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希望杯-议论性散文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总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
组成,体现了“以习惯助
学习”、“由学习到运用”的教材编写思路。
1、关于习惯。
本册教材在前四册的基础上,
安排了“认真写钢笔字”和“认真写毛笔字”
两个主题,配有5页图。教学时教师要按规范要求对学生进
行指导和训练,帮助
学生掌握写钢毛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与方法,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2、关于课文。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4篇,其中韵文2篇。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反<
br>映历史人物、事件的,又有表现当代社会风貌的;既有讴歌我国革命领袖、英雄
人物伟大品格的,
也有颂扬外国科学家、普通劳动者可贵精神的;有主要介绍学
习语文方法的,有主要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
。从体裁看,除记叙文,还有诗歌、
童话、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另外,本册课文篇幅短小,语言规范
,插图精致,
富有童趣。这样安排,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
且
还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与低年级的教材相比,本册课文后的作业题略有变化
:一是变铅笔字描红为
钢笔字描红,意在训练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的基本功;二是增加了联系语境<
br>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课文
的主要内容等方面
的练习,意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是增加了根据课文
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
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意
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关于习作。
本册
教材与低年级教材相比,又多了一个新的版块——习作。由于学生刚接
触作文,因此本册习作教材以“贴
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以片
断教学为主,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形式上力
求灵活多样,在操作
练习上提供多种选择,在习作评价上强调要求适度,以便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由自在地走进习作的起始阶段。
习作教材安排了一定的例文,主要是片断,且基本上根据同年级小学
生的习
作改写而成,十分贴近三年级学生的实际。例文(段)由学生书写,印在作文稿
纸上,意
在从内容到书写格式(包括题目、标点符号所应占据的位置等)都为学
生提供样例,以利学生循序渐进地
打好习作的基础。
4、关于练习。
本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单
元练习以综合性为
主,内容包括字处处留心、成语和古今诗文的朗读背诵、口语交际等,意在丰富
语文教育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另外,从本册起各单元练习还安排了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内容,意在培养学生按规范认真练
字的态度。
二、教学建议
1、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王尔德说过:“起初是我们造成
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因此,我们
要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列入教学目标之内。在教学过程中,
要在抓好新安排的
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习惯的同时,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
成爱惜学习用品、积极发言、专心倾听、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勤查字
典、主动识字等方面的
习惯。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坚持不懈地把良好学
习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
到儿童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2、重视组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
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应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
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学
生课堂上的第一认识对象,也是学生的一个独立的对话伙伴。它可以凭借符号信<
br>息,向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刺激,发出感召与呼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
导者,应当起着组
织调配、创造条件、穿针引线、指点示范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
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
即要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而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
br>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内
化为自己的思想感
情,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交际经验。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
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
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以及教材编者的思<
br>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了解学生阅读的前提条
件和准备状况,从
而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当然还要与学生对话,根据学
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指导他们
正确地读书,顺利地实现“内化”。
3、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重视“读”与“写”
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
内容,此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除上述读与写的“长线结合”外
,还要
抓好读与写的“短线结合”,即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
“小练笔
”,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这样,一方面
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
积累,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的仿写练
习,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习作水
平日有寸进,不断
提高。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广泛地课外阅读。要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读物,要适时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学生“厚积”,以期日后“薄发”。
在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习作教材,解除束缚,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同时,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
不拔高,也不降低,按照每次习作课的要求,切
实指导学生学写片断。另外在讲评学生的习作时,要以鼓
励,放大习作中的优点,
使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不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4、重视创设情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要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从而走进交际情
境,去作进一步体验。同时,要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在教学中应把时间让
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尤其是不爱说的同学,一个话题、一次对话都应采用
多种方式,激励
学生反复说。教师还应善于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事件,并
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活动,以鼓励学生将
在课堂上学到的口语交际本领用于生活
实际。
5、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结合
语文教材的学习,指导学生开展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如查“无字词典”
比赛、成语故事会、古诗擂台赛、
读书交流会、课本剧表演等,以激发学生学习
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2、识字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准确认读364个生字。
(3)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32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
写匀称。
(4)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5)使用钢笔练习书写正楷字,做到端正、规范。
3、阅读。
(1)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复述、
分角色朗读指定的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
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践,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
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
的大意。
(5)能在阅读理解课文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
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
号的一般用法。
(7)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语、精彩句段,学习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
语言材料,背诵优美诗文不少于
10篇。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
不少于10万字。
4、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
(2)能不拘于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
做过的写明白。
(3)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
(4)根据表达的需要,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
使用冒号、引号。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6)完成课内习作8次,小练笔4次。
5、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并能简
要转述。
(
2)能用普通话交流。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
请教,态度大方、口吃清楚、有礼
貌。
(3)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4)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
贯。
6、综合性学习。
能围绕主体,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利用书刊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能在小组或班级内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开展参观、访问、表演活动中积极
参与,并注意搜集相
关信息,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
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材重点是加强词语的积
累与理解和应用,加大学生的词汇量,能
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应用所学词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难点
是习作,习作是
三年级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
力,思维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关于培养学生预习的一点设想
三年级课文明显与二年级不同,
没了拼音,改写钢笔字了,要正式写作文了。
对于课文的教学,如果按二年级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可能来
不及完成教学任务,
再者,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基于此基础,三年级可这
p>
样指导学生预习:
1.
一读课文,标小节,注拼音,划词语(圈画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2.
再读课文,大声朗读,做到停顿自然,达到能读通顺;
3.
三读课文,练习默读,提出两个问题,查、问、想,先自我尝试解决;
4.
完成小练习,文中田字格生字,扩两个词,并用钢笔自行描红。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是由《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
两首》和《做
一片美的叶子》四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纵观这单元的内容,会发
现
它们都呈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活。《让我们荡起双桨》、《古诗两首》中
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赞美
,《学会查“无字词典”》、《做一片美的叶子》则是对生
活的所思、所感和所得,而习作也是要求写生
活中的所见、所闻及产生的想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总体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让我们荡起双桨》、《古诗两
首》要求会背诵。
2、会认、读本单元53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其中37个生字及新词要
求会写。
3、学会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如:连词成句、结合插图理解、查阅资料等,
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了
解古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
5、能把自己做过的、看见到、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掌握生字、新词,能背诵有关的诗词和成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
4、学写作文。
难点:
1、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感情,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2、掌握查“无字词典”的方法,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3、学写作文。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
、听到的、想到的串联成一段比较通
顺、连贯的话,并把它们写下来。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让我们荡起双桨
学会查“无字词典”
古诗两首
做一片美的叶子
二.篇目教学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
1、 文本解读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那首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歌曲,让我们读起这篇课文时产生了特别的亲切感。轻轻地哼唱,一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渐渐展开,
绿树红花、碧水清波,
船儿摇曳,歌声飞扬,多么快乐的童年,多么幸福的
生活!如果仅仅是一首歌曲,这样的领会足矣,但作
为课本中的教材,仅仅
让学生体会到童年的快乐,生活的幸福显然不够,它承载着新的使命。
2、 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体会词语:
推开、倒映。
(3)能借助课文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练习说话。
(4)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
歌中少先队员们碧波泛舟时的愉快心情,培
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学资源运用
(1) 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2)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3) 新补充阅读《乔羽和刘炽》
(4) 语文补充习题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倒映。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景美,领悟语言的精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背诵课文。
(2)能借助课文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练习说话。
习表达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连词成句和借助
插图理解诗句的方法。
结合课文中描写四季叶子的句子,想象表达。
训练点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结合词语“骄阳似火”、“惊涛拍岸”想象画面,练
(3)能理解诗
歌内容,体会诗歌中少先队员们碧波泛舟时的愉快心情,培
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板块一:揭题导入、欣赏歌曲
1.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一首诗,写的是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
形。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生
字“桨”,介绍:它是电影《祖国的花
朵》中的插曲,(媒体播放歌曲)
2.听歌曲,说说听后的感受
板块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过渡:这首歌不但
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诗一般的歌词。它的词作者,就
是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乔羽。1955
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
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从此,这首
歌广为流传,
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轻声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交流读后脑海中留下了哪些画面?(景美、人乐、情深)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相机理解词语。
板块三:再读课文,感受反复
1.指名学生分小节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的3个小节,你发现什么了吗?(每小节的最
后一句都是
一样的)是的,这就叫反复,它能让我们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有强调的作用,
同时我
们读起来也更会感觉琅琅上口。
板块四:感受景美,训练语言
1、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
推开波浪,小船带着我们驶进了美丽的北海,
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2、借助插图,想象表达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3、出示“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
凉爽的风”,解读“轻轻”,为
什么小船儿不走了,任由船儿轻轻飘荡,凉爽的风儿带来我们怎样的心情
?指导
读好悠闲地享受眼前美景的那份雅兴。
4、小船儿在少先队员的轻划中前进着,课文中
说它是(推开波浪),从“推
开”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可结合生活实际推开门,来体会船儿在水中前
行时
的轻柔、悠闲。)
5、看着插图,看着板书,再读北海公园荡舟所见美景,并尝试背诵第一段。
课时作业设计
1、课后生字描红。
2、完成补充习题第一题:根据拼音写汉字。当堂练习,当堂反馈,根据
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再重点指导个别生字。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以词组形式出示复习生字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读出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双桨 波浪
轻轻飘荡
白塔 环绕 绿树红墙
板块二:精读悟情,训练语言
1、感受人乐
(1)绿树红墙、碧波荡漾,小船儿在水中轻轻飘荡,此时少先队员们在干些什
么?心情怎样呢
?让孩子自由读第2节体会。
(2)提出疑问的地方(解读“红领巾、 阳光”的含义 )
想象我们此时会唱些什么歌?角色体验:现在,同学们就是水中的鱼儿,为什么
会悄悄望着我们?看到些
什么?想到些什么?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
歌吗?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借此解读歌声里的内
容。
(3)再出示“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尽情地赏读,任
由心中
的快乐与鱼儿分享。
2、感受情深
(1)孩子们在尽情玩耍,此时想到些什么?再自由读第3节体会。
联系文本,说说什么是“幸福生活”。
说话训练:联系自身生活说说什么是“幸福生活”?幸福来自于 ……
(预设:当学生理解不出来时,补充材料,对比感受幸福生活:说说三毛能像少
先队员们那样自由自在地
划船吗?海娃呢、张嘎子呢?为什么?)
板书 :问 谁 (党 祖国)
(2)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
板块三:美读品味,引导背诵 1、课文中三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他们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呢?(表明小
朋友们陶醉在欢快愉
悦之中,他们忘记了划桨,任小船飘荡,只感到一阵阵凉风
拂面)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课文中三个小节内容表达了小朋友们怎样的思想
感情。
4.指导背诵.
(1)根据挂图,看着板书尝试背诵
(2)歌曲背诵《让我们荡起双桨》,再次感受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
乐情景。
五、推荐阅读
补充读本《乔羽和刘炽》
课时作业设计:
1、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孩子泛舟北海的情景或是荡舟划船的所见景色。
2、完成补充习题。
3、推荐阅读:补充读本《乔羽和刘炽》
《学会查“无字词典”》
1、 文本解读
这篇课文是讲述的爸爸带聪聪去青岛旅游
时的途中发生的一个小片段,课文
主要以爸爸和聪聪的对话的方式呈现,内容浅显,学生自己就能够读懂
,课文的
难点应该就是课文最后爸爸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那么对于这样学生自己能够读
懂的课
文,我们老师上课教什么?仅仅就为了教给学生一个道理吗?我想,这是
不够的,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发掘
能够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点,来提高学生的语文
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上。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生字只识不写,学习两个多音字“假”
“似”。
理解词语“意味深长”“山崩地裂”。
(3)想象词语“骄阳似火”“惊涛拍岸”所描绘的情景,练习说话。
(4)理解课文最后爸
爸的话的含义,懂得“无字词典”的意思。学习查“有字词
典”和“无字词典”的方法,懂得学语文不光
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
学。
3、教学资源运用
(1)语文补充习题
(2)新补充读本《我在观察中学词学句》
(3)练习1处处留心第二部分。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词语“骄阳似火”“惊涛拍岸”所描绘的情景,练习说话。
3、理解课文最后爸爸的
话的含义,懂得“无字词典”的意思。学习查“有字
词典”和“无字词典”的方法,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
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
中学。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板块一: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在读书时经常遇到不理解的词语用什么好办法来解决。
2、教师引导辨析:
(1)遇到不理解的字——查字典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
3、除了同
学们交流的这些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外,老师这儿还有一种新的方
法。板书:学会查“无字词典”
4、 引导质疑
小结:同学们,根据课文题目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
br>本领。在初读课文题目的时候提出了什么是无字词典和怎样查无字词典的疑问,
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两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1)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后面的拼音,多读几遍,
试着把课文读准确, 读通顺。
(2) 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 检查初读情况;(出示生词,读准字音)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自由说、指名说)
板块三、写字指导
1、 指导书写“查”,撇捺书写时要舒展。
2、“典”,中间
的短横左不靠右不靠,两竖不能写的一样长,左竖个子矮
一点,右竖个子高一点,还有一横长长的,封底
,下面一个八字底。
课时作业设计
(1)课后描红
(2)语文补充习题第一题,当堂完成,当堂反馈,根据学生情况具体指导书
写。
第二课时
课文语言生活化、形象化,直观易懂。文中聪聪与孩子们年龄相仿,易于
孩
子们接受。同时课文彩图再现了词语情景。孩子们对词语所描绘的景象也有深刻
体验。基于以
上的学情分析,教者可从孩子的生活入手, 逐层建构对“无字词典”
的认识 。
板块一:创设情境 直扑重点段
首先联系生活导入文本情境:暑
假刚刚过去,小朋友们,你觉得暑假中的天
气怎样?暑假里,爸爸带聪聪去青岛旅游。那一天,天气怎样
?(随手画出简笔
画:太阳公公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并说说看到太阳公公想到什么。
板块二:品读2——5节 初步认识“无字词典”
第一层:激趣自由读:聪聪和爸爸看到太阳公公想到些什么?生自由读初步
体会。
第二层:分角色读,读中引导感悟“骄阳似火”之意,并通过读表达对词语的
理解。
1、“背书似的说”是怎样说,想象聪聪回答爸爸问题时的神情。
2、借助简笔画体悟“晒蔫”一词的表象,并通过读加深体会。
第三层:比较,体会“无字词典”的妙处。
听了聪聪和爸爸的解释,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第四层:联系生活,拓展解释,进一步认识“无字词典”
除了从“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
蔫了”知道“骄阳似火”的意思;还可以从哪
些情景感受到“骄阳似火”?
(第一块板书强化:骄阳似火<
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
太阳光像火
板块三:品读6——8节 进一步认识“无字词典”
第一层:借助彩图导入情境:他们来到
海边看到什么?出示彩图,引导孩子
说说海边情景。并过渡:聪聪和爸爸在海边想到些什么?自由读体会
。
第二层:指名读,读中引导感悟“惊涛拍岸”之意,并通过读表达对词语的理
解。
1、第6节的朗读指导课借助彩图、动作感情读。
2、此时,如果你站在海边,看到这样情景,心情怎样?读出自己感受。
3、读好“惊涛拍岸”一词。
第三层,出示情境选词语。
板块四:品读9节
明确认识“无字词典”
首先指名读,然后说说“无字词典”在哪儿?是什么?
