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新北师大版5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笑话短信大全-王俊凯中考成绩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新版)配
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
第二单元 轴对称和平移
第三单元 倍数与因数
整理与复习
第四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
第六单元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数学好玩
第七单元 可能性
总复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
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
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
升了一个层
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
初步的数学知识
,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四年
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
大部分学生学习
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本校
和转入的同学)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我在教学
中,在面向全体学生
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 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 。 “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
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
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
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
识。
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
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 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
br>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
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
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
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
和
因数,能在 100 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能找出
10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
2、3、5
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 2、3、5 的倍数的特征,知道
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
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
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
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1
3、第五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
初步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以及能初
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习分数的再认
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
数、约分
、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
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
分数教学的重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能
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
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
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 10 以
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
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轴对称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
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
br>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平面
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
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
算的方法等。
3、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
形面积的计算与生活中各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在第二单
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
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
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
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让学
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教学目标与要求
2
1、体会“数”中,
体会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猜测、验证等
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通过观察、操作、
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体会用多种方
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渗透“化整为零”的策略。通过操作、旋
转、平
移等探索活动,体会“转化”思想,并能用符号和语言进行表达,提
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
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现实生 活中的问题。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建立模型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
用的意识。
5、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图形与数的关系,发展归纳与概括能力。
6、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并能获得解决问题
方法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主要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
2.加强直
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感受成功的体验。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
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
打下基
础。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尊重学生个体
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
实践中学会学习。
4.注重培
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梳理所
学内容;对错题或活动过程的进一步反思,鼓励学
生发现和提出新的
问题;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分享算法多样化;进一步追问
算理的解
释;
5.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注
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
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
教学进度安排表 学年度第一学期
科
目
上
课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数学 班级 五年级
教科书名 数学
五年级上册北
师大版
75考
2次
节 试
计划课时实际进
数
2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3
4
度
称
每周课 总课
6节
时数 时数
教学内容
一、小数除法
一、小数除法
一、小数除法
二、轴对称和平移
三、倍数和因数
三、倍数和因数
三、倍数和因数
四、多边形的面积
四、多边形的面积
整理和复习
期中测试
五、分数的意义
五、分数的意义
五、分数的意义
六、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组合图形的面积、
数学好玩
七、可能性
整理和复习
期末总复习
期末考试
年 月 日
时间
4
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
第一节 精打细算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
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
同。(被
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
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
的牛奶单价。
引导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
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
法。
5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
用?
学生可能会将
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
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
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
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
胆放
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
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
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
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
11.5元平均
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
看作10
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
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
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
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
br>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
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
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
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
算方法;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
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
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
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6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
要注意的?
[板书设计]
精打细算
甲商店:11.5元=115角
11.5÷5=2.3(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打扫卫生
[教学内容] 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
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
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7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
18.6元,
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
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
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
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角里有
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
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8
<
/p>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
后点小数点,添
“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
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
千米,蝴蝶每
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教学反思]
第三节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教学内容]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第7~9页)
9
[教学目标]
1
:通过打电话的情景,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法是小数的小
数除法,去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字与
生活的密切关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法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体会转化的教学思想。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认识小数
除法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的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竖式计算:
0.48÷4 6.3÷7 240÷60
4800÷400
二、情境激趣,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发现数学问
题。
引导学生发现
笑笑和淘气打电话,笑笑打国内长途,每分钟0.3
元,共花5.1元;淘气打国际长途,每分钟7.2
元,共花54元。谁打
电话的时间长?
2、先估计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①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②分组汇报估算过程;③评价
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合理性。
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①国际长途每分7.2元,
大约是国内长途每分0.3
元的二十几倍,如果笑笑和淘气打电话的时
间相同,那淘气的电话费总价应该是笑笑电话费的二十几倍,
但是54
元大约是5.1元的10倍,所以笑笑打电话的时间长; ②5.1大约有十
几个0.
3,那么笑笑打电话的时间是十几分钟,而54里没有10个7.2,
那么淘气打电话的时间一定不到1
0分钟,所以笑笑打电话的时间长。
10
3、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5.1÷0.3 54÷7.2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试算5.1÷0.3
思考:用你认为合理的方
法计算;除数是小数是否可以转化成整
数?怎样转化?应用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围绕前面提出的要求,展
开做好记录。
全班共同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并进行算法最优化,可
能会出现的几种算法:
把0.3元化成
3角,5.1元化成51角,变成了51÷3是我们以前
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51÷3=17(分
)
把除数0.3变成整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
10倍变成51,被除
数的变化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51÷3=17(分) ??
对比几种方法的异同,找出相同点:都运
用了转化的思想,把除
数变成整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除尘,利用已有知识经验
解决
问题、学习新知识,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为学生形成较强
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商不变的规
律的应用。 5、应用算法,
明晰算理。 竖式计算57÷7.2= (分)
教师巡视并对发
现的计算中的错误,全班同学一起进行纠错。强
调竖式的写法,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后,除数扩大了10倍
,那么被除数
也要扩大10倍,就在整数后面添0。
你采用的什么方法来检查?(运
用估算和乘法来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教材第8页试一试。
3、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5题。
4、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7题。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示大家注意什么问
题? [板书设计]
谁打电话时间长
11
笑笑打电话的时间:51÷3=17(分)答:
淘气打电话的时间:57÷7.2=7.5(分)答:
[教学反思]
第4节 人民币兑换
[教学内容] 人民币兑换(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
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2:能够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求积,商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过
程]
一、情境导入,切入主题
出示情境图:美国小朋友玛丽给小红寄来一本6.7美元的故事书。
引导学生: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美元是什
么意思?
