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新人教版小学数学5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水知道答案-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 学 计 划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
能性
,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二、教材重难点:小数乘法和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班级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本班共计48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3人。
2.
“四基”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
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3.学生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养成
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
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
责
。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
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
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
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4.学困生情况:个
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
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
别对应
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
奋,成绩不高。
四、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
“重视结论”的
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去
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
说,让学生畅
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
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
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
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
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五、后进生转化措施: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
转化工
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
心。
3.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课题:小数乘整数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
小数乘整数,并能应用计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来概括小数乘
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
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
疑以及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如踢足球、踢毽子、打篮球……)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
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
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后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
筝吧!(课件展示
教材第2页例1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
5元的风筝需要
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
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
今天的算式中却
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
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
同的方法。
预设:
方法1:连加。
[课件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
书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3元×3=9
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
×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
竖式计算3.5×3?
引导:出示课件(边说边演示):
3.5元
× 3
1 0.5元
3 5角
× 3
1 0 5角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
再把105角转化成10
.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了元、角、分
这样的单位,
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
方法。
(2)学生汇报展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展示这两
种方法。
(3)比较:
方法1:
0. 7 2
0. 7 2
0. 7 2
0. 7 2
+ 0. 7 2
3. 6 0
方法2:
0.7 2
× 5
3.6 0
×100
7 2
× 5
÷100
3 6 0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
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
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
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
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
一个两位
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
0可以直接去掉。
(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
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
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
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
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
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
/p>
数。当积的末尾有“0”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三、反馈完善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
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
法。现在再来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
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风筝,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
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出示课件)
1.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算一算,比一比。
7×4
0.7×4 12×5 1.2×5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
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想一想,做一做。
14.5×6
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
(1)小红家距离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多少千米?
(2)一斤西瓜1.25元,明明买了个8斤重的西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解题,再全班订正。
4.放飞第四个风筝。(点击第四个风筝)出示:
考考你的智力:用1到5五
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
位整数的算式,并计算结果。(能写几道写几道)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课题:小数乘小数(1)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并掌握小数
乘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
2.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及准确性。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与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确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复习。
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题目)
0.9×6 7×0.08 1.87×0
0.24×2
12×3.4 3.6×40 3.25×6 4.12×5
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说出算理和计算方法。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数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设情境导入:同学们,咱们学校的环境美吗?为了让学校更漂亮,
咱们准备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3)看,工
人们正忙碌着呢,从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宣传栏长2.4m,宽0.8m,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kg。)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帮学校算一算给这个长方形宣传栏刷
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我们需要先算什么?
(要先算出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
引导学生独立列出算式:2.4×0.8。
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
乘法有什么不同?
(前面学习的是小数乘整数,而这道算式里的两个因数都是小
数。)
引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
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2.推导计算方法。
(1)估算:让学生先来估一估,2.4×0.8的积大约是多少?问:
你是怎么估算的?
(把2.4估成2,把0.8估成1,所以2.4×0.8≈2。)
(2)引导学生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
积上点上小数点。
(3)追问:小数乘以小数是否也能先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呢?
让学生试着算一算。
(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预设:
生1:2.4米=24分米
0.8米=8分米
24×8=192平方分米=1.92平方米
生2:
2. 4
× 0. 8
1 9. 2
生3:
2. 4
× 0. 8
1.9 2
这里出现了两种
计算结果,它们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到底哪一种
是正确地呢?(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4)这个乘积对不对呢?课件出示计算过程。(出示课件,边说
边演示。)
2. 4
× 0. 8
1.9 2
×
10
×
10
÷
100
2 4
× 8
1 9 2
引导学生思考:算式中的两个因数是如何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要
得到原来的积,我们该怎么办?
(5)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
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
反过来把192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
位点上小数点。所以2.4×0.8的积有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2.4×0.8=1.92,和估算的结果是一致的,
积确实约等于2。
3.基础练习。
(1)引导学生独立算出:“给这个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
千克油漆?”
学生自主列式:1.92×0.9。
(2)提问:在计算之前,谁能猜出它的积是几位小数?你能试
着把它算出来吗?
学生自主计算,全班交流计算结果及算法。
师引导总结算法:小数与小数相乘,先按照整数乘
法的算法求出
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开始往左数出几位,
点上小数点。
(3)课件出示练习题引出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小数点确定方法。
(课件出示)不计算你能准确判断出下面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
吗?
0.3×0.9 0.8×2.3 0.04×0.56
①师:下面请同学们算一算,看你判断得对不对。
学生自主计算,校对答案,并指名说一说算
法和算理,重点讨论:
“0.04×0.56的积到底是0.224还是0.0224?”乘得的积的小
数位
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②师引导总结: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
的右边开始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
就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
数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两个因数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计算。
完成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并引导学生观察:
每个算式的
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一个数(0除外)
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3题。
指名判断,并说明是怎样判断的。
4.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4题。
先把题目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并独
立计算出结
果,再指名说一说。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课题:小数乘小数(2)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
2.能利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认真计算的好习惯,养成及时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利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列竖式计算。
5.3×4.2
3.24×0.4 38×0.3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提问
:小数乘小数你是怎样算的?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如果
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应该怎么办吗?
学生小组交流思考,指名汇报。
2.引出课题:今天咱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情境图。
师导入:快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谁能说一说?(课件出示教
材第7页情境图)
生根据图片大致说出故事情节:鸵鸟驮着两个小朋友正向前奔
跑,后面还有只野狗在追他们。
2.根据学生描述的情况,课件出示相关信息:非洲野狗的最高速
度是56千米时,鸵鸟的最高
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
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
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
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
(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乘以1.3。)
(2)追问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
(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
(求56的1.3倍是多少,应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
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
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
欢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
什么?(出示算式)
5 6
× 1.3
1 6 8
5 6
7.2 8
(把小数点点错了。因为这个算式的因数中,只有一位小数,所
以积也只有一位小数。)
p>
(6)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
时,比非洲野狗的
速度要快,非洲野狗不能追上鸵鸟,说明刚才我们
的想法是正确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
:再
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2题。
756×0.9○756
1×0.94○1
4.25×1.1○4.25 31.4×1.2○31.4
(
1)让学生说说怎样判断,再让学生看每题里乘数是比1大还
是比1小,确定积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
(2)师生交流,并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课题:积的近似数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学会根据题
目要求与实际需要求积
的近似数,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
的育人理念。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我们生活中有时需要很准确的数字,但是有
些时候往
往不需要知道很精确的数字,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那
我们一般用什么方
法来取近似值呢?
