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思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五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思考
马口小学数学教研组材料
1.最小的一位数是几?
表示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表示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位数。3285 ,在十进制中的数位从右起往左有
个位、十位、百位……每位
数上的单位数,个位上是1,十位上10,
百位上是100。一个数如果千位以上的数字都是0,只有百
位上有不
为0的数字,则此数是三位数。一个数若是两位数,其中十位数字不
是0所表示的数叫
做二位数。同理,用一个不是零所表示的数叫做一
位数。
由此可知,0不是一位数,所以最
小的一位数绝不是0。那么最
小的一位数是几呢?我们知道,一个数中每位数的单位数最小,三位
数中最小的数是100,二位数中最小的数是10,所以,一位数中最小
的数就是1。
2.“0”为什么是偶数?
0÷2=0,所以0是偶数,因为0能被2整除。0在数轴上正处
于
偶数的位置,也说明0是偶数。我们一般用2n表示偶数,当n=0时,
2n就是0,说明了
0就是偶数。肯定0是偶数,不仅如上所述,合乎
偶数的定义,而且在叙述数学规律时有很大便利。例如
:中学代数讲
到乘方运算符号法则时,总结出这么一条规律: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
幂是正数,这里,偶次幂就包括0次幂在内。
3. 甲数比乙数多 ,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 <
/p>
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是指甲数比乙数多的部分占乙数的几分
之几,是以乙数为
标准数的;而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是指乙数比
甲数少的部分占甲数的几分之几,是以甲数为标准数的
。两者的标准
数不同,因此答案也不一样。
分子不变,还是1,如果是问少几分之几,分母就
是原分母与分
子的和,如果是问多几分之几,分母就是原分母与分子的差。
4.X÷12=7……3是方程吗?
等式是表示两个数(或两个代数式)相等的算式,而代
数式是用
“+”“-”“×”“÷”、乘方、开方以及括号等表示运算法则或顺序的符
号联结数
字或字母得到的式子。
“……”并不表示7与3之间的某种运算关系,也不表示运算顺
序,因此“7……3”不是代数式,“X÷12=7……3”不是等式。等式应
满足传递性和对
称性
①根据87÷12=7……3,73÷10=7……3,无法得出87÷12=
73÷10
②将87÷12=7……3变成7……3=87÷12,就毫无意义。
5.比值能否用百分数表示?
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倍比关系,
而不表示具体的数量。
比值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可分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和不同
类量的倍比关系。表示同类量的倍比关
系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如“甲
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值是2”可以说成“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
是200%” 。表示不同类量的倍比关系不能用百分数表示 。 如根据
“一
辆汽车3小时行了180千米”,可得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
比值是60千米时,此处路程和时间
的比值不能用百分数表示。一分
为二地考虑。
6.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成反比例吗?
“两个数”可以表示两个确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变量。 可以看
出“两个数”可以指具体的
数也可以指变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互为
倒数的两个数成反比例。
7.正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什么比例?
正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不成比例。
因为,当正方体的体
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都是固定的,不可变。为什么部分学生会认为
正方体
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2页是这样描述的:“如果用字母x、
y表
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
用下面的式子表示:x
×y=k(一定)。”部分学生可能将这句话简化成
“积一定,成反比”(部分教师教学时,也讲“商一
定,成正比;积
一定,成反比”),关注的是“积一定”,而忽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必
须是变量
这一重要条件。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正、反比例关系中的“变量”呢?
以人教版教材为
例,教师可充分利用第42页教材中将相同体积的
水倒入不同杯子的实验及得到的底面积与高的数据表,
让学生充分感
知底面积与高的变化规律,认识到反比例关系必须建立在“变量”的
基础上。成比例的两个量必须是变量。
8.在同一个圆中,能说圆面积和周长的比是 2分之r
吗?
比可分为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同类量的比,是在两个相
同单位的量之间进行的比
,比值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
几分之几)”,如在同一个圆中周长与直径的比;不同类量的
比,是
在两个单位不同但相关的量之间进行的,如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
比。
我们认为,在同一个圆中面积与周长的比为2分之r ,揭示了
同圆中面积与周长的数量关系,是圆的一
种重要数学特征。另外,通
过不同类量的比来研究事物的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我们认为在同
一个圆中,既可以进行同类量的比,如直径和半径的比,也可以进行
不同类量的比,如面积与周长的比。
9.有12个苹果,要平均分到若干个盘子里,可以怎样分?
有学生说可以分在
1个盘子里,行吗?“平均分”隐含“分成几部
分”、“各部分一样多”。综观教材中涉及“平均分”的
内容,都是至
少分成2份。
我们建议大家注意以下问题:
①除法算式
并不等于分法。首先,一个算式能表示2种分法;其
次,本题应该根据分法写算式,而不是根据算式确定
分法。②生活中
的“放法”不等于数学中“分法”。“分法”是将整体分成几个部分,强调
“分
”。而“放法”可以分开放到几处,也可以集中放在一起。
将12个苹果放到1个盘子里,没有体现“分”的特点,只能算1种放
法,而不能算1种分法。
10.用0、1、2组成的最大小数是20.1还是21.0?
小数是十进制
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从小数意义的角度看,把单
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表示这样的十分之几、
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的数(如0.1、0.36、0.854)都是小数。21
.0
中的0在十分位上,起了占位的作用。从小数的结构看,每个小数都
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
和小数部分组成。21.0完全符合小数的基本结
构。无论是从小数的意义还是小数的结构看,都不能认
为可以化成整
数的小数就不是小数,因此,毫无疑问,用0、1、2组成最大的小数
应该是21
.0。
11. 是真分数吗?