换成人民币是多少钱呢? 怎么换成人民币呢?
师:美元就是美国的货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
货币,比
如美国的美元、日本的日元、泰国的泰铢??为了便于各国货币之间的
流通,其他币种
和人民币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比率进行兑换。这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兑换人民币”。
二、引发思索,探究方法 (一)美元
兑换人民币
1、6.7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多少元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知道什
么呢?
2、课件出示2012年10月某天中国银行公布的关于其他币种和人
12
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从这个表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1美元兑换人民币6.31元,那么2美元
就是2个6.31元??
4、借助比率,独立试做。列式:6.31×6.7
5、组内交流:为什么这么列式?积最多应该是几位小数?
6、总
结: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 (二)人民币兑换美元
1、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
你们会兑换吗?
出示问题2情境图: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到银行兑换
多少美元?
2、回忆学法,完成上题时,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
是怎么解决的?
3、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三)求积、商的近似数
1、对比两道题的结果,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点:都保留了两位小数;不同点:一个是乘
积,一个是商。
2、总结求积、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积取近似值先精确计算,再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
br>情况取近似数;商取近似值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
取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3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第14页第4题。
[课堂总结]
出示2005年9月某天中国银行人民币兑换比率,对
比2012年的人民
币汇率,你想说点什么?你学会兑换人民币了吗?
怎样兑换? [板书设计]
人民币兑换
美元兑换人民币
6.31×6.7=42.277≈42.28(元)
人民币兑换美元
600÷6.31≈95.09(元)
13
[教学反思]
第5节
除得尽吗?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
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
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
和被除数 、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
br>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
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
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
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
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
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
14
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
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
得又准又快。
3、学
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
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
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
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
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
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
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
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
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
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
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
如
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24.333?,
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试着将
24.3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
小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本节
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15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教学反思]
第6节 调查“生活垃圾”
[教学内容] 调查“生活垃圾”(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
则混合(以两
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
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
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
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
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
材情境
图) 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
: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
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
3.5
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
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16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
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
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
多少千克生活垃
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
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
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
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
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
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
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
周末每
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
吨生活垃圾? <
br>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
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
混合运
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
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教学反思:
17
第二单元
轴对称和平移
教学内容 轴对称再认识(一)
教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形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
学 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目
2、通过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
标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
二、探讨
三、生活
中的图
形。
四、动手
做。
五、巩固
与提高
个性调整
出示剪纸、平面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
图形。
1、看过这么漂亮的图形,想不想自己动手
做一做?
2、折一折,剪一剪。
3、明确什么是对称图形?了解“对称轴。”
4、画一画
18
教学反思
19
教学内容 轴对称再认识(二)
教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形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
学 在的对称现象。
目 2、通过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
标
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
二、探讨
三、生活
中的图
形。
四、动手
做。
出示平面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个性调整
1、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
房子,他画的对吗?
2、讨论并说明理由。
3、请你画完整,在小组内说说你画图的依据或
方法。
20
五、巩固
与提高
4、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21
教学内容 平移
教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
学 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目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
标 的图形。
教学重点
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
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看一
看,初步
感知平移
与旋转。
二、说一
说,丰富
对平移与
旋转的认
识。
三、画一
画,掌握
平移运动
的特征。
1、看书中的三幅图,了解什么是平移。
2、观察并讨论:
3、讨论:平移时应注意什么?
4、按要求画一画:
22
四、巩固
练习 完成书中26页题目。
教学反思
23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教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
学 用。
目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
标 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平移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体会平移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欣赏
图案。
二、说一
说
三、画一
画
四、练一
练
五、实践
活动。
个性调整
出示书中的图片,学生观察。
1、独立涂色,然后同桌之间说说图案是怎
样得到的?
2、找出对称图形,说出对称轴。
3、议一议复杂图形的构成。促成学生形成
一种以简驭繁的设计图案的理念。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
①学生先观察,独立思考,然后通过讨论得
出绘图的
策略:根据对称轴,找图形特征点
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各对称点。
②学生掌握策略下独立绘图。
2、继续画下去。学生独立完成。
1、图案设计。
用自己带的一片树叶或其它图案,通过平移
或旋转设计新的图案,并涂色,可进行评比
展示。
2、根据附页中的图4通过对称、平移、旋
转来设计图案。
1、收集一些图案,在小组内说一说。
2、用纸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
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制作“雪花”。
教学反思
24
第三单元 倍数与因数
教学内容
倍数与因数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教学目标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
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情境
导入,探
索新知
二、看书
质疑
1.将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并
提出问题。
揭示概念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请同学们
观察这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呢
?
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呢?
引导学生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
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数?
2.认识倍数与因数
再次引导观察情境图思考。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
哪些信息?
列出乘法算式:5×4=20(元)
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5×4=20中,5和4是什么数?
20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5和4是乘数,20是积,关系:乘数×乘
数=积
指出: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当我们探讨乘法算
个性调整
25
三、巩固
应用,拓
展提高
四、全课
小结:你
有哪些收
获?
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
数,4和5是20的因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你能根据乘法算式18÷6=3这个算式来确定两个
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吗?
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3、找因数和倍数
观察第3页上的“找一找”,然后全班交流方法。
找7的倍数。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内容,巡视并答疑。
1、课本第3页第3题。
2、游戏
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张卡片,
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
上的数倍数,你就可以出教室,但要到讲台前大
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
或几是几的因数”。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5
×4=20
像-3、-2、-1、0、1„„这样的数是整数。 20
是4和5的倍数。
自然数范围内(零除外)。 4
和5是20的因数。
教学反思
26
教学内容
5的倍数的特征
让学生经历探索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5倍数的特征,能熟 练
教
1.
