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三维目标教案

别妄想泡我
972次浏览
2020年08月31日 10: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商务礼仪ppt-名著读后感1000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三维目标教案
1. 古诗三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按照运用插图和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
体验诗情来进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难点: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 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
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 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
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
古诗词三 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 br>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
发动的 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 ,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
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 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
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 饱尝了人间辛
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
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 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
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 现出作者的
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 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
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 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
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 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 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
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 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 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
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 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 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
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 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 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
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 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
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 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
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 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
的平,有粼粼波纹 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
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 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 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 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
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 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
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 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 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
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 首词中的“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 诵是
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 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
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 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
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 br>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仍用词
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



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课后反思:






2 桂林山水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课始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接着采用多种 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对课文作整体感
知,奠定情感基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学文,感 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1.学习运用排比句式,了解分号的用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2.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前提下,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
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 br>“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
和作者 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 情地读),找出概括
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 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
突出了漓江水的“ 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 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
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 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 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
认识)注意通过范 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
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 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
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 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
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 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
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
“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 “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
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 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 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
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 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
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a.引导 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
绵不断的画卷 ”,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b.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 是青山绿水,美不
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道出了
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③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
象, 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 山、水特点的两个句了,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
个字词,格式要正确, 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
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课后反思: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 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
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重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照游览顺序的记叙方 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
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 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
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 ,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
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 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
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 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三.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二.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 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
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 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 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
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三.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 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
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 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
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 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
内洞)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 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
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 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
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 行的惊险,终于到达
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 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
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 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
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 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
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三.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 奇。面
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四.质疑问难
五.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 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
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 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六.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 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
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 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
造)
课后反思:





4 七月的天山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让学 生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让学生
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
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 br>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
感受, 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 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
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 这方面的书,
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
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
录。
课后反思:




5. 中彩那天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 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
根、号码、回忆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 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4.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过程与方法:要把握住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指 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的语气、语调、节奏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统一协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重难点:
1.理解道德难题的含义。
2.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导入:齐读一句名言:(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二.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 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
理过程。
①自读三~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②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品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 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
的时刻,都被他 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 生
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出示配乐投影)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万般无奈 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做了些
什么?
②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上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k’字的痕迹)
③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 维持一家六口
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④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2 < br>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竞委
屈得 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 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同学
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 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
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 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⑤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 学们,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
欲望与守信面 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
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 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九自然段
①朗读。(出示投影)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②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 被搞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
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 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
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
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 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二.想象拓展
①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 有这位风格高尚
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 的
话。
②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
来。
三.学习最后一段
①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②齐读中心句。(投影)
四.总结拓展
①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②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 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
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的的富有──XXX
(欧绪成 宇桦)
课后反思:


6. 万年牢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 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 法: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
葫芦讲了哪几件事,并 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重难点: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习为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检查字词:多音字:把(ba) 闷(men) 削(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
(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 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 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
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为什么叫万年牢?
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 亲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
环节一丝不苟。)
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万年牢指什么?
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
牢。
什么是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
3.第三处万年牢指什么?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
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能赢得顾客,做事
讲认真、讲实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课后反思:





7 尊严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多给时间引导学生自学,在初读课文时,要 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识记生字,
理解词义,读通课文;同时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
么是 尊严。
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 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
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 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 .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 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
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 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 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
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
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 ”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
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
课后反思:





8* 将心比心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放手让生自读自悟,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 ,或主动向老
师询问。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重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
心比心》,能说说这 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 四人小组的同学轮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
“宽容”体现在 哪?母亲又是怎样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5.学习第三小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么?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课后反思:



9.自 然 之 道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
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
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过程与方法:先通读全文,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 解,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
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
规律 的教育。
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 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
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
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 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
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 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
句子,并多读几 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 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
受到启发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
五自 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
读懂了。
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 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
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 ”,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
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 然”“啄”“拉”,
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 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
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 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
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 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
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 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3.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4.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
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 二 课 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 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 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 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
的感受。
4. 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 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 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



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
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 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 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 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
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 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 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 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 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课后反思:




10.黄 河 是 怎 样 变 化 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 中受到启示,增强环
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 的过程与原因,从中受到启
示,增强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 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 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 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 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
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 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 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 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
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 ”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
么?
3. 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



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 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 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
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 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
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 悟“忧患”。
2.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 课件,
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
和社会责任感。
3. 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 示,再引
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 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
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 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
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 认识,对“行
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
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 师: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
亲河行动”呢?对想捐 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
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 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
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 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
好实践活动。
2. 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课后反思:




11.蝙 蝠 和 雷 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7个生字,正确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 避开、敏锐、
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 朗读课 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 和探究的兴趣。
3. 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过 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组织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
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
和探究的兴 趣。
重难点:



