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2018新版教材)

绝世美人儿
753次浏览
2020年09月05日 10: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描写雨的作文-教师教育格言


2018秋季改版最新教案
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
文教全册说客稿




教案说明:
本教案是2018年审定最 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
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
本教案还存在
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学 科 : ;
任课班级 : ;
任课教师 : ;


2018年 月 日



2018-2019学年度第 一 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每周
节数
三年级

教科书名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
称及册数 册
总授课

节数
计划实授出 入
节数 节数 原 因
2
2
2
2
2
4
2
2
2
2
2
4
2
2
2
2
2
4
3
2
2
2
2
2
4
8
时间 单元 教 学 内 容
1、大青树下的小学
2、花的学校
3、不懂就要问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习作:猜猜他是谁
语文园地一
4、古诗三首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6、秋天的雨
7、听听,秋的声音
习作:写日记
语文园地二
8、去年的树
9、那一定会很好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11、一块奶酪
习作:我来编童话
语文园地三
快乐读书吧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14、不会叫的狗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习作:编写故事
语文园地四
期中考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期中考试


2018-2019学年度第 一 学期教学进度表
教学
班级
每周
节数
三年级

教科书名称
及册数
总授课
节数
新版人教版三年级
上册

出 入
原 因
科目 语文
时间

十一
十二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计划授
教 学 内 容
节数 节

15、搭船的鸟 2
16、金色的草地 2

习作例文: 2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2
17、古诗三首 2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2
19、美丽的小兴安岭 2
习作:这儿真美 2
语文园地六 4
20、大自然的声音 2
21、父亲、树林和鸟 2
22、带刺的朋友 2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2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2
语文园地七 4
24、司马光
25、掌声
26、灰雀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口语交际:请教
习作:那次玩的真高兴
语文园地八
期末考试
2
2
2
2
3




十六
十七

第八单元

二十




期末考试 10


《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 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下面我将从
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 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
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
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
文本体,在浓浓 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
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 学理想。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
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
艳的服装,把学校装 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
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 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
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 室里学习。
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
对孩 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体现
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 校的欢乐、祥和气氛。课文中联系课文内容,配备
了精美的插图。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 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
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
除对学校美丽与团结的描写是本文的特点外,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
根据课文 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
具体说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能 正确
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读出对大
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


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本 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
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 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
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 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
基本思路,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 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
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 学生品味“安静”“热闹”
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 蝴
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
一步引导学生 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
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 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
做游戏外,还有可能做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 下课后的热闹与上
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不赞成纯技巧的朗 读指导,但是我认为建立在文章
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 到指名
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强学 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
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 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
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
节。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
气氛。
2.引导交流,了解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


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初步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导入课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配乐范读。了解文中的有关民族。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五、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一)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 多彩。”感悟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鲜
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
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 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
上摇晃……”通过想象,感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3.“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
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通过山花烂漫的环境,衬托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二)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 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
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 德昂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感悟同学们的团结。
2.“上课了, 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
那声音真好听!”抓住“不同民族”“同 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体会孩子
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三)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1.“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 、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
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通过感情朗读,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 的欢乐。
(四)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 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
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 课文。最有趣的是,跑
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通过问题进行感悟:
(1)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


(2)他们是这样读课文的?
(3)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 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
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呢?
(4)为什 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
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 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侧面烘托孩
子认真学习。——意思讲到就行)
六、总结课文,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读课文。
七、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为什么一个边疆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 此祥和,如
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
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 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
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
丽,如此团结、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八、板书设计:一 是突出主要内容,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点;二是表现
表达的情感自豪与赞美;三是能给孩子们直观的 形象,教给孩子们整体把握课文,
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说课稿】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把培养学生探
究性阅读和 创造性阅读能力摆在首位。在第二学段还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
地方提出疑问”。“学贵有疑”,提 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能抓住要点,
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 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
用。课标中还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言积累的意识。
二、说教材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 ,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
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 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
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


