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
启德留学-爱国演讲稿500字
重目标 抓落实 巧整合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当我接到王主任的这个任务时,着实发愁了一段时间,但
随
着后来王主任的指导、和几位老师的交流以及自己看课标查资料等一
系列的活动,才对教学目
标有了一些和以前不同的粗浅的看法。今天
拿来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咱们可以再探
讨。我
交流的题目是《重目标 抓落实 巧整合》,从题目中不难看出,下面
要和大家一起探讨
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教学目
标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在制定好教学目标以后如何在教
学中落实目标,
第三部分是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
一、首先我们来交流关于教学目标的内容。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
们执行同一个课程标
准的要求,使用同一本教材,接受同一参考书的指示,但不同学校不
同老师
教学成绩的差异常常是惊人的:有的完不成教学任务,造成大
量不合格的差生;有的却超出了大纲要求,
形成学生成绩几乎全优的
局面。这种情况说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教学的实际操作水平相差悬
殊
。
进一步分析,上述的教学成绩和操作水平差异,不能只用教师个体素
质的差异解释。地区
之间、学校之间、同一学校的学科之间,同样也
有这种差异。我们不得不怀疑,对教学目标所作规定的明
确程度以至
使教师难以把握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和具体水平存在严重问题,
去
做。实际情况的确如此。在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的备课本上,教学目
的、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这些词语几乎是通用的,关于
教学目标的陈述或说明,常常笼统模糊,不够明确具体,也不便操作
和检测,以至可以作各种不同理解和采取各自认可的达成措施。例如:
要求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个教学目标指的是什么?对学
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这种笼统的规定几乎等于什么也没
说,因而也就可以对其进行任意解释,或者根据各自的经验作习惯性
的理解。
什么
是教学目标呢?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预期”,是
“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教学目标
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
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
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
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
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
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
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
求
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
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的、由多因
素构成并由各个环节连接而成的序列活
动,既包括设计、组织、实施,也包括测量和评价。测量和评价教
学
活动是一个周期的终结,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正是通过以目标
步
步完善。教学活动才不断得到改进,为标准的测量和评价,为尺度、.
说一
千道一万,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
这种变化是教学目标的实质。要使教学目
标切实进入教学过程并指导
教学,必须让教学目标更接近工艺性的目标概念。否则,教学就可能
停留在大体知道做些什么的水平。我们可以通过与任何一项熟练工艺
工作的比较看出教学工作的目标问题
。如果问一个车工:“你今天的
工作目标是什么?”他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在多少时间内切削几个什么零件,质量标准是什么,成品率是多少等等。但是,如果问一
个数学老师:“你今天的工作目
标是什么?”他可能说“完成克、千
克、吨的认识。”也可能说“使学生理解克、千克、吨的概念并能正
确运用。”还可以说“通过“克、千克、吨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的
价值。”上述比较说明,虽
然教学是千百万人千百年来从事的专门活
动,但教学目标与任何成熟的工艺目标有质的不同。工艺生产目
标有
明确的数量、质量标准,可以用绝对标准作出严格规定;而教学目标
却没有公认的标准尺度
,很难作出严格的统一规定。当然,我们不能
指望教学目标会像工艺生产目标那样具体、明确。但是我们
应该学习
工艺目标的那种准确性,或者追求工艺目标的那种明晰度。即便不能
用简单的数量和质
量指标使教学目标具体化,起码可以为教师制定明
确的目标作出准则规定,把教学目标具体到可操作水平
。保证大多数
教师有可能像熟练工人那样普遍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大大提高
教学的“成品
率”。
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技能
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
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也是
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明晰、有实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
1、对数学课程目标认识不到位。数
学课程目标的设定落在学生数学
素质的提高上。而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相对忽视情感态度和数学思考等方面目标。
2、数学目标没有切实内化。在确定
教学目标之前,没能认真进行学
习内容的分析,没有细细消化与内化。仅是将数学教师用书上的教学目标抄下来作为课时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大而空,笼统模糊。对课时教学目标的意义功能认
识不
足,将目标写得过大,不明确、不具体、难以检测。如《面积单位》
将目标定位“认识简单
的面积单位”就显得笼统、过大。到底应达到
怎样的要求,不明确、不具体。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该具有哪些特点,又该如何表述?
