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别妄想泡我
622次浏览
2020年09月05日 16: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qq个性签名大全霸气-话务员实习报告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董村小学 胡莹莹





1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摘要】美国教学 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 本控制手段。” 这就是说课堂
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 生
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
堂学习活动的展开 ,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
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 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
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 动、活跃
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
和,难以有 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有效性















2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
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但是,到新 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提问作用的发
挥远远不够。在我们平时的数学 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
至出现了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当 前数学课的提问平均次数多达30余次,如此高的提问频率
导致了所提问题的小、碎、浅、细,带来课堂 提问是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不少课堂
中学生的思维行动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中过多的一问 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
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 平。
提问不能太多,要适可而至。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
生, 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
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 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同分母分数加法例题是这样提问的:
仓库有化肥一堆,第一天用去它的,第二天用去它的,两天一共用去这堆煤的几分之
几? 师:(1)谁来读题?(2)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3)单位“1”是谁?(4)
线段图怎 么画?(5)用什么方法计算?(6)怎么列式?(7)等于多少?(8)为什么用
加法做?(9)分数 加法的意义是什么?(10)你会背吗?(11)怎么计算?(12)你能
说出这样算的道理吗?(13 )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14)你同不同意这
种解法?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么算的 ?(15)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上述课例,教者看似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台阶,但如 此程式化的提问却使学生思维
活动的空间受到了限制,教师只注意了提问的提示性和序列化,学生只能亦 步亦趋地跟在
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提问虽多,但探究性少。
这就要求教师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
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 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
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 ”促“深思”的目的。
(二)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只接受期望的答案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
3



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例如:
师:什么叫素数?
生:素数是指它的约数只有1和„„
师:它的本身,对、对了。
有时是另一种情况:学生开始了一个教师知道错了的回答,马上被 教师打断,并代为
说出正确的回答:
师:那么什么叫合数呢?
生:能被2整除的„„
师:不,不!合数是指它的约数除了1和它的本身还有别的约数。
毫无疑问,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特备是刚开始教书生涯而教授新内容时,自然 会努力想使自己更安全更有信心一些,
于是往往会把答案限制于教师所熟悉的范围之内,教师的第一反应 会是:对于超出认为是
恰当的范围之外的答案,教师会拒之门外。
例如:在教学“平移”一课时,教师出示一辆小汽车并让其沿直线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师:这辆汽车是在做旋转运动还是平移运动?
生1:汽车的轮胎是在旋转。
师:汽车在旋转吗?
生2:汽车平着开是平移。
教师应该先肯定生1的回答再引导 :“车轮是在做旋转运动,那整辆车实在做什么运
动呢?”让学生思考得出汽车是在做平移运动。本来在 生1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引导,问题
就解决了,可是这位教师不能或者不想再已有的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得出答案,却一定
要等心中的标准答案,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没能挖掘学生的开发思维。
(三)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 生的思维无法进
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
调动行为,能引导学生心智、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斯苗 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
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 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
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 的限制出发的。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
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 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
4



和探索。
例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3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
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 ”的情景以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
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在学 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
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学 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老师又让学
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着这3 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
3个活动。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时间,充分探究,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促进 每个环
节的教育功能最大化,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 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
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 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学生来回
答,而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有 研究表明,如
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 br>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
在分析和 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
的回答;学生回提出更多 的问题,学生的评论回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那么,什么是有效提问呢?有效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教师要通过精
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 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优化教学结
构,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提 问才是有效。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
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 》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
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 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
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 ;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
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 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系统透彻掌握教材
首先,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 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
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 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
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其次,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5



而且,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还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 受学生
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
教学质量。
教师对教材体系作全面了解,问题才能有层次和坡度。
教师问 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
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 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
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 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比如,在不同年级中都 出现了《统计》这一内容,对此,
教师必须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统计时,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以解决不同的问
题,并让学生获得有层次的体验。
(二)充分了解学生
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
中的困难和问题等。 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
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
想在课堂教学中加 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如:十拿九稳、平分秋色、微乎其微等。这
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 小。但是这些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没有听
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所以说课前必须了 解学生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确
定提问的成语内容,学生才能顺利解释成语内容,同时紧密联系课 上所学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 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
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 极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
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 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
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 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
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例如 :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
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 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 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 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



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 种训练,其实,应答还
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 在设疑
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 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
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 题了。
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
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 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
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 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 问底的精神。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 教师
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
态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
保持一言堂、满堂 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
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 的尴尬。
(五)提问要有层次
有效的提问应在富有层次的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把学生引入思维
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中位数”一课时,通过层层设问,逐步揭示主题,巧妙地设问似石投于水,
引起了学生心 海中涟漪阵阵,环环相扣。一开始,创设了一个情境:一位朋友想找工作,
根据招聘广告提供的部分信息 ,学生不假思索就选择了甲公司,因为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明
显比乙公司高,可当看到具体各部门的月工资 表时,同学们又反悔选择了乙公司,这时老
师适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一个生活中 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
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 ”来描述数
据特征有时并不合适,从而相机引出了“中位数”的概念。
所以教师设置 的问题情境要有梯度、趣度,要建立解决问题的“层级”,帮助学生沿
级而上,处理好“浅表”与“深表 ”的关系。
(六)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7



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路,这样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也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这样的问题存在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
以及低层次知识 与高层次知识的联系处。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 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
的推导过程:
师:“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
公式呢?”
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
生1:可以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
生2:可以转化才三角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
生3: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
教师合理的引导能让学生发觉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
维,提高系 统学习的能力。
(七)提问应把握恰当时机
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是学生学习 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
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比如,在教学某课内容时,学生都已找到答案,达成共识,教师是否可以继续追问:
是不是只能 有这种情况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这样的问题尤如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
一块石子,效果是很明显的。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频率与契机。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
在 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
提问的数量要具体 分析、计划周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 技
巧,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
积极 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活动
变得生动有效。
8

无锡住房公积金-公务员工资方案


双龙峡自然风景区-计算机二级答案


浙江省公务员面试名单-政治学习总结


空军工程大学分数线-浙江工商大学招生办


中秋节传说故事-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


哈尔滨石油学院-长沙海关


埋汰人的话-年级组工作计划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杨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