(用“四舍五入”法。)
(课件出示如下表格)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小数的近似值。
2.095
4.307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1.先思考再回答:
(1)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
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求出它们的近似值应各是多少?
知名学生回答。
2
.揭题: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
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
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
数,求出积的近似数。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激趣谈话: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经过训练后的警犬,可
以帮
助警察叔叔破获很多案件,比如追捕逃犯、搜查违禁品等。同学
们,为什么警犬能帮助警察很快抓获犯罪
嫌疑人?你们知道吗?谁来
说一说。(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学生自由回答。 <
br>(2)师补充: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狗的嗅觉细胞数量比人多
得多,狗能利用它十分灵敏的嗅觉
闻出罪犯身上的气味。在现实生活
中,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
(3)出示课件: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
个数是人的45倍。根据信
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
追问:怎么列式呢?让学生独立列算式并计算出算式的积。
(求0.049的45倍,就是求
45个0.049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即0.049×45。)
学生算出:0.049×45=2.205
(4)(课件出示)追问学生:如
果给题目加一个要求:得数保留
一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数呢?
先让每个学生独立求出2.
205的近似数,再全班交流:0.049×
45=2.205≈2.2(亿个)
让学生先说一说怎样保留积的一位小数,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
流。
小组交流后,指名
汇报:0.049×45≈2.2(亿个),2.205要保
留一位小数,因为0<5,舍去0和5,取
2.2,即保留一位小数。
(5)小结:求2.205这个积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要看小数
点后第二位,因为积的十分位上的数是0,0<5,所以要舍去小数部
分的0和5,积的近似数约是2
.2。由于求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
在算式中要用“≈”表示。
(6)提出问题:求积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指一小组汇报并加以引导小结。
师小结:求积的近似数时,首先求出积的准确
值,然后明确要保
留的小数位数,再看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上的数字,按“四舍
五入”法
截取积的近似数。
2.拓展延伸。
出示生活中要按实际情境取近似值的实际例子:(课件出
示题目)
一个箱子可以装13.5千克土豆,27个箱子可以装多少千克土豆?(得
数保留整数
)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13.5×27=364.5(千克)
这时可能会出
现两种情况:有的学生约等于365千克,有的可能
等于364千克。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到底应该保留多少呢?
通过讨论,学生会得出:364.5不够
365千克,所以27个箱子
不能装365千克土豆,只能装364千克。
接着提问:如果是做衣服用多少布料,保留整数时要怎么办?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要算能装多
少东西或用多少材料,即使小数
大于4也要舍去,只保留整数部分。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得的积可以根据需要或题目要求取积的近似数。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取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是:保留整数,
就看第一
位小数是几;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是几;保留两位小数,
就看第三位小数是
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第1题。
按题目要求先计算出算式的乘积。完成后组织学生
集体订正,并
说一说你是怎么取积的近似值的。
2.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列出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在学生汇报:3.85×2.5=9.
625(元)≈9.63(元)时,问:题
目没有要求取近似值,你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呢?提醒学生
在解决
问题时要根据生活实际灵活处理。
强调:由于在实际生活中,付款时通常只算到“分”
,即保留两
位小数,因此9.625要约等于9.63。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三”第1题。
本题是求积的近似数,练习时,提醒学生注意:(
1)看清题目要
求,按要求取积的近似数,保留小数位数;(2)计算要仔细、要检查
积中小数
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4.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三”第2题。
学生自主解答,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三”第3题。
给学生补充关于电子计算机的课外知识,增加学生
的学习兴趣。
再独立解决问题,并找学生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课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
乘法同样适用,能运
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3.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运用运算定律进
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能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
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计算(课件出示):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提高: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
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3.追问:你能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吗?
(利用刚才做的复习题举例说一说是用什么运算定律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猜一猜“下面每组算
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学生以小
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
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师小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
样适用。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7第(1)题:0.25×4.78×4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道
题怎样做比较简便?你能仿照整数乘
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便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
让学生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回
答,板书:
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4.78
3.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7第(2)题:0.65×202
让学生继续思考这道题目怎样
算比较简便?应用哪条运算定
律?你们认为这一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2
=0.65×(200+2)
=0.65×200+0.65×2
=130+1.3
=131.3
强调:实际做题时像方框里的那一步可以省略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道题分别是运用了什
么运算定律。
2.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重点说一说在计算类
似101×0.45
与2.73×99题时的关键是什么。
3.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如下题目):
50×0.13×0.2
1.25×0.7×0.8 0.3×2.5×0.4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课题: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br>2.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
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
有效方法。
3.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
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小数乘法的有关
知识,而在我们的生活中,
也有许多问题可以用小数乘法的知识进行解决。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
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15页例8。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说出所有已知的信息:一共
有100元钱,买了2袋大米,每
袋30.6元;买了0.8千克肉,每千克26.5元,鸡蛋分别有1
0元
盒与20元盒。
质疑: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能把这些有用的条件和问题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吗?自己动手在练习本上
写一写。
让学生自主整理
信息,并在小组内交流整理信息的方法。通过比
较谁的方法更好一些,总结出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比较
完整、简洁。
课件出示如下表格:
大米
肉
单价
30.6
26.5
数量
2
0.8
总价
鸡蛋 10 1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问:表中的这些信息是怎样排列的?
