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带反思)

绝世美人儿
696次浏览
2020年08月31日 10: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帮妈妈做家务作文-2012湖南高考语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带反思)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
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 “亭”“庭”“潭”
“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
意 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 大好的河山
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领略一下我
们祖国美丽的风 光。出示课题,齐读。
二.教学《独坐敬亭山》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
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
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
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 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
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 了世态炎
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 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
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
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 时
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
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 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
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你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 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
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
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
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
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
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
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
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 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
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 苍翠,就像银盘
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了洞
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轻松、 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
自己 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
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忆江南》
三、词意解析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
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 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
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 ,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
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江南好》教后反思: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 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特别对于这么一篇文质兼美的
古诗,我更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当问我“江花”是否可以理解为江
上的浪花时,我没有直接给 他答案,而是让他自己反复读古诗,找出
你所理解的依据。没有想到这位学生读了几遍,就悟出了“江花 ”并
不是浪花,而是江上的开放的花朵。为此,我庆幸自己没有急于求成,
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 时间。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
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
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
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
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 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



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清代诗人金武祥曾经写道:“桂林
山水甲天下”这样的好地方你们愿意去吗?现在 我们跟同作者去荡舟
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
读课题
师:桂林 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
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用最美
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
如笋拔垢 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我们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 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
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 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



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01+214-1=2214年
(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
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
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 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
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
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 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
人们都称赞“ 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
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 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1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
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
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 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
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 大量
的资料进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
习成果了。比一比,哪 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 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
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 山真是神姿仙态,
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
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 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
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
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
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 ,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
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
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
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 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
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



们的介绍已经 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
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 山、水、洞都已如
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
啊!下面 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
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 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
天下。
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
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去初步 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116-1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 br>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
件是什么?
*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
今天的桂林山水。
*含有二氧化碳水:CO2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石灰岩?②石灰岩是
怎么形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演示。(课件展示3)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现在有没有 明白什么是石灰岩,它是怎么形
成的了吗?今天桂林的山、水、洞、石就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要含有CO2的水?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含有CO2?含有


CO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形成桂林的山、水、洞、石?接下来我们来
解决这几个问题。请大家继续 看动画介绍,答案就在里面,仔细听认
真看呀!(课件展示4)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看动画介绍。(课件展示5)
(3)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含有 CO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
家,又像一位美容师。经过几百万上,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
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形成了桂林的仙境。
2、同学们现在一定觉得大自然特别神 奇,的确大自然充满了无
穷的奥秘,等待着你们不断地增长知识去控索。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
提 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值得探索,大家如果有兴趣,
课后我们还可以一起继续去研究。
3、同学们,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
形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 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
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 ”呢?
(1)看屏幕上这段话,自由读,想想原因(互相说说桂林山水
能甲天下的原因)(课件6)
(2)指名说。
①桂林一带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对! 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
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 雄伟壮观的
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师小结: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
较寒冷,因此难以形成桂林婀娜多姿。
(3)小结: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
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 上,都是独树一帜,天下第一。
第四部分: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
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 哪些影响呢?自由读课
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她让世界了 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
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①让我们来读读一些国际友人游览过桂林后的感想。(出示课件
7,请四名学生读)
②这 些话语是国际友人对桂林极高的评价,从他们的评价中我们
不难发现:桂林已经成了一扇窗口,通过这个 窗口已经让无数的外国
人领略到了我们国家山水的神奇和文化的灿烂。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
感到无比骄傲。)
①我 们班上有几位同学是去这桂林,亲身感受到了桂林的美,而
大部分同学是通过这节课了解了桂林,那么你 们面对这举世无双的车
宝是怎样的心情呢?
②你看连江总书记游览过桂林后都激动地讲了这番话。人们一起
读读。(出示课件8江总书记的话)



③我想这句话是最能代表每一位看到桂林山水的中国人内心骄
傲、自豪的感情了。
(3) 还有什么影响?(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
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请大家 看一组资料。(出示
课件9)
2、总结: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 确不
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
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 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五、课后活动。
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丽,为发展 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桂林人民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源,每年都要隆重举办“山水旅游
节 ”,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
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 计师。我们来看看课后活动的
内容。
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我们要进行 评比。把好
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
定就会传遍大江 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
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六、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静 清 绿 齐 秀 险



教学反思: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 的兴趣。”
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
声绘 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
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 的心理距离。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
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 光吸引了人们
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
览之后写下的 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
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
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 求学生
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
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 明艳
昏暗 挤压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
xì,不要读成xī)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 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
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 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一转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
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
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



