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党员剖析材料-记者节的由来
2009年初中数学教师考试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
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
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
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进行有
效地构建数学知
识的活动。
3: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4: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新课程内容与传统内容
比较,《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删
去部分难度较大和比较陈旧的内容。
6:“组织者”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
和
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7:“引导者”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
步探究所需的先进经验,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8:“合作者
”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
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
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9: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可理解为学生自己主宰自己
的学习,不同于教师为学生做
主的学习。高质量的数学自主学习不完全等同于学生自学。
10: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1:什么是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
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
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试验、操作
、调查、信息
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
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2:实施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和问题(任意),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手段,
学习方式与
所学内容互相适应,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合作学习的方式。
(2)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合作学习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4)要防止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
3:在课堂内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索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将以下三种方法作
为突破口(1
)揭示知识背景(2)创设问题情境(3)暴露思维过程
14:数学探究主要指在学习某个数学知识时,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15:“数学应用”主要是指面对一个原始的实际问题,将其数学学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逐
步进行
数学处理,从而获得问题的数学解决,最终再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加以检验鉴别的过程。
16、导入新课应遵循( ABC )
A、导入新课的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
习动机,造成悬念,达到激发情感,提出疑
问的作用
B、要以生动的语言、有趣的问题或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知识、新概念
C、导入时间应掌握得当,安排紧凑
D、要尽快呈现新的教学内容
17、下列关于课堂教学的改进,理念正确的是 ( BD )
A、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由学生作主
B、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C、教学方法的选用改为完全由教学目标来决定
D、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有效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进而认识规律
第二部分
一.名词解释
数学模型: 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是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
结合的一门科学。它将现
实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
深入的分析
和研究,从而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
br>靠的指导。
二.填空:
1、新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_
义务教育__和普通高中教育.
2、课程改革将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
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_
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
课程的基础.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
的愿望和能力.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7义务教育阶段
数学学习内容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
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8.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三.判断:
1.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 ( √)
2.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 ×)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
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
5.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
(6)教育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种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过程 (√ )
(7)课的结构是由课的类型决定的,备课就是写教案( × )
四.简答
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请谈谈你对“组织
者”的理解。
答: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定向发展有赖于
教师
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
和学习过程进行有
计划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自组织功能的提高和完善;②重视学
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
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
织程度。
①教师有责任组织资源或依据学生实际对已有教学资料进行重组,即教学资源的组织.
②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
2、你认为一堂好课的特点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体现现代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
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合作
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体现教学过程的结构性、合理性、有序性
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
体现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鲜明性
体现教学目标达成效果、效率的显著性
初中数学教师招聘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这是数学家( C
)于1981年提出的。
A、华罗庚 B、柯朗 C怀尔德 D、
2、“指导学生如何学?”这句话表明数学教学设计应以( A )为中心。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师生
3、现实中传递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如反映人
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预测天气情况的
“降雨概率”、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空气指数”、表示
儿童智能状况的“智商”等,这表明
数学术语日趋( B )
A、 人本化 B、生活化
C、科学化 D、社会化
a 当a>0时;
4、a=|a|={ a
当a=0时;这体现数学( A )思想方法
a 当 a<时;
A、分类
B、对比 C、概括 D、化归
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其判断形式是(C )
A、全称肯定判断(SAP) B、全称否定判断(SEP)
C、特称肯定判断(SIP)
D、特称否定判断(SOP)
6、数学测验卷的编制步骤一般为( D )
A、
制定命题原则,明确测验目的,编拟双向细目表,精选试题。
B、
明确测验目的,制定命题原则,精选试题,编拟双向细目表。
C
明确测验目的,编拟双向细目表,精选试题,制定命题原则。
