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温柔似野鬼°
944次浏览
2020年08月31日 11: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端午节的作文300个字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1古诗词三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等6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宿、徐”等14个生字。作者:完美春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默写《宿新市徐公店》。作者:完美春天
3.读诗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4.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中蕴含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1.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中蕴含的情趣。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所见》《村居》《小儿
垂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 侧面、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儿童生活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宿新市徐 公店》。
2.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宿新市徐公店: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3)介绍作者。
杨万里,号诚斋,南宋大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
教师: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却为奸臣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
杨万里的 诗吸收了大量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在农村,
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 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那么,诗人
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了什么样的 情景?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
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1 183



(1)自由朗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正音。
2.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徐公”“篱落”“疏疏”等词语,指名认读并正音。
(2)课件出示第一首诗中要求会写的四个生字,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3)学生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识记方法和写字要领。
(4)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空后临写。
(6)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出示全诗节奏,指名朗读诗句,检查自学情况。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2)学生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画面。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指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一、二句。
(1)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①(理解字词)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②理解诗句意思时调一下顺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板书:篱笆 径)
过渡:这句诗描写的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看到的景象。作者紧接着收回视线,从远望
到了近观, 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
①(理解字词)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②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③理解诗句意思:叶子没有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④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和星星点点的光斑。)
⑤教师:这 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
图,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画面,那就是
后两句所表达的内容。
4.学习第三、四句,理解诗句。
(1)作者抓住了哪些对象?(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2)(理解字词)走:跑。 急走:快跑。 处:地方。 寻:寻找。
(3 )理解诗句意思: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
也找不到了。
(4)课件出示后两句动画图,引导体会。
[这两句写了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是动态 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
使我们倍感亲切。]
5.指名读诗句,说说全诗的意思。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枝上的叶子还没形成树荫。儿童们奔跑
着追逐黄蝴蝶,可是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它们了。
2 183



6.学生再次读诗句,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景象。
7.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的心情。
(1)指名读全诗,齐读。
(2)讨论:诗中表达了什么心情?(板书:对乡村景色和儿童生活的喜爱)
8.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什么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填空)
诗中通过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来表现______ ____
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 ,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
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 纸上,仿佛就在眼前。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
到了什么呢?
(1)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预设: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 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
逐着黄色的蝴蝶,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
(2)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 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
景物?(篱落 一径 树头 儿童 黄蝶 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预设:黄(绿)
3.学生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4.小结:学习这首诗,我们看 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
生活的爱,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 中有情,诗中有画啊!
六、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
3.集体背诵古诗。
七、读写结合,布置作业。
1.练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2.背诵并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小练笔:以 “捕蝶”为题目,按《宿新市徐公店》第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儿童
捕蝶这一场景,要注意动态 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字词展开想象。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田园生活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朝范成大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3.学生齐读课题,释题。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没有固定的题材。
二、初读古诗,简介作者。
1.简介诗人范成大。
范成大,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其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
会 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四时田
园杂兴》是范成 大所作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3 183



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 中的一首,描
写农村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学生自由读古诗,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3.组内“开火车”读诗,交流学习,扫除障碍。
4.课件出示生字,指导读准字音。
杂兴 稀 蜻蜓
5.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回顾旧知:学习古诗不但要会读,还要弄清楚诗的意思,你觉得要读懂诗的意思,有哪些
方法?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资料、与同桌交流等)
2.运用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方法来理解这首古诗。(教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3.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自学。
(1)词语意思。
①篱落:篱笆。 ②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树树梅子变 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
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 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这里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
笆飞来飞去。
(3)讨论、交流: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诗中描写了梅子、杏 子、麦花、菜花、篱笆、蜻蜓、蝴蝶,展现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
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 情。
四、再读古诗,回归整体。
1.学生比赛读古诗。
2.引导背诵。
(1)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的顺序背诵:
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落——蜻蜓——蛱蝶
(2)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3.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 花白、菜花稀,写
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了梅黄杏肥,麦白菜稀 ,色
彩鲜丽的画面。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的景象。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
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
蜓蛱蝶飞”来 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五、学以致用,自学诗词。
1.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清平乐·村居》。
(1)学生自读,扫清字词障碍。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 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
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 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的草丛中,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2.展开想象,描述情境。
(1)过渡:这户人家虽然住的——“茅檐低小”,但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
4 183



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 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
赖,溪头卧剥莲蓬”。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 的画面之中了,请同学们选

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从诗句中看到 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
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 br>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练、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描
绘了 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
往、羡慕。
六、想象画面,巩固练习。
1.背诵三首古诗词,想象画面。
2.抄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1古诗词三首









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中,采取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方式,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
流利、有感情,然后再引导读懂 诗意,理解诗中的情感,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没有很好地启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诗句的描 述想象画面时,
学生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生动。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时,要与学 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展
开丰富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准确表达。
2乡下人家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构、冠”等10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构、饰”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屋
檐、构成”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尝试给课文配画,并给每幅画取个名
字。
3.和同学交流课文 中最感兴趣的景致,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之
情。
5 183



4.引导学生积累、品味优美语言,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给课文配画,并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大丽菊、纺织娘等动植物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教师导言: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漫步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
瓜果的芳香;夜晚,在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今天,让我们一同走 进乡下人家,
一起去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正音。
3.介绍作者。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要求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
的字采用问老师或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开火车”读课文,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3.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自由读。
①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如形近 字比较、加一加、减一减、换部首等识字方
法,如“冠”和“寇”,“附”和“付”)
②指名读生字。
③齐读生字。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
①指名读,相机纠错。
②采用多种方式读词语。(自由读、小组内读、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
(3)课件出示课后的生字。
①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交流自己的发现。
②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的写法:
蹲 率 谐 寄
③指名在全班展示自己写的生字,师生共同评议。
三、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细读课文,思考并标记理解:作者描写乡村生活时抓住了哪些 独特的迷人的乡村风景?试
着给每幅风景画取一个名字。
2.课件出示名称:瓜藤攀檐图、鲜花斗艳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
睡梦图,学生齐读。
3.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描写得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在旁边
6 183



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那些美丽的画面。
4.小组交流,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5.全班交流。(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提 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
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 “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
习。)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练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描写乡村美景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直奔中心。
1.教师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诗 情画意的乡村。那里,柳枝摇曳,流水潺潺;那
里,野花遍地,果实满园。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乡村 生活,走进平凡的农家小院,去领
略田园生活的美好。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 哪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指名读读。(乡下人家,不论
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 的风景。)
3.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并齐读这句话。
二、细读文本,品文悟情。 < br>教师导言:如果说繁华的都市带给我们的是喧闹与嘈杂,那么乡村生活的美好就需要我们用
心去感 受。让我们先漫步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体会这里独特迷人的风景吧。
(一)屋前搭瓜架
1.幻灯片出示瓜藤满架的情景:同学们,从房前的屋檐上,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瓜藤
满架)
2.教师:这满架的瓜藤有什么独特之处?你能用作者的话来描述吗?指名读句子。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装饰”是指在身体和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
(1 )城里楼门前会用什么来装饰?(蹲石狮、竖旗杆)看到这样的装饰,你有什么感觉?
(严肃、冷漠、呆 板,不敢靠近)
(2)农家小院的装饰却是攀爬上屋檐的绿绿的瓜藤和叶子,点缀其中的青的、红的瓜 ,这
样的装饰又会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亲切可爱、纯朴自然、春种
秋收、夏可遮凉)
4.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在第1自然段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乡下人家的可爱,我 们也试着
用对比的方式读一读,女生读青瓜碧藤的部分,男生读狮子旗杆的部分。
教师小结: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他们的心情却是愉快明朗的,生活又是那么纯朴
自然,这不正是一道独特 迷人的风景吗?
(二)门前种鲜花
1.教师导言:农家小院的屋前,除了那绿绿的瓜架,我 们还能看到色彩明丽的——鲜花,课
文是怎么描写的?谁来读读?我们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 了怎样的场景?它又带
给你怎样的独特感受?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余学生思考:“朴素 ”和“华丽”是反义词,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朴
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3.交流答案。
预设:乡下人家所种的花儿都是常见易活的,不及城市人家盆栽的君子兰、文竹……那些花
儿 娇贵、高雅,所以说是朴素的。乡下人家园中的花儿依着时令无拘无束地不遗余力地开放,
是那么鲜艳, 那么明媚,装点了乡下人家的院落,所以,它们的生命是华丽的!
7 183



教师小结:一年四季都有花相伴,这一派农家风光真是——独特、迷人啊!
(三)屋后冒春笋
教师导言:从房前来到屋后,我们会看到一片片浓浓的绿荫,那又是谁的身影?(竹笋)
1. 教师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
头来。”
2.如果把这句话浓缩成最奇妙的一个字来形容竹笋,你会选哪个字?(探)
3.讨论交流: “探”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冒、钻、伸、露……)为什么作者却选中
了“探”?(用拟人的手法 让人感到嫩笋的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
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天 勃勃的生机。)
4.激趣说话:假如现在你就是这些小春笋,告诉我你那么快想从地里钻出来想看到什么?
5.指导学生带着渴望、迫切的心情,读小竹笋想快点钻出来的语句。
(四)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
教师导言:刚才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都是植物,这里还有农家 饲养的家禽小动物呢!先请同
学们自己小声读一读描写“鸡觅食”的一段和“鸭戏水”的部分。一会儿我 要请你来展示小
动物们的风采。
1.指名读课文。
2.学生读后教师提问:
(1)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鸡妈妈正带着小鸡觅食)雄鸡呢?这雄鸡耸着尾巴,大踏 步地走来走去,它在干什么呢?
心里会怎么想?你试着学学。
(2)那河中的鸭子呢?谁来读读?
(3)从描写鸭子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游戏”中读出鸭子们生活得很自由,很快乐;从“从不吃惊”中知道了这种自在、轻
松、和谐的场 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4)在作者的笔下,鸡啊,鸭啊,都仿佛有了情感,有了思想,你能用拟 人的手法描写其
他小动物吗?
教师小结:它们的生活是那么自由快乐!乡下人家的道道风景, 的确是那么——独特,那么
——迷人!
(五)门前吃晚饭
1.教师导言:夏天到了 ,傍晚你出去散步,看到的又是什么?和同桌一起读读这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语句)
“……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说说乡下人家的晚餐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3.思考、交流:“天 高海阔”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不但指他们在院中吃饭,地方
开阔,也指他们无拘无束地谈天说 地。)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4.教师:如果老师让同学们给夏天傍晚的乡村画一幅画,你要画上什么呀 ?(吃晚餐的人们、
红霞、微风、鸟儿)
5.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带进朗 读中,用语言来描绘这幅自然和谐的田园
风景画!
(六)夜静催眠曲
1.教师导 言:秋天的晚上,人们在纺织娘“织,织,织,织啊”的叫声中进入梦乡,让我们
也一起走进这静谧的世 界,在轻柔的音乐中,让辛苦了一天的人们睡得更甜……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回归整体,想象拓展。
8 183



1.教师导言: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房前屋后,还是在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
天,还是秋 天,也无论在白天、傍晚,还是深夜,乡下人家都有着它独特的、迷人的美。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讨论: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是课文的中心句,起到 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生活环境和
朴实、欢快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 活的热爱之情。)
4.学生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描写的景致最感兴趣的部分。
5.拓展。
(1)课件出示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学生读一读。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教师启发学生说话 :同学们,你在乡下生活过吗?你了解乡下的自然恬静、别具风趣
的美吗?乡下的植物、动物、庄稼、河 流、人们的生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说说你印象
最深的画面吧!
6.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
景。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用一段话把自己见到的乡村景致写下来。





2乡下人家

成功之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进行 绘声绘色地朗读,在读中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引导学生理解 课文时,虽然指导得比较到位,但没有关注少数学生的学
习过程,让他们交流的机会较少。
教 学建议:学习中,要指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描写的几个主要场景,引导学生在读中
思考、想象,体会作者描 写景物的语言特点,品悟语言之美,感悟乡下人家自然、
和谐的生活。




3天 窗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 会认“慰、藉”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卜”的读音,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慰、藉”等11
个生字,正确 读写“慰藉、扫荡”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什么是天窗,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理解课文内容,
9 183



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作者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天窗的投影片,问:这是什么?(天窗)
2.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学习作家茅盾给我们带来的散文《天窗》。
3.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
偶记》。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5.教师:《天窗》中,孩子在无奈、孤单的时候,小小的天窗带 给他们无穷的想象,孩子们
从天窗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今天,我们也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感受一番吧 !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教师导言:大作家茅盾笔下的天窗是什么样子的呢?快点打开课本,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2.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词语,采用多种方式读词语。(自由读、小组 内读、齐读、指名读、“开火车”
读等)
慰藉 扫荡 威力 锐利 河滩 帐子 闪烁 奇幻 蝙蝠 霸气 猫头鹰 复杂
(1)指导读准字音:慰藉 帐子 蝙蝠 闪烁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3)指导书写生字。
①“慰、藉、霸、鹰”,注意笔画顺序和间架结构。
②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反馈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3.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重点写了哪部分。
预设: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天窗的位置与作用。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天窗引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表达了对发明天窗的大人们的感激之情。
其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又可按“下阵雨时”与“夜晚”两个情境分为两层。
四、自由读文,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0 183



(1)指名读第一部分。
(2)思考: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预设: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
3.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小结: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 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
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知道 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顶
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
2.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天窗的。
二、品读美文,质疑解惑。
(一)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小小的天窗会使想象锐利起来?为什么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2)这小小的一块玻璃就是天窗呀!它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呢?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文中 有几处写了看天窗时产生的想象,默读课文并找出来,再读一读,
把你的感受和同学说一说。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引导体会重点句子:
(1)学生读第4、6自然段,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①夏天阵雨来了时,大人 们是不许我们在外面玩的,木板窗又关起来了,此时此刻,你的心
情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无奈的心 情)
②教师:同学们,当你在雨天被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时,当你刚才还在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上
和同伴们玩耍,可现在却被大人逼着上床休息时,心里……这时,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
来,你仰起 了脸……(配乐朗读,把文中的“你”换成“我”)请你再来读一读,尽情地去体
会。
③学生交流对“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理解。
(2)读第5自然段,理解“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①文中说“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你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比
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②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

通过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懂得想象的威力要比在露天真实感到的大十倍百倍,理解小小的天
窗会 使想象锐利起来。
(3)小小的天窗还带给我们哪些神奇的幻想呢?(引导学生学习第7自然段)
①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你想象到了什么?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
你又想象到了什么?(朗读体会夜的美丽)
②补充出示:“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 影”,想象到这也许是……也许是……也
许是……也许是……你还想到了什么?
11 183