程,对此教师可 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
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
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 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
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
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
去双 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
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 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
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
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 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
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 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
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
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 、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
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
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 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
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 鹃有精神?引
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
长,显示出它 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
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
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
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 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
出的 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
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 ,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
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 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
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
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 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
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溪流
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
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
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 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
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
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 ”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
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 为水洞却还要称
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 物
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
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 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
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
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
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
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
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 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
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 暗越
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



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
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



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
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 颜色也各不相
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
趣。内洞比外 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
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 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
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 耳倾听,耳边响
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 者一
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



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 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
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 中心思想是什么(板
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
个思路 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
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
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
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
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
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 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
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
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 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
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
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 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
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
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
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 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
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教后心得:“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因
认知水平﹑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局限,不可能把景物的特点完全的表达
出来。这时,我 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轻松民主的学



习讨论氛围里交流,这样 使学生的个人智慧变集体智慧,在互评互议
的思维过程中,共同感悟景点的奇﹑大等特点。

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 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
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
感情 。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
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
为讲析重点 ,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 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
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
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 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
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 象
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
洪亮吉 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
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 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
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
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
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 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
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
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
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 3米,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
山腰 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



中的水都 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
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传3000多年前周
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
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 一篇以描
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
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 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
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
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
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
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
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
绘方法:A、衬托,如:以 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
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 上留
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
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 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
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 ,以
“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
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
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



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
描绘感 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 ,从
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
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
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 ,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
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 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
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
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 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
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
排 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教后记:沿用上一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学法。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知识: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
1、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
生动具体。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 方感受到了春
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
才能快乐、安 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
(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活动内


准备工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地点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课时
习作训练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 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
在课前仔细面容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 ,最美的是什么。
(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性: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
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
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部分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 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
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
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
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教后反思: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让学生
充分地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 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
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
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激发兴趣,选取素材,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
冲动,语言激流就会喷发出 来。


5中彩那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维持、财富、
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 话、闷闷
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 事内容的同
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 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
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 质财富更珍贵的打法噢哩,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
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
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关键:结合实际,体会文章思想。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列提纲明确文章大意,并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谈话:有位普通的母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蕴涵深刻的话,一起
读读: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你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出示课题:中彩那天
1、读课题,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2、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如:这篇课文讲了关于中彩的什么
事情)
(二)、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提
出自学后仍不能理解的词语。
2、自学生字,教师随机抽查个别生字掌握情况。
3、联系学生课始质疑的问题,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
课文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
4、学生交流自己列出的提纲。
5、同桌学习:根据提纲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小结:对于叙事性的文章,可以采用抓住文章六要素的方法,
进行课文的复述。
(三)、学习课文1—2段
导入: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一户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谁
来告诉老师,主人公那时的生活情况怎样。(拮据),你从哪里看出来
的?(1—2段)
1、学生齐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人物生活拮据的词句。(我们家六



口人就靠着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父亲对汽车的渴望(梦寐以求)
2、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四)、生字教学
1、形近字比较:维—唯属—嘱贷—货驰—驶赠----增
2、读音注意:平翘舌音如:财、赠是平舌音
(五)、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事情过程中父亲的表现,我态度的变化,感受文中人物展
现出来 的可贵的品质,并联系实际家里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述课文,理清文章主线。
(二)、学习课文,体会感情
1、思考课后思考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他是怎样
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
2、四人小组讨论
3、交流:
(1)、课文说道库伯家很有钱,完全有能力 去买一辆车,而
“我”家则很穷,父亲又是那么渴望有一辆汽车,是否可以和库伯商
量一下,把 车留下来。
(2)、彩票上K记号除了父亲,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不



用打电话给库伯等等。
(3)父亲是怎样处理这个难题的,鼓励学生画出父亲处理< br>这件事的词句。(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
几次兴奋的想上车与父亲共同 分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话音刚落,我听见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是打 给
库伯的;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4、思考:我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态度发生的变化。
5、画出关键词句。
6、全班交流
7、读后感,学生交流学全课的感受,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
义。
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小练笔。
提示:展开想象,把当时家里各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
几个方面写成一段话。
(四)、生字书写
形近字的比较惑---盛梢—捎像—橡拨---拔
(五)作业设计:书写生字完成“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教学追记:本课教学设计以母亲的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



