲清楚 按顺序 有条理)
三、片段赏析,指导习作。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重点是把学做这件事的经历和体会写清楚、写 具体。我们一起来看一
下作家是怎么把过程写具体的。
出示片段:
1.毕淑敏作品:《学会看病》。
2.学生作品:《我学会了捣大蒜》。
读一读,说说读后的收获:受到了什么写法启示?
回想一下本单元课文,出示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板书:写具体 神态、动
作、语言、心理描写)
四、不吐不快,妙笔生花。
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 想,你准备写什么,然后将题目补充完整。认真构思一下,可以简单列
出提纲或思维导图。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五、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把你认为自己写得最精彩、最得意的部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儿我们再来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修改。
教师总结:
回顾本次作文的全过程,你收获了哪些写作的经验? (选材方面:选择印象最深的来写有话
可说;按顺序写更有条理;要抓住人物特点,描写具体;要把有趣 的经历和心情的变化突出
写,让作文更打动人;要有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习作六:我学会了
讲清楚 按顺序 有条理
写具体 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86



语文园地
教学过程:
1.能将自己的收获表达清楚,能运用上积累的优美词句。
2.体会拟人句的特点,学会写拟人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重点)
3.充分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阅读第六单元的课文时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
出表达清楚的同学。)
2.表扬有新发现的同学,让学生交流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
3.课本里有4位同学也有自己的发现,请女生、男生分别读一下。
4.小结:边阅读边思考 ,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要多用新发现的方法进行
训练,大家的语言能力才可以进一步 提高。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复习学过的修改符号(添加、删减、置换)。
2.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







(二)第二题。
1.初读理解,用心体会。
读下列各句,体会各组句子间的共同特点。(课件出示)
◇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
87



2.分析比较,感悟发现。
(1)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带点词语体会)
(2) 总结:前两句写雨来,把他比作小泥鳅、小鸭子,生动地表现了他机灵、活泼的形象;后
两句写不同的敌 人,把他们的手、眼比作鹰的爪子、恶狼的眼睛,生动地表现了敌人的凶狠。
3.联系阅读,拓展视野。
(1)说说你还从本单元各课中搜集了解到哪一些类似的句子,找 出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
好处。
(2)说说你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类似的语句,比一比谁积累得最多。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兴盛的 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
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顺势揭题,简介背景。
3.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4.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
初步理 解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尽:完。独
去闲:形容云彩 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指名回答,评议交流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 学习了用序号、小标题和空行的方式,将长文章分成几部分的写法;还学习了用
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人物的 神态和动作,从而让表达更生动形象的方法;积累了修改符号和
一首古诗。同学们要多多将积累的学习心 得运用到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努力增强自己的
语文学习能力。








88



第七单元 人物的品质
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重点)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
一读 ,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
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 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
别辛渐。)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 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 示范。(“芙”“蓉”是上下结
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
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古诗,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89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 ,这寒冷的雨,透
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 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
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 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 br>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4.走近作者,品读感悟:送别辛渐的王昌龄 从寒冷的夜雨、浩渺的江面、孤寂的楚山着墨描
写,你是否能读出他的孤独和悲凉呢?他又为何会有此心 境呢?(出示资料,屡次被贬)师领
诵,师生诵读古诗。
5.作者送别友人,请友人带去书信 ,亲友可能会问什么?(为什么不回来?过得好吗?为什么
会被贬?)他的回话是什么?(“一片冰心在 玉壶。”从“冰”“玉”体会到纯洁、无暇。)
诗人想表达什么?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什 么口信?(报平安)
6.为什么王昌龄不是通常的报平安,而是传达自己冰清玉洁的信念呢?(更能表 达他对亲友
的深情。)你还读过王昌龄的什么诗?(边塞诗《出塞》《从军行》)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满
怀壮志的王昌龄,在屡次被贬后,仍不改壮志雄心,这期间也有友人作诗表达对他的同情和
安慰 ,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补充诗句,指名读)但无论世事如何变
迁,王昌龄仍然 “一片冰心在玉壶”。
7.作者送别友人,触景生情,情蕴景中,不仅烘托出送别的凄寒孤寂,更展现 出开朗的胸怀
和坚强的性格。让我们站在“芙蓉楼”,看苍茫江雨,诵读这首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诗人孤寂的心情、高洁的情操)
3.诵读积累。
五、课堂小结。
90