学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目
标
2.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导入
1.5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索
(1)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教科书第4页
新知
的数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上记号,找出5的倍数。
(2)观察、思考: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合作交流:是5的倍数要具备什么条件?在
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验证: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较大数,对观察、发
现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猜数游戏:同桌两人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数,
另一个同学说出是否为5的倍数。
2、用0、5、8组成三位数,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 )
四、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个性调
整
27
板书设计: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
教学反思
28
教学内容 2的倍数的特征
教
1.让学生经历探索2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特征,能够熟练的判断一个
学
不是2的倍数。
目
标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教学重点
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
怎样能迅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 的倍数?
导入
1.2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索
(1)2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请在书第4页找出2的倍数。
新知
(2)观察、思考
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交流:是2的倍数要具备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归纳: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
验证:说出几个较大数,进行检验,看是否正
确。
2、奇数、偶数
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
进行你问我答练习。
3、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的数
的特征
三、巩固应
观察以上2的倍数里,哪些还是5的倍数?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用,拓展
1、用0、5、8组成三位数
提高
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 (
)
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 )
使这个三位数既有因数2,又有因数5
( )
3、教材第2题:说明理由。
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
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
好装完。”
板书设计:
2的倍数的特征
29
全课小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
结: 数。
是2 的倍数叫偶数。
不是2 的倍数叫奇数。
教学反思
30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教
1、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学
2、能够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类推出其他相关倍数问题的解
目
决方法。
标
教学重点 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
复习巩
固。
活动二:
探索研究
3的倍数
的特征。
活动三:
试一试
个性调
整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
说一说他们的特征么?指名说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
书在黑板上。)
3、说说同时是2和5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
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
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会猜想:个
位
上是3的数就是3的倍数„„
1、你们的猜想对吗?在书上第6页的表中,找出3的
倍数,并做上记号。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完成,看谁
找的快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
学说说你的发现。
3、建议学生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看
4、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
下。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 45 53 87 36 65
1、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自己独立完
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36 17 54 71 45 48
2、准备卡片:3、0、4、5 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
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1 )是3的倍数。
(2 )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1
活动四:
练一练
活动五:
实践活动
全课小结
(3 )同时是3和5 的倍数。
(4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边摆边想,再交流
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 (2)30、54 (3)30、45 (4)
30
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并涂上颜色。可以在自主实
践以后再交流。
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32
教学内容 找因数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
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
有因数。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
教学重点
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
教学难点
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个性调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整
(一)创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
设情境,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
激情导入
(二)合
作交流,
探索新知
活动一:合作探究。
(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 教师巡视)
1、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方形?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2、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这6
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4、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2共有几个因数?
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5、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说得非常
好,通过
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
教
学
目
标
33
活动二:勇于尝试
1、同学们用刚才学的方法,能否分别找出9和15的因
数呢?
(学生一边拼长方形,一边找9与15的因数)
2、9的因数有哪些?15的因数有哪些?
3、9和15的因数中哪几个因数是相同的?
活动三:比本领《看谁找得快》
同学
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
请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投影展示1、2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活动四:画一画,找一找。
同
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能不能在小方
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第9页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
画,并把因数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
评价。)
活动五:应用找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
成几行?
1、同学们能不能利
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排队问题
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2、谁能介绍不同的排队情况。一共有几种排法呢?
3、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
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
实际问题 。
(媒体演播:春天到了,同学要去一块长方形的空地上
34
植树,学校一共运来64棵树苗,怎样栽树苗才能合理
(三)应
美观呢?)
用拓展。
1、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好吗?
2、谁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把这一道题总结一下呢?利
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排队、植树、排
桌子、分小组等等。
(四)总
结与评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价:
教学反思
35
教学内容 找质数
教
学 1.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目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标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
教学重点
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个性调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整
(一)游1、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
戏学知
要求: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
小组小正方形的个
数都不一样,请你用上袋中所有的小
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
哪个
组设计的方案最多,请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在张
纸上。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2、汇报:可能的情况:(1)1 × 9
3 × 3
(2)1 × 24 2 × 12
3 × 8 4 × 6
3、那第二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军。你们
同意吗?为什么?
(有11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
因为只有一种设计方案)
板书: 1 ×
11 11
4、还是这11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
设计方案吗?
5、哪个组也遇到了和他们组同样的困难?板书:29、7、
13、17。
36
(二)游
戏练知
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只有1和它本
身两个约数)
板书:29、7、13、17的约数。
6、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它们都有两个以
上约数)
如果重新比赛,让你
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们
肯定不会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选择11、29、7、13、
17呢?(因为它们只有两个约数)
7、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数的约数的个数,我这还有
几
袋小正方形,(出示信封1-12),请你马上写下它们
的约数。请你仔细观察约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
分类。
(小组讨论)
汇报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 ②按约数个数的奇偶性
分类
③按约数的个数分类
8、如果按个数这种分法
要分多少类啊?能不能再概括
分一分?你能给这两类数取个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
说什么叫质数
、合数?
9、你们按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成质数与合数,
那么“1”怎么办呢?板书:“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
数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质数和合数,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做
游戏,好吗?
1、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师质数还是合数了吗?
课件出示数1、2、3、23、31、
33、49、51、37、41、
47、25、63、74、36、70
37
(三)全
课小结
刚才有的组在选择时非常快,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
吗?