再补充词语联系生活情景说说。
课时作业设计
1、夏天真热,用生活的现象来描述“骄阳似火”。
2、语文补充练习
3、完成练习1处处留心第二部分,连一连。
《古诗两首》
1、文本解读
这两首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张继写的,皆为千古名篇,都是写秋景,都
<
br>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
行走所看到的深秋
时节的枫林竞赛,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
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
热爱之情。诗人能于一般文人为之伤
感叹息的萧瑟秋景中,观赏胜于二月春华的火红枫叶,感受秋日山林
的勃勃生机,
颇有一种独得之乐。这是一首秋天的赞歌,抒发的是一种“喜”情。
古人说,“
诗中有画”,《枫桥夜泊》就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立体的
秋夜图。首先是全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
勒了远景和近景:残月、山寺、霜天,这
是远景。江枫、渔火、客船,这是近景;其次是运用了“设色”
之法:霜天的透明,
渔火的鲜艳,二者交相辉映,从而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氛围;再者是诗句调动了听觉效果,使本来就已经成画的意境更富生机:特别是远处传来的钟声。不但
把近景、远景联系到
了一起,交织成章,而且这穿夜空,传到客船上的钟声,也
使整个的意境更加清幽、凄楚。那一声一声传
到客船,敲击在旅客心头的钟声。
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愁思呢?
2、教学目标分析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学会8个生字,用钢笔写好生字。
(3)
能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4)
学会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如:连词成句、结合插图理解、查阅资料
等。
3、教学资源运用
(1) 语文补充练习
(2) 课文插图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山行》。
2、理解诗意,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
自然的美好感情。
3、学习2个生字词, 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4、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连词成句,借助插图,查阅资料。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理解诗意,感受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感受诗人淡淡的愁绪。
3、学习6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4、能运用所学方法自学古诗。
5、教学构想或建议
教学古诗一般来说有个比较常规的模式,所以这两首诗的教学步骤也较类似,
都可以从图入手:
板块一:理解诗意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
,
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吗?
2、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3、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查查字典,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
思。
4、在理解了诗句中一些难点词语后,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吗?
5、小结理解古诗的方法:连词成句、借助插图、查阅资料。
有了第一课时学《山行》时的方
法的教授,第二课时学习《枫桥夜泊》时教
师就可以适当放手,可以按照教学《山行》的方式进行。
板块二:由情及景 领悟意境
疏通了诗意,和诗人的距离近了,在学生理解了两首诗后,可利
用两首诗的
异,使诗人的情感通过景色的不同再度升华。
1、我们再来看一看两幅插图,同是
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一样吗?(前者
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
2、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能不能在诗中找一找原因。(一爱一愁)
3、心境的不
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们再来读一读《山行》,作者的
喜爱还表现在哪里?你能用朗读表现吗?
(小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
4、我们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
现在哪些景色之
中?(寒鸦老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也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怎样将这一爱一愁读出来,自己试一试;找一位同伴,把一爱一愁表现给
大家。
板块三:再度利用 倾诉衷肠
1、 再次看图,创编故事。
一天,
唐朝的大诗人杜牧在书房里读书,时间一久,感觉太闷了,于是他叫
书童备车,要到郊外玩一玩…… <
br>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张继这一天正好在返家的船上,他已经在途中好久了,怎
能不想念家中的妻儿老
小,月亮渐渐落下去了……
2、 虚拟相遇,互诉衷肠
教学时间充裕,可以在课内安排如下
表演:杜牧和张继这一天竟奇迹般地相
遇了,他们互致问候完毕,就把自己所见所感向对方说了起来……
如果时间有限,可安排课下让学生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不管是说是写,总
之会达到借诗人之口
表心中真情的目的。
板块四:延伸推荐 体会表达
心境影响所见
所思。为了进一步对此有所体会,适当向学生推荐几首古诗,
来验证和加深此方面的理解。
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2)背诵推荐的古诗。
(3)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人杜牧在《山行》所描绘的美丽秋景。
《做一片美的叶子》
1、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
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
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
人
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课文的语言清新、自然,深情地
描绘了一幅幅
美丽动人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
想。
2、教学目标分析
(1)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形态各异
、飘零、茁壮、葱翠”。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做立足
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4)
能背诵描写叶子四季变化的句子,积累语言。并根据课文句子想象叶
子四季的样子,练习说话。
3、教学资源运用
(1) 课件:叶子四季样子的图片
(2) 语文补充习题
(3) 新补充读本《我是阳光》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 理解课文词语“形态各异、飘零、茁壮、葱翠”。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叶子四季样子的句子,积累语言。并
根据课文句子想象叶子四季的样子,练习说话。
(3)
能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做立足
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板块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3、师引导学生质疑:树叶怎么美?什么样的树叶才美?
板块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轮读课文。
3、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指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注
意正音
(2)出示词语卡片,轮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
板块三:感知全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
2、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板块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怎么记,在田字格里怎样摆好看。
4.学生描红练习。
课时作业设计
(1) 课后生字描红
(2)
语文补充练习第一题,当堂完成,当堂反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重点
指导。
(3)课后收集树叶,看谁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第二课时:
我的教学设想分三步走:
一、感悟大树的美,读文章,找找读读
二、感悟叶的美,
外在美,抓住“形态各异”,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来描述叶
的不同姿态;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观察,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叶子四季
的样子;抓住奉献,描述春夏秋冬如何支撑着大树的美。对这样的叶,
你想说些什么?
抓住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
位置。理
解“整体”和“位置”,体会叶子的在自己的岗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在理解中反复读前文中相关树与
叶的句子,体会叶与树的关系。
三、感悟人美
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称为整体,在这个整
体中你的位置在哪?你能为这
个整体做些什么?(比如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等)
在此基础上读第9节,理解生活的大树,输送营养,茁壮、葱绿,从而理解
句子的含义。
最后读文章末尾两节,联系课文题目,点出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含义。
四、推荐阅读
新补充读本《我是阳光》。
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语文补充练习
2、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叶子四季的样子。
《练习1》
1、文本解读
处处留心部分,原来我们称为学用字词句,这部分内容和《学查“无字词典”》
紧密联系,以达到巩固和积累的目的,但形式活泼,在趣味中自然掌握所谓的
枯燥的词语教学。
2、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学用字词句”中的6个词语,能结合插图理解它们的意思,并
能在实际中运用。
(2)能背诵读读背背中的4个成语及古诗《夜书所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诗中描写的美丽景
色。
(3)学会在“小小读书交流会”中介绍自己看过的一本书,培养阅读课外
书的兴趣。
(4)学会写左右结构的钢笔字,学写毛笔字的基本笔画:长横和短横。
3、教学资源运用
关于叶绍翁的资料及他的代表诗。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三课时
第一课时: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
教学目标:
(1)学会“学用字词句”中的6个词语,能结合插图理解它们的意思,并
能在实际中运用。
(2)学会写左右结构的钢笔字,
第二课时:读读背背、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
(1)
能背诵读读背背中的4个成语及古诗《夜书所见》,能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
(2) 学会写毛笔字的基本笔画:长横和短横。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学会在“小小读书交流会”中介绍自己看过的一本书,培养阅读课外书的兴
趣。
5、教学构想或建议
我的设想:
教学“学用字词句”
第一题:
1、读准词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承接了二年级的查字典的基本技能。
2、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并用语言描述
3、在揣摩了词语所表现的意境后,在情景交融中有感情地读词语,并鼓励
今后能适当地运用。
第二题:
学习第二课的时候已经完成了这一题,这节课上可以描让学生描述图的意
境。
第三题:
1.综合图,观察图中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意。
2.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可以用那些词来描述。
3.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积累的词语。
参考词语:烈日当空、垂柳鸣蝉、满头大汗、清澈见底、喜出望外等。
教学读读背背
1、看图,说说图意,在说图中学习成语
2、按韵文读成语
3、看图,说图意,读古诗,理解诗句,感情读诵,改写成现代文
教学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
就暑假读的书进行交流,学生比较熟悉,能互相补充,收益可能更多。
本次交流简单提纲:读了什么书、作者、主要内容、最感兴趣的部分、
最精彩的语段。
6、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用一段话来描写处处留心中第三部分的图。
第二课时:背诵成语和古诗,用毛笔书写长横和短横。
第三课时:从同学们推荐的课外书中借一本来读。
习作1
设计理念
消除习作的神秘感,使初次接触习作的学生感到习作并不难,增强习作的自
信心;激发习作的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拥有放松的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
达。
设计特色
自主写作,抒写童真,表达童趣,放飞童心,体味快乐。
教学设想或建议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升入三年级了。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写
作文这项新本领
了。与写话一样,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
写下来,让人看明白了,就是作文。其实,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
作文了。所以,作文并不
神秘,也不可怕,相信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能够写
出非常精彩的作文来。
板块二:阅读例文,感受作文
(一)阅读例文
1.阅读《好阿姨》。
(1)自由读一读《好阿姨》,想一想,小作者笔下的阿姨“好”在哪里?
(2)交流、讨论。
(3)好阿姨是怎样给小作者留下“热情”的“好”印象的呢?再仔细地读一
读,与同桌讨论讨论。
(4)小结:小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有序地写下了自己去商店买牙膏时
的见闻和感受
,动作、语言的描写反映了阿姨热情待客的特点。由此可见,作文
是十分简单的,只要留心周围事物,就
能写出作文来。
2、阅读《假如我有一支神笔》。
(1)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小作者有了神笔以后,他想做些什么?
(2)小结:小作者展开了
想像的翅膀,写出了这篇生动有趣的作文,而且
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的美好心愿。由此可见,作文可以
写自己的想像世界,只
要大胆想像,也能写出精彩的作文来。
(二)畅谈感受
读了《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这两篇作文之后,你对作文有什么
样的感受呢?
意图 这个教学环节旨在通过阅读例文,畅谈感受,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作
文
是简单的、自由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顺乎自然的。
板块三:明确要求,确定内容
(一)确定内容
1、内容要求。今天我们就来试着写一篇作文。写什么呢:起床啦,刷牙啦,
打
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你准备写什么?请
仔细想一想。
2、交流构想。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构想的习作内容,拓展思路。
(二)其他要求
本次习作除了对作文内容的要求外,还有什么要求?先打草稿,再朗读修改,
最后誊写。
板块四:行笔成文,相机辅导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内容自主写作。在学生动笔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
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板块五:修改习作,交流评议
(一)反复朗读,细心修改
1、自主修改。
有一句话叫:“文不厌改。”这是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
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篇作文认真地读几遍,把
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
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内容加上去,需要删除的地方划掉。
2、相互修改。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听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
见。
(二)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1、朗读习作。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们听的学生读自己的习
作,其
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2、学生自评。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师生评价。教师
与学生一道参与习作的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
人的习作,分享他人习作快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
练习:《西湖》为描写人文景观的,
《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描写的是自然景观,令人向往。
通过学习:一
是间接观赏祖国的风景名胜,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热爱自然、热
爱祖国的感情;
二是在语言的品味中提高语感;三是学习作者观察的角度和表现的方法;四是以
此为契机,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景物,比如查资料,到实
地旅游等。我们要把学生
当作真正的读书的主人,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
本单元要求学会的生字有28个,二会字有14个。
第5课《北大荒的秋天》
和第7课《拉萨的天空》要求全文背诵,第6课《西湖》则很人文地让学生自主
选择喜欢的自然段进行背诵。这三篇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的同时,也应提
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会本单元生字。能掌握构词
的方法并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来。了解一字多
义,并能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正确的字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背育课文
3、体会文中比喻、拟人写法的形象性、生动性,并能依照例子写比喻句。
4、学会抓住景物描写景色的方法:景物要抓住特点来写,把它写具体,写生动。
重点:
1、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根据语言环境体会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知道要通过抓住具体的景物来描写一处景色,并要写出景物的特点来。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的习惯。
难点:
1、了解一字多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字义。
2、掌握一定的构词规律,仿照它写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并由此迁移,学会构词。
3、体会文中比喻句的生动性、形象性,并能仿照例子写比喻句。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描写颜色的词;
2、针对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
练习。
6西湖
7拉萨的天空
练习2
二.篇目教学分析
5北大荒的秋天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背诵文中的比喻句,并会仿写。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文中关于颜色的词语。
1、学用字词句,联系特定语境,在字典中选择正确的意
思;
2、积累文中的8个成语,可进行拓展补充。
训练点
1、积累课文中写颜色的词语,并能用这种构词方法写出
5北大荒的秋天
文本解读: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采用的是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本课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形象地介绍秋天的北大荒景色迷人、物产丰富。表达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课文起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写了北
大荒的景色:先写天
空,写天空的云;次写小河,写小河的清澈;再写原野,写
原野的热闹。然后用一句俗语“大豆摇铃千里
金”轻描淡写北大荒的物产丰富。最
后呼应开头,赞美北大荒的秋天。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浓郁的色彩,
为我们描绘
了北大荒令人陶醉的景色,展现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副
独具
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读之令人神往。
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两
条绿线内的7个字。能正确读写“赞美、挺拔、
一碧如洗、热闹非凡”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能大致说说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体会它的美
丽、富饶。
3、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欣赏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
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
学生热爱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能大致说说北
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体会
它的美丽、富饶。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资源运用:
简单的PPT、练习册、补充习题、语文自读课本《草原,一个童话世界》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
情。
教学构想或建议:
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将主要跟学生一起初读感知,交流北大荒的情况,理清课
文脉
络。指导写字中注意“荒”“燃”两个字。
课作业时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册一、二、三和补充习题一、三。
3、自读拓展读本第29-34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品味词句,诵读感悟,体会北大荒秋天的美。
2、想象意境,背诵积累,内化语言。
3、领会总分段式,体会比喻,拟人的妙处。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一碧如洗”、“清澈见底、“热闹非凡”等词语。
教学构想或建议:
本课的教学分三个环节完成。
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深情导入,切入中心
小朋友们,俗话说“一叶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
也就来了。(板书:北
大荒的秋天)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北大荒的秋
天,你会选择哪一句呢?(指名读,齐读最后一
句。)如果再用句中的一个词,
你又会选择哪一个呢?(教师相机板书:真美)
【一节课的开
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
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此处的设计抓住最
后一节直接切入本课主要段落的学习,以
点带面,提纲挈领。】
在小朋友抓住课文中心之后,教师激励谈话,进入第二个环节:品味词句、感
情朗读,享受美
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来吧,轻轻捧起手中的课本,
咱们走近北大
荒,一起来发现美,享受美吧!秋天美在哪里呢?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二到五自然段,想象意境,划出表
示地点的词语、自己认为美
的词句。小组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
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
要特别强
烈,这里由本文中心句引导小朋友朗读全文,找出关键词句,品味全文,体现以
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不仅激发孩子们学习的自信与勇气,更加让孩子们体会到
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思考的甘甜。
】
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中比喻的准确生动,拟人的形象巧
妙。教师根
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第2自然段:紧扣“一碧如洗”,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想象天空的纯净之美;
再
结合多媒体画面及生活经验,让小朋友认识“银灰、橘黄、血红、绛紫------”这
些表示色彩的词语,感受流云的“五彩斑斓”(相机理解这个成语)体会北大荒
秋
天的天空“一碧如洗”的美丽,延伸开去,找几个同类型的色彩词。
第3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品味小河
“清澈见底”。
第4自然段:这是本课要求进行段式训练的重点部分,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
将图文结合,采用默读,找中心句;再读,找具体描写“热闹非凡”的句子,体
会出秋天丰收在望的景
象,人们的情绪高涨,通过朗读将此情此景表现出来;最
后通过先齐读、再分组读的形式让小朋友体会本
节总分的构段方式。
第5自然段:抓住“大豆摇铃千里金”等词让小朋友体会北大荒的物产丰富,人
民勤劳。 再次深情朗读“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深切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们充分朗
读感悟的基础上,将借助板书设计指导背诵课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板书指
导背诵,不仅背得快,而且能
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学生在以后的课文背诵中会以此为镜,活记乐背。】
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课间活动时,我们学校的操场上也是热闹非凡呀!拿
起你们手中的笔,
向大家介绍一下吧!由此进入第三个环节:仿照课文、片断
练写。
【贾志敏老师曾幽默地比喻
:“阅读是作文的父亲,”阅读课最终的目的得落实到
说话、写话上。苏教版教材特别注重读写结合,这
样会不断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
和材料积累,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习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
提高。】
最后根据课文内容,紧扣“真美”一词,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原则,设计
如下板书:
北 大 荒 的 秋 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见底
原野
热闹非凡
课时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完成补充习题和练习册中相关练习。
6、西湖
文本解读:
《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
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共4个自然段。课文先概括地介绍
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
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
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
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
动、自然,文笔通达流畅。因此,
本课的学习应将这些优美的句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品读和背诵为主
,以增加
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
好教材
。
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11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
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
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
大自然、热爱祖国的
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教学资源运用: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练习册、补充习题、语文自读课本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了解西湖美丽的自然景观,体验西
湖的自然美。
教学构想或建议:
一、古诗导入
诵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整体感知,说说课文大意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配乐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1)读准生字字音。
(2)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想想:文中描绘了哪些西湖美景?