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 是
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
儿们这么急切 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
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 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
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 、童真童趣。同
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本 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
培养学生 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
习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三、说过程
(一)谈话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伊始通过“说说自己 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的谈话式
导入,激发学生对花儿学校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进行质疑 。旨在引导学生对“课
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种质疑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细读解疑,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
体验,结合 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
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 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四)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并积累 文中的好词、好段。
力争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拓展想象: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 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
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六)感悟积 累: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
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
生活,用你 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四、板书设计
把课文的内容用精炼、简洁的 词语进行概括性的说明。这样,简单明了,条
理性强,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既体现了作 者的写作思路,又反
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
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
道很美的故事, 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
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 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
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 积极的生活态
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
识 的好教材。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
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 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
处的意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
自然的意识。养成认 真观察的好习惯。
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 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
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 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
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
生活 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
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 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
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 最主
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
于三年级 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
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 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
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 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
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 电教手
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的同时, 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
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 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
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
质疑问难,能 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 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
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
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 情境奇特的特点,
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
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国梧桐树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 。交流谈话
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
满金 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
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 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
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 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
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
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 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
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 的乐趣,为“美
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 读”。
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 教师小结: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 变化,在大自然的怀
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 二单元第六课《秋天
的雨》。本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 br>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
过课文生动的描写 ,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
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 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
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 还有深秋中
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 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
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缤、枚、争、勾、喇、叭、厚、曲、丰”等11个生字。会写
“盒、颜、料”等1 3个字。能读写“颜料、淡黄、丰收、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
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所以,制定此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读中感受秋
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使学生通
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
手法 ,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
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 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引导学生通过
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 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
难点。
三、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兴
致高涨地参与到学习 活动中去。
(二)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应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老师必须有策略地对
朗读进行指导。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我将合理运用多媒体,以情景助读。
四、说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非常适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所以,
我指导 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
中运用。
五、教学过程
作为第 一课时,我这样安排:说秋天——体会秋雨的清凉与温柔——总体把
握,统领全文——感受秋天的美景, 理解五彩缤纷(读中体会秋雨给大地带来的
美景,感受语言美。)
怎样才能突破难点?怎样让学生读好课文?怎样让学生去感受,去领会?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
去找找秋天,去画画秋天,去 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知。有
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由于 条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
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整个教学过程设制一个背景音乐,以
图片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让学生在富有诗意
的情境中,去学 习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语言美,去感悟
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 实践能力,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
读中 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这样安排了一些内容:
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
天的炎热。”“它把红 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
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 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安排一
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地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他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
说这些颜色,学 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
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 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
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
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话。但课文
写得那么美,那 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必能写好,让学生去写
就更难了。要去引导写好,我没有这个把 握。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 言美。课文中多数词
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
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 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
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 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
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有了感受去读 课文,
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
扇子, 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理解这 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
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 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
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 章,我在教学时,有一点感触很
深: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觉得自己的语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导 学生去
读、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更多的语句来表达。看来自己真的该多读读书
了!
3.设情境,说中品,提升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 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
能。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闭上眼,通过引述 让他们仿佛闻到秋雨藏
着的气味,并读出来。再让他们小组讨论,秋雨里还藏着什么香味?(课件出示)
请学生当当小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秋天的果园,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自由
准确地表达内心 的想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就出示了这样的例子(课件出
示),为学生思维的表达作出了实例示范 ,这时的学生也许会说:“板栗树上的板
栗球露出了笑脸,板栗们趁此机会溜出来了”等一些句子。此时 的我会充当学生
忠实的听众,引领学生由阅读迁移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
让学生们明白:这样美的语言我也可以说出来。
在品读第四自然段时,(课件)顺学而导,以学定 教,采用“创设情境”的
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首先告诉学生秋雨是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瞧!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好朋友关心的说些什么呢?激发学生兴趣盎
然地将书面语言 转化为口头语言。再让孩子们当当森林中的广播员,替秋雨姑娘
广播广播!设想有哪些动植物听到了?最 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表演,不知不觉
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超越文 本,享受着创
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语言的创新能力。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 ,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联系全文内容,
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 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先在四人小
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 来到了
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
学生的兴 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
作铺垫。)
六、说板书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
个词语点明 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多种方法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 间、师生与文
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课堂氛围,实现了“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努
力 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语文能
力,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 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是略
读课文。作者毕国瑛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 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根据部编版教材对小学三年级的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针对我 班
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三)尝试仿照诗歌的格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从秋天的声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 美好;有感情地朗
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学写诗歌
课 前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秋天的多彩的图片、本课涉及到的重点词句、能
反应秋天到来的特点的音频、旋 律优美的轻音乐文件等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的教学篇目中《听听,秋的声音》的地位
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听觉上的 美感,秋之韵味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之意
境顿感逊色。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 ,以“赏”为主线,以“趣”
为佐料,以“仿”为桥梁,旨在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来丰 富学
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
学法:三年级学生 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
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要注意动静搭配,有张 有弛,要充分运用视频、音频等
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 从秋天
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初步接触诗歌,走进诗歌,感受
诗歌从而 达到热爱诗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展开想象
1.出示给同学们一片真实的美丽的火红枫叶,给同学们十秒钟时间欣赏,
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开想象:看了这枚枫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感受到叶子的美或秋
天来了(一叶知秋)等内容。


3.接着欣赏秋天的美景图,(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试着用学过的成语描 述秋
天。老师承接: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你们捕捉到了秋天那么
多迷人的景 色,是的,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
细去听,秋天,她还是一个——
(师出示词语 “辽阔透明的音乐厅”,指名多个学生认读,齐读。)现在就
让我们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去听听秋的美妙的声音。(板书:听
听,秋的声音)。
[秋 天是美的,不仅美在缤纷的色彩里,还美在动人的秋声里。课一开始,
我就为学生创设了美的教学情境。 以悦目的翩翩黄叶导入,以背景音乐渲染, 让
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奠定了本节课唯美的教学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只听不看书,比比看谁的小耳朵最灵,听到了 哪些
好听的声音?并让学生试着模仿一下听到的声音。
学生应该很容易就会回答出来:落 叶的唰唰声、蟋蟀发出的㘗㘗声。(对于
学生能够认真倾听提出表扬)其实不仅这些,书中还隐藏了很多 美妙的声音正等
着同学们去寻找呢!那就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吧!
2、生自读课文,边读 边画找到的秋的声音或能表现隐含秋的声音的词。(要
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也可提出不懂的词)
3、师生对话共同记录发现: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㘗㘗——是蟋蟀
和阳台告别的歌 韵;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声;田野在唱一曲丰收的歌吟。在
对话里理解“歌韵、叮咛、歌吟”等词; 在对话里引导学生想象“黄叶和谁在道
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并随机板书。
4、指名学生读前三节,边读边品,说说你喜欢哪节中描写的秋的声音,并
说明为什么喜欢 ,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环节以“听”为主线,在师生融洽的对话中对诗歌前三节内容进行了一< br>次梳理,也为下面的细听秋声和情感朗读做好了准备。]
(三)细听秋声,深感秋趣。
听声音,想象说话。
(1)师导语:从刚才的对话中,我们已经听到了秋的声音,可 大家听得还
不够真切。我们快跑进树林里,站到蓝天下,再去仔细地听一听吧!听听黄叶和
树妈 妈说些什么?蟋蟀会唱什么?而大雁有什么叮咛?秋风又有哪些欢快的歌


吟? 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同伴合作表演,想想你会怎么说、怎
么唱。(分小组合作完成,其 他同学再补充、再展示朗读,教师相机给出评价和
指导。)
例如:从黄叶和树妈妈的告别 声里,我们听到了一份伤感,指导学生读出依
依惜别情;而在我们小朋友的耳中,那声音又是多么优美动 人,指导学生美美地
读诗句。再如,抽两个学生表演大雁和朋友告别时的对话,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你上学离家前父母会有哪些叮咛,再引导学生想象,大雁不仅叮嘱白云,叮嘱小动
物们,它们来学校上 空的时候,也对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撒下了暖暖的叮咛,它们
是怎么叮嘱小朋友们的?引发学生的想像,再 指导学生甜甜地暖暖地读诗句“一
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等等。
[ 情感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而如何使学生在这节课里将诗句读得有
滋有味,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读 外,如指名读,小组读,角色扮演读,引读等,
我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趣”为佐料,为学生创设 了非常富有童趣的教学
情境,如让学生扮演黄叶和树妈妈道别时的对话,让学生想象秋风的兴奋和田野< br>里玉米、高粱、大豆等丰收后欢乐的歌唱……这些情境会有效激活学生的童真童
趣,丰富学生的情 感体验,从而使朗读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孩子们
读得也便会更入情,更有味了。]
(四)仿说秋声,编织秋韵
1.师导语:在美丽的秋天里,何止这些声音啊!快把 耳朵、把心、把想象
带上,我们再去听听,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再将自己听到的秋天的声音编成一节小诗吧! 出示诗歌仿写格式,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节或几
小节诗,写后我会选 派代表诵读,并给学生们配上合适的音乐。
2.承接仿说内容,师引导学生略读诗歌第五、六两小 节:秋的声音,在每
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
[ 在细听了课文中的秋声后,我引导学生到课文外去听听秋天还有哪些声音,
并让学生模仿课文第一、二小 节当当小诗人,试着编一编诗,这一仿说训练不仅
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作诗能力, 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
下文“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
颗饱满的谷粒里”。]
3.配乐朗读、回味全诗。齐声朗读,有兴趣、能力者可尝试背诵。
最后我再次拿起上课初出示给同学们的那枚枫叶,以诗一样的语言结束教学