2、猜电话号码
要求:每个同学每次要听清楚老师说什么。认真做好
记录。
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10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10以内最小的质数。
10以内最大的质数。
10以内最小的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以内最大的偶数。
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38
教学内容 练习
教
1、练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学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目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标
教学重点 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集体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的
二、第
题
三、第
题
四、第
题
五、第
最大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2
可以
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
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
、2、3、6、
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有4种可能:9、18、
27、54
。
3
独立完成之后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可以先判断奇
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
4
第1项结论是5,第2
项结论是13和2 ,第3项结论
是36或92。
先解决第1个问题,交流一下你
是如何思考的,可
5
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
个性调
整
39
题
六、第6
题
七、猜数
游戏
解决,6、5、3都是9
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
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2问是引导思考90还有
哪些因
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一下生活的实际,如每
盒里装2瓶、9瓶、10瓶都是比较合理的,但每盒里装
90瓶就不太合理了。
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发现规律:“3个连续的自然
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
要求:每个同学每次要听清楚老师说什么。认真做好
记录。
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10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10以内最小的质数。
10以内最大的质数。
10以内最小的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以内最大的偶数。
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你有哪些收获?
八、全课
小结
教学反思
40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
教
学
1、通过整理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目 2、通过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标
教学重点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整理
复习第
一、二、
三单元
二、整理
复习第单
元
三、练一
练:
让学生先罗列出所学知识,再组织归纳,明确联系
所学的面积公式,讨论他们之间的联系。
1、第1,2,3题:罗列符合条件的数,然后进行筛选。
2、第4题:先摆一摆,再总结规律。
3、第5题:指名分析错误原因
4、第6题:注意估商的方法。
5、第8题:独立做、再讨论。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的画
法。
6、第9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2、3、5的倍数的特
征。
7、第14题:寻找“
万能钥匙”的基本策略是筛选法,
本题先根据是两位数而且是5的倍数这两个条件,这
个数可能
是:95,85,75,65,55,45,35,25,15。
再根据“所有因数的和为48”这一条
件,排除“95、
85、75、65、55”这五个数,接着求“45、35、25、
15”的
所有因子,直至寻找到符合条件的数。答案是:
35。
个性调
整
41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
教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目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标
教学重点
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
教学
二、归纳
比较的方
法:
三、练习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
同学进行交流。
(1)平移 (2)分割 (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1.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都可以。
42
个性调
整
四、全课
小结
3.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4、17页 第4题。
5、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图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43
教学内容 地毯上的图形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
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4、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
生活密切相关。
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
教学重点
样性和简便性。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出示
图形,让
学生观察
讨论
二、练一
练
三、全课
小结:
1.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图形有什么特点?
3.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小组
讨论
(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
(3)分割数格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
个图形的面积?
2.下列点图上的面积是多少?说如何分割?为
什么这样分割?
3.总结:求这类图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应注
意什么?
4、19页第3题第二部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个性调整
教
学
目
标
44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认识底和高
教
1.通过动手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学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目
3.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标
教学重点
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画高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谈
话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
什么形状的餐桌?
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
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
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
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
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
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
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
锯呢?同学们帮帮
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
个性调
整
45
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
了老师的忙!
(二)认
1、出示平行四边形。
识“高”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
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
直等关键词)
(3)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
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
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2、出示三角形
(1)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学习,猜一
猜我们要对这个三角形做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
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3)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着画一画三角形的高。教师
巡视指导。
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
用三角板画
,画出的高更精确。
3、出示梯形
(1)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3)画梯形的高
4、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
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观察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
46
(三)练
习巩固
(四)全
课总结
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
组内互评,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
高,说说他们的发现。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
吗?
:
教学反思
47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激发
二、尝试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
图形?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
br>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1.用数方格的方
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
(2)投影出示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
宽是多少?
(3)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
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
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你发现了什么规
律?
个性调
整
教
学
目
标
48
三、应
用实践
四、全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
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
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模仿操
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汇报。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
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
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
S=a×h <
br>(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
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
平行
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
(3)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宽3.5厘米,长4.8
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得数保留整数)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
49
课小结
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计算时注意
哪些问题?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
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是怎样推导的?
教学反思
50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
积。
2.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激发
二、尝试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1.出示平行四边形 高1.5厘米,长2厘米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
们学过哪些方法?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
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
用数方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
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哪些计算方法
呢?(揭示课题)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1)核对数方格的结果。
(2)如果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能不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找出一个公式来?
(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同,按角可以分为
三种,是不是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br>我们分别验证一下。
2.用直角三角形推导。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
些图形?自由拼图。
(2)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我
们不会计算?
教
学
目
标
51
(3)利用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求
三角形面积?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想一想,每个直
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
系?引导学生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一半。
3.用锐角三角形推导。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
边形吗?学生试拼。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两个
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2)怎样操作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哪点
不动?哪点动?旋转多少度?怎样平移?
(3)对照拼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归纳、总结公式。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
三、应用实践
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面积的一半。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加上“除
四、全课小结 以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字母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表示
为:S=ah÷2。(板书)
1.教学例题:
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
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
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
52
教学反思
以2”?
2.利用公式求方格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今天有何收获?:
53
教学内容 梯形的面积
教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目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
标
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激发
二、尝试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
的?为什么要“除以2”?
2、指出下面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3、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
br>积计算公式,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我相信
大家一定也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
形,
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
1.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
全
一样的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吗?拼拼看。
2.学生操作,互相讨论。
3.根据讨论结果,完成80页书空,并计算出
复习(3)的面积。
4.汇报结果。
①操作过程。先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再
使一个梯形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使梯
形的上下底成一条直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
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
到成一
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
③这个平行四
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
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
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一半。
54
三、应用
四、全课小
结体验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板
书)
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④计算过程中“3+5”表示上、下底之和,
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
要加
上小括号。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
“除以2”?