第一,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
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
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
能含糊其词,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
向。
第三,有时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
达出来,因此需要一些
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境、工具、时间、空间等的规定。
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评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第四,
价,因此目标
的表现程度总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说
明目标所指向的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达到的标准。
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就包含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在3分钟内(条件),学生(主体)能算
出(行为动词)至少20道题(表现程度)”。然而,并不是所
有的目
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可以省略行
为主体或(和)行为
条件,但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
准。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这四个要素:
第一,行为主体。
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
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
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
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
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大纲”
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
生……”、“培养学生……
”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
行为主体“学生”二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等行为动词,缺乏质
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
法开展。因此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
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
第三,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
围。如果没有
明确的行为条件,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就难以评价,因此,在描
述教学目标时
,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
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
助手段,如“可以
带计算器”或“允许查词典”;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某一地
图上,能
…”;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通过两
课时的学习,能记住…”等;四是完成行
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
时,能叙述…要点”。
第四,表现程度。
教学目标
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
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
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
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
还可
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
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
,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
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
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案例1:《有余数的除法》的课时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口算;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
正确的解题过程,并能说出
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会根据余数进行正
确的判断、选择;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计算机的环境中,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游戏,根据余数来学会
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找事物排列的规律,
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主动愉快地参与运用余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的探索。
在上面的教学目标中,
行为主体——通常情况下是指学生(一般可省略),必
要时也可以借
助教学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如教师、其他同学)的辅助来完成。在这
个例子中,行
为主体都是指学生。
行为动词——上述目标中的“口算、列出、说出、判断、选择等”即
是。
表现程度
——上述目标中的“列出正确的解题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
说出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等”都是。
行为条件——上述目标中的“根据实际问题、根据余数、用数学语言”
都是行为条件。
案例2: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人体“奇妙的变化“这一情
境,通过折一折、涂一
涂、摆一摆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的含
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能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这项目标的描述里,动词“说出
”、“认”、“读”、“写”明确、不含
糊。“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正确地认、读、写
简单的
分数”,“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说明学生在学习后应该做通过
“、
“结合人体奇妙的变化这一情境”什么,要达到的知识要求;
折一折、涂
一涂、摆一摆等方法”则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学生”则写明了教学对象。
(2)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说出“几分之一和几
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
在这项目标的描述里,“说出”明确、具体,“说出区别和联系”则是
在“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
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一条件下。
(3)学生经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来源
于生活。
在这
一目标的描述里,“经历、、、、、、过程”则说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参与“人体奇妙的变化”中的实际
问题抽象为分数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也为教学的引入定下了思路,从现实生活中切入,让学生体会到<
br>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
的观点。
这项
态度、情感目标及第(3)条过程目标更多的是隐性的,不像知
识技能目标那样是硬性的,关键是需要教
师有一个全面的目标意识,
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情感和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
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
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经过学习
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
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通过
设计——实施—下一步应该如何
去改进。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
—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目
标设计的能力
一定会日趋成熟。
二、在课时目标有了准确的定位后,怎样围绕目标选材、科
学地分解
目标并有序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呢?下面结合《认识正负数》
一课的教学预案
设计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整体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的
前提是正确的把握教材意图,确定整体教学方向。
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教材意图呢?重点是深入研读教材,
要整体把握教
材在单元、整册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及作用,了解教材每道例题
和习题的编排
目的。有条件的可以多参阅各种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
教材相同内容的比较,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取长补
短,加深对教材意
图的理解。
课标对“负数”的总体教学要求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了解负
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总体要求
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负数的认识定位为“初步认识”。那么,初步认
识是不是只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肤浅认识?“负数”知
识点在整个体
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教材的例题、习题及
总复习相关的
内容进行了研读,发现我们的教材并没有给出负数的概
念,所举的负数的例子都是负整数,没有负分数、
负小数。并且,在
总复习中把负数的复习放在整个数的体系中进行,由此想到:让学生
对“负数
”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肤浅认识
,这样对
负数的不利于后续学习。就没有把知识纳入到整个体系中去思考,
认
识,应该是一种对新数的认识,是一种数概念的扩展,更是学生认
数系统的重构。以前学生对数的认识仅
仅停留在数量的多少层面上,
现在要从数量的多少扩展到不仅表示数量多少还可以表示相反意义
的量,对学生原有的认数系统来说是一个飞跃,我们要帮助学生完成
数概念的扩展和认数系统的重构。这
里把对负数的认识放在认数系统
重构的高度来教学,是很多设计者所不曾考虑到的,这样就理清了负数知识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整体教学的方向,为
