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比较分析 领会把握——“几分之一”新老教材对比分析及教学思考

玛丽莲梦兔
683次浏览
2020年08月31日 20: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澳大利亚的天气-教师工作评价


比较分析 领会把握
——“几分之一”新老教材对比分析及教学思考
在实施 新课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一些传统内容时,老师们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一是认为这些
内容已了然 于胸,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只要按照经验中传统的方法教学就可以了;二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的
“新”,在 教学形式上花样翻新,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本质。这两种现象对于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都是非常不
利的,其共 同点都是轻视了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这也是当前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一个薄弱环节,应引起
我们的重视 。
随着老的原义务教材逐渐被新的课标教材所取代这一现实,考虑到老师们业已形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
工作的连续性,以及教材更替过程中传承和创新等因素,将同一教学内容的新老两种教材放在一起对比分
析,对于我们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其实质,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现存于四年级《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
义教版)和三年级《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课标版)之中。笔者今年
就这一内容分别观摩了几节公开课,下面仅以其中的“认识几分之一”为例,谈一谈对上述问题的一些粗
浅认识。
一、比教学素材
以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情境为素材,唤醒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为新知的学习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
的问题,这是课标教材的一个特点。
“平均分”是分数的前 提和基础,在两种版本的教材中都十分重视。不同的是,两种版本对于这一概念所
关注的程度和侧重点有 所差别,义务教材仅以一个“分月饼”的例子引入,但在分数意义的初步建立中给
予了足够的强调;课标 教材则安排了一幅主题图,从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分西瓜、苹果和月饼、
搭积木以及折纸中引入 ,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平均分的素材和原型,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这一现象
的普遍存在,也认识到 了分数产生的需要。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标教材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
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动活泼,有较好的亲和力;有强烈的
问题意识,能较好地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后,主题图又可作为学生
巩固应用的素材。应该 说,课标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是丰富的,其内涵也是十分深刻的。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领会教材的 编写意图,更要创造性地用好这些素材。几节公开课中,无论是使
用哪种版本的教师,都注意到了为学生 提供一定的关于“平均分”的素材,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新课程在
理念和实践上的广泛推进,是一种可喜 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课标教材为什么要补充这些素材的
实质缺乏了解,在操作层面上存在形式 化的倾向,许多“平均分”的素材成为了一种现象的罗列,对其教
学意义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平均分得 的每一份的结果能否用自然数表示,未能引导学生去思考,认知矛


盾没有突出出来,分数 产生的需要不能内化为学生学习的需求。再如,对于“图形平均分”这一介于实物
与抽象分数的中介素材 ,得不到重视甚至忽略,学生对“平均分”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势必影响对分
数意义的建立。
从比较中深刻认识素材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二、比呈现方式
教材的呈现方式不仅承载着教学知识,还蕴涵着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提示, 不同的呈现方式反映了
不同的教学理念。比较而言,老教材结构严谨,组织细密,倾向于传授——接受性 的学习,教师易于把握;
新教材有一定的跳跃性,倾向于学生的自主建构,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教师教学 化处理留有空间,教师则
普遍反映难以把握。我们仍可通过比较,从变化中发现一些潜迹,从而深刻领会 其意图。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系的扩展,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数学化的过程。新 老教材
在呈现“”这一分数时都是直接提出分数的意义,所不同的是,课标教材增加了“每份是这块月饼 的一
半”这句话。“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语言,则是这一生活经验数学化的结果。教材的这一 变
化,提示我们要在这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教学时,有的教师跳过了这一过程, 直
接给出,使学生失去了一次认知提升的机会。有的老师则先让学生用不同的个性化方式表示“半块月饼 ”,
如“半块、一半、
材的真谛。
……”等等,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其优劣逐步认同“ ”,这样处理可说是领会了新教
分数的意义应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新老教材在这一点上是一 脉相承的,所给出的例子都
较为丰富。不同在于呈现方式上,义务教材以5个例题逐步呈现、、、、等几 个分数,是一
种线性的安排,教学形式缺乏变化,是一种机械的累加过程。课标教材在出示“”后,仅出 示了“”
这一例子,要求学生根据的意义迁移类推其意义,这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紧接着,教材 安排了
“折出一个正方形的”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认识到:虽然折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 四份、
取一份,都可用同一分数表示,进一步突出了分数的本质内涵。同时,活动的开放性、折法的多样 性也给
了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及合作学习方式都得到了体现。相比于义务教材这一部 分内容