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枢纽。整个教学
注意抓住重点语句去体会人物内心变 化和矛盾心理,一气呵成。但是
课后有位学生的提问倒提醒了我。那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爸爸的做法有点傻,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昧着良心赚钱,哪有诚实可
言?”是啊,在当今的社会里,是 有很多人走得不塌实,什么苏丹红
事件 假药贩卖等已经影响了现在的孩子思想,这篇文章更像一剂清
洁液,涤荡了学生心灵上的尘埃。


6万年牢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
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 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
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 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
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 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
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
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
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 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
可靠 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
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
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7尊严
教材简析:
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自尊者自信。这篇课文写的是美
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 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
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 吃
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
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 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
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学生分析:
1、学生56人,喜欢争论,爱听故事。
2、学生思维活跃,胆大,知识面广,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
想弄明白。
3、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辩论能力。
设计理念:



1、学生喜欢讲故事辩论课,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这样的课
型。
2、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价值取向上
正确定位。如:富翁=尊严的正确定位。
3、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在这里学生
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尊 重,想法、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让每个学
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4、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
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揭题方案:
同学们你们相成为富翁吗?(想)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
的名字?(比尔.盖茨......)
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
方案1: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尊严一词。
方案2:学生的回答中引不出尊严一词,老师通过讲故事,最



后点出尊严一词。
二、点上探究,体验尊严的内涵引课方案:(根据上面的方案
设计)
方案1:当学生点出 尊严一词时,老师就顺势说什么是尊严?
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老师接着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 你就
理解了尊严真正的内涵。
方案2:当学生回答不出尊严一词时,老师直接给学生讲一 个
故事。通过故事学生就知道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
内涵。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所学知识越贴近
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成为 富翁是每个成人、孩子的梦
想。孩子们很想获取成为富翁必备条件的知识,因而以此为切入点,
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
求知欲。]
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 机板书,
学生反复读并理解。讲述内容:从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停下来设置 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学生理解完反复
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一)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理由.
(教师设想:根据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天真可爱、真实,
估计这组人多。)
[估计讨论结果是:1、不吃白不吃。2、死要面子活受罪。3、这
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 是选一条命。4、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二)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自己的观点。
(老师设想:这组人少,原因1、读过课 文,顺应课文的思想没
有自己的思想。2、有个性3、顺应老师的想法。)
[估计学生讨 论结果是:1、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2、
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 3、宁愿饿死不吃
白食。4、吃完不让干活呢?]
(3)两组开始辩论。学生辩论时,教 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
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
的才 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
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 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
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
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 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
露。在辩论中学生很多想法得到肯定之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将教
师的点拨放在辩论后,实现了教 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



变,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 辩论、点拨促进了学
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正是新课改的精髓。]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 ,
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停下来设置
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吃完再干
观点二:干完再吃
(1)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
[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
(2)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1、吃完不让干呢?2、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
应该干完再吃。]
(3 )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师捕捉双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人都这么饿了,先干 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
就需要人有坚强的毅力-- 一种品格。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
该认真干?
[表面上看这次辩论和第一次的辩论的形式上一样,实际上这个



环节设计的主 要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张扬。学生在第一次辩论中还有
些盲从、猜测老师的想法。通过第二次的辩论学生 意识到这里只有民
主、平等的对话,并没有完全的对错曲直,有个性的想法才真正的属
于自我。 学生将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针对上面的问题的答案教师设想:全班学生估计说:认真干。
同桌互相找理由主要目的: 是内化成一种品质)
[估计讨论结果是:1、不认真干心里不踏实。2、还不如不干白
吃 。3、我妈教育我干活要认真干好。4、干活时心态要好,既然干就
干好。5、吃的踏实。]
[ 当学生的意见达成一致时,说明学生在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的
相互碰撞中提升到了一种品质,一种精 神,这正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 根
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
板书:赞赏惬意羡慕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什么是尊严?
聚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
(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



并不是指那些 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
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 人的贫穷只是一时
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
成为既有 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这里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 自
主、合作学习,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情
感产生激烈的碰撞、交流 。随着情感的融入、理解的加深,突出了重
点,也突破了难点。]
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
教师总结: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 活,形
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
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运用本班图书、电脑网络,小组共同完成小论文:谈
富翁
板书设计:
五、学生老师信息收集:1、世界首富的故事,2、石油大王哈默
的资料
六、课后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们心充满了几分欢喜,几分忧,这是这学期
我最成功又最不成功的课。