③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夜的神奇、美丽、奇幻。
(二)学习第三部分。
1.学生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天窗能让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2.再读第5~7自然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懂得想象中的一切比所看到的东西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
3.小结:是啊,若不是有了这小小 的天窗,若不是这天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美好的想象,我
们的心灵也得不到慰藉。
4.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天窗》是文学 大师茅盾以自己20世纪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课文叙
述的是一个小孩子借助房屋的那一方 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
遐想,表达了他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强烈 愿望。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
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全文结构清 楚,充满童真童趣,可以说,
小小的天窗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 子的心灵。
2.把生活中透过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四、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选择以下三个话题中的一个与同伴交流。
(1)选择有雨的一天,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 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
些什么。
(2)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3)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3天 窗






成功之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讨论交 流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
你唯一的慰藉”,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之处:在指导学生写田字格中生字的教学环节,只让学生进行了书写,教师缺
乏巡视指导。
教学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课文中的留白展开想象说话、
写话,发展思 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
*
三月桃花水
12 183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
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竖琴、明镜,揭示




了春水的可贵,春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文章词如玑、语如诗、景
如画,字里行间 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美”的花朵,真是文中有
“画”,“画”中有情。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 朗,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
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
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巧妙 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抒发
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 真挚情怀。







1.会 认“绮、谈”2个生字和多音字“和”,正确读写“绮丽、应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3.明白春水滋润万物的重要,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
解课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积累
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了解大自然的变
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
然的美好情感。




1课时
学等词语。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
导语:春水,滋润 了大地,催生了万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
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
妙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湛秋 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
刊》前副主 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
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 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
13 183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会认的字:
qǐhètán
绮丽 应和 谈心
◆读准字音:
“绮”读“qǐ”,不要读成“qí”;“应和”中的“和”是多音字,读
“hè”,不要读成“huò”。
◆多音字:
hè 应和
hé 和平 xiān 纤细


huò 和弄 纤
huó 和面 qiàn 纤夫
hú 和牌
◆形近字示例:
绮(绮丽)—骑(骑马) 谈(谈话)
崎(崎岖)—椅(桌椅) 淡(浓淡)
(2)重点词语释义。
[绮丽] 鲜艳美丽(多形容风景)。
[应和] (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沉醉] 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4.学生练习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思考:谁愿意告诉大家,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段落,学习的顺序可以调整。
生:我觉得三月 桃花水很美。课文中写道:“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
朝霞,向前流啊。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 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
旋。”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教师板书:美)
14 183



师:你体会得真好,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还结合课文 中的语句来体会,
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能把这两段话美美地读一读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第1、2自然段)
师:全班同学学他的样子一齐读读这两段话。
2.指名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思考:多美的三月桃花水啊!它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能弹奏出各种动听的
声音。(教师板书: 春天的竖琴)
师:是啊,这潺潺流淌的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把竖琴,能演奏出各种悦
耳的 声音。快,侧耳倾听,大家都听到了什么声音?赶快读一读课文第3、4自
然段,画出描写声音的词语。 (水声、鸣响、低语、叮当声、铃声)
师:谁来说说,这些声音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板书:想象。 )(生汇报
读课文,师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忽大忽小的水声、纤细的低语、石块的叮当
.. ....
声像车轮滚过的铃声)
.......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这些奇妙 的声音都是三月桃花水发出的,好听吗?
快去把你喜欢的声音读给你同桌的小伙伴听听。(同桌练习读第 4自然段)
师:多么美妙的声音啊!高低不同、长短不一、忽快忽慢,这么多声音交织
在一起 一定是一支非常动听的交响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在朗读声中去聆
听这些悦耳的音符。(指导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小结:听了孩子们的朗读,我仿佛来到了小溪边,满眼是清澈的春水, 耳畔
是动听的水声在回荡,让人久久不愿离开。
3.指名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
思考:三月桃花水是一首动听的歌,它还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它能映照出春天的美
景。(教师板书:春天的明镜)
师:在这面镜 子里,你都看到些什么?请大家用我们刚才学习第3、4自然
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5、6自然段。( 课件演示小组合作学习建议:①小声
地自由读课文;②勾画出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想象其优美画面;③将 读(听)文
后的感受讲给小组的同学听;④自设几个问题,小组交流,明确答案)
15 183



预设: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参与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并发表意
见的好习惯。
师:下面进行全班交流。我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第5、6自然段。(生
齐读)
师 :在春天的明镜里,我们看到了翅膀上裹着白云的燕子、披长发的垂柳、
一群戏水的姑娘……那听到了什 么呢?
生1:我们听到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快来呀!快来呀!春天
多美啊!”…… < br>生2:我们想把我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课文表达出来。(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第5、6自然段。)
预设:教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组间交流。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的意见进行补
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小结:水清如明镜,透过它,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飞燕垂柳,一派欣欣向
荣的景象,这是一幅 多美的风景画啊!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水
中的美景吧!(齐读课文第5、6自然段。)
师:听大家读得这么美,老师也忍不住想到水边走走,去领略三月桃花水的
无穷魅力了。请每一 个学生敞开你们的心扉,闭上你们的眼睛细细聆听,想象在
这幅美景中你还能看到些什么。(师范读,生 想象。)
生1:我好像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鱼儿在水中追逐嬉戏,河面上一群可爱的小
鸭子在鸭 妈妈的带领下快乐地游来游去……——(师接)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啊!
生2:我看到了 天空中飘落的蒙蒙细雨,细细地,轻轻地,斜斜地投入干渴
的大地的怀中。——(师接)真是“春雨贵如 油”啊!
生3:我仿佛看到了在树叶上滚动的小露珠……——(师接)你真是善于观
察的孩子!
生4:我仿佛看到了在草坪上奔跑嬉戏的小朋友们,天空中是各式各样的翩
翩起舞的风筝……
……
小结:感谢这涓涓流淌的三月桃花水,是它带给我们春的讯息,春的喜悦,
16 183



就连作者也不住赞叹道——(出示句子,生有感 情读)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
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我想此时这珍贵无比的桃花水一定已经 流进了
每一个爱上它的孩子的心中,让我们一起掬一捧,品一品,带上对它的沉醉走进
美丽的春 天!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作者用如诗般精练、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三 月桃花水的美
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总 有一个季节让你陶醉,总有一处风景让你流连,那么赶快拿起笔,尽情描绘你
心中的那处风光吧。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反复朗读课文中的优美句段, 模仿着写一写某一季节的自然景观,
或写一写春天游园的见闻。
提示:可以运用比喻、拟人、 排比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这
处景观的特点或春天游园的所见所想,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 受。
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3.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体会情感,深化认识
师:学完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 三月桃花水时,心情是怎样
的?他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指名答)
生: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激动,充满着惊喜的,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
17 183



爱春天的感情。
师: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抒发了作者 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热爱。(板
书:热爱)只有有了这热爱之情,作者才能写出如此美的文章。现 在,请同学们
交流,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老师请同学们谈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现在,我们
已 经学完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出示课件)
师:谁先来说说。
生:我觉得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是很久的。
师:是很久的,是藏在心里的,是吗?你读出了作者的感情。(指名读)
生:我觉得……(支支吾吾)
师:(提示)或者你还感受到了很优美的词语。
生1:袅袅炊烟……
生2:我的感受是三月桃花水是一幅宛如仙境的画。
师:是的 ,它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人间的天堂,这就是作者语言的魅力。这么
美丽的三月桃花水,这么美丽的文章, 我们是不是要背一背。现在,请大家选择
你最喜欢的一段或者两段,背一背!可以跟你的同桌合作。
(有四位学生站起来合作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师:好!时间有限,我们就不继续往下背了。我 知道还有很多小朋友能背出
自己心中喜欢的段落。你们让老师想到了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 大
家把课文熟读成诵,我相信美丽的三月桃花水一定会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好,
最后老师想问 问大家,学完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指名读)
生:积累了很多优美的句子,掌握了一些修辞手法。
师:修辞手法?比如——
生1:排比、拟人……
生2:我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也想更好地爱护大自然。
生3: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我更加热爱生活。
……
师:同学们,《三月桃花水 》学完了,我希望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能继续在
大家的心中静静地流淌。让我们永远铭记、永远眷恋这醉 人的三月桃花水。
赏析: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朗读训
18 183



练,通过个性品读,让学生边读边融情,把对事 物的喜爱之情、欣赏之情带到朗
读之中,进行创造阅读。《三月桃花水》赞美了春天的美丽,所以在教学 中,此
教学片段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
学生朗读 课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收获,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很
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月桃花水》一文语言精美,读来朗朗上口,课文突出描写了桃花水的清
和美。在讲授本课时 ,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
读中品,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 力。
景象有时不是靠讲而能讲出来的,必须由学生进入情景,全身心地投入到
字里行间去,品 出字的内涵,真实感受到文字所蕴含的美,才能真正理解课文,
用自己的真情和语言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 解。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描写桃花水
美的相关语句,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中提高对语句的理 解把握,在互
读中去品文字之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美,犹如将学
生 带进了桃花水之中,油然激起了学生对桃花水的赞美之情。学生出于自己的激
情,踊跃表达了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和对桃花水的喜爱之情,因此,学生在理解课
文内容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口语交际:转述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分小组练习转述,能够弄清楚要点,转述时不遗漏主要信息。
2.转述时,能注意人称的转换。
3.能够设计一些情境,练习转述。
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情境分小组练习转述。
教学难点
转述时弄清要点,不遗漏主要信息,注意人称的转换。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
19 183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话题。
教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悄悄告诉他”,我请一组同学来参加,我
只把 话说给第一个同学听,然后一个一个往后传,注意:传话的时候只能说一次,而且不能
让其他人听见。( 传话内容:明天上午8点我们去春游)
1.老师把传话内容告诉第一个同学,然后依次往下传。
2.请最后一个同学大声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3.揭题:刚才的游戏中,把话转告给别 人,可以叫传话,也可以叫转述。今天,咱们就来学
习转述。(板书:转述)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知道 了转述应注意什么呢?(板书:听清楚、
说明白、有礼貌)
二、练习转述,学习内容。
1.练习简单转述。
教师:我这有几句话,现在咱们就先来练一练。
内容:
(1)今天下午,四年级在操场举行跳绳比赛。
(2)明天下午,班级举行树叶贴画比赛。
(3)明天的美术课,请同学们带彩笔、胶水、剪刀、白纸和采集来的树叶。
(学生自由练习转述)
2.学习文本内容。
(1)结合情境,联系生活,分小组进行转述。
情境1:你去图书馆借书,看到刚张贴的“关 于更换借阅卡的通知”,通知规定在本月20
日之前,请大家带好身份证或学生证以及旧卡,到一楼办卡 中心更换新卡。你要把这个消息
转述给好友小聪,你要怎么说?
情境2:今天下午放学班主任通知大家明天学校统一组织去博物馆参观,请大家穿秋季校服、

戴红领巾、穿运动鞋并带好水壶,明天早上8点在学校北门集合。小丽今天请假了,老师让
你把 这个消息告诉她,你要怎么转述?
(2)学生尝试练习。
①想一想,转述时应该注意什么?(弄清要点,不遗漏主要信息;转换人称)
②同桌互说,纠正说错的地方。
③学生在全班表演,练习转述。
三、游戏巩固,提高能力。
1.教师:在生活中,转述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 ,有人打电话来谈事,你能
转告吗?你转告过吗?想想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说)
2.当对方需要你转述的内容很多,记不住时,怎么办?
3.如果需要转述的内容没弄清楚,怎么办?
4.师生合作表演。
(表演内容:请 你妈妈星期六上午9:00到学校开家长会。)表演打电话的情景,老师演妈
妈,学生转述。
5.师生互动评议。
四、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1.小结:今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会了转述,知道了转述的时候要先记住要点,转述时
20 183



不要遗漏主要信息,并注意人称的转换。说的时 候还要注意有礼貌。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
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好地去转述别人的话。最后,老师送给 大家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
一读:
会转述
他人讲,细倾听;
不打断,表尊敬;
倾听完,要牢记;
转述时,有礼貌;
口齿清,语意明。
2.作业:请大家设计一个转述的内容,并说给同学听。







成功之处:依据教学内容, 及时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转述的欲望,
让学生掌握了转述的要点。
不足之处:交际训练太少,学生转述时态度不够自然大方,语言不够通顺简洁。
教学建议:口 语交际中,要创设宽松、自由、信任的交际氛围;进行师生评议要把
握住要点:是否正确清楚地转述,人 物间的交流是否文明礼貌,是否做出适度的情
感反应。
习作:我的乐园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写清楚自己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在那儿最爱干什么,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快乐。
2.能照样子填写表格,与同学分享习作,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写清楚自己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在那儿最爱干什么,有什么快乐。
教学难点
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分享自己的快乐,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回忆自己的快乐生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自己的快乐生活吧。
2.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快乐生活。
3.教师: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童年也是美好 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
样写我的乐园吧。
21 183



4.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乐园。
二、出示题目,生生互动。
1.课件出示课本第12页的六处乐园,学生自由读一读。
2.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乐园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乐园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乐趣。
3.小组推选,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写前指导,打开思路。
1.填写表格。
(1)读一读课本上的例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照样子填写表格。
(3)与同学交流自己填写的表格。
2.习作指导。
(1)按照一定顺序写。 < br>一般来讲,写事情的习作可以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写景的习作可以按
照季节 、方位、游览顺序来写。
(2)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课件分别出示以下内容:
①对比法。例 如:在童年的乐园里,令我陶醉的既不是让我流连忘返的游乐场,也不是琳琅
满目的玩具,而是村头小河 边的草地。
②比喻法。例如:空地上还有一棵老枇杷树。这树很高大,攀到了第二层楼的阳台边上。它
有深深的根和粗壮的枝干。干上的树皮就像深褐色的粗布大衣,老树仿佛成了一位站在空地
上的 忠诚的老兵。
③拟人法。例如:春风吹来,迎春花随着风儿摇摆着娇媚的身姿,绽开了羞涩的笑容。
④衬托法。例如:不用说蝴蝶从角落的花丛上头飘飘忽忽飞过,蜻蜓振着瘦弱的翅膀在草堆
上东 停一会儿,西绕一圈;也不用说迎春花随着风儿摇摆着,绽开羞涩的笑容,不知名的小
野花,七零八落地 点缀在草丛里,白的、红的、黄的、蓝的相间着;单是角落里的那口井,
就令人无限欣喜。
(3)抒发感情。
写自己的乐园还可以展开联想,抒发一些个人感受。
四、静心习作,评议草稿。
1.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查,相机指导写作。
2.分享草稿。
3.按照以下要求互相评议。
(1)文通字顺,把自己的乐园介绍得很清楚。
(2)能合理运用所学的词语或语句,来表现自己的快乐。
(3)能在描述快乐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4)能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
(5)能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事件。
五、自我完善,分享习作。
1.想一想,怎样做才能保证习作不会有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地方?
2.写完作文要检查。检查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读,那么现在拿起你的习作大声朗读一下吧。如
果 在朗读过程当中发现有问题,那就修改,直到读起来觉得很顺畅,听起来很舒服为止。
3.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分享快乐的同时,请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4.认真、仔细地修改习作。
22 183