任务。
四、说作业设计
科学、合理又充满挑战情趣的作 业才会让学生喜欢,从而实现课后对课上内
容的有效再现与完美衔接。所以我设计的作业是画一幅秋天的 画或写一首秋天的
诗或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受出色地完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能清晰地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课文的精
华。巧妙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
板书设计:
黄叶
蟋蟀
听听,秋的声音 大雁
(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秋风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本< br>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去年的树》。一直以来,语文教学
倡导从语文特点出 发,即要从文本出发,对字、词、句、段、篇进行揣摩和体悟,
同时感知文本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因而 我从教材简说、教法学法、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这四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
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
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 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她的朋友树却不见了。鸟儿在树
根、大门和小女孩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 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
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她心里充 满了
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 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童话略去了鸟儿在寻
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 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过
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 言的品质,
会产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二、学情简析
对于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读通这篇课文并不困难,课文的语言非常质朴,
没有什么华丽 的词藻,但在通俗易懂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道理,要读
懂并不容易。在教学中以鸟儿与树根、 大门和小女孩的三组对话为主,通过多种
形式的朗读感悟到鸟儿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从而激发他 们爱护自然、保
护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理解文章内 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体验小鸟和大树内心的
不同情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 境美。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本文。
4.感受小鸟 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
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诚信的可贵以 及环保的重要性,体会人、动物、植物
(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小鸟和大树内心的不同情感。
2.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五、教学难点
懂得童话故事蕴含的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六、说教法
俗语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本节课采用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准备了有效的多 媒体课件,让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
深情跃入学生脑间。
七、说学法
学 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读、品、悟、议、辩、入。为
了让“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学生 、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结合本课的教学实
际,我用到的是:读、入。
读:采用自由 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在这个
过程中我会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比如在指 导最后一段时会在前三段的基础上让
学生带着焦急、牵挂、担心的心情去读。
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我会让学生两次研读课文,设身处地体验小


鸟的心情。
八、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重温旧知, 夯实基础;媒体激趣,体会深情;研读
对话,训练朗读;体悟中心,升华情感的教学思路.
(一)借助媒体,激发情感
恰当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成为整堂课的亮点。所以在课堂教 学一
开始就播放课文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事开始自然的愉悦、和谐,与后面描
写的第二年 鸟儿再回来寻找大树时,大树已不复存在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
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课文,而且 为后面理解词句,练习读文,奠定了情感基
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设计主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本文的写作是以对话
为主的,为下面 的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另外,我让学生根据所给提示说一说课文
的主要内容,意在帮助学生把握全文内容 。本文篇幅不长,但故事情节曲折,直
接说出内容大意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而给予一些必要的提示,学 生稍加整理语
言,即可在初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而达到整体感知的学习目标。
(三)反复读文,读中感悟
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以读为本,肯定学生,赏识学 生。
学生在读书实践中感知、感悟,在想象朗读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在评读中获得
了方法,提 高朗读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理
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调动了学生主 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初读课文,重点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上。虽说学生已经进入了第 三年的语
文学习生活,但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个读文的基本要求在朗读初期还是要作
为重点 予以关注,这是每个年级都必须做到的。所以在初读课文时,字字音准和
句句通顺仍然是朗读的要求,对 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都要充分的关注,并不
是把注意点仅仅放在几个生字上。同时结合生字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
的教学方法。因为是三年级了可以在初读时在加强写思维的力度,如:借助提示< br>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时,要求边默读边思考,用直线划出文中鸟儿与
树根、大门和小女 孩的三组对话;细读课文时,抓住这三组对话读好,体会鸟儿
和大树之间真挚的友情。让孩子学得愉快是 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期望。课堂中要努
力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如挑战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等让学生的


朗读更富有生气,使学生更热爱语文。
(四)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我先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学生自然就找到了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组 对话,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媒体出示3组对话)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分角色合作朗读这3
组对话, 汇报点评。而后让学生通过“加提示语”的方法练习朗读。(出示课件
加提示语)
熟读对话后,鼓励学生表演,师适时进行角色采访。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 真情,这种演绎朗读和情境表
演等手段,利于学生体验小鸟当时的心情,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为了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我设计了换位体验的角色采访,把
学生带入课文, 达到了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境界。
(五)体悟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引 读最后1节。齐读课文后,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看”字,补
充对话,(出示填空课件)体会小 鸟两次看的不同意义,揭示有关奉献、真情、
诚信的人文内涵。在体会小鸟的深情基础上将文中的小鸟改 成“我”,使学生又
一次进入文本,在学生了解了小鸟的心理后,将守信这个主题渗透到课堂中。
(我认为这样就能够使情感的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完美地结合起来。)此时,大
树这一单一角色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所以我就因势利导,进行拓展说
话练习。把单一角色扩展成多位角色:想 对谁说就对说谁,包括小鸟、大树、伐
木工人、小女孩,也可以是作者,甚至是树根。
这 样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让学生在学文前积累,学文中积累,
学文后积累,从而为提升孩子 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六)总结
总结是升华文章情感的佳径,师生共同总结达到一种师与生,生与文本间的
情感共鸣。
九、板书设计
(出示课件)
去年的树
去年————————今年
友情 守信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又增加了自


主性,有助于学生对对话学习的自主选择。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主要描写了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 br>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正准备往旁边倒去的时候,小
猫请求他再过一个 晚上,躲避晚上的暴风雨,安心睡觉,老屋答应小猫再站一个
晚上。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门上的破洞 跳了出来,老屋说正准备倒下的时候
请求在老屋里孵小鸡,老屋答应老母鸡再站二十一天。二十一天后, 老母鸡从破
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出来,老屋说正要倒下的时候
了小 蜘蛛请求老屋再站一会儿,他要找不到一个安心织网抓虫的地方,老屋答应
小蜘蛛再站一会儿。小蜘蛛一 边忙着补网,一边给老屋讲故事,小蜘蛛的故事一
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 边听小蜘蛛讲故事。
课文赞扬了老屋的爱心和他的善良品质。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窟窿”“吱吱呀呀”等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老屋美好的精神品质。
4.培养学生掌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
用已知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交流自己的看法 。
三、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屋 无私给予的仁
爱之心。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
的 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四、教学难点。
1.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理解课文中的对话。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设计理念。
为了很好的达到本课目标,在设计教学 时,我以情感为主线,以“爱”贯穿
始终,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 过重点语句
表现出来的。所以,我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
< /p>


