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论文
赞美女性-河北联合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策略的探讨与实践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
的指导下,用类
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从中获
取知识,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的培养。探究式学习做为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
一,已经进入了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是视野
,成为当前数学
课堂的一道亮力风景线。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都在自己的课
堂上运用这样的探究
式教学,那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
式学习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探究情境应化繁为简
创设有趣乐学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动力的重要手段。<
br>然而对于探究情境的创设,我们有的教师仅关注形式上的创
新,内容上的有趣,场面上的热闹,而
忽略了“情境创设是
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内在本质,偏离了数学教学目
标,有时情境进
行了十分钟,还没进入主题,后面的时间紧,
那探究就会变成形式主义。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情境是形式
更应趋向理性、简约、抽象,通过对情境呈现形式的精简、
弱化,突出其中的数学因素,提升探
究情境的数学味。下面
我以几个案例为例,谈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案例1:《方程的意义》
这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教学“方程的意
义”这节课
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左右相等的等量关系,我为学生创设
“拔河”的场面。师生聊
天似的谈话,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
学习状态:
师: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如果你是一名裁判
,左边上场
10人,右边上场9人,行吗?为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眼前呈现出激烈的拔河
画面,绳子一会儿
左,一会儿右,最后停在中间,绳子动态的移动,使学生思
维产生左右两边力
量的不相等到相等,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数
学中的相等和不相等……
这样的引入,学生感觉很亲
切,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把抽
象的问题情景化,探究目标明确,为后面的研究作了很好的
铺垫
。
案例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这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在第三学段也就是初中
阶段,
这个内容是作为一个定理来教学的,现在放在了这一册,在
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
节课时,开始我创始了这样一
个情境:
师:同学们看过黑猫警长和老鼠一只耳的故事吗?一天
一只
耳偷了东西沿着AB—BC这条路逃跑,同一时间,黑猫警长
发现了,赶紧沿着AC这条路
追赶,如果它们的速度相等,
你们说黑猫警长能追上一只耳吗?
生:能
师:我们看一只耳逃跑的路线和黑猫警长追赶的路线组成了
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是我们以前认识的图形,其实这里面也藏着一个
数学问题呢?
师:老师给你们一根塑料管,把它任意剪成三段,当做三条
线段,你们能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
角形吗?
生汇报操作的结果(有的孩子能够围成,有的孩子不能围成)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动手实验,找到其
中的规律吧!
案例3:《圆锥的体积》
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让
学生明确探究方向:
给学生出示两个底面积不同,高也不同,但是体积相等的圆
锥体。
师:观察这两个圆锥,哪个圆锥的体积大些?
师:要知道它们的体积哪个大?必须知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
少?
怎样计算圆锥体积自然就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主要目标。
案例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了给学生探究留有充分的
时空,我直接切入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专门来研究面积,我们已经学会哪些图
形的面积计算?
师:小张家有一块地,它是平行四边形的,小张想知道这块
地的面积有多大?我们来帮帮他吧!
然后通过计算小张家的一块地的面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
探究目标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
以上四个案例都是在短短的三四分钟内,进入了新的课题,
目的都是为了留给学生更大的探
究空间。
二、探究空间应化小为大
尽管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是已知的,但是对于小学
生来说
是未知的。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已知不断向未知转变
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参与的、
充满丰富的思考活动,经历实
践与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给学生留有充
分思考
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改进教
学方法。
案例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编排。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片段:
1、从主题图中
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
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
/p>
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
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揭示课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并填写下表:
底
平行四边形
长
长方形
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4、师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动手操
作)
(1)交流操作情况,介绍转化方法。
(2)讨论:为什么沿高剪开?
5、师: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
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分析: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教学流程,许多老师都是
这样教
的。但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完型表格的直接呈现,
已经向学生暗示了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
系”,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
“有关
系”。为什么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只考虑它的
底和高的关系,而不是其他因素呢?我觉得在我们的
教学过
宽
面积
高 面积
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由于
一些因素的限制,教材中许多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
过程被简
化,只能保留精炼、本质的逻辑结构。为此,我在教学这节
课时,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
发和合理应用,把探究空间变小
为大,让探究活动更有挑战性。我是这样教学的:
1、猜想
师: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你是怎
样想的?
