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15高考语文-除夕菜谱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2单元)
(2011-04-23 15:20:38)
转载
坪坝
宋体
蒲公英
草地
朗读
教育
▼
标签: 分类: 教学设计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
《我们的民
族小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
的第一课,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
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一个“情”字贯穿
全文。课文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的顺
序描写了西南
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课文通过描写
这
所民族学校,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
团结。
教学目标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
“坪
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
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师生跟着边拍手边唱。
2、导入:同学们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
花。你们是属于哪个民族,哪一朵花呢?
3、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饰、风俗等。
4、除了这些,你还
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
有关图片、文字资料,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
情况。
5、根据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着重引导学生介绍
课
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并相机出示词语: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
昂族。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早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小
路上走来,他们都高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他们要去哪呢?我们
也跟着一起
去看一看好不好?(板书:我们的民族小学)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三、趣味识字
1、出示
词语: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
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
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指名
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全体读、)
2、游戏巩固生字。
贴字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智慧树上。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3、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字的书写。
四、整体朗读感知
思考:民族小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你喜欢哪一段就重点朗读哪一段。
五、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朗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
上课的?
3、四人小组交流: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猴子,看到小朋
友们
学习这么认真,朗读课文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4、引导体会:“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
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
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用横线画下来,课后
抄写在
积累本上。
5、下课了,同学们怎样尽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你想和他们玩什么
游戏?
6、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能走到一起来上课、交朋友说明了什么?
7、学习第四自
然段: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一边读一边想象,
拿起彩笔,画出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六、加深体会,比赛朗读。
1、学了课文,你觉得民族小学美在哪些地方?你
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
这些美吗?指导体验朗读:
景色美:通过看图体会朗读。
衣着美:指名一学生穿戴上一套白族服饰展现在同学面
前,接受大家的赞美
后,用高兴、自豪的语调朗读。
行为美:结合“同学们向在校园
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
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句子和学生平时的礼仪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用发自
内心的真诚、友好、光荣的语调朗读。
朗读美:如何读得连小动物都被吸引住了。
2、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选
择你喜欢的部分参加朗读比赛,先
在小组进行,再选出代表参加。
七、课后积累
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
八、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在
学校过着快乐的学习生活,课余生活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我们将开展
一次活动,那么,记录自己的课余生
活,该怎样记录呢?
可以用文字叙述,就像写简短的日记;可以填表格;可以用画图的形式…
…
注意边记录边整理资料,准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巧用体验
移情朗读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
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
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
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
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
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
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
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
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
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
课文所写内容
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
学
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
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
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
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
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断
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接着,我又让在坐的全体同
学
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
指导朗读,除
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
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
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
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
的乐趣,从而培
养语感。
2、金色的草地教案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
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
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
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蒲公英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直接板书课题,设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如: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和美句。
2、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新词和课文,正音并推荐组员。
3、展示交流:
⑴ 小组推荐代表认读新词比赛。
⑵ 小组开火车比赛。
⑶
“顺风耳”比赛。教师读词语,学生在词语表中指出这个词语。
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
1、根据设疑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学习。
2、全班交流,感悟课文:
如: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你从哪儿看出来?
课件演示整片蒲公英的景色,观看蒲公
英。说说你看到这样的景色,有什么
感受?你最想再这样的草地上做什么?
如:金色的草地怎么样?
⑴
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课件演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说说此时兄弟俩的心情怎样?用这样的心情读
一读。理解词语“一本正经、
假装”,然后加上动作让学生读一读。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用“有点像……有点像……还有的像……”联系说话。
兄弟俩还会玩什么游戏?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用你的声音来表示吧
!有感情地读一、
二自然段。
⑵ 草地会变颜色: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填空题,同桌互相说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
早晨,花朵( ),是( )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
中午,花朵( ),是( )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
傍晚,花朵又( ),是( )色的,草地就变成( )色的。
学生上台讲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你知道这个秘密后,想对蒲公英说什么?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摘蒲公英”游戏:把蒲公英状的生
字卡片认读后,贴在黑板上,师读
词语,指名学生上台取卡片,并领读2遍。这朵“蒲公英”就作为学生
的奖励。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3、指名演一演:兄弟俩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说草地变色的原因。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蒲公英”?蒲公英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最喜欢的
花?
