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_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
妇女节是几月几号-会计从业资格证查询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
第七组第二十五课《矛和盾的集合》第2课时活动设计
课 名 第七组 第二十五课 矛和盾的集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2.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
会是胜
利者”的道理。
具体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1. 教师上课
1.1复习导(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
入
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让我们来试试看拼音写句子。
内 容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
一个词。
原来这句话中有两组反义词:自卫—— 进攻;盾——矛。
能解释课题“集
合”的词语是(合二为一)。你们找对了吗?
1.2学习
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想一想:把“矛”和“盾
”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
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请你把读懂的内容和同学一起交流
一下。
原来,发明家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具体做法是:在铁
屋子上开个小洞,从
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
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同学们这是
什么呀?
(3)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快从课文第5自然段中找一找吧!
原来,“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
好的进 攻,这可是“大显神威”。读了第5自然段,你一定想看看坦克是怎么大显神威的
吧!请看这个短片。
看完这个短片,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
1.3学习
收获
(1)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 处合二为一,发明了
“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2)大家一定体 会到了课文告诉我们的启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
是胜利者。”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 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
人,哪些事物?
(3)生
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如:充气雨衣、地下多
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
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
人……
1.4课堂小同学们,学
完《矛和盾的集合》这课,大家受到了很多启发。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
结
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2.
学生自学
2.1跟我学
同学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
是《矛和盾的集
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再来学习这课时,希望你能开动脑筋,带着思考学习,相
信你还会有更多收获呢!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2.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
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2.2学生练
习
3.拓展资源
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一篇练习,来巩固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吧。
3.1
3.2
活动设计
教案示例
常见问题:
3.3
问题:本节课在“说理”的教学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本课叙事简明,学
生读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
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
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
生明白,作者是借发明这件事来说明一个道
理。至于坦克发明是不是真的像课文中描写
的,可以不去追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
较
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
执行计划。
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分享。
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
4、读“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5、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放展示物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我们的课余生活
1、通过这一组
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前苏联小朋友
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
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
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
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
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
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
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
哪些收获和感受?
⑴ 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⑵
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3)
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4)
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
识;
……
2、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共同评议:
⑴ 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
?我们评比谁的
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
排
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
各项安排得到真正
落实。
⑵ 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
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
⑶
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在前
一阶段
的课余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2、在上一课大家回忆介绍的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
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示,以下活动可参考:
⑴
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沙包……
⑵
课余辅导训练,如: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球球训
练……
⑶ 个人爱好,如:小收集——收集邮票门券;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
——种植花木盆景、庭
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
⑷ 家务劳动家庭
帮手,如: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外出打猪草,放牛放羊赶
鸭、采集草药、收割庄稼……
3、你准备怎么写?学过的课文会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启发?
讨论明
确在这篇文章里只须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叙述时可
以借鉴本学期刚学过的课文和以
前学过的课文作范例。
4、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5、学生交流,大家共同评议。
6、各自修改,可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和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
清楚。
作业设计:以《我的课余生活》为题完成习作,并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下几方面评议:
⑴
是否扣住课余生活的某一活动、经历或某一方面写;
⑵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
⑶
用词造句是否妥贴顺畅,能否反映出课余生活的情趣。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
1、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
字,想想自己有什么
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
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
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
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
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
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
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4、齐读巩固。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
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提示书写注意点。
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
教师范读。
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
、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
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
老师的样子,
读准韵律。
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
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
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
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
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
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
以什么形式展示;共
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
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评选最佳展
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
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
奖,教师颁奖。
整理丨尼克
打开百度搜索“热搜图片网”,打开眼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
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
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
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