⑤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
能拼成什么图形?
点拨:能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
平行四边形。
4.字母公式。如果用S表
示梯形的面积,用
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
示为:
S=(a+b)h÷2 (板书)
5.小结: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为什么要“除以2”
1.出示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
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
1.4米,
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
米?
①拿出渠道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
横截面是一个平面。
②生试做。
③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
以2”。
2.做一做。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
边形。
55
教学反思
4.练习
(1)让学生用铅笔代替圆木或钢管摆成图中
的形状。
(2)根据公式求出总根数,说一说是什么道
理。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梯
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6
教学内容 练习五
教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熟
学
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目
标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基本练习 1.回答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
二、指导练习 怎样推导出来的?
1. 练习: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⑴独立审题,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⑵师巡视,看同学们在计算书三角形和梯形
的的面积时是否注意了“除以2”
三、攻破难题
⑶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生独立审题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
积,注意单位的换算。
1.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
米,下底长45米,面积是759平方米。它
的高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2.
17题:已知右面梯形的上底是20厘米,
下底是34厘米,其中涂色部分的面积是340
平方
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3.在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
的是什么图形
?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厘米?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57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
教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
学
的密切联系。
目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标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个性调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整
一、谈话活动:
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
引入,教全部的12吗?你准备怎么拿呢?其他同学注意观
学新课。 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
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
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
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一下。
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原来分数还
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58
二、练一
练
三、巩固
练习
1、看书说理,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
多吗?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
吗?
1、独立完成1、2、3,体会分数之间的关系,说说发
现了什么。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举例说明。
3、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4、思考:小红和小明都吃了12块蛋糕,谁吃的多?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12---------4枝 整体“1”不一样
12
---------3枝 分数所表示的具体的数量
也就不一样
教学反思
59
教学内容 分饼
教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
学
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目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
标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
教学重点
系。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
教学难点
系。
个性调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整
活动一:
1、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去经,这天八戒化缘得到了3
分一分
个饼,这下八戒可发愁了:“3张一样大的饼分给4
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2、先独立思考,再用圆形纸片代表饼,剪一剪,画
一画,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一种分法:先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
4分之一,3张饼分完,每人共得了3个4分之一,
就是4分之3。
板书:14+14+14=34
第二种分法:先把3张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
每人分到3个4分之一的饼,合起来就是4分之3。
3、这里的4分之3表示什么?
4、同学们非常能干,帮八戒解决了难题。如果有9
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可能
会有两种答案)
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可以先分1张,每人
4分之一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4分之一就是4
60
活动二:
试一试
分之9。
师:4分之9在这里表示什么?
可以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4分
之一张,合起来是2张加上4分之一张。
2张加上4分之一张,写成分数就是:2
14,读
作:二又四分之一。二又四分之一在这里表示什么?
每人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吗?也就是4分之9等
于2又4分之一。
5、观察4分之3
、4分之9、2又4分之1这三个分
数,你有什么发现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
小于分
母 分子大于分母)
6、在数学里,我们把分数分为两类,把分子大于分
母这类分数叫做假
分数,把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
真分数。
7、你能举例说出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吗?先说给
同
桌听听。谁来说一说?(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分子和分
母相等的分数,教师可问:“4分之4是
真分数还是假
分数?)
8、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也属于假分
数这一类。
观察真分数和假分数
,你还发现什么特点?(真分数
小于1,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还有一种是带有整
数的分数)
在假分数里,像2又4分之1,1又4分之3这样的分
数叫做带
61
分数。
活动三:第一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
课堂练
习
四、课堂
小结
部分。
第二题: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
分数。
第三题:在直线上的方框里填上假分数,在下面填上
带分数。
1.独立练习练一练1、2、3集体校对。
2.判断(1)真分数小于1
(2)假分数大于1.
(3)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分数.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教学反
思
62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
学 的商。
目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
标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设置
疑问,揭
示课题
二、创设
情境,引
导探索。
个性调
整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4÷5=
80÷5=
3÷7= 5÷10= 4÷9=
归纳分类: 36÷6
和80÷5的商为整数;
4÷5和5÷10的商为有限小数;
3÷7
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
以用分数来表
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
数与除法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国庆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国庆节,学校要组织全
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
为单位
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语文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
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
西了,具体怎么
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计划吗?
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 食品数量 班级人数
平
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 50个 58 50÷58
饮料 49瓶 58 49÷58
花生 8千克
58 8÷58
上面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
来表示,
能否用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
63
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1)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
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
br>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
br>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
每人能分得多少?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
数表示)
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
我们用分数来表
示它。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
几分之几?上面的算式1÷
3的商可以用分数13表
示了,
(2)小组讨论:1÷3=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
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
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
代表自己的小组
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 除数
(
4)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
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3.,巩固关系
国庆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
饼,想和
语文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
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
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
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
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
64
三、总结
提升,归
纳关系
四、练习
实践
五、课堂
小结
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
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
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
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
3÷4= 34(张)
答:每人分得 34
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
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
除法算式中的被
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板
书:a÷b= a b
(b≠0)
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
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
么?
(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
母不能为零)
1、说一说
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
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
于除法
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
话对不对?