D、明确测验目的,制定命题原则,编拟双向细目表,精选试题。
二、填空题(每格2分,共44分)
7、在20世纪,数学学习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向
认知主义的发展历程。
8、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而研制
的《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我国数学教育史上的划时代大事。
9、义务教
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①人人学有价
值的数学;②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③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
同的发展。
10、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 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
生动活泼、主
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1、“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2、数学新教材实现从学科中心向促进 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
1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已有原来的主导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
组织
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
14、数学思维抽象概括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5、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四个方面的
学习内容。它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
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6、课程总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或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或情感态度)等具体目标。
1
7、一种运算、能解一种方程、知道一个性质和定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叫做 结果性
目标;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操作、思考、交流……,这种“看不见、摸不
着边际”的目标叫做过程
性目标。
三、综合解答题(44分)
18、例举三个以上适合课外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4分)
答题要点:数学专题讲座、读书
报告会、数学竞赛、数学游艺、数学晚会、数学手抄报、数
学调查、小课题研究、数学演讲等
19、各举两例说明数学新课程相比较传统大纲在内容上的加强和削弱的方面。(6分)
答:
1、加强内容: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的过程,重视发
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强调用计
算器来进行复杂的运算并探索
规律;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从第一学段起,逐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
的认识,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图形的
形状、大小、变换和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
活动,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
明的基本过程,掌
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三个学段都安排了统计
与概率的内容,强调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认识统计的作用;
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作出推断和预测
,并进行交流;注重学生对可能性的感受和认识。
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标准》在第一学段设立
了“实践活动”、第二学段设立了“综合
应用”、第三学段设立了“课题学习”,便于教师结合不同学段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会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联系。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所有学生应学
会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数据,
并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更为广泛的实际问题。同时,《标准》鼓励有
条件的地区引导学
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进行学习和探索数学的活动。
2、削弱
内容:进一步控制计算的难度和速度,第一、二学段控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步骤(不
超过三步),不要
求学习小数与分数的四则混合计算;第三学段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
删除根式的运算、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三元
一次方程组。
降低有关术语在文字表达上的要求,淡化单纯的公式记忆和计算。
降低对证明技巧的要求,对全体学生而言,证明的基本要求控制在《标准》所规定的范
围内。
20、如何理解数学学习评价方式的多样化?(4分)
答题要点:数学学习评价的方式不能仅
限于用笔纸测验的定量评价,还要用先进的评价手段
和多种评价的方法,以便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
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谈度与价值观等全面的检测了解,
。比如,课堂观察、座谈、调查与实验、作业分析、成
长记录袋、数学日记等方式。
21、自己设计一个简明扼要的数学板书,并解释设计意图。(6分)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它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的板书形式。如:
什么叫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角形的特点—— 角、边、顶点
稳定性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的大小分
通过周密的板书设计,教师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口舌之劳,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的兴
趣,对照板书,便以学生总结学习内容,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
要有助于直观展示学生想的过程
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往往从学生有序思维中得以体现。而有序思维的
外在表现就是有序表
达。数学课堂中的有序表达的对象有想的过程、解题思路、判断理由等。脉络分明的
板书,
要能促进学生进行有序表达,要有助于直观展示学生想的过程。
如,教学“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
设计如下板书:
40 × 2 = 80 14 × 2 =
28
↓ ↑ /\
10
4
想:4个十× 2 = 8个十 想:10×2=20
4×2=8
20+8=28
以上板书简洁地展示了学生想的过程,理清了学生的思
路。以式子展示学生想的过程脉络分
明,条理清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表达的范例,使学生表述起来,
有章可循,不再是泛泛
而谈。
二、要有助于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
经历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
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知识。同时,课堂板书设计要有助于呈现知识的形成
过程,使学生明晰知识的来源。
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 ↓
圆的面积 = × r
↓ ↓
=
∏r × r
= ∏r2
(即 S=∏r2)
这一板书展示了把圆转化成
长方形,然后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过
程。从中不难看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
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因此圆的面积= × r = ∏r × r =∏r2,即
S=∏r2 。圆的面积公式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来,充分呈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
要有助于显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各
个知识点,串成知识
链,然后各条知识链连成知识网。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都围绕着数与代数,空间
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分年级分阶段螺旋上升编排,每个年级相应学期的相应单元一般都会呼应编排。因此,课堂的板书设计就得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外显出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
络,完善
认知结构。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设计如下板书:
4 ÷ 8=(4 ÷
4)÷ (8 ÷ 4 )=1 ÷ 2 = 0.5
=
= =0.5
4 :8 =(4 ÷ □) :(8÷□) =(
) :( ) =()
先让学生结合算式,说一说商不变的性质,从中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再引导