教后心得:在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尊重学生对


< br>课文独特的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涵的人文内涵。在师生,生生互动
中相互交流,启发下,共同体 验情感,积累语言,张扬个性。运用迁
移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自由表达学习本文的收获; 借
助文本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8将心比心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班有很多爱听故事的同学, 谁喜欢听故事?你喜欢吗?
你呢?看来我们都是知音呀。那太好了,今天我就投大家所好讲个故
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因 生活所迫,肩负起了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
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艰辛,但 她无
怨。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婆婆端洗脚水,帮婆
婆洗脚,这俨然已成为 一道温馨而又特殊的风景。
有一天,这位母亲为婆婆洗完脚回房间时看到自己的儿子晃晃悠
悠地端来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惊讶。这时,她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



认真地 说:“妈妈,洗脚。”看着如此贴心、懂事的孩子,母亲的心里
暖烘烘的,感动地泪流满面。多懂事的孩 子呀,原来她为婆婆洗脚的
这一幕,已深烙孩子心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这真是个
感人的故事——是呀,你懂得用心去聆听故事。这位妈妈真孝顺——
你打心眼儿里钦佩她。妈妈和孩子都 很孝顺——妈妈为婆婆洗脚的行
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
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我写课题——(板书:将
心比心)然后请生读课题。
B、你们手中拿的就是这篇文章。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
(出示:现在请自由读课 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
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C、把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并正音。)
D、读的不错了,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
什么?
1、例如:我知道 了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对,
这是你说的这件事是不是这个意思?)(板书:帮助推门 。)
2、例如: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
士。(你是要告诉大 家这位母亲能——板书:理解过失。)
3、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
能说出来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温暖)你说的正是我想的。如 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
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例生 说:这位阿姨很善良,
温暖了我的心。)(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着沉重的大门:为什么?
一直:如果不一直拉着会有什么后果?
(2)她帮助的 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
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 教师有意提
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
心与真诚地帮 助。)
(3)朗读: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
位阿姨推开沉重 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
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 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
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
看 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2、“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 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
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
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
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 经察觉到年轻护士
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 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
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引言:啊,这是宽慰的说 ,鼓励的,耐
心的……)
(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平< br>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
个孩子的什么感情?)(爱孩 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



子、关心、无私。)
(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
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练笔:原来 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
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激动地想:“。”
( 例:母亲的角度: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我自省的
角度: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 呢?我太小气了。道理的
角度: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
才 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 ”字本就相互支撑。生活中,
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
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
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 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
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
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 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
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 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
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
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
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 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
励、支持、尊重……)
3、结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
的快乐与幸福吧。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
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
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另两个学生
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别人 有事情找你父母,父
母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
园里随 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你是
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 做的,然后对
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
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
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 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
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面。

第二、三课时



习作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合白鞒В
础?br>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
实,不说假话。
2.思 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
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情,也可以是烦 恼的事情、难受的事
情……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
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是包含
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写一
个事例。


9 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



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 章表达的思想
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
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抄写生字新词和两组需要比较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一课时
一、导入,引出“道”
1.故事导入。
这是我亲身经历 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
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 的麦地里,
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
抱起那只喜鹊 。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我连忙把那只喜鹊



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 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不几天,
那只喜鹊好了。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 膀尖给剪
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可
是没多久,你们猜 ,它怎么了?(它却死了)
2.引出“道”。
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道
理。
板书课题。
3、读题,解释“道”。
学生读课题,说说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2、认读生词: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 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
彻云霄
(小黑板展示,对于“若无其事”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
过表演等方式理解)
3、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于比较
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
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 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在此环
节上绝对不能走形式。)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方法:这是一件什么“蠢事 ”呢?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
段就明白了。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
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深入研读,对于细节部分要反
复推敲, 不能读读了事,还要把字词的理解同表演结合起来,如“突
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 ”就要把幼龟当时的神
态、眼神体会出来。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
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 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
“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
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
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 ”字。
(2)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
急”、“冷淡”、 “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
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 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
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

< p>

者: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
呢?引导学 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注:通过比较, 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
好心办了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多练 习几遍。
四、本课小结
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 食
物,在让人惋惜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
再来看看!
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请大家看看这幅插图,想想图上讲了什么?
2、课文六、七自然段就叙述了这幅图的场景,请大家再自由
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同时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
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体会。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
受到伤害。”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
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们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
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 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
到的启示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7、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 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
“阅读提示”,画出其中的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自然之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处事小黑板 让
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明确要求,引出“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教后心得:语文涉及的科学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分 析过细,就等
于上成科学课了。因而,我在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体
会文章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自行探究下,多少对自然的探索有
了兴趣,而且在课余活动中体现出来。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教学目的:
1、了解 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
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
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同学们,你们见过黄河吗?在你的眼中,黄河是怎么样的?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2000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
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