(可以引导学生横着、竖着观察。)
师小结:像这样把题中的有用信息用表格整理好,叫做“列表整
理”。
(2)(课件
出示问题)通过这些信息,谁能说一说我们可以怎样
解决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
的鸡蛋吗?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
鸡蛋,看看剩下的
钱够不够。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怎样解决,并在小
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全班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下面的方法解决:
生1:根据题意列式:30.6×2+26.5×0.8+10=92.4(元)
92.4
元<100,所以够买。
生2: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一袋大米30.6元<31元,
两袋就小于
62元,肉26.5元<27元,因此31+27+10=99(元),总的价格不超过99元,所以够买。
师小结:我们在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列表
整理,再根据表格理清思路,最后列式解答。同时,也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用估算来解决。
(3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上一题的经验自主整理信息,
解决问题:够买一盒20元的吗?
在解决问题时,有些学生可能也用上一题的估算方法来解决:一
袋大米30.6元<3
1元,两袋就小于62元,肉26.5元<27元,因此
31+27+20=109(元),总的价格不
超过109元,所以不够买。
这时引导学生质疑:用这种方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吗?(100元也
不超过109元,所以不能确定够不够买。)那么,怎样估算这一题呢?
讨论总结:1袋大米超过3
0元,2袋超过60元;1千克肉超过
25元,0.8千克也就超过25×0.8=20(元)。如果买
20元的鸡蛋总
共超过60+20+20=100(元),所以买一盒20元的鸡蛋不够。
引
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都是运用了估算的方法,这两种估算方
法有什么不同?师小结:一种是用“不超过
”来估算,一种是用“超
过”来估算。当要买的鸡蛋钱数大时就要用“超过多少元”来估算;
当
要买的鸡蛋钱数小时就用“不超过多少元”来估算。
2.教学教材第16页例9。
(1)出示教材第16页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知
道出租车的收费标准、行驶的里程数,还知道3千米以内收
费7元,超过3千米,按每千米1.5元来计
算,行驶的6.3千米要按
7千米来计算)
提出问题:叔叔要付多少钱呢?根据信息,先在小组内讨论计算
的方法和步骤。
交流汇报:
生1:根据路程算总价,总路程可分为3千米和4千米两部分。
先用3千
米的起步价,加上后面4千米的费用,也就是用4千米乘单
价,列式:7+1.5×4=
13(元)。
生2:根据总价格的差价算,先把7千米都按每千米1.5元计算,
即1.5×
7=10.5(元),再加上前3千米少算的。前3千米少算的:7
-1.5×3=2.5(元);应付
:10.5+2.5=13(元)
(2)用你喜欢的算法,完成教材第16页“回顾与反思”中的出
租车价格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很多,只要正确就要给予学生肯定。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么做,然后再算一算,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5题。
先让学生分析题意,说说自己的算法,再进行计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位置
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
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
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
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
观察生活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
的呢
?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瞧,这是张亮所在班级里的
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
吗?
(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
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
楚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探究新知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
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
br>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
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
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
……
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
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
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
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
例王艳、赵雪、周明的位置等)
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
(二)认识数对
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
。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
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
几行。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
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
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
表示是(4,3)。
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三、反馈完善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
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
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引导学生明确: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
同,左
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
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
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
5.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位置
课题: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2.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
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
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谁来说一
说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数字表示什么?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2.导入:(
课件出示如下示意图)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数
对的知识,先来看下面的示意图,你们能用数对分别
表示出各场馆的
位置吗?
动物园示意图
6
5
4
3
2
1
0
大象馆
1
猴山
2
熊猫馆
大门
3
4
5
海洋馆
6
引导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所在的位置。
指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确定它们的位置的。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动物园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
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
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
线的交点上。
(2)提出问题: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行,从下往上数;横向排列
的数字表示列,从左往右数。图上的数字
表明行和列的起点均为0。
(3)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方格图,问: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
位置吗?
指名学生回答:大门(3,0)。
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他场馆的位置。
小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集体订正,并用课件出示各场馆的位置:
大象馆(1,4) 猴山(2,2) 大门(3,0) 熊猫馆(3,5) 海洋
馆(6,4)
2.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指一指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
猩馆(0,3)、狮虎山
(4,3)。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表示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
引导学生回答:飞禽馆(1,1
)是在第一列第一行,猩猩馆(1,3)
是在第一列第三行,狮虎山(4,3)是在第四列第三行。
3.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飞禽馆、大象馆以及猩猩馆和狮虎山在
图中
的位置和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大象馆和飞禽馆在同一列,它们的数对
第一个数
相同;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同一行,它们的数对第二个数相同。
师小结:表示同一列物
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
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2)质疑: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
吗?
小组交流,并指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
p>
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
置,使学生明确必
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4.找生活中的数对。
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如: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十字绣、围棋棋谱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完后再说一说是怎么确定的。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自主完成,然后同桌互说。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位置
课题:练习五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
一说自己的位置呢?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
1.出示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题。
理解题意,确定“行”与“列”。
同桌互相用数对说一说各种水果的位置。
2.出示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3.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1)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
际象棋的棋盘
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
格。8排垂
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
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地称为“斜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
有哪些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
4.出示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7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
变化了,什么没变?
(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
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
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
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
数没有变。
(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
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5.出示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再让
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
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
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4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订正。
2.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中的数学”,讲
解围棋棋盘及地球上的
经纬线与数对的联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数对有联
系?
(如电影院座位、象棋等)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
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
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00÷5=
576÷48= 832÷32=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看除数是几位,然后看
被
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时,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那
位上面,不够商1,0占
位。
二、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瞧,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身体可棒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
图)
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上都看到了哪些信息,然后根据图上信息提
出一个数学问题。
根
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
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
少千米?