3、指名交流,板书
四、指导写字
课时作业设计:
1、补充习题的一、二、三和练习册的一、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自读拓展读本第35-41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
“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
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
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3、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教学构想或建议: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
得了“上有天
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
是对上一节课学习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
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当你来到杭州,站在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节,边读边
想象。 2、西
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尽情欣赏一
番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说
说你的理由?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过渡:
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
湖光山色真是美如仙境。那湖
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
去饱览一番?【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同学默读第二自然
段,闭目想象。然后让他
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读
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学
习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2)找一找这段
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不同符号
标出它们各自美在哪里,并用心读读,体
会它们的美。(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
一种有组织而又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营造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
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播放夜西湖的夜景图,师配乐朗读
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
飘来的悠扬琴
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3、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西湖夜景的美。4、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美在哪里?再用心
读读。【这一
段的学习,我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
感悟、体验月光下西湖的美。在这里,
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
飞跃,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再读课文,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和补充习题
2、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7、拉萨的天空
文本解读: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
空的湛蓝、透亮,表
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段写了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第二自然段写了拉萨的天空在白云和草地的映照下越发纯净、明
洁;第三自然段写拉
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第四自然段写一年四季拉萨的天空
总是蓝晶晶的,也把布达拉衬托得更加雄伟、
壮丽;第五自然段写湛蓝的天空像
圣地拉萨的窗帘。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
天空的描
写细致而且形象。如:对天空的蓝,用“湛蓝”、“透亮”、“清水洗过”、“纯净”、
“明洁”等词语描述,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
前。
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课文生字,正确书写“纯净、视线、圣地、窗帘、不忍离开、依山而
建”
等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拉萨天空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4、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
、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拉萨天空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资源运用:
轻音乐,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1课时
教学构想或建议:
环节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拉萨那美丽的天空,蓝得这样纯净、透
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可对于我们
这些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1、
上课伊始便播放课件,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西藏一块在一闪一闪。老
师过渡: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
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
方,它就是人们心中的圣地——拉萨(板书:拉萨)拉萨之
所以能成为老师乃至
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一起去感受拉萨的天空。(把课题板书完整)齐读课题。2、让学
生欣赏一组拉萨的天
空图片。欣赏完了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句话来描述它给你
的第一感受。3、交流后,老师说:“大家想
跟拉萨的天空靠得更近吗?那老师
播放优美的配乐朗读么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神游拉萨,去领
略它与众
不同的天空吧。4、,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5、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环节二:品读课文,体会美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我的教学
过程的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
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
、生成性的对话过程,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应放弃逐句教学,每点必扣的方式,用一个问
题引导全篇精读:“你觉得
拉萨的天空美吗,美在哪里?”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后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欣赏一组图片,能更好
地理解课文描绘
的意境;比如在体会这句话“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
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
,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句话
时,先问学生“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读
出拉萨天空的
纯净、明洁,接着欣赏图片: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此时的天空显得更
加
“纯净”与“明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
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
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追问:此时你想说些什么?最
后让学生再有感情朗读这句。
学
生在反复吟读中,抓住关键词“湛蓝、纯净、明洁、蓝晶晶”等词品
读课文,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
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
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
种各样的形式,一
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内
化这种语言,使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环节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过渡:多么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通过
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
朗读全文,整体回味拉萨的美景。
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和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2、自读拓展读本第42-47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练习2
教学目标分析:
1、学用字词句,能联系上下文正确字词的意思。
2、写好钢笔字,注意带撇和竖笔画的字怎样写才好看。
3、读读背背,积累描绘民族建筑和山水风光的词语。
教学重点:学用字词句,联系特定语境,在字典中选择正确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读读背背中的成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学用字词句
1.在《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出
示: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
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大家细细读一读,想想这句话里的“漾”是什么意思?
2.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字?(查字典)
3.通过查字典知道“漾”字有两种解释,是哪两种?(生言:水面轻微动
荡;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4.那你们想一想这句话里的“漾”字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同桌讨论,
集体交流。)
5.方法小结:一个字词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
该结合上下文来
理解这个字词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含义。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
6.小猴在读童话书时遇到了几个不认识的字,你能帮他查查字典找到确切
的解释吗?
7.出示句子,查出带点字的读音,指导生将语句读通顺。
8.小组讨论带点字应该字典中的哪种解释。
9.集体交流——蔫:在这里比喻小象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这里是说小白兔胳膊上挂着的。
蹑:在这里是指小彼得掂着脚尖动作很轻。
10.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请试着用这种方法预习新课文中的字词(师出示例句,供学生练
习。)
第二课时
一、写好钢笔字。
1.观察例字,思考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么写才好看。
2.同桌交流归纳特点。
3.集体交流得出结论: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师板书范
写)
4.引导学生注意间架结构的特征,规范书写。
5.学生描红,用投影仪反馈指导。
二、读读背背。
1.这是一组描绘民族建筑和山水风光的词语,大家试着去读一读,不会读
的字查字典。
2.小组自学,把词语读准,读连贯。
3.集体检查,指导难点:厦、琼、壑;曲径通幽、眼花缭乱、玉宇琼楼。
4.多种形式练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合作读、赛读)。
5.默读词语,对照图画思考他们的意思。
6.交流词语的理解,师点拨难点—玉宇琼楼:华丽精美的建筑物。
错落有致:安排装饰得很有规律。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把人引向幽雅的境地。
7.自由练读词语,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结合图画想象词语描绘的情境。
8.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在遇到不同的人敲门的时候,学会冷静思考,巧妙应付,辨别
好坏,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学会准确、巧妙的表述。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通顺的语言巧妙地将不同的情况表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敲门声导入,联系生活回想。
1、这是什么声音?当你独自一人在家的时候有没有听到过这种声音?
2、过渡。看来大家在家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
二、模拟情境训练。
1、描述:我们把教室当成自己的家,你一个人正在家做作业,此时——
(播放敲门声)
你想到了什么?
2、猜测,外面可能是谁?
板书:熟人、陌生人
如果是熟人,我们该怎样?如果是陌生人呢?引发思考。
三、不断变换情境,讨论应付的方法
1、敲门的人到底是谁呢?
我们首先要询问,不管是谁,你会怎样问呢?
2、变换训练
假如是你的好朋友来了。
请生表演模拟
自称是你妈妈朋友的陌生阿姨来了。
教师演阿姨,和生互动表演,并不断引导其余学生讨论,评判。
纠正不合理的做法。达到由个别到对全体的互动。
真的有坏人来了。(播放坏人敲门的录像)
组织生表演讨论
3、同桌模拟上面的任一情境练习]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习作2
文本解读:
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图文结合自画像的训练。教材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
br>一部分《我的自画像》的文与图。小作者抓住特点,为自己画了一副图,描述了
图画中的自己,还
有条理地写了自己身材、长相、表情、性格和爱好。例文语言
通顺,用词准确,富有情趣,很适合学生模
仿。第二部分点明了本次习作的内容
和要求。
教学目标分析:
1、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
2、读懂
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
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
按一定的顺序并配上自己创作的自画像。
3、按习作要求,依照例文的方法,图文结合抓住主要特点向大家介绍自己。
4、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标”三年级写作的目标“抓好起步,打牢基础”,我将本次习作的重、
难点确定为:
1、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辅助手段:课件
教学构想或建议:
一、导入激趣
1、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不过,老
师有个要求,请你要一
下子说出图片上的人物是谁。
出示:三毛 你怎么看出来的?
姚明 你从哪里认出来的?
唐老鸭 唐老鸭的特点太明显了,一张扁扁的
还有滑稽可爱的表情
2、我们能一下子认出这几个人物,是因为这几幅图片画出了人物的主要特
征,也就是人物的特点(板书)。什么是特点?生先讨论(出示)特别的、不一
样的、最突出的、与众
不同的,这样,画出了特点,别人就能一下子知道是谁了。
二、学生自画,把握特点
1、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他画出了自己的什么特点呢?
出示:杜小虎的自画像
2、认识他吗?他的名字叫杜小虎。我们来看看他画出了自已的什么特点
他的脸上―――穿着――――身体长得―――,这个同学就是杜小虎
3、现在,我们也来画画
自已,你能画出自己的特点吗?不要急,小镜子准
备了吗?给大家几分钟,先细细地看看自己,然后再给
自己画幅像,要表同自己
的特点啊
3、指生展示,你觉得你的自画像什么地方表现了你的特点?
4、过渡:你们的自画像,表现了自己的特点,不过,杜小虎还根椐自画像
来介绍自己呢。
三、读懂例文一,练习说话
1、指生读,听了他的介绍,同学们愿意与他交朋友吗?
2、杜小虎说了,要和他交朋友,也要听听大家的介绍,怎么介绍?
3、我们再读读杜小虎的介绍,想想杜小虎是怎么介绍自己的。生打开课本
自读
4、提问:分别介绍了自己的什么?生答,相机板书:年龄、体重、身高、
长相、穿着、爱好
杜小虎不仅画出了自己的特点,也说出了自己的特点。板书:特点
5、请同学们也来按照顺序说说自己的特点,生自己练
说
6、学生互说
指二生说,生评
7、过渡:听了你们的介绍,杜小虎一定愿意与大家
交朋友,不过,杜小虎
不是我们学校的同学,我们将自我介绍写下来,放在网上,说不定,哪天杜小虎<
br>就能看见哟。将刚才你们的介绍写下来,你能会写出来吗?
四、练习习作
1、你们看,已经有一位同学写好了,我们来读读她是如何写的。
2、出示例文二,快速读并作简要分析
3、学生动笔写作,师赠送词语花篮
好词语花篮,供学生选用。
瓜子脸 国字脸 鸭蛋脸 长方脸 圆脸
披肩发 长辫子 小平头 笑眯眯 胖乎乎
老实 调皮 机灵 聪明 漂亮
秀气 苗条
圆头圆脑 虎头虎脑 愣头愣脑 傻乎乎
活泼开朗 天真烂漫
美丽大方 可爱
爱好广泛 开动脑筋 积极发言
五、互评,修改
六、总结。
今天,同学们不光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而且还学会了怎样介绍自己。请大家
回家给《我的自画像》这篇文章配一幅漫画,和爸爸妈妈共同分享其中的快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是由《蒲公英》、《三袋麦子》和《哪吒闹海》三篇课文,一
篇习作,
一个练习组成,单元所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
分别告
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习作
《这儿真美》要求学生写生活中
的所见、所闻及产生的想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其中《蒲公英》要求复述,《三袋麦子》
要求会讲述这个故事。
2、会认、读本单元47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其中28个生字及新词要求会写。
3、认识2个多音字“泊”和“干”。
4、会用“嘱咐”造句。
5、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
6、能把自己做过的、看见到、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掌握生字、新词,能复述或讲述课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
4、学会习作。
难点:
1、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感情,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2、能复述或讲述课文。
3、学写作文。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串联成一段
比较通顺、
连贯的话,并把它们写下来。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训练点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能绘声绘色地复述故事。
《蒲公英》
能模仿文本的语言形式在不同情境中想象表达蒲公
英的心声。
能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关键词语的
《三袋麦子》 意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演一演
抓住“闹”字,通过品读故事体会哪吒的品质,丰满
《哪吒闹海》 人物形象
以“闹”为线索帮助学生练习讲故事
二.篇目教学分析
《蒲公英》
1、教材解读
《蒲公英》是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植物蒲公英为
题的语
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成熟的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
的态度、
所做出的选择不相同,结果他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从而告诫人们作任
何事都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正确
教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
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
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教学突破:多读,让学生读中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3、教学资源运用
(1)挂图或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2)新补充阅读《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
(3)语文补充习题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揭示课题,初读,整体感知全文,细读精思,突破教学重点。随
课文进行分散识字。
第二课时:品读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⑴ 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动画,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⑵ 初读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读不通的就多读几遍
,不能随意放过。通过初读,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
内容,在读给大家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通过自己努力
获取成功的喜悦。
⑶ 精读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各学习小组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
<
br>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小组里面进行交流探究、梳理疑难,在精读过程中,让学生
采取读、画、圈、
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
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⑷ 汇报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通过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方法,让学生明白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
和做法,他们的命运
也各有不同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⑸ 赏读体味
在此环节教学中,要以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
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回味。我特别注
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
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
⑹ 想象说话
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
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
小种子?”“你自己想对这两颗小种子说点什么呢?”两个
问题,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陶行知指
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
考会创造的人。”在此,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
判断,不
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
这种
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
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
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
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
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
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6、课时作业设计
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种子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会想些什么?请你写下来.
把这个
故事复述给爸妈听,请他们评一评.
《三袋麦子》
1、教材解读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
br>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
慢慢享用,而小
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情节
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讲述故事。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练习讲好这个故事。
(4)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重难点:
复述故事;知道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质。
3、教学资源运用
(1)语文补充习题
(2)新补充读本《布谷鸟叫了》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
一、读读议议——给孩子一袋“可爱憨厚”的麦子
1、自读第二小节,分组讨论。
①小猪看到这袋麦子后,有什么表现?(重点突出“开心”、“喊”等词语,
强调阅读中的两个“!”)
②小猪是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重点突出“迫不及待”、“吃光”等词语)
2、练习读第二小节,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引导体会小猪的高兴劲儿和迫不
及待的样子)
3、默读第六小节后,讨论。
①当土地爷爷来到小猪家,小猪怎么说了?(试着揣摩小猪的语气)
②你以为小猪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③假如你是土地爷爷,你会怎样评价小猪呢?
