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盘子的英文-童话天地手抄报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
~
3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
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学
生齐读)
2. 简介作
者:范成大,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与
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
诗人”。
3. 解释课题。质疑,诗人为什么对乡村生活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
古诗,
去感受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吧。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
自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学习生字词。
2.
听录音范读,感受节奏,划停顿,读出节奏。
3. 多种形式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理解大意
(一)先学。
1.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
2.
反馈理解情况。
(二)后教。
(全班交流,教师指点)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诗句中描述了哪几种景物?这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说景物的特点。 (3)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一句诗就是——(生接读)“梅
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
菜花稀。”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
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景色。
(4)用换字法体会“肥”“稀”两个字用在这里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精炼性。
(5)师:现在
,谁来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从你的朗读声中也能感
受到这种美?(学生个别读)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学生说诗句意思。
(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2)学生质疑。重点引导想象: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
了?
(3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人们的劳动情景,在诗中并没有直接地写
出来,但我们却通过对诗句的质疑
,再展开适当的想象,就挖掘出来了。让
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朗读古诗,读出它的意境美。
四、当堂训练,背默古诗
1. 练习背诵古诗。(同桌交换背)
2.
练习默写古诗。(同桌交换检查默写情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诗人的笔下,炎热的夏季也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一幅优
美的图画。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夏日景色的诗句?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景美 热爱
人忙 赞美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1.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池》这
首诗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背
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2. 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3.
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请你说说这个题目的意
思。
(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二、看图初读,知晓大意
1.
故事入诗。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
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
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
句,把生字圈出来,读正确,把诗句
读通顺。指名读,齐读。
2.
了解景物。自由读,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
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师生交流)
3. 再读诗句,读流畅。
三、难点理解,疏通诗意
1. 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树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2. 读诗句,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说一说。
3.“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在学过的哪句诗句里也有“无”指“没有”
的意思?
(没有地方可以找到;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乡音无
改鬓毛衰。)
四、吟吟诵诵,深入诗境
1.
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
说给大家听。
(
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叶子还没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
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
丛中没法找寻。)
2. 看到这样的景色,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呢?把最喜爱的、最
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
3.
配乐读诗。(播放古筝曲)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
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诗
情 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喜爱
意 儿童 黄蝶 菜花 (动)
第3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
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
来学习南宋辛弃
疾写的一首词。( 板书课题 )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
学生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 指名 2~3
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卧、剥、莲、蓬。
3.
指导朗读: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
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读,一边看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 出示插图 ) 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
生交流:
(1)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2)感悟小儿的调皮可爱。
(3)感悟景美。
3. 师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乡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感悟: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
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
这个画面在心中理顺。我请
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
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
交流看到的画面。
(1)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
说一说吗?
(2)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3)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4)卧剥图。
3. 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
了。
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学生说)
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吧。( 学生写 )
4.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
亲亲热热的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 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
看见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
一直为抗金而不
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这首
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
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
词,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和谐美好的村居生活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流淌到永远。
2. 出示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夫妻和美
两儿勤劳 五口之家——乡村美景
小儿可爱
【教学反思】
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
br>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
自
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2.乡下人家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4
~
6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播放乡村风光图,教师旁白简介。
2.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乡下人家》,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
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确,读通顺。
2. 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3.
读了课文,你对农村有什么感受?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告诉大家。
三、学习生字
1. 检查读音:出示生字,让小老师带读。
2.
理解词语:出示词语,解释个别词语意思。
3. 指导书写:示范难写生字,学生练习书写。
四、整体感知
1.
抽学生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想想:这一段描写了什么风景?(屋檐藤架。)
2. 自由读读剩下的自然
段,然后同桌讨论后面的内容给我们描绘了哪些乡
村风景?(屋檐藤架、鲜花嫩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
、月夜梦乡。)
五、交流拓展
1.
同学们,刚才我们走进“乡下人家”,看到农家瓜果飘香,鲜花盛放,
鸡鸭成群,
庭院晚餐,这是一幅幅独特迷人的风光。其实,乡下的风景、乡下人家的生
活场景还有很多很多,谁把自己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2. 学生交流。
3.
乡下风景美,乡下人的生活也充满情趣。我们一起去看看!
4. 引读本文中心句,齐读中心句。
六、随堂练笔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生活场景,用自己手中的笔,学学作者的表达方式,把
它写下来。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对于乡下人家的感受是: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
你们能抓住这个句子的一些关键词来说说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感受吗?
(独特、迷人。)
2.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这一份独特、迷人的美。
二、想象画面
1. 朗读课文的第 1、2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让你觉得独特、迷人的句子。
2.
学生汇报、交流。
(1)别有风趣是什么意思?