2.师引导学生思考: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4÷4。
让学生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通过观察,学生会看出这道算式的被除数是小数。
3.揭题:那么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计
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新的知识——小数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三、探究新知
1.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组织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展示各种算法:
生1:22.4千米=2
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
千米。因此22.4÷4=5.6
。
生2: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
生3:还可以列竖式来计算。
2.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
小组交流后汇报:先把被除数
22.4扩大10倍,转化成224÷4=56,
所得的商再缩小到原来的
1
,所以2
2.4÷4=5.6。
10
3.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如果不转化成整数除法,直接用22.
4
÷4,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
计算的方法。
让几名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具体说说你
是怎样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竖式,课件演示:
5.6
422.4
2 0
2 4
2 4
0
根据学生的竖式追问:24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24表示24个0.1,再用24个0
.1除以4就是6
个0.1,所以要在5的后面点上小数点来表示。
4.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
置有什么关系?
引
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也
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的,
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和
被除数
的小数点对齐。
5.归纳总结: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
对齐。)
四、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练习题,完成后组织学生集体订
正,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教师要注意学生处理商中小数点的情况,学生在写商时可能会漏
掉小数点或点错小数点位置。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除法算式,集体订正。
提问: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除法和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对比,让学生
理
解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
是商的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
3.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2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4.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5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五、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和被除数的整数
部分不够除的两种特殊情况。
2.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
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
3.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除法的验算知识迁移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
除法的验算,养成学生及时
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中的两种特殊情
况。
教学难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中的两种特殊情
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如下题目)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62.7÷3= 29.4÷21=
2.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商的
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
齐)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小数除以
整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情境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热爱运动的
学生,王鹏。瞧,
在他的带动下爷爷也要开始锻炼身体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2)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28km,
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2.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式:28÷16,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当学生计算完成第一步,
被除数末尾有余数12时,教师提问:接下
来怎么除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
不变的性质,在12的后面添上0看成1
20个十分之一再除。
教师提问:计算时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该怎么办?在余数后面
添0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 <
br>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时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在余数后面添0
继续除。它的依据是小数末尾添上
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由于
被除数28是整数,小数点没有写出来,因此要在商的
右边点上小数
点后,再写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1.7
1628.0
1 6
1 2 0
1 1 2
8
3.追问:现在除完了吗?为什么?
(因为还有余数,所以还没有除完。)
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将8的后面添上0看成80个百
分之一,再除以16。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算式:
1.75
1628.00
1
6
1 2 0
……添0继续除,表示120个(十)分之一
1
1 2
8 0
……添0继续除,表示80个(百)分之一
8 0
0
师进一步明确: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
仍有余数,
要在余数的后面添0继续除。使学生知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
数了,叫做除尽
了。
4.引导总结: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谁能说出除数是整数的小
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说一说,并课件出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
数除法法则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
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二)教学例3。
1.(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3)王鹏每周计划跑5.6km,平均每
天要跑多少千米?
生独立列式:5.6÷7=
提问:观察这道算式与学习的例1、例2有什么不同?
(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
么情况?
(不够商1。)
3.追问:不够商1怎么办?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总结:被
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不够商1,就应该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
0来占位。
引导:现在把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合起来看作56
个十分之一,再除
以7够不够除?商应该写在哪里?
引导学生明白商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教师板演,完成算式:
0.8
75.6
5 6
0
4.验算。
这道题怎样验算呢?想一想整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能不能把
这种验算方法应用到小数除法上来?学生独自试一试,再小组交流讨
论。
集体汇报:用乘法验算,即0.8×7=5.6。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1)题。
说一说当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怎么办?
(添0继续除。)
2.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2)题。
通过观察算式及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只要被
除数比除数小,个
位上就不够商1,这样的除法得到的商都比1小。
3.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
算。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学习过
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
学,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数转化成整数,正确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以下练习:
1.(1)0.78扩大10倍是( )。
(2)9.38扩大100倍是(
)。
(3)6.73扩大1000倍是( )。
(4)0.023扩大100倍是(
)。
2.不用计算,判断出下面各式的商是否一样,并说明理由。
270÷90
27÷9 2.7÷0.9
引导学生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
同的倍数,商不变。
引出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4。
p>
1.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中国结吗?它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手工艺
品。今天老师带大
家认识一位编中国结的高手。(课件出示教材第28
页例4情境图)
先让学生将两人的对话及
信息编成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编一个
“中国结”要用0.85米丝绳。现在已有7.65米丝绳,这些
丝绳可以
编几个“中国结”?
再让学生独立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7.65
÷0.85=
2.观察并比较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上节课学习的除数是整数,而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
3.小组合作,初步探索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并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想法:
(1)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
(2)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变
成765÷85计算。 (3)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被除数不变,把除数扩大100倍,再
把商缩小到它的
1
。
100
4.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好,并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种方
法。
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100倍呢?
(把除数扩大
到原来的100倍后,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使商
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并指导竖式书写。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演:
9
0.857.65
7 6 5
0
5.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可以用商不变的规律,把7.65
÷0.85转化成765÷
85,也就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
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二)教学例5。
1.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5,计算12.6÷0.28=。
2.先让学生观察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相同之处?
(都是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例4的方法,尝试独立计算。并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才能把除数变成整数?
(2)被除数只有一位小数,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办? 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汇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被除数和除数同
时扩大100倍。被除数的位数不够
时,少几位就补几个“0”。
3.引导学生总结“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把计算方法加以
提炼:(课件出示)
①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②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
右移动几位
(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③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小题需要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如何移动小
数点,再计算。
(扩
大的标准以将除数扩大成整数为标准。同时扩大10倍向右
移动一位小数点,同时扩大100倍向右移动
两位小数点。)提醒学生
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扩大。
2.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再集体订正答案。
3.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再改正。
4
.课件出示题目: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有134.9千克重,天
鹅只有9.5千克,鸵鸟的体重是天
鹅的多少倍?
