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引领意义
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工商学院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引领的意义
所谓问题,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
以解决或
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
的心理状态,这种心
理趋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题。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衡量
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是一项重要指标,也就是说,
只有学生通过主体参与
教学活动,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才能充分体
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素质教育才能真
正落
到实处。所以,本文所论及的问题意识,固然是学生需要具备的,
而且最终是要让学生真正
在数学学科当中真正掌握并运用自如的
思维习惯和方法,但是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种较为系统且需要高级
理性进行引导和塑造的过程。因此,问题意识引领又需要教师的教
学理念和教学技巧的双重有意
识改造。
一、问题意识引领与小学高年级数学
《数学课堂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特定
的数学活动,在具
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主动参与特定的
数学活动,
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
他与对象的区别于联系”。问题意识固然是人最为
重要的思维方式
之一,在“为什么”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一切认知活动和理解行为都
是一种理性的
、有的放矢地、思维活跃奔放且充分的创新。但是,
在基础教育这个阶段,最能够体现和锻炼孩子的逻辑
思维和抽象思
考能力的,就是小学数学中解决的教学。像工程问题、追击问题,
这些极富抽象色彩的数理概念和逻辑共识推导运算,往往是记忆和
简单理解无法解决和熟练掌握的,而问
题意识引领恰恰能够解决孩
子在面对这些对于他们的生活相对陌生的符号所产生的“零反应”。
通过饶有准备的问题设置,可以将学生有效地引入到相关知识点、
题型、运算技巧等主题上,使得这些缓
缓相知、浑然一体的符号群
在一个个问题意识的破解下逐步变得条理清晰。
二、问题意识引领与小学生学习心理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较为复杂,因此注定了小学数学成
为小学
生思维水平和成绩拉开档次的指标。相对于人文学科那种靠形象记
忆、整理性理解、宏观
广义上的创造而言,数学所需要的微观抽象
的思维能力和准确且多变的创造力要更为突出,甚至无出其右
。这
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讲,自然是千差万别、良莠不齐。而且,具备抽
象思维的孩子要远远少于
具备形象思维的孩子。对于孩子而言,对
他们印象深刻的往往是感性的形象,而非抽象的逻辑。因此大多
数
孩子在这个阶段,即便是学习数学,也往往从感性的记忆着手,而
由于形象思维之于数学学习
如同隔靴搔痒,因此大多数学生学习数
学都有吃力、畏难、就事论事、摸不着头脑的心理情绪。而问题意
识引领恰恰就是能够解决这种接受上的障碍。如上所述,问题意识
引领能够破解数学知识体系自
身的逻辑性和复杂性,使之简化和条
理化,便于学生掌握。也因此,问题意识作为教师给学生特定的符<
br>号破解提示和逻辑引导,也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出来,参与
到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拆分、还
原、搭配和重组中去。
三、激发创造力
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
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将激
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只
有
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
么”“怎么办”,才能激发学习中的思维
火花,而且问题意识越强烈,
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越富有创造性。创造力在于自己突
破已知,探索未知,而这种探索的动力起点往往就是思维领域中的
提问欲求,简言之,就是问题意识。而
大部分的孩子的问题意识要
么没有挖掘出来,要么比较迟钝,总的来说,都不能够自行自觉地
培
养和释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领。通过牵引学生的问
题意识,将学生潜在的对数学这门自身就
存在着无数创造可能的学
科的洞察力和质疑发挥到极致,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斯现象”。
四、创建高质量数学课堂
师生关系和课堂表现可是说是教学质量的两大支柱,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的那种“唯分数论”和“唯升学论”早已
过时,而逐步取而代之是水乳交融
的师生关系和高质量的课堂表
现。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显然是忽略甚至压制问题意识的,教师只顾
讲解,因此也就注重毫无悬念地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有建设性的
提问,往往束手无策却又简单反诘的数
学课,成为了一场机械的“u
盘拷贝”。而问题意识引领成为师生关系的纽带之后,教师可以通
过自身对某个知识系统的精心准备来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敏感,
从而激起师生教学关系的良性互动,课
堂之上呈现出设问、提问、
疑问、解惑、再问的活跃状态,这样,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学
思维
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锻炼了抽象思维能
力、举一反三能力和高质量
的提问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育真正要
送给孩子的。
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种多
样的,其中最为常见的可分为师生交流
、分组讨论、实践活动、独
立思考与练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等。包括师生间、学生间的谈话、
交
流,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的形式。在参与过程中,师生间、学
生间可一问一答,也可讨论争论,相互启
发、相互合作,围绕教学
目标进行。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的过程,
以
学生分组活动为主的形式,给以鼓励或肯定。在这一形式中,学
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可以围绕问题进
行和作品研究、分析,然
后提出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评价。
此外
,还可以采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实习、游戏等活动让学
生参与的形式。皮亚杰认为:“认识一个对
象就是对它采取行动改
变它,以便当那种转变的机制和转变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发生作用时
来掌握
这种转变的机制。”也就是说,认识来源于实践。在这些实
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能把学生所
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
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让学生通过阅读、独立思考、操作、
练习(
或自编习题)等活动进行参与的形式。形式是以学生活动为
主,教师极少给予指导,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
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个体行为,学生只有最终通过独立思考与学习,才能使知识
和技能得以内化—吸收、外化—表达。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参
与自主学习环节,以更好地培
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