成功之处:习作 指导过程中,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快乐生活,学习氛围较
好,学生兴趣较为浓厚。
不 足之处:没有选取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习作在全班交流,也没有及时对习作水平较
低的学生的习作进行评议 ,并进行修改指导。
教学建议:动笔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介绍自己的乐园,写清楚乐园
中的趣事。
语文园地一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交流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语句。
2.能借助拼音,正确识记并积累10个词语,选择两三个词语,说说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3.读描写景物的语句,选一幅图画照样子写一写。
4.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背诵《卜算子·咏梅》,理解大致意思,感受词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交流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语句,认读词语。
2.看图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朗读、背诵《卜算子·咏梅》。
教学难点
1.选择两三个词语,说说乡下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2.体会《卜算子·咏梅》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
学生 预习语文园地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一、交流平台。
1.导入:同学们,一个单元的学习转眼间又结束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我们在
本 组课文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吧。请大家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一下这一节课的学习任
务。
2.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两个句子,学生自由读。
3.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4.运用方法,迁移学习。
(1)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感悟。
23 183



二、词句段运用(一)。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现在我们再去感受一下“词句段王国”的无穷魅力
吧!
1.课件出示课本上“词句段运用”中的10个词语。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查字典弄清词语的意思。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交流词语的意思。
(3)师生合作,说说这些词语可以用来描写什么。
(4)选择两三个词语说话,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乡下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
2.读一读,记一记。
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语:炊烟袅袅 小溪潺潺 稻禾青青 笛声悠悠 山路漫漫 瓜藤满架
鲜花开放 绿竹成阴 雨后春笋 鸡群觅食
描写城市生活的词语:五彩缤纷 摩肩接踵 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络绎不绝 门庭若市
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 震耳欲聋 座无虚席 富丽堂皇 气势雄伟 金碧辉煌 鳞栉次比
热闹非凡
3.从以上两组词语中选择词语练习说话。
三、布置作业。
1.朗读并积累今天学习的词语。
2.用上下列词语描写一处景物。
凉风习习 彩霞满天 摩肩接踵 热闹非凡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一、词句段运用(二)。
1.读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句子,学生熟读这两句话。
(2)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检查自学结果。
(1)指名朗读这两段文字。
(2)说说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再读句子,体会写作特点。
4.选择一幅图,照样子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24 183



3.学生自由读词,互相交流意思后课件出示意思:
风风雨雨把春 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坚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
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 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
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4.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5.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梅词,结构精 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阕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
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阕 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
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 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
天成。
6.熟读成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三、布置作业。
1.积累今天学习的两个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卜算子·咏梅》。


成功之处:学习“交流平台”时,大多数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并能从学过
的 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谈自己的体会。
不足之处:学习《卜算子·咏梅》时,缺少表达能力的训练的时间 ,使得一少部分
学生不能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出词意。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看图写话时,教 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的景物,然后再按
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图上的内容。







5 琥 珀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扎”的读音,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怒、吼”
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学会动脑思考,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4.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的,培养学 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
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明白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的,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25 183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提问:谁能说说什 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
可以作装饰品。)请大家快速读课 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查询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这块琥珀有何特点?有什么价值?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
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
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学生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标记。
思考: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再给课文划分脉络,并批注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指名读每部分后再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叙述了渔民的儿子发现琥珀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写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4.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这块琥珀形成 和被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
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四、观看图片,复述课文。
1.课件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26 183



1.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发现了一块奇异的琥珀,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索它的奥秘
吧!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3.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4.课件出示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 是什么?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
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 思考。
二、学习课文,了解成因。
1.默读第一部分,想想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2.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科学家为什么能推测出苍蝇快乐,蜘蛛“慢慢爬过来”?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松
脂滴下来那一 瞬间的情景。
(3)课件出示视频,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过程。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5.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6.小结:第一,要有松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二,要在炎热的夏天晌午。因
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树才会渗出大滴松脂。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 起,而且挨得非常近,
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三、细读课文,了解变化。
1.再读课文,思考:一对敌对的小虫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
还 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11、12自然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3.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化——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四、顺藤摸瓜,弄清依据。
默读(第13~18自然段)
1.教师:科学家根据这 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了它形成的必备条件,同学们说说琥珀的形成
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 件?
2.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呢?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教师相机指导。
五、复述故事,提问答问。
1.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
2.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27 183



5琥 珀










成功之处:直接导入新课,让学生介绍有关琥珀的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对学习课文起到了 促进作用。
不足之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琥珀的形成过程时,没有给学生出示简单的提纲,
少数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有的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缺乏创意和新意。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教 师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然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学
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将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钝、 仅”等13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笨、钝”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恐
龙、笨重”等15 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不懂的问题写出来并尝试解决。
3.简明扼要地 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
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写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2.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1.教师:同学 们,你们知道恐龙这种动物吗?喜欢它们吗?课前同学们已查阅了许多这方面
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 下,好吗?
28 183



2.课件出示恐龙图,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教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都知道了 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
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竟然与灵活的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
谜团。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2)指名认读生字、正音,理解词语意思。
3.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三、研读课文,自读自悟。
1.精读第1自然段。
(1)教师:人们对恐龙和鸟类的一般印象是什么?(出示第1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人们对恐龙和鸟类的印象?
②同桌互相交流。
③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
(预设)a.学生:“凶猛”“笨重”“迟钝”用得特别生动,让我了解了恐龙的特点。
教师:你体会得真好,说得多么形象,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b.教师:对于写鸟的句子,你们有何看法?
学生:用上“轻灵”“五彩斑斓”,我感到了鸟儿小巧玲珑,十分可爱,羽毛是多么鲜艳美
丽。
教师:多么机灵,多么漂亮的鸟儿呀!你能把它读好吗?
(2)分角色读这句话,男生读写恐龙的句子,女生用甜美的声音读写鸟的句子。
2.小结学法并学习第2自然段。
(1)教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到这篇文章语 言生动,用词准确。课文的第2
自然段哪些地方也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准确与生动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 并在课本上圈画
相关词句。
(2)课件出示句子: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 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
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这句话中哪些词用得非常准确?(很可能)表示不能肯定, 只是一种猜测,用词严谨。
(3)指导学生读句子,思考:科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假设呢?(因为早在19世纪……)
(4)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恐龙和鸟类的骨骼结构,寻找相似之处。
(5)引导学生找其他语句。
预设:辽西的发现——
①画卷指什么?辽西的发现是 什么?这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是在我国境内发现的,作为
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自豪、兴奋)带着 这种感情读一读吧!
②师生合作读第2自然段,教师读半句,学生接下去读,这样一环扣一环,层层推 进,结构
是多么严谨!引导学生体会科普文章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这篇有趣的科普文章激发了同学们无穷的想象,准确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推
29 183



断。我知道,同学们心中还有很多疑惑,如“恐 龙的一支是怎样演化为鸟类的”等问题。我
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2.作业:
(1)读课文,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练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导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恐龙 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鸟类。那
么,恐龙的一支是怎样演化为鸟类的?下面,我们来认真阅 读第4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理解演变。
1.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介绍了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思考: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我们大家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
条理地说 一说。
提示:这个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后的句子具体指出了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
3.再读全段,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的提示,与小组同学合作填写下面的表格。

4.根据所填表格,模拟解说员解说。
(1)解说第一种恐龙。
教师导言:第一种 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离我们太久远,听了他的复述,你能
想象出它的样子吗?怎么想出来 的?(学习作比较介绍事物)
(2)解说形态各异的庞大恐龙家族。
①教师导言:这一句好 长呀!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恐龙家族是庞大的,恐龙家族形态各异?
文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类别、 作比较)
②练习表达:假如你是这庞大家族中的一员,该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呢?请试着说一说。
(3)解说猎食性恐龙的形体变化。
①提问:庞大的恐龙家族都能飞上美丽的蓝天吗?让我们 把第4自然段中描写猎食性恐龙的
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它们的形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看课本上的图说一说。
(4)解说恐龙学会飞翔的过程。
①谈话:外形像鸟,不 一定能飞上蓝天。只有具备飞翔的本领,才是真正的鸟类。对恐龙是
怎样具备飞翔能力的,科学家做出了 哪几种推测?
②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边讲边表演。
(5)引导学生看表格,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科学家是怎样推测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的。
预设 :两亿四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
的后代繁衍成了一 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
30 183



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 越像鸟类:骨
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表长出羽
毛,没有了鳞片或鳞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木之间跳跃、降
落, 具备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另一种看法是,地面上有羽毛的恐龙在奔跑中学会了
飞翔。因此,一种 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5.思考: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
①自由读课文,找找科学家得出了什么结论,把结论画下来,多读几遍。
②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最后一段,说说主要内容。
最后一段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 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
这一历史进程。
7.学生分小组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自由提问,并尝试解决。
三、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1.小结:这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文章既揭示了
科 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
大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2.教师:据我了解,到目前为止,恐龙到底是如何演变成鸟类的这 一历史进程,还不能重现
在我们面前,但全世界的科学家仍在不断努力,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如 果你们也热
爱科学,仔细探究,说不定到时实现这一愿望的就是你们了,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发现哟!
四、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1.完成课后第2、3题。
2.小练笔:假如有一天, 恐龙和鸟儿相遇了,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象到的内容有条
理地写下来。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成功之处:通过表格形式的学习,学生对段落的理解 比较到位,为理解课文内容打
下了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让学生模拟解说员介绍恐龙飞向蓝 天的演化过程时,虽然学生练习的次
数较多,但老师的指导不够详细,学生似懂非懂。
教学建 议: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突出科普文章的特点,通过分析重点语句,让学生
体会用词的准确及严谨。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31 183



1.会认“乒、乓”等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率”的不同读音 ,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纳、
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朗读课文,把文中的科技术语读正确,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和同学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和查找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养成在阅读中思考、提问的习惯,学会与同伴合作尝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和学习科学 、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纳米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一只小虫子,趁铁扇公主 喝茶时进入她肚子里的片段。
学生观看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2.教师导言:这是神奇的神话,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科技呢。
3.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
4.教师:这种机 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菌……这样微小而具有神奇功能的
机器人,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 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纳
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了解纳米技术吧。
5.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解开了心中的什么疑问?还有什么不懂的?
要求:读准生字新词,不添字、不漏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导认读。
(2)理解词语“无能为力、隐形、病灶”。
3.出示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
(1)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与同桌交流容易写错的字的识记方法,教师相机点拨。
重点指导“箱、蔬、碳、健、需”的写法。
(3)学习多音字“率”。
lǜ 效率 概率 圆周率
shuài 率领 草率 表率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5)在学习小组内展示自己写的生字,并进行评价。
4.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简单问 题。(如,什么是纳米?纳米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
方?)
32 183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教师相机正音。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在生 活中的应用,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
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写本课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发散思维。
1.教师:同学们,如果要切除肿瘤,肿瘤小 而手术刀大,那该怎么办呢?医生如何完成不流
血的外科手术呢?这一切就要请纳米机器人了。纳米技术 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高新技术,
是继基因、互联网之后人们关注的又一大热点。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之旅吧!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纳米技术的认识。
二、朗读课文,明确概念。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全文。
(1)什么是“纳米”?(2)什么是“纳米技 术”?(3)什么是“纳米机器人”?(4)“纳
米”神奇在哪里?
2.学生自主思考后交流问题。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并尝试解决。
三、重点阅读,深入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话分别是围绕哪 句话来写的?分别写了什么
内容?
2.讨论交流:
(1)第3自然段是围绕“纳米 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来写的,主要写了纳米技术离我们很近,
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2)第 4自然段是围绕“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来写的,主要写了纳米技术用在
医学上可以预防、治疗 疾病。
3.学生围绕这两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讨论交流,感悟写法。
1.教师导言:这篇短小的科技说明文将“纳米”“纳米技术”这样一些专业术语以及蕴藏其
中 的深奥抽象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你们能举例说说作者用了什么妙招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所得。
预设:(1)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
(2)借助大量的事例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抽象的理论。
(3)尽量多次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3.引导学生体会科普读物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的特点,其中要对学生强调的一点是:写
科普文章语言除了生动、活泼外,用词准确也是必须做到的。
五、延伸学习,展示神奇。
1.课件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
(1)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
(2)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
33 183



(3)图片3:美国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2.介绍纳米的神奇之处:在医学上,外科手 术不用手术刀,而用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清除病
灶,不流血,病人无痛苦;在日常生活上,由纳米传感器 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纱窗会自动
送入新鲜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在航空方面,用纳米制造卫星可 以将数百万颗微小卫
星送入太空。
六、科海冲浪,布置作业。
1.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发挥想象写一写。
2.这节 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去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
解纳米科技的最新进 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纸、杂志,或上网查阅资料,每一个
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 的手抄报。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成功之处:课堂 教学中,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与同
伴交流,并尝试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学 习能力。
不足之处:第3、4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还不
够到位,没有引导学生提出有效问题。
教学建议:本篇课文理解起来不是很难,课上应该放手让学生提 出问题,小组讨论,
试着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揽、焰”等9个生字,认读本课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3.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千年飞天梦在今朝实现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熟读课文,查找“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的有关资料
34 183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激发情感。
1.播放“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的壮观场面,学生观看。
2.教师导言:同学们,2003年10月15 日上午9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向全世 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 天梦。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学生
交流)
3.现在,让我 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
华飞天梦。
二、质疑课题,交流资料。
1.板书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学生带着激动自豪的感情齐读。
2.质疑:学生看着课题,说说自己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学生分别在小组内、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三、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批注:课文写了什么梦?想 一想数千年的中华飞天
梦想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3.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重点指导“践、懈、碑”的读音。
4.小组代表发言,讨论交流读书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古人的奇妙想象——万户的火箭飞行——人造卫星的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成功探月
四、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1.自主研读,批注。
35 183



