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材教法)

余年寄山水
768次浏览
2020年09月05日 12: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艺术考研-两会感想


【语文教材教法】
语文知识结构: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汉语拼音的教学教法;
字、词、句的教学教法;
段、篇的教学教法;
阅读、写作的教学教法;
口语交际的教学教法
第一讲 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见《小学新课标》,此略。
第二讲 汉语拼音的教学教法
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
字教学相结合。
汉语拼音教学的主要方法有:
一、示范、观察、模仿法
教师做发音示范,让学生仔 细观察口形、舌位,体会发音方法。与此同时,
可以配合发音部位图进行说明,如zh的教学。这是拼音 教学最主要也是最常用
的方法。应强调让学生观察。
二、引导法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声母、韵母的发音,帮助学习难发音的声母、韵母。
三、比较法
把两个或几个声母、韵母放在一起,比较音、形的异同。
四、演示法
教师运用手势 、教具做必要的演示,表示发音部位的动作或发音特点,如声
调、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五、夸张法
为了突出发音的特点,有时有意将口、唇、舌的动作适当夸张,有时有意将
声音拖长、加重,这样,学生的印象较深,对发音特点也容易领会。
六、分解法
利用插图 引出句子,从句子中分解出词语,从词语中分解出音节,最后从音
节中分解出声、韵进行教学。
七、局限法
练习发音时,设法使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受到限制,以便正确发音。
八、口诀法
伞把t,拐棍f,靠背椅子真像h。z、c、s后有椅子,翘起舌头zh、ch、
sh。(椅子一靠,舌头就翘)
第三讲 字、词、句的教学教法
一、字的教学教法
(一)识字教学教法
1.识字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1)目标
使学生掌握字形,即对字的结构、写法要一清二楚,并能辨别其正误;
使学生掌握字音,即对字的音能发得正确,并能辨别多音字的不同读法;
使学生掌握字义,即对字的基本意义、常用意义能了解;使学生在头脑中建

1


立起形音义的统一联系。
(2)原则
①识字与语言环境相结合 < br>识字教学要联系语言环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短
文中学句,在句子中学 词,在词中学生字,把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联系课文帮助识 记。如学字后组词;学了几个词连
成句子让学生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理解汉字的形音义,诱发 识字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②识字与形音义相结合
汉字是形音义相结合的统一体, 识字时首先入目入心的是字形,而汉字又是
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据此就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核 心原则——以字形
为突破口,形音义相结合的原则,即识字教学不仅要识记汉字的形音义,而且要
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见形而知音义,闻音知义形,表义能辨准字音,兼写出字
形。
③识字与直观事物相结合
汉字与具体事物有天然的联系。中国的汉字有一部分为象形字,它来 源于对
生活中实物形状的模仿,如“羊”“山”“水”“日”等。根据汉字的这一特点,
识字要 从字形联系到具体事物,进而从具体到一般全面掌握该字。教学时,可采
用实物、模型、标本、课件展示 ,或用动作表示、语言描绘等手段。如教“笔”
字,先让学观察一支毛笔,明白笔杆是竹子做的,笔尖是 毛做的。“笔”原指写
字的毛笔,是个会意字。再让学生列举还有哪些“笔”,从而明白凡可用于写字< br>画画有笔杆有笔尖的都叫“笔”。这样从字形到字义,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
一般,就掌握了字 形、字音、字义。
④识字与生活相结合
学习的外延是生活。因此,识字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 ,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多多识字。生活是最好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好的识字课堂。我们要利用学生生< br>活中的有利因素,使学生形成识字的兴趣。比如:大街上的招牌、广告,家庭中
的电视、电脑等, 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校园里,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
班级名、课程表、墙报、宣传栏、标语… …都是识字的好素材、好途径。让学生
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中一举两得。另外,让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 课外读物,从
而更加主动地识字。
⑤识字与活动相结合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 特点,识字教学中开展适宜的活动和游戏,可以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调动识字的积极性。例 如教学“灭”时做个小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用一块板子“一”把“火”盖上,可以“灭”火;再< br>如“猜谜语”游戏识字,教学“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男,站在一起,人人
称赞。另外,如《 自选商场》、《操场上》等课文,教学完以后,把学生带出课堂,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拓展识字,再把知 识带回来。还有一些字的意思,学生可能
表达不出来,但可以通过做动作了解,如“踢、趴、仰”等等。
⑥识字与写字相结合
虽然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重点是“多认少写”,但要求会写的字(田字 格
中的字)必须学会,否则就失去了识字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在识字教学中适
量进行写字训 练。教师首先要写好字,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批改时,都要把字
写好,让学生初步感到字的形体美,调 动学生写好字的情感;其次要注意字的整

