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好概念数学
黑龙江招生考试信息网-开封市人事网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好概念数学
现在很多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
乏学习兴
趣,认为数学特别难学。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
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
没有搞清楚。如:12的最大约数
与最小倍数是相等的。学生却判断是错误的,本题涉及“因
数
”、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
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
是“无限的”,最小的
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学生出现错误,说明
学生对数学
概念没有理解掌握好。数学概念是“双基”(即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
点;
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学生
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
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
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
果。如
果不懂什么是“分数”和“分数单位”,就很难理解分数
四则运算法则的算理,就会直接影响分数四则计
算能力的提
高。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只有在概念清楚的
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
经过适当练习才能形成。学生概念
清楚了,才能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
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数学教学过
程,就是“概
念的教学”。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
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
第1页共11页
多,生活经验不足,抽
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
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
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
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
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
要是凭借事物
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
做到细心、耐心,尽量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
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
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
,第一堆1块,
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
堆少?”学生都能
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
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
得
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
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
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
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
堆正好
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
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
第2页共11
页
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
3比原来大
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
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
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
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
有哪些旧知识与
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
生是容易接受的。苏
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
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
br>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
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
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
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
“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
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
往复,
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
具,
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
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
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
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
小鸭对比
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
第3页共11页
习“同样多
”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
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
多”这
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
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page]-->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
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
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
创
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
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
。这样,可
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
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
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
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
小如
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
“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
。这样,引导
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
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
,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
一点)。形成了概念。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
第4页共11页
<
br>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
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
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
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
它本身两个
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
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
是死
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
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6、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
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
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
概念,学生常常
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
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
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
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
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
会更加明确。对
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
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
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
能力。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
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2)有利于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有
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
思维方式。
第5页共11页
7、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
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
生的主、客
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
观
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
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
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比如我教质数,合数
两个概念。
我先板书几个数:1、2、3、4、5、6、8、9、11、
12,让同学分别写出每个数的因数来。为
了便于学生观察,
有意识地做如下的排列,学生写出下列答案:
1——12——1、26——1、2、3、6
3——1、34——1、2、4
5——1、58——1、2、4、8
11——1、119——1、3、9
12——1、2、3、4、6、12
[page]-->
订正后,让学生仔细观察
,找自然数的因数规律。学生观察
后发现了规律。有的说有三种规律,有的则认为四种情况。
我
表扬同学观察分析得好。是三种规律。于是又启发他们看
是哪三种?①一个自然数只有一个因数;②一个
自然数有两
个因数;③一个自然数有三个以上因数。在这个情况下,我
第6页共11页
再次启发:一个因数的是什么样的数?两个的是什么样的?
三个以上又是什么样的因数
?学生则发现一个的只有1;两
个的则有1还有本身;三个以上的则有1、自己本身、还有
其它
的因数。最后老师一一肯定,并由学生看书后总结出质
数、合数概念,这时学生很受鼓舞,认为自己发现
了真理。
对质数、合数的概念印象极为深刻永不忘记。我又有意识地
让学生研究“1”到底算哪
类?学生沉默了,我说:“从书上找
找是怎么说的?知道的就发言”。通过学生的口,说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1”
的因数只占一条,算1就没有本身
,算本身又没有“1”,这样
可比老师直接告诉、或叮咛他们注意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
帮助下
,把大量感性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
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
征形成
概念。因为是学生付出了脑力劳动而获取得到的,所以容易
理解,记忆也牢固。
二、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
地运用
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
固概念
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
第7页共11页
<
br>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
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
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
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
的基本性质,可
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
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br>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表示
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样做,
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
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
念才会顺利解决
实际问题。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
问题,势
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
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
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
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
程,
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
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
家里那些
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
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
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
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
第8页共11页
<
br>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
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
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
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
些年来巩固数学
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
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者。“老师”的
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
”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
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
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
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练习概念
性的习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区分比较,深化理解
概念。所安排的练习题,应有一定梯度和层次
,按照概念的
序,学生认识的序去考虑习题的序。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
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
和方法设计,借以激发学生钻研的兴
趣,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尤其应组织好概念性习题的教学,
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判断。
第9页共11页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
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
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
之师
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
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
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
正”。“教授”“
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
者也称为“经
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院长、西席、讲席
”等。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体
会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br>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
键。但这也仅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起步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
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地运用
概念,才能有更
大的飞跃。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只<
br>有这样,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
,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
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
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第10页共11页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
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
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
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
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