4、对比读第二、六小节,同桌讨论。
①你喜欢小猪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试着给这袋麦子取个好听的名儿。(可爱的麦子、充满活力的麦子、憨厚的麦
子等)
二、划划想想——给孩子一袋“勤劳节俭”的麦子
1、划一划。
①小牛看到麦子后,有哪些想法?(重点突出“保存”、“慢慢吃”等词语)
②小牛拿到麦子
后,怎么做了?(重点突出“透风”、“晒晒太阳”等)此处可进
行句式训练“因为……所以……”
2、想一想。
①土地爷爷到了小牛家,他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
②土地爷爷得知小
牛把麦子保存起来后,他又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围绕小牛
的“勤劳节俭”方面)
3、小结提问。
①是呀!在土地爷爷眼里小牛是节俭的孩子,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品质啊,假
如
你就是小牛的朋友或邻居,你会怎么夸赞他呢?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②思考:土地爷
爷送给小牛的是一袋什么样的麦子?(勤劳的麦子、节俭的麦子、
美好的麦子等)
三、说说演演——给孩子一袋“能干聪明”的麦子
1、说一说。
情境一:土地爷爷
给小猴送了一袋麦子,小猴高兴地收下了这袋麦子。小猴
就把麦子摆放在院子里,看了又看,嘴里还不时
发出啧啧的赞叹:“好麦子,好
麦子……”
情境二:土地爷爷看了小猴的粮仓,直夸小猴能干
聪明。小猴非常谦虚地说:
“我只不过做了一件最普通的事情”。接着小猴将自己种麦子的经过翔实地告
诉
了土地爷爷……
2、演一演。
①小猴子种麦的经过。(突出小猴的辛劳)
②土地爷爷来小猴家的前前后后。(突出土地爷爷的年龄、语气及心理活动等特
征)
③小猴在家里接待土地爷爷的经过。(突出小猴的神采奕奕及聪明劲)
3、演后组织说话训练。
①你喜欢这聪明、能干的小猴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你打算给这袋麦子取个什么名字?(聪明的麦子、能干的麦子、智慧的麦子、
创造的麦子等)
四、悟悟写写——给孩子一袋“永远”的麦子
1、悟一悟。
课文学完了,相信这三
个人物在你心中一定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
三袋麦子也会带给你更多的启示。那么,在你心目中,
究竟拥有了一袋什么样的
麦子呢?可爱憨厚的?勤劳节俭的?聪明能干的?还是……
2、写一写。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悟动笔写下来,要求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3、教师总结:或许这是一袋可爱憨厚的麦子,或许这是一袋能干聪明的麦子,
或许这袋麦子里有可爱
,有节俭,也有聪明,或许这袋麦子就蕴涵着我们的智慧,
我们的思想,或许,或许……。但无论如何,
他应当成为我们心灵的麦子,成为
我们精神的麦子,成为我们共同的永远的麦子。
板书:
小猪--吃光了---憨厚
小牛--保
存---节约
小猴—播 种---聪明能干
6、课时作业设计
用上老师提供的三个词写一段话:迫不及待 拜访 兴奋
请把这个故事将给小朋友听.
《哪吒闹海》
1、教材解读
《哪吒闹海》是一篇神话故
事写的是小哪吒不畏强暴,三闹东海,制服龙王
三太子,使人们过上太平的日子。文中语言生动,人物形
象丰满。故事为三年级
孩子所熟悉,是孩子比较喜欢学习的课文。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哪吒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
3、教学资源运用
(1)语文补充习题
(2)新补充读本《后羿射日》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读准字音,读
通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初步学会分段,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紧扣“闹”字展开教学,为什么闹?想象东海龙王父子是怎样兴风作浪,
称霸一方的?联
系上下文理解这两个词;讲讲故事内容。
二、怎样闹?(联系课文具体品味)
第一闹:掀起巨浪 。抓住一系列的动作,体会用词的精准,感受混天绫
的神奇及哪吒的神勇;
第二闹:打死夜叉。
1、从“一闪、躲过、随即取下、扔去”体会哪吒的机灵;
2、通过(观察插图)夜叉的凶狠与“小娃娃”进行对比,体会哪吒的神勇机灵;
3、夜叉的“斧头”和哪吒的“小小的乾坤圈”对比,体会乾坤圈的神奇和哪吒
的神勇。
第三闹:活捉三太子。这一小节通过三太子的神态——“气得嗷嗷直叫”“气
冲冲”,动作——“跳出”“举枪便刺”和语言“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
与哪吒的“一纵身,趁
势抖出”形成对比,从而体会哪吒的神勇。
三、闹的结果怎样?龙王父子不敢胡作非为。想象人们过上了怎样的太平日
子?夸一夸小哪吒。
四、讲讲这个故事。
1、根据表现形、行、言等词语提示,加入自己的想象,讲一段故事。如
能
配以表情、动作,则更棒。
2、连续完整地讲一讲故事。
五、走出教材,让人物立体起来。
1、观看动画片《西游记》中哪吒片段,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
2、引出《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本书,推荐阅读。
6、课时作业设计
用上”兴风作浪”或”胡作非为”写一段话.
讲故事.
练习3
1、文本解读
处处留心部分,原来我们称为学用字词句,这部分内容和《蒲公英》紧密联系,以达到巩固和积累的目的,但形式活泼,在趣味中自然掌握所谓的枯燥的词
语教学。
2、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处处留心”中的3个词语,能结合插图结合短文理解它们的意
思,
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2)能背诵读读背背中的8个成语及童谣《晨牧》,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写
的有趣画面。
(3)学会在“口语交际”中介绍自己看过或听过的求救的事,培养观察生活的
兴趣。
(4)学会写上下结构的钢笔字,学写毛笔字“素”、“晃”、“荒”。
3、教学资源运用
关于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的资料。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三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师:学了《蒲公英》一课,我们知道了蒲公英妈妈靠风把自己的种子宝
宝
传播出去。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植物用有趣的方式传播着种子。瞧——(出示图
片:椰树,学
生叫出名字)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就很特别,自己读读吧!
(2)学生自由读短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3)指名读短文,然后集体交流: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是什么。
(4)区分“漂流”与“漂浮”的意思差别。
A
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理解、体会。
B 指名说。(教师点拨:可从“流”和“浮”的字
义上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
想想椰果原来在什么地方,后来呢?)
(5)学生小组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新安家”的意思。
(6)齐读短文,边读边想象椰树种子旅行的情景。
2、第二部分。
(1)出示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植物?(蒲公英、苍耳、豌豆、
葡萄)
(2)学生自由说它们靠什么来传播种子。(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3)自主连线,集体交流答案。
(4)拓展:学生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其它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3、第三部分。
(1)学生默读题目,弄清要求。
(2)练习口头表述。(先在小组内说,再指名说。)
(3)集体评议:听了同学说的,能否
弄清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他说得通
顺吗?听起来有意思吗?
(4)根据大家的交流、评
议,学生练习用几句话介绍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写的情况。(指名读自己写的)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读“素、晃、荒”。
2、指明说三个字结构上的相似点。(上下结构)
3、观察字形,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字要站稳,上下中心要相对。)
4、提示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学生描写三个字。
5、教师范写“素”和“荒”。
6、学生再次写字,体会字形要点。
7、说说类似字形的其它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一)成语
1、成语竞说:学生说自己积累的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比比谁一口气说得最多。)
2、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几个关于动物的成语。
3、学生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
4、指名当小老师,带读成语。
5、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互相补充。
6、集体交流,大致理解成语含义。
(师小结:许多成语的创造灵感来源于动物,
现在更多地用它的比喻意。)
7、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成语歌,熟读成诵。
8、背诵成语歌。(自由选择形式,展示背诵)
(二)儿歌
1、出示插图,学生看图说小男孩在干什么?(早晨放鸭子)
2、板书“晨牧”,学生读题。师:这首小儿歌就是描述了农村孩子清早放鸭子的
情形。
3、学生自由读儿歌。(给学生8分钟,看谁能读得最棒。)
4、指名读儿歌,其他学生想象,看看谁的读能让大家感受到画面。(师生比赛读。)
5、自由练习背诵儿歌。
6、指名或指小组展示背诵。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师:板书“点”,它是汉字笔画中最小、最不起眼的笔画
,但可别小看它哟,
它是非常重要而且变化最多的一个笔画,传说东晋王献之小时候练书法很勤奋,练完了三缸水。有一次,他写一个字忘记写点了,父亲王羲之见了就顺手在上面
补了一个点。后来王
献之的母亲见了这个字后说:“吾儿写完三缸水,只有一点
像羲之。”
2、指导学生观察“方”字中的点——露锋点
(1)向右下直下起笔;(2)逐渐按笔;(3
)提笔,笔锋至中心处;(4)自右向
左圆转收笔。
3、教师执毛笔范写点(这叫露锋点)
4、学生临帖描红(提示正确的执笔姿势)
5、指导观察“小”中的第一点——藏锋点:将点
起笔处的笔锋藏起来,不是直
下起笔,而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提笔圆转,再向右下逐渐按笔,其它步
骤与
露锋点相同。
6、学生临贴描红。
7、学生自由练习写两种点,互相交流书写
心得,教师巡视指导。(程度高的学生
还可以练习写含有点画的字。)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搜集一些自救或求救的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课前可适当交流。
一、谈话揭示话题。
1、师:当发生失火、落水、中毒等意外事件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相机小结:学会求救)
3、学生读提示,弄清交流内容。
二、指导交际
1、出示挂图,问:发生什么事了?(着火了,小姑娘在拨打119报火警。)
2、学生情境表演发生火灾时该怎么办。
(1)拨打火警求救(说清发生火灾的具体地点,火势情况,要沉着,语言要简
洁、清楚。)
(2)采取自救措施(匍匐前进,用毛巾或衣物(最好弄湿)捂住鼻子,防止烟
雾吸进鼻子。从
安全通道逃离。)
3、学生分组,练习表演其它意外事件的求救。(自选情景)
4、集体展示、评议。(教师、学生相机小结各种求救注意事项。)
(1)落水
(2)中毒
(3)被盗
(4)急病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由《东方之珠》、《小露珠》和《石榴》三篇课文,一篇习作
,一个练
习组成。《东方之珠》展现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寄托了作者对香港美好明天的祝福。《小露
珠》是一篇优美的童
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们对
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
更美的品质。《石榴》一文以季节
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顺序写石榴成熟的过程,
字里行间
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本单元练习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东方之珠》一文
的延伸和拓展,如让学生了解其他城市的美称,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
“读
读背背”中的成语则是一首描写城市繁华的小诗。本单元的习作则采用一种
新颖的形式——设计动物名片
,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收集
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扩展学生习作练习空间,提高
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总体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单元29个生字,认识本单元其余16个生字。
3、
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会用“越来越……越来越……”、“倾听”、“闪
耀”等词语造句。
4、 能通过课文中语言文字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
掌握本单元主要的构结方式“总分总”,会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段话。
6、
会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设计“名片”。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掌握生字、新词,会用“越来越……越来越……”、“倾听”、“闪耀”等词语
造句。
3、
掌握本单元主要的结构方式“总分总”,会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段话。
4、
给自己喜欢熟悉的小动物设计“名片”。
难点:
1、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
2、 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感情,并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
掌握本单元主要的结构方式“总分总”,会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段话。
4、
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语言规范正确,条理清楚,紧扣中心。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训练点
1、学习课文是怎样采用
“总分总”的结
《东方之珠》
构方式介绍香港这个繁华都市的。
2、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
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1、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能说说为什么
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小露珠》 2、
在阅读中理解“越来越……越来
越……”在句子中的使用方法,并练习造
句。
1、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蕴含在“咧开
了嘴”,“笑破了肚皮”,“急切地扒开”,“张
《石榴
》
望”,“报告喜讯”等词语中的喜爱之情,
领悟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2、 品尝一种水果,并能仿照课文第四自然
段写一段话。
二、篇目教学分析
《东方之珠》
1、 文本解读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
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
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全文
共6个自然段,采用“总—分—
总”的结构方式介绍了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语言简洁、优美,层次清晰
、流畅,
用词准确,把香港这个著名大都市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
受。
2、 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文中的难解词语。会用“倾听”、“闪耀”口头造句。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繁华与美丽,知道课文是从三个方面
介绍香港的;了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总领作用;能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
的写法,围绕中心句
写一段话。
3、 教学资源运用
(1)搜集与香港有关的文字和图片。
(2)制作有关香港风光的课件。
(3)《同步拓展阅读》第89至94页的内容。
(4)美文诵读与积累《香港之夜》。
(5)语文补充习题。
4、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知道课文是从三个方面介
绍香港的。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语。
(3)能了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总领作用。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对课文的诵读过程中,能用联系上下文、图
文对照、换词法等方法理解
文中难解词语的意思。能在诵读品味中感受香港的美丽与繁华。
(3)会用“倾听”、“闪耀”进行口头造句。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配合画面,感情背诵(复述)课文内容。
(2)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
段话。
5、教学构想或建议:
(1)初读感知。
可采用幻灯图片展示,引领学生走入香港
这个繁华都市,接着由学生介绍自
己了解的香港,揭题。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说香港是‘东方之珠’”这
个问题自
读课文,同时提出初读要求,如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尝试理解词语,把
课文读通顺等。检查自读效果时,可指名朗读课文,也可小组内朗读,力求增加
学生
朗读的机会。最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知道课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
香港。
(2)精读感悟。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围绕中心句进行叙
述这一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分读、男女生读、配乐读、画面配
音等,感悟语言
文字,充分感受香港的繁华与美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
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
悟课文层次分明、流畅的总分叙述方式。
(3)积累内化。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
课文。可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背诵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如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段或几
段背给同学听;开展
小组背诵比赛,获胜者给予小小的奖励;播放画面,由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配音等。
(4)课外拓展和延伸。
帮助学生开展“香港”专题知识的学习和交流,进行手抄报展览、图片文字
展览等。
6、课时作业设计:
(1)用“倾听”、“闪耀”口头造句。
(2)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
写一段话。
《小露珠》
1、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童话,讲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
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
珠的喜爱,赞美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的语言、思想的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准确、生动、形象
的语言,为丰富学生
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
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
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能说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3、教学资源运用:
(1)准备关于小露珠的谜语。
(2)制作有关小露珠的课件。
(3)收集一些有关小露珠的科学常识或谚语等。
(4)《同步拓展阅读》第98页内容。
4、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
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2)能说说小动物和植物为什么都喜欢小露珠。
5、 教学构想与建议:
(1)初读感知。
揭示课题后,先引导学生说说小露珠是什么样的,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
又在什么时候消失;你喜不喜欢小露珠,为什么。然后设疑激趣:小朋友们喜欢
小露珠,小动物
们、植物们也很喜欢小露珠,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带着这个
问题初读课文。检查自读效果时,除了检
查学生对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还要
指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精读感悟。
本文语言优美,要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的意境,
感情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从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读第一自然段,主要引导学生弄懂小露珠开始形成的时间,形成的过程,正式形
成的时间。
第二到五自然段,可以先让学生在自由读中找到这一部分的中心句:“小动
<
br>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再让学生分段细读,通过三个比喻句感受小露珠的美丽,
同时结合文中插图
体会三种小动物不同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丰富生活知识。
读第六自然段,可通过感情朗读,结合民间谚
语等,帮助学生理解花草树木也都
喜欢小露珠,读出植物们的喜悦快乐之情。
读第七自然段,
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大家与小露珠分手时的依依不舍的
感情,感受美好动人的画面,领悟大自然相互
依存的和谐关系。读出文中人性化
的感情。
(3)背诵指导。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清
课文脉络,“形成——小动物的赞美——植物更显生机
——消失”,然后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一部分一部
分地熟读成诵。
(4)课堂拓展。
本课采用想象拟人的手法,充满童趣,学习过程中,可让
学生戴上头饰配合
画面,进行表演朗读,更能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6、课时作业:
(1)练习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2)多音字组词:
钻:zuān( ) zuàn( ) 乐lè (
) yuè( )
《石榴》
1、文本解读:
这篇课文以季节
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讲了石榴成熟
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本课语
言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
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
识不写。用查字典、联系上下
文或换词法等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通过朗读品味,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的。
(4)品尝一种水果,并仔细观察,能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3、教学资源运用:
(1)准备关于石榴的谜语一则。
(2)准备石榴实物一个。
(3)课文挂图。
(4)学生各人准备一个喜爱的水果。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能用查字典、联系上
下文、换词法等方法理解词语。
(3)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
爱之情。
(2)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5、教学构思或建议:
(1)初读指导。
由一则谜语引入新课,揭题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介绍石榴,唤起学生对石
榴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如读准生字字音,尝试理
解词语的意思,
长句子难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自读情况时,
可指名读课文,师生可相机帮助正音,并
课堂交流讨论,说说每一自然段的段意,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石榴的。
(2)精读感悟。
本课教学应围绕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和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来帮