2


体结构,引导学生把字 写得正确、端正、整齐;其三注意训练学生写字的坐姿、
执笔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最后教师要 及时纠正学生在写字时出现的错
误。原则上一、二年级每一课时都要安排写几个字。
2.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1)形旁表意功能法
汉字是表意字,70%是形声字,要注意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功能,并应用于识
字教学。
如:江河湖海—— “氵”与“水”有关
冰凉冷冻—— “冫”与“寒冷”有关
祝福祈祷—— “礻”与“礼仪”有关
袄袖裤袜—— “衤”与“服饰”有关
再如 :“青”是小草的颜色,是人们形容大自然美丽的常用的字。有许多字
与“青”有关,如人的眼睛就是“ 目青为睛”;形容天气好有太阳就是“日青为
晴”;说为人有礼貌“言青是请”;水干净为“清”;不争 吵为“静”等等。
(2)游戏法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 地识字,容易引
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在识字过程中,引进游戏,可以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提高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识字效果;
“开火车 ”游戏,是 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在快速接读生字(或
组词)中,较大范围地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 找朋友”游戏,也是一种很实用
的游戏方法,在师生或生生的对答中,轻松地识记了生字;“欢乐对对碰 ”游戏
把汉字部件进行重组,在游戏中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识字乐趣、识记效果。另外
“摘果子 ”、“送卡片娃娃回家”、“猜字谜”等等,都是识字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方
法。
(3)语言环境中循环记忆法
识字要与语言环境相结合,将生字放入句子或文中反复读,使生 字有规律地
反复出现。在读准成语字音的基础上提出生字,在对生字的音、形、义学习掌握
之后 ,又将字放入成语中朗读、积累。教学巩固识记生字时,可以让学生读含有
本课的生字的词语、句子、短 文、儿歌,将要认的字多次见面,做到“一回生,
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
(4)自主参与法
识字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运用方法,自己学习汉字。在识字
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如熟字加部首法、熟字换部首法、去
部首法、形声字 学习法、查字典识字法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对一些简
单的生字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的识 字能力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3.识字能力的培养
识字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培养识 字能力,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
为“会学”,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提高学习
效率。因此,首先要注意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并在识写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
识字 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能做到爱学、乐学、轻松学。
(二)写字教学教法
1.写字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1)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既要结合识字教学巩固识字,又要教给学生汉

3


字书写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写字技巧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②通过汉字书写教学向学生进行美育,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
(2)原则
①识写结合的原则
写字和识字是互相促进的。写字能促进辨认字形的精 确性,发展知觉字形的
稳定性和主动性,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而字形的辨认又是形成书写技能的重要< br>条件。
②正确原则
即在写字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引领学生做到“三个正确” :按照笔顺规则
正确地书写汉字;写字姿势正确;执笔姿势正确。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书写规范;
才有助于学生写字端正、整洁、美观;才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③愉快原则
愉快 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生动
活泼地学习,愉快地写字。写字是 一种动作训练,主要靠机械记忆力,如果日复
一日单调地练习,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如果能在写字 教学中,让学生的情
感参与进来,让写字的信息刻录在情绪记忆的底片上,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写字活动,学习的效果肯定会好,记得肯定牢固。
④适度原则
一是指写字教学的进行速 度要适度;二是指写字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要适度;
三是指教师要求学生每个字练习的遍数也要适度。
⑤反馈原则
指学生要知道自己写字的结果,从而来调整、改进自己的练习行为。没有反
馈就没有学习,没有进步。因此反馈对学习非常重要。
⑥致用原则
写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 生会写,而且要指导学生去用,让学生在用中巩固学
习成果,在用中提高写字水平,在用中满足自己的心 理需要。小学生会写字了,
他就会跃跃欲试,想试一试、露一手、表现一下自己。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在学 习、
生活中去用,或者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用,就能满足学生的感情需要,从而激发学
生的写字欲 望、兴趣,增添他们练习写字的动力。
2.写字教学的方法
写字教学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 、观察法、示范法、比较法、实践法、熏陶
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①讲授法
讲授法 是教师用语言来讲解写字知识、书写要领的方法。讲授时应突出重点,
解除疑难。语言要准确精练、通俗 明白、有吸引力、富有启发性。
②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用直接知 觉去观察汉字的造型特点
的方法。指导观察时要注意一要有目的,有具体的观察要求;二要有顺序;三要
动脑。有了准确的观察,写出来的字就容易符合要求。
③示范法
教写字只靠讲不行 ,必须书写示范。教师示范时应注意动作缓慢,可边示范
边讲解,帮助学生看准字的形态,看清书写的过 程,进而理解运笔造型的道理。
引导他们眼看、耳听、心想,加深体验。

4


④比较法
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字的特点。写字教学中有正确与错误、美 观与丑
陋、主要与次要的对比;比较的形式也有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示范比较、正误
比较、练 习情况自我比较等。比较时,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也可独
立运用比较的方法认清字形、分析 字的特点,有效地进行书写练习。
⑤实践法
学生写字,不是要口头懂得多少写字知识和书写 规则,而是要在实践中,即
练习书写中体验和掌握书写技法,形成书写能力。练习书写要与观察、思考、 记
忆结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书写实际,合理安排时间、数量和
难度,同时还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练好字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心需要。
⑥熏陶法
熏陶法是在学 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
染,逐步培养学生审美趣味,引起其审美心 理的逐步变化。运用熏陶法,应注意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受到环境的感染。如布置浓厚的学习书 法氛围的书
法教室;引进文学艺术书法作品,增添书法欣赏的文化品位和趣味性;经常观察
碑帖 、字帖,让学生体会、领悟中国书法艺术美。
⑦多媒体辅助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 观形象、富有动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
生更好地掌握写字方法与技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如运 用多媒体演示汉字的
笔画或书写过程,能促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汉字的笔画书写要点和笔顺书写规则;运用多媒体展示名家书法作品或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品评,以及
展示自己的习作并学 会评价,从而不断地提高其审美能力。
以上是基本的教学方法,每种方法都不能孤立地使用。应考虑学 生的实际,
因人而异,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3.写字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学习写字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对外界的事物的 接受只
是靠一时的冲动产生的兴趣或是反应。因此,怎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
学生写字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字质量的前提。具体教学中可采取故事激励法、竞
赛激励法、榜样激励法、言语激励 法等。
(2)加强写字基本功训练
主要体现在:
①落实写字姿势训练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
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 br>看,即引导学生看清字形,让学生仔细观察所要写的字,使每个字在脑海中
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 有一个完整的轮廓;析,即引导学生分析部件,一个部件
一个部件的分析大小、宽窄、高低和笔画的变化 ;记,即引导学生记准笔画或部
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重视书写的指导
一是常规 指导。它包括书写姿势、执笔方法、基本笔画和基本笔顺规则。二
是共性指导。学生写字容易犯一些共性 的错误,教师要了解这些共性,在学生动
笔之前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指导,避免重犯。三是 关键笔画的指导。
即先帮助学生找出字的关键笔画。四是范写指导。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