(1)在中华民族千年的寻梦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说一说,并读出你的感悟。
(2)千 年梦圆在今朝。“神舟五号”能发射成功,你认为应该归功于谁?请你仔细读读课
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圈 圈画画,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有感而发,写上批注。
(3)“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4)“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5)为什么说“嫦娥四号”探月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2.讨论交流读书感受,并抓住关键语句指导读文。
预设: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 ,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
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
中并 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
弃飞天的梦想,而 始终坚定执着,不断努力。)
3.讨论交流: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相机指导点拨:我国千年的飞天梦想能变成现实,是几 代人数十年的追求、努力
和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精神的体 现。
4.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5.总结写作方法:
(1)课文中列举的事情做到了详略得当。
(2)在具体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既有说服力又具体感人。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 br>1.教师总结: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进行的不
断尝 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2.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 千年梦圆的经过中,体会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
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
六、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2.小练笔:结合课上学习的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给我国航天工作者写一封信吧!
36 183







8
*
千年梦圆在今朝

成功之处:能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




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
不足之处:课堂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得还不够到位,特别是
结合语境朗读缺乏有效的指导。 教学建议:略读课文要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要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
生都能真正从容地 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口语交际:说新闻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新闻,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和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能说清新闻的来源,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新闻,说出自己对新闻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新闻,选择一则自己感兴趣的和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
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新闻,说出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新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教师导言:同 学们,通过课前的调查和搜集,你知道国内外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吗?(指
名说)
2.教师 :同学们知道这么多社会上发生的新消息,可见你们也是生活的有心人啊。这些事被
报纸、媒体报道出来 ,就成了新闻。你们平时爱看新闻吗?对新闻有什么了解?(学生说一
说)
3.教师:对, 新闻要真实、及时,还要有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把自
己知道的新闻说给同学们, 增加大家对社会的了解,好吗? (板书:说新闻)
37 183



4.提问:说新闻时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说新闻要口齿清楚,声音洪 亮,把事情讲明
白,语言要流畅、通顺、完整,仪态要大方。 (板书:准确传达 声音洪亮 说话流畅 仪
态大方)
5.教师:那么,“听众”要注意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认真倾听 及时提问 礼貌发
言)
二、指名练说,当场评议。
1.教师:明确了要求,我们的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谁来第一个说新闻?
2.第一位学生说自己搜集到的有价值的新闻。
3.教师:听了这则新闻,其他同学有话要说 吗?(让听众发表看法或提出问题,发言人当场
予以回答)
4.师生互动,对第一位发言的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要点:内容要点齐全,主要内容把握准 确,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不背诵,语言连贯,
态度大方。)
三、分组交流,共同分享。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说新闻。
要求:传达信息要准确,讲述新闻要清楚、连贯,说出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2.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引导点拨。
3.每个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说新闻。
四、拓展延伸,讲述新闻。
1.教师导言:在我们班、我们学校、同学们的家里,也一定有 许多事情在发生。谁能把发生
在我们身边的新闻说出来?
2.学生准备一分钟后和同学交流。 (同学们自由发布新闻)
五、课堂小结,表彰奖励。
今天,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开得 特别精彩。同学们不仅搜集了许多新闻,还用自己的表达
才能很好地说了新闻,说明大家会搜集,会思考 ,会表达。关注新闻是观察社会、走进社会
的一个窗口,希望大家养成收看、收听新闻的好习惯。
六、鼓励实践,学以致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希 望同学们回家后,把今天
发生在学校和班级的新鲜事向家人说一说。

成功之处: 由于学生在课前搜集了许多新闻,因此课堂上能够踊跃发言,所讲述的
新闻内容丰富,开阔了视野,达到 了交际的目的。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当众交流时声音不洪亮,态度不够自然大方,导致“听众”有
些焦急。 < br>教学建议:教师要加强学生说话和听话时,方法、态度、能力和习惯等方面的训练,
引导学生把新 闻讲清楚、连贯,准确传达信息,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38 183



1.能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2.根据自己的奇思妙想把想要发明的东西写清楚、具体,做到语句通顺,想象合理。
3.享受习作带来的快乐,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具体,写出新意。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准备彩纸、画笔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导言:2 0世纪,因为科学技术的威力,许多伟大的发明让我们的幻想变成了现实。莱
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乔治发明了机器人……这些伟大的发明,其
实都来源于科学家们一个个小小的奇思妙 想。现在,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
思妙想,并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自主读题,明确要求。
1.学生打开课本第30页,自己读习作内容,看看这次习作都有哪些具体要求。
2.学生说要求,老师随机出示。
3.依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小结:
讲清自己想发明的物品名称;介绍清楚外形(包括形状、色彩、大小等);说清楚功能、用途。
4.齐读习作要求。
三、列举题目,拓展思维。
1.老师也有自己的奇思妙想,而 且还有好几个呢,我想把它们全都写下来。现在要请同学们
紧扣这次习作的要求,给我提出建议,怎样写 好这几篇作文?
(1)课件出示作文题目: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会变大变小的书包。
(2)引导学生从“奇、妙”角度展开想象。并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3)教师:同学们的建 议真不错,怎样写好我的奇思妙想,我心里已有数。同学们是否也
都胸有成竹了呢?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要想象的内容。
(1)指导学生把自己想发明的东西的样子和功能一一列举出来。
(2)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畅想未来,通过画画、模型等形式,给自己的奇思妙想拟一个
能抓住读者眼球的题目,再想想怎样才能 写得新奇有趣。
(3)指名交流自己想要发明的东西、拟的题目以及准备从哪些方面去写。
四、发挥想象,完成习作。
1.教师:看来同学们真的是胸有成竹了。虽然大家的想象还不够 完善,甚至有些幼稚,但谁
敢说你们今天的奇思妙想不会是明天的伟大发明呢?也许若干年后,21世纪 最有影响力的
伟大发明家,就有今天我们在座的同学呢。
2.要求学生拿出纸,提起笔,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学生写作文,老师巡视)
五、分享习作,修改习作。
39 183



1.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同桌交换,请同桌看看是否写清楚了,并提出修改意见。
2.根据同桌的意见认真修改习作,将修改好的习作誊抄在习作本上。


成功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有条理地说出来,对想要发
明的东西的样子、功能 介绍得比较清楚、具体。
不足之处:有的学生仅仅抓住“奇、新”两方面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导致想 发明
的东西与生活实际脱离较远,习作主题不够鲜明。
教学建议:教学中,要紧扣新课标对作 文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培养,
对有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通 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
感。




语文园地二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学习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回顾与整理。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12个生字。
3.认读科技新名词,指导学生读句子,并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4.朗读、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 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梳理,识记12个生字;认识科技新名词;朗读、背诵《江畔独步寻
花》。
教学难点
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
学生 预习语文园地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
一、交流平台。
1.导言:同学们,常言道,“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问
题 ,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这个话题吧。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让我们一起来
读一读三位同学 的独特见解吧!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语句。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40 183



(2)全班交流。
(3)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12个生字,学生认读。
宾 吉 咸 兆 廷 予 肿 阶 趾 巩 政 浏
(1)学生再次认真拼读。
(2)集体读、“开火车”读、指名读12个生字。
2.想一想:你发现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这些字都是形声字)
宾 吉 咸 兆 廷 予 肿 阶 趾 巩 政 浏
三、布置作业。
1.梳理本课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认读今天学习的生字。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一、词句段运用。
1.导言: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 了一些汉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词句段王国”,一
起去感受词语、句子的无穷魅力吧。
2.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词语。
云技术 多媒体 互联网 克隆 桌面 窗口 文件夹 潜水
(1)学生读句子,尝试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全班交流词语的意思。
3.课件出示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指导学习。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再读句子,小组交流,说一说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每个句子都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板书:作比较)
(3)教师导言:你们知道什么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吗?在小组里结合句子说一说。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 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
方法,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 ,也可以是异类相
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向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向比。
(5)学生再读句子,说说每组句子是怎样运用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
(6)照样子仿写句子。
预设: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 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很大这一特点。)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江畔独步寻花》,学生自由读。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课件出示意思:黄师塔前那一 江碧波的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
风小憩的感觉。江畔盛开的那一簇簇无主的桃 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爱浅
红色的呢?
4.熟读成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41 183




成功之处:教学“识字加油站”时,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在自主探究中完
成了识字任务,提高了识字效率。
不足之处:学习“词句段运用”中的科技名 词时,由于教师引导不足,大多数学生
只会从字面上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从原有的意思上引申出新的含 义。
教学建议:对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个例句,教师应尽
量给学 生创造条件,让其多说几个句子,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能力。




快乐读书吧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2.指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让学生感受书中有趣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语言。
3.引 导学生归纳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科普作品,激发学生阅读书籍的
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并感受书中有趣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科普作品,激发阅读书籍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阅读科普文章,搜集《十万个为什么》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言:太阳为什么会发光?树叶为什么 是绿的?鱼儿为什么要在水里游……我想同学
们一定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快乐读书吧”,从科普作品中去
解决这些问题吧!
2.学生介绍自己读过的科普文章。
二、讨论交流。
1.学生介绍《十万个为什么》,教师相机进行补充。
《十万个为 什么》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米·伊林的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并非真的有十
万个问题,在俄语中,“ 十万”用以形容数量之多。这个奇怪的书名取自约瑟夫·鲁德亚德·吉
卜林的一句诗:“五千个在哪里? 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伊林便从这首小诗中截
取“十万个为什么”作为这本书的名字,其本意 是虚指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等待读者去发掘。
2.指名读课本上《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选段。
3.学生谈谈对《十万个为什么》的认识,激发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1)体会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阅读科普作品的独特方法。
42 183



三、推荐作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3页介绍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的文字,教师相机补充资料。
2.介绍其他的科普作品。
(1)世界上还有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在课本中提到的作者和作品下面画上“_____”。
(2)学生介绍自己读过的科普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普类书籍:《昆虫 记》《世界100个文明奇迹》《世界100个自然奇观》
《世界未解之谜》《中国未解之谜》《海底两 万里》《走进自然》《科学的发现》《科学改
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小灵通漫游未来》《小伞兵 和小刺猬》……
四、知识拓展。
1.学生介绍读过的科普作品中的文章。
2.指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科普读物。


成功之处:讨论交流时,学 生能结合自己读过的科普作品,交流阅读科普作品的方
法,并且气氛活跃,讨论得较为热烈。
不足之处:教师缺乏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阅读科普作品时不认真,以
致讲述时不够准确。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适时讲述几个有趣的故事,
以此激发学 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9短诗三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漫、涛”2个生字, 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繁、漫”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繁星、
藤萝、波涛”3个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交流“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4.朗读第2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弄明白第3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弄明白第3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教学难点
说说“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熟读诗歌,搜集作者冰心的相关资料
43 18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孟郊的《游子吟》,学生齐读或背诵。
2.教师导言:同学们,《游子吟》描写 的是一个平凡母亲的平常故事,但平凡的细节却折射
出母爱的光辉,因此成了千古绝唱。母亲的怀抱是温 暖的,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今天,
我们就借冰心的《短诗三首》一起去感受母爱,体验母爱,理解母 爱吧!
3.课件出示诗题,学生齐读。
二、简介诗人,听读诗歌。
1.学生展示搜集的作者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品有《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
2.介绍《繁星》,范读诗歌。
(1)教师:《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大致包括三个方 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
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课件出示《短诗三首》,教师范读后问:听了这三首诗,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1.教师:接下来,同学们就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
(2)相机纠正字音。
“繁”读“fán”,“漫”读“màn”,“藤”读“téng”,“膝”读“xī”。
3.辨析字形,指导书写。
“繁”上部是“敏”,下部不要写成“系”;“藤”“膝”的右下部不要写成“水”。
4.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师生共同评价。
四、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一)朗读《繁星(七一)》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这首小诗的特点。
2 .学生说说《繁星(七一)》的特点,教师归纳小结:这是一首无韵诗,具有句式相同、节
奏相仿的特点 。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引发思考。
4.过渡:读着读着,大家不仅发现了现代诗的节奏,还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呢?
(二)朗读《繁星(一三一)》
1.学生自由读,读后比较思考:现代诗与古诗有什么异同,发现诗“韵”。
2.指名读,读 出节奏:感知“光”“香”“响”押“ɑnɡ”的韵脚,了解同音成韵,关注问
号的语气,读出节奏。
3.情境朗读:师生合作,接读“哪一……?”的排比句式,理解“思潮”。
(三)朗读《繁星(一五九)》
1.自由朗读,发现韵脚:发现“了”“里”,了解同字成韵。
2.读出节奏:指导分句朗读,读出分句间的强弱对比,感受现代诗高低起伏的节奏。
44 183



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朗读《短诗三首》。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教师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朗读了《短诗三首》,初步感 受了现代诗的特点。现在让
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感受诗中浓浓的情感吧!
2.课件出示《短诗三首》,指名读读。
二、有声有色,读出想象。
(一)想象《繁星(七一)》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展开想象。
2.指导朗读时破折号和“中”“下”“上”的停顿,并增加音长,仿照朗读。
3.想象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作者在做什么。
4.理解词语:通过补白想象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
5.情境朗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并背诵。
(二)想象《繁星(一三一)》
1.指导朗读,注意节奏,学生展开想象。
2.读出感叹号、问号的不同语气。
3.理解:星与光、花与香、“我”的思潮与大海波涛的清响有什么相似之处。
4.情境朗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并背诵。
(三)想象《繁星(一五九)》
1.指导朗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
2.引导想象“风雨”:想象“天 上的风雨”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朗读重音,分角色朗读,
想象“风雨”景象。
预设: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
3.想象经历“风雨”:想象“心中的风雨”指的是什么。
预设:困难、挫折、痛苦……
4.过渡:现代诗除了蕴含丰富的想象外,你又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
三、有情有思,读出情感。
(一)悟情《繁星(七一)》
1.品悟月明:月是中国 人心中的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
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你从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二)悟情《繁星(一三一)》
1.情境朗读:播放海浪的声音,在情境朗读中体会作者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2.体会情感:补充资料,体会大海对作者写作带来的灵感与思考。
◎“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 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海的描
写。”——《冰心自传》
◎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往事》
3.小结:大海是作者写作灵感的源泉,是 心灵寄托的地方,作者对海充满眷恋与感激……大
海在诗中可以指母亲、故乡等有关思乡的东西,它对于 作者而言是尤为重要的事物。就像光
之于星,香之于花。但是这里却说,星没有光,花没有香,这说明在 作者远离家乡的日子里,
作者的思想因为远离家乡而失去了与家乡的共鸣,作者犹如失去了光的星,失去 了香的花,
45 183