同学们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作者的 孤寂,其实表达这种情绪的诗,我们还读过很多,如李白的
《独坐敬亭山》、王维的《使至塞上》、张继 的《枫桥夜泊》、柳宗元的《江雪》。“烟
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人有悲欢离合,离别的哀 愁诉说不尽,送别诗便成了传递
情意、诉说衷情的常见方式,你还记得哪些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 …孤帆远影碧空
尽……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这是诗歌的魅力,是经典的魅力,是中 华
文化的力量。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吧!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山孤 (孤寂)
冰心 玉壶 (高洁)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感悟了王昌龄在送别诗 里的悲凄孤寂和冰心在玉
壶的高洁情操。今天让我们随唐代诗人卢纶,走进他笔下的边塞诗,领略一个扣 人心弦的追
击场面,感受边防将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单(chán)于 遁(dùn)逃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雁”,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两个“亻”,
别漏写;“隹”的右边是四道横。)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诗的节奏。抽生读诗,男女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古诗,品读感知。
1.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结合课文注 释、借助工具书、联系看图、
联系上下文。)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结合注释,理 解大体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四人一组,互助学习,互动交流,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3.小组交流汇报。
(1)了解作者:(交流资料,出示PPT)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 的第三首。卢纶曾任河中浑
元帅府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丰富,风格雄劲。这 首诗写将军雪
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91



(2)读懂诗意:读懂了哪句诗?是怎么弄懂这句诗的意思的?交流意思,学习方法。
(3)结合意思,讲故事,悟诗情。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师讲故事,生诵读诗句。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很高。(“月黑雁飞高”)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夜遁逃”)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欲将轻骑逐”)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落满了弓箭和弯刀。(“大雪满弓刀”)
4.品析鉴赏: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 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
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被 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
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逃。“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
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
这里代指 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 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 ,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
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5.拓展:诵读《塞下曲》(其二)。
其实,卢纶写的《塞下曲》共六首,本文选的是第三首 ,我们再来吟诵一下第二首:林暗草惊
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读出了 将军什么样的形象?从哪句看出来的?(勇敢,“将军夜引弓”;力大无穷,“没在石
棱中”。)让我们 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作者 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
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 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
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 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
92



得 不满足,因为诗歌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唯有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
联想和想象,这 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龙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
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让 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边塞诗——《塞下曲》。
板书设计: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第三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 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墨”
的写法,上“黑”下“土”。
2.理解 “墨梅”。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这首诗就是题在墨梅图上的,我们叫它“题
画诗”。
3.了解作者。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叫王冕。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王冕,走进他笔下的《墨梅》。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洗砚(yàn)池 乾坤(qián kūn)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砚、乾、坤”,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 范。(“砚”是左右结构,右边是
“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乾”右边的“乞”,不要写成“气 ”。“坤”是左右结
构,右边“丨”出头。)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抽生读诗,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古诗,品读感知。
1.同学们,古诗是凝练的,寥寥数语常常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请你自由朗读这首诗,想
想这梅长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2.同桌互相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颜色很淡,梅花开得茂盛,朴素淡雅。)
3. 质疑:你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好颜色”是怎样的颜色?(鲜艳的色彩,枣红,玫
红……)“ 清气”是怎样的?(淡淡的,清幽的,清淡,清雅……)
4.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色淡气清)
93



5.你觉得王冕只是在写梅吗?还在写什么?(借物喻人) 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冕这个人,他出身
贫寒,自学成才,被称为“画梅圣手”。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作画, 有官员和大财主亲自下
乡见他时,他还躲起来。你觉得王冕是怎样的一个人?(淡泊名利,清高,不虚荣 )那么,王冕
就像这梅花一样不追名逐利,孤芳自赏,一身正气。他把名利看得“淡”,洁身自好,有骨 气。
此时此刻,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气节,气度,骨气)
“清气”是怎样的气节?(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这首诗表面写的是墨梅,实际上在讲述作者自己的志趣、志向。让我们咏起这首诗的后两
句。
6.拓展:诵读《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 里春。从这首诗的哪一句,
你体会到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气节?(“不同桃李混芳尘”)配乐, 吟诵。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1. 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本课叩开诗歌的大门,步入古诗的殿堂,欣赏送别诗、边塞诗
和题画诗,领略中华 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从知诗人、释题目、诵古诗、悟诗意、品诗情、
拓展读几个环节,诵读感悟。通过 联系背景、了解诗人,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领略诗歌的
魅力。
2.拓展学习
像《 墨梅》这种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竹石》《青松》。让我们吟诵起这些
千古名句,体会诗人的精 神品格。

板书设计:
墨梅
王冕 题画诗
色淡 淡泊名利
气清 洁身自好


94



22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重、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 性、哲理性
于一体的文言文。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练囊(náng) 焉(yān)
多音字:盛(chéng) 数(shù)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 格中示范。(“囊”是上下结构,
注意笔顺,部首是“一”。“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 “ 恭”,部首是“”,第
九、第十画都是“丶”。“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 ”。“博”
是左右结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 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
味。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看 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出
示)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 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停顿。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95