5


程,便于学生模仿操作。
(3)提高学生写字水平
引导学生把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把自己在不同阶段写的字
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把自己 写的字与别人写的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将老师评的字
与同学评的字进行比较。
(4)形成学生写字技能
要使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写字技能,就必须引导学生勤加练习,使写 字知识
“内化”。在“内化”过程中,引导学生记忆尤为重要。记忆的内容包括:心中
有格;心 中有字。
二、词语的教学方法
理解词语是词语教学的重点,积累和运用词语是词语教学的关键。
1.选择时机,精心设计
词汇教学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全过程,理解词义要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同时要注意选择恰当 的时机进行词义教学。一般说来,有三种处理的方式:讲读
课文前、讲读课文中、讲读课文后。
2.因词定法,区别对待
因为词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义,下面是集中指导学生理解词义的方 法,即:
直观演示法、结合课文法、联系已知法、比较辨析法、分析词素法。
总之,词义教学的方法很多,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法常结合起来运用,以
求获得最佳效果。
3.由例及类,教给方法
4.多法并用,指导积累
(1)凭借语境积累词语;
(2)用归类法积累词语;
(3)组词的方法积累词语;
(4)用竞赛的方法积累词语等。
5.联系实际,加强运用
三、句的教学方法 < br>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读懂文章,必
须先读通一个个句子。
(一)需重点指导学习的句子
1.含义深刻的句子;
2.对于表现主题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
3.内容和结构都比较复杂的长句;
4.生动形象的句子:
5.在文章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
6.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理解的句子。
(二)指导学生理解句意的方法
1.从抓关键词语入手;
2.联系上下文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4.联系时代背景理解;
5.抓主干理解句子;
6.直观演示理解句子。

6


(三)句子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年段不同,要求各异;
2.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3.注重语境,少讲术语。
第四讲 段、篇的教学教法
一、段的教学教法
教学自然段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 独立阅读、独立分析的能力,其主要任
务是使学生在弄清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掌握自然 段内部结构的
规律,提高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自然段中心的能力,加强学生有中心、有条理、
有内容地写自然段段意的能力。
(一)如何让学生读懂自然段
学生读懂自然段,一般要经过 如下几个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段,对全段内容
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其次要分清全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讲 了什么意思;再次是
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清层次;最后是根据层与层的关系,分析全段中心所在,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
概括自然段段意可以从下面一些提示的句子看出来:
中心句。有不少自然段,作者用一句话直 接表明了本段的主要内容,这就是
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既可在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也可在自然段的中 间。
总起句。有的自然段,一开始就点明本段的中心意思。总起句一般在自然段
的开头。
总结句。总结句通常出现在自然段的末尾,也起概括本段中心的作用。
过渡句。过渡句起着承 上启下的作用,它通常要小结前文,启示下文要讲的
内容,因此也可从过渡句入手去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二)自然段教学的原则
1.典型代表性原则
即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选取教材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析。
2.可接受性原则
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学生能够理解并能从中悟出规律的段
落。
3.序列性原则
每个学期,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若干个可以接受的、典型代表性自< br>然段,在整个年级段中的训练上形成序列。使学生在掌握常见自然段结构形式的
基础上,再帮助学 生把认识系统化,使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篇的教学教法
篇的教学在学生能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
(一)理清文章思路
指 导学生分段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有效的方法。分段是把文章分成结
构段(或称逻辑段、大段)。结 构段在意思上比较完整,在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
单位。划分段落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作者的 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分段的主要方法是归并临近的自然< br>段为结构段,即把讲同一个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结构段。此外,还有先
找出中心段,再分 段的方法,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中心段比较明显的课文。还可
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划分段落。记事的记叙文 ,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几
个阶段来分段。一个阶段,一般是围绕一个意思说的,可划分为一段 。

7


(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是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志。通过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要使学生掌握两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归并段落大意的方法
即先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再在深入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把 各段的
段意连起来成为连贯的一段话,这一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提问题的方法 < br>即按课文的思路顺次提出几个问题并根据课文的内容对问题做出回答,再把
回答的要点归纳到一起 。如阅读记叙文可以依次提出: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
么地方?主要人物是谁?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 过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结
果?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课文中心
课文的中心是由课文的内容透露出来的,课文的内容是服从于中心的。课 文
的中心,有的明确说了出来,有的暗含在课文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
加以指导,使 学生掌握一些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抓课题。有的课文的标题点明了中心。
2.抓重点 (词、句或段)。有的课文中有点明中心的句子,就可以抓住重点
语句来概括中心思想。
3.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分析来概括。
(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教学中,应注意 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染和
陶冶,不仅要理解、读懂,而且动心动情,这 是篇的教学中较高的要求。
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最重要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像
作者那样去想,使学 生仿佛身临其境。
2.联系实际、产生共鸣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使他们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
鸣。
3.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这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既可以把体 会到的
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所以在阅读中要
尽可能多 地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五讲 阅读、写作的教学教法
一、阅读的教学教法
(一)阅读的教学教法
阅读教学的内容包括词、句、段、篇、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 、复
述、背诵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要途径,阅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 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受到
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

