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优质教案
广州留学-奥巴马演讲稿
4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
要字词的意思,从而
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
累推测、判断重
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设计
意图:从形
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象直观的图画入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
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手,符合儿童的认
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
《夜识规律。通过图片
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营造诗文意境并
在此基础上创编
故事,一是为了训
练口语表达的能
力,二是为了有一
个轻松的开始,创
造自由
的学习氛
围。在老师的引导
下提高同学们的
阅读期待,预热课
】
“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
堂。
“tiāo”,组词为“挑担、
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送 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
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
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
么,诗人
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
叶、儿童、挑促织、篱落、
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设计意图:
从整
体入手,把握诗
意,避免了机械的
分析,注重学生的
1.师生交流。 情感体验。学生通
体感悟文(1)生回答看到儿童
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过整
知有儿童挑促织。
章内容,边读边
实现学生与
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
想,
理解诗句。
本的对话。】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
——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
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
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
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
示第四行诗句。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
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
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
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
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
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
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
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
“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
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
个故事:叶绍翁是
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
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
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
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
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
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
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
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
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
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
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设计意图:朗读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
古诗,配
乐唱诗,
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
都是为了抒发对
同
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
家乡的思念之情,
可明快些,但不可过
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
为了更好地把握
【
板
书
设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
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古诗思想感情。】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
计】
止。
小组比赛。 4.
夜
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五、
书
所
见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
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
起体会诗歌的感。
梧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叶、
儿
童、
挑
促
织、
篱落、
一灯明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
能单单逐句
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
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一步
一步地去
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
法上的指导是必
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
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
巧妙地
引导学生学习。
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
br>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
是秋
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
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
并把自己的
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赠刘景文》是北宋
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
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
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
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
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
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
意境高远。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
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杜牧
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
主,其诗
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
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
文书画皆精。其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
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
安(今福建建瓯),
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
叶适,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 真德秀 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其他资料】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
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
欧阳修
、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
袖,
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
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7、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麽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
消灭它,但
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富兰克林
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9、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1、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