助学生学习,可以通过
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与领悟。
读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结合文中插图,找出有关动词,想象石榴生长的
过
程,抓住石榴花的色彩、数量、形状等描写,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石榴花的美。
第三自然段则重点帮助学生了解石榴成熟的过程和石榴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表
示先后顺序的词,描写颜色变化的词,以及一系列如“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
报告喜讯”等描
写石榴动作的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
当,感受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领悟生
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第四自然段教学可采用看、尝、品味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看石榴剥开皮之
后的样子,理解“紧偎”、“晶莹透亮”等词语,再尝一尝石榴酸溜溜、甜津津的
滋味,体会口
味石榴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3)迁移练习。
在品读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上,趁势引导学
生进行迁移练习,仔细观察一种水
果,仿照这一自然段写一段话。
6、课时作业设计:
(1)摘录并背诵课文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2)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习作5》
1、文本解读:
本次习作内容采用一种新颖的形式——设计动物名片,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扩展学生习作练习的空间,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
力。设计一张与众不同的动物名片,不仅要了解动物的一般特
点,还要掌握动物的有关趣闻,这需要学生
对这种动物有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
较详实的资料积累,以及对动物性格的把握和作者与它之间的情感
积累。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读懂习作要求:了解动物的趣闻,设计动物名片。
(2)能学会正确处理各种资料,为写好习作服务。
(3)能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创新求异
,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动物名片,培养自
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3、教学资源运用:
(1)教材中的例文。
(2)学生各自准备动物的图片、绘画、剪贴等,以及查阅的有关文字资料。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读懂习作要求:了解动物的趣闻,设计动物名片。
(2)能学会正确处理各种资料,为写好习作服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完成习作。
(2)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动物,设计出不同的动物名片,培养自己的
创新实践能力。
5、教学构想与建议:
(1)指导学生自学例文。例文是薛爱华同学为两种海洋动物设计的“
名片”。两
张“名片”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而且突出了动物的主要特点,例如鲸的巨
大,
海龟的特殊本领等,语言简明,内容有趣。名片上还配有图片,生动形象,
一下子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从中得到启示,说说自己为什么喜爱它。
(3)引导学
生说选取的动物查阅有关资料,或咨询老师等,增加对这种动物的
了解,获得更多知识。
(4
)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名片”,如改变“名
片”的形状,给“名片”
配上插图、剪贴画或照片等,内容要抓住特点,语言要
生动、简明、有趣。初稿完成后,可自改也可互改
,再誊写。
(5)经教师评改后,可选出优胜者在班里展出,以示鼓励。
6、课时作业:
(1)收集自己喜爱动物的有关资料,并进行适当处理,为写好习作服务。
(2)为自己喜爱的动物设计与众不同的“名片”,并能给“名片”配上绘画、剪
贴或照片等。
《练习5》
1、文本解读:
本次练习共安排五个板块,内容包括;处处
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
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运用“认一认、连一连、查一查、说
一说、写一写”的方法,完成“处
处留心”板块,能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
(2)学会写左右结构的钢笔字,能练习写好笔画的穿插,学写毛笔字的基本笔
画“捺”。 <
br>(3)能借助课本插图大概理解并背诵“读读背背”中的8个成语,能借助插图
和生活经验理解孟
子的两句名言并背诵这两句名言。
(4)能学习讲述内容健康积极的小笑话。
3、教学资源运用:
(1)中国地图、写有城市名称的卡片。
(2)课文插图,绘有田字格的小黑板。
(3)搜集查找有关城市的别称的资料。
(4)搜集几则内容健康积极的小笑话。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三课时
第一课时: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认一认、连一连、查一查、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完成“处
处留心”。
(2)能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
(3)学习写好左右结构的钢笔字,能练习掌握笔画的穿插。
第二课时:读读背背,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课本插图理解成语的大概意思,并背诵成语。
(2)能借助课本插图和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孟子的两句名言,并背诵两句名言。
(3)学习掌握毛笔字“捺”的运笔方法。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说笑话。
教学目标:
(1)搜集几则内容健康积极的小笑话。
(2)能学习讲述内容健康积极的小笑话。
5、 教学构想与建议:
(1)处处留心。
教学这个板块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再根据插图中城市的特点与
城市名进行连线。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教师可以加以指导。然后引导学生在连
线的基础上,尝
试把句子补充完整。最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说说自己还知道哪
些城市的别称,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别
称?进行课堂交流,再写下来。
(2)写好钢笔字。
引导学生认读和观察3个范字,发现它
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然后根据“小
小建议”中的提示,注意到写时右边的撇要和左边的笔画相互穿插,
这样才能写
得结构匀称,大方美观。
(3)读读背背。
“读读背背”的8个成语都
是描述城市繁华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在学生读准
字音的基础上,借助课本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大体意
思,结合“东方之珠”
一文的有关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城市的繁华与热闹,达到熟记的目的。对<
br>孟子的两句名言,教师可先通过领读来帮助学生读通读顺,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本
中的插图,大体了
解两句名言的意思,最后再反复诵读达到熟记的目的。
(4)学写毛笔字。
教学毛笔字“捺
”的写法,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捺的运笔方法,注意
运笔走势的差别。然后教师可作范写,让学生
观摹,接着鼓励学生仿影范字“八、
过”,教师再对个别学生作具体指导。对写的好的可当堂展示,以示
鼓励。
(5)口语交际:说笑话。
对这次口语交际的教学,教师要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几则内
容健康积极的小笑
话,接着在学生口语交际前告诉学生,讲笑话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讲才人逗人
发笑等,然后让学生先在小组中练说,再在课堂中讲,最后可根据讲笑话学生的
能力,评出“笑话大王
”,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6、课时作业设计:
(1)把练习5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补充完整。学写钢笔字。
(2)读背成语和孟子名言。学写毛笔字。
(3)把收集的小笑话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是由《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和《航天飞机》三篇课文
,一篇习
作,一个练习组成。
三篇课文中《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小稻秧脱险记》和
《航天飞机》
都是科普童话,它们分别从考古学知识、农业知识、现代航天知识方面向学生渗
透
科学知识,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三篇课文语言生动、
叙述灵活、情节有趣,是
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材料。
习作6要求学生能有条理地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的外形、结构,并抓住
特点介绍它的用途。
练习6的安排旨在增加学生的运用和积累:处处留心让学生辨析多音字,在
生活中学语文;写好
钢笔字训练学生写好左高右低的字;读读背背让学生积累“风
雨”的8个成语和一首题画诗,学习竹石坚
定顽强的精神;口语交际训练学生有
次序地介绍小制作的制作过程;学写毛笔字要求掌握笔画“折”的运
笔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总体目标:
1、会认本单元1
6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学会29个生字,并正确读写、理
解要求掌握的词语。熟记一些常用的多音字,
能在具体的句子中读准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童话故事《小稻秧脱险
记》。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词语,感知课文内容,逐渐形成爱科学、学
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4、学会有条理地从外形、结构等方面观察事物,抓住特点介绍一种文具的
用途。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
进行说写训练。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习得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朗读、表演,感悟课文内容。
3、能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抓住特点,有条理地描述一种文具。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石头书》
训练点
1、联系课文说说“刨根问底”的意思。
2、通过对文中六组对话的朗读,知道川川和磊磊从
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
1、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会用“纷纷”“激烈”
《小稻秧脱险记》 两个词语造句。
2、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1、通过读、议描写飞机与航天飞机的语句,初步了
《航天飞机》
解“列数字”和“对比”的方法。知道航天飞机的
基本特点。
2、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
二、篇目教学分析
《石头书》
(一)文本解读
《石头书》一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
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
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
儿童读物,能激发学
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对话部分。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
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煤矿、矿物、贝壳、矿石”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
系课文理解“刨根问
底”的意思。
(3)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
,培养学生探
究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资源运用
1、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
2、挂图或多媒体出示矿石标本的图片。
3、新补充阅读《小小“学者” 》
4、语文练习册
(四)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壳”。
理解“煤矿、矿物、贝壳、矿石、刨根问底”等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对话。
(2)凭借人物对话,理解石头书
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
生探究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以问激趣,引导学生质疑
(
1)在教学时,我们可
以以课题为突破口,让学生质疑:石头书上有字吗?
石头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石头书上也有画吗?
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
书有什么作用等。
(2)教师小结:读了课题,同学们有很多疑问,
大家都想把这些疑问探个明
白,弄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理解科学名词,整体把握
(1)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2)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理解
:“勘探队、雨痕、波痕、矿物、化石、
地壳、矿石”等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的科学名词。
(3)朗读全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回答揭题时提出的问题。
第三板块——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部分是左右结构的生字,重点注意生字各部分的比
例和“纵让”关系:
即左窄右宽或左宽右紧。
(2)强调“壳”、“碳”、“怪”易错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构想:
本篇课文以对话为主,段落较多,按常规教学方法,提问会比较
琐碎。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由课文重点词
语“刨根问底”引入,让学生读文寻找:
川川和磊磊一共提了几个问题,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再抓
住6组对话中的
主要问题,也就是学生质疑后尚未完全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通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去把握文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读好人物对话。
具体操作流程:
第一板块:“刨根问底”,提出问题
1、为什么说它是石头“书”
呢?川川和磊磊向勘探队员叔叔询问,提出许多
问题,一直到弄明白为止,这就是——刨根问底。
2、快速浏览课文,川川和磊磊共向勘探队的叔叔提了哪几个问题?
第二板块:默读对话,解决问题
1、默读这几组对话,他们究竟谈论了“石头书”的哪些方面?
2、学生交流。(石头书的外
形、石头书的内容(有字有画)、石头书上的故事、
石头书的作用。其中书的内容要求学生感知“字”“
画”分别指什么。)
第三板块:角色朗读,感知特点
1、分角色朗读各组对话。逐步感知石头书的特点。
设计填空练习:因为石头
,所以说石头像书。
2、从形状、内容、作用等方面总结特点。
填空练习:因为石头
, ,还可以 ,所
以叫它“石头书”。
(设
计意图:
进入三年级以后,应加强阅读片段的训练,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使学生学会举一
反三。在这一板块中,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多处渗透学法指导。每一段内
容学完以后,请学生填空“因
为
,所以说石头像书。”既是对本段内容的小结,也是对
学生说话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的训练)
第四板块:聚焦标点,充实文本
1、关注第13小节末尾的“……”,说说它的作用?让学生
交流课前收集
的有关资料,进一步感受“用处可大了”、“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2
、总结延伸:而大自然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同学们要学会读身边这本无字
的书。(推荐学生一些科普读物
如:《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浏览相关网站如:
“中国化石网”等)
(六)课后作业设计
情景练笔:市博物馆缺少一个解说员,根据课本和课外收集的资料,写一篇<
br>解说稿件,向游客介绍“石头书”。
《小稻秧脱险记》
(一)文本解读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童话故事
之中。全文采用拟人
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
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全文充满
童趣,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
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更潜移默化
地培养了学
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3、
理解、感悟课文,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
用,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长大用
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资源运用
1、语文练习册。
2、新补充读本课本剧《杂草与小稻秧的争吵》。
3、制作杂草、小稻秧、喷雾器的头饰。
(四)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气势汹汹”
、
“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表演课文。
2、联系上下文的理解“纷纷”、“激烈”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并能用它们
造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除草剂、喷雾器有保护稻秧的作用。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用科学的志趣。
(五)教学构想或建议
教学构想:我
觉得教学这一课,主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关于科学方面的。
学生通过读文章知道杂草在稻田里会跟小稻
秧抢营养,而喷洒除草剂可以去除杂
草,保护小稻秧。二是关于语文实践运用方面的。因为这篇课文具有
生动的故事
情节,角色性格鲜明,特别适合表演,所以,能够体会角色特点,分角色朗读、
表演
也是一个重点,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角色性格的理解。此外,这一课的四
字词语较多,如:“气势汹汹
、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蛮不讲理”等,结合具体
语境及学生生活经验理解这些词语,对理解角色性格很
有帮助。
具体操作流程:
第一课时
1、理解课题,加以质疑。指导学
生弄清什么事“脱险”,“记”是什么意
思?再围绕课文加以质疑,帮助学生树立疑问,提炼两个有价值
的问题:小稻秧
遇到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自读课文,
理解词语。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
尝试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br>“气势汹汹、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蛮不
讲理”等
。鼓励学生能联系生活用“激烈”“纷
纷”说一句话。
3、选好角色,练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在角色朗读的具体语境,进一步加
深
对词语的理解,也为第二课时的表演打下基础。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哪一部分
写遇到危险?那一部
分写脱离危险的?让学生对课文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5、写字指导。左右结构的生字居多,要求把握结构特点,正确美观地书写。
第二课时
1、自读自悟,遇险原因。先整体感知小稻秧遇到什么危险。在引导学生抓
住关键词
语如:“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感知杂草的性格
特点。并在指导朗读中深化认识。
2、精读感悟,演中求知。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3、4、5自然段。交流小稻秧是怎样脱险的。
第二步:四人小组带上准备好的头饰,练习演一演这一部分。
第三步:指名小组表演。在演得
过程中,请其他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点评
表演得好不好。如“警觉”那种有所察觉的紧张演出来没有;
“有气无力”的说
话语气表现出来没有等。学生在表演、评价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喷雾器、杂草、小
稻秧的人物形象的认识。
第四步:把《小稻秧脱险记》整个故事连起来演一演。先让学生在小组里练
习读、演,教室巡视指导。再指小组展示表演,集体评议。
3、总结全文。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一听。
(六)课时作业设计
1、演一演新补充读本上的课本剧《杂草与小稻秧的争吵》。
2、查查资料或请教大人,小稻秧的生长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危险?仿照
课文的写法,自己编一个童话
故事。
《航天飞机》
(一)文本解读
《航天飞机》是一篇科普童话
,课文利用拟人化的手法、对话的形式介绍了
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所描述的内容学生也很感
兴趣。文章旨在让学
生了解航天飞机的外形与用途及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关键是要让学生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明白一个道理: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作用,既不
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
薄;激起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无
影无踪、
庞然大物、究竟”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航天飞机的
一般知识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
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4、初次了解用对比和列举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5、明白人各有所长,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三)教学资源运用
1、语文补充练习
2、课文插图
3、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航天飞机的特点。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
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无影无踪、庞
然大物、究竟”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普通飞机得意的样子,并能用“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说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
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航天飞机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小
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
造福的志趣。
3、初次了解用对比和列举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能用“从……到……”造
句。
4、明白人各有所长,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五)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1、视频导入,引出课题。播放航天飞机的视频,来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特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的基础上,
理解相关词语如:“无影无踪、庞然大
物、究竟、东海之滨 、帕米尔高原”等。
(2)关于“究竟”的“竟”出示练习辨析:
竞 竟
()然 ()相开放
()赛 ()走 有志者事()成 ()敢
3、梳理文脉,初知大意
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哪些特点?
