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含教学反思

巡山小妖精
843次浏览
2020年08月31日 10: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元旦节的资料-银行营销心得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 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
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2. 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 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 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 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 》,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
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 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
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 ,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
所倡导的“语文又是 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
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
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 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 自己对
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
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
与其说是在批 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 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
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 或者说是设想
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
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 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
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
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 什么意思?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三)观赏漓江的水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五)我们观赏了
漓江 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1.看
图或投影,启 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六)指导背诵
三、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 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
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 的一片
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
我们人置身于 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
2. 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3. 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4. 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 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
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 可讨论讨论。
5. 讨论外洞特点。
6. 讨论内洞的特点。
课文 怎样介绍内洞的?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
什么意思?“颜色各 异”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7. 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8.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教学反思: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
有在此基础 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
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 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
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 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
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 安排朗读与指导朗
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 着
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
帮助。









4 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要求
1.培 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
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 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 学习运用贴切、
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 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
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 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
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 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
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 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
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五、教学反思: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 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
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 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
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 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
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 就是整堂课成功
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
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 这就
要求我 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
们与他们取得共鸣, 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
念的境界。



5 中彩那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拼读“ 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
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 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二、教
学重、难点:
1.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2..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
1.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3.默读课文,课堂自习。

4.自学反馈。.

5.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体会开头和结尾的联系。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
的特殊意义)



四、教学反思: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 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与处理相
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 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
一个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从知识与技 能,情感态度价值
观诸方面获得了整体发展。在学习《中彩那天》中,围绕解决“难题”,开展争辩探究 :(1)
道德难题是一个什么难题?(生:获奖汽车是留给父亲自己呢,还是给库伯。)(2) 到底给
谁呢?同意给父亲的举手,同意给库伯的举手。(3) 读书找理由,意见一致的可一起学习。
(4) 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角度)展开争辩,发表见解?(寻 找解决问题的步骤)a出钱
的角度。b抽奖人的角度。c家庭状况的角度。d库伯不知道的角度。e“K ”字的角度。f
内心愉悦的角度。(5) 层层辩论,解决难题。(过程略)(6) 得出结论:诚实、 信用是一
笔看不见的人生巨大财富。(7)升华情感,课外延伸。搜集有关讲述“诚实、信用”这一美德的故事,读后讲给同学听。



6 万年牢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的糖葫芦将例如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 做事认真、实
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
1.读一读课文前面的提示语,了解阅读的要求,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
2.独立阅读课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画出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
哪几件事?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3.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那位父亲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父亲的言行作出评
价。
4.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评价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
受 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体
会,而不是脱离 文本的空洞地谈。
着重抓住下列语句体会父亲的商业道德高尚
“早晨起来,父亲去 市场上买来红果„„”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作为材料,
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 „„有一点儿„„”这些都反映了父亲做生意是那么
认真和实在。
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 苟,闷火、洗石板、串葫芦、拉丝、蘸糖的均匀,“吃一口让人
叫好”不怕冷、不怕潮。


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由于父亲看不惯老板变着法 儿
赚钱的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
商 业道德。
5.对文中的三处“万年牢”分别进行体会
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说说三处“万年牢”中间的相互联系(见教材35页)
6.讨论父亲受雇于老板这件事
老板的这种生意经好不好?他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联系生活实际发表各自的看法,
以提高认识能力。
7.拓展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 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
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 。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
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 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
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
尊重,深入体验。

7. 尊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
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二、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点上探究,体验尊严的内涵引课方案:
方案1:当学生点出尊严一词时,老师就顺势说什么 是尊严?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
老师接着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你就理解了尊严真正的内涵。
方案2:当学生回答不出尊严一词时,老师直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通过故事学生就
知道成 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讲
述内容:从头.. ....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停下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学生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一)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理由.
(教师设想:根据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天真可爱、真实,估计这组人多。)


[估计讨论结果是:1、不吃白不吃。2、死要面子活受罪。3、这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
是选一条命。 4、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二)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自己的观点。