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独立列式计算。
列式计算得出:134.9÷9.5=14.2。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课题:商的近似数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商的近似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法计算中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
法。
3.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能根据实际
情况求近似数。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法计算中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一
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正确求出商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复习旧知:(课件出示如下题目)
1.用“四舍五入”法将下面的数改写成一位小数。
8.769 3.452
12.71 18.64
2.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43×4.67 12.15×3.41
订正答案,并思考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求这些数的近似数?
(保留几位小数就看这位小数后
面的数位,大于4就向前一位进
一,小于5就舍去。师引导总结方法的名称:“四舍五入”法。)
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商的近似数”。
(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6情境图。
阅读情境图中的信息,并问:怎样解决爸爸提出的问题呢?
引导学生自主列算式,并试着计算:19.4÷12。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发现除不尽。这时,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
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通过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实际计算钱数时应该算到分,因为
分是人民币的最小单位;也可以
算到角,因为现在买东西时已经不用
分了。
教师小结:根据我们的生活实际,当所买的商品数
量少的时候,
可以保留整数,或者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两位小数。当然数量很多的
时候,通常会
计算到分,这就要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取近似数了。看
来取近似数一种是按照要求去取,一种是按照实际
情况去取。
(板书:按要求取,按需要取。)
然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算到分和角时分别需要保留几位小数?
(算到分要保留两位小数,算到角就要保留一位小数。)
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除的时候应该怎么算?
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就要
算出三位小数,再
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算出
两位小数
,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
让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19.4÷12。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1.616
1219.4
1 2
7 4
7 2
2 0
1 2
8 0
7 2
8
2.提问:说一说如何求商的近似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只需要比保留的小数多除出一
位,然后再用“四舍五入”法就可以取近
似数了。或者除到要保留的
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若余数比除数
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者大于除
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
末一位加上1。同时,求商的近
似数时,不需要算出商的准确值之后再进行取舍。
3.引导学生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
小组讨论后发言:
相同点: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不同点:积的近似数要求出准确数之后再求近似数
;商的近似数
不需要求出准确数,只需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就可以求
近似数。 <
br>师小结:求商的近似数非常重要,有时按照要求取近似数,有时
按照实际取,在取
商的近似数的时候,要明白应该除到哪位就可以不
用再除了。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近似值分别是
怎么取
的。有些题保留指定小数位数后,近似数的末尾有0,要让学生说说
是如何处理的。如第
2小题1.55÷3.9,保留两位小数是0.40。
2.按“四舍五入”法算出商的近似值,填入下表。(课件出示如
下表格)
保留一位
小数
40÷14
26.37÷31
45.5÷38
小数
小数
保留两位保留三位
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订正答案。
质疑:解题时你运用了什么技巧?
(每一横行只需列一个除法竖式)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课题:循环小数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
数
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观察、
分析、比较、判断、抽象的概括
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理解依次重复出现的意义。
故事引入: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
座
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
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
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问:同学们,这个故事能讲完吗?
(不能,因为它不断地重复。)
引出:这种“依次不断重复”的情况我们可以称它为“循环”。
(板书:循环)
2.初步感知循环小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7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
说出图意,
并找到数学信息,独立列算式。
学生列式:400÷75。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并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
现。
通过计算,学生
会发现这个算式的余数重复出现“25”;商的小
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3.引出课题。
追问: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可能永远也除不完。)
揭
题:那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
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要
认识的“新朋友”——
循环小数。(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循环小数。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
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
让学生猜一猜400÷75的商下一位是多少?并计算验证。
引导学生说出:400÷75的商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
商。
(板书:400÷75=5.333…)
2.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8的两道计算题,让学
生自主计算,
并说出商的特点。
在第2小题:78.6÷11计算到商的第三
位小数时,让学生先停
一停,看一看余数是多少,然后再接着除出两位小数,指导学生和除
得的
前几步比较,想一想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
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余数重复出现5和6
,如果继
续除下去商就会重复出现4和5,总也除不尽。
3.引导学生比较400÷75,28÷18,78.6÷11的商,你有什么发
现?
引导学生发现:400÷75和28÷18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
起不断重复出现某个数字,78
.6÷11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二位起
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数字4和5。
小结: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5.333… 1.555…和
7.14545…这样
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
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引导:循环小数有什么特点?在循环小数里,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什么?怎样表示循环小数呢?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第
33~34页的知识。
学生自学后指学生回答,学习“循环小数”的概念。
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
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
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
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
就是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如:5.333
…的循环节是3;7.14545…
的循环节是45。(板书)
5.师小结:今后在计算小数
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可以
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也可以用循环小数表示除得的商。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主完成,并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
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商是小数,商是循环小数,而且有的能除尽,有
的除不尽。
教师从而
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小数部分的
位数有限的小数是有限小数。如0.9375是有
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
数无限的小数是无限小数。如0.2
1
4285
7是无限小数。(板书)
师小结:我们现在学的小数比以前又扩大了,又增加了无限小数,
而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
行计算的意识。
2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
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
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
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
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
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 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
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
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
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
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 7÷11= 8÷11=
9÷11=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
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
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
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
且位数相同。
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再
根据规律试着
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
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
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就有4个几。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
计算器验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课题:解决问题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
义。
2.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地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
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3.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
常要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
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来
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kg香油分装在一些
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
可盛0.4kg。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
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
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即2.5
÷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kg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
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
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
生观察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
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
法称为“进一法”。
(板书: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
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
个礼盒要用1.5米
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只能取商的
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
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
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
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
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
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
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
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
做
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
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
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
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
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
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
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
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
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整理
和复习小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
法,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等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循环小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除法的知识,而且课下
同学们也对
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现在,咱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
理得最好。比赛
前,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一下。
2.让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师生互动
1.计算教材第42页第1题。说一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关键
是什么?
课件出示:
(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
(3)除到末尾还有余数,添0继续除。
2.谁能说说商有哪几种类型?
