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说

玛丽莲梦兔
895次浏览
2020年09月04日 20: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三校生-后备干部考察材料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说
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解说的的是三 年级上册的教材。我主要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三年级
的课程目标;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个部分内 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以及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教学中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第三部分是:一些课后
习题的处理。首先我来说一下三年级的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本册实验教材”)的
研究与 编写,仍然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处理好继承与
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 原则,力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注意符合
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
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 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
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 促进学生
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 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
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 ,数学
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
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
具有内容丰富、关 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 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
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 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 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
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
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提出: 提倡算法多样化 、
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的改革理念等。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 意体
现《数学课程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
择等 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
的。这些概念所表示的 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
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 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 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
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 关量与计


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 生在现
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实验 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毫
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这些 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
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 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
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毫米、分米的引出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测量物品长度的方
法基础上,四边形的特点与分类也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结果。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
动不仅为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
很好的基础。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改革
理念之一。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 些初步的经验。”因此,要“经
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 边具体的事物,
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 br>切联系。本册实验教材注意体现这一理念,不仅利用丰富多采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
现实的、有 趣的学习素材,同时注意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册实验教材在培 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
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
(1)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本册实验教材仍然注意结合各 部分教学内容,提供应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学生生活经验 与数学知识、
数学能力的增长与提高,实验教材注意逐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2)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本册实验教材注意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材。
(3)反映学生的生活内容,提高数学教科书的趣味性。
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学生喜欢的游戏,反映了该年龄段儿童的兴趣爱好。
其次,我来说一下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
本册教材共十个单元,分别是万以内的 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
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 、秒,可能性,数学
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 册
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 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在学习10 0以内的口算
和整百、整千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来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是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
除法的基础。 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
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 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
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 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
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 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
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
具体含义,给学 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
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 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 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
解周 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
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 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 间单位分、
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
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 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
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 象,知道事件发
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 br>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
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 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
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 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
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本册教材中,将认识完所有的 计量单位,结束整数笔算加减法
的学习。同时又是笔算乘法的开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 用。
二、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重视口算计算机基本功的训练;
(2)重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
(3)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
(4)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5)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


三、教材疑难问题解答,
(一)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 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的教学,除了
要求学生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相关的计算以外,更重要 的是建立起相应的长度、
面积和体积的表象以及质量观念、时间观念。对于一些比较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厘米、
分米和米)和质量单位(如克和千克),我们经常借助学生身边的物品帮助他们建立相
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例如,一个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一枝铅笔的长度大约
是18厘米,一袋 盐大约重500克,一分钟大约能跳绳80下,大拇指的指甲盖面积大约
是1平方厘米,等等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如本册教材中的千米和吨,虽然学
生在生活中能经常见 到这样的单位,但无法直接通过用手比一比、用尺量一量、掂一掂
等方式来建立相应的表象。因此,要建 立这样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需要运用间接的
方式,让学生通过想像来加以培养。具体来说,可以有以 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让
学生通过对千米和吨的间接感受来建立相应的观念。例如,让学生实际步行 1千米,数
一数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少时间,体会一下走1000米的疲劳程度。也可以先走100
米,再去想像如果走10个100米,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教学吨的时候,可以让几个
学生尝 试着抬一袋50千克的大米,再想像如果有20袋这样的大米会有多重,也可以让
学生通过观察1吨大米 、1吨棉花大约占多大的体积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第二种方式
是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帮助学生建立相 关观念。例如,告诉学生从学校到附近某一地
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从A城市到B城市大约是多少千米, 告诉学生一辆卡车的载重
量大约是多少吨,告诉学生像鲸鱼、大象这些大型动物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吨。需 要说明
的是,长度观念、质量观念的建立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也不必仅仅局限于数学
课 堂,更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体验、感受,逐步地培养。
(二)“时间的计算”中要求换算,但还没有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怎么处理?
解答:在进 行类似于“3时等于多少分”“5分等于多少秒”的换算时,由于还没有
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不 会计算60×3、60×5。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连加的方
法进行计算,并注
意出题时数 据不要太大。此外,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先教学第六单元,再教
学第五单元,这样,学生可以灵活 地运用连加和乘法这两种方法进行换算
(三)教材第70页的29×8估算成30×8,正好可以解决 问题,如果改成32×8,
仍然估算成30×8,如果仍用估算值来判断,就会发生错误,怎么处理?
解答:与原通用教材相比,实验教材在估算内容的编排上作了一些改变。
首先,估算的内容大 大增加,估算的地位大大提高。从许多角度来讲,估算都是非
常重要的一种计算策略,我们可以将它作为 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工具,也可以作为精确
计算的重要基础,还可用于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大致合理。 < /p>


其次,估算的教学重点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过去,我们教
给学生的是相对固定的估算方法,即先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算式中各项的近似值,再
对近似值进行运算 。实际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
的估算策略,只要能达到解决问题的 目的即可。用“四舍五入”法先求近似值再进行计
算,固然是一种
重要的估算方法,但不是 唯一的方法。在估算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估
算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估算 策略,并能加以解释。具体到第70页
的例2,要使学
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 需要精确计算,用估算就可以了。但也并不意
味着只用估算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所采用的估算策略 对于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否合
适。估算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之一。如本例中,把29估成30,是估 大了,说明
即使有30个同学参加,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肯定是够了。如果把29改成32 ,
把32估成30,估算方法相同,但却还没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少估了2个8,
即 16元,而240元与250元相差10 元,因此钱不够”,这样才算是真正解决了问题。
如果把29 改成23,照样可以把23估成30,这里所用的方法就不是“四舍五入”法,
但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却是 非常有效的。估算过程中,还要考虑估算策略的合理性。
(四)教材第108页例3中的实验结果如果与理论的发生矛盾怎么处理?
解答: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盒
子里有4个红棋子和1个蓝棋子,随机地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棋子,摸 出红棋子和蓝
棋子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如果把以上过程重复若干次,会发现在一般情况下,摸出红棋子的次数比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多,因此,我们说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更大。这种可能
性的大小都是 一种理论上的值,与实验的结果有时会不一致,因为在实验
中过程,有时小概率事件也有可能会发生 ,虽然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例如,在抽
奖活动中,中奖的可能性比较小,不中奖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人 们并不会因为不中奖的
可能性很大就不去抽奖了,而是满心期待小概率事件(中奖)的发生。但是在小学 阶段,
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的可能性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借助实验的结果来加
以 论证。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小概率事件,但如果真的出现了,我们可以用以
下的方式来加以修正 。例如,在实验之前,先不限定重复的次数,如果个别小组出现了
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第一种方法是继续 增加实验的次数,因为从理论上说,实验的
次数增加到无穷大,摸出某种颜色棋子的次数所占的比就 是摸出该种颜色棋子的概
率。第二种方法是把全班所有小组的数据都整合起来,实际上原理与第一种方法 也是一
样的,都是增加实验的次数。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一些浅显的看法,如有不到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名字作文-巴西与中国时差


待我长发及腰完整版-日本研究生入学考试


广告策划文案-2012天津中考物理


交通工程专业就业前景-2015年端午节


英语四级口语考试报名-书评范文


枫叶林-行路难其一李白


待我长发及腰完整版-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人民币对英镑-教师节给老师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