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建筑安全员职责-设计总结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计算错误”而困
惑。题做
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
教学质量,学生的
学习的质量。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
自己的教学经
验,谈谈自己一些粗浅认识。
一、 原因分析
1.不看清楚题目下笔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
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
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
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
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3”写成“8”,将“26”写成
“62”;把“
+”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
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
一个数字。
2.容易被假想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
的原因外,还
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
序搞错。比如
在进行小数简算的过程中,32.78-(8.9+2.78)可以变成
分别减去后两个数,而类似的3
2.78-(8.9-2.78)就不能简算,去括
号后要变成32.78-8.9+2.78。
3.多受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
学习中的迁
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
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
比如:计算乘法的时候,不少的孩子
就经常出现加法的计算情况。
二、措施方法
(一)讲清算理,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使学
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1.教具演示,讲清算理。算理的抽象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
尽可能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
具体,深入浅出,明确算理。
2.学具操作,探索感悟。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要
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这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
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
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例如学生对20以内
加法中“凑十法”的理解有困难,我们就请出小棒来帮忙,
让学生通过
对小棒的摆弄学会“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利
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是
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
比
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
识结构的认同。例如在教
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
的人民币单位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的算理。
4.重视感知,加强刺激。对于学生易忽略的部分,要注意加强其刺
激强度(比如强调
进、退位,强调小数点的处理等),吸引学生注意,
留给学生一个鲜明、正确的印象,避免和减少以后计
算中的错误。
5.加强辨析,比较强化。根据学生容易产生错觉和思维定势的
特点,
有意识地把相似的概念、法则、算式进行辨析比较,促使新旧知识的
精确分化。
6.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开展针对性练习,强化计算过程中的重点、
难点,力争当堂巩固。
7.注意反馈,及时纠正。及时反馈,找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分
析原因、及时改正错误。
(二)处理好笔算和口算的关系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
的
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
笔算和估算能力都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另外,
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
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教
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口算、听算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
br>大的作用。
1.口算教学必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安排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一些作为笔算基
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
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
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
能力。每一册教学参考书都对本学期的口算提出分阶段要求,教师要
使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切实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2.合理安排口算。义务教材把作为笔算基础
的基本口算放在笔算
之前教学,而一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则放在笔算之后教
学,以
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是加
减法的重要基础,只教口算。100以内的
加减法中,两位数加、减一
位数和整十数,如27+6,27+30,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
br>口算的基础。因此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笔算之前,只教学口算;而两位
数加、减两位数,学生掌握要
困难些,所以一年级先教笔算,二年级
再进一步要求会口算。这样使学生既能学好笔算,又能形成较强的
口
算能力。
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要注意通过直观的淙演示和
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
4.教给学生口算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要使学生口算能力提高,
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方法是
多样的,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
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千万不要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口算。
口算两位数加法:28+37,我发现有的学生是这样想的:8+7=15,