法。同时,运用了齐读、指名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来发掘文章的情感
内 涵,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
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 熏陶。
四、说教法。
教学永远是教与学互相作用的统一活动,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
渔”,学法指导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法:
1.读写结合法,我利用读与写相通之处,让学生写爱心主语。
2.电化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使学
生置身于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更好地促进学习。
3.朗读感悟法,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词句,
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在朗 读中教给学生方法,进行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
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 .师生互动法,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问答谈话
形式师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 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得
出结论。
五、说学法。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感悟、
思考语言材料,从而激发学 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学习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 、入境,产生心灵的
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第一课时课件出示 摇摇欲坠的老屋图片。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的基础上,
互相交流这是一座的老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 师小结,导入课题——总也倒
不了的老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品读课文,体会老屋的美好品质。
1.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讲述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老屋的爱。
2.读中感悟,体会人物情感。
(1)细读,抓住对话深入交流。


让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了解对话,与老屋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老屋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老屋美好的心灵。
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情感得到尊重。
(2)品读,体会老屋的善良。
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自 然而然地进入到文中描述的情景,从而使学生的
同情心与爱心一下子涌上心头,进一步体会老屋的善良与 爱心。引导学生设身处
地地思考、感受老屋的善良与爱心,同时激发学生们自己的爱心。然后让学生带< br>着同情再次朗读课文,情感得到升华。
(三)爱心奉献,生活拓展。
1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老屋这样善良的人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
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一样需 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
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选一个你最想帮助的人, 把你的爱心写下来,做一
张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主语,交给老师,老师一定把你们的爱心转达给他们 。
2.课件展示雷锋事迹,学生阅读,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 本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
精读课文,讲述的是生活在乡下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 处窗
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
大自然带给 他们的快乐。课文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在不同的时
间是不一样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 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
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 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
喜悦。
课文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 真实生动,使
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 ,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
之情。本文语言优美平实, 内容也较简单,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
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 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
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 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本课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
容初步的感悟能 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
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 下的学习目标:
1.知能目标: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课后“蒲、英、盛、耍”等
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
重点词语;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读 懂课文内
容,体会并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乐的情形,能用自己的话解释
草地变 色的原因;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 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
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文章语言美,景色美,文中小男孩“发现”的行为也 美。因此,我确定本课
的重点为: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 br>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 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没
有见过蒲公英开放与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 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 br>原因;此外,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
文,也是难点所在 。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美读”是本 课最
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
学生的实践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
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 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
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 学生对课文中描述
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


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 容易激发兴趣,因
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
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
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 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 br>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
引导学生质 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 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
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 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
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 特点,
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
课文内容 ,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 产生与文本对话
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
1.鼓励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
关蒲公英的知识。
2.(课件出示)蒲公英图片,请学生们欣赏。说说自己眼中的蒲公英。
3.谈话导入:小小 的蒲公英每天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呢?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细心观察这种平凡植物的小孩 ,看看他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
并板书(16 金色的草地)。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融入语文学习。多媒体展示蒲公英,可以使学
生感受蒲公英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引出课题,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激起
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标出自然段。
2.(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1)对于像“合拢”“哈欠”等词语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来理解。
(2)对于“引人注目”“一本正经”等词语可以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3)有些词语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查字典来理解。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喜欢的 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生
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理解词义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深
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增强对 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审美能力。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
3.(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乡下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3)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4)“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6)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画画、动手
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结合学生的小组汇报 ,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其中有
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小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
作的学习能力。
(四)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 析,应重视“读”。
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赏颜色之美: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指导朗读第一句,让学生自由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了
解、感悟。
( 3)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想象兄弟俩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的情景。想象他
们灿烂的笑容,感受他们的开心 。
3.读第三自然段,悟变化之奇:
(1)教师描述:蒲公英开放时,草地一片金 黄,这景色真令人陶醉。孩子
们,这块草地还有更神奇之处呢。听听,小男孩向我们讲述啦!
(2)教师利用课件边出示草地变化图,边播放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
在听中发现草地的神奇之处。
(3)在听后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感知,知道小男孩发现草地一天之中在
不断变色,让学 生产生探究之欲望。
4.读第三自然段,探变化之因:
(1)指导朗读重点句: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
是金色的,草地 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
色的了。”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句 更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
悟情,读中享受?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 读。如,可以
配合表情读,因为学生明白了草地变色的原因后,心情一定很高兴,可以笑眯眯
地 读;配动作读,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张开”“合拢”的意
思。利用课间引读。一方面 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变色的奥妙,难点也迎刃而解,另
一方面多种形式地读,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 达方式,从而使阅读成为赏
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2)课件引读: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草地变色的原因,我用课件进行引读“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的,而是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 又了。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可以、。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的,草地也是的;
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的了。”这样在读 的过程中,学
生更能明白草地神奇的奥妙,从而感受发现的乐趣。
(五)教师小结,感情朗读。
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虽然它看起来是那么不起


眼 。同学们,自然界还有很多东西像蒲公英一样随处可见,不被人们重视,可是
它们对人类却非常有用。你 知道那些东西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实践探索。
1.说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爱 的事物,并把它写下来。引导学生进行
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语言积累,发
展语感。
(七)作业小超市。
1.写一写:你的身边有没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或者东西呢?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
下。
2.演一演:和你的小伙伴演一演我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说一说:把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介绍给你周围的人。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
还是一篇文 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根据本课的教学预
设过程,将形成如下板书,使本课的 学习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
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
按海面、海底、 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写海面主要通过色
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 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群岛的海里
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 多、数量也多。
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本文在写作上 的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
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 方。第六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


更加美丽、富饶。第二个特点是用词准确 ,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
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
沙海岛风光的美 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学生可 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
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所以 描
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教
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 景优美、物产丰富、
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
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难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理解文中部分难句子。了理。
四、说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或搜集一些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
文字资料。
2.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西沙群岛。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多媒体课件:西沙群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五、说教法。
1.媒体 辅助教学,创设情境。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直观地展现了“西沙群岛一带海水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
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 参到处都是,在海底
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特点,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兴