的呈现,在突出分数的本质意义和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值得我们 去认真揣摩。可惜的是,
有的教师仍以图形的展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失去了一次亲历的机会,感 受与体验显得苍白;有的
教师则纠缠于不同折法的展示与讨论,未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抽象出其共同点,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直观
的水平,没有上升到应有的层次。
事实上,新教材的这种编排特点向 我们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在当下
的实际情况来看,如能把两种教材联系 起来分析,对我们的教学应是有一些启发的,也有利于我们的继承
创新,如上例中可克服新教材例1过于 简约这一问题,借鉴老教材适当补充一些例子。
三、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根据数学知识结 构体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的,体现了小学数学教材螺旋上
升,逐步提高的特点。新老教材 的某些内容在知识点的包含上并无二致,不同的是小节教学内容的划分,
老教材追求的是知识结构的严密 和完整,新教材则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
在本节内容中,义务教材安排了通过线段认识的例子和分数各 部分名称的教学,课标教材则把这
些内容后移到“认识几分之几”中,并改线段图为条形图。笔者窃以为 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在于:由于学
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学习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一小 节内容安排过多势必会加大学生的
学习难度。更为重要的是,“十分之几”的学习相对于“十分之一”的 学习,更有助于为小数的学习提供
较为丰富的认识,而分数各部分名称的学习放在“几分之一”中则是不 全面的,不利于学生深刻领会分数
中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含义。同时,改线段图为条形图则更为直观,符 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材的这些变化体现了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我们不仅要体会它,更 要落实好。有些教师不顾教
材意图和班级教学实际,随意增加教学内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一种以知识 传授为本、急功近利的表现。
对于使用义务教材的教师,由于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不必拘泥于老教材的 内容划分,可根据教学实际对
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更为深入的认识应是, 教学内容的划分不是一个简单的可多可少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
下的实践行为,只有心领神 会,才能付诸实施。
四、比练习应用
练习具有巩固、深化和提高的作用,是教材的重要组成 部分。分析研究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练习,了
解其功能是我们分析教材的重要环节。老教材题型丰富、题 量较多,学生通过训练能获得扎实的基本功,
这是我们数学教育的优势,是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的。新 教材在这个方面则略显不足,但是,新教材在
实践应用和开放创新以及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等方面又有着自 己的特色。通过比较,取长补短是我们应持的
态度。


“几分之一”的练习编排 ,义务教材在“做一做”中对应安排了两道题,一是用一长方形的纸分别折出它
的、、,并涂上颜色;二 是判断几个图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表示。课标教材在“做一做”中
只对应安排了一道题,把4个图形的 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练习”中两种版本在题量和题型安排上
无差异,一是涂色表示分数,二是判 断图形能否用分数表示。从以上所列不难看出,新老教材都十分重视
图形与分数的对应关系,都突出了对 “平均分”这一本质特征的认识,都体现了方法的开放性,这较好地
体现了新老教材的传承关系。不同之 处,一是新教材的题量略少,二是在“做一做”中不再安排动手操作,
而是从形象的图形到抽象的数,是 一个逐步抽象与提高的过程,是符合从动作——图式——抽象的概念学
习规律的。
在教学中, 教者都能适当补充一些练习,这是可取的。特别是把同一个长方形分别平均分成2份、4
份、8份,把其 中的一份涂上颜色,让学生用、、表示出来,这不仅强化了分数的本质特征,让学
生感受到量变与质变的 关系,也为分数大小的比较埋下了伏笔,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例证。而一些教师在
练习时,还让学生去折 纸表示
不足取了。
、、、,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阻碍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这就
比 较分析练习的编排,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应是研读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分析教材、吃透教材 ”这个我们曾经熟悉的口号现在已听不到了,是时代发展了不再需要吗?从现实的
情况看,不是不需要, 而是值得我们再度大力提倡的。学习教材的方式很多,有专家报告、教材培训、学
习观摩等,相对于农村 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广大教师富有独特感受的教学经历来看,比较研读是一种简便易
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同中求继承,在异中谋发展,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设计思路,切实把握教
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 于我们实施有效教学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作者简介:章洪,男,49岁,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 省安庆市望江县第一小学教导副主任,现支教于
望江县太慈中心学校。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有十 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多篇
论文获全国和省市一等奖。

2017年立秋-余秀华的诗


百合花代表什么-招商引资工作总结


经典冷笑话-医疗纠纷协议书


关于成长的作文-辽宁省国税局


约翰内斯堡-感恩教育手抄报


成人高考报名网址-学习焦裕禄心得体会


大学生活感想-六年级语文手抄报


贵州师范大学教务网-开学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