(3)两组开始辩论。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
性的 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
平,会有很多同学表 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
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 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 ,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
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 的词、不认识的字。(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
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2、问题:什么是尊严?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
教师总结: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 :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
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好的生活。
四、课后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们心充满了几分欢喜,几分忧,这是这学期我最成功又最不成功
的课。
成功之处:
1、巧妙激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你们想不想成为富翁;成为富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的问题入手。
2、采用讲故事、辩论的方式
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讲故事,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辩论 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
方式。教师利用这点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与学习伙伴交流碰撞。在学习 中享受,在学
习中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增智。
思考:(不成功之处)
1、 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而教师知道学生喜欢上却不敢多次尝试,主要是教师的课堂
开放了,自己能力有限 无法调控,这将是每一个教师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学生思维太活跃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我只好忍痛割爱,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观点
正讨论在兴头上,老师只好把他们的热情扑灭。

8《将心比心》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
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 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
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 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
地把学 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
排课后练笔,使整 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 文教学方法也有
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
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9《自然之道》

一、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
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
循自 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整合导入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2、 认读生词: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
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 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教学反思:

本课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 其中穿针引线,恰
当地进行归纳。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 达
能力。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高潮迭起。因为文章语言优美,教学活动以读为主。
特别 是“真情播音员”这一环节,很多学生都进入了角色,听的同学也陶醉在温馨美丽的
画面中。给画面取标 题,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拟标
题的能力,学生的兴趣很高。
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我认识到了学生的无限潜力,只要引导得恰当,学生完全有能
力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甚至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碰撞,老师完全用不着一句一句地嚼碎
喂给学生。相信学生吧 ,语文老师们,给时间、给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去感受语言的美丽吧!

10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目的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 :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
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破坏环境的严重性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师:有人说,水土流失再严重,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一起来看这样
一段话: 越 是减产,人们就越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
越垦,黄河中的泥沙 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我请学生默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中,哪个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结束后,我进行 了反思:当我们发现这条恶性循环链以后,能不能顺着这条链子继续
挖掘更深一层的东西呢?现在我说说 自己新的想法。
第一,叫学生发现恶性循环链,充分认识这种人为破坏的严重性,使学生看到破 坏环
境就是人在自杀,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这点是值得肯定的,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
成 。
第二,当学生发现这条恶性循环链以后,我没能及时抓住时机叫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
探讨 。

11《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
法、 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 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
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 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
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 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
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
会到 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教学反思:

我们从《蝙蝠和雷达》一课中 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科
学家模仿蝙蝠夜间探路,在飞机装上了雷达的 发明就是由于认识了“事物之间所共通的相
似规律”,其思维的过程恰恰是“求同”而不是“求异”你能 说这不是创新吗?因此,真正
的创造性思维,不在于“求同”还是“求异”,而在于要顺应并相似于事物 发展的客观规律。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
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绿叶、小白花、小鸟经历风雨的磨练和洗礼,绿叶 更加鲜绿;小小白


花仍然坚毅的绽放,花瓣愈加洁白;小鸟身躯弱小,依然鼓动着翅膀飞 向天空,告诉我们
大自然的细腻变化需要人们仔细的观察,大自然所揭示的道理需要我们深刻地反省。

13、 《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⒈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⒉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讲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小故事。(板书 课题)“夜莺”
指谁?夜莺为什么要唱歌?唱的是什么样的歌?读了课文大家就会清楚了。

二、自学理解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⒈出示自学步骤方法:⑴初读,学字词;⑵再读,知结构;⑶细读,明中心;⑷精读,
表情感。
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幻灯片)
⒊各小组讨论。(逐题出示)

三、总结课文
⒈课题为什么叫“夜莺的歌声”?
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孩子 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
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 ,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的,美好的。
⒉读了这篇课文后,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你喜欢 、佩服小男孩什么?(机
智、勇敢、热爱祖国。是个小英雄。)
⒊讲述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四、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后,谁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不清楚、不明白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胜,不
再生动感人了 。《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
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 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
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 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
智慧。

14、《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
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重点: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课题