个位是5,十位上是2+
3+1=6,十位写6,这完全是笔算的思路。
其实口算应当这样想:28+30=58,58+7=7
5才对,不用在脑子里
出现竖式。
实践证明,加强口算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也发展了学
生的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使用简便算法,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简便计算是一个切实有效提高学
生计算速度的方法。简便计算常
常运用一定的运算定律,如进行加法计算时常会用到加法
交换律、加
法结合律,在进行乘法计算时又常用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
法分配律等,将
一些计算由繁变简,由难变易。简便计算的学习,不
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减少计算的错误,对学
生思维的发展也
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了简便方法的教学力
度。
另外,让学生记住一些常用数据,也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
算速度。记得有一位教
育家说过,一个人13岁以前的记忆力是最好
的,他在这一阶段可以记住很多东西,虽然这其中有一些他
并不知这
为什么这样,怎么会这样,但这些并不成为影响他记忆的障碍,这些
知识中的未知原因
将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见闻的增多而破解。因此,
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记忆力,特别是13岁以前的记忆
力。中、高年级
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
中也经常遇
到,这些运算没有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
练来解决。我对此进行的强化训练主要内容有:
①在自然数中1~10
每个数的平方结果; ②个位上的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结果的口算
方法
;③一些特定的计算结果,如125×8=1000,25×4=100,0.25= ,
0.75=
,0.125= ,0.375= ,0.625= 等。这些特殊的计算结果在练习、
作业、生活中使
用的频率是很高的,熟练地掌握、牢记,就能转化为
能力,在计算时收到良好的作用,产生较高的效率。
(四)注意培养仔细审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计算教学还要训练学生养成
认真审题及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学
生不能光喊“要细心!”,要教会方法,严格要求,
形成习惯,提高计
算的正确率。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检验是一
个好办法,
它能让人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
加强验算的教学
,让学生针对一道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切
实掌握检验方法,熟练运用该方法去判断相类似的题
的答案的正确
性。
验算常利用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六个关系式。估算<
br>常常根据积与商的变化规律来进行。比如:根据乘数>1,积>被乘数
(0除外);乘数=1,积
=被乘数;乘数<1,积<被乘数(0除外),
不通过计算就能判断下面哪几道题的积大于被乘数,哪几
道题的积小
5
4
于被乘数,哪几道题的积等于被乘数:8×
5
、9×
3
、1×2、0.9×16、
52
5×1、3×
3
、
3
×1 。根据除数>1,商<被除数(0除外);除数=1,
2
商=被
除数;除数<1,商>被除数(0除外),不计算便可判断
3
÷14、
5
44
8÷1 、21÷
5
、
5
÷7、2 ÷1、0.45÷
3
的商是大于被除数、小于被除
数,还是等于被除数。
(五)丰富学习活动,乐教乐学,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题是由数字与抽象的运算符号构成的,学生容易感
到烦躁和厌
倦。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做计算
题的兴趣,才能
促进计算的正确性,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1.运用电教媒体,增强数学计算
趣味化。在计算教学中,可以充分
运用了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分散重点,突破难点,使抽象的问题<
br>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激发了学生浓厚的
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
习中去。
2.组织游戏竞赛,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小学低
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起主
要作用,
且好奇好动好胜。在教学中适当用一些游戏,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
兴趣,发展学生的
智力。下面列举了一些游戏活动,供大家参考:
1) 转陀螺,比计算。用硬纸板和火柴棒
制作一个旋转陀螺,让学
生们将陀螺倒下时所指的数字与陀螺正中的数字相加,看计算得又快
又
准。
2)掷骰子,算加减。准备两个骰子,同时投掷,让孩子算一算,
两个骰子上
数字相加起来是多少。还可以让孩子将较大的数减去较小
的数,看谁先算出正确的得数。
3)摆扑克,比能力。同桌为一组,摆扑克牌,将摆出的牌按规定
的程序进行加四则运算,谁算得快,摆
出的牌就属于他的了,看谁得
到的牌最多。
4)买商品,学本领。商店是培养孩子
计算能力的最好教室。提高
孩子的加法计算能力,最能发挥作用的方法莫过于数钱币了。把钱币
交给孩子,让他计算“花了多少”、“还剩下多少”。在实际应用中学习,
可以称得上学习的捷径了。如
“5个一角为5角”,“用一元钱买一个4
角钱的草药小蛋糕,应该找回6角钱”。教师
可以在班中举行“小商场”
的活动,也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经常带孩子去商店买东西,
给孩子锻炼、学习的机会。
5)班级数学计算大王擂台大赛。每一周都定时举行一次班级数
学
计算大王擂台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谁算得最快最准,就
是当周的擂主。
小学生计算能力过关检测活动。这活动是模仿社会中计算机能力等
级考试、普通话等级过
关考试等设计的。将学生分组进行检测(分笔
试和口试),学生的检测成绩发给学生计算能力等级证书,
不达到一
定标准(标准由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水平来确定)的学生,要补考直
至过关为止。
(六)加强各年级阶段计算教学的密切联系
小学各个年段的数学教学内容
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体。在平时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各个年级阶段计算教学的联系。<
br>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从一年级抓起,直到小学毕业,只能靠
日积月累,不可能突击完成。
每一节计算课的教学,应该把它放在整
个计算教学的系统中去理解教材,实施教法,使之上下贯通,前有
孕
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此外,各年级的教师必须加强平时教学的
沟通交流、团结合作,促
使各个年段的计算教学、整个学校的计算教
学融合成一个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教学实践
,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平凡而
又艰巨的工作,既要注意方法、技巧,又要加强练
习。教师应充分认
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每一节课都要注意这方面的训<
br>练,并要做到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