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
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
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决口



变化:含沙量大< >大水灾
改道
大自然变化造成
原因<
人为造成
治理 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11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
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
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
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 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
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 如何仿
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 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
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 象
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四、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 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
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
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



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5、可以用课题拓展法 蝙蝠与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
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 怎样的?结果如
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
方式解决以 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
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 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
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 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
功夫,那蝙蝠 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 达到底有什么联
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
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
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2. 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 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蝙蝠和雷达
飞机夜行



蝙蝠探路
创造雷达
教后反思:就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来 看,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
的效果,还值得改进。比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
生关注不够,也就是如何对待统一行与差异性还值得思考,今后我们
可以尝试把能力较差的学生分成一组 ,老师直接参与这一组的活动与
学习,效果可能会好些。另外,通过实践,有些要求针对四年级学生过高,今后还要做些调整。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
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 ,夏
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
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 ,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散文《春》让我
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 的愉悦与激
励。《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
弱的,只有我们 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
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 中的物候》告诉我
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
抒情,表 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
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 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
那些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 解本文的
深刻的寓意作铺垫。利用本单元的前几篇学过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
总结一下,可以达 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度到本文的学习。)
1、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㈠初读文章
⑴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⑶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
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 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
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教师不讲,学生自己 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
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学
生说 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
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 学生的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㈡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⑴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
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⑵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
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学生
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 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
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
文 本的目的。)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
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
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
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这一板块主要的目的是对文本 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
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自主、合作、探究,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提出的问题,为的是加深对内容主题的理解。通过
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深 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理解力,在
相互的质疑中,提高分析力,在相互对话中,提高表达能力。养成读
书能深入思考的良好的习惯。)

第二课时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悟是说品。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①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
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 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
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 :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
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 命运:明明暗暗、各式
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②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 要拥有坦诚、谦
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
长人生中的 无穷情趣。
③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
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
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 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
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
旨,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 深刻的内涵。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
的特点,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 生的
思维的目的。)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



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
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文的深
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 小事,深入的认识。立足
学生的个性的感受,从课本走向课外,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
让 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
到什么启示 ,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 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
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 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 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 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



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
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四课时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师出示课件,讲述一个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事例激发
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选择、自主交流
1. 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 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练说
3.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 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
5. 学生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要求:语言准确、清楚、
连贯,态度大方



6.评出最佳发明家、最佳资料员
三、自查,同桌再次互说
1.生针对自己的说再次修正,并给同桌说,纠正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
1.生自读写作提示,说说这次作文写什么?
(写综合性学习的发现、或活动过程、或心得体会)
2.师引导:
注意: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
不能全抄资料。
二、自己书写
三、同桌互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自改、互评
1.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 ,看看内容是否具体,语
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并用——勾出
好 词好句。
2.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词句。



3.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指出写得
好的地方。
二、同桌互改、写评价语
三、师总评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
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
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 作用。
四、请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说说谚语的意思
二、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条谚语的意思
三、自己背、同桌背、集体背
四、交流自己搜集的气象谚语
展示台
根据展示台的要求自己准备,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展示





13夜莺的歌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
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
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
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
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播放夜莺的歌声的音乐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
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 的党和
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
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 ,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
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
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
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
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
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
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
树木”?
(说明战 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
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
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
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
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
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
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
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
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
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 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
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
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
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
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
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 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 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
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教后反思:语文教 学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又要注重语文实践
能力的培养;既要突出语文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语 文素养的
形成。因而,教学本课时,教师,学生,文本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
体”,通过多元对 话,在阅读中珍视学生感悟语言的个体性,差异性
和创造性。使学生树立开放的语文观,力求使课堂成为 生活的课堂,
本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