各种教材中对分数的定义基本上都是“把单位‘1’平
均分成若干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从这里的定义看,教材中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非零自然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9页写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
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4页写道:“像 , , , ,……这
样的分数叫真分数。”
根据教材中关于分数和真分数的定义,我们认为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都是非零自然数,所以 不是一个真分数。
12.乙数是甲数的
,甲、乙两数和的倒数除以甲数,商是多少?
解答本题时,多数教师会根据“乙数是甲数的”设乙数为
1,甲数为2,得到“商是 ”。
可是,如果设甲数为1,乙数为
,则最后的结果为 。
这里用的是“依比设数法”,小学阶段解决与比(或分数)
有关的题时,多数情况下此法很“管用”。
如:“A、B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
是1︰2,求它们的面积比。”设A、
B的边长分别为1、2,它们的面积比是1︰4,再设A、B的边
长为
符合1︰2条件的其他数值,它们的面积比仍然为1︰4。
为何用依比设数法,有时结果唯一,有时出现多个结果?
我们不妨从代数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果设正方形A、B的边长分别为x、2x,它们的面
积比是 ︰ =1︰4,结果为定值;
如果设甲、乙两数分别为2x、x,则有 ÷2x=
,最后的结果中仍然含有未知数,即结果随着x值的不同
而不同。
严格来说,以
上两例都要用代数方法解答。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
现状,教材中出现的与比有关的题
几乎全部是属于“结果为定值”的情
况,即都可以通过依比设数法“解答”。建议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用
依
比设数的方法解答类似的题目,又要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数去验证结
果是否为定值。在设置题
目时,要避免结果不唯一的情况出现。
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他
们尽可能用代数知
识解答这类题目,加强中学、小学知识的衔接,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
下坚实基
础。
13.抓住本质,揭开谜雾
“30÷8=60÷(
)。”30÷8、60÷18的结果都是商3余6,但
为什么括号里不能填18?
等式的传递性和商不变的性质都是数学中的重要性质,他们应
该和谐统一,而不是相互矛盾的。
出现矛盾的根源在于:
第一,教材中的“商”可以分为“全商”和“半商”。
“全商”,如“6÷3=2”、“30÷8=3.75”中的2和3.75,是
除
法运算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具体的数值,离开具体的除法环境仍然有
意义。“半商”,如“3
0÷8=3……6”、“60÷18=3……6”中的3,只
有和余6结合起来,才能表示除法的结果。
“3……6”不是一个具体
的数,也不是通常意义下的运算式,而是一个组合体(其中3和6
的
意义不一样),脱离了具体的除法算式,它的意义不明确。
第二,等式的传递性是对数或能算出具体数值的式而言的。
如由12÷6=
2、1÷0.5=2、300÷150=2可得到12÷6=1÷
0.5=300÷150=2。“3…
…6”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的一种表达形
式,本身并不是一个数,也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式,所以尽管
30÷8、
60÷18的结果写成带余数的形式都是“3……6”,但不能根据等式的
传递性推
出30÷8=60÷18。
14.产品合格率一定,不合格产品数和合格产品数成正比例吗?为什
么?
如果
合格率是100%(或0%),那么不合格产品数(或合格产
品数)为0,不是变量,不能说它们成正比
例。
如果合格率不为0%或100%,不妨设合格率为k(0<k<1,且
k为定值)。若总产品数为x件,则合格产品y=kx,x=
。设
2
5
不合格产品为z,则z=x-y= -y=( -1)y,其中 -1
为定
值,不妨记为a,则有z=ay(a为定值且不为0),即不合格产品
和合格产品成正比例
。
为避免出现合格率为0%或100%时学生理解困难,甚至钻牛角
尖,建议原题附上
合格率范围“0<k<1”。
15、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值是还是100亿?
约有45%的教师认为和100亿相等,都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
5页例题“12756≈10000=1万”边旁注:“是
‘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
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
或大于5”;第22页习题“≈ 亿”边旁注“不是整亿数的用四舍
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可见“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按“四
舍五入”取近似值,保留到亿位
。
和100亿虽然相等,但作为近似数时,精确到个位,有11个有
效数字;而100
亿是精确到亿位,只有3个有效数字。因此,
本题的答案是100亿。
17、直观经验有时并不可靠
把一块长方体木块削成圆柱体,以最大的面为
底面削成的圆柱体是不是能削成的圆柱体中体积
最大的?
老师“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①根据经验说理。若长方体有一组面是正方形,则以正方形
的面为底
削成的最大圆柱体的体积是能削成的圆柱体中体积最大的(记为经验
A);若长方体中
没有正方形的面,则以棱长最接近的两棱所在的面
为底削成的最大圆柱体是能削成的圆柱体中体积最大的
(记为经验
B)。这种“论证”受“正方形内剪出的面积最大的圆是面积相等的四边
形中能剪出
的圆中面积最大的”、“长方形的两邻边相差越小越接爱正
方形”等直观经验的影响。
②举例论证。如有教师以长5米、宽4米、高9米的长方体为例,算
出以长、宽所在面(最小
的面)为底削成的最大圆柱体的体积是113.04
立方米,以长、高所在面(最大的面)为底削成的最
大圆柱体的体积
是78.5立方米,以宽、高所在的面为底削成的最大圆柱体的体积是
62.8
立方米,得出以最大面为底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不是能削成的圆柱
体中体积最大的。
如长方体的
长、宽、高分别为7、4、2厘米时,能削成的最大圆柱体
是以长、宽所在面为底面,而不是以宽、高所
在面为底面。可见,直
观经验有时并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