4、教学生字,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构想:
这一课中可以用来挖掘的语言因素不是太明显,学生把课文
读
读都能读懂;就科普的角度来说,航天飞机的有关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又非常高深,
基本不可能
把三年级的学生讲懂;就这一课的表现形式——科学小品来说,故事
性不强,不怎么好抓。该如何突破呢
?我在思考:本课的核心支撑点是什么?从
儿童的心理出发,航天飞机除了外形的奇特之外,能吸引儿童
的有两点:一是飞
行高度和速度的“神奇”;二是本领的“强大”。为了让学生领略航天飞机飞行
高度和速度的“神奇”,我分成了两步,一是飞行高度;二是飞行速度。这样一
来便于学生深入、清晰
地把握这两个特点,二是分步先后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
具体操作流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略)
板块二:感知外形特点。
1、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哪个词语写出了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庞然大
物)
2、再去读读这一自然段,给航天飞机做一个自我介绍。
出示:
我叫航天飞机,瞧!我的脑袋( )的,我的翅膀(
)的,
我的机尾( )的。别看我是一个(
),我飞得可快了,
转眼间就会飞得( )的!
板块三:精读第3自然段,分步感知特点
1、
感知飞得高。抓住“两万米”和“几十万米”对比。
先让学生理解普通飞机的“两万米”,选择学生眼
前熟悉的教室高度作为一
个计量单位,两万米就相当于几千个我们教室的高度。再在这个基础上,用线段
对比的方法展示,普通飞机的两万米与航天飞机的几十万米高之间的悬殊。让学
生形象地感受到
了航天飞机的高!
2、感知飞得快。抓住“四个小时”和“四分钟”对比。
可以结合生活实
际,让学生比较了“四个多小时”和“七分钟”之间的悬殊
之外,更进一步用学生熟悉的坐大巴的生活体
验来理解“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
原”的距离。
3、感知本领强。释放和回收卫星
对于航天飞机如何释放和回收卫星一带而过,重点介绍卫星对人类生活的重
要性。航天飞机的本领除了课
本上讲的释放和回收卫星之外,还有不少。是否需
要拓展呢?我觉得对航天飞机本领的解读,应当立足于
三年级学生,我们应当选
择的角度是,找到能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体验搭上关系的部分。于是,就有了对
卫星的三个方面功能的介绍(气象、电视节目转播、手机通信),让学生间接地
体会航天飞机对
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板块四: 角色心理定位
1、齐读最后一小节。充分理解“各有所长”这个词语,让学生有一个角色
心理定位。
2、让学生分别扮演普通飞机和航天飞机来从不同方面介绍自己。真正理解
“各有所长”,“你的作用
也是航天飞机替代不了的呀!”
(六)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语文练习册。
2、二十年后,你自己制造的航天飞机会有什么样本领呢?查找资料为你制造的航天飞机写一张名片。
练习6
(一)文本解读
本次练习安
排了五个版块,包括处处留心(读准多音字)、写好钢笔字(写
好左高右低的字)、读读背背(带有风雨
的成语、竹石)、口语交际(介绍小制作)、
学写毛笔字(写好笔画折)。其中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训
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能读准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
2、能背诵读读背背中的8个成语及题画诗《竹石》,学习竹子坚忍不拔的
精神。
3、用钢笔写好左高右低的字,学写毛笔字的基本笔画:折。
4、能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三) 教学资源运用
小黑板:有关多音字、成语的练习
(四)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读准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在生活中学语文,积累语文。
2、用钢笔写好左高右低的字。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背诵读读背背中的8个成语及题画诗《竹石》,学习竹子坚忍不拔的精
神。
2、写好毛笔字的基本笔画:折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能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五)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1、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读准词语中的多音字,大体了解词语的意思。
(2)、先读出“称”、“兴”在句中
的读音,再说说另外的读音,然后组词。
(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来完成)
(3)、读准句中多
音字的不同读音。要求:先默读,想一想句中多音字的发
音,再指名正确朗读。
(4)、反馈:(纸笔训练)完成练习册P51上的一、二两题。
2、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观察:说说这三个字的结构
(2)、比较:左右大小高低比较。(左右相当,左高右低)
(3)、指导:教师先范写。提
出要求:笔笔入目,看准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
位置,左高右低才站得稳。
(4)、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1、教学八个成语
(1)、观察8个成语有什么特点?(都是带有~风~雨的成语)
(2)、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3)、借助课前的预习,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
(4)、练习读背:自由读背、同座位互相练背。
(5)、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2、读背《竹石》
(1)、自由练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教师范读:
你听懂了什么?教师对难点进行讲解:“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体会竹子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自由练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韵味来。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是否能读
出感情和韵味来。
(4)、练习背诵:自由背诵。
(5)、反馈:指名背,齐背。
3、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意:今天我们学希“折”的运笔方法。
(2)、教师书写“横折”、竖折,分别指导运笔方法。
(3)、学生仿影,教师指导运笔规律,折峰缓行,节节加力。
第三课时
1、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课前先布置学生废物利用,动手做一件小制作。课堂上分小组进行
“作品展
示”。提出要求:从制作的材料、制作过程、作品特点以及它的用途等介绍清楚。
(1)、小组内展示交流,其它组员可以向介绍人提问。
(2)、班级“产品推销会”。各组推荐同学上台交流
(3)、指导.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体现口语交际的师生、生生的互动,激发学
生说的欲望。
习 作6
(一)文本解读
本次习作是指导学
生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有顺序地写一种自己喜欢的
文具,体会“文具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学习伙伴,
它们毫无怨言地为大家服务”。
例文《铅笔刨刀》以自述的方式先介绍刨刀的质地、外型和组成部分,
体现
外形“漂亮”;接下来介绍小房子的名称、主要部件及其用途,告诉我们小主人
特别喜欢它
。语言生动形象,读来十分亲切,为学生仿写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读懂例文,知道这篇例文,初步感知“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状物文
章写作的要领。。
2、能按习作的要求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弄清它的特点和用途,先说
再写。
(三)教学资源运用
1、课本插图及例文
2、各种文具
(四)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两课时
(五)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1、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开始可以自编一种文具谜面,以自述的形式让学生“猜猜我是谁”。
(2)、学生也可以尝试这样猜谜的游戏。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平常朝夕相处,却并未留心
的文具产生了兴趣,激发
他们重新审视文具的欲望)
2、
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导读例文,知道写什么,怎样写。
①轻读例文,想想:作者观察描写了铅笔刨刀的哪些方面?
②读后交流。(板书:质地、形状、颜色、用途)
(方法指导:写样子时,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顺
序来介绍的。指导学生要
按一定的顺序介绍。)
③继续读文,说说你觉得这篇作文哪里最吸引你,为什么?
④交流写法:
a、感知运用第一人称自述的生动之处。
b、抓住文具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介绍。
c、可以适当表达主人对你的情感
3、运用写法,学生练说。
(1)、出示各类文具,选择自己准备介绍的一样。
(2)、交流观察方法并观察描述,先自己练说,再同桌交流(注意引导表述
方式变化。)
(3)、指名口述,简单评价
4、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学生继续习作,指导速度较快的进行修改、誊写。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完美的人格品质,安排了三篇课文和一个练习。
课文是根据思想内容选编
的,每一篇课文都从一个侧面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
活中该怎么做。《军神》一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受伤
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
住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毅志。《掌
声》讲述了身患残的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并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告诉我们人与人
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金子》讲的是淘金者
比德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的时候,从雨
后小草身上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
获成功的事,揭示了要想获得财富,必须辛勤劳动的道理。这三个
小故事从不同
角度展现了美好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教学时,要根
据
人物描写,理解所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德品质教育,
并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
陶,积淀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
习作7着重指导学生自编童话故事。即仿照例文,发挥想象力,
也拿自己的
玩具来编一个童话故事。
练习七的安排旨在增加学生的积累:处处留心让学生初步
认识京剧脸谱,了
解脸谱所代表的意义;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写好“捺”变“点”的字;读读背背
让学生积累表示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的成语,学习《古今贤文》中劝勉勤学的句
子;本次口语交际与综
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一次小小展销会;学写毛笔字是
写好带“提”的笔画。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总体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30个,会认2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镇定、恳
切、经久不息、犹豫、
埋头苦干、若有所悟”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品悟语言文字,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揣摩
人物内心活
动,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的道理,通过对比懂得获得财富需要智慧、
勤劳
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声》的最后一个自然
段。
4、了解戏剧中的脸谱及其代表的人物性格,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讲述有关
这个人物的故事。
5、积累有关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的成语和《古今贤文 劝学篇(下)》的短
句。
6
、举办一个小小展览会,学会买卖用语,懂得一些道理,通过摆放自己喜
欢的玩具,创编一个童话故事。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军神”的含义,感悟刘伯承同志坚忍不拔的钢铁意
志。
3、
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特别是
身处困境的人,同时要珍惜别人的
关心和鼓励。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感悟获得财富必须付出辛勤劳动。
5、学会口语交际、学会习作。
难点:
1、引导和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和理
解人物心情。能说出沃克医生称
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理解沃克先生称赞刘伯承的话。
2
、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体会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在
掌声中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3、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
br>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4、能按要求发挥想象力,自编童话故事。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军神》
训练点
1、抓住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感受军神形象。
2、借助文本表演,以内化语言,强化感受。
1、对比教学英子在两次掌声中,思想和行动
《掌声》
上有什么变化,从而深刻体悟文本内涵。
2、理解生活中爱的力量。
《金子》
二.篇目教学分析
《军神》
1、文本解读
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
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表现了
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
感情。课文先写了沃
克医生给刘伯承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用麻药;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对刘伯承的敬佩。课文按
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
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所以本课的教
学重点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
意志。教学难点定为读懂描写人物
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教学目标分析
(1)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
着
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2)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
的交流平
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
,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
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教学资源运用
1、观察文中插图,想象写话。
2、“真金”给予我们的启示。
(1)搜集刘伯承的资料和名言
(2)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3)同步拓展阅读《刘伯承伤眼始末》及将军的其他轶事
(4)语文补充习题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11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刘伯承。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插图或录像,反复诵读课文语
句,感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
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3)说说“军神”的意思。
5、教学构想或建议
课文主要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描
写,以沃克医生为线索,通过沃克医生的几
次问话,和刘伯承简短而有力的回答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另外又以沃克医生
的情绪变化来衬托刘伯承同志的坚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不禁油然而生对
刘伯承同志的赞叹之情。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读”为
主线,以听、说、疑、
议、想、写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内容,感受到
军神钢铁般的意志,悟出文中之情,并注意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
(一)交流信息,走进文本
从某种意义
上说,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因此,
语文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
课程本身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树立大
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网络为语文学习提
供了不可穷尽
的资源宝库。在信息技术课上,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刘伯承的资料。在语文课
堂
上,请学生交流信息,既增强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感性认识,架设起文本与学
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实现了
资源共享。
(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
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视
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
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
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首先请
学生通过快速默
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请学生自由朗读写刘伯承的
段落,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
人的阅读感受。特别强调的是恰当地运
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语言学习丰
富、生动起来。
当学生对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有自己初步的感受以后,适机播放电影《青年刘伯
承》的片段,电影最后定格在“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汗如雨下的手”上,学
生被震撼了,他们的感受
会随之加深。这时,再读课文第17自然段,学生将饱
含深情和钦佩,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的精神
世界。语文课程所倡导的人文
性,本节课所拟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都将通过语言的学习得以实
现。
(三)质疑探究,突破难点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
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
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学
习的开端。在学生读了写
沃克医生的语段以后,请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
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如“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
的,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
不同的学习
需求,因而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启
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鼓
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地
探究。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
师生“阅读反思”
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这是对不同生命的尊重。只有这
样,才能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
(四)角色朗读,语境体验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
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军神》这篇课文主要是
以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对话的
形式展开。因此,在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请同桌的孩子选择他们最感兴趣
的
一次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这不仅能使学生再次感受手术室里两个人物不同
的心
情,积累语言;还能再现语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五)撰写碑文,提升情感 当学生受到刘伯承坚强意志的感染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军神》这个故
事发生在重庆的临江门外
,如果重庆人民想在那儿立一座碑来纪念刘伯承元帅,
你会在碑上写点儿什么?此时,学生内心的真实感
受会在笔下流淌,学生的情感
将会获得提升。
(六)课后延伸,强化主题
课后应该
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能
使学生从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拓宽
思路、发展个性。课本剧的排演,其目的
是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
,变死的课本知
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
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特点,要使学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初读、
范读、精读
三个环节,一环扣一环,以读为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辨解
疑难。在朗读中感悟文章所蕴含的丰
富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
生的阅读能力。
6、课时作业设计(自选超市)
(1)搜集有关刘伯承的事迹或像刘伯承一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
事读一读,讲给同学
或家长听。
(2)积累关于意志力的成语和名言。
(3)同学之间自由组合,排演课本剧《军神》。
《掌声》
1、文本解读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
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
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
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
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
这
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
因为课文提到
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
朴,但在平淡
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
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
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本
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
后的变化。难点
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2、教学目标分析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
,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
联系生活实际
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
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
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
己。
3、教学资源运用
(1)语文补充习题
(2)同步拓展阅读《苏珊的帽子》《本,好样的》等同题故事
(3)制作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新词,会写13个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英子的变化。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
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
人的关心和鼓励。
(3)背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5、教学构想或建议
(一)初探文本,感受掌声之魅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开课就送给学生一阵
掌声,从老师的掌
声中你听出了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课文。带着
问题读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所以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如文中的掌声是送给谁的?掌声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二)自读文本,初谈掌声之印象
一
种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
身受益。所以在初读课文时要注
重培养学生边读边划、边悟边注的学习习惯。新
课标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
的独特体验,所以在初
读课文后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前的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石激<
br>起千层浪,学生会纷纷举手表达自己心中对英子的印象,从而了解英子的自卑心
理。
(三)研读文本,感悟掌声之内涵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大量的语文
实践中培养学生
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在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英
子自卑的词语,读中体会,读中探寻英子的自卑。比如:学习“文静”一词,可
以引导学生思考:英子的
文静和别人的文静有什么不同?看,那个小女孩多么文
静,满脸微笑,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可爱!可英
子的文静呢?引导学生读出英
子和别人文静的不同,体会英子自卑的心理。文中描写英子自卑的词语还有
许多,