(1)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
(2)整数部分不够商1,能除尽。
(3)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添0继续除。
3.回忆计算小数除法的关键:(课件出示)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当被
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4.教学教材第42页第2题。
课件出示第2题,先读题,说一说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出示中国银行外汇牌价表)
(1)尝试解决第1个问题。
(2)自主解决第2个问题。
(3)追问:商是一个什么数?你还知道无限小数的哪些知识?
(4)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取的近似值。
(5)尝试解决第3个问题。
先讨论解题思路,再尝试解决。
教师提示:都换成人民币再比较。
(6)说一说在解决问题时,要怎样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
课件出示:在通常情况下,用“
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要
求保留几位小数,就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一位。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7)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综合练习
1.出示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
2.出示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4题。
先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尝试解决。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四单元 可能性
课题:可能性(1)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师揭题:同学们说的这些
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里都
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3.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
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学生可能会说:铅笔。
师追问:确定吗?让学生肯定回答一定是铅笔或确定是铅笔。
4.出示奖品铅笔,并说明这是奖励表现最优秀的学生的,希望大
家都能努力。
二、探究新知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
会
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
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
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
: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
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
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
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
能的结果。
3.抽签指名学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
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名学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
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
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
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
。
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
同情况
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5页第二个“做一做”。
课件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
的有红棋子和绿棋子。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
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
摸出绿棋子?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3题。
先让学生自主连一连,教师发彩色球让学生验证摸一摸,再说一
说为什么这么连。
4
.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
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四单元 可能性
课题:可能性(2)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
小方法:先得出结果
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
(1)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①太阳( )从东边落下。
②明天( )考试。
③冬天( )会下雪。
④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
(2)盒子里有3个红棋子和1个黄棋子,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
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黄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
有红色棋子也有黄色棋子。
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在小
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说,最有可能摸
到红色棋子,因为盒子里红棋子比黄棋子多。
2.
导出课题:看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这节课
咱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探究新知
1.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例2情境图。
(1)引导:在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
子,可能是什么颜色?
(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2)(继续出示情境图做实验部分)有一个小组做了一次
实验,
他们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
次,同学们观察他们
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摸出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3)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蓝棋子的可能性小。)
(4)质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
(红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
呢?(不一定,因为蓝色摸到的
可能性虽小,但也有可能会摸到。)
2.动手操作。
(1)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
请小组仿照教材的实
验,自己摸一摸,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小组操作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并根据结果说一说你盒子里
哪
种颜色的棋子多。并追问: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
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
小结: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
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
摸到的可能性也就
越小。(板书)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奖、买彩票等。并由此对
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3.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先让学生观察出示的记录结果,再指名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通过记录可知,盒子里红球多,黄球少。)
(2)引导小结方法: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
关时,在总数中
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5页第二个“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在总数中占的
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
可能性小。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的信息,再说一说。
(盒子里红色的棋子多,黄色的棋子少。)
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
数量的多少吗?
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四单元 可能性
课题:掷一掷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经历“猜想
、
实验、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体会
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
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大小。
3.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
处
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两个骰子点数之和在5、6、7、8、9居多的原理。
教学难点:探索两个骰子点数之和在5、6、7、8、9居多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骰子,师问:同学们见过骰子吗?你们在哪见过?它和数
学有什么联系?
2
.学生回答后,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就来掷一掷骰子,通过游戏
一起探究骰子里面还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思考:如果同时掷出两颗骰子,它们出现的点数之和会有哪
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3、4、5……12。
追问:可能有1和13吗?为什么?
2.游戏探究。
规则:把这11种结果分成两组:A组:2、3、4、10、11、12,<
br>B组:5、6、7、8、9。一共掷20次,总次数多者为胜。
(1)选择一组结果与教师进行比赛。
(2)两个小组为一个单位比赛,自由选择结果组别,
4人轮流
掷骰子,由组长记录试验数据,最后比较试验数据,分出胜负。
3.汇报比赛数据和结论,师汇总并引导学生比较总结。
通过比较发现:两数和为5~9出现的次数较多,说明B组获胜的
可能性大。
引导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数和的统计表,并通过举例说明:
如和是6的情况:1+5,2+4,3+3三种情况;和是2只有1+1这一
种情况。
比较总结:和是7出现的次数最多,和是5、6、8、9出现的次
数比较多,和是2、3、4、10、
11、12出现的次数比较少。
三、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商店举行购物抽奖活动,凡购物者加1元抽奖一次。
两颗骰子同时掷出:
两颗骰子上的点之和是1,奖品10元。
两颗骰子上的点之和是2或12,奖品1元。
两颗骰子上的点之和是3或11,奖品0.5元。
两颗骰子上的点之和是4或10,奖品0.1元。
你会参加这样的抽奖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课题:用字母表示数(1)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3.在探索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
性。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加
几,n年就加n。
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
(一个数。)
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
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并集体完成表格。
3
.质疑: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
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
吗?
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
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
书写更简便?
小组交
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
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
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可能用n+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
,n+30就表示爸爸的
年龄;也有可能用a+30,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
30岁,所以a+30就是爸爸的年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代数式)
思考:大家都用一
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
洁又方便。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
(都表示小红的年龄。)(板书:小红的年龄)
追问:是不是只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任意字母来表示小红的年龄。
质疑:这些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表示200吗?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这里的字母能
表示从1开始的自然数,
但是不能表示太大的数,不能表示200,因为人不可能活到200岁。 引导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数时,在特定的情况下,字母表示的
数是有一定取值范围的,比如表示年
龄时,字母的取值有一定范围。
5.质疑: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表示什么呢?
(表示爸爸的年龄,也表示小红比爸爸小30岁。)
归纳: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
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
6.提问:如果用a表示小红的年龄,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
多少?
学生自主计算,汇报:a+30=11+30=41(岁)
当a=12时呢?
学生汇报:a+30=12+30=42(岁)
(二)教学教材第53页例2。
1.引导: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月球上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
起来瞧瞧。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2):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
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在
地球上我只能举起15kg。
你们知道为什么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
倍吗?