8


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 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
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 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 方法的指导,让学生
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
辞 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 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1.把自主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在教学中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 健康个性。要发
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参与
学习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引起学生学习
兴趣;然后,让全体学生 积极参与,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激发学
生主动学习,教师应以“学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 程,既把“学为主体”作为施
教的基本点,又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根本保证。
2.把因材施教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必须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 教学目标要分
层;二是课堂提问要分档;三是作业设计要分类;四是评价反馈要分度。
3.把整体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小学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必须有其个性,还其特征。阅读教 学中必须在对学
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中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忌为训练而训练,或游离于语言
文字训练之外的内容分析 、思想教育,而应使语言文字训练与提高整体素质水乳
交融、熔为一炉。把训练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 感交织在一起,一练多用、一
练多能、步步深化、整体提高。
4.把竞争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要教会学生学会竞争,要使学生懂得,在学习过程中,敢于 跟自己竞争,敢
于跟同学竞争。在阅读教学中,一可结合有关课文有机地进行拼搏进取、顽强意
志、公平竞争等方面教育;二可开展各种阅读竞赛活动。教师要利用教材因素创
设竞争环境,激发学生战 胜或超过对方的激情,教给学生正确的竞争方法等。像
词语接龙比赛、朗读比赛、辨认比赛、看谁记得快 比赛、看谁想得妙比赛等等,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树立学生敢于竞争的信心。
5.把学法指导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阅读教学改革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 识、技能的过程,
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具体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学习 方法的示范、学习过程的指点、学习规律的揭示、学习能力的
培养。在学法的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 体意愿;在学法的总结上,充分调动
学生的个体思维;在学法的评价上,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感受;在学 法的创造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才能。

9


二、写作的教学教法
(一)写作的教学教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 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 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
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 情
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
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
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
想象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
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 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 、加工等环节,让
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
写作能力。
(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多观察
外物,是写作的 本源和坚实的基础,它是在写作主体的认知结构中被感知、
认识和接纳的。有的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生搬 硬套;字词不够,就像挤牙膏似地
想一句写一句。还有的学生拿起笔来不知道写什么,折腾了半天还是不 知所云。
为何会产生这些现象呢?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平时积累少,没有养成细心观察、
积累 写作素材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自然写不好。在写作教学上,教
师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 书的范文,因为其中的每一篇都是文字优美、结构
完整、内容丰富的作品,其作者都是以生活为写作素材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
感受和思考,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
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以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
最熟悉、最能打 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如“以自然景观”为
话题的习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 去发现,如在放学路上、公园里、家里
的庭院中,发现的花草树木;又如晚间繁星、日出日落、雨后彩虹 ,或者在外出
旅游时,看过一些奇特的景观等等,引导学生去体验身边的自然美。有这样一句
话 :“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应该
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 的创作源泉。
2.指导学生多阅读
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 ,主动培养审美情趣,
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上,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课内外< br>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
识才厚实,才能 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茅盾先
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 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
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 步步提高;而
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也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
外 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
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 词汇、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还可以提高
鉴赏能力,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要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充当

10


着重要的角色,而且需要师生双方 的长期共同合作。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从提
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 章,背诵精彩的语段;
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给学生阅读方< br>法。另外,教师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
美文华章;要求学 生床头桌前常备一些可读的东西,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
并做到持之以恒。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 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因此,学生多
阅读对写作是非常有益的。
3.引导学生多积累 < br>提倡学生多阅读文章的同时,多鼓励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这是说阅 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
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 ,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使之成为自
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当学生有了 丰富的语言
储备后,写作文时,就能随心所欲地表达。教师应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子,
把读 到的漂亮词语、精彩句子记在本子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把
这些记下来,才能时常温习, 不至忘掉。这样,写作时才能运用自如。例如,《火
烧云》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叠词 :“红通通、金灿灿、笑盈
盈”等,还有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学习文章的时候要 引
导学生多读多记,语言句子积累多了,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穷词穷句了。
4.布置学生多练笔
多练笔,可以加快从掌握写作知识到运用写作知识的过程,可以说这是 提高
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清代唐彪曾这样说:“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
盖常做则 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
难……”大概的意思是说,读十篇 文章也不如写一篇文章收获大。常写,作文的
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 常写,作文的方法、
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读< br>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要求学生经常进行认真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
作文的“思路”和 “机关”。平时,在教学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常写日记,学
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笔头熟了,素材 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
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5.改革课堂作文教学
我们在进行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的作文教学时,更应该对以往格式 化的枯
燥无味的作文教学模式实行改革,化被动为主动,变单向接受为双向交流。改革
以往“读 题—审题—分析范文—写作”的写作指导结构,以“学生感受—教师点
拨—师生互相交流—实践写作—合 作评改”的结构取而代之。在师生共同参与或
学生互相合作下,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推向高潮。引导学 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发现写作的规律,激发写作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对生活、对社会产生真切的感受,激发想说的欲望,领悟写作的真谛。
6.鼓励创作,相互交流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 是获得知识、
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
写 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
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 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教师都应该
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在班上宣读 或展出,以点带面,让学生
感受到作文能带给自己满足感、成功感,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11