比如:默默地、早早地、不愿意等。抓住了这些描写英子自卑的词语,通过有感
情的朗读
,结合英子信中的话,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英子自卑的心理原因是怕被
歧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
子的心理变化,突破重点,接着出示:从那以
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英子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呢?引导学生从文中
找出写英子发生变化的句子,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英子的自信、开朗。接着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随着学生对这个
问题的回答很自然地
从教学重点过渡到了教学难点。
(四)演绎文本,激起掌声之共鸣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为
了能更好地分解教学难点,让学生划出描写英子动
作和神态的词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这些词语
中感受英子的心理变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爱,为了让学生学会表达爱,可以设计了这
样一个情境:假如此时此刻紧张、害怕地走上讲台的英子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你
想对她说些什么
?学生很快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当事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的
两次掌声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很快
学生从交流中体会到两次掌声的不同,
第一次掌声里有同情、支持、鼓励、加油
声……第二次掌声里有赞许、表扬、夸奖、佩服……为了让学生
更好的理解英子
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学会感恩,又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那个在
掌声中饱含热泪向同学鞠躬的英子,此时此刻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学生感恩
的话语如小溪般欢快地流
淌,。而作者却把这感人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躬
中。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出了掌声给英子带
来的巨大变化。是掌声让英子
摆脱了自卑,微笑着面对生活,这掌声传递的是一颗颗关爱的心,是一份份
真诚
的爱。
(五)走出文本,交流掌声之外延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
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对课堂的延伸可以做如下的设
计:学了这篇
课文,你对掌声有了怎样的理解?在生活中你会怎样来表达自己的爱?使学生在
文
本中感受的爱,在生活中得以表达。《爱的奉献》旋律响起,爱的小诗涓涓流
淌。
五、浓缩文本,展示板书促升华
简明扼要地将英子在同学们鼓励和赞扬的掌声中心理变化的过
程展示出来,
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6、课时作业设计(自选超市)
(1)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积累关于信心和勇气的成语和名言。
(3)给小英写一封回信。
(4)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给予一次
帮助。
《金子》
1、文本解读
《金子》这篇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
时,发现雨后土地
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
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
内容简明,情节曲折,
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
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金子”的本意是指物
质层面的“贵重金属”,而在课
文中,“金子”是指诚实、勤劳的高尚品质。本文 用“金子”做题目,同时又
以“金子”为线
索,贯穿全文,因此,理解“金子”的含义,深化学生的阅读感
受是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分析
(1)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
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以学
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
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
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
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3、教学资源运用
(1)
语文补充习题
(2) 课文插图
(3) 同步拓展阅读《魔戒》和老舍的《贺年》
(4) 制作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
不写。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看图想象彼得的种花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课题“金
子”的真正的含义,并从故事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
功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5、教学构想或建议
(一)引发猜想,建构话题
由题入手,课题是金子,来猜猜课
文会写些什么。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读
一读,通过初读过关、静思默读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的提示练习
讲讲故事主要内
容,通过朗读展示,让学生和文本作充分的接触、交流,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抓住失败,探究原因
先引导学生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关键词语“埋头苦干、几个月、几
乎翻遍
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彼得作出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
通过朗读
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
儿金子”,体会彼得由“希望”转
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如此努力却无收获的
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寻找答案,扣住“听说
、无意”明白消息的
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
“高兴”至“扫兴”
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
读。
(三)感受勤劳,探究主旨 <
br>在这个环节里,先引读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接着创设情景,让学生发挥想
象,体会彼得准备离去
前的心情。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彼得的所见,所想和
所做。然后主要指导学生品读课文5、6自然段
,关注细节,如第五自然段中的
省略号,体会彼得的若有所悟;第六自然段中的“全部精力”,引导学生
想象彼
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出示图片:每天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彼得
就
,太阳落山了彼得 ,烈日当空时彼得 ,大雨来袭时彼
得
,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从内心体
会彼得所经历的困难,为下面揭示真
金埋下铺垫。帮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心灵
的碰撞。
(四)抓住文眼,提炼“真金”
这个环节重在提炼,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到这里,
学生自然能体会到
“真金”的含义。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
子,而是获得了“财富”。而这些都是凭着彼
得的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坚持不
懈、辛勤劳动换来的。 最后学生畅谈感悟的基础上再加以归纳:只要
勤劳耕耘,
任何土地都会奉献出你需要的“财富”。在这段中抓住“不无骄傲”、“唯一”
等词
语,引导学生体会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练习个性化朗读。
(五)拓展延伸,仿写名言
这个环节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之上,出示名言,让学生再次体会到要靠自
<
br>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用名言的方式写下
来。既丰富了学生
的语言,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主旨。
6、课时作业设计(自选超市)
(1)积累关于勤劳或勤奋的成语和名言。
(2)熟读课文后,给爸爸妈妈讲一讲这个故事。
(3)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彼得的花圃及付出的辛勤劳动,写一
篇日记。
习作7
1、文本解读
本次习作着重指导学生自编童话故事。《找“饿”》是一篇例
文,是小作者用
自己的动物玩具编写的童话故事。习作后的两个问题是让大家对例文进行点评,
实际上也是对编写童话故事提出了两点要求。然后教材对这次习作提出了具体的
要求,即依照例文,发挥
想像力,也拿自己的玩具来编一个童话故事。习作中的
重难点为把握玩具的特性及相互的关系,所编的童
话要相对完整,并能让人看明
白。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读懂例文《找饿》,了解这个童话是怎样编出来的。
(2)指导学生动手摆放自己喜欢的玩具,动脑编一编玩具的故事。
(3)编写的故事语句要通顺,条理清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教学资源运用
(1)课本例文
(2)学生准备两样以上的动物玩具。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
(一)谈话导入,交流感受:
同学们都喜欢读童话故事。你们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们知道吗
,有不少童
话故事,都是人们凭借一些具体事物想象出来的。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中就有不
少这
样的例子。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过把瘾,编一编童话故事。
(二)范文引路,提炼要素
1、请学生轻声读例文《找“饿”》并思考:
(1)
这个童话故事叫什么名字?
(2) 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谁的故事?
(3)
这个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要求再读例文,想一想:这个童话故事是根据哪些玩具编出来的?
3、
小朋友,同样是两只熊玩具,作者是怎样想象出故事中的角色的呢?
4、 请选择最喜欢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玩具做你故事的主人公。注意了,你
的主人公可都是人哦!他们会说话,会思考,有表情,能动作
,有喜怒哀乐。
5、 编故事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
板书: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三)摆弄玩具,自编童话
1、
活动:现在,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课桌上摆好了,做你故
事的主人公。
2、
这几位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学生讲个故事给自己听听。
3、
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讲得特别认真,故事说得特别具体,讲给你的同桌
听,互相提提意见!
(四)分组交流,推选最佳
1、分小组,把学生准备的故事说给小组同学听听,让大家也来分享分享。
2、推选出编得最好的童话。
(五)指名编讲,动笔写作
1、下面请每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上台来讲讲你编写的童话故事。
2、请学生认真倾听以后集体评价、修改。
3、拿起你的笔,将你精彩的故事写下来吧!
练习7
1、文本解读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版块,包括处处留心(认识京剧脸谱)、
写好钢笔字(写
好带“捺”的字)、读读背背(表示军旅生活及军人气概的成语和《古今贤文》
中劝勉勤学的句子)、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学写毛笔字(写好笔画“提” )。
其中处处留心和口
语交际是训练重点。《小小展销会》这节口语交际课,以“展
销买卖”为话题,通过“走进买卖场——做
个推销员——学当小顾客——全班展
销会”展开口语交际活动。以“买卖”为线索,以“活动”为媒介,
以口语交际
为目的,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动得有趣,学得有味。教学重点为在
口语交际情境
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培养文明和谐与他人交流的素养。教学
难
点为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交流位置,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应如何确定不同的
谈话内容,谈话方式和谈话
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京剧脸谱,知道不同颜色的脸谱分别代表什么性格特点;知道有
关人物的故事。 <
br>(2)读背成语,了解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背诵《古今贤文劝学篇(下)》
能联系自身谈谈对贤
文的理解。
(3)把“述”、“淡”、“趣”写正确,写端正,注意捺的变化。
(4)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5)学写毛笔字,练习提的笔画。
3、教学资源运用
(1)查阅并收集有关戏剧脸谱资料及人物故事
(2)制作相关课件
(3)每个学生自备两件玩具或图书等并标出价格。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
教学目标:
(1)认识京剧脸谱,知道不同颜色的脸谱分别代表什么性格特点;知道有
关人物的故事。
(2)把“述”、“淡”、“趣”写正确,写端正,注意捺的变化。
第二课时:读读背背、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
(1)读背成语,了解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
(2)背诵《古今贤文劝学篇(下)》,能联系自身谈谈对贤文的理解。
(3)学写毛笔字,练习提的笔画。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教学目标:
(1)鼓励和引导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在实际中提高语文
能力,培养才干。
(2)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买者要会讲价钱,要会辩质量,还要有礼貌
。
卖者能用几句话把物品的名知称、价格、性能讲给买者听。学会买者、卖者不同
说话技巧。
(3)说话时态度大方、声音适量,表达内容准确,重点突出。听人说话要
认真、耐心。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处处留心 写好钢笔字
(一)认一认,连一连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设计一段精彩的导语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尔后,
出示“关羽”、“包
公”、“孙悟空”、“秦桧”这些人物的名字让学生认读,遇到不
认识的字可以让学生查查字典。为了提
高识字的效果,可以把其中的一些生字,
单独出示让学生认读;这些字词只要认识即可,不要提过高的要
求:学习了字词
以后,再出示课本中的5幅戏剧脸谱,让学生结合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资料来认
一认,连一连。之后,交流连线的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简要地说说
理由。值得注意的是在这
个环节中,学习字词是重点。
(二)说一说,写一写
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
葩,它的脸谱的颜色和造型是很有讲
究的,不同颜色的脸谱就代表着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为了加深学生
对戏剧脸谱
的认识与了解,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来说说这些脸谱的
颜色
与所代表的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一写,
完成第二项的练习。在这个环
节中,应该把引导学生在整合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
上的交流作为重点。
(三)议一议,讲一讲
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是教学中不容忽
视的目标。为此,在
本环节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围绕“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讲
讲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的问题,分小组展开
讨论,讲讲人物的故事。在此基础
上,让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讲演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故
事讲得最
精彩。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议和讲的多边活动中,接受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
(四)读一读,练一练
写好钢笔字要先审题,再读帖:这三个字在
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
要提醒大家注意。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重
点强调
捺要写成点。学生练习描红,仿影。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进行表扬评点;
指出存在
的问题,迸行纠正性练习。
第二课时:读读背背 学写毛笔字
(一)联系课文,读背成语
这里学习的8个成语,都是表示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的。教学时可以联系
前面学过的《军神》
一课,再次感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和可贵精神,这
样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教学时让学
生多诵读,大体懂得意思即可。
(二)联系生活,用好插图
“贤文”共六句话,主要内容是
“劝勉勤学”。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宜反复
诵读。可以先让学生朗读,然后请同学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可
以举个例子或联系
自己,也可以讲个故事来谈,对不懂的句子进行讨论或点拨。课本中的插图画的
是“囊萤继日”的典故,可让学生观察观察,加深对贤文的理解。
(三)读帖观察,掌握运笔 教师范写,指导运笔方法:起笔逆锋向左上人纸,旋即向左转折,蹲锋向右
上挑出,力送锋尖,露锋
提笔回缩收笔。学生练习书写提和竖提。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一)走进买卖场
播放买卖展销会实况,要求学生注意听推销员与顾客的对话内容。
(二)做个推销员
1、创设情境。当推销员——推销本公司的产品(自己带来的物品)。要求
学
生以“推销员”的身份来宣传,推销产品,重点是把物品的样子、性能说生动,
让“顾客”喜
欢。
2、讨论:如果你是推销员,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个好价钱,该怎么说?
3、以同桌为单位,互夸物品,互提问题。(注意礼貌用语)
4、指名上台表演,如果台下的“顾客”对物品有疑问,可向“推销员”请
教。
5、
评选“超级推销员”。老师扮演一位苛刻型的顾客,很会斤斤计较,谁能
把自己公司的产品推销给他,谁
就可以获得“超级推销员”称号,并获得小红花
奖章。
(三)学当小顾客
1、请每一小组长做推销员,组员们分别当一次小顾客,上前去要价、讲价
,
买到自己喜爱的物品。
2、讨论:当一名聪明的顾客,要学会哪些买东西的技巧?师生归纳
:买东
西要会讲价钱,要会辩质量,说出物品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还要有礼貌。
3、评选“聪
明小顾客“。面对几名”超级推销员“自愿上台争当“小顾客”
的同学,谁能在讲价钱,辩质量,有礼貌
等方面做得很出色,那他就可以获得“聪
明小顾客”称号,并同时获得小红花奖章一枚。
(四)全班展销会
1、以四人一组进行交际。先做小推销员,把自己喜欢的产品卖个好价钱;
再做小顾客,从别人那里买到自己喜爱的东西。
2、开一个全班范围内小小展销会。
(五)小结并延伸
在今后陪爸爸妈妈购物时,运用今天所学的本领,带着爸爸妈妈购买到称心
如意的物品。
6、课时作业设计(作业超市)
(1)了解脸谱的知识;了解一些京剧知识,学唱一段;练写钢笔字。
(2)背诵成语和古今贤文;学写毛笔字。
(3)以小小展销会为素材,写一篇日记。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选取了两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
传统文化底蕴的故事,每篇故事的背
后都透露出一个浓浓的情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漂泊在外的游子
对亲人、故
乡的思念之情,《孙中山破陋习》是对封建礼教压迫下妇女姐妹的同情,岳飞墓
前的
对联是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文本巧妙运用比较,紧扣情感差异,凸显人
物内心及品质。在每篇故事的
叙述过程中清晰地显示出“起因-经过-结果”的脉
络,是学生学习有条理叙述的例范。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会本单元20个生字,
认识7个生字。能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学习在具体
的语境中体会词义,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能体会字
里行间反映的人物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
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3、拓展与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搜集、
整理资料,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掌握按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有条理的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
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5、、学写请假条。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新词,能背诵诗词成语,复述课文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传统
文化的熏陶。
3、联系课文、练习内容,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4、学写请假条。
5、查阅工具书,学写研究报告。
单元教学难点
1、对较长课文的复述,如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2、通过对文章内容以及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拳拳关爱之心。
3、如何整理、组织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写成研究报告。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每逢佳节倍思亲》
训练点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
意思,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能讲讲这个故事,知道什么是“陋习”,了
《孙中山破陋习》
解以前生活中还有的“陋习”,现在生活里
仍存在的“陋习”。
二.篇目教学分析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1、文本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
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
《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
两年之后
的重阳节,看到了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
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借以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平白如话
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
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
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
br>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诗的首句用“独”字领起,凝聚了诗
人客游他乡的孤独
冷寂心情;下缀两个“异”字,更加深了这种孤独感。独自漂
泊他乡,加上旅途凄苦,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这种心情
的坦露。这种摆脱不掉的思乡之情一旦到了佳节这个触发点,诗人怀
亲思乡的感
情再也控制不住,只得任其奔涌,从肺腑间吟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
名句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运用了“反衬法”,恰当地引用重阳节登高这一古俗,
诗人由思念亲人,想到亲人思
念自己,兄弟对他的想念之切之深之真,更反衬出
诗人对兄弟的真挚怀念。而且,诗人用携手登高遍插茱
萸嬉笑之乐反衬自己的孤
独凄苦之悲,的确,情事依旧而兄弟两分,天各一方,他们怎能不怀念滞留在外
的亲人而黯然神伤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堪为思亲佳作,如今,每逢佳节,
出门在外的游
子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了脍炙人
口、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
在教学时,在必要的讲解“山东”是华山以东,以及古代重阳节的习俗是
登高饮酒赏菊之外,还要让学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的孤独凄苦之感,想象扶老携
幼登高游玩的兴高采烈,想象诗人王维复杂的内心世界,
通过朗读感悟诗人的思
亲之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人王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透彻理解诗句的<
br>意思
2、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能读
懂课文,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4)、
能通过读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并进入文本情境,让其在角色体验中感悟
作者的思乡之情。
3、教育资源运用
(1)挂图、生字卡片。
(2)《同步拓展阅读》23课。
(3)《语文练习与测试》。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在田字格
中用钢笔正确书写。能正确认读绿线中的
4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策: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的读
书活动认真朗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片、
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板块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过节的情景。我们常把这些让人
开心的美好的
节日叫作佳节。伸出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个词好吗?(板书:“佳节”),
边写边讲解,齐读。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难忘的快乐时光。
<
br>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媒体)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读题。
3、你们见过这句诗吗?想读读他的整首诗吗?(媒体出示古诗)
范读,了解诗人王维。
想读吗?自由练读。指导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能读懂吗?(还不能),那怎么办?