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
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1、练一练1、2、3题。
2、拓展练习 7÷13= 713 =( )÷(
)
( )÷9= 34 =( )÷
26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
65
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a b (b≠0) 3÷4= 34
(张)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答:每人分
得34张饼。
教学反思
66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
学
1、进一步理解分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目
2、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标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假分数带分数互化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
二、练一
练。
三、活动
1、举例说说分数的意义。
2、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3、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1、2题,学生填写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
思考方法,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中第2题的
,
说说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第3题,用分数表示没涂色的部分,比较两个分
数的
大小。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说说比较分数大
小时是怎样思考的。
第4题,先解决第1个问
题,收集有关信息,再
根据分数的意义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引导
说说“还能用分数表
示什么”。
第5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
化成假分数。
第6题,在○里填上“﹥”“﹤”或“﹦”。
第7题,按要求在圈内填上适当的分数。
第8题,观察今年的年历,并填空。
个性调
整
67
组织学生设计一张数学手抄报,设计好后,说说
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
思
68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
目 不变的分数。
标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创
设情境,
引起学生
参与兴趣
(二)探
究新知
个性调
整
出示三只可爱的小猴图片,故事引入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
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
第一只小猴
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
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
,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
第三只小猴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
于是,猴王又
把第三块饼平均切12块,分给第三只小
猴三块。
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
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验收
后得
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聪明的猴王
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
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有什么规律吗?
1、 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 折 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的长方
形纸,把每张纸都看作一个整体。
用手分别平均折成
4份、8份、16份。
(2) 画
在折好的长方形纸上,分别把其
中的3份、6份、12份画上阴影。
(3) 剪
把长方形中的阴影部分剪下来。
(4) 比
把剪下的阴影部分重叠,比一比
结果怎样。
2、 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69
(三)练
习实践
四)全课
小结
(1)
通过动手操作,谁能说一说图中阴影部分
用分数表示各是几分之几?
(2)
你认为它们谁大?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
一边讲一讲。
(3)
既然这三个分数相等,那么我们可以用什
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 这三个分数
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
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
吗?请小组讨
论。
(5) 汇报讨论情况。
(6) 启发点拨。
A.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
现了什么?
B.分数的分子、分母都
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
都可以呢?请举例说
明。
板书: (零除外)
C.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都、相同的数、零除外)
(7)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A.
思考:要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分子怎么变?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B.
让学生讨论后独立解答。
(8)讨论: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
猴子要8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呢?
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口答后,要求说出
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34=68=1216
70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
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反
思:
71
教学内容 练习六
教
1、进一步理解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学
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目
2、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标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
二、练习
三、实践
活动
四、全课
举例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举例说说什么如何找最大公因数?
说说如何约分。
个性调
整
第1题,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方法,渗
透集合思想。
第2题,练习约分,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数约分,再
连一连。
第3题,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4题,先找出分数,并说思考方法。再提出一些
问题。
第5题,开放题,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
示。
第6题,本题先要帮助学生理
解题意,思考:选择
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出实质是要求24和30
的公因数。30和2
4的公因数是1、2、3、4、6,因此,
可以选边长是1dm、2dm、3dm、4dm、6dm的方
砖。
先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分
72
小结
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然后设计表格,用
分数知识交流。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73
教学内容 找最大公因数
教
1、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学
2、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
目
公因数。
标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的时候学习了找一个数的
个性调
整
找最大公因数,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找因数的比赛,好吗?
因数
同桌互相比赛,一个找出12的全部因数,另一个
找出18的全部因数,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你是怎样找的?
12=( )×( )=( )×( )=( )×
( )
18=( )×( )=( )×( )=( )×
( )
或者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学生反馈答案后,师出示两个集合圈:请在书上的
这两个集合圈中分别填入12和18的全部因数。
出示两个相交的集合,提问:这两个集合和上面两
个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这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你是怎样想
的?说说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
,小结:这里填12和18公有的因
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
74
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在书上相交的集合圈中填出12和18的最大
公因数。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活动二:除了用上面的办法,你还有没有办法找出它们的公
练一练
三、全课
小结
因数?
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
方法。
完成第一题:出示8和16,找一找它们的全部因
数。
提问:8和16这两个数有什
么特征?你能找出它
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明白,16是8的倍数,
所以它们的最大公因
数是8。)
完成第2题:出示5和7,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全部
因数
提问:这两个数
有什么特征吗?你有什么办法直接
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吗?(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第4题: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因数。
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
公因
数。先让学生自己写一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
的。
数学探索:在表中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
75
4的最大公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找一找1,2,3,4,5,-2
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
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1×12=2×6=3×4 12的因数:1、2、3、4、
6、12
18=1×18=2×9=3×6 18的因数:1、2、3、6、
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
其中最大的是6
:
教学反思
76
教学内容 约分
教
学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目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标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
做一做
复习:下面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几?23 1015
1215
812 47 3060
今天我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对分数进行
进一步地探索。
出示“做一做”:你会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板书:13 26 412 812
请你观察上面几个分数,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可能会说:这几个分数都是相等的。
为什么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一样,分数
的大小却是相等的?你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释同
学的发现吗?
生可能会有两种方法:
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
824=8÷224÷2=412
412=4÷212÷2=26
26=2÷26÷2=13
个性调
整
77
活动二:
试一试
三、全课
小结
把824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2得到
412,根据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不变,所以824=412。
二、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824=8÷824÷8=13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
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现在1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像13这样不
能再约分了,叫做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有时要约好几次,也
可以这样写。
把1648
化成最简分数:你是怎样约分的?化成
的最简分数是多少?完成练一练第1题:圈出最简分
数,
并把其余的分数约分。
第2题:猜灯迷,连谜底。
第3题:比较分数的大小。后面几题能不能直接
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应该怎么办?