1.课文中什么地方 提到了“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 ?(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
停。日,白天。)你读出了什么?(这 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车胤 。“胤恭勤不倦,博
学多通。”)
理解句子意思: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结合课 下注释理解“恭”(谦逊有礼),“通”
(通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学,勤奋),“ 倦”(疲倦),“博”(广博)。
3.从哪里可以读出他“囊萤”读书的原因?(“家贫不常得油。” )理解句子:组词理解“贫”
(贫苦,贫穷,贫困)。句子的意思是: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来点灯。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5.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插图的内容。
出示句子: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结合插图,理解“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6.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中交流。)
7.全班汇报:(车胤)家境贫寒,不能 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
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 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拓展阅读。 原文: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
以照 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誉:称赞。)
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指名读。
2.齐读课文。
3.读了这篇课 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什么呢?(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您坚持日
夜苦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 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您学习。)



96



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吟一首《望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你还会背他的什么 诗?(《望庐山瀑布》《将
进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木字
旁 ,可能是木棒。)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是什么呢?结合注释:用来舂米
或捣衣的铁棒 。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图,这就是铁杵,老妇人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3.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
助拼音读一读, 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铁杵(chǔ) 还(huán)卒(zú)业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逢、卒” ,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逢”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
“夆”,再写“辶”。“卒”是上下结 构,部首是“亠”,注意“丨”不能插到两个“人”
中间。)
4.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
课件出示:磨针溪,在象 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
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 其意,还卒业。
老师范读,抽生读文,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出示图片,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在什么
地 方,谁,发生了什么事。(板书: 磨铁杵 欲作针)
97



2 .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
方,在组内交 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师先讲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看部首猜字义:“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
看 字形猜字义:“曰”,外框是个口,里面一横像舌头,舌头在动,意思是在说话,即“说”的
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我们可 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相传,传说;“过”,路过,经过,趟
过。
“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被她的意志感动。)“其”指的是老媪。
“问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老媪。你磨铁杵做什么?)
古时的一个字,现在往往对应一个词,古文语言更简洁、凝练。
4.句式理解。
读一读,比较一下: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A强调的是“山中”,B强调的是“读书”。
5.绘声绘色讲故事。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呢,李太白读书山中……
学生讲述,师生评议。(可用多种方式 讲。可以用“评书”讲法——话说,磨针溪,在象耳山
下。当年李太白读书山中……还可以用“说唱”讲 法,或者打着节拍诵读。)
6.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 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
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 )
四、回读全文,说说体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 ,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98



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力, 只要肯下功夫,就
会取得成果。)
3.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学 < br>习文言文不在于逐词逐句理解文意,而在于学法的领会和整体的感知。理解词语时,可
采用“换词 法”和“组词法”。要注重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
领悟内容。对课文不理 解的部分提出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质疑能力和与
人交流的能力。
(2)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等。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磨铁杵 欲作针
反反复复读课文 联系注释讲文意 讨论交流明道理
功到自然成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认识“脉、估”等13个生字,会写“伦、 腹”等15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2个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 话。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
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优秀品 质。(重点)
3.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从题目,你读 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
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我想知道“诺曼底号”是一 艘怎样的船?
它为何遇难?结果怎样?)
99



2.了解作者雨果。(出示圆明园里的雨果雕像的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 助拼音读一读。尤其注意外国的
人名和地名比较难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山脉(mài) 剖(pōu)开 机械(xiè)师 调遣(qiǎn) 穿梭(suō)
读两艘船的名字:诺曼底号 玛丽号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 导“腹、窿、卑、宰、遣、梭”,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腹”是左右
结构,右边中间是“日” ,最下面的“”不要写成反文。“窿”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穴”,
下面右边“生”上面的小横不要漏写 。“卑”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丿”,最后一笔是悬针
竖。“宰”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辛”,下面的横 短,最后一笔是悬针竖。“遣”是半包围
结构,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丨”。“梭”是左右结构,最后一 笔捺要写得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地、人、事。同桌间互相交流。
(1870年3月17日 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
丽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 的海难中,在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面
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 人,最终救出了众人,但自己却以身殉职。)
2.初步感知故事线索:夜航—遇难—组织逃生—最后二十分钟—牺牲
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6):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3.认识灾难: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灾难情况的段落读一读。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指导朗读。
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描述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1)谈一谈自己看到的画面。(2)这一幕幕场景,带 给你什么感受?(3)请你把这感受融入课
文中,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4)读“一刹那间 ……”(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给“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画线,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100

幼儿园中班上学期评语-甘肃中医学院研究生处


中日合资企业-全国英语三级成绩查询


政法干警考试真题-崔建邦


山东二本-数学手抄报的内容


重庆考试院-小学教师寄语


医疗专业-家长会总结


国务院放假-锦旗内容大全


几号母亲节-初一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