拓展:是月亮的质量小的原因,月球引力是地球的。
2.探索:在地球上能举起1kg的物体
,那么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
量是多少?在地球上能举起2kg、3kg的物体,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的表格。
通过刚才的列式,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
起的质量吗?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把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的质量用字母表示(以用x表示为
例):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就是x×6千克。
3.简写乘号。
直接教学:x×6,我
们可以写成6x,中间的乘号省略不写。在
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引导学生小结:人能举起的质量是有限的,因此字母表示的数也
是有一定范围的,不能过大。
4.(出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
1
6
量是多少?
学生自主解答,集体交流:6x=6×15=90(千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纸条的面
积公式:长×宽。引导:此题的
宽是3cm,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方形纸条的面积?
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列式汇报:3x。教师提示乘号简写的注意
事项。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回忆厘米、千克用什么字母表示(厘米:cm;千克:kg),
再自主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课题:用字母表示数(2)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
计算公式。理解一个数
的平方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运算定律和字母公式,能够将数字代入
字母公式中
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向学生渗透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的简单美。
教学重点: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并能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并让学生分别用
语言
叙述一下对应的运算定律的具体内容。
2.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整理:
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
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3.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叙述时有什么感受?
(比较麻烦,有时表达不清楚。)
结合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怎样能变简单些。
学生会想到用字母表示数。
4.揭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你能像上节课那样,用字母把这些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吗
?(出
示运算定律表格)
为了教学统一,可以规定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数字。
先自主思考,再尝试表示。将答案写在教材第54页的表上。
集体订正。
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的表格: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a+b)+c=a+(b+c)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乘号的简写。
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学习,再交流汇报。
明确: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
作“•”,也
可以省略不写。如a×b=b×a,可以写成a•b=b•a或ab=ba。
3.引导观察比较:用文字叙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不
同?
先让学生自己说
一说,再启发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一目了然,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质疑: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白:这三个字母可以分别表示我们学过的
任何数。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课件出示正方形的形状,问:这是什么?(正方形。)
让学生先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及周长的计算公式:面积=边长×
边长;周长=边长×4。 引导: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用
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a表示
边长。试着写一写用字母表示正
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然后再翻书看课本是怎
样表示的。
S=a
2
C=4a
2.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对平方的表示不理解。)
明确:S=a•a可以写成a
2
,表示2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所
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一般写成S=a
2
。
课件出示:3
2
,b
2
,5
2
,指
名让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各表示什
么意思。
(3
2
读作3的平方,表示2个
3相乘,等于9;b
2
读作b的平方,
表示2个b相乘;5
2
读作5
的平方,表示2个5相乘,等于25。)
课件出示: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你能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
积和周长吗?
引导学
生先说出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再计算:正方形面积的
计算公式是S=a
2
,当a=
6时,S=6
2
=6×6=36(平方厘米)。
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是C=4a,当a=6时,C=4×6=24(厘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4题。
先让学生分析信息,说一说“今天卖出多少个足球”怎么表示。
(48+m)
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第(2)、(3)小题,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此题有两个容易迷惑学生的地方:a
2
、6
2
及6×2、a×2。教师
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平方”与“2倍”
:a
2
表示2个a相乘,
即a×a;2a表示2个a相加,即a+a。
3.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9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再独立完成,集
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课题:用字母表示数(3)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
经历简化“ax+bx”的式子的方法探索过程中,学会
化简这样的式子。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感受数学表达方
式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学会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
教学难点:学会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顾旧知: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谁来说说你都学会
了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可能会说: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或数量关
系,知道了平方的表示方法等。
2.那么,你会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用字母表示数)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情境图。
1.让学生观察图,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一大杯果汁一共1200g,一大杯果汁可以倒3小杯。)
质疑:如果一小杯果汁是xg,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杯
果汁还剩多少克吗?
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再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杯果汁xg,3小杯
果汁总共3xg,从1200g
中倒出3小杯就还剩下(1200-3x)g。
(板书:1200-3x)
2.根据这个式子,你能求出当x=200时,果汁还剩多少克吗?
学生自主解答,集体订正。
1200-3x=1200-3×200=1200-600=600(g)
追问:当x=300时、400时你会计算吗?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
x可以表示哪些数。 <
br>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结论:x最大可以表示400,因为当
x=400时,3小杯正好是12
00g。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例5情境图: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
和正方形。
1.提问: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别要用多少根小
棒?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数一数。
(摆三角形,每个用3根小棒;摆正方形,每个用4根小棒。)
2.摆两个三角形和两个正方形分别要用多少根小棒?
让学生自主摆一摆,发现得出:摆两个三角形用6根小棒,摆两
个正方形用8根小棒。
并让学生用一个式子说一说每个图形用小棒的数量与用小棒总
数间的关系。
通过讨论
得出:三角形小棒用的总数量=3×三角形的个数;正方
形小棒用的总数量=4×正方形
的个数。
追问:摆x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x个正方形呢?怎么表示?
(3x 4x)
3.如果摆x个三角形和x个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怎样
表示?
先让学生交流,再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三角形用了3x根小棒,正方形用了4x根小棒,一<
br>共用了(3x+4x)根小棒。也可能会说,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用3+4=7根小棒,所
以一共用7x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x+4x 7x
先肯定这两种结果都正确。再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把3x+4x化
简。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x+4x=(3+4)x=7x
问:3x+4x=(3+4)x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这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求x等于8时,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自主解题,汇报:当x=8时,7x=7×8=56(根),一共用了
56根小棒。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习题,再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说一说剩下的货物怎么表示,再思考式子里的
b能表示哪些数,为什么
?
(b要小于8,因为货物一共96吨。)
3.完成教材第59页“做一做”第1题。 <
br>引导学生回答时,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巩
固(ax+bx)=(a+b)x
式子的简写。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课题:方程的意义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
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
们的合作意识。
3.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和符
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2.谁能简单地说一下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呢?