3、为什么说蒲公英跟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你怎么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1、你心中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快画一画,与同学交流一下吧!
2、学生画画。
3、成果汇报。
四、写字指导
1、默读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办法记住。
2、全班交流。
3、教师着重指导“耍、绒、瓣、察、假”。
4、学生练习写字。
【课后反思】
挥洒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
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
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
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
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
挥洒想
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
在其中的
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
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
、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
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
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
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
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
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
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
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
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如
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
手“老
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
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
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
激情、才华……我的心情
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3、爬天都峰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
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
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去过天都峰的同
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
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
840米,
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
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
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
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
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
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
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
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
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
之前的情景?(1-5
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
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
,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
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
看笔陡的石级,石
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
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
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
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
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
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
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
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
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
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
上,勇于攀
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
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
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
老爷爷能爬上天
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
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
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
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
取)
(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
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
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要善
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爬天都峰>>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爬
天都峰》。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课
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
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
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
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
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
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
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
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
勇气和信心;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
评议,书写生
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
依据
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
读课文;联
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的能
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
会,教师通过“教、扶、放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
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
式,引入课题,质疑: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创设
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怎么样?有
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
陡。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再通过
比较
“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
作用。
(2)朗读课文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
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
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
并用、终于”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然、忽然)并
分角色读“老爷爷和
我”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
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从别人
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
受
介绍给大家。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一课主要讲
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
难爬上天都峰的。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
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
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课堂上,我首先对生字和词语检
查过关,然后就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这
一课中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
老爷爷相互激励
的话语上面。这里重点说一直对于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
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在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如:“峰顶这
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但
是在找一找这些词语时,却碰到了一些困难,尤
其是对于“挂”这个词语,很多
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这里的时间就相对多了些,最后我希望通过知
识的迁
移来使学生理解,我举了《望庐山瀑布》的例子,通过这里的“挂”字来使学生
理解课文
中的“挂”字,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以这
样一来就比较容量理解了,我也认
识到有些东西的学习对三年级刚升上中段的学
生不能太强求了,要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帮助才
能行!
4、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这是
一篇散文,也是本学期学生读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
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
,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
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
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
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
br>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
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
福和快乐;体会一些词句的表达效果;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目标:<
br>
1、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3、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4、认识略读课文,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略
读课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
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
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从而初步掌握
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回忆旧课,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连续学习了几篇有关课余生
活的课文,体会到了课余生活有许多乐趣,
请你说说从《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芭的草地》、《爬天都峰
》三课分别体会到
了什么乐趣?”(学生回忆交流)
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
交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悟
1、简介课型
A、同学们,仔细观察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B、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
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读课文,如第1、2、3课;
一种是略读课文,如第4课。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
,它们在编排上有什么不同?
C、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仔细阅读导读提示很重要
2、导读提示。
自读“提示”,边读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指名读提示,交流
并归纳
出学习要求:
(1)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自主读悟
自读。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
,长
句一下子读不通顺请你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画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
流,有疑问
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地方作个记号。
4、交流收获
<
br>集体交流。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谈谈槐乡的孩子有什么
样的快乐。(让学生知
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引导学
生体会到孩子们所得到的劳动的快乐。)
三、赏读课文,感悟理解
1、细读品悟。再读读课文并仔细想想,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
!”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学生发表见解,全班交流。
A、生:槐乡的孩子真懂事!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生说)
据生答出示句子: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
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指读
—齐读)
B、生:槐乡的孩子真快乐!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生说,余生适时补充)
(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
孩子们以苦为乐。这从对他们唱着快乐的歌,
满载而归,从对他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的描写中可以
看出来。课文中有关
孩子们的劳动场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一点也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感觉,<
br>也说明了孩子们的以苦为乐。)
据生答相应出示句子:
a、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指读-----
赛
读—齐读)
b、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
他们快
乐的歌声。(指读—齐读)
……
C、还有体会“槐乡的孩
子真辛苦!”、“槐乡的孩子真勤劳!”、“槐乡
的孩子真可爱!”
3、抒发感受。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用一句话来表
述!
