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的课前预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江苏考研成绩查询
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的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是学习新知识重要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
的不断深入,预习这种方式究竟是继续保持还是摒弃不用成为
了老师们争论的一
个话题。笔者认为课前预习本身没有错,问
题的关键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数
学课的课前预习。
首先,我们应该持有一个正确的预习观。
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
习前对要学知识进行大体了解,找
疑点、提问题的课前学习。第一,它并不是阅读课本进行变相
的灌输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有效的数学学
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
然学生预习课本也不能
一读了之。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在学习或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
本来有着不
同的想法和学习方式,但预习后学生的想法全被课
本所提供的想法所束缚和限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很
难形成
具有个性色彩的自我感悟和过程体验。不可否认,不恰当的预
习是不能促进学习的,教师
一律统一要求,以课本为本,束缚
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学习自然就缺乏生动活泼主动的色彩。因
此预习活动要融入个体的思考与体验,不能盲从课本。要使学
生了解课本中的想法是借鉴前人的经验提出
来的,这些想法对
他们的学习有启发帮助,但不一定完全适合,不一定是最好的,
更不是唯一的
。摆正对待课本态度。在预习课本时,要边读边
想,课本讲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样说?没有
不同
的想法吗?这样让学生的思考融入对课本的预习之中,并在预
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
受与经历。变重课本的想法与预
习的结果为注重学生的感悟过程与不同。让学生在具有反思性
和
探究性的活动中预习。
第二,学生知道了新知识,并不代表课堂上无探究。
学生通过课前预
习阅读课本,知道了学习内容的重点、要
点,达到了预设的任务,但并不影响学生在课堂
教学过程中的
动态生成。学生的各种原始想法和冲动等等绝非是因有没有预
习而决定,因为在经
历相同的学习活动之后,学生们是不可能
达到相同的学习状态。他们会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
br>维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生成不同的预习体验,有的循规蹈
矩式的死搬硬套,有的囫囵吞枣式的
一知半解,有的喜欢标新
立异,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勇于提出疑惑的问题。这已经为
课堂上更
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重要的是在课
堂上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使教师的教适
应于学生
预习后的学,有效的对学生引导和创生。只有持有科学的预习
观,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
,满腔热情地将预习纳入教学程序和
施教目标,使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
富。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预习。
预习的目的本身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预习和课堂教学
应该和谐共存,我们应该学会预习,从而极大的发挥预习的作
用。
1.改革传统的预习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预习活动。
传统的预习方法只是让学生看看新课内
容,尝试的做一做
习题,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结论,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
程,忽视了在预
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
预习的方式应该是丰富多采的。除了阅读教材在书本之中获
取
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材料、制作学具等
方式,组织上也应不在局限于学
生的个体行为,根据内容的不
同组织群体行为,象小组合作、请教家长和教师等等。比如教
学统
计之前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到现实生活中收集
数据,找到整理的方法,这样就为课堂讨论交流
做好充足的准
备。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找出生活中的角,
在父母的帮助下自己
动手做角,再借助自制学具边看书自学边
动手操作找出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对
书本的预习有
了更深的体验。
2.指导预习要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各个年龄阶段
的孩子,认知和接受能力不同,在指导预习
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低年级的小朋友识字不多,预习的作业
应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这就要求老师与家长要多进行沟通,
教会家长怎样和孩子一起预习,为
以后孩子自己学会预习打下
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在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达到自己预习的要
求,可
以作为学生自己预习数学的起点。这时,要突出教师的
主导作用。适时的利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给
学生提出明
确的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为学生设计
预习方案,设计主要有
三点内容:(1)你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
(2)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你有没有与课本
不
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这样的预习型作业,对学生的
学习帮助很大,大大提高了学习
效率。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
预习活动就可以“置之课外”了,但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
示”,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
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
惯的形成。同样,指
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教材应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
计算型教材
应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而几何内容则适合采
用实验操作法预习,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
方法也
不相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
和运用恰当的方法预习数学
。
第三,让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和谐共存。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或多或
少地会产生各
种“未解决的问题”和“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而这些都在无形
之中为教师的教
学提供了可贵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时我们
应该去敏锐捕捉和把握这些有效的资源开展教学。不要因为
怕
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成为在教学时精心创设的一些问题情境和
探索情境的羁
绊而不愿预习。而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地对教
学预设作出调整,灵活地进行课堂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必
须吃
透学生与教材。对学生:应及时掌握预习后的学生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的困难?又有什么
不同的想法或分歧?因学情的变化,
调整原先的教学预设。对教材:教材的思路与想法不再新鲜,
教师必须考虑重新组合教材,拓展教材。同时教师要考虑怎样
的应对策略,如何突破预习中存在的实际
困难,怎样展示各种
创新想法,在课堂学习中如何生成新的想法,得到新的收获,
从而让课堂教
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总之,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一种探究型的预习,
用动态生成的眼
光看待学生的预习,让学生预习中产生的困惑,
成为课堂探索的主线,让多彩的课堂成为他们交流独特体
验和
感悟的舞台,相信我们的课堂将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