第4题:写出三个与三分之二相等的分数。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约分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值不变的过程叫做
约分。
78
13 34 57 79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79
教学内容 找最小公倍数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
公倍数的含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
小公倍数。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谁能举例说几个
个性调
整
教
学
目
标
习导入,
3的倍数?2的倍数呢?3和2的最小倍数都是几?
初步感受
(二)
顺理成
章,总结
为什么在说倍数时要加省略号?
(出示教材第51页数表)在这张数表中有几个
数?
下面请同学们用△圈出4的倍数,用○圈出6的
倍数。
(学生操作圈数)
谁能说说4的倍数?6的倍数呢?
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
40、44、48„„
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在圈数时,你们发现什么?能举例说明吗?
公有的倍数:12、24、36、48„„^
其中最小一个是12
那么,能否给这些数起一个名字呢?
80
概念
这个名字起得好,在数学上把这些数都叫做公倍
数。那么谁来总结一下什么叫公倍数?
那么,在这几个数公倍数中,谁给“12”也起个
名字。有没有最大公倍数呢?(师生共同讨论)
(三)总
结方法,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引出
实际应用
公倍数的?
(小结学生的发言,板出:枚举法。)
在寻找最小的公倍数时,经常用到枚举的方法。
下面请用这个方法:做教材第51页的试一试。
(学生练习,在他们汇报时,教师应指导强调集合圈
的写法)
谁来汇报练习的结果?
(学生展示各自的练习)
在做这一题时,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不妨通过几组数来考证一下大家的想法,从而总
结一下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第3题,学生独立求最小公倍
数。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总结3
种类型的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总
(出示教材第52页的第4题,讨论解决具体的实
结收获
际问题。)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不仅很好的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
81
数的含义,掌握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
44、48„„
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公有的倍数:12、24、36、48„„^
其中最小一个是12
教学反思
82
教学内容 分数的大小
教
1、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学
2、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目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标
教学重点
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
准备
1.说出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分数(投影片出图)。
个性调
整
2.口答填空: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
);
3.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7和9 32和29 两个整数,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包含自然数单位的
多少来比较大小,那么分数又怎样来比较大小呢?这
就是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83
(二)学习
新课
1.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师出示两张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请同
学说一说如何判断它们的大小?
(把两张纸重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把两张正三角形贴在黑板上。问:请说出阴影部
分各是多少?
(2)教师用小黑板条贴出线段图,请同学口答括号部分
是多少?
请学生两人一组,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
明理由。教师巡视。
84
(3)教师:请观察上面比较的各组分数,同组的两个分
数有什么共同处
?(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
教师: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93页做一做。请两三位同学写投影,其余
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两张圆形纸片。并请比较它
们的大小。(同样大。)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后,教师表扬“圆形纸片同样
大,也就是单位“1”相等,平均分的份数
越多,每一
份反而小。”这种想法很好。
并说明道理。
教师:请同学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或画
一画,比较
85
(三)巩固
反馈
学生动手折或画,小组讨论说道理。
老师:说一说下面各组分数中,哪一个较大?为什么?
(2)教师:请看一看这一
组分数,(指第二组板书出的
分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
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94页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
同学填书上。集体订正。
3.
教师:请说一说同分母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同分
子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它们在比较的方法上有什么<
br>不同?
学生口答的后教师板书归纳:
口答练习: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投影片)
1.请自己说出两个同分母分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2.请一位同学说出两个同分子分数,另一位同学比较
它们的大小。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86
5.下面的括号里能填哪些分数?
(四)总
结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
分子分母都不同 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87
第六单元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学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目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标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
教学重点
解答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
教学难点
行正确的解答
个性调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整
一、 故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到小小家做客
事引入,复
小小说:欢迎你们,这座楼房、草坪、风筝等等都
习旧知
是小小自己设计的,里面有很多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你能找出来吗?
1、找简单的平面图形
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呢?
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吗?(板书:转化)是啊!数学学习中,转化这个数学
方法可帮了我们不少忙,我们要善于灵活运用这种方
法。谁来说说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梯形面积的推导
过程?
2、认识组合图形
(1)这幅图中,还有一些我们没学过的图形,来看
看黄色的屋顶和红色的正面墙壁,这个图形是我们以前
学过的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2)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由几个简单的平面图
形组成的图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像这种,由
88
二、合作
交流、引
导探究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我们把
它称为组合图形,(板书:组
合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补充板书:的面积)
1、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你瞧!小小用几何图形把生活环境设计得多美呀!
小主人想把这堵墙涂成红色,刷墙体的工人工资是用平
方米来计算的,也就是要计算这堵墙的面积。那
么,怎
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谁来说说?(同意吗?这
是一个不错的想法)需要哪些条件
?
你真了不起。还有其它种的分法吗?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种解法,这
两种方法在思路
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分割法:分割——找条
件——面积和)
小结: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分割法,作
辅助线把组合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来
计算面积,做辅助
线时要注意画虚线,以及用铅笔和直尺作图。
2、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同学们帮小小解决了问题,小小可高兴了,可他在
绿化周围环境时,又碰上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给这
块地铺上草坪,至少要买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呢?同学先
自己动手算一算,谁算
得最快,老师请他来当当小老师。
非常感谢你,又帮了小小一个大忙了,他想送一
面“欢乐小屋”的旗子给你们做纪念,你们能算出这面
旗子的面积吗?有几种办法?有的同学已经有答案
了,
89
四、全课
总结
真棒!拿出我们预先准备好的图,拿起你的铅笔,把你
们的想法在小组中讨论一下。
这种方法是分割法吗?跟分割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引导说出填补法的基本步骤:填补——找条件—
—面
积差)
3、针对练习
小小现在学会了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了,现
在
他要给这个游泳池外围铺上小石子,同学们和小小比一
比,看谁能更快地算出铺上小石子的面
积是多少?:这
节得真不错,谁来说说看,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90
教学内容 成长的脚印
教
学
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目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标
教学重点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 谈话,问
题导入
二、参与探索,
经历新知
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同学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今天老师
想请你们帮一个忙 ,你们愿意帮老师吗?