二、略读课文知大意
1.指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

2.自读自悟,感知大意

3.集体交流,筛选要点

4.再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教学反思: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 高强,为了掩护革
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文章由六部分组成,要求学生给 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通过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
了雨来的哪几件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要把 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在这篇课文前,
有一课内容相似的精读课文《夜莺的歌声》)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将近花了2课时都未能完
成教学任务。(讲述课文背景的相关介绍)或许是自己比较投入吧?加上我们 班有许多学生
都看过《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故事片,我就联系他们的已有感知进行点拨,使他们能树
立更明确的爱国意识。我这样处理或许不太合理(时间不允许,进度要落下很多;又拔高
了要求 ,超出本课的目标),但最起码,学生的感情目标是达到了,而且效果不错,我个人
觉得本单元的总体目 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体验战争时代的孩子的生活、爱国精神等,我想也
算达到了吧?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5、说说文章主要将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我在执教本文时重点落实在“悟读交汇”及“情理交融”两方面。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 不同形式的读。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
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 装点。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
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 中“读”;或“读”后“悟”,或“悟”
后“读”。 上完本课,感觉在落实本单元教学目标中的“在阅 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
解决问题”方面做得还不够。如果能在导入部分,设计一个质疑的环节,效果 或许会更好。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教学要求: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
心愿,从而受到热 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
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教学反思:

通过战争前后自然景物的截然不同,由此生发出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在教学中揭示了这种写法叫“对比”,渗透了写法的指导,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对比”的好处,在最
后一句“ 这究竟是为什么?”的教学中,学生就能带着质问、愤慨、不满去朗读、体会。

正 如有些老师所说的对文本的感悟还不够深入;老师用了诗一般的过渡语和小结,但
是不够朴实;对现代诗 歌的教学的探索,还需要我不断的努力。

17、《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 流畅、引导、
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 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 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
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 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 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4、 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三、 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 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
2、 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3、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四、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 明确研读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 这篇课文有许多
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之意。
2、 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 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五、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现总结如下:
1 、课文语言优美,但由于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学生
对文本的体验不是很 到位,对于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学生体会起来有些困难。

2、课堂上虽然采用创设情景激 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
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

3、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中依据文 本、学情随机调整自己的预设,才有可能在教学互动中形成新的语言、思想。
但在课堂上,惟恐学生的回 答脱离自己设置的教学思路,总是有意无意地牵着学生走,没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4、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
5、在有教师听课的课堂上总想展示一个全面的教 学过程,讲课时面面俱到,但处处挖
掘不到位。课堂上重点不突出,缺乏亮点。
18、 《永生的眼睛》

教学目的:
●认识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
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 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 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
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 的这种心情?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
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四、拓展知识: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
的精神境界要 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
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 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


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 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
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 主动。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
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 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
两种效果。

19《生命 生命》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动弹、欲望、不屈、茁壮、 听诊器、
震撼、糟蹋、有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下来。
3、能找出课文中有很深含义的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
后一段话。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1)我会读。(2)我会讲。(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
4、交流,理清脉络。

三、重点理解。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 读,体会作者从每个事例想
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同学,交流各自的
体会。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四、深入感悟。
1、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
段。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教学反思:

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生
命生命》 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
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在本课教学中 我打开多媒体资料中作者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作者,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一入
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 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
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 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反复品读文中最后一自然
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 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读中感
悟生命的意义。

20《花的勇气》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点上探究,体验情感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细读课文,体会
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 出
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教学反思:

我放弃了原来的抓作者心情变化这一条情感线,主要抓住花的变化过程──从美到更美展开教学,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读悟,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在说话、写话
中升华学生 对生命的感悟。整堂课采用线性设计,层层铺垫下来,导入、过渡自然而又巧
妙,在教材的处理、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悟结合、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有自己的
思想与相应的策略。课上下来,觉得学生的 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离预设的目标还是有
那么一点距离,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学生因素(使用老教材的 四年级学生可能不适应新教材
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地进行引领也是一个原因 。例如:在学生
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或不应对,缺少评价和适度的指引 ,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开移”而缺少“纵深开掘”。在研读重点句段时,能注重读
悟 结合起来,但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个
值得思考的问题。

21、《乡下人家》

学习目标:


1.认 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
饰”“和谐”等词 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
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四、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五 、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
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 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教学反思:
一、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先扶后放。
三、启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形式多样品课文。
回顾学习过程,教师 只要善于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合理化的组织者、安排和引导,那么整节
课学生都会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 交流,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学生的收获也会很大。

