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4古诗三首

别妄想泡我
696次浏览
2020年09月05日 01: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腊八节的来历简短-健康小报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根据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 第一课时 -

一、故事导入,介绍作者。
1.出示课件,介绍《山行》的创作故事。(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岳麓山图片。“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是哪座山?——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3.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 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诗文中多指陈讽喻时政之作。有《樊川 文集》。代表作品有《清明》
《阿房宫赋》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配乐范读。要求:听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正音:
径(jìng

jìn) 霜(shuāng

shāng)
..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为什么是“寒山”?“生”“坐”“于”各是什么意思?)
4.结合画面,学生讨论交流疑难字词,教师释疑。
课件出示: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生:产生,生出。坐:因为。于:比。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自由发言)
2.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 ;“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3)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表
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出示秋天的枫树林图片) 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枫树林边想象,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板书:枫林)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诗人觉得 这枫叶比什么
还红?(二月花)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你认为诗人赞美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点拨:注


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枫叶那种不屈不挠 、顽强抗争的精神不
正是诗人所赞叹的吗?
(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深秋时 节,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之所以禁不
住停下车来, 是因为太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晚景。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春花还要红艳。)
四、精读古诗,疑难探究。
“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 片红色使秋天的山林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从中感受到了秋天胜于春天
的生命力。这 句诗表达了诗人喜爱枫林秋景、赞美秋天的感情。(板书:热爱秋天)
五、指导诵读。
多种形式反复读,背诵古诗。
六、课外作业。
根据《山行》画一幅画。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更是美的,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认识作者。
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
1.认识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大文豪,世称“三苏”。其诗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
具一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有《水调 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很欣赏一位叫刘景文的诗人,还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以表达对他的支 持与鼓励。诗人一反悲秋
的调子,反而认为这“橙黄橘绿”的时节为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实在是胸襟宽广 、乐观旷达啊!现在我
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2.理解诗题。
理解“赠”的意思,明确《赠刘景文》就是“送给刘景文的诗”。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
2.教师正音:
赠(zèng

zhèng) 擎(qíng

qín) 残(cán

chán) 橙(chéng

chén)
....
3.学生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尽:完毕,这里指凋谢。擎:举,向上托。残:残败,枯萎。犹:还,尚且。
5.师生交流,划分节奏。
赠 刘 景 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理解古诗,疑难探究。
1.荷尽已无擎雨盖。
师:什么是荷尽?(荷花凋谢)什么是“擎雨盖”?(遮雨的盖子,这里指荷叶。)(出示图片)
由此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秋)
2.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还 可以从哪里看出来这首古诗是写秋天的呢?(点拨: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开败了的
菊花)
平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组词,根据词语
来选择合理的解释。)
课件出示:霜,指附着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上的白色微细冰粒,是 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降至0℃
以下凝结而成的。
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看课文插图)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点拨:傲霜——傲视风
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菊花和荷花情有独钟 ,说品
德高尚的人“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人淡如菊”。(齐读两句)(板书: 歌颂气节)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是深秋时节;“好景”,即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荷叶原来像撑开的 雨伞,到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虽然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
枝却带着傲骨,仍挺立 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时节一定是萧条无味的,可苏轼却说:“一
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 绿时。”(板书:充满乐观)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荷花凋谢,连那遮 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在傲霜凌寒。一年中最好的光
景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 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5.师:此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前两句写残景,“荷尽”“菊残 ”描绘出秋末的萧条景象;后两句议好景,
揭示了赠诗的目的,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暂 时的,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全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处于窘境中的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 第三课时 -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秋天景物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生答)
2.师:秋天是一个美 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愁思的季节。宋代有位诗人叫叶
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 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夜里,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夜书所见》。“书” 即“写”,题目的意思就是“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大家想知道作者写
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这首诗。(板书诗题)
3.介绍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 人,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
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 ;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代表作品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流利。
2.教师正音:萧(xiāo

xāo) 挑促织(tiǎo

tiāo)
..
3.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4.课件出示古诗节奏,读好停顿。
夜 书 所 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3.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四、精读古诗,疑难探究。


1.认真读前两句诗,体会诗人心里的“寒”。
诗的前两句写景,这两句用“萧萧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实际上是用来
衬托诗人客居心境的凄凉。(板书:凄凉)
2.请大家默读后两句诗,边读边结合插图和注释 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这些情景有什么作用?有
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在这深夜里,诗 人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亮着,料想是有孩子们在捉蟋蟀。儿童的无忧无虑、
天真自在,更加反衬了 “客”的孤寂与无奈。这样的情景让人忍不住想问,诗人是否想起了他的童年
生活呢?(板书:孤寂、思 乡)
3.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该诗以动衬静,以景衬情: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 夜的寂静;以儿童夜挑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
他乡的悲情。)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找来读一读。
泊 船 瓜 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 诗 三 首
寒山 石径


远景{

山行
白云 人家
热爱秋天


{
近景——枫林
}
荷尽无叶

秋末的特征{
}歌颂气节


菊残傲霜
赠刘景文赞赏

橙子金黄

}充满乐观


收获的季节{

橘子青绿
{}
勉励

见:梧叶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凄凉、孤寂、思乡


{
感:动客情
}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色,但是 表达的感情却大不相同。三年级的古诗教学,本应重视指导学
生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 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而且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无
法体验。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不能单单逐句理解 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诗人的经历
与抓住诗句的语言美进行感悟。

初三毕业作文-51长假


广元市人事考试网-淘宝双11活动规则


好奇心作文-喜讯怎么写


个性文章-怎样写申请书


小龙猫-高考满分作文大全


武大录取分数线-骨干教师工作总结


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转正自我鉴定范文


苹果醋的功效-高校毕业生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