确定课时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精心处理素材,优化达成目标
素材为教学目标服务,教材中的每道例题、每幅插图都
有其特定的教
学目标和教育功能,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合理取舍、
补充或调整
素材,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材中的两个红点试图通过气温和海拔高度两个例子让学生
体悟正
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点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
内涵。如果照本宣科
,直接呈现,能使学生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
相反意义的量,但难以实现“让学生理解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的教学目标,更无法达成目标中的“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
历数学化、符
号化的过程。”
因此,我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调整,补充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场地面
以上二
楼和地面以下二楼的素材,让学生在区分两个二楼的活动中经
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
必要性。“0既不是我对
素材精心选择、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也不是负数”正数,
合理安排,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某地
气温-5℃——5℃, 组织学生讨论:-5℃和5℃一样吗?在学生思维触
动之时补充素材——空白刻度图,让学生在上面表示 出-5℃和5℃。
空白刻度图的素材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考,迫使
学生创造 出分界点0,由此深刻体会“0”的新内涵,接着,再通过
让学生表示海拔并提出问题:“海平面如果用 一个数表示,用什么数
合适呢?”此时,引出0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
(三)合理安排环节,科学分散教学目标
当课时整体目标确定后,就应着手把目标进行分解 、落实,把课时目
标合理分配到学习准备、新知探索、巩固内化、总结延伸等教学环节,
细化为 环节目标,形成环节链,为实现课时目标而服务。
我们来剖析一下本节课的环节目标:
(1)学习准备环节: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师生课前做相反游戏,
教学目标为:感知日常生活中存在许 多相反意义的量,知道什么是相
反意义的量。二是通过回忆整理学过的几类数,达成“为丰富整数概念做好归类梳理的知识性准备”和“体会新数产生是人类需求所致,
为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做好心理准 备”的环节目标。
(2)新知探索环节:分为负数概念和0内涵的探索两个板块,负数
概念 板块,从情境引入——用“+、-”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写正负
数——概念提示,对应的环节目标分别 为:(1)制造冲突,尝试记录
相反意义的量,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2)经历数学化、符号)初< br>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4()正确读写负数。3(化的过程,
中相反意义
的量。(5)初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0内涵探索板块,我
安排了表示海拔中海平面的讨论,突出了0的
分界作用,使学生进一
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从中能感受
数学
和生活的联系。
3、巩固内化环节:通过有层次性的练习,不但训练了前面的知识,
并且强
化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进一步加深正负数意义的理解
这一环节目标。
4、总结延伸
环节: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检测用正负数表示日常
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再度体验正负数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也就是说,在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各个知识点时,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
既要考虑课时目标是通过哪几个板块来实现的,更要反复推敲每个环
节安排的意图是什么,清楚每一个环
节设计化解的是课时目标中的哪
块目标。
下面再举一个《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例子来说一说
应怎样围绕目标设
计教学环节,重点说两大环节。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了,
在这里不
再重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都会发生
奇妙的变化,这节
课我们一起去研究自己身体上的数学知识。请大家看课本97页信息
图,你发
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一环节所对应的目 标
是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一)认识二分之一
首先由学生自
主创造二分之一的表示方法,然后明确正确的表示方法,
并教学其读法和写法。这样设计所对应的目标是
“结合奇妙的变化这
一情境,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二)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
纸片,
想办法表示出二分之一在图形中的大小。然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交流的过程重点让学
生说出二分之一表示的意思,用学具是怎样表示
的。这样设计所对应的目标是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
,初步理解
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
程,体验数学来
源于生活。
(三)理解四分之一的意义
结合情境图先让学生说说四分之一表示的意思,
然后再用学具表示出
来后共同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所对应的目标也是通过折一折、涂一
涂等方
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经历“几
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
活。
(四)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出八分之三表示的意义,再用学具
表示出来。这
一环节所对应的目标是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
意义,说出几
分之几的含义;学生经历“几分之几”的认识过 程。.
(五)找“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
结合自己表示的分数,找出“几分之一和
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
这一环节所对应的目标是: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之一和几分
之几”
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
(六)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分数,并简单说说他们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说
明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并教学分
数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再组
织学生写分数。这样设计所对应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地认、读、写简
单的分数。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
点
。”这个目标的落实则贯穿在以上六个环节中。
三、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在小学阶段集中地体现在以基础学科知识教
学为中心,将人文、自然和社
会学科融为一体,并与活动课程内容相
融合,把综合化的知识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循序渐进地组合在各科
各
类教学活动中。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是数学与其他学科
的整合、数学内容之间联
系的整合、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整合。
(一)关于小学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在这里主要从语文、艺术等
方面做一介绍。
(1)有效整合语文,让数学的天空更美丽。数学与语文是基础教学
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但是在
传统情况下,过分的强调学科教学
专业化,致使专任教师对其他学科涉猎很少,人为地造成孤立。. <
br>事实上,语文与数学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融合的。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把数学与语文中的字词联
系起来。例如,在一年级教学0—10的
数字认识时,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说
一说有关数字的成语,
如一刀两断、两全其美、三心二意等,并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找找
还有
哪些。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注意了数学与语
文教学内容的综合。
此外,
数学还可以与语文的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有效整合数学
与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会
听,并逐步提高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说的培养。小学数学目标里明确指出:
“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培养的基础在于语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没
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的理性思维。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
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对学生说的培养。比如,概念教学要重视引导学<
br>生说出本质,体现在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说出定义、法则等具体内容,
还要说出概念的本质及关键
词句,近似概念的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及易
混淆之处;计算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引导学生说算理
、说
运算顺序、说出合理的算法,同时对于计算中的错误,要让学生说出
错误的原因,注重说计
算方法、计算过程;解决问题教学要重视引导
学生说出思路,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公式的教学要让学
生说出推
导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观察等能力,还培养
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也
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性。小学数学教学还应及时注意读
的训练。学生
理解题意,需要一定的语文能力;反过来,解决问题中精练的文.