22《牧场之国》

学习目的: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
读一 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整体印象?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 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
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
体会 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 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
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 想到些什么呢?。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 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
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教学反思: < br>课堂上我激励性的评价可谓热情洋溢。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课文时,我随即表扬:“你读的
真好! ”课后我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读得真的好吗?到底好在哪?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
我的这些评价语缺 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个大帽子,扣在谁的头上都行。由于教师没有
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 在的问题,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扬长避短”的机会。
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例行公事般地把事先制成的“高 帽子”随意地抛给孩子,这是不负责任
的。

23古诗词三首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二、阅读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
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
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24《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 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
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
学生接下来理解课 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3、初读感受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 人陶醉。课文有两个
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 ,到底
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教学反思:
1、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 2、重点不是很明显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
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 均使用力气。尽管是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
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
自然 、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 心的预设。教学设
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 其
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一)揭题,审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
样 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品析课文
教学反思:
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 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
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 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
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 学生
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
受 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
灵,在于学生对自 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26《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心神专注、投入的精神。
2.在结合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 检查自学情况。

三、 品析课文。

教学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谈想法谈感受的环节做得不够好,引导语缺 少激发性,以至于回答问题的学
生面很窄,有很多学生无话可说,其实当学生不知道要说什么的时候,老 师可以先做示范,
学生明白的方法,知道了可以从哪些角度开始说,自然有很多话,很多想法要和大家交 流。
另外在课堂上不够灵活,学生回到出现亮点的时候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处理不够迅速,
不够灵活,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时刻提醒自己多给学生说的机会,给他们发挥想象思考的
机会,多关注学 生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是热闹的,活跃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
课堂。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 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
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 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
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 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
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 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
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有 许多感想,虽然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
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
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 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
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 。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
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 段,设计
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
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
教学目标贯穿 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28《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四、拓展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通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充分地读 课文,自读自悟,多读课文,
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谈谈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方法,互相提出和解 决问题。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学生基本掌 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在老
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从描写父亲言 行的词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不怕困难,
还能体会到父亲热爱土地、信赖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 思想感情。明白作者的目的是通过
讲“我”家失去菜园,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重新开辟了新菜园, 赞扬了父亲不怕辛
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2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 睬、肠胃、
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
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9《文成公主进西藏》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
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
藏故 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 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
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
山, 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四、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 都是好方法。那么,文成
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在研读环节:我这样设计那课文哪些地方写 出了这故事的动人呢?请再读课文,
用横线划出,用序号标出。划好地请先去读一读,体会它的动人。并 自己选择一动人之处
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学法的引导:自读理解—体会想象—交流体会—朗读展示,通过 开展
研究性阅读,读悟结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动人”,提升自己的情感。

这一课中我着力提倡感悟的独立性。读是学生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
中 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些不同,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
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 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
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 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
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在研读的过程中出现 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感悟,
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我大加鼓励。这种个性差异的阅读感悟,对于进一 步发展学
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0《普罗米修斯》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 驱赶”等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在读文中,有没有艰涩的词或长 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可采用
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
方法进行理解)
三、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主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3 、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概括
为:宙斯知道后,用 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说。)
四、学习课文。

教学反思:
学习课文前,我首先让学生 查找有关古希腊神话中诸神的资料,这样学生就对课文有了
了解.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
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上 下文等办法解决,也可以通过向老师,同
学请教或和老师同学讨论来解决。我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 读书的能力,围绕“普罗
米修斯、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怎样的神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读中 感悟,透
过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以此来认识人物的不同特点。

由于学生 年龄的特点,他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发言涌跃,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虽然学生
都知道这并非是真实的 故事,但大家都感受到了古代神话的魅力,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

没想到学生 查到的资料如此丰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他们经常查资料,锻炼他们
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31《渔夫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
问题?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小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四、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选学课文, 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古诗,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
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通、读懂。在此 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效果就比较好。

山东省高考作文-学校中层述职报告


南京师大附中-工作简历自我评价


二本医学院校-汉字笑话


平行志愿-名著读后感1000字


安徽省会计考试-红黄蓝事件


安庆师范学院研究生-高考搞笑作文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读昆虫记有感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初中生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