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广州文艺职业学院-全国有多少个省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一:《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
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
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
(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
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
br>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
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
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
了;“
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
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
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
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
云,却也不愿停留,
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
佛是在一群山鸟的
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
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
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
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
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
人很动
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
敬亭山之间的深厚
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
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 两字也是经过锤
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
又何
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
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
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
来了。
篇二:望洞庭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
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
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
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
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
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
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
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
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
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
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
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
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
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
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
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
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
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
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
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
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
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
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
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篇三:忆江南
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
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
习一首
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出示文本,
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
有长有
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
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
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
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
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
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
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
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
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白居易还是
词创作的
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
人词发展开拓
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诗意理解。(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
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
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
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
(美妙)
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
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
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
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
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
苏州刺史,回到
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
南》,可见
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
(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
么感
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
了无限
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
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
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
般。这能不让
我回忆起江南吗?
4、指导背诵。
(1)再读体会。
(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
白居易
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
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
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
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
投影出示: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
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
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
晚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