自己的思想失去了灵魂。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家乡对于自己的重要,也说明作者想念家乡。
4.共同诵读:伴着海浪声,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尝试背诵。
(三)悟情《繁星(一五九)》
1.学生自由读诗,思考:“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的“只”在这句诗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只”强调了唯一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信赖及依赖,从而 更能突出母爱的力量。
诗人巧妙地借前一个“躲”字引出后一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 样,女儿
的心灵、精神或感情受到打击时,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 br>以及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2.品读“风雨”:在补白想象的基础上,感受母亲怀抱中浓浓的母爱。
(1)学生再读诗歌,讨论交流: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2)体会情感:补充 资料,结合作者的经历,理解“心中的风雨”的内涵,通过朗读体会
情感。
◎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每次生病就会想起,母亲啊……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
想到这些,冰心有些 害怕,她会说,母亲啊……
◎1921年,经历人生风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诗集《繁星》, 她把对母亲的爱写
在这首诗中, 母亲啊……
(3)教师适时点拨:第一个“风雨”主要指大 自然中真实的风雨;第二个“风雨”主要指
在生活中遇到的不顺、挫折,“心中的风雨”指由此引起的不 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所以说
是“心中的风雨”。可见,风雨是景象,是心情,更是对母亲怀抱的依恋。
3.学生谈谈在自 己的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提示: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你会怎样向母亲
倾诉,从母亲身上寻找温暖? )
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学生再读诗句,唤起自我感受。
2.学生仿写诗句。
3.教师巡视,相机评价。
4.朗读仿写的诗歌,分享自己创作的“繁星”。
5.背诵《短诗三首》。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朗读现代诗集《繁星·春水》 ,摘录喜爱的现代诗,写清作者和出处,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
享,开展班级诗歌朗诵会。
9短诗三首





46 183







成功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借助合理的想象大致理解诗
歌的意思。
不足之处:由于预习阶段教师未要求学生搜集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导致学生在学
习中缺少对时 代背景的了解,对第3首诗中的“风雨”理解得不够深刻。
教学建议:诗歌节奏鲜明,以表达感情为主 题,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
中体会现代诗的特点,并仿写现代诗,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激发对 现代诗的喜爱之
情,通过综合性学习摘录积累、分享交流,将现代诗融入生活中。


10 绿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挤、叉”2个生字,能 正确美观地书写“瓶、挤”等4个生字,正确读写“墨绿、
嫩绿”等8个词语。
2.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体会为什么所有的绿会按节拍
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体会为什么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艾青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导言: 我知道同学们最爱看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了,其中的“飞花令”给
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 我也出个“飞花令”考考大家吧!我给出的字是“绿”,请大家
说出带有“绿”的诗句。
2.学生抢答诗句。
3.教师:同学们,绿色给人无穷的美感,“绿”历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 的对象,绿是春天的
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现代诗人艾青也很喜欢“绿”,他笔下的“绿”千娇百媚、 风情万
种。今天,让我们和艾青一起走进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去畅游一番吧!
4.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介绍作者:艾青,现代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47 183



2.介绍写作背景:1979年2月,艾青率领的全国诗 人访问团,同他一起在广州、海口、三亚、
湛江、上海等地参观访问,他同人谈诗,共同参观,他的《绿 》就是这个时期写的。绿是自
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 绿的摇曳、绿的
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检查交流: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瓶 挤 叉 挥
(2)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3)课件出示词语,齐读、分小组读、指名读。
墨绿 嫩绿 集中 交叉 教练 指挥 整齐 节拍
(4)分析生字字形,指导书写生字。
4.交流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第1节:写眼前铺满绿色。
第2节:写绿色的丰富,深浅浓淡。
第3节:写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第4节:写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5节:写绿色在风中飘动。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练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诗歌《绿》,谁能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绿 嫩绿 集中 交叉 教练 指挥 整齐 节拍
二、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一边听课文录音,一边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大自然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1)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2)感受绿的 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同时出示省略号的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
2.课件出示第1、2小节,学生自己轻声读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1)感受绿的美:这 各种各样的绿,为什么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引导学生理解“出奇”
的意思。
(2)齐读第1、2小节。
3.教师: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读读课文第3~5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第3~5小节。
(2)学生挑选出自己觉得写得最有趣的一小节再仔细读读。
预设:第3小节:
①出示文中插图,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风中的( )是绿的,雨中的( )是绿的,
水中的( )是绿的,阳光下的( )也是绿的。
48 183



②指名读,全班读。
第4小节:
①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②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③理解“集中、挤、重叠、交叉”。
第5小节:
①读诗句,进行说话练习。
说一说:一阵风吹来,小草( ),柳条( ),树枝( ),( )。
②范读,指读,全班读。
(3)讨论交流: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因为大地上的树木、小草等一切 绿色植物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好像按着节拍飘
动一般。
4.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三、阅读文段,比较异同。
1.阅读课本第39页“阅读链接”中的一段话。
2.思考:宗璞笔下的“绿”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3.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预设:宗璞采用白描手法,其笔下的“绿”将人们带 进了一个铺天盖地的绿色世界中。“绿”
的颜色各不相同,层次感极强。
4.尝试比较一下艾青笔下的“绿”和宗璞笔下的“绿”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运用,学以致用。
1.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 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说给大家听一听。
2.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__________________,田野里__________________,公园里
__ 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10 绿









成功之处:识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之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不仅帮
助学生正确地识记每个生字,还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不足之处:部分知识点讲得不是很清楚,学生 不容易理解。没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
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建议:第3小节 中,作者将风、雨、水、阳光视为绿色的,真可谓独具匠心。
可对于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 部分。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熟读成诵,
49 183



并通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描写的意境中,为他们提供语言实践
机会。


11 白 桦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 认“绣、潇”等8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桦、涂”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白桦、
毛茸茸”等6个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选择几个短语描述文中的白桦,说说它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搜集与植物有关的诗歌。
教学重点
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选择几个短语描述文中的白桦,说说它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摘抄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植物的诗歌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与作者及白桦树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白桦树图片,问:同学们认识它吗?(白桦)(板书:白桦)
2.师生共同展示搜集到的白桦树及作者的资料。
(1)白桦即白桦树,落叶乔木,树干可达 25米高,50厘米粗。有白色光滑、像纸一样的
树皮,可分层剥下来,用铅笔还可以在剥下来的薄薄的 树皮上面写字。白桦的叶为单叶互生,
叶边缘有锯齿,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雄花序柔软下垂,春天树 上的叶还没长出来的时候
就开花了。白桦树的果实扁平且很小,叫翅果,很容易被风刮起来传到远处。白 桦喜欢阳光,
生命力强,常形成大片的白桦林,是形成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木材可供一般建筑及制作
器具之用,树皮可提取桦油,在中国北方,草原上、森林里、山野路旁,都很容易找到成片
茂密 的白桦林。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2)介绍作者:
叶赛 宁(1895—1925),苏联田园派诗人。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
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3.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诗人笔下的白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看课本小声跟读。
50 183



2.听了课文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看看白桦啊?请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这棵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试读课文,并识记生字词语,思考问题。
4.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认读、正音。
绽(zhàn)放 朦胧(méng lóng) 金晖(huī)
徜徉(cháng yáng) 姗姗(shān shān)来迟
(2)指名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①着重指导:潇、穗、朦、霞
②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分节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这首诗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 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
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 ,丰姿绰约,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
2.指名说说每小节的内容。
预设:第1节总写白桦的特点。
第2节写白桦树的枝叶。
第3节总写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
第4节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映照之下,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
四、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抄写生字词语。
2.把诗歌读给同学听,让同学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 了白桦的特点。现在让我们近距离接触白桦,
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学生自由读诗歌,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 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
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诗中的白桦,既具色彩的变 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
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4.指名分节读诗歌,逐节交流感悟。
预设:(1)全诗共四节。首节总写白 桦的特点。用“银霜”和“雪花”写桦树通体洁白的
形象。一个“涂”字准确表现出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 的细皮;一个“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
表明对桦树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2 )第2节写白桦的枝叶。白桦披着一身雪花,那未全脱去的枝叶上落满了松软的积雪,
“毛茸茸”的,仿 佛给桦树镶了一道“雪绣的花边”。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
流苏一般好看。作者极尽想象, 描绘了雪后的白桦傲寒挺立的形象。
51 183



(3)第3节总写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寂静”用“朦胧”来修饰,这是作者用感官相
通的手法, 写出白桦含蓄而高洁的精神,“玉立”写出它的挺拔,写出它的气质高尚,写出
它的非同凡响。“灿灿的 金晖”,衬托它的绚丽辉煌。“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突出静
静挺立的白桦不失一种特别的静态美。

(4)第4节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徜徉”用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细腻地描摹了< br>白桦沐浴在朝霞下的闲适姿态,“姗姗来迟”突出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
朝霞 渲染下的白桦大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意。
三、课堂交流,畅所欲言。
1.阅读短语,并说说白桦给你留下的印象。
(1)课件出示短语,学生读一读。
洁白的流苏 灿灿的金晖 姗姗来迟的朝霞
晶亮的雪花 银色的光华 白雪皑皑的树枝
(2)选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交流它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交流收集的诗歌。
预设:
咏 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
秋 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陈毅)
孤 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唐·李白)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
梅花绝句(其—)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宋·陆游)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宋·卢梅坡)
新 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燮)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
四、课堂小结,拓展思维。
1.小结: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 现白桦的内在气质。为了突
出白桦的形象气质,诗人从整体、局部又回到整体,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 画,或侧面烘
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各节偶句押韵,全诗押通韵,读来音韵回环和谐,如一首
欢快的小夜曲。加之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所以使这
种欢 快之情增加了几分深沉。诗人把白桦表象层面的纯洁、朦胧、宁静的美和意象的高尚人
格与高洁之美,表 现得淋漓尽致。全诗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静态的美感。我们由衷地感受
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浓郁的 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52 183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3.提出希望:同学们,打开心扉,开阔视野,去发现你家乡的美、你身边的自然的美,去探
索美, 去书写美,去创造美。千万不要错过童年里每一天的美,恣意生长,不负春光。

五、布置作业,牛刀小试。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首现代诗,并摘抄优美语句。
2.回忆现代诗的特点,仿写一首小诗。

11白 桦









成功之处: 重视读的训练,采用初读、再读、品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
中品味诗歌的精妙语言,感受作者 对家乡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不足之处:交流文中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时,未让少数不爱发言的学生表达自己
的见解。 < br>教学建议:课堂教学中要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每小节的关键词语,联系全
文体会诗中饱含 的情感。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认识“炫、怯”等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尝试独立解决不理解的词句,并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将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
4.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尝试独立解决不理解的词句,并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用诗的形式把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写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 师导言:同学们,在下过雨、天放晴之后你们去过郊外、田间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听
到了什么?你们还 记得在空气中充满的泥土味儿吗?无论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今天让我
53 183



们跟随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起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美丽的情怀吧。
2.教师板书“戴望舒”,学生介绍收集的作者资料,学生互相补充。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 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因代表作《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诗
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 的岁月》等。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悟。
1.教师范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理解“炫耀、尘垢 、胆怯、曝着、阴霾、晕皱、闲游”等词语。(可以运用查字典、想象画
面、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 等方法理解词语。)
3.指名按小节读诗歌,学生评价。
(1)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指名回答)
(2)过渡:学习 了别人的朗读经验,咱们再来读读诗歌,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地方特
别优美、生动?
(3)学生自由读全文,读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
(4)教师:读了诗歌,同学们对诗歌的优 美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现在请大家把自己
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小节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 听。听的同学要专心、投入,边听
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同桌互读)
三、深入研读,欣赏美景。
1.自由朗读诗歌的第1小节,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后的景物,用横线把景物名称
画出来。指名反馈。(板书: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
(1)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2)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课件出示:( )的泥路 ( )的小草 ( )的小白菊 ( )的凤蝶儿
(预设)泥路:湿润的、凉爽的、温柔的、散发泥土芳香的、柔软的、空气新鲜的、让人心
旷神 怡的、有生命的……
小草:新绿的、充满生机的、干净的、顶着小雨滴的、戴着露珠的、快乐的、可爱 的、活泼
的……
小白菊:小心翼翼的、文静的、美丽的、自信的、绽放的、幸福的……
凤蝶儿:自由自在的、美丽的、穿着五彩衣服的、快乐的……
3.教师导言:同学们,雨后的 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
中去走一走。因为——(学生读描写泥路、 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学生再次齐读)
4.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泥路、小草、小白菊、凤 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第1小节在表达
上有什么特点?(拟人)
四、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泥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
游 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2、3小节。
(1)指名提问: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
(2)(小结)雨停了,太阳出来 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林中
树影婆娑,天空中云儿闲游,地上花儿绽放,凤 蝶儿飞舞……多美呀!我们一起把这两节诗
读一读。
(3)互动交流: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 不理解的词句。(理解拟人的写法和作者对大自然
的热爱)
54 183



2.拓展思维: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3.小结: 雨后的景色多美呀!所以作者不断地倡导我们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我们一起来
读读第3小节。
4.朗读、背诵全诗。
五、品味诗句,总结全文。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雨 过天晴的自然风光图,景物清新自然,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空间,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 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学生朗读诗句)
2.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 现美的眼睛。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
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 睛。
六、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1.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喜欢,读了这首诗有怎样的心情。
2.你还见过哪些雨后的 自然景象?说一说,并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
景象写出来。

12
*
在天晴了的时候









成功之处: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中景物的形象和特点,并交流感受。
不足之处:第2、3小节讲解得过于简单,没有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理解。
教学建 议:诗歌的语言都比较优美、凝练,需要通过读悟加上适当的讲解,才能使
学生真正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合作编小诗集。思考编排的内容以及怎样编排,增强对诗歌的兴趣,
感受诗歌的特点。按标准给诗 歌分类,并给诗集取个好听的名字,制
作好封面和目录,装订后在班里展示。
2.举办诗歌朗 诵会。朗诵诗歌时表情、手势要自然,能够用恰当的语
气读出诗歌的情感。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等活 动,进一步了解诗
55 183