(愿意)出
示问题图片:有阳光时,大约25
平方米的树叶能提供足够一个人一天呼吸所
需要的氧气,如果
一棵树有大约10000片树
叶,有阳光时一天能提供足够几个人呼吸的
氧气?
引导知道树叶的总面积就能求出,怎么
求树叶的总面积呢?
今天我们学完成长的脚印一课就会算一
片树叶的面积了。
出示小华出生时的脚印,怎么能知道脚
印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1、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
行交流。
2、全班交流:
(1)说明估计的结果及过程
(2)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估计值
(3)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
没有其他的估算法
引导学生把图形看成了近似的已学图
个性调整
91
三、新知实践,
解决问题
四、课外资料阅
读
形,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算出面积
3、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计面积
4、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刚才大
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
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
进行估算的?
总结:(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
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
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再次出示开始的问题,一片树叶的面积
怎样估算出来呢?生
印到方格纸上,再计算。
(1)学生小组合作印树叶,算一片树叶
的面积,每组合作画一片树叶。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
估计的。
(3)统计五片树叶的面积值,算出平均
值,再求出树叶的总面积,进而解决问题。
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进0.8公斤
氧气,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1万平方
米
的森林所制造的氧气能供给一千人呼吸。10
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
br>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并供给所
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
处
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
洁氧气。全球现有的森林,每年生产的氧气
92
达555亿公斤。
五、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今天你们有什
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教学反思
93
教学内容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境
二、探索规
律
设计秋游方案
1、通过活动感受日常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逐步体验用数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组织能
力和实践能力。
设计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
怎样设计,既合理又经济。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
(一)活动准备
1、我们秋游前,首先要做好活动方案。设计
方案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要做哪些方
面的
准备?
2、你想采取怎样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如
果小组合作,你想怎样分工?
3、准备工作记录。
3、
(二)经济预算
1、仔细研究表中内容,有哪些数学信息。
2、61名学生活动,请你做好预算。
3、请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设计一份秋游方
94
案。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图形中的规律
教
1、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学
目
2、通过摆图形,找规律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标
教学重点
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通过摆图形,找规律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95
一、创设1、摆三角形
同学们还记得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
情境
吗?三角形还可以这样摆,出示图形。
二、探索
请同学们看图填表:
分组讨论:
规律
三角形个数 1
2 3 4 „
小棒根数 3 5 7 9 „
三角形个数
小棒根数
1 3=1+2
2 5=1+2+2
„
„
n ( )
同学们观察图和表格:寻找所摆三角形
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鼓励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
找关系,并加以对应,引导学生发现每多
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并将这一关
系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来。
如果(1)摆26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应该怎么想呢?
(2)现在有63根小棒,能摆多少个三角
形?应该怎么想呢?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
2、点阵中的规律
(1)出示点阵,提出问题——研究平
三、运用
方数
规律:
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
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每一个点
阵,(一分钟)请大家闭上眼睛,在心底悄
悄的想象一下第五个点阵的样子?你能画
出
第五个图形来吗?试一试。
指名摆,为什么要这样画?
原来你是发现了这组点阵的规律,谁
96
来描述一下第6
个点阵的样子?第7个
呢?你觉得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点
阵?
2、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说得很好。看来我们研究点阵中的规
律可以从形状和点数这
两方面进行。齐读
这一组算式,你又想说什么?
教学反思
97
教学内容 尝试与猜测:鸡兔同笼
1 、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
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
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2
、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3、在
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
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假设法
教学难点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类似问题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一、揭示
课题
二、展示
情境,尝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呀?(鸡和兔关在同
试探究
一个笼子里)
1只鸡有( )个头,( )只脚。
1只兔有( )个头,(
)只脚。
2只鸡2只兔共有( )个头,( )只脚。
7只鸡3只兔共有(
)个头,( )只脚。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
们带来了什
么信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
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
只?”
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
98
教
学
目
标
个性调
整
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
来学习一道我国古
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
头,下有九十四足,问
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是说: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
面数,有
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有谁知道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吗?(鸡兔
同笼)鸡兔同
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
《孙子算经》一书中,距今已有1500多年。
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呢?
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3、猜想验证,
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
兔呢?学生猜测,在
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
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
就一定能猜对呢?怎样才能确定
同学们猜的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
等于26
。)和学生一起验证,找出正确的答案。(只有
这一个正确答案吗?)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举法。 <
br>你们觉得用猜想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
(生:麻烦,而且当头和脚的只数越多时,越不
容易找
出答案。)
那我们还有研究新方法的必要。
4、尝试假设法
为了
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
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
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
的兔也看
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
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
少算两条腿)
假设全是鸡一共就有16条腿。实际有26条腿,这样笼
子里就少了10条腿,
为什么会少了10条腿呢?(把兔
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那把几只
兔当成
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呢?即10里面有几个
2。就把几兔当成了鸡算,5个2,用五只兔当成了鸡算
,
这个五就表示应该有5只兔)
上面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
,所以把这种方法
叫做假设法。这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板书:假设法)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