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
有效的美白方法-高中体育课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
宿迁市泗洪电大09年春学员 杨里侠
内容提要: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
为“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善于研究生活
中的数学是数
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强调
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
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辨证结合,
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初探
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必须
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
给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
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
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的
必要途径。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服务意识。服务
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有有
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
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
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
细无声”地
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取一排4
个棱
长是1厘米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4 1 1
4)4立方厘米,然后
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4 3 1
12)12立方厘米,再取6
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与体积(4 3 2 24)24立方厘
米。经过操作、
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此过程,教师指导
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
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
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生活意识。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
1
p>
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
中获
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
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
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
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
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
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
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
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
学生头脑当
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因
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
要引导学生善于书捕促、获
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例1:数据
的收
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
摩托车各
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各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长方体和
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
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
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
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资砖、光
碟等数量,比一
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
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
思考,不断尝试,并
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
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
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
不用教师
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个的课
堂能不
充实、活跃吗?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2 <
/p>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
如
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种常见做法:
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
远讲不完的做事,
“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
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
的概念。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圆的认识教学,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
的有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
,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
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
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
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象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
教师再
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
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或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
三角形面积
公式是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
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
心和兴趣。
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运用媒体创
设情
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
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
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
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
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
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 第一
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
问:谁能把第一
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4=8(人)
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
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
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
用题学习。
总的来说,教师
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
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
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
3
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
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
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
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
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
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呢?
一、情景设计要注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
握知识
的主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
创造生活
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
的规律。
新课程
提倡生活情景化,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几乎每一节都有情景主
题图。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
”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
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
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
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
,
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
学生感觉到在
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觉中由
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
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
性:由于
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景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
于每地
、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
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
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
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乘法教学中关于电影院座位
的计算,由于学生进电
影院次数有限(农村孩子则更少),相对来说,结合学校实际,如:算一算学校<
br>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再如,相遇问题应
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
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
了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
知。
二、手段采用要关注生活化
说到教学手段,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也是新课标
4
所提倡的。的确,多媒体教学手段内容充实形象,有“声”有“色”,为教师和学生
创造了一
个更大的时空范围,使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
“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
。然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后都未能完全摈弃原
先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可见教学手段的作用各有
千秋,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
教学手段使之从生活化入手,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变教
学
手段使用观念为“需用方用”,而不是“为用而用”。
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学习也由存储型向探究型
变革,由僵硬式转为开放式
。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同时,手段的采用也要因地
制宜,因为即使是同样的教学手段用在不同的班级也会
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
以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br>际、认知水平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起始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教师举起
粉笔盒)它的表面在哪里?你能指一指
吗?师生共同指出粉笔盒的6个面。书本封面呢?你感觉到它们有
大小吗?请你
摸一摸课桌上物体的表面,(四人小组准备橘子,树叶,文具盒等)小组成员之
间
相互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的表面大,哪个物体的表面小。
(学生汇报)
同学们
,你们看到桌上的橘子吗?怎样比较橘子表面的大小呢?我们来开展
“剥橘子”比赛,看谁的手最巧,剥
得最快。
(选择剥得最快的两位同学,实物投影)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橘子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表面,知道它们的面是有大有小的。
板书:物体表面 大小
本堂课是“面积”教学的起始课,学生对于面与体的概念很模糊,为了及早让
学生从这种模
糊中脱离出来,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花哨的课件,而是让学生通
过直观感受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说一说,体会面是有大小的。在学具准备
上既提供平面学具,又提供曲面学具,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让学生 感受到
生活中的每样东西都可以将它的表面找出来,并且都有大小。学生只有充分感知,
建立起“面”的直观形象,由教师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面”的概念,恰当
5
教学手段的使用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教法选择要渗透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
与实际
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
同的教学
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
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
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样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
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
(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
学
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提出:“你
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
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
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
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
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
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
可
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
小方格的一面
。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
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
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数学的方法。
笛
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
使学生不
断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认知过程,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面
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
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数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
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使知识形态的数学呈现给我
们的不是“冰冷的美
丽”,而是“火热的思考”。教师则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 ,通过知识内
化,
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数学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
力。
四、作业编拟要体现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都能找
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
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
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
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
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
知
6
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增加
了情感体验。
时至今日,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依然是“加工一批零
件”“修一段公路”等严
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而且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由“适量”的条件,“
唯
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因此,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还原为取之
于学生生活实
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成为
急需解决的问题。可采撷一些如乘车、
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
开放题。还可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
哪一个问题拥有
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
了“认识人
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
阿姨
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
交流。再如布置学生绘制“房
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
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
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
能
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
开,兴趣随之
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
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
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才不至
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
容,
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
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
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可见,当今数学教学正
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
化)
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辨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
同时,这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充分发掘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
将其转
化为数学模型知识,并应用于课堂甚至于更广阔的数学学习中,以学生为
7
主体,让学生在数学生活化的指引下乐学,会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
有生命力,成为
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真正架起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
参考文献:
l、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
2、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3、《中小学数学》(2003年、2004年合定本)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月版
5、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第1版
6、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