学生把除法改用
分数表示,结合算式,也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从中也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
再
让学生也把分数改用比来表示,并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模仿填写出方框和
括
号内的数,并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因为它们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借用旧知识来学
习新知识,水到
渠成。
四、 要有助于简化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
应用题审题是关键,有
的题目条件和问题较复杂,对于数感较弱的中下生来说,往往读了下
句,忘了上句,读来读去始终理不出
数量关系。对于这一情况,以简化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
和问题加以板书,易于学生弄清数量关系。
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板书:
四年级50人,共采集树种75千克,
五年级70人,平均每人采集树种2千克。四、五年级平
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
75千克 ———— 50人
(2 ×70)千克 ————
70人
通过以上板书,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出50人采集树种对应的总质量是75千克,而70人采集
树种对应的总质量是(2 × 70)千克,而不是2千克。把所有采集树种的总质量加起来,
除以四、五年级的总人数,即可求出四、五年级平均每人采集树种的千克数。
五、
要有助于师生结合板书进行归纳、复述
口述过程虽然很快,但很容易遗忘,记忆不清,往往张三说的话
,给李四转述就会变味,而
不能再现。一旦有了板书的记录,学生就可以结合板书进行观察、比较、归纳
和复述了。
如,教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板书:
例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1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
侧面积:
2 × 3.14 × 5 × 15=471(平方厘米)
(2)
底面积:
3.14 × 5=78.5(平方厘米)
(3) 表面积:
471+78.5 × 2=628(平方厘米)
有了这一板书过程,我们教师就可以借助板
书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求表面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求侧面积,根据公式 S侧=2 ∏rh
;第二步求底面积,根据公式S底 =∏r2 第三
步求表面积,根据公式S表=S侧+S底×2
。 。
总之,板书以直观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
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动地促进学生完
成学习任务。板书设计的要求远不止以上五大方面,
出示及时,书写工整等也是我们应努力
的方向。
22、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过去相比,教师讲得少了。有人说:“讲
授式”过时了吗
?你是怎么认为的?在教学中又是怎样做的? (5分+5分)
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是传统教
学方式和新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应该在“讲述式”为
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增强启发性和思考
性,增加互动。“讲授式”不能滑向简单、
死板,互动探究式也不能只流于形式,模仿。既承认“讲授式
”的优点又兼顾“互动探究式”
的长处。这样做,基础知识得到积累,学生能力也会提高,师生在共同的
学习生活中得到交
流。
其实,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原则,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须根据
教材而定,因学生而定。
这正是古人说的“因材施教”。一节课,有时可能偏重“讲授式”,有时可能适
合“探究式”,
而通常是几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利用。总之,我们的数学课,教什么,怎么教,一切教学活
动
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将不断努力地探索数学教学的改
革
之路。
讲授式教学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描绘情景、传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特点表现为:教学内容以课本为
中心,组
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教与学的方法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
心。它最大的优点就是
在较短的时间和空间内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教学模式
呈现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
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五大环节,在此基
础上,各年级依据自身的特点,又有许多变式。但
随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综合素
质的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也就明显暴露出来。如:学生总是
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感知的是知识的权威性、记忆性和服从性;没有**、惰于思考,缺乏自主探
究、创新的能力;
信息交流的单一性易造成学生视野的狭窄,师生、生生关系紧张的现象;满堂灌、填鸭
式、
注入式的教学易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的现象。
探究式教学是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指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探究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
法。其优点是: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得以充分
发挥,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培养,
探究过程中的质疑、分析、创新潜质得
以开掘,可以培养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对学生未来
的发展有着不可限量的作
用。其教学模式大致为:创设情景——讨论探究——讲授方法——拓展运用等环
节,在此基
础上,各年级依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又有许多变式上的探索。在教学探索过程中,其弱点也引<
br>起了许多教师的关注。如:探究式活动的增加,使教师的负担过重、教学任务及授课过程难
以完成
;知识的不系统性使学生的基础难以牢固;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不同易造成学
习上的两极分化等。
两种教学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获
得
和理解是系统的、层次的,但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迁移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远
不
如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反过来,探究式教学中的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却需要相关的
系统性知识、原
理和方法作后盾,而这只能通过讲授式教学获得。讲授式教学获得知识,在
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快速有效经
济的,而探究式教学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支持才能
完成,这对当前繁重的教学任务来说又可能
是举步维艰的。但探究式教学对人的各种能力特
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影响,又是长远和经济的,是讲授
式教学无法比拟的。
三、两种教学模式融合下的课堂构建
如果将两
种教学模式合并起来,就变成了“①组织教学——②复习旧知——③创设情景——
④讲授新课——⑤讨论
探究——⑥讲授方法——⑦巩固练习——⑧布置作业——⑨拓展应
用”等环节,然后进行组合优化处理。
“①”可暂时删去,因为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方法。“②”
和“④”合并形成知
识准备环节,“⑤”和“⑥”合并形成释疑思法环节,“⑦”和“⑧”合
并形成检测巩固环节,“③”和
“⑨”形成各自独立的环节。其教学模式便组合成:“知识准
备——情景置疑——释疑思法——检测巩固
——拓展迁移”五大基本环节,其它教学环节可
依据自身、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增减即可。事实上,课
堂教学莫非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
是教会学生熟练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体系,二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运
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思想方法。无论用何种教学模式优化都必须以这两点为课堂教学的基准。
23、案例分析(14分):《用火柴搭正方形》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按图示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2)搭10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3)100个正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4)如果用X表示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伴交
流。
分析问题一(4分+2分):请教师试着解第(4)个问题,尽可能有多种解法?并简要分析“多
样化”的解题策略设计的作用?