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到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去。
2.指 导观察法。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以图带文、以
文为本、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 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与理解。
3.美读训练法。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 动,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去朗读。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小组读、同桌读、范读 。让学
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课文的第二、
三、四、 五自然段为朗读指导重点。第二自然段是对海水色彩的描写,朗读要带
着欣赏、赞美的心情。为了让学生 感受海面的瑰丽风光,可采用配画配乐朗读的
方法,第三、四自然段,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读蠕动 的海参、威武的大龙
虾、色彩鲜艳的和外形奇特的鱼。也可以边朗读边伴有动作。
4 .合作学习法。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
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 时,能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课文的内容以自
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组合 小组,根据自己的爱好可
以画一画、读一读、演一演,然后合作交流,把课文的内容海里的动物通过自我
介绍、播音员美读这些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
的创造性。
5.积累运用法。在朗读、观察和对课文内容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联系课文
内容,让 学生挑选喜欢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再让学生进行交
流,说说自己摘抄了哪些词句,让 学生积累语言。
六、说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
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求知欲 ,充分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法:
1.自 主学习法。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都采用了自
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把 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自主读的同时教给读
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 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通过
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 情感、认识的交流,说说
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质疑法。学贵有疑, 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到自己能解决问题。课的开 始,我让学生质疑,整体感


知时,让学生自主解疑,还有些疑问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逐步解决。
七、说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 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
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 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
维疲劳和厌烦心理。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图 ,通过欣赏图
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录象,一边听我的导语,深深
地 陶醉在如此缤纷的神奇世界之中。此刻,我抓住时机,说道:这就是富饶的西
沙群岛,同时板书课题,导 入新课。这种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创设意境,由画入
文的导入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趋力,把 学生自然地引到本课的主题
——富饶的西沙群岛,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同时也形成了学习冲动的教学效果 。
(二)第二模快——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在学习课文前检查学生预习 情况,既为
学习课文作好准备,也加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第三模块——整体把握课文。
1.结合课件。 联系上下文,初识西沙群岛。
通过看地图和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知道什么是
群岛,同时 通过交流明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西沙群岛总的特点。
这样既进行了读图、读句的能力 训练,又培养他们注意挖掘语言因素,理解
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既训练学生自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 合作意识。
2.分段学习2~5自然段,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是围绕“风 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向我们具体介绍西沙群岛
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5自然段,想想 画画,看看哪个自然段写的是
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的呢?问题 的
提出和学生的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为下面的学习理清了思路。
(四)第四模块——探究交流,品位重点。
1.学习第二段,感悟风景优美。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都有哪些颜色?为
什么会有这些颜色? 指名回答,并利用课件从理解“五光十色”着手,帮助学
生找到答案。

鼓励学生交流本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着哪一句话的意思写的?是怎样连
接的?引导学生了解先总述 ,后分述的构段方式。进而了解因果关系的句式。
2.潜入海底,体验富饶。
(1 )研读第3~4自然段,潜水到神奇的海底,看看有哪些动物引导学生快
速浏览,找出西沙群岛的物产, 用笔画下来。通过交流了解介绍海底动物的这三
句话是并列关系,“像绽开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形 象地介绍了珊瑚的外形特
点。“蠕动”“划过来”“划过去”准确地写出了海参和大龙虾的动态,再用“ 懒
洋洋”和“威武”分别加以拟人化的描写,更使句子显得生动而逼真。
(2)引导合作学习 :海底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和全身披
甲的大龙虾,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鱼。同桌两人合 作学习第4自然段,讨论交流。
①通过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分层,了解每层的意思,了解“先总述, 后分
述,再总结”的构段方式。
②课件出示“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
这句话的感受。理解这里的“一半”并不是二分之一的意思,而是告诉我们西沙< br>群岛里的鱼十分的多,多得像海水一样到处都可以见到鱼。作者用“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来形容 鱼多,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得恰当,而又形象。教师出示课
件图,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 句子意思,同时使人回味无穷,留下
深刻的印象。
③(课件出示)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 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
满彩色的条纹;有的;有的,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身上长满了刺 ,鼓起
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
海里,。 借助填空练习,指导学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五)第五模块——情感升华 巩固全文。
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之后,我将引导学生将 个人情感有一个升华。先让
学生说说自己对对西沙群岛的了解,这样可以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然后再把 第
六自然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它更加喜爱西沙群岛,进而升华至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之情 。
(1)课件出示——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旧唐书》记载从唐朝起,中
国政 府开始正式管理海南岛以南海域。古代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航
线的必经之路。早在隋代,中 国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高
僧义净亦由此到达印度。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 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这


里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帮助学生了解“富饶 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
辈生长的地方。”
(2)课件出示——“随着祖国建设事 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
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句子后的体会,再联 系全文使学
生认识到这不仅进一步点明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而且与第一自然段
中“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
严谨。
八、说板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水 五光十色
海底 珊瑚 海参 大龙虾 各种各样的鱼
海岛 鸟的天下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好的板书通常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用课文的关键
词的方法来设计板书,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有助于课堂抓住重 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活动指针,而学生的认知特点
和身心发展规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主体性,
发展个性,注重学生的 情感体验。因此,我通过图片激趣法、朗读感悟法引导学
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使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海
边美景,第二部分写的是小城美景。这篇课文文字精美,条理清楚,应重在让学
生从视觉上去感 受,从文字上去懂得海边小城的好看,因此,我把这课的教学目
标定为观赏为主,运用为辅,引导学生从 各个角度去观赏海边美景,激起他们对
大海的憧憬之情。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课文通过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的顺序进行叙述,使学生
学会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的 特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
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
意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和小城各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及其特点,从
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课是从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来介绍海滨小城的景色的,学习这种按
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五、说教法。
1.观赏法:本 课目标既是观赏为主,那样教学教程中,我将观赏教学贯彻到
课堂始终,从进课堂开始,带领学生观赏海 边风光的图片,到分析课文时,引导
学生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整堂课让学生在美的画面与语言中去感受 小城的美丽
和整洁。
2.提问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缺点,在教学中,力求做 到深入浅出,从
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以激起学生探究交流的兴趣与信心,接着“顺承”“深化”,
带出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逐个击破。希望以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解决重
点,突破难点,达到目 标。
3.练习法:本课纵然是观赏为主,运用为辅,但也不能疏忽运用带给学生的
积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仿写练习。运用练习法以突破难点和
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六、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使学生从“学会”< br>到“会学”转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引导、点拔和培养。
对照教法和教学内 容,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
境,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
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 同提高,从