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教学难点
表情、手势自然,能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诗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
国度。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诗歌?知道哪些诗人呢?
2.教师:在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
我们在前面已经收集、创作了许多诗歌,你一 定还想更多地了解诗歌,
那就让我们走进综合性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编小诗集,交流展示。
1.教师导入:同学们,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咱们不仅收集了许多 诗作,
还自己动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
落的珍珠,现在就让 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穿成一串美丽的项
56 183



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1)准备好选入诗集的诗,可以编入搜集到的诗或故 事,也可以编
入自己写的诗,还可以是同学写的诗。
(2)可以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给 诗歌分类,可以配上插图,
还可以用书法形式展示喜欢的诗。
(3)可以请父母、老师或同学写序。
(4)引导学生注意封面设计的精美、诗集名字的引人注目,编排好
目录。
3.成果展示。
(1)教师:诗集编好了,请各小组把诗集放在展示台上,并派代表
介绍。
(2)指导学生评一评,可从书写、编排、美观等方面评。
(3)选出优秀的诗集交流,可以 在学校里展示,开展班级之间的交
流,还可以请家长参观和评议。
三、朗诵诗歌,抒发情感。
1.教师:读一首好诗,如饮一杯美酒;读一首好诗,如品一杯香茗。
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诗中有“两
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盎然生机;诗中有“桃 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情;诗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的旷达胸襟 。让我们在诵读吟咏中升华感情,陶冶性情,收获
快乐。现在,让我们在诗歌朗诵会上倾吐我们的诗情吧 !
57 183



2.全班分组讨论开好诗歌朗诵会的有关事宜。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
是自己写的诗。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
参加。
(4)确 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生对
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是 配乐诗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推选主持人、
环境布置、 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评委等。
3.温馨提示:朗诵诗歌时,表情、手势要自然,能用恰当的语气读出
诗歌表达的情感。
4.制作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 ,大家无论是对诗句的积累、理解,还是在诗歌
朗诵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你们继续努力,积累更 多的诗歌,
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 成功之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并
学 能在小组内积极进行交流。
反 不足之处:编小诗集,交流展示的时间太长,导致诗歌朗诵会
58 183



思 的小组交流时间太短,显得太仓促。
教学建议:朗诵诗歌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读
出诗歌表达的情感。尽量做到手势、表情自然得体。


语文园地三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学习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激发学生赏读诗歌、热爱诗歌的兴趣。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同时,会认“屈、渊”等10个生字。
3.学习描写颜色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读诗歌并照样子仿写诗歌。
4.积累关于诗歌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回顾诗歌方面的知识,了解古代文化名人。学习描写颜色的句子。
教学难点
仿写诗歌。积累背诵关于诗歌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语文园地,搜集文化名人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
一、交流平台。
1.导言: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
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中国诗人艾青也告诉我们:“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
最纯粹的语言 。在观察中寻找奥秘,在奥秘中寻找快乐。”可见,诗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文化美餐。这节课,让我们 一起来探讨诗歌的话题吧。
2.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语句。
(1)读一读三位同学的独特见解。你是否也有同样的体会呢?
(2)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全班交流。
59 183



预设: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
诗歌常常表达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因此,语言表达也很独特。
很多诗歌饱含着真挚的情感。
4.鼓励学生多阅读、积累诗歌,去发现更多的奥秘。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古代文人的名字,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2.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正音。
重点指导“渊、孟、禹、仲、龚”的读音。
3.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4.学生展示文化名人的有关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三、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和词语。
2.选择两首自己最感兴趣的诗歌读一读。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一、词句段运用。
1.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交流 了诗歌方面的知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词句段王国”,
一同去感受词语和句子的无穷魅力吧。
2.课件出示描写颜色的句子。
(1)学生读一读句子的加点部分,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读读词语,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示例: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
(这 一小节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整体上描写了白桦的美。加点部分进一步突出白桦洁
白、高雅的特点。 )
(4)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
预设:秋天是多彩的,火红的枫 叶,金黄的稻谷,翠绿的松柏,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
我爱这五彩的秋天。
仙瀑有三个瀑 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
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 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课件出示课本第46页“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的诗句。
(1)读一读每组句子,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每组句子,想一想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每首诗的后面三句话形式相同,都是围绕着第一句话写的,表达的意思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如,第一首诗中的后三句话围绕“永不漫灭的回忆”,写出了与母亲在一起的欢愉时光,表
达了对母亲 的依恋之情。
(4)学生读原来的诗句并仿写,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些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 )的( ),
藤萝的叶下, ( )的( ),
60 183



母亲的膝上。 ( )的( )。
(5)师生评议。
(6)仿写第二首诗,在全班交流后师生共同评价。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关于诗歌的名言警句,学生自由读。
2.教师:这些语句都是关于诗歌的名言,希望大家能够熟记下来。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句子的意思以及自己的感悟。
三、拓展积累。
1.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诗歌的名言。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进行补充:
◎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黎巴
嫩] 纪伯伦
◎一般来说,诗可以理解为“想象的表现”。自有人类便有诗。——[英国]雪莱
◎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法国]普吕多姆
◎伟大的诗,是民族最珍贵的宝石。——[德国]贝多芬
◎诗的词句含有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翔的音乐。——[印度]泰戈尔
四、布置作业。
1.将自己创作的最得意的一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2.朗读、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

成功之处:教学“交流平台”时,学 生能联系读过的诗歌,总结出诗歌的特点,并
且能大胆交流,气氛热烈。学习“识字加油站”时,学生能 主动交流收集的古代文
人的资料,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
不足之处: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 部分时,学生仿写的诗句还不够生动凝练,用
词不够准确、恰当、生动,教师没有进行及时引导。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理解“日积月累”中名言的意思时,要与他们读过的诗和生活
经验结合起来,先 交流诗句,再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适当地补充一些名言,效果
会更好些。







13 猫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虑、职”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屏、折”的不同读音,能正确美观地 书写“忧、
虑”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呼唤、响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能力。
61 183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法,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老舍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笔下的
宠儿,还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大作家老舍笔下的猫。
2.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br>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通顺。遇到 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想
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用波浪线把有趣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学习生字。
①学生自由读,跟老师小声读。
②教师相机纠正读错的音节。
重点指导“蹭、腔、殃”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屏、折”的读音。
③指导学生再次认读生字。
(2)指导学习词语。
①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②词语我们 会读了,现在我们把它们送到课文中,看你还认识它们吗。指名读课文,读书过
程中教师注意朗读技巧的 指导。
(3)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按照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特点,可以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 然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三个方面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 。
第二部分(第6自然段)以“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为
总起,分三个方面写出了小猫们的淘气。
四、完成作业,巩固知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62 183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讲述大意。
1.教师导言:同 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猫的性格,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
给大家听听?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二、解词析句,体会情感。
(一)指导学习第一部分。
1.分自然段朗读,画出表示这一部分主要意思的句子。(教师点拨:总起句)
2.朗读交流,注意读出词语和句子语气。
(1)引导读好词语“的确、成天、无忧无虑、多么、屏息凝视、非……不可”。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课件出示语句,进行比较。
①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②换词释义:引导学生把“任凭”换成它的近义词。(学生回答)
③创设情境,引发想象:“ 如果你是老舍先生,你会怎么呼唤?”(指名说)“自己不行,
又有人来帮忙了。老舍会找谁帮忙呼唤? (家人、邻居、朋友)猫回来了吗?”(引导学生
理解“任凭……也不……”的意思,体会猫的贪玩)
3.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它老实在——( ) 它贪玩在——( )
它尽职在——( )
(1)小结:“老实,贪玩,尽职”集于猫的一身,的确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
(2)齐读第1、2自然段,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4.指导学生小组内学习第3自然段。
(1)过渡: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出的第二点是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2)在小组内学习第3自然段。
思考:①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②哪些语句表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在朗读中用语气表达出来。
(3)交流朗读情况。
①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
用身子蹭你的腿,要求抓痒;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自己解闷。
②喜爱之情:
出示语句: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讨论交流:
a.“蹭”是什么意思?(磨、擦)
b.请大家读句子,说说你从“蹭”字中读出了什么。
(4)教师小结:是啊,当猫的身体接 触到作者的腿时,作者所感觉到的不是猫碰了他,而
是猫像一个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地蹭着他撒娇。由 此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爱啊!谁能
把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5)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句子。
(6)出示语句,引导交流: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预 设:把猫的脏脚印比喻成“小梅花”。淘气的猫在用于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作
者非但不发火, 反而赞赏它是“踩印几朵小梅花”,表达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7)小结:作者抓住了猫的性格中 高兴与不高兴的表现来写,写得细致、逼真,说明作者
和猫的关系亲近,作者非常喜欢猫。
63 183



(8)齐读第3自然段,把老舍爱猫的语气读出来。
5.集体学第4自然段。
(1 )教师:老舍不仅喜爱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而且喜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
还喜爱猫既胆小 又勇敢的性格。
(2)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老舍对猫既疼爱又赞赏的感情。
(二)品读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你认为哪些词句体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反复自由地朗读。
2.交流:
(1)词语:更——特别喜爱,“更”在这里有递进的作用。
淘气——顽皮。把小猫当成了孩子。
绝不会——嬉闹的猫把家里搞得枝折花落,老舍并不生气,反倒觉得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2)句子:妈妈的尾巴……枝折花落。
板书: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院子里——花草遭殃
3.根据板书,再读第二部分,深入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品味情感。
1.过渡:这么古怪的猫,老舍喜不喜欢呢?请大家再来读读第1~5自然段,标出能体现老舍
喜欢猫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标出相应语句。
3.指名读出自己标出的语句,说出体会。
4.交流体会。
(1)课件出示“说它贪玩吧”一句,指名读。
(2)教师引导:这句话中一连用了三个语气词,我们把这三个语气词去掉,看看有什么变化。
(出示去掉语气词的句子指名读,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语气词中传递出的老舍对猫的喜
爱之情以及 老舍作品中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3)情景对话,进一步体会老舍的喜爱之情。
出走一天一夜的猫终于回来了,老舍把它抱起来,抚摸着它光滑的毛。家人看见了:“咱家
的猫怎么刚回来?太贪玩了。”老舍说:“_____________”邻居看见了:“你家的猫回来

了,太贪玩了。”老舍会说:“_____________”帮忙呼唤猫的朋友到家来看见 猫了,老舍
还会说:“_____________”
5.出示“踩印几朵小梅花”一句。老 师故意将“小梅花”换成“脏脚印”,学生指出错误后
引导学生说出两词在感情色彩上的不同,并想象老 舍的心理活动。
老舍正在专心写作,小猫跳上来踩上了几个脚印,看着稿纸上的脚印,老舍想:
“_____________”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提问:你喜爱老舍笔下的猫吗?为什么?
2.小结 :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倒像——一个小孩子。老舍把猫当作小孩子来写,用拟人化
的手法写出了它的淘 气、可爱,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来。
五、拓展阅读,感悟精彩。
1.总结过渡:老舍先生抓住猫的性格特点,写出了对猫的喜爱之情,其他作家是从什么角度
64 183



描写猫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片段,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
2.学生读周而复的《猫》,引导学生总结出周而复是抓住外形和神态特点写猫的。
3.用相似的方法指导阅读夏丏尊的《猫》。
六、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把作者非常喜欢猫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小练笔:请把你喜欢的小动物写下来,可以写它的样子、神态,也可以写它的性格。
3.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

13猫











成 功之处: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让“读”贯串始终,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读
中感受到老舍对猫的喜爱 之情以及口语化的语言魅力。
不足之处: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两个片段时,有少部分学生只 是了解了
片段所写的内容,还不能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分析。
教学建议: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 之情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在读中讨
论、交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领悟课文主 题。
14母 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疙、瘩”等9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恶”的不同读音,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讨、厌”
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讨厌、 理由”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对母鸡的态度前后会有不同变化,体会母爱的伟大。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4.比较老舍的作品《猫》和《母鸡》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之处。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赞赏的感情转变的过程,感受母鸡身上所体现的伟大母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观察母鸡
教学课时
2课时
65 18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母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对母鸡的认识,说说母鸡的生活习性。
3.教师导言: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 ,可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
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 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
外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拼读。
3.指名认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恶:è 恶劣 恶名 wù 厌恶 可恶 ě 恶心
4.辨认字形和正音。
侮(诲)、啄(琢)、掘(不读qū)、啼(谛)
5.分析字形,书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重点指导“毒”“孵”“警”“掘”的写法。
(2)学生练习,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6.教师抽查学生读课文,学生评议,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
作者喜 欢它吗?为什么?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自然段进行了描
写?(板书:讨厌——不讨厌 第1~3自然段 第4~7自然段)
2.交流。
这是一只_______的母鸡,作者很_______(喜欢讨厌)它,因为_______。
3.读后交流:
(1)指名回答问题:
①这是一只爱表现的母鸡,作者很讨厌它,因为它下完蛋就叫个不停。
②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作者很讨厌它,因为它欺负老实的鸭子却又害怕公鸡。
③这是一 只可敬的母鸡,作者很喜欢它,因为它对鸡雏们细心照顾,让作者想到了伟大的母
亲……
(2 )小结:有些同学发现,作者一开始讨厌母鸡,后来却又不敢再讨厌母鸡,文中哪段话
说出了作者的情感 变化?
预设:第4自然段。(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3)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朗读后体会第4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承上启下,起过渡
的作用。 )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刚开始讨厌母鸡,后来又觉得母鸡可敬,不讨厌母鸡了。
66 183



2.这篇课文中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回答)
3.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再读课文,提升情感。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这到底是一只怎样的母鸡,会让作者一 开始讨厌它,后来却不敢再
讨厌它了?在文中用“____”画出讨厌母鸡的主要词句,用“ ”画出不敢再讨厌母鸡的
关键词句。
2.学生汇报交流,体会“讨厌”和“不讨厌”的理由。
(1)体会作者讨厌母鸡的理由。
学生交流文中的母鸡最让自己讨厌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讨厌。
② 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
厌!”
②“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
③“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 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
儿毛来。”
④“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 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
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小结:作者举了这些例子来说明“讨厌”母鸡的理由,作者能写得如此真实,离不开他对母
鸡的仔细观察。如此让人讨厌的母鸡,为什么作者最后又不敢再讨厌了呢?
(2)体会作者“不敢再讨厌”的理由。
教师导言:文中有一段话总写了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理由,你能找出来吗?
提问:文中的母鸡 具体做了什么,让作者不得不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呢?在文中
找出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 br>①“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
战;看 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从句中感受到母鸡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是多么伟大啊!)
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 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
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 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
许多。”
(从句中想到了妈妈的爱,平 时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她都留给我们。母鸡妈妈也一样,
把所有好吃的都留给孩子,母鸡是多么爱它 的孩子啊。)
③“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母鸡对自己的孩子很有耐心,教多少遍也不嫌烦。)
④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只慈爱、温顺、宠爱孩子的母鸡。)
3.小结:老舍笔下的母鸡, 对鸡雏们充满了爱,它把爱浇灌在每一只鸡雏身上,让它们健康
地成长。
4.讨论交流:文中第几自然段很好地概括了母鸡身上的优点?(第9自然段)
5.细读第9自然段,提升感情。
课件出示语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 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
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6.用一个词语概括母鸡的 优点:这是一只____________的母鸡。(伟大、无私、崇高……)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 ,我们经常用这些词语来形容人世间最伟大的母亲,我们读到这里,
也都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把我们照顾得 无微不至的母亲。
三、比较课文,对比写法。
67 183



1.学生再次快速读《猫》和《母鸡》,思考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指名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这两篇课文虽然写的都是动物,但写法却不一样,《猫 》一课中作者从头到尾都是写对猫的
喜爱之情,而《母鸡》却使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但先概括后具体的 写作方法是相同的,以
后同学们写动物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小练笔:(任选一题)
1.在动物界中母爱随处可见。你最了解哪种动物?请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2.小 鸡雏们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这样伟大的母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
报,把你最想对妈 妈说的话写下来,回家读给妈妈听吧!