(形容事物具有特殊的趣味或情调。)
(2)课文中这别有风趣的装饰是什么?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3)那为什么这些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作者说它们是别有风趣的? 联
系课文谈感受。
3. 展示石狮子、旗杆图片,有什么感觉?
(石狮子威严、威武,旗杆壮观、单调。)
4.
乡下人家家门前装饰着普普通通的瓜和叶,这让你有什么感觉?
(与众不同、生动活泼。)
5. 第 2 段你又画了哪些句子?(师生交流)
6.
看着这些花在我们眼前开放,你想到什么词?(华丽、朴素。)
(1)作者用朴素和华丽这两个词,你有什么发现?(反义词。)
(2)作者这样说不是前后矛盾吗?联系课文说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朴素:常见的。华丽:色彩鲜艳明丽。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正是这组看似矛盾的反义词才让我们的农家小院显出一份独特的农家风光。)
7.
出示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
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
风光。”
师:同学们,乡下人家屋前鲜花四季轮放,屋后的那一片又是什么样呢?
三、集体交流
1. 默读第 3~6 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这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美?
2.
集体交流:“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
鸡,
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想象一下,这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它在干什么呢? ( 觅食。) 它
心里会怎么想?(哪里有食物呢?)
3.
文中提到“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
好友。
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谁和谁是好朋友?
(
红霞、微风、鸟儿和村民。)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人们在吃饭,太阳
西下,红霞满天,晚风和煦,鸟儿在他们的头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好不自在。)
四、整体回顾
同学们,这些都是乡下人家普普通通的景物,但是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
里,无论在春天
、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都有它独特迷人之处,所以作者不得
不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
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想象拓展
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
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
描绘一下吧,说给大家听一听。(全班交流)
六、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中优美的段落。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
无论何时
【教学反思】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通过空间、季节和时间的交替描写,展现
了独特、
迷人的田园风情。在教学中,我从增强学生主动性入手,以阅读为主要教学手段,
始终
围绕主线,即“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
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
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
景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
。
3.天窗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7
~
9 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锐利”等词语。
2.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教学难点】
通过和课文产生共鸣,发挥想象,让学生展现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1. 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
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茅盾
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
课题)
2. 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 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对读错的和难理解的字词,老师及时纠正和点拨。
(2)汇报解决问题的相关情况,通过学习,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4.
学习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5. 齐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巧设悬念
1. 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2.
学生思考:作者写天窗仅仅是因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慰藉吗?
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吗?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
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2.
提问: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在
什么
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
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
交流汇报,理解课文。
(1)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①“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共出现过几次 ?
②课文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
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 4
自然段,仔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和想法。
④透过这小小的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去掉“唯一”这个词行不行?
(小小的天窗给孩子
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得以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飞
翔,给枯燥压抑的生活带来了色彩,所以说小小的
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2)理解:“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小小的天窗
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①课文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
②这扇小小的天窗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是不是透过天窗我们能看到种
种事情呢? <
br>③师:想象力是神奇的,有了想象,我们才能看得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
能带给我们想象的仅仅
是天窗吗?(不是,任何事物都能让我们去想象。活
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
“虚”中看出“实”。)
3.
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交流读后感受,进一步品味
课文主旨。
三、学习迁移,练习写话
1. 下雨了或下雪了,透过玻璃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大家能不能像文中的
孩子那样展开想象
?现在,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同学们充分发挥
自己的想象,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
穷无尽的想
象,感受到了旷达、奇妙的世界。
想一想,还有什么事物能带给你无穷无
尽的想象?分享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天 窗
慰藉(看到 想到)
想象(从“无”到“有”
从“虚”到“实”)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
含蓄。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
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
助语言训
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针对课文
难点,
通过启发联想和朗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在感情上与作
者产生共鸣。
4. * 三月桃花水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0 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
3.
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美丽的原野,美丽的桃花水。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
看到
的“桃花水”。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 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
4. 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相
机板书:
水声如音乐 水清如明镜)
三、精读悟情
师: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
同学们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
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一)水声如音乐。
1. 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 4
自然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
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
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
4. 教师引读第 3 自然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 4
自然段。
5. 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二)水清如明镜。
1. 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 6
自然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怎么能说明“水清如
明镜”呢?(倒影。)
3.
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学生自由练读。
4. 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
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
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
5. 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1.
三月桃花水,声如竖琴之音,清如春天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
连——全班齐读第 7 自然段。
2. 读到这儿,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3. 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听 声音:春天的竖琴
柔和、多变、动听
看 光芒:春天的明镜 闪亮、平静、清澈
【教学反思】
通过指导学生抓课文关键词句、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感
受事物特点,拓宽学
习内容,学习文本句式,展示自己对春水的感受,提升语言
表达能力。同时,重视指导默读的方法,有利
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
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