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本古诗合集

温柔似野鬼°
648次浏览
2020年09月05日 12: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家乡的变化400字-歌咏比赛


新三年级暑期古诗文鉴赏
所见
(清)袁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
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 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
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 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
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 一首
“所见”。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 ,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
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 任溧水、
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 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
“乾隆三大家”。
欲: 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
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 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
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
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
曾上表推荐,并以 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创作背景
这首 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
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 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
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 励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 外的人的思乡之
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
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
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 (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 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
唱。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 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
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 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 属楚国,所
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
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创作背景
《 望天门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
(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 ,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 父迁至剑
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
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 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
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 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
美女(西施、 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
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 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
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 月间。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
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 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 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
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 br>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
行脚的生动纪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 ,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
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
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 ,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
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 常德历史学家、
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注释
发:启程。白帝 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
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 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
复为白帝城。”
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 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
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还:归;返回。
猿:猿猴。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 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径
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 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此诗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 br>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
间,相互映照。混 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创作背景
在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 经有了一段时间,初
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
池采莲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莲曲。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人。盛唐著名边
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
维、王之涣、岑参等交 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
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 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


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 ”的说法)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志愿者口号


兴隆热带植物园-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


手链编织方法-12星座大全


郑州师范大学-春联的特点


谢洁瑛-教师幸福感


美国大使馆沈阳-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申请


范仲淹简介-学习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林荫道-变更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