生1:5×6+4(底×邻边+高)
生2:5×6(底×邻边)
生3:4×6(底×高)
2、排除
以上哪些方法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排除掉第一种方法)
3、验证
(1)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学具,验证第二种方法是不可能
的,让学生明白
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底×邻边这
个方法计算。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明白平行四边<
br>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这也进一步促进学生继续往
下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
2)学生动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观察拼出的
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
本课教学
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
考。于是我
出示一份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小
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实验报告
发现:1、通过剪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 。
剪拼后图形的形状 ,面积大小
。
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 。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 。
推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案例2:《比的基本性质》
传统教法:
出示:3:6 6:9 9:12 而后直接讲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三个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比的前、后项不同,比值相同。
3:6 = 6:9 = 9:12
师: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完毕后齐读并背诵,是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告知学生结
论,让学生死记硬背,然后再模仿训
练。
对这一节的教学,我们可以简单地让学生回忆以下:“商不
变的性质,分
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猜一猜,比有没有类似
的性质呢?你猜的依据是什么?能验证吗?”将自主探究<
br>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先
让每个学生思考,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
内交流,达成共识后
再组际交流,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比的基本
性质”,不完善
的地方教师引导、点拨,最后达到完善,这
样教学学生真正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探究内容应化多为少
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是曲折、艰辛的,需要耗费教多的时间。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片面追求面面俱到,凡事
都让学生去探究一番,势必难以完成预定
的教学任务,产生
“探究课,难上完”的感叹。其实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
探究的价值,教材
无非是个例子,什么样的内容值得探究?
就一节课的内容而言,有没有可以让学生探究的知识?哪些知识值得探究?有几个探究点?哪个点做为探究的重点?
这是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问题,它需要我们
教师深入钻研教
材,反复琢磨学生的基础才能把握好。我认为不管是低年级
还是年级学生都可以
采用探究式学习,只是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知识经验,我们在探究内容上做出相应的选择。
案例1:《梯形的面积》
一般来说,一节课时间有限,探究点应集中
、精简,限
在1—2个为宜。而对于其他相关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教师
的适时指导及有意义的讲
解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梯形面
积公式的推导”时,把探究点置于“如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
过
的图形”这个问题上,而对于梯形公式的产生、揭示、应
用,则通过耗时少的师生互动完成。这样把探究
学习与接受
学习相互结合,有利于开展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实现“点上
突破”。
案例2:《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另一方面,我们老师要
明白学生的探究活动并非如同科
学家搞科研一样的原始发现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
经历
类似创造的过程,这就要通过我们老师适时指导使探究
内容化多为少,有针对性。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
限小数的
分数”时,教师可呈现一些分数(如、、、等),让学生观
察分数化成的小数并进行分
类,在学生对分数的分母进行一
定的探究后,可点拨提示(把分母分解质因数)再探究。从
而使
探究内容精简些,探究对象具体些,在有效探究中参与
数学规律的再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是把
探究重点
放在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上,而公式的推导我是
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报告去探
究,起着引导的作用,避免在这
里花费太多的时间。
四、探究方式化“听”为“做”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
分析给我听,
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
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总是
以特
定的方式探究数学世界。对他们而言,“做”数学远比“听”
数学有效得多,因为前者更能
获取直接的探究体验。因此,
在探究活动的指导中,我们教师要跳出教材、教师、专家的
框框,
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审视数学,指导学生调动多
种感官触摸数学,获取丰富、直接、鲜明的探究体验
,提高
探究的有效性。
案例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就是我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后,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这节课的内容,
并在练习中做出正确的判断。我是这样教学的,引入新课后,
我给学生提供了三组小棒,分别是两根合起
来比第三根长的,
两根合起来和第三根一样长的,两根合起来比第三根短的。
让学生试着摆一摆
,看哪一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哪
一组不行。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行呢?带着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可能没有研究的方向,这时
我给出提示:可以分别比一比它们长度啊
?同桌合作比一比,
说一说,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就到位置上给予提示指导。最
后再由学生自己
初步总结出规律: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
于第三边。接下来学生置疑,这时一个学生问了:指着黄色<
/p>
这组,这两条边和起来也比第三条边长啊,为什么它不能围
成三角形呢?学生的生
成顺利的再次强调了“任意”。
案例2:《厘米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
》,在学生已经认识完厘米这
个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段1厘米长的绳子,
再用尺
子量一量绳子的长度,看看你剪的是否接近,如果误
差比较大,你还可以再剪一次。如果还不行,就再剪
一次。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估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巩固了
新课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厘米
的认识。
案例3:《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
在学生
已经知道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后,我想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的
特征以及找因数的方法。黑板
上已经板书有几个数的因数,
如果老师直接提问:观察黑板上这几个例子,你们认为一个
数的因
数有什么特征啊?然后学生汇报,老师小结。这样学
生说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印象肯定不深刻。为此,我
设计了
一个找因数和倍数的游戏,给每个学生的手上都发一张数字
卡片,表示每个学生的学号,
下面就用学号来做这个游戏。
例如:学号是8学生站起来说:请学号的8的因数的同学到
讲台来
,这时学号是1、2、4、8的同学跑了上来,老师提
示:怎样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便于检查呢?这时
台上的同
学自己就按大小的顺序排了起来,有了这个环节,后面的同
学都会按顺
序排了。找了几个数的因数之后,学生自然就发
现了1这个数的特殊性。接着是找倍数的游戏,例如5的
倍
数,学号是5的倍数的学生都上来后,我就问了:就这几个
了吗?还有吗?你发现了什么?那
一个数因数的个数呢?