14母 鸡











成功之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再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作
者讨厌母鸡的原因。最 后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作者才会敬佩母鸡。
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感悟母鸡的特点时, 大多数学生只是从字面上谈一点粗浅的理
解,没有深入课文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建议:学完 课文后,教师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指导学
生仿写一个小片段,逐步提高学生的习 作能力。
15白 鹅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嚣、吭” 等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看”的不同读音,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吠、
促”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即将、姿态”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 点描写动物的方法,体
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3.分类摘抄表现鹅高傲的词语,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高傲”写具体的。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
爱之情。
4.阅读“阅读链接”中 的《白公鹅》,并与《白鹅》比一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
共同点,再体会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
68 18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鹅的“高傲”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熟读课文,观察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关于动物的文章,
大家是否还记得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咏鹅》一诗?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呢?
2.学生背诵《咏 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讨论:这
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3.小结:这首诗抓住了鹅的外形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很强。今天,让我们
与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来个亲密接触吧!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了解作者,简介背景。
1.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丰子恺,散 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主要作品有散文《缘缘堂随笔》、画
集《子恺画集》等。他师 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2.介绍写作背景。
《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
战时,生活条 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
种菜、养鸽、养鹅,这成 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提示学生注意“奢、侈、侍”是翘舌音。
3.学习多音字和易错字音。
(1)多音字。
看:kàn 看见 看望 看法 kān 看守 看护 看门
(2)词语“叫嚣、奢侈、窥伺、局促、譬如、侍候、一丝不苟”要引导学生多读。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采用教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
6.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
四、再读课文,质疑解惑。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预设: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学生读一读,思考: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预设:(1)文章围绕白鹅的“高傲”来写,“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是文章的中心句。
(2)课件出示语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教师点拨: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作者喜欢鹅的什么?
69 183



(这段话像一座桥,前半句承接第1自然段,后半句引出下文的内容,这段话 就叫过渡段。
我们读书时,可以先找找文章里的中心句、过渡句、过渡段。它能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课文 。)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傲慢的?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分析。
预设:叫声、步态、吃相。
4.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这个词来称呼白鹅,可
见白 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
子十足”了。 < br>5.“傲慢”一词常被用来形容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
作者 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高亢的叫 声是鹅的生理特点,
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 性格无
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 来富有亲切感。此外,“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
里行间透 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6.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教师再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即将 姿态 高傲 狂吠 局促 侍候 譬如 敏捷 一丝不苟
2.作者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子恺的《白鹅》。
二、品读课文,走近白鹅。
1.初识高傲。
(1)课件出示课本插画,引导学生认 真看画,对照着读课文第1自然段,在描写鹅的语句
下面画上横线。
(2)师生交流。
教师:这姿态,给作者丰子恺的第一印象是——
学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教师:如果他写成:“一个高傲的动物。” 请大家比一比哪句好,好在哪儿。
学生交流。
(3)小结:一个“好”字融进了作者对白鹅的喜欢、欣赏。这个“好”字用得真准,让我
们把 作者喜爱鹅的情感读出来。
(4)学生读句子。
2.欣赏高傲。
(1)欣赏高傲的叫声,感受白鹅的尽职,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师:欣赏了鹅的姿态,我 们再来听听鹅的叫声吧,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鹅叫声的词语,我们
把这些词语带进课文读一读,大声读第3 自然段,想一想白鹅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叫的。
①教师:大家听过鹅的叫声吗?谁来模仿着叫一下?厉 声叫嚣、引吭大叫是怎么叫?其实,
汉字非常有趣,它是有声音的,我们数一数“嚣”字有几个口,听到 声音了吗?这声音怎么
样?汉字是有表情的,“厉声”叫时的表情、声调是怎样的?
(学生读词语,读出它的声调)
70 183



②教师:汉字是有形的,“吭”指“喉咙”,大家看到白鹅引吭的样子了吗?
(齐读“引吭大叫”)
③质疑:这叫声凶巴巴的,真是不亚于狗的狂吠。明明写鹅,为什么提 到狗?想一想:鹅和
狗比什么?结果怎样?
小结:看来,这句话表面上写白鹅很凶,实际上是夸它对主人尽职,夸它对主人有感情。
(2)欣赏步态高傲,品读赞赏之情。
教师:白鹅的叫声让我们感受到了“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人们常说
鹅行鸭步,可是,善于观察的作家却发现,它们的步态完全不同。请 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
细细品味。
①解惑: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播放课件(视频1鸭鹅走路、视频2净角出场)学生演一演净角出场,共同评价。
③再读课文,理解“傲然”的意思。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说说通过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小结:“傲然”这个词突显了作家对白鹅的赞叹,它敢与人斗,多么勇敢,甚至还要咬人,
多么神气,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精读“吃相”部分。课文哪一部分是写白鹅吃相高傲的?
①学生浏览第5~7自然段,找出写白鹅究竟吃的是什么的语句。
课件出示:我们的鹅是吃冷 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
一样是草。
②默读课文第5自 然段,看看白鹅是怎么吃的,找出最能体现白鹅吃相高傲的三个四字词语。
(板书: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从容不迫)
③再读语段,边读边勾画出具体描写白鹅吃相的句子。
课件出示:
a.“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b.“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
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④学生自由说说对这些句子的体会,并带着体会来读句子。 < br>真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啊,非但如此,它吃饭的时候还必须有人侍候,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侍候?
为什 么它需要侍候?
3.小结:真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啊,难怪作者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比较阅读,升华情感。
1.导言: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的确高傲得很,瞧!俄国作家叶 ·诺索夫的白公鹅走来了。
大家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白公鹅》,看看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有什么共 同点,再体会
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学生自由读《白公鹅》,思考问题。
3.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完成表格,比较两只鹅有什么异同点。

71 183



4.小组之间合作探究,思考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1)思考问题:仔细读读两篇课文,作者都用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两篇课文都是先介绍白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
①《白鹅》先以过渡段统领全文,再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上叙述白鹅的高傲。
②《白公鹅》先 以“海军上将”突出白公鹅的派头,接着写这只白公鹅走路“慢条斯理”和
争抢浅水滩的趣事。
(2)思考问题:两篇课文在描写鹅的时候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对比着
读一读。( 拟人、反语)
预设:最主要的手法是拟人。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即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 一
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反语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 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
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反语?请你找一找并说明作者使用这些反语的目的。
(3)比较两篇课文的不同点。
《白鹅》是中国作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这篇课文语言具有鲜 明的中国特色;《白公鹅》是
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作品,作品的语言具有别样的异域风情;前者的“鹅 老爷”和后者的
“海军上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形象感。
(4)思考问题,讨论交流:
①《白鹅》中写鹅时,为什么还写了狗和鸭子呢?
预 设: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是为了突出白鹅的叫声严肃郑重和步态从容。读一读鹅
与鸭子对比的句 子,可以体会出鸭子的局促不安和鹅的从容不迫。
②《白公鹅》中作者是如何描写白鹅翅膀有力的?找出来读一读。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
物 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举例: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小练习:请你也写一句运用衬托手法的句子。
5. 小结:通过对《白鹅》和《白公鹅》的比较阅读,我们发现虽然都是描写白鹅的文章,

但由 于作者不同,写作方法不同,写出来的鹅也会有所不同。同时我们也要学习用各种不同
的方法去描写同一 种事物,在以后的习作中要尝试用拟人、反语、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出动
物的不同特点。
四、拓展练习,激发热情。
1.把课文中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读一读,并仿写句子。
2.小练笔:学习了这篇课文,请你拿出笔和纸,用先抑后扬的写法把你喜欢的小动物写下来,
然后读 给大家听,相互交换学习。







15白 鹅

成功之处:学生初步感知了鹅的高傲后,用“这只白鹅给你 留下了什么印象”的疑
问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抓住重点词语,把感受较深的句子画下来,理解课文,不仅
72 183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不足之处:引导学 生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理解白鹅的尽职时,没有让学生在语言
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方面的特点,想象白鹅的动作、说的话,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自己独特的体验,
体会鹅的高傲。
习作:我的动物朋友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选择课本上的情境或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
朋友。
2.让 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把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写下来,表
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小动物的 感情。
3.学习伙伴互评习作,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评价修改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方面介绍一个小动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互评习作,培养作文评改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73 183



1.教师导言: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一些
动物的生活习性,我想大家肯定也喜欢小动物吧!谁能说说自己喜欢
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它?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今天,我把自己的好朋友也请到了咱们教室,你们想见见它< br>吗?(播放小鸡的视频)这就是我的动物朋友——小鸡绒绒。瞧!它
多可爱啊!你们想认识它,了 解它,成为它的好朋友吗?这节课,就
让我们通过手中的笔把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介绍给大家。(板书课 题:
我的动物朋友)
二、指导观察,训练说话。
1.课件出示小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你们想了解它的哪些方
面呢?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相机归纳板书: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3.自由表达,点拨方法。
(1)播放视频,选择小鸡的全身特写定格,指名说小鸡的外形。
①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如,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
从上到下等。(板书:按顺 序)
②学生叙述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恰当地运用优美的词语,如
“又黑又小、圆溜溜 、尖尖的”等词语,并尝试运用生动的比喻,如
“小鸡浑身毛茸茸的,像个小毛球”,“黑乎乎的眼睛, 像两颗小黑
豆”等语句来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2)继续播放小鸡捕食、嬉戏、休息时的视频,指导学生说说小鸡
74 183



的生活习性。
①引导学生抓住小鸡生活习性中最感兴趣或最熟悉的一个方面说一
说。
②指导学生抓住小鸡的动作,用准确的动词将小鸡的活动说具体。(板
书:抓特点 写具体)
③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很多方面,同学们描写动物时可以抓住某一个
方面写具体,也可以写两到 三个方面,但描写一定要突出重点,有详
有略。
(3)小结:我们经过仔细观察,终于对绒绒 了解得比较清楚了,让
我们描绘它的外形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抒
发内 心感情吧!(板书:写出喜爱之情)
三、迁移练习,分组交流。
1.自主选择,自邀伙伴。
(1)教师:刚才,同学们一起认识了老师的动物朋友,那么你们最
喜欢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小 动物呢?
(2)学生选择交流伙伴,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自愿组合,合作交流。
2.明确要求,合作讨论。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以下方面进行充分交流:(1)你的动物朋 友
是谁?(2)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物朋友?(3)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
特点?(4)它有哪些 生活习性?(5)你和它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
事情?
3.指名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75 183



四、情境模拟,大胆表达。
1.教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 息,动物保护协会想在我们班上
选拔一名爱心大使,谁最了解、关心、爱护动物,谁就能当选。你们谁愿意来试试啊?下面评选开始,台下的同学就是评委。
2.出示评分规则:能详细描述动物的外形(1分),了解动物的生活
习性(1分),让评委
感受到你对动物的喜爱之情(1分),描述得具体、生动(2分)。
满分5分。
3.学生模拟表达,民主评议,选出“爱心大使”。
五、完成草稿,修改习作。
1.学生回忆自己观察过的小动物,抓住外形、活动情况等方面的特点
写在草稿本上。
2.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点拨与指导。
3.与学习伙伴交换草稿,读一读,议一议,评一评优点与不足。
4.根据同伴的意见认真修 改习作,修改后自己仔细读,看看是否做到
了以下几点:(1)语句通顺。(2)描写具体生动。(3) 文章安排
合理。
5.教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想象、交流、修改,写出了自己最喜欢
的小动物,不过请注意,你写的时候不必花一样的笔墨,尽量做到详
略分明。
6.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
六、再次修改,誊写习作。
76 183



1.引导学生再次对习作修改补充。
2.把修改好的习作认真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成功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小组内 交流自己喜欢
的动物,并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动物的外形和动物的生活习性。

不足之处:尽管教师进行了引导,但是学生习作中的语句还不

够生动形象,少数学生的比喻句缺乏新意,不能准确、鲜明地

展现动物的特点。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写动物时,要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把自
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用反语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运用。
2.能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3.知道用动物比喻人的词语的寓意。
4.学习冒号的用法,并能根据这一用法写一段话。
5.能体会句中语气词的表达效果。
6.能规范、工整地摘抄一段话。
7.积累、背诵古诗《蜂》。
【重点难点】
重点:
77 183



1.体会文中作者用反语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运用
2.学习冒号的用法,并能根据这一用法写一段话。
难点:
积累、背诵古诗《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学生朗读,交流感受。
2.回顾习作,体会用法。展示学生习作中运用反语表达感情的句
子,学生朗读体会。
3.总结体会,交流作用:语言更幽默,表达的语气更强烈,感情
更充分,意思更深刻。
二、识字加油站
1.学生自主读字词,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2.总结分析:每一 行的三个字偏旁不同,读音相近。通过换偏旁
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记生字。
3.学生交流还有哪些字能通过换偏旁识记。
三、词句段运用
78 183



