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本二大学排名-运动员代表发言
《记金华的双龙洞》
执教班级
教学地点
教
师
学 科 语文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课时
第 1、2
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否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
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
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
设计了一个听
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
示叶圣陶
教材
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
配乐读
分析
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
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教学
2.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目标
3.
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重点
教学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难点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2、制作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
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
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
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
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
翻工夫的。
三、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五、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
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
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
出来的?
⒊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
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
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
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 1 ~3 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
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
?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
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
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
短文。
沿途:一片明艳
洞外:山突兀森郁,很有气
势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宽敞
板书
设计
孔隙:窄小
内洞:奇观迷人,宽阔
作业
设计
背诵 5、6 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
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
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
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
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
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
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
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
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
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
教学
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反思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
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
“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
次。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
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