学生在做游戏中,自己发现了规律,感悟知识。同时为下一
节课学习如何
有序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做好了铺垫。
五、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误区
在我与一
些老师交流中发现,老师们认为探究式学习合
作、讨论就得个热闹,上完回去还得补课,没有什么实效性
,
合作学习时一些学困生并没有参与到其中来。我个人认为并
不是这样的,学生的合作、探究能
力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一节
课就能形成的,它得靠我们老师坚持不懈,正确地指导。而
我们有些老
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走入了误区。
1、忽视教师的主导主用,走入片面追求自主探究的误区。
现在倡导探究式,造成老师在课堂上该说、该引导的不
敢说,不敢引导,怕说多了就变
成接受式学习了,其实有些
教学内容还是得采取接受式学习的。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
师给学生
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
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
律性
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学生自主学习
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
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这
时老师的引导就很有必要。
案例1:《九加几》
有位一年级教师在让学生尝试计算9+3时,班上大部
分孩子的计算结果都等于12。
而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时却
发现,尽管教师运用教具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多方诱
导,但
绝答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仍停留在搬手指头上,少部
分学生采用将大数记在心里再加上小数的方法,班上
仅有少
部分的学生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这说明,绝大多数学
生在对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对
未接触过的计算方法,无论怎
样启发,都不会应用,这时我们就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适时
地进行
引导、点拨、讲解。以引导讲解为主,自主探索为辅。
案例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即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师也应在学生充分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下,对知识的
形成过程
进行梳理,对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予以重点强调。例如《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
可以说是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远比
知识重要,因为第一次出现转化的思想,对学生后续的学习
有
很重要的作用,这点要强调,引导学生自己回想推导公式
的过程,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归纳和概括
,比如猜想、
排除、验证等。
2、忽视教学内容和全员参与,走入一味强调小组合作的误
区。
探究式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
参与。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片面理解合作学
习的含义,
使合作学习变成形式化,为合作而合作。对于合作学习,教
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
题情境,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乐于参
与。
案例1:《三角形的面积》
例如,
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创设问题情境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你能把它拼成什么图形?
看
哪组拼的图形多?比比拼拼看”。各小组成员纷纷拿出已准
备好的三角形图片进行拼图,合作
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小组
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四边形
等等,最后
小组组长展示成果。这样全员积极的参与、互动,
真正将合作学习落实到了实处。
案例2:《垂直与平行》
画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小组展示,有不同画
法的其他小组补充。
3、忽视讨论交流主题内容,走入单纯追求气氛的误区。
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
讨论交流是较有效的途径,
有些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学生的相互交流便可迎刃而
解。要使
课堂讨论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
我们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
新知
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讨论;在探求结
果不确定处讨论
;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只有这样才
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老师们
,今天下午我只是将自己在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策略
的探讨与实践跟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其实,在其他
的内容
和课例中,同样可以去挖掘可探究的内容,例如,计算教学
中对计算方法的探究等等。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则故事:一个秋日,葡萄园里的葡萄
熟得透出紫色的亮光,让人垂涎
,一只狐狸在园外转了几圈,
发现有一个小洞,无奈自己太胖,洞太小,进不了园中,它
只好把
自己饿了几天,终于得以进园。狐狸进园后,一会儿
从下吃到上,一会儿又从上吃到下,开心极了,待它
想出来
时,却发现自己胖得不行,它只好又把自己饿了几天,才得
以离开葡萄园。也许人们会嘲
笑狐狸,而在我看来,该羡慕
它,因为它已经拥有一种经历,而这经历又衍生出葡萄是什
么味道
,以及如何摘取葡萄的经验。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无
论是课改中的老师,还是没有课改的老师,或是准备
课改的
老师,永远不要徘徊在“园外”,那样得到的只能是虚幻的
诱惑,留下的只能是终身的遗
憾,只有开动脑筋,勇于探索,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