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环境中阅读 课文,培养了
他们收集、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口头表
达 能力。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七、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借助相关图片,教师简单介绍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了解大意。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阅 读要求,引领学生对教材独立探
究。通过合作交流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根据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三)范读课文,质疑明标。
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标出不懂的内容。听之后用简单的话说说 自己的感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共同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的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四)学习第一至三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时应充分 体现“以
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
有所感 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乃教学之宗旨也。作为授课
者,应在读上下功夫,以读代讲 ,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得学生通过
自读感悟,感悟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在读中升华情感,从而
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与文章产生共鸣。
在这部分课文 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主要方法,采用默读、轻声读、集体读、
个人读、感情引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引导 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
情。
在学完这部分课文后,引导学生总结学法,(读 ,找地点,标景物;读,
抓特点,体会美;读,有感情,读出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习第四至六段。
在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 心句“小城里每
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感受小城的美
丽、整洁,领略作者地点转换的写作方法及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描写的方
法。
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引 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于是,学生的朗读自然就会带上感
情色彩。同时,我还因势利 导,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
样,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也培养了学生的语 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
是一次最自然的思想教育。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课文小结是全文的点睛之处,通过小结我使学生更深刻懂得海滨小城是美丽
的,我们要热爱 大自然,热爱家乡。
(六)作业练习,丰富知识。
1.课件循环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 生观赏,是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课文第一部
分写海滨的景象。由远及近,先写浩瀚大海的景色,再写海滩的 景观。这部分突
出景物色彩的描写,文中描绘的景物色彩斑斓:有蓝色、棕色、银白色、灰色、
金黄色、青色……这些丰富多彩的颜色,展示了海滨的美丽。课文第二部分写小
城美丽的景色。分别描写 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处景物,突出了美丽、整
洁的特点。
课文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更加突显小城
的美丽。
2.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一个片断。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
把一个地方的景色特点写具 体,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采用对应式的板 书,便于体现出海滨小城的特点;便于学生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与记忆;体现了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 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课稿】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
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 年四季又各具特色。作者把小兴安岭春、
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作为描述重点。春天,抓住“树木” “积雪”“小溪”
“小鹿”“木排”等景物来描写;夏天,抓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 br>花”等景物来描写;秋天,抓住“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等景物来描
写;冬天,抓住 “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反映小兴


安岭冬季 的特点。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不仅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
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 —树木来写,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
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 二至五自然段分别
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课文的
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 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
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 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
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 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欣赏、浓雾、献出、
酸甜可口 、又香又脆、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人参、又肥又厚、松鼠、飞舞、宝
库等。理解“葱葱笼笼、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等叠词以及“抽、封、浸、献、
刮”等动词;理解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初步学习 “是……也是……”
句式;学习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特色进行观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四 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景象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
法。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
美丽和丰 富的物产。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
难点:
教 学重点: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感受风景名胜的美丽,体会作者蕴于字里行
间的喜爱之情,体会用词的准确 、生动,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这篇课
文是这一重点的典型范文,在本文中有许多句子用词准确 、生动形象,可以进行
充分的体会。
教学难点: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学习作者抓住小
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本< br>着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语言美、景色美的特点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以
下方法教学本课。
1.情境教学法:因为小兴安岭地处我国东北,学生不可能亲临小兴安岭观赏
四季的美景。他们 的感性认识的缺乏必会影响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因此教学中拟
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小兴安 岭的距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促
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动情入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2.以读代讲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得读,在读中
整体感知,在读中 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
我抓住教材文字优美、情景交融这一特点, 把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
以升华感情,强化理解。
3.先扶后放法。在 这堂课中,我采用了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 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
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说学法
1.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根据《语文新
课程标准 》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发现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
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 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在教学中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注重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赞赏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特别注意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以自主学
习为主的“自主赏读 法”“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学习。
2.在教学中我准备了小兴安岭的录像资料和四季不同 景色的图片。多媒体课
件的应用突破了时间、空间、事物变化发展以及人类感官的局限,创设了情景,< br>拓展的教育信息的表现力,使情感熏陶、审美鉴赏得到最佳的体现。采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帮助学 生突破重、难点。
3.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 不
刻意追求知识的传授,而重在学生感悟,来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发展


创新思维,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 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会读、会写、
会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 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重点放在
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准确、生 动的语言。读懂课
文内容,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景象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学
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
兴安领四季的美丽和丰 富的物产。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 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
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围绕“美丽”分四步设计:初探:发 现美—
—再探:讨论美——深探:赞赏美——拓展:憧憬美。
第一步:情境激趣,探究初成。
我这样创设:多媒体出示小兴安岭四季美丽的画面或挂图,教师引入课题—
—同学们, 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几百里全是森林,那
真是美极了。瞧!这一幅幅美丽的图 画,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
想去旅游吗?你们是明媚的春天去,还是金色的秋天去,是 在树叶繁茂的夏天去,
还是在白雪覆盖着群山的严冬去?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描写了小兴安岭四< br>季的美。让我们一直随作者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段话,老师充满激情地娓娓
导入,激发了探求 新知的欲望。然后,我鼓励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互相
交流,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 叙述顺序,归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
容。
第二步: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课文第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
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于 是,我营造了开放性的教学氛围,用先扶后放的教学
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师生探究“春天美”。
鼓励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划出自己认为作者用词 准确、生
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句美在哪里,最后指导学生边有感情地品读,边想象美
景。再 通过换词法理解了“抽出”的意思,通过结合实际理解了“散步”“欣赏”,
体会了拟人句的作用。通过 有感情朗读的形式表现小鹿的快乐生活。学生在个性


化阅读中领悟到了语言文 字的优美,更体现了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引导朗读,读
出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景色,读出对春天小兴安岭 的喜爱之情。
2.合作探究“夏天美”。
描写夏天的自然段,是小兴安岭四季景色 中最美的一部分。我谈话引领学生
进入角色: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再来欣赏夏天的小兴安岭。说 说你感兴
趣的景物或理由。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学生用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到“葱葱茏茏”“密密层
层”“封”“浸”等词的生动、 贴切。通过生生对话,互教互学,既获取了更多
的信息知识,又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技能,培养了协作精神 。最后指名学生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画面。既激活了创新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br>能力。
3.放手探究,“秋天美”“冬天美”。
有了上两部分的学习经验 ,这两部分可以放手学生独立阅读与学习。引导
学生围绕“说说你感兴趣的景物或理由”进行思考、交流 。学生自学、反馈、小
结段意后再指名朗读,读出秋天丰收的喜悦和冬天动物的有趣,再想象出图中没< br>有画出的景色,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步:实时总结,完善美。
引导 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引读最后一段,使学生
从总体上认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 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
的宝库。使学生从总体上认识小兴安岭,感情得到升华。
第四步:拓展延伸,憧憬美。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小兴安岭在不同季节的特点, 进行生动、具体的描
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学习本课特点写景物的方法,观察校园内的景物四季的变化写一写。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比较简单直观,目的是 引领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重
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布置作业:
继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理解新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写
作 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说课稿】
《大自然的声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 趣的课文。这篇文章应以读为本,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应让学生在 主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 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
品味。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
特征,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8个会认字及相关的词语, 熟练书写13个字。了解拟
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
及叙述的 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 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
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不
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积累象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
背诵课文 第2~3自然段。
2.课文重点是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道大自然 有
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说说自己有些 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
作用。
2.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
感受大自然的美。