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 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
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
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 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
课 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 指 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
了什么;文中提出什 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 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 内容,答案供参考,
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教学设计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
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3. 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 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5. 小结:
a) 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
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
些问题。
五、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 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
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 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 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 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 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 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 超声波 天线 无线电波
障 障
碍 碍
反射 物 反射 物

耳朵 荧光屏
(蝙 蝠) (雷 达)

b) 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 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
计一个小发明。”
2. 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
奇 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
手实验。
课后反思:


12.大 自 然 的 启 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8个生字。
2. 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
眼光认识自然界。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师适机点拨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
受到 的启发。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阅历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1. 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2. 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
等等。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 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
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2. 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 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 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
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 ,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三、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 ,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
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 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采
用结合上下文 ,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增 增 增
枯枝败叶 强 土壤肥力 多 森林、灌木、野草 多 昆虫、鸟类、兽类
害虫



捕食
吃、咬、钻
灌木砍了野草锄了
鸟儿飞了
害虫逞凶
树林毁灭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 飞机设计
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
料,畅谈 受到的启发。
四、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1. 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2. 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 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
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课后反思:



13.夜莺的歌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



口哨”等词语。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句子,特点为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 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
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苏联卫国 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
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读后印象。
四、精读课文
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 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
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 ,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
地方。
1、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2、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
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
二、交流、讲座内容。
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2、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炎了,大 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3、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 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
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4、你说的是一种蘑 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
洋蘑菇。
5、第二天, 在被烧毁的村子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
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 ,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桔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



似的。
三、交流讲座方法。
1、逐句讲座交流。讲座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 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 导朗读时,除上述1、6
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 生边做动作
边朗读。
朗读升华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是呀,越读我们 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
色读读全文。
3、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四、安排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
课后反思:





14小英雄雨来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晋、冀”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芦苇、苇絮、打扮”等词语。
2、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含义。
4、练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讲故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机
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感悟英雄本色---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2、一部分一部分再读课文,读后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每部分主要讲什么。
3、再读课文,读后想想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欣赏英雄本色--- 理解最能突出雨来英雄本色的句子。
1、反复朗读相关句子,看看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抓住重点句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
的 祖国”一句)
3、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
话?
三、回味英雄本色---练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1、练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2、提供其他的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或学生自选小英雄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准备召开“小



英雄故事会”。
课后反思: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
予”等词 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从 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能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手段,帮助学
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重难点:体 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树立维
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里生活 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
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
2、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3、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过渡:是呀!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 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生平意味着生
的希望,意味着能心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教师想带大家一起走 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
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推动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位孩子 内心的呼
声吧。(出示课题)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 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
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4、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 己的印象最深刻?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
的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 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
机前对我和妈妈 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
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 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1)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2)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觉悟的目光和坚定的话语,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应怎样把这种



心情读出来。
3)指导朗读
(语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 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
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 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
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 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全世界
都听见,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1) 朗读这段话,一边计一边想: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如果当时你面对些情景,会有怎样感受?
3) 指导朗读。
(语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 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
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 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
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 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
士。)
1)哪些同学对这段话的印象最深刻,谈谈自己的感受。
2)“本来。。。。却被”,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学生齐
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6、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7、伴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 用生命保卫世界和平的爸爸,齐读课文二、三、
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过渡: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缅怀被战争 夺去生命的父亲吗?
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2、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边读 边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学得最难理解,请画
出来。
3、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
硝烟,罪恶 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
摧残。难怪作 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
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 硝烟,罪恶的子弹不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 深爱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能样的
生活呢?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
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5、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6、(出示难民儿童画面 )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承受那么多的
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 么?
7、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国体会作
者的情感 ,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指导实践,升化情感
1、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那么,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
呢?
2、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你们以地和平的期盼。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的这段
话, 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3、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课外延伸
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
同学们 行动起来吧!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
以召开“制止战争, 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
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 的共同心愿!
课后反思:



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 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感
受,表达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地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 可曾想到,世
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多少人正期盼着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
首呼唤和平的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2、 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 读读想想:了解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2、交流: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四、阅读示范
(根据对学情预测, 学生可能对“这究竟是为什么”的呼唤不理解或感悟不深刻。因此,可
选择学生最熟知的对“夜空”的描 写一节,指导学生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默读第三节,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想一想:夜 空本身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正在经历战
争的夜空呢?假若你生活在那个地方,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想说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3、自主阅读
按阅读第三节的方法阅读其余各节。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升华总结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话要说。
宣读“儿童和平宣言”。
七、作业
阅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课后反思:

幼儿英语教案-证明


吴宗宪语录-新疆财政厅网站


中秋散文-再就业


经典荤笑话-美丽的错误作文


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2016北京高考数学


劝说英文-最牛工商局长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花粉的食用方法


我的中国梦作文开头-推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