4、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每逢佳节
倍思亲》,课文里
就藏着关于这首古诗的故事呢!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好吗?(板书课题)
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吧!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文中的“佳节”在这指什么节?
(板书:重阳节,指导“重”。)
3、现在,谁能明白课题的意思了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
自己的亲人)
过渡:在全家欢聚的佳节,诗人王维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
板块三、再读课文,通文解字。
1、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
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
小问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扶老携
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文中理
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
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
(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
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
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 头插茱萸“偏旁、插图”;眺:从
高处往远处
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
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5、过渡: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
年的王维的心声,那么王维在
重阳佳节为何如此思念亲人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讨论。
板块四、指导写字
1、仔细看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处于什么位置?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自
己用
手指动手画一画。
2、 有没有发现这些字当中,什么结构的字比较多?(左右结构)
出示左右结
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我们要注意什么(要摆好左右之间的关系)
3、
学习“佳”、“倍”、“扶”、“忆”。
指名书空—教师范写—配乐要求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练一练。
(拿出习字册和钢
笔,身正、肩平、背开、足安)
4、反馈。(投影生的字,教师用红笔评价)
板块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基本上学会了这
首诗,也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下节课,我们要好好地
研究这首诗,不但要
学会这首诗,还要学会王维的其他诗。
板块六、布置作业
1、写《习字册》。
2、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认识“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课题)。
师: 15岁,还是依在父母身边得到大人宠爱的年龄,可王维在15岁就离开熟
悉的家乡,离
开朝夕相处的亲人,来到陌生的长安,异地求学,无依无靠,整整
两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没见到家乡的
亲人,是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呀!他是多么
思念家乡的亲人呀!请你再读一读课题,相信会有不同的感受。
(指名读,2人)
再齐读。
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
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一读诗:
(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
(3)齐读
3、 二读诗:
(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 “茱萸”是一种——
有
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
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大家都很
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
后的一
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
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
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
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学生自由读文。
1、 了解为何而“思亲”
(1)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
维)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
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
(3)是呀,
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板书:长安)独自一人在外,
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
独在异乡为异客”。
(4)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2、
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1)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
象?指名读,“一大
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再读句。
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4)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
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
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
思念,比以往
更思念了)。读句。
(5)别人的一家团聚,别人的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
人的思念。谁来读读
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6)齐读。
3、 品悟 “思亲”之情。
(1)此时此刻,王维一定想起了许
多许多。他会想什么呢?请你再读课文。走
进王维心中好吗?
(2)交流:你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变化了吗?
引导: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谁来读一读。
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我们曾经——我们曾经
——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此时此刻,——(引)
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 “如今……我呢。”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
4、 感受“思亲”之心。
(1)描述:重阳佳节,王维看着家家户户热闹欢庆的景象,想
起了在家乡和兄
弟相聚时的欢乐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思乡之情愈发浓了,
一时思
绪万千,他就把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出示古诗)。
(2)谁愿意来带着大家感受王维
的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听了他的朗读,
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3)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
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
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
就曾写下了
《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
思乡
名作。
2、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析块五: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2、开展一次主题诗歌朗诵会。
3、出一期手抄报。
重阳节知识补充: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
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
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
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
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
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
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
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
称菊月,节
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
赋诗
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
所
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就是在这一天写的。 <
br>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
寓意。20世纪8
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
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
24、孙中山破陋习
1、文本解读
课文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
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选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
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
前的活泼能干,缠足后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
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
里行间讴歌了中国苦命先驱孙中
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
决与封
建气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喜欢活泼
能干的姐姐。第
二-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写了孙中山的母亲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强行给
孙中山的姐姐缠足,他的姐姐从此失去了欢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
的心。第八自然段写辛亥
革命后,担任临大总统的孙中山首选废除了残害中国妇
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文中还有许多想
象的空间,比如:1.当孙中山看到姐姐眼泪直往下流时,会
怎么想呢?2.当孙中山被妈妈推出房门,
会怎样想呢?3.被姐姐缠足这件事深深
刺痛了心的孙中山会怎么想呢?这样。或许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孙
中山为什么要废
除陋习的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学生对缠足、辛亥革命不了解,所以课
前的准备很重
要。可布置学生去拜访老人、查找资料等,从而了解缠足是一种非常野蛮的行为,
是对妇女的严重摧残。
2、 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2、学习默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
感。
4、引导学生联系时代及事件背景学习课文,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
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
斗争的精神。
3、教育资源运用
(1)挂图、生字卡片。
(2)《同步拓展阅读》24课。
(3)《语文练习与测试》。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全体学生都应该能够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多个故事的引领,思维拓展,能够真正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关键词
语。“祖宗”、“废除”。
3、较全面的获知“用布缠脚,用布缠小脚”的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直接进入课题的初步学习
师: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孙中山破陋习》[板书课题,引导学生
读课题,重点指导“孙”字怎么写
及“陋习”[lòu xí]一词的朗读。
(二)初读课文,清楚这篇课文写得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把课文读一遍。[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下
面问题
1、第一遍阅读,根本课文内容看看能否知道
(1)“孙中山破陋习”的破是什么意思?“陋习”指得是什么?
(2)按照下面方式说说:我读
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不懂。
(三)分段试着朗读课文
师:课文需要熟练阅读,我们一起来练一练。
(四)学写生字。
师:这一课还有十个生字需要我们学会使用。
(1)读一读:(一起读)
ūn tiāo tònɡ ténɡ zuì zōnɡ
jì ɡāi tǒnɡ fè
孙 挑 痛 疼 罪 宗 既 该 统 废
(2)描
一描。师:描得时候,一是要描得好看,二是要清楚哪些字我早就
会了,三是哪些字我还不会,描这一次
,我就能够记住。
(3)写一写。把自己还不会写的字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一遍。
(4)听写。
(5)自己对照,修改自己的错误。
板块二:借故事帮助孩子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
(一)“祖宗”一词的理解
师:[出示课文第四段: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也知道缠(chán)
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
来的呀!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别人家笑话的。”]读
这一段,你一定发现到“祖宗”这个词。[出示,并
在黑板上补充加上“祖宗”
(1)读准这两个词。
(2)讲述祖宗这个词最早的意思。
师:你们知道祖宗是什么意思吗?同学们一定会发现,这两个字有个共同的
部分“示”,从
中国最早的一部大字典《说文解字》来看,“示”是“人”的意
思。看来祖宗肯定是“人”了。而这部大
字典中又说“且”是“下地”的意思,
“祖”就是“人下地”,而“宗”是“房屋中的人”。祖宗看来就
是“埋在地下
房屋中的人”。[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我们的祖宗是怎么创造出“祖宗”这个词
的
。
(3)妈妈说“这可是祖宗传下来的呀!”,这指得是什么?
板书:缠小脚
(二)你想知道,祖宗为什么要把缠小脚传下来呢?
请看一则千年流传的顺口溜:
小脚女人嫁秀才,又吃好的又自在,大脚女人嫁奴才,耕田种地没吃没穿不
自在。
故事一:吴月娘的故事
隋朝隋炀帝杨广时期(公元605-618年)的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为
什么要讲这个故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最早用布缠脚,并不是缠小脚]
[激情快
速朗读]: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最不讲道理的皇帝。有
一次,杨广想乘船从运河到南方去
游玩,他要选一百个长得漂亮的年轻姑娘,穿上漂亮的衣服,来拉船。
运河边,吴老大的品貌出众、勤劳能干的16岁的女儿吴月娘,被选中。吴
月娘的姐姐去年
被抓,因为大骂杨广,被割去舌头,活活疼死了。月娘的母亲痛
哭三天三夜,也离开了人世。吴月娘决定
在用布把刀缠在脚底,然后接近并刺杀
杨广。因为刺杀失败,杨广接受教训,再也不选用布缠脚的女子。
打那时起,天
下女子怕被杨广选中,就用布把脚缠了起来。
师: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用布缠脚的记载。
故事二:
唐太宗李世民贤慧美丽的女儿文
成公主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才女,1300
多年前,文成公主离开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
3000公里,历经千难
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
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文成公主
这次出嫁促使
了西藏的统一,从此中国就有了西藏这块地方。文成公主去世后,
一个多事的人发现文成公主的脚才有才
六寸。(古时候一尺是23厘米,13.8厘
米)
师:人们非常感谢文成公主,人们非常
喜欢文成公主,认为公主的脚都应该
是小的。怎么让自己的脚变小呢?缠小脚就开始风行!
故事三:
杨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唐玄宗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原名叫杨玉
环。
因为皇帝喜欢她,正好这时出现了安史之乱,人们都认为杨贵妃把皇帝迷住
了,才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把
杨贵妃逼死在马嵬坡。安史之乱后,李隆基派人去
寻找杨贵妃的尸体,结果有人发现了杨贵妃穿的袜子与
鞋子只有三寸。(三寸就
是6.9厘米)
师:人们发现到她的脚这么小时,全天下的女子
都开始缠小脚了。挡不住了!
后来皇帝都喜欢上小脚,那些当官的也都喜欢上了小脚女人。
故事四:
当然在古代还是有皇帝不讨厌大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例,皇后
就是
马大脚。马大脚的原名叫马秀英。马大脚生在淮西,出生后被她老爸卖给人
家
当丫头,她因为要干活,没有裹脚,所以被人称为马大脚。能文能武,机智灵
活,善良勇敢,说话是妙语
连珠。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武双全的才女。她为
自己一双天生的没有缠过的脚自豪。一个没有缠过小
脚的大脚才女帮助朱元璋成
就了皇帝大业。
师:一个真正的才女,与脚的大小有关吗?
师:故事讲到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出缠小脚是陋习。清朝康熙皇帝也发现这
是陋习,曾经下
诏书废除缠小脚,仅仅七年又开禁。太平天国起义军都发现到缠
小脚是陋习,也禁止缠小脚,没有成功。
光绪皇帝也发现到缠小脚是陋习,也要
废除,也没有成功。
很多女孩子的母亲继续为六七岁的女儿缠,一直到孙中山废除缠小脚为止。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孙中山先生废除了缠小脚。
下节课,我们将一颗感谢的心继续学习《孙中山破陋习》,来一起研究发现
学习孙中山先生的智慧。
板块三:作业
用心将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抄写两遍,并能够记在心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
会孙中山对
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从多种渠道了解缠足的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题
1、师述:同
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指屏幕)让我们一起跟老师
再来把课题写一遍。集体书写课题:孙中
山破陋习
2、齐读课题
板块二、检查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到孙中山的姐姐原先是个怎样的女孩子?
板书:姐姐
2、学生交流
板书: 活泼 能干
3、引读:因为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所以孙中山……
板书:孙中山 喜欢
4、小结
板块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过渡:大家已经知道孙中山有个既活泼又
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
往往不长,读读课文这一部分,看看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1、自由轻读第七自然段。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迫切地想知道什么呢?
2、学生质疑,老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出示:
⑴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脸,听不到姐姐的歌声?
⑵这件事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灵?
3、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要
想解开你心中的迷团,就得
细读课文的第二~第六自然段。
板块四、整体感知(第二~第六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第六自然段。
思考:活泼又能干的姐姐,她的笑脸、她的歌声被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带走
了,这是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妈妈要姐姐缠足。)
板块五、精读课文2--6节
1、师生
齐读:妈妈要姐姐缠足,这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我们再来看看
课文的第四节,“妈妈……姐姐……
2、同学们读完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板书:痛苦
流泪
4、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姐姐的痛苦?
(1)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练读句子,体会姐姐的痛苦。
(2)谈话促读,你回去
从家人那了解到缠足是怎么回事吗?抽讲,老师补充
(用4到5米长的布条,把5个脚指头捆绑在一起,
好长时间都不能拿下来,让
本来直得的骨头慢慢长弯,很痛很痛的。走起路来
就极不方便。)自读体会,学
生齐读。(把体会到的用读表达出来。)
(3)再读第三节。难怪姐姐会如此的痛苦,让我们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
好课文。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穿的小鞋呢?(课
件出示)
6、启发想象:看到这么小的鞋,你想到了什么?
7、学生交流。(不好走路,不能干活,走路摇摇晃晃)
8、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他心疼什么?
(板书:生气 心疼)
9、师:于是他同妈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说到争论,各自一定有争论的理由。
那么,让我们同
桌两个一起读读课文的4--
5节,读完后,同桌两个讨论一下,
并把孙中山生气的理由和妈妈坚持要为姐姐缠足的理由画出来。
10、学生交流。
(1)孙中山生气的理由:生读。
也就是说:还能下田干活吗?就是不能下田干活。缠足那么痛苦,就像吃官
司一样。
(2)指导朗读:你能读好吗?(不够生气,不够痛苦)你能把生气、痛苦的
语气放在了标点上了,真
不错。)
(3)那妈妈坚持要为姐姐缠足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读句子。
问:妈妈看到姐
姐这样痛苦,心疼吗?(心疼)母女之情,是多么珍贵的亲
情啊!你怎么知道的呢?(叹了气、我也知道
、可、被人家笑)噢,这是老祖宗
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也许女孩子不缠足还嫁不出去呢。妈妈也心疼,可
一点也没
有办法,真是无可奈何。
(4)指导朗读,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11、这种理由真实不可思议!同学们这就是陈旧的封建思想,孙中山能接受
吗?(不能)所以他反驳
道,既然(引读)……别人……但妈妈受封建思想的毒
害太深了,她只是说:(引读)你年纪……
12、妈妈是含着眼泪说着,并把孙中山推出了门。
13、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擒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1)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心。
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
的,但妈妈没有
豪无办法。
你知道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在干什么?所以,我们读到这,
稍
微要停顿一下,给人有回味的余地。
(2)齐读第二句。
(3)小结:所以我们以后写作文、造句时,都要注意准确的用词。
14、读3--
6节。让我们一起来,把孙中山又生气又心疼和妈妈五可奈何的
心情读出来,先准备一下,再抽读。
15、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那么同学们看看图中的孙中山,此
时他在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
16、学生交流。(姐姐……妈妈……自己……)
17、从那以后,(引读)孙中山再也看不到……听不到……
(板书:没有笑脸
没有歌声)
18、比较句子: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哪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点出“深深地”、“幼小的”他
虽然
小年纪,但永远不会忘记。
19、检查刚才的2个问题。
问题1(因为……所以……)
问题2((1、看到姐姐的痛苦。2、妈妈受毒害之深,3、无力反驳。)
板块六、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但他从小就有一个决心
,就有
明确的目标,我们来看看,经过努力,最后有没有成功。
1、自由读最后一节。
2、问:成功了吗?(成功了)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给点掌声。
3、师小结。
所以后来孙中山当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就是(引读)……
(板书:首先废除)
板块七、展开联想,表达情感。
1、这正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板书:大快人心。)多么让人高兴,千千万
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可在19
25年,孙中山因得
了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一个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