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 四年级下册论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巡山小妖精
988次浏览
2020年09月05日 13: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班干部竞选演讲稿-舞阳一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 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及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中选
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 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
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活动课程,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 。但在当前基础学科
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一学期几个研 究性课
题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和学
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落实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
地。只要占据 了这个主阵地,研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
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则要求教师或其他成人不要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
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 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关键是要转变目前 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引导学生从
以接受为主转变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形 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
神,从而开发和张扬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 展打下基础。
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中 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
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 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丧失。显然,这
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以知识为 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
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它关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强调 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
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维,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能掌 握知识,
还能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
学习的主 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堂。
1、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情景
教 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高,学习质量也高; 主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就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创设能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 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需求。如教
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我 首先安排这样一个活动:每人写一个自己喜
欢的小数,移动一下小数点使它变成另一个数,看看能写出几 个?在原数的左右按一定规律
排成一排。由于活动情景是学生有兴趣参与的,任务又完全能胜任的,他们 马上积极主动的
投入其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继而主动研究小数点变化的规律。
2、 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 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
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 生的需求上,让
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选择研究的内容,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自己实现学习目标 。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提出很多需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什么地方
要用到求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不计算能求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吗?”……然后 讨论确定研究重点。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目标的导
引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研究活动中,锻 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研究问题的经
验,在主动参与中酝酿了创造的契机。
3、 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 希望感到自己是一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 领域,
孩子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的更
加深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
如在教《几 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要求同学们为学校一块长40米,宽24 米的空
地设计一个花坛,花坛 面积是空地的一半。学生踊跃参与,拿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
过设计花坛,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是这 节课的主人,要用智慧和知识为学校设计出既美观又经
济的花坛,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同时在设计、计 算中,系统的复习、应用了所学知识,体
验了主动参与的快乐,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经历。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研究的方法
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
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 世界,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
合作共同研究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 素质,也是现代
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研 究
性学习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大力提倡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
流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这种学习形式符合小学生“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在
愉快的合作交流 中互通信息,互相学习、模仿,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打开思路,产生
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 主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发。
为了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研究学习中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1、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现代社会,创新已成为一种群体活动,但仍需每一个人为 共同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
研究性学习提倡合作交流,但并不排斥学生的独立思考。群体交流前的独立 思考对发挥每个
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看到的不仅仅 是
表面现象,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样他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
刻 ,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不至于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人云亦云,造成
群体的认知偏差 。所以,交流之前的独立思考正是个体思维的高潮期。然后通过全体成员间
的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 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活跃思维,达到完成共同的研究
任务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能独立完成可 不进行合作,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或有些知识大部
分学生难以理解时,才进行合作交流,使人人有事可干, 人人有意见发表。如学习《数据的
收集和整理》时,静态物体的数据收集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会数据收 集、整理的意义和方
法。然后播放“某路口五分钟车辆通过情况”的录象,要求学生统计出每一种车各有 几辆。
面对毫无规律的车流,学生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统计出各类车的辆数,纷纷要求进行小组合
作,每人统计一种车型,这样才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有分有
合,确保全 体成员的智能提高,使每个学生走上成功研究的桥梁。
2、 交流与倾听的关系
数 学之所以在信息社会广泛应用,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
有效的、精确的表达 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学会数学的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之一。
在研究性学习中,交流占有重要的 地位,它能使观点与观点交锋,智慧与智慧碰撞,促进创
新火花的闪现。正如一位名家所言:“一个苹果 与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而
一种想法与另一种想法交流,得到的却是两种思想。”但得到 两种思想的前提是必须学会倾
听。我们经常见到课堂上小手如林,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全然不顾是否 重复了别人的发
言或与他人截然不同。倾听不但是对别人的尊重,还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注意吸收合 理
成分,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联系起来,对自己进行反思。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学会不赞同别人
意 见时不是批评而应提问,让他在解释研究成果时,不得不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修正
结果。如研究“ 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比较。交
流时,一学生说:“把一张纸 平均分成4份和8份,每份分别是14和18。剪下后一比,
可以看出14大于18。经过研究我认为分 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马上有学生提
问:“我这张正方形纸的14比你那张纸的18小多了, 是不是有时候14小于18?”这
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他学生也加入了讨论,在思辩中弄清了分 数是对于一个整体而
言的,指的是占有的份数。交流和倾听使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的协作学习,一起 排除疑
点,正确对待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会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考虑得更周到,由此认识到科学
研究的严肃性。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研究的能力


研究 性学习的核心和实质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
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 面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
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
题意识,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养成时时想发 现、事事想探究的认知习惯。应该说小学
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 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
程,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 理解,更主要
的是使学生掌握、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在自主探究
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研究性学习引进数学教学
中, 使数学学习方式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自主探究转变,实施的途径是:
1、 运用发现法优化教学过程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接受式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无法经历“满
怀欲望、痛苦、茫然、激励、充实和喜悦的探究过程”,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渐渐的其自
主性 、创造力被扼杀得荡然无存。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发现,使新知的学习过程变为研
究问题的过程,亲 自参与知识的形成,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在无人指路的时候
也能找到通往知识之路”的本领 ,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学习第八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各类分数的大小比较
方法。先出示一些分数,请学生分类:14、35、110、25、18、1100 、46、612,学
生按分子分母的情况分成了三类: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 同的分
数。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研究:先选取其中一类分数,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线、尺、格子图等材料,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与同学交流后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整节课都是在教 师组织下由学生自己研究,在容易出现偏差之处做些点拨。学生学得兴
趣盎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发 现了每一类分数大小的秘密,喜悦之情不言而语。这堂课,
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比较大小,只需半节 课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但由于不知其所以然会
导致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模仿,这样会阻碍数学思想的形成与 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研
究自己去发现,充分暴露了思维过程,不但学会了怎样“发现”知识,还 培养了他们的探究
和创新能力
2、 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在研 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套用,必须经过思考、
探索、研究、寻找新的 解决方法。因此“问题解决”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模式,实际上是
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 认为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使学生掌握
科学的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实施程序是: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感


知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求解决的途 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
寻找解决策略;回归生活,应用数学问题。这种模式培养了学 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
同角度运用不同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 索的科学精神。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我先出示北京申奥时第二轮各城市得票情况条形统计图 ,从
图上看出北京得票数遥遥领先,接着迅速把生活情景转化成数学情景,引导学生抓住“遥遥
领先”提出问题: “北京的得票数分别比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多多少?”“比其他三
个城市的总 数多多少?”“北京的得票率是多少?”我先让学生用百分数进行比较,要求学生
应用已学的百分数知识 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北京的得票
数比多伦多多154.5%,那么多 伦多得票数是不是比北京少154.5%?”自然的引出学生容易犯
的直觉错误,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使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
发挥。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 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
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在获得知 识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研究
能力,掌握研究的方法,还能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中失败的痛苦、成功的欢乐,
有助于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得以更充分发挥,也
能使数学课堂真 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外贸业务员简历模板-朱自清的春原文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三年级手抄报


福建省教育厅网站-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林俊德-辨别假钞


出版社兼职-校本培训


防暑降温-设计院实习报告


有关日月潭的资料-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女人节祝福-英语话剧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