7.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 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
因而对学生文章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水平的文 章给予不同要求的评
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第六讲 口语交际的教学教法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 方的互动过
程。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有:
一、口语交际课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 br>《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
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 交际知识。
(一)确定好教学内容
1.选择好话题
话题可大体上分为五类:“介绍”类、“独白”类、“交往”类、“表演”类、
“讨论”类。
2.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的确定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要注意:(1)从生活中取材;(2)
考虑学生实际。
(二)设计好教学的思路
例如看图说话一般要按“观察—理解—表达”的思路进行训练。教学 时,先
从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入手,指导他们按一定顺序,全面、细致地观察,再要求
他们按照 教师提出的问题,把观察、理解的内容说出来。
二、结合语文教学各环节进行的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训练不应仅限于口语交际课,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听讲、朗读、
复述、答问、讨论、口述 作文、作文讲评等,都是口语交际的实际训练。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忽视口语交际训练的现象还比较 普遍。例如教师提出
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往往只是把它作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没有同时把它作为进行听说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的措施,因此,只注意学生回答的
内容是否正确,不注 意学生回答的语句是否通顺连贯,对明显的语病也不提醒,
不指导;也不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和分析别 人的发言,仿佛回答问题就是讲给
教师听的。这样就坐失了许多听说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的良机。如果教 师有意识
地把学习课文与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节阅读课就都可以成为有效
的口语 交际训练课。
结合语文教学各环节进行的口语交际训练应注意:第一,口语交际训练要有
明确 的目的;第二,口语交际训练要紧扣教学内容(训练要服从于阅读教学,深
化阅读,不能脱离阅读教学的 总要求,应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第三,口语交际训练要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自然穿插(要融会贯通,
不各搞一套。)
第一讲 基础知识
一、容易读错的常用字(按音序排列)
A:1.挨紧 āi 2.挨饿受冻 ái 3.白雪皑皑 ái 4.狭隘 ài 5.不谙水性 ān 6.
熬菜 āo7.煎熬 áo 8.鏖战 áo 9.拗断 ǎo 10.拗口 ào

12


B:1.纵横捭阖 bǎi hé 2.稗官野史 bài 3.扳平 bān 4.同胞 bāo 5. 炮羊
肉 bāo 6.剥皮 bāo 7.薄纸 báo 8.并行不悖 bèi 9.蓓蕾 bèi lěi 10.奔波 bō 11.
投奔 bèn 12.迸发 bèng 13.包庇 bì 14.麻痹 bì 15.奴颜婢膝 bì xī 16.刚愎
自用 bì 17.复辟 bì 18.濒临 bīn 19.针砭 biān 20.屏气 bǐng 21.摒弃 bǐng
22.剥削 bō xuē 23.波涛 bō 24.菠菜 bō 25.停泊 bó 26.淡薄 bó 27.哺育 bǔ
二、词语
1.词性:词语根据语法功能(A有无实际 意义;B能否充当句子主干;C能
否单独回答问题;D能否重叠)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包括名 词、代词、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2.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和名词或代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
作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 。介词前后两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
3.近义词的辨析角度:A词义轻重;B适用的范围;C搭配的对 象;D感情色
彩;E语体色彩。
4.词语的辨析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
语的含义。
5.注意关联词的使用:A 正确使用;B正确搭配。
6.词语的含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
义。
词 语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引申义、比喻
义以及一些深层的含义和一些特 殊的意义。
答题方法:
(1)思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比喻义、引申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
义、特殊意义。
(2)语言:答题语言一般可用“比喻……”“指……”“意思是……”等。
7.词语的表达作用
词语的表达作用是指所指定的词语,在该句子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 个
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这需要学生对该词语、对整个
句子作较为深 层次的理解思考,并找到合理有效的语言来表达。
答题方法:
(1)思路:从词语对所表达对象表现出的情状、实际情况去判断,并组织
合理的语言答题。
(2)语言:注意区分文体。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表现了……”或者“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 …”;如果是说明文,应该用“准确地说明了……”;如果是议
论文,应该用“有力地论证了……”。当 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最好不要把
记叙文的词语表达作用说成是“说明了什么”。
8.词语的感情色彩
文章中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表
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答题方法:
(1)思路: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词语对所表现的对象在感情表
达上的作用,或者该词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2)语言:可用“表现……”“批判……”“讽刺……”“赞扬……”等等之
类。
9.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3


(1)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例如:走 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
松。“风声鹤唳”是指溃逃的士兵听到 风声和鹤叫都怀疑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
又如: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捉襟见肘”是指
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十分穷困。
(2)褒贬误用,即对成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本来是含有褒义的,却用
到贬义的语境中去。
例如:贬义色彩的成语有:无所不为、虚张声势、夸夸其谈、处心积虑、好
高骛远、随声附和、 满城风雨、趋之若鹜、死灰复燃、肆无忌惮、信口雌黄、炙
手可热等等。褒义色彩的成语有:蔚然成风、 集腋成裘、从容不迫等等。
(3)对象用错,即指该成语是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却被张冠李戴,用到
乙类事物上去。 < br>例如: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
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 辉。“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
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感到非常光荣 。
有些成语专指特定对象,例如:“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多;“汗牛充
栋”、“浩如 烟海”形容书籍多;“相敬如宾”形容夫妻;“天伦之乐”形容一家人;
“凤毛麟角”指的是罕见珍贵的 人才或事物;“一挥而就”指写字、画画、作文
很快就完成;“改弦更张”指对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变更; 要特别注意“如”字结
构的词语。
(4)不合语境,是指成语的适用语境被错用而导致使用不当。
例如:据专家测算,在市内的 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
竟占污染总量的45%。“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或 遭遇灾难。
(5)重复累赘,是指在语句中已含有成语里的含义,再用成语,则造成重
复。
例如:他在敌人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又如:听到这个幽
默的故事,他忍俊不 禁地笑了起来。
三、句子
(一)短语类型
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
宾短语。
(二)句子的类型
1.单句 2.复句: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⑦假设 复句。
(三)修改病句
1.病句类型
(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
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
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②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
应把“就”改为“才”。)