(让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等,再称石头的重量。)
3.是的。那么你们知道吗,在生活中有很
多工具能帮助我们测量
出相同重量的物体。今天就先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天平。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天平:
让学生说一说对天平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天平
有两个托盘,中间有指针;天平
一边放物品一边放砝码,物品的重量与砝码的重量相等。
教师
做补充:天平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还可以判断两个物体的
重量是否相等;使用天平一般是左盘放物体,
右盘放砝码;指针在中
间说明天平平衡。
2.合作探究。
(1)在天平的右边放一个100g的砝码,怎样才能让天平平衡
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操作,得出:在天平的左边放2个50g的
砝码就可以保持平衡。
用算式表示:50+50=100
让学生观察式子,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这样的式子就是一个等
式。
(板书:等式)
(2)把一个杯子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放100g的砝码,让学生
观察天平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现在天平平衡,说明空杯子重100g。
质疑:如果往杯子里倒些水,观察天平现在的情况。
(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一杯水的重量是多少,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一杯水有多重吗?
(不知道。)
如果要你现在表示这杯水有多重,你有办法吗?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得出:一杯水的重量=水的重量+杯子的重量。
追问: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谁的重量,那么杯子和水一共有多
重,又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汇报:100+x(师板书)
(3)再次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天平右边放10g砝码),发现
了什么?
(天平两边不平衡。)
哪边重一些呢?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100+x>100。
怎样让天平两边平衡呢?(加砝码。)
教师在右
边依次加一个100g的砝码,加两个100g的砝码让学生
观察,并说一说天平的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时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
100+x>200
100+x<300。
并引导学生说明这杯水的重量大于200g,小于300g。
让学生继续操作,怎样才能使天平平衡呢?
引导学生把右边的砝码换成250g,使天平左右两边平衡。这说
明了什么?
(一杯水的重量等于250g。)
(4)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天平的状况吗?
学生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汇报:
100+x=250(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小结: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师引导: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等
式)
(5)让学生比较50+50=100与100+x=250两个等式,有什么不
同?
学生自主思考,并交流得出:第一个等式没有未知数x,第二个
等式含有未知数x。
教师小结: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板书:方程)
(6)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不是。)
那么,方程有哪些特点?
归纳小结:是一个等式,且含有未知数。
三、反馈完善
1.让学生仿照课本情境图,自己试着写一些方程。
注意指导学生:方程一定是等式,并含有未知数。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再自主判断,最后集体交
流。
3.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说一说图意,再写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如:第一幅图天平的左边有两个重量是xg的球,右边是一个重
50g的砝码,也就是两个xg的球的
重量是50g,列方程表示为2x=50。
第二幅图是一条线段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x,一部分是7
3,这两
部分总数是166,即x+73=166。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课题:等式的性质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
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
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咱们认识了天平,知道天平的两边重量完全相同时,天
平才
能保持平衡;并利用天平学会了等式和方程的含义:等号两边完
全相等的式子叫等式,含
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来
探索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情境图1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天
平的左边放了1把茶壶,
右边放了2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这说明1把茶壶的重量与2个茶
杯
的重量相等。
引导学生小结:1把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追问:如果设1把茶壶的重量是a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
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让学生尝试写出:
a=2b(师板书)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1个同样的茶杯,
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可能会猜测出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再追问:
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加上的重量一样多。
教师先实际操作天平验证,让学生观察。再课件演示这一过程,
并明确:两边仍然相等。
小结:实验证明1把茶壶的重量+1个茶杯的重量=3个茶杯的重
量。
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式子:a+b=2b+b(师板书)
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吗?两
边各放上同样的1把茶壶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并让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
a+2b=2b+2b
a+a=2b+a
2.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是什么样的?
(平衡。)
追问:如果用a表示一个花盆的重量,用b表示一个花瓶的重量,
怎样用等式来表示这幅图呢?
生尝试写出:a+b=4b
再问:如果把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
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课件演示。
学生回答:平衡。让学生尝试用等式表示:
a+b-b=4b-b
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第二个天平图)
(1个花盆和3个花瓶同样重。)
3.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小结
:平衡的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
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也保持平衡
。天平的两边同时
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具体的数进行比较验证。
如:假设1个花瓶1千克,那么4个花瓶共4
千克;1个花盆3
千克,再加1个花瓶也是4千克。把两边同时减去1个花瓶也就是减
去1千克
,那么两边都剩下3千克。
5.猜一猜:除了这样的变化,天平仍保持平衡外,还可以怎么做
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让学生自主猜测。这里对学生可能有些难度,有些学生的猜测脱
离不了等式的性质1。
如:学生猜测天平的两边同时放2个、3个杯子;同时减去1把
茶壶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强调:这
都是把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
同一个数,并提示学生如果把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0除外),会怎么样呢?
6.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图1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
明。
(1瓶墨水的重量=1个铅笔盒的重量)
引导学生用a表示墨水的重量,用b表示铅笔盒的重量,写出等
式:a=b。
猜一猜
:左边墨水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2倍,右边铅笔盒的数量
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学生猜测后,教师进行实际天平操作,验证学生的猜测。
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用等式表示:2a=2b。
如果把天平的两边物品的数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4倍呢?
(仍然保持平衡。)
7.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
明知道了什么。
(2个排球的重量=6个皮球的重量)
引导学生用a表示排球的重量,用b表示皮球的重量,写出等式:
2a=6b。
质疑:如果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各去掉一份,天平还能
平衡吗?
学生猜测:平衡。
教师课件演示,并引导学生用等式a=3b表示。
8.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
天平仍保
持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天平仍保
持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归纳小结: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
右两边仍然相等。
9.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0?
学生交流、汇报:0不能作除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的第一个天平,天平两边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观察总结出:一个球=一个
长方体。再分别观察第二个天
平左边有什么变化,从而可以得出第二个天平右边应该添加什么物
品。
2.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5题。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加
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
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左右
两边仍然相等。再自主完成填空。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课题:解方程(1)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义以及“方程
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