如:“劳动最光荣!”、“幸福的生活靠双手去创造!”……(同桌互说—
—指说)
4、赏读品味。
A、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
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
流,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句、排比句、描写形象生动的句子,<
br>学会鉴赏等)
B、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
,
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热爱劳动,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能力
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可以是参加公益劳动的
,也可以是帮助
家长做家务的。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板书设计:
懂事
槐乡的孩子
采摘槐米
快乐
劳动是快乐的
勤劳
辛苦
课后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槐乡的孩子》这篇略读课文,也是学生学习、接触的第一
篇略读课文。可以说:本节
课是我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思考。因
此,一节课下来,感想颇多。
因
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
文,品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
是多彩的生活,快乐的生活。首先,上课一开始,
我就让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的三课给他们的感受,把几
篇课文能紧密联系,孩子
们也都能回答出来,深深的让我感受到,自己在前面几节课的功夫没有白下。然
后,通过一个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与前面的文章进行对比,发现课题的不同,
区分精读课文
与略读课文,并再次观察略读课文的特点,发现略读课文的学习方
法,并进行归纳总结。随之,引导学生
利用学习提示学习课文。因此,课堂上把
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
劳和以苦为乐的
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
<
br>!让学生
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谈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
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
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
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
了。
由此可见,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一、学生能够
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
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
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
半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
放手,由各
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二、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三、要给学生
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
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5.《灰雀》教学设计及反思
《灰雀》教学设计
<
br>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第
一课时中,我就力求体
现这一理念,读懂文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接
触文本,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自
己的想法,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语文的方法千变万化,思维方法亦然。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
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师: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
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
声招呼吧!----揭题。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
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
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
大意
2、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三
只灰雀的呢?找出句子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
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
爱”。
3、读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用来度的方式体会列宁的感受。
4、
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
哪里去了呢?
四、自己读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1、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列宁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
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又会到哪儿去找
呢?体验“找遍了……也找不到灰雀”的心情。指导读。
2、引导出示列宁的三句问话:
①“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②“
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③“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细细地读一读这些话,你体会到了什
么?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出列宁的着
急、担心、惋惜和关心,因为它们都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
情感。用一个
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指导朗读写列宁“喜爱灰雀”
的句子。
(二)
那灰雀到底哪儿去了?
请生讨论回答:小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又是他放回来的。
1、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找一找。
体会
(1)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说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那你能读好它吗?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为什么他不敢讲?他在害怕些什么?相机板书:占为己有
谁能读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的!”
①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②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一定会飞回来的!”。
板书:勇于改错的决心
(4)男孩为什么要先捉走后又放回这只灰雀呢?他对灰雀喜
爱吗?小组讨
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2、小结:
是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所以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
来!”
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又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三)列宁是怎样对待小朋友的呢?
1、找到课文中写列宁对待小朋友的句子小声地读一读,再四人小组交流交
流。
体会:(1)“小灰雀,你昨天到哪儿去了?”(师):听到这儿,你有什
么问题?
(例如:列宁为什么微笑?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到哪儿去?
鸟儿会回答吗)
各自练读第3-9自然段,细细体味列宁说这话的意思。
(2)揣摩“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列宁这些话的心情和含义。
把你的体会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3)听到:小男孩说:“他会飞回来的”,“一
定会飞回来。”列宁此时
此刻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带着你的体验来读读句子。
(4)所以列宁微笑着说,(生齐读---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就是这份深深的
爱意打动了孩子的心,让他勇于改正错误,也就是这句不愿伤害
小男孩自尊心的问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列
宁对孩子的爱。
2、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读课文吧!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体验、升华
1、(课件演示)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树林。
看,它
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如果现在你就是树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你会对(列宁或男
孩)说些
什么呢?请在我们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四、扩展延伸
1、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男孩,使
男孩主动送回灰雀,
也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说说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2、个别交流。
五、课后作业:
收集名人故事
教后反思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
,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
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
自己的错
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
仅爱鸟
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
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
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
宁寻找灰雀的过
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
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
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
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
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
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
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
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
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
学生
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
改的思想所
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
想
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
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
,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
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
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
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
他
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
的展示空间,
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
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