14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
如: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
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
②动宾搭配不当。
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 管理的专
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③主宾搭配不当。
如 :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
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 去“的劳动”。)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
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① 缺主语。
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 的道理。(“使”字,
使“我”丧失了主语作用,所以应删去。)
②缺宾语。
如: 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
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
(4) 语序不当
① 逻辑语序不当。
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 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
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
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
过他的人现在也 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
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 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
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 我”“人”,关联
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
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 br>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②否定多余。
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 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
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思相悖,应去掉“并非” 或去掉“不”。)
③范围不清。
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 和宣传画被挂在
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他图
片”。)
④重复啰唆。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 顽症”和
“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15


⑤表意不明(歧义)。
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 牛吃草”,应改为“牧
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2.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1) 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
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 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 首先要找
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
将发 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
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 当的附加成分一一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 (删去多
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他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四、标点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常用的点号有七种,标号有九种,共十
六种。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的语气。按照使用的
位置不同,点号可分为句 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一)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
1.句号
(1)用在一般单句的末尾。
例:武松把那只老虎打死了。
(2)用在无主句的句末尾。
①用来叙述生活实际情况和说明自然现象的。
例:“下雪了。”“开车了。”等等。
②表示一般禁止和要求的。
例:请勿乱丢果皮杂物。
③表示格言警句的。
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用在省略句末尾。
例:谁来了?他。
2.问号
(1)除一般的疑问句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外,反问句和设问句句末也用问
号。
(2)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要用逗号,但有时为
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 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
例: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3)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例:请你们说话小声一点好不好?
3.叹号
(1)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例:歌唱吧,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
(2)语气很重、很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也用叹号。
例:怎么会讲得这么糟呢!
(3)兼有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的句子,通常应该根据句子的基本句式判断属
于哪一种,根据这个句子用 在哪个特定的地方及其所着重表示的语气,选用一个

16


合适的点号。
例:这件事太难了,我该怎么办呢?
例:快去吧,这又有什么可犹豫的!
(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1.逗号
(1)单句的一般成分之间——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补语之间,
定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不用点号。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这些成分之间要
用逗号。
①主语(复杂的短语作主语)和谓语比较长,主语和谓语中间通常要用逗号。
例: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
②主语虽然短,但需要强调,主语后面要用逗号。
例:她,就是这次比赛中唯一的女冠军。
③主语后面带有语气助词,语气助词后面要用逗号。
例:你啊,还是这个老脾气。
④谓语是主谓短语,主语后有时要停顿,要用逗号。
例:你的申请,厂长已经同意了。
(2)变式句中间要用逗号。
①谓语前置的句子。
例:出来吧,你们!
②定语后置的句子。
例: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③宾语较长,特别是当主谓短语或者动宾短语作宾语时,前边往往要用逗号。
例:我知道,你是为中国战士的鲜血而痛惜……
④某些复指短语后面或组成成分之间要用逗号。
例:这位是总务主任,我们的管家人。
⑤句子中除了一般成分外,还有独立成分。这些独立成分和一般成分之间要
用逗号。
例:我们,包括领导同志,明天都要去植树。
⑥较长的并列词语之间,一般要用逗号。
例:政治的黑暗,阶级的矛盾,人民的疾苦,在他的作品里都充分反映出来。
⑦反复的词语之间要用逗号。
例:水,水,我要喝水。
⑧转折连词后可用逗号,以突出转折的意思。
例:我的身体不太好,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好多了。
(3)在复句中,逗号主要用于下边两种情况:
①分句和分句之间除了有时用分号外,都用逗号。
例: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②少数关联词语后面可用。
例:祖冲之虽然驳斥了戴法兴的谬论,但是,他所编制的《大明历》还是被
搁置了。
(4)使用逗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逗号虽然用处广泛,但也要注意用得恰当。除了上述几 种情况外,不要碰
到句内停顿就加上逗号。用不用逗号既要看是否需要停顿,更要看结构上能否断
开。有的长句子读起来中间需要停顿,但结构上不能断开,也就不能加逗号。下

17


面这句话就是这样:
例: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 航船,它是立于高
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
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②由“把”“被”字组成的介宾短语和中心语,兼语和前面的动词联系都很紧密,因此,介宾短语后面、兼语前后都不能用逗号。
例:我们一定要把党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例:主犯已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2.顿号
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短,
它表示最小的停顿。
例: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
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
①并列词语中如果有 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
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 后两项之间。
例: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②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
必用顿号。
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其他如“工农业”
“中外记者”“甲乙丙 丁”等都是这样。
③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
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 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
系,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④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
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了点心和水果。
⑤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一群年轻人在唱歌,跳舞。
⑥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
逗号。
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东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⑦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三 ……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
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三四米、十之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⑧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
之间用顿号。
3.分号
分号和逗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的分句之间,不同之处在于分号常常用在并
列分句之间,它表示的停顿大于逗号。
例: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
革命,则害了革命。
分号只用在复句中,不用在单句中。复句中除了并列分句以外的其他分句,
如果分句内部已经用 了逗号,分句之间通常就得用分号。分号的作用主要是使各
分句间的结构层次清楚。