3.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享 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 在读中体验、品味,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
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教
学中我创 设了情境,让大自然带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缩短了学生与
文本的空间距离,让学生置身于自 然之中,俨然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情境中感
知,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让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美读感悟,放飞想象:在教学中始终 以“大自然中这些声音真是太美妙了”
贯串始终,重点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边读边思 考,大胆的展
开想象,有感情地读,配乐读,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读,全班齐读,在读中
生 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风声的美妙,水声的有趣,动物声的快
乐,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布置学生课后在大自然找一些新发现,拓展学生的
学习空间 ,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 放一些自然界的声音,通过欣
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交流“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 里感
觉到夏天已经来临?”在交流中使学生更近一步接近文本,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
学习。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 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
顺,通过同座互读,互相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在全班交流中说说 自己
喜欢的生字的识记方法。对于会写字,引导学生在开火车读中,说说自己读到的
字在书写时 应注意什么。
(三)厘清文脉,了解文意。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标记自然段。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
声音?很自然地使学生了解到课文介绍了风、水、 动物的声音。在读中标注出自
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接触拟声词。以上过程为学生继续学习下文做好 了铺
垫。
(四)探究交流,品读感悟。
1.大胆想象,美读悟妙,感悟风的声音。
首先,播放手风琴变奏曲,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 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
乐的变换中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不同感受的对比。然后出示相关句子,指名美
读,指名赛读,男生女生合作读。引导学生抓住“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来体
会微风的温柔; “激动”“力量”“威力”体会狂风的雄壮,从而感受到风声的美
妙。通过有感情朗读读出风的美妙。
2.直观感知,美读悟趣,了解水的声音。
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和理解文中重点词 句了解演奏会的精彩场面。通过教
师引读、配乐读、合作读来感受歌唱的绝妙。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淙 淙、潺潺、
汹涌澎湃”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真正感悟到——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3.角色体验,美读悟乐,欣赏动物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 ?鼓励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
的叫声。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的时机,课件出示文中相关的句段,通过指 名
读,教师引读,同座轮读,小组赛读。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
快乐无处不 在。
(五)探究交流,品读感悟。
教师导言——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 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
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 籁之声的
音乐会。鼓励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六)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引导学生了解先总述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2.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模仿课文第四自然
段,把有趣的发现写下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用课文的关键词的方法来设计板书,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比 较简单直观,
目的是引领学生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

【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父亲、 树林和鸟》中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
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我” 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
“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 时候爱唱歌,什
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人与自然的融洽,
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课文最后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多么稚气又
多么纯真,蕴含着“我 ”的护鸟心愿。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我认真阅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文本 ,认真地进行了学情的分析:父
亲、树林和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课题便能引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每个 孩子都
有质疑、解疑的追求,在读父子的对话,深深理解父子的对话中,孩子们不断产
生疑问: 为什么没有鸟飞,没有鸟叫,没有鸟味,父亲却知道林中有鸟?为什么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乐?为什么 在最快活的时刻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为什
么父亲如此了解鸟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疑问都将激励着孩 子们全身心地投
入到语言学习中去,同时感受人鸟的亲如一家。同时,当我走进文本时,就感觉
像在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让人领略到人与自然本应是十分和谐、十分
融洽。反复诵读,用心体 味,就会对文本产生更多更深的感受。综合以上情况,
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学习用硬笔 规
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茫 茫然、宁神静气、舒
畅、惊愕”等词语。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主动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用“一瞬间”“舒畅”造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父亲热爱大自然的
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鸟、< br>护鸟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父


亲的话的含义,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
爱鸟情感及作者的护鸟心愿, 教育学生懂得爱鸟、保护大自然。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课文 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
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 具体表现,体会父
亲的爱鸟情感及作者的护鸟心愿,教育学生懂得爱鸟、保护大自然。
三、说教学方法。
(一)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
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 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学习法。初读课文时,我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通读顺课
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让通
过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 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说
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直观演示法:利用媒体图片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
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 识的掌握。
(二)新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也
就 是要做到以学定教。我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低年级学生 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儿童实际,我在检查生字词语时,
我采用课件展示法。这样,既活跃 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学
得有效,使它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以读代讲法。研读课文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反复地读,以读促学,在读中
悟情,在 读中明理。使学生体会并理解父亲喜欢鸟,父亲爱鸟。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和我提出的 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
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朗读指导法: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切实重视和
加强阅读 教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
关理念和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 主,以读为本;因此我准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想象描摹,浸润心肺。
上课伊始,一曲美妙的《鸟叫》,把孩子们带入了鸟的 天堂,并让孩子们说
说,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起了哪些词语或诗句。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第一步:认读生字,扫除障碍。
我 请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圈出生字,并且引导学生碰到不会读的可以结
合生活实际进行识记,也可以问 问同桌,请教老师等方法来认读生字。培养了学
生养成碰到困难自己解决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二步:检查生字词语。
课件出示课后习题我会读里面的词语。先请学生同 桌互读,再请学生开火车
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符合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巩固生字任务。
第三步:仿说词语。
积累 语言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自
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中请 学生观察刚才读的词语,发现有几个词语特有
意思,读起来琅琅上口。如雾蒙蒙、热腾腾、浓浓、茫茫等 ,请学生仿说类似的
词语。
第四步:书写练习
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 可少的部分,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写字时间,
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平时的课堂上大家都它放在课尾进 行,今天我大胆地把它
放在了课的中间,目的是让学生由动到静,进行心灵的陶冶,同时也保证了写字< br>的时间和质量,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热情,这一步教学还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书
写习惯,观察—— 思考——仿写——独立完成书写,做到把字写正确、端正、漂
亮。
我首先放手让学生 自己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字书
写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同学的;然后师范写, 学生写;最后,展示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语言朴实,因此让学生小组合作 ,自主读文,说说哪些疑问解决了,还
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没读懂。然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的