(一)下面这些词语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选一两个说一说。
1.课件出示“千里马 老黄牛”等词语,学生朗读。
2.根据字面意思及了解的动物代表 的精神,学生试着说说这些词
语代表的是哪一类人。教师补充。
(二)体会下面句子中冒号的用法,再从短语中选一个,仿照着
写一段话。
1.出示语段学生朗读。
2.学生交流发现,体会冒号的用法。
3.出示短语,学生思考:怎样表现出短语的内容?
4.教师总结,点拨:抓住中心词语“活 泼”“粗心”“热心肠”,
写出具体表现。学生写话,交流展示。
(三)如果去掉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出示句子,学生朗读,体会感情。
2.展示去掉加点词语的句子,学生对比朗读,交流发现。
3.教师小结:感叹词语的使用,使作者的语气更亲切,更能表达
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书写提示
1.学生朗读、观察教材中展示的摘抄语段,交流感受。
2.引导发现方法:字距比行距小;字的大小基本一致;两边留的
空白大致相等。
五、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79 183



2.引导想象蜜蜂采蜜的情景,理解诗意。
3.品读问句,体会感情。(对辛勤的劳动者的赞美,对不劳而获
的剥削者的痛恨和不满。)
4.熟读成诵。集体背诵。

16 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扩、范、努、刹、烂、替、镶、
紫、仅”9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 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
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领悟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怎样形象地描述太阳升起时景物变化的特
点。
教学难点:
1.在一般情况下和特殊情况下的景色特点。
2.为什么日出时只看到鲜红的太阳而没有光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生字词。
2.图文对照,通读课文,了解每节的内容。
3.重点理解日出的过程与景象。
80 183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海上日出》,这篇文章选 自中国著名作家巴
金的《海行杂记》,作者乘船去巴黎,在海上航行的那些日子里,常
早起看日 出,并把看到的景象写了下来寄给了他的哥哥们,让他们一
起领略壮观的景象,今天我们也一起来领略这 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
吧!
二、检查预习,疏通障碍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指出读中有错误的地方。
2.出示本课生字,重点指导: < br>A.“刹“字是多音字,本课读“cha”,不要读成“sha”,“痛”
字不要读“teng” 。
B.“辨”字部首是“辛”部,要与“辩”字在字义上进行区别,
避免混淆。
C.指导书写“镶”的右半边笔顺的下半部分。
三、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自由朗读全文,思考文章的中心段是哪一段?
2.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1)“这”指的是什么?(海上日出的景象)
(2)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看到海上日出景象后的什么?(感受)
(3)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哪些部分里描述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2-5自然段)。
81 183



(4)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晴
朗和有云天气里的日出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四、再读课文,分析首尾段作用
1.让学生思考: 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
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 目点明了
“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2.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3.“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
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些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大亮 人物:我
地点:海上 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非常清静静
(2)“为了看日 出,我常常早起”抓住两个关键词“常常”、
“早起”来理解课文,“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 系?
请同学们找出一些具体词句,体会作者常常早起看日出并引导学
生说出作者观察的认真专 注(抓“不转眼”一词)
(3)总结:“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是怎样的?
82 18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领会日出时的奇观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
情。
2.归纳课文中心思想。
3.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学抓特点学些景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检查生字词
2.检查朗读课文
二、抓住奇观,直奔重点
1.学习第2自然段,感知日出前天空景象的美
(1)指名读文,提问: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段主要写日出前天空景色的变化)
(2)对照插图,抓重点词句体会日出前天空景象的美(结合板
书:浅蓝——红霞——大、亮)
2.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感受太阳上升时的雄伟、壮丽
(1)提问:A.对照画面,你读懂了什么?
B.作者分哪几步将日出的过程写具体的?
(2)讨论交流体会日出时的雄奇、壮美
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太阳上升的景象的句子,抓重点词语加以体

83 183



句子比较:
A.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B.太阳慢慢地上升。
这 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表达效果上哪句更好?为什
么?(前一个句子表达效果要好,“好像负着 重荷似的”,“一步一
步”是作者的动态描写,此时此刻作者在船上,船人、海都在动以及
看的 人会不由自主地眨眼等原因,所以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3)课件播放海上日出的录像
学生边观察边描述太阳上升时的景象,进一步感受景象的壮美,
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
(4)练读描写日出时精彩的句子,体味情感,背诵中体验美,
再现美。
三、自学讨论,感悟奇观
1.自由朗读4-5自然段,思考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
下的海上日出(有薄云时和黑云时)。
2.天也有薄云时,太阳升起是什么景象?
(1)“走进了云堆中”,“走”字写出了什么?
(2)“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联系生活
实际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3)“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
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
“不容易分辨”,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情景吗?
84 183



(4)有感情的朗读。
3.天边有厚厚的黑云时,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1)太阳在黑云背后:抓住“放射、镶”,体会为什么会出现
黑云镶着金边的罕见景象?
(2)太阳冲出重围:想象天空、海面、船上所有景物的变化。
(3)此时此刻作者观赏到这样的壮丽场面时心情怎样?
(4)有感情的朗读。
四、再现奇观,体会感情
1.让学生随画面练说,进一步感受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2.体会“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出示句子,比较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3.小结扩展,结束全文
小结:好文章是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完成的,希望大家今后留心
观察,勤于练笔,描写出美丽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板书设计:
总起 — 时间、地点
日出前
16 海上日出 分述 日出时 热爱大自然
日出后
85 183



总结 — 伟大的奇观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杜鹃、气势、聚
集”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3.默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
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重点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
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读写“杜鹃、气势、聚集”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感受路上景色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
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词,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教师强调生字“浙”
86 183



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蜒”字中间是“廴”,不是 “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3.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
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
过。)
5.再读课 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课文主
要介绍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 游览示意图。(小
组同学讨论完成。)
6.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1.现在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请一名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评读: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3.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
4.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
的。
5.播放课件, 强化感受: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
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 来感受一下山
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 br>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87 183



6.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7.你觉 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
的?(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 反义词的妙用)
四、练习巩固,积累语言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
2.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首先齐读第二自然段,
体会路上景色。
3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的景物就更值得一
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观赏、去领略吧!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一)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
会怎么来概括呢?
88 183



2.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洞口可用“ 宽”“高”来概括,
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3.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4.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
神秘感。
5.作者 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 不觉得拥挤。)
6.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
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
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二)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 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
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3.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
了,水洞相 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4.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
怎样的心情?
5.谁能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6.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89 183



1.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
中 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
句子。
3.“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4.结合课件(或图片) ,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
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 么?
①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内洞有很多石
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 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
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 洞还要
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
明观 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②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5.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
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 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
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6.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三、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
90 183



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
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
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板书设计:

习作例文:颐和园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并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 br>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般神奇的建筑。请同学
们先欣赏一些这里的美景。
2.出示图片,欣赏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交
91 183



流谈感受。
3.通过图片感受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 一颗爱美的
心就够了,但要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需要美的智慧。大家有
信心吗?现在我 们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②想一想颐和< br>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词
句中可以看出来?请画出来读一 读。
2.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是如何评价的呢?
①男女生读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②写法指导:像这样总写感觉印象的句子,一般放在开头、结尾,
这种写法叫——前后呼应。
3.既然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一定会告诉我们游览路线,请看: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 ,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像这样人走景移,
随着观察点的变化,不断展现新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这种方 法一
般适合于写游记或参观记。你能带着老师走走作者的游览路线吗?你
来说,老师画。
4.有感情地读一读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1.如果你是一位 游客,带着摄影机来颐和园游玩,你最想在哪儿
留影?就把描写那里风景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吧 !还可以背
92 183



下来。
2.汇报交流:你最想在哪里留影呢?为什么?
(1)长廊
①指名读文(第二段),颐和园的长廊给你留下了是怎样的印象?
(长、美)
②体会长廊的长。
A.请你用文中句子告诉大家长廊究竟有多长,好吗?
B.齐读 感受后交流:你是从哪几个词语感受出来的?(一眼望
不到头、700多米长、273间)
C.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哪种写法好。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条长廊很长,分成很多间。
小结:在这儿作者使用了具体的数字来描写长廊的长和间数的< br>多。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这是写作中常
用的一种方法,以后大家在写 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
D.指导朗读:引读“长廊真长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分成273间。”
③感受长廊的美。
A.哪些词句最能体现长廊的美?(五彩的画)
出示这些画的录像,谁来说说这些画怎么样?
你能用止“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说这些画
吗?
93 183



小结: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
谁来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
B.你还可以从有哪些地方感受到长廊的美呢?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鲜
花常开)
“置身于这花的海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
气爽。”
C.引读: 长廊这么长,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呀!请大家带着对
长廊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第二段!
④小 结: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着五彩的画,是画的世界,花
的海洋,难怪有这么多同学想在这里留影呢。
(2)万寿山
①指名读第三段,这一段作者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哪两种神奇的建
筑?(佛香阁、排云殿)
②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什么特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
出来的?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耸立、闪闪发光。
相机点播:抓住造型特点,突出其高大和美丽。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相机点拨:通过占地面积大、华丽突出其雄伟壮丽。
③放录像体会排云殿的宏大规模和雄伟壮丽。
④总结:佛香阁造型独特,雄伟壮丽,颐和园的象征;排云殿规
94 183



模宏大,异常华丽。作者正是抓住了它们的建筑特点和宏伟气势,赞
扬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
⑤感情朗读第三段。
(3)昆明湖的远景
过 渡:在万寿山脚下,我们能欣赏到规模宏大、雄伟壮丽的佛香
阁和排云殿,登上万寿山,我们又看到哪些 美景?
①自由读文,交流自己看到的美景:
“向下看,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正前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②你觉得作者那些词语用得特别好?交流说理由。(大半、隐隐
约约等)
③重点品读赏析:
A.出示:正前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 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B.读句子,相互交流谈感受,体会作者是怎样突出昆明湖静和
绿的特点的。
学生交 流体会:这句对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做了生动的描述。
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 常静,光洁照人;昆
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
静。“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
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 子”一词相得益彰。
95 183



C.小组讨论“滑”的精妙之处:这儿的“滑”字,能改用“划”
字吗?
D.全班交流:
理由一: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
会产 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
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
理由二: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湖绿得像一块碧玉。我
们都知道,镜子和碧玉的表面都 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
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理由三:昆明湖 的面积很大,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又深(网
上查阅的资料),作者又是从远处观赏昆明湖,所以用 “滑”字更能
体现昆明湖的静态之美。
E.感情朗读,感受远处昆明湖梦幻般的仙境。
(4)昆明湖近景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在昆明湖我们欣赏了哪些美景?(长长的
堤岸、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②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一处美景?
A.出示十七孔桥图片。
B.出示句子,读句子,体会桥的特点:“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
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 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 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桥洞多、柱
子多、狮子多“三多”的特点)
96 183



C.当你站在十七孔桥上,手摸着柱子上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时,
你会说些什么?想什么? D.指导朗读:是呀!十七孔桥上精细的雕刻,显示了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让我们用赞美 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四、回读全文,积累语言
1.我们游览了颐和园,又在各处留了影,感觉怎样?让我们带着
这种感觉读一读全文吧! < br>2.颐和园的景色这么美,作者的文章又写得这么好,如果同学们
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 来该多好呀!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缎、涧”等8个生字,正确读记词语。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特
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
97 183



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
美的熏陶。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天山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天山(课件出示)。引问:在我国新疆 有一条著名的山脉,连绵几千
里,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炎暑逼人,而一进入这里,便凉爽宜人,想 看看
这个奇特的地方吗?
2.指名说说感受。
3.教师导学:刚才我们欣赏了天山 的旖旎风光,感受了天山的美,今天让
我们随着作家碧野的脚步,细细地感受七月的天山独特的风韵吧。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天山的位置,初识天山 美景,以至产生迫
切学习的愿望,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
3.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学习生词。(课件出示)作者文章写得 非常美,他的用词也非同一般,让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戈壁滩 白缎 山涧 洄水涡 饮马
98 183



重重叠叠 五彩斑斓 白皑皑 五彩缤纷
5.学生自由读、领读、齐读生词。
6.读完这些词,你 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戈壁滩上酷暑难耐,天山雪峰
像白缎一样美丽、山涧的雪水飞泻下来,洄水涡 里的小鱼游来游去,重重叠叠的
枝丫和五彩缤纷的野花交相辉映,美丽极了。)
7.默读课文 ,理清写作顺序。引问:天山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作者是按照
怎样的顺序把景物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把表
示游览顺序的词语画出来。
8.指名交流:作者先游览了天山脚下,然后来到了原始森林,最后来到了
天山深处。
9.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天山的美景的。
其实这既是作者的游览顺 序,也是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今后同学们写游记时可
以运用这种方法展开描写,这样会使我们的表达更 有条理。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培
养学生的 主体意识以及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的能力,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为下一
环节研读课文、赏析美景扫清障碍 。
三、研读美景,感悟写法
1.教师导学:美丽的天山哪里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大家默读课文,
用“ ”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把你喜欢的原因写在旁边。
2.学生自由学习,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反馈。
句一: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
几朵银灰色的花。
(1)指名读。
(2)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雪峰比作白缎,云影比作银灰色
的花。) (3)体会比喻的妙处。引问:这样的比喻更加突出了雪峰的什么特点?(高耸
入云、洁白无瑕)
句二: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
99 183



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1)引问:从“ 飞泻”“千百条闪耀的银链”两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雪水
流下来时气势磅礴的景象。)
( 2)引读: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时而如巨
龙……时而如猛虎……
(3)引导学生把感受读出来。
(4)男女生合作读。
(5)引导学生夸夸雪峰、雪水。导学:看到这样的峰、这样的水,人们不禁
要说——
(6)练笔:一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__________”
一位青年人情不自禁地说:“________”
一位小朋友情不自禁地说:“________”
(7)教师小结:在这两句中,作者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也正是因为这些
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天山雪峰、雪水、溪流的美景更真实地呈现在了我 们眼前,
文章除了这两处,还有其他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句三: 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
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 ,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1)这句话美在哪儿?(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广阔无边、枝繁叶茂的特点。)
(2)“密密”“重重叠叠”可以换个词吗?(茂密、挨挨挤挤)
(3)引导学生想象“巨伞”遮天蔽日的景象。
(4)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句四: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
加幽静。
(1)想一想,这样枝繁叶茂的密林为何如此幽静?
(2)这样幽静的地方,我们该怎样读?谁能试一试。注意:语气要轻柔,突
出密林的静。 < br>句五: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
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 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绚烂”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花数量多、颜色鲜
100 183

伊斯兰教禁忌-个人师德工作总结


500字作文-集美大学招生办


三明学院网-升学贺词


以团结为话题的作文-培训管理制度


内江市人事考试网-贷款申请书


新年儿歌-秋思改写


会计专业就业前景-杨靖宇读后感


2015年高考作文-财务管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