18


例: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4.冒号
冒号的基本用处是提示下文和总括上文,它表示较大的停顿。
(1)提示下文
①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下边,有引起收信人、听众注意的意思。
②用在“某某说”后面,表示后面是引用的话。
③用在提示性的话的末尾,表示后边有话要说。
④用在总提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者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
面的话。
⑤表示后面是补充说明或解释性的话。
⑥用在强调动词后面的宾语,提起读者注意。
冒号前的动词常用的有:“想”“说”“问”“是”“记住”“认为”“证明”“宣
布”“指出”等, 宾语往往较长或复杂。例: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
无的。
(2)总括上文
在分项或从几个方面说了以后,用冒号表示后面还有一句总括的话。
需要注意的是:
①冒号是句内点号。没有提示的意思,没有较大的停顿(即使出现了上述“想”
“说”等动词),就不 要用冒号。
②冒号一般管到句末,如果需要延长,要管几句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
或引号标明。 ③“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中间或者后边,
不用冒号。例:李老师说 :“我走了还有王老师,王老师会照顾她的。”
例:“谢谢你,”李老师说,“车快来了吧?” ④带有强烈感情和表示大声呼叫的称呼语后边不用冒号,用叹号;属于相互
交谈的称呼语后边一般也 不用冒号,用逗号。
例: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例:小高,这是你的票。
⑤不要在一个句子里套用两个冒号。
例: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了三多现象:小企业多 了,使用家用电器
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
这句话应改为: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的一 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归纳
为三多: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
(三)标号
引号(“”)、破折号(——)、括号(( ))、省略号(……)、着重号(.)、
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1.引号
(1)引号用途主要有下边两种:
①表示放在引号里的话是实际那样说的(或者想说的),或者是引用来的。
②表示放在引号里 的话是有特殊意味的,如意义突出的,不照字面理解而别
有含义的,作者不同意或者怀疑这种说法的,以 及讽刺、反语等。
例:母亲是个“平凡”的人。(表示突出、强调)
例:白日的亮光把犯罪者的“成绩”完全暴露出来了。(反语)
③此外需要指出的词语以及专名、术语、成语之类,有时候也用引号。

19


例: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例: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
(2)使用引号,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①用引号的话里还有需要引用的话,外边一层用双引号,里边一层用单引号。
②凡是把引用的 话独立来用,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里边;凡是把引用的话作
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点标点。但 是,引用的话末了的标点如果是问
号或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 。
③只说出别人话的意思,不照原样引用,叫做转述。转述的话不用引号。
例:有的说,你 们走了,就像我掉了一扇膀子;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是
吃饭时缺少了盐;有的说,要是背得动,妈妈 要把你们背着送过鸭绿江。
2.破折号
破折号是标号中的重点。它有多种用途:
(1)表示后面是解释或补充说明的话。
(2)表示后面是跳跃或转折的话。
(3)表示说话中断。
例:“你——”老张看了看我,亲切地说,“未来属于你们,你们青年 人一定
要刻苦学习,力争成为本行的专家。”
(4)表示声音的延长。
(5)副标题的前后,或只用在前面。
(6)表示事项的列举,这种用法多见于文件和科技文献。
(7)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8)注释后,说明注释者。
3.括号
括号主要表示括起来的话是注释或补充说明 前边的词语或句子。这种注释或
补充说明面比较宽,可以解释语义、注明时间,也可以交代引用的出处, 列举具
体内容,还可以用于讽刺、批评、订正错误等。
4.省略号用法
可以表示引 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也可以表示重复的或者类似的语气省
略,还可以用来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 词语的省略。
5.书名号
主要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
五、修辞手法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二讲 文学常识
一、基础知识
两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20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
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
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句子类型: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 结果;④
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
写、神态描写。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分类别、 下定义、
作引用。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
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二、著名诗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
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第三讲 阅读与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尽量用原句,不能用原
句的,答题线索一 定在附近;审题要细,别看错,别遗漏。
(一)记叙文阅读

21


1.词语
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
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
合理。
2.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 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
样)
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
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3.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明确、
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
楚、印象深刻。
(2) 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
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5.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 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
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6.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 说)、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 文、小说)、照应开头(议
论文、记叙文、小说)。
7.写法
气氛渲染、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
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8.答题法
(1)感想启迪类答题方法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
等修辞;运用成语。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22


(2)词句品味类答题方法
①词语品味类答题方法
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义。
②句子品味答题方法
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愠不火;
疑问句能吸引读者 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
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
征;拟人能使事物生 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
强烈。
9.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1)方法
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 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
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 向:褒贬色彩。
(2)作用
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
托) ……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精神品质等。
10.记叙文语言风格
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11.赏析表达技巧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要结 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
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 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 接
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
者……的作用。
(二)议论文阅读
1.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
(1)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
(2)开篇点题。
(3)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
(4)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确定中心论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论点出现的形式 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其位置可在标 题、开头、篇末、论述过程中(注
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②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

23 < /p>


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
考 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③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
洁、最明确的句子。
2.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
(1)剖析论据。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
论据作用等。
(2)补充论据。原则: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
注: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方面。
①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 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
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②也可举 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
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3)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格式: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
展、结果)。
(4)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
的词语和句子)。
(5)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3.重点考查文章或段落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
更有说服力,有力地论 证论点。
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
深刻, 更具有权威性,有力地论证论点。
比喻论证:用……来比喻 ……,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
言生动形象,让人容易接受,有力地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
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 强,给人印象深刻,有力地论证论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 虑,“有力
地论证论点”这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
证、 道理论证的顺序来找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
得……(好处)。
4.议论文的段落作用:结构加内容
(1)开头作用
①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②提出论点。
(2)结尾作用
①总结全文,得出或深化论点。②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展望。
5.议论文语言的最基本特点:准确、严密
常见考点:修饰、限制、强调等词语的严密性、准确性的理解;重要语句含
义的理解。
(三)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及主要内容
事物(说明对象)或事理(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