14小英雄雨来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了解雨来 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
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 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激发情感,理解课题
1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 一个十三岁的小英雄。
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把敌人炸得鬼
哭狼 嚎,接着有与其他孩子一起放哨,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猜
这人是谁?
板书课题
2 通过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提出自学要求。
《小英雄雨来 》是一篇小说,篇幅比较长,内容较多。学习
这类课文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等 等,因此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课文:
1、熟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
2、理清结构,了解事情的情节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思想。
三、检查自学。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PBS——“字词”。(读读)
四、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
好的语句。(限时)
2、 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游泳本领高。写得好的句子:
“芦花开的时候……在柔软的芦花里”。“每到 夏天……露在水面上”。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标题可以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概括:游泳本领高
或者“望着妈妈笑”)
五、指导读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 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写得好的句子:“女老师走到……翻开书”。“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 br>自己的祖国”。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小标题:上夜校或者“我们爱自己
的祖国”)
六、指导读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
好的语句。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3、加小标题。(掩护李大叔或者“把缸搬回原地方”)
七、指导读第四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来心理活动的句子,思考:敌人是
怎样对待雨来的?雨来是怎样同敌人斗争的?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
么?(限时)
2、交流。

板书: 敌人:盘问 哄骗 利诱 威胁 毒打
雨来:应付 不上当 不屈服
(机智勇敢)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了解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 事,学习雨来
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说出每部分 的主要意思。
重点: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难点: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课文一遍。
二、指导阅读第五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写得美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



么,小标题怎样概括。(限时)
2、交流。(小标题河沿上的枪声或者“有志不在年高”)
3、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阅读第六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水中雨来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
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2、交流。(小标题机智逃脱或者“雨来没有死”)
3、有感情地朗读。
四.归纳中心。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机
智,为了 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
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五.讨论:课文是按怎样的叙述顺序表达文章中心的?
1.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板书:
雨来 游泳本领高
、↘
上夜校

掩护李大叔

智斗强敌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 ↘
(热爱祖国) 脱险
2.“我们是中国 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在抗日战争时期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就他一个吗?谈谈你的
认识.
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还乡河、芦花村和小英雄雨来的句子。
七、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
2、摘录写得美的句子。
教后反思:本篇文章篇幅比较长,因此我在 课前就提醒自己一定
要训练学生快速地读课文,了解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
生在与 文本对话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
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类 的文章吧!结果学生阅读
速度跟不上,我觉得引导也很吃力,看来,今后还要加强学生阅读速
度 的训练才行。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 宁、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
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去
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我们学习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
受一下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孩子 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
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
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2)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三、自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逐段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留待小组讨论。
3.组内质疑,讨论与交流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上交
给老师,在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一、提出共同的疑问,明确探究的主要任务。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在为谁呼吁?
二、感悟与交流,解决疑难
1.默读与感悟。哪些情节让你最感动?
2.小组交流。
3.班上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
读。
(1)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
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
——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
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



好丈夫、好爸爸。
③鲜血染红了 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
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 自己的生命捍
卫和平的人。
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个
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2)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
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 贵的生命。作为儿子,小作
者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①点击软件,听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绪。
②个人练习朗读3、4、5自然段。
③组内交流,互读互评。
④班上展示读,师生共评。
(4)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①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平的环境没有持久地保持下
去。
教师点拨:“51年前 ”,指的是1945年(小作者写这封信是在1996
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 于中国人民来说,
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
发生战争 ,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神永远留在人间。但是现实并
不随人愿,近几十年来,局部动荡,战事不断 ,人民饱受苦难。



②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
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
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 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
汗、巴以冲突……
b.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阿富汗的电视报道录像,学生亲眼目
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苦难。
c.谈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的理解。
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 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
花”,但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 br>之花”。
(5)感情朗读6、7自然段,把作者的心情把握准确。
(6)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
①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在为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父母、妻子、孩子呼吁。
点拨:这是小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怎样
把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读出来呢?
(7)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四、拓展延伸



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处于战争之中,许多 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
难,请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
与关心 。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
2.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教学要求: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 br>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
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播放课件,引入新课
(关于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课件。)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
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
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 望全世界的儿童
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
的春天。表 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



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3、“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
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
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3、组织学生办小报《战争与和平》。
4、学习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教后反思:本课设计我从独立阅读课文特点入手,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体现诗 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教学中以“情”
为主线,从“激情铺垫---自读悟情--- 诵读悟情---拓展抒情”步步
生情,强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感悟,并结合实际所搜集的材料来深化主题。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 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 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
交际能力。
4、 通过看图说 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
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5、 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

防雷电知识-清明资料


七年之痒什么意思-大学学生会竞选演讲稿


安全知识资料-论点论据大全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关于写景的作文-个人授权委托书范本


爱牙日主题-贝多芬传读后感


四川志愿填报-父亲节哪一天


英文信-一季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