字、条理的叙
述、灵活的语序对学生语言文字的锤炼也有相当的促进
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
法,以便学生自学。
数学还能与语文中的写联系起来。数学课上也可以来个“小练笔”,
教师可以安排“学后反思”,要求学生在“反思本”上把对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等的
反思记录下来,定期交流、反馈,使学生对
原有学习经历重新认识,从而提升为学习经验。这样学生不仅
养成了
及时总结学习得失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写作兴趣和能力也会有一定的
提高。当然,也可以
让学生写些数学小日记、数学小论文。
【案例】
“0的认识”的教学思路
——联系语文“说”的拓展设计
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说”的。由于0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小
学生来说
极其抽象,如果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素材,学生是不会说的很具体的,
甚至会望文生义
。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先创设情境,利用电脑出示
四幅图:①河里有3只鸭;②河里有2只鸭;③河里
有1只鸭;④河
里没有鸭。通过创设丰富的语言素材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这样既
培养了学生
的形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当学
生认识了没有可用0来表示时,又要求学生用一
句完整的话说明所举
例的事物可用0来表示,这样又让学生结合0来联想生活素材。所以
只有让
学生有充分的语言素材感知,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静态的
知识动态化,把书本知识直观化,学生才会
易懂易掌握,同时又 启
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畅所欲言,滔滔不绝。.
(2)与艺术交融
,让学生学习更加愉悦。许多教师都曾因为数学课
堂枯燥,缺乏声色而烦恼,也曾羡慕艺术课上唱唱、跳
跳、画画的丰
富多彩。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理念为数学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机会。
一堂数学课,可以用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学课
堂教学面貌。数学与艺术的融汇,
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精彩创造,学生
能真切的感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
br>趣。这种数学的愉悦,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一种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
情感。
【案例】
统计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位老师教学一年级数学统计的片段。
上课了,老师推着
蛋糕走到班级中央,微笑着说:“今天是大象的生
日,我们一起为大象庆祝生日好吗?”全体师生围着蛋
糕唱起生日快
乐歌,有的小朋友还边唱边跳,不亦乐乎。而后老师顺理成章的将其
他客人朋友介
绍给同学们:小猴、小猪和小狗、、、、、、统计客人、统
计礼物的活动悄然展开。随后,老师又用亲切
的语言问小朋友:“你
们为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呀?”有的说想唱一首歌,有的说要送一张
贺卡
(自己画的),有的说为大象跳支舞、、、、、、老师还真的让几位学
生表演唱歌、跳舞和画画。展示完
后又问:“你觉得送大象什么礼物
比较好呢?”、、、、、、统计的实践应用又不知不觉的在轻松和快乐
中进
行着。
(二)小学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的整合。.
小学数学内容之间的联
系的整合包括各数学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某领
域内各部分内容间的整合。通过展现这些联系,可以使学生形
成对数
学整体的初步认识。比如,数与形的结合是数学内容之间联系的重要
方面
。我们可以在小学阶段的适当时候,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回顾二
者之间的的结合。如测量与数和图形都有
着密切的联系,米、分米、
厘米的关系相当于百位、十位、个位的关系;测量需要有, 关图形的
知识,而对实际的测量的理解反过来可以促进对图形的进一步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生未能意识
到数学联系,他们将失去进一步发
展和理解数学的机会。因此,数学课程鼓励学生寻找、使用、交流数<
br>学内部的联系,一旦学生认识到这种联系后,他们就可能自觉地思考:
“可以换一种方式描述这个
问题吗?”这个情景和以前遇到的类似吗?
“如果遇到的是用符号表示的,他们就可能考虑如何用图形来
表示。
这些都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拓展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整合。
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整合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
标准》指出:“使数学更贴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以大
量的生活实例
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
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缩短数学与现实生
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
务于生活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为
此,教师应重视构建数学其在数学的道路上不
断地探索出新知。.
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
理解
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比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
导入中,可以这样设计:你们知道我们人
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
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
底长与
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
子,只要将袜子在
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
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
估计出罪犯的
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
研究“比例的
意义和基本性质”。
总之,我们在设计教学预案时,紧紧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根本,并在教
学
中适当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落实好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的
效果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