24


2.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特征
从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中心句及
关键词。
3.理清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A. 总—分;B. 总—分—总;C. 分
—总)。
4.说明文作用
开头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5.掌握说明方法
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分类: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诠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列图表:具体说明了……特点, 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6.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
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
么?
二、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实词
1.文言实词的古今词义变化
(1) 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化;(4)感情色彩的变
化;(5)古今词义的变化; (6)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
主。
2.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3.文言实词的活用
文言中有些词的性质可以临时改变,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 容
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
4.通假字
古书中用一个字替代另一个字的使用现象,叫通假。
(二)文言虚词
准确理解、掌 握常见文言虚词“之”“以”“而”“于”“则”“者”“也”等的
用法和意义,准确辨析在不同文句中 的用法和意义,以达到对文句的理解。
可以采用以单个虚词为线索进行归纳整理,完全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
(三)文言语句的断读与翻译

25


1.文言语句的断读
(1)按词语断读:一个词绝对不能断开读;
(2)主谓之间断读:主语与谓语之间往往有较大停顿;
(3)按结构关系断读:语句中有假设、承接关系的,可以根据关系断开读。
2.文言语句的翻译
(1)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2)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
(3)灵活使用翻译方法:留、补、删、换、调。
(四)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被动句。
三、古诗词鉴赏
(一)古诗词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
1.思想情感
忧国忧民: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对国家民
族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
的悲叹。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
春易逝的伤感。
2.情感表达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 br>的……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的作用。
(二)创作风格
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
腻、清丽婉约……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
析这种特色)+析感 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
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 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
接抒情的诗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析 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8.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组合到 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
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
了……,抒发了作者……感情 。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
四、写作

26


(一)课标要求
能对生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发现其中蕴涵的意义;能从自己 的学习、生活
实际出发,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能依据知识水
平 和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未来的憧憬;能综合地
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 情等表达方式,写出有感情、有内容、有中心、有条
理的文章。
(二)命题规律
教 育部《关于中考命题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
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 真情、抒实感。”因此,中考命题具以下特点:(1)
从题型上看,话题作文成为命题“新宠”;(2) 从内容上看,“让学生有话可说”
是唯一不变的宗旨;(3)从命题内容上看,关注成长历程,贴近生活 ,关注人生、
社会,崇尚美德,体现辩证思维、人文特色;(4)从具体要求上看,鼓励创新,
文体自选。
(三)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扩缩法:将字数少的题目加上适当的限制性语言 ,使其变得具体易写;将
字数多的题目压缩,抽出主干或中心词。
2.寻“睛”法:就是寻找 作文题目的“题眼”——题目中的关键字眼。(1)
用独词作题目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 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抓住
了它的本质特点,或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出了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出了 它
的引申意义,这就是题眼;(2)偏正型结构的题目,题眼大多在偏的部分;(3)
并列短语 的题目,题眼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4)一个句子的题目,谓语多
为题眼。
(四)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
1.具体事物拟题法:以具体的事物入题,可以以小见大,使选 材新颖具体。
(如《难忘的那道彩虹》)
2.抽象事物拟题法: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感悟
春天》)
3.特定情景拟题: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给人一个让人思绪飘逸、遐想的空
间,极容易引发人们丰富 的联想。(如《我想再看你一眼》)
4.特殊符号拟题法:借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 式来拟题,
生动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如《失败+失败=成功》)
5.条块分割拟题法:将所写内容“裁”成几个小块,择一来写。(如《昨天
的思念》)
(五)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由头。
1.审题
话题作文的题干,一般由背景语、启示语、话题语和强调语四部分组成。
(1)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2)要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3)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
2.拟题
(1)引用(改换)式拟题:巧用词语;妙用术语;借名拟题;化用歌词妙
句;引用诗词名句。
(2)修辞式拟题。

27


(3)悬念式拟题。
(4)符号式拟题。
(5)并列式拟题。
3.立意
(1)化大为小,化意为象
(2)独辟蹊径。
4.形式
(1)题记式。
(2)小标题式。
(3)散文诗式。
(4)书信体。
(5)日记体。
(6)剧本式。
5.语言
(1)善用修辞,展现语言的魅力。
(2)巧借幽默,增添文章的情趣美。
(3)融入思考,让语言散发出哲理。
(4)懂得造型艺术,使语言变成形象美。
(六)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
1.材料作文的基本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①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
作任务。
②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
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①文字材料,构思作文。
②漫画材料,看图写文。
③扩写、续写、改写、缩写、读后感等。
(3)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①读懂材料。
②明确要求。
2.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看懂材料,确定主旨,必须与材料有关)。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
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 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
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 用恰当的议论将
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议论文:材料可从以 下角度使用:①引观点。引述材料→得出论点。②做论
据。可抄录引用,可概括引述。③做标题。如“从 ……说开去”、“……给我的启
示”、“……教会了我做人” 、“论……”等。④做结论。照应前文(包括标题、

28


开头),首尾呼应。
3.看图写文
单幅漫画、连环画:中心一般很 集中,通过讽刺某种不良现象或表扬某种社
会美德揭示一定的道理。
看图写文的关键:看懂“ 画意”(画面的中心、人物间的关系、事件的经过、
空间方位、逻辑关系等)。
文体选择:记 叙文(借助想象完成);说明文(介绍画面的构图、组成、主
要内容等);议论文(解决“是什么”“为 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防止失误:抛开图画,另起炉灶;误解图画,文不对题;不明目的,信马由
缰。
4.其他作文
扩写、续写、改写、缩写要注意内容、人称、感情基调等;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29

善卷洞-联谊会主持词


再寄小读者-愚公移山读后感


葡萄的功效-中秋节手抄报短句


关于礼仪的作文-抒情的句子


贺州市人事考试中心-关怀作文


我得到了锻炼-散文欣赏


哑剧表演-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湖北省罗田县-关于莲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