层次。
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让学生自主 读,自主感悟,并教给了学生
读书的方法,学会质疑解疑,学会边读边思考。归纳问题,为下一课时的学 习做
了良好的铺垫。
(四)揣摩文本,情思相融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 ,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
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 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
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请同学们自 由读课文,读第一遍时,要读准字音,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
文;读第二遍时,要用心感受,看看有什 么新发现。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字词
学习情况,并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读文后的感受。
抓住重点句“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
用鼻子闻了又闻。‘林子里 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
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
他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 一瞬间,最
容易被猎人打中。’”等句子进行品读。在教学中,采用抓重点词深入理解、想象
“ 父亲”的神态、动作、语气及教师导语煽情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
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在读中 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五)积累拓展,情思飞扬
1.我们从“我真高 兴,父亲不是猎人。”一句中体味出孩子的爱鸟之情、护
鸟之愿。孩子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 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
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 亲一样
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
2.读一读,演 一演: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一曲人间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相处
的动人的赞歌,现在,我们一起来加入这动 人的旋律吧!分角色朗读:请同桌分
别演父亲和小朋友,练习对话。全班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 读父亲的话,
女同学读小朋友的话,老师给课文加入提示语。
3.想一想,写一写: 在小鸟的歌声中,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
飞翔,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被击中落地。受惊的 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让
同学续写后面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课题为“父亲、树林和鸟”,我们还可以怎样定课题?
2.你还搜集到哪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3.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写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形象直观、简洁明了,不仅突出了重突破了难点,让我们知道 了父亲
对鸟的了解和喜爱,还让我们知道了父亲和我都是爱鸟、护鸟的人,同时也告诉
我们要爱 鸟、护鸟。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刺猬的
喜爱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细致描写刺猬偷枣,把
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 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
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抓主要事件的 方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课文中叙述的“偷枣”这件事出
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感受刺猬 偷枣的本领大,并体会作者字里行
间流露出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3.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 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
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 < br>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
的美好情感。培 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三、说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


刺猬偷枣的过程。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通过二年的学习,已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抓 住
难读的字、词进行正音即可。理解词语是三年级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
结合词语所在 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关于比较句子的练习,学生往往会有一 种定式思维,只要是文章中用的那一
句,总是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后,比较出句 子的不同点,
一句比较简明扼要,而另一句则用比喻等手法写得具体生动。课文中显然用第二
句 合适,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简明扼要也是非常需要的。有了这样辨证的引导,
才能使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不断提高。
“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新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既做到分步实施,又注重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
事例”。
六、说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
和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走近文本,走进文本。根据教学策略,分以下几个步骤
落实:
(一)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作者 对刺猬是怎样的感情?
作者通过什么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了解课文的整体< br>脉络,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在了解作者喜爱 小动物的情感之后,通过读句子,抓刺猬偷枣的动作,通过
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 感受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
按先后顺序复述小刺猬偷枣子的经过,使学生对课文加深了解,培养学 生概括、
复述等能力。让学生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总起句,说说刺猬偷枣高
明在哪 ?帮助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练习,拓宽视野。
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明白每组的第二句更适合在这篇课文中,而


第 一句在别的条件下,也是可用的。这样辨证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赏析句子的能
力不断提高。
通 过信息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课前了解的动物独到的本事,使学生能
将今天的所学进行迁移,运用作 者写作的方法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一直 以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在这次教学中,让学生一起
参与板书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 能力,又可让学生学习思考板书的艺术。
通过设计板书,让学生牢记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为复述、背诵 打下基础,可谓
一举多得。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
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 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
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 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
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
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 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 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
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br>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
铺垫,并对其一生 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
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
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 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
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并把没写出来的内
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


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
究激励性;初读 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
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 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
—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
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 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
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 ,体会古文的韵味。运用启发引
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五、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
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 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
—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 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以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 题,解题。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
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 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然后导入课题,简单介绍文中主要人物。
第二版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学生刚 接触文言文,能
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
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
指导,给学生以停顿、语 气、语调上的暗示。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
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 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
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版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


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突破难点。
有 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
中,我抓住了一个大问题:你读 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让学生汇报交流,出
示句子,一句一句的让学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进行学法 的引导。在学生汇报的
同时引导学生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连句。理解之后大声朗读,提高学生的理< br>解和欣赏能力。
第四版块: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动漫故 事,激发兴趣,学生自由读课文、读译文。交
流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 智,遇事沉着冷静。
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很聪明。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 br>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
会到读书的乐趣。
学生初识古文,初步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刚刚读出古文的一点味道来,一
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 个时候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望,又能考查一下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 ,一举两得。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
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六版块:课外拓展,丰富阅读。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 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
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
八、说板书。
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内容,突 出了文章
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 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
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
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 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
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
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
的变化表现了同 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串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
鼓励和尊重,蕴含 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
了一个人似的”。文 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
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 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
“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 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13个生字。会写11个字。认识多音字“落 、调”,正确理解
“忧郁、文静、犹豫”等词语。
2.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 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在感悟文本的
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
鼓励他人 ,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真
情,学习关爱别人。回报别人的付 出。
三、说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四、说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五、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而且语言
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
主人。我为学生搭建交流 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学生


在激情、愉悦的氛围中 感受爱、懂得爱、奉献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
的教法是:
1.启发点拨法: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
主体地位。
2.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
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 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3.评价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 与鼓励是对学生的肯
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活力。
六、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
作精神、思辨能 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
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引导学生以下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我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
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感受爱,体现学
生的主体地位。
批 注记录法:带着疑问读课文时画出相关答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记录
读书体会。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 文的好习惯。
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 br>思,以读促情,从而深刻体会掌声带给英子的巨大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
涵。基于本课的教 学目标,我设想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
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 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
突破口,运用三个模块,紧扣文本,以情会文。指导学生用“抓人 物的神态、动
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
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七、说教学理念和策略。
本课的设 计理念是:引领学生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
背后蕴藏的情感,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 大财富 ,亲历情感体验。基于上述理念,
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在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 “读”,抓住课文中
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

词牌名都有哪些-雷锋的英雄事迹


王国维简介-会议营销主持稿


随军政策-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文


教育反思-六一手抄报内容


华侨大学招生简章-长沙学院分数线


依繁钢管舞-中美文化差异


菱湖中学-石家庄17中


重阳节作文400字-南宁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