分析问题二(8分):一个好的课堂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结合本案例,简要论述数
学教学中应如何体现新教材学习目标?
23、分析问题一(4分+2分):答题要点:
A、解法可能有:①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以
后每一个正方形都有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需
要[4+3(x-1)]根;②因为除第一个正方形外,
其余正方形都只用3根,如果把第一个也看
成3根,x个正方形就需要(3x+1)根;③上面和下面一
排各用了x根,竖直方向用了(x+1)
根,于是正方形就需要[x+x+(x+1)]根;④把每个正
方形都看成4根搭成,但除了第一个正
方形需要4根,其余(x-1)个正方形多用了1根,应减去,于
是得到[4x-(x-1)]根。
B、策略设计的作用:鼓励学生解题的多样化,这样能够充分体现以
学生发展为本,把思考的
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分析问题二:(8分):答题要点:
① 加强过程性,注重过程性目标的生成;
②
增强活动性,力图情感性目标的达成;
③
加强层次性,促进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与提高;
④
加强现实性,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⑤ 突出差异性,使所有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等。
1、写作《又做“学生”》谈教师角色变化。
面对素质教育这一大背景,面临新课程标准试行
这一新机遇,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并且能够
在课堂上真正给学生点东西的合格教师,很必要的一条是教师
应该转变角色了。教师与学生
之间应是一种精神交往关系,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要尊重阅历,尊重观点
,共享知识和经
验。教学因素之间是互动关系、对话关系,不是讲与听的关系,不是记忆的关系。我们要
主
动拆掉教师与学生间的围墙,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与共享的关系,从我们自身要求出
发
,今天的我们要学会倾听。
试想,教师如果永远像蜡烛,只燃烧了自己,只输出而不能得到充电,
不能从学生那里
得到智慧的启迪、得到经验的补充,是会燃烧殆尽、会枯竭的,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而
教
师如果能从学生那里得到感动、启迪的话,就会觉得教师职业虽然很辛苦但是幸福的。当教
师
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去共享智慧和经验的时候,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教师也会从中得到成
长的启发。因此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走向合作,就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学会听。听什么?在学
生的话语中包含什么样的期望
?有什么样的要求?表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现出与他人
的什么样的不同
?当我们带头这样的想法去倾听学生的时候,就会听出很多问题,如此才会
发现教育的时机。在美国的学
校,它告诫教师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沉默是金。”只有教师
的沉默才能给学生以说话、表达发展的空
间。倾听是如此重要,那么倾听什么呢?怎样去倾
听?我们用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学生?我觉得可以归纳
为如下几点:
一、对学生应是接纳的和平等的,不要觉得他是学生、是有尊卑差别的,而应看成是
一
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倾听。要接纳他,理解他,才能听到他真实的语言,才能进入到他的
内
心去跟他交流。
二、必须保持专注和警觉。教师工作是很繁忙的,当一个学生向你倾诉时,往往会
被打
断,因而注意倾听学生的环境很重要,这会让他感觉到被尊重。
三、要学会鉴赏和学
习。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可能学生的表达与我们的表达
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是否能欣赏他?我
们在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学会用他的眼光看
待周围世界,能用欣赏的独特视角看待他们?
还应执着和冷静;参与和体验……总之倾听应是开放、平等的、问答式的、有回应的,
不是居高临下的。
以上只是笔者针对“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一问题的一点浅见。最后,我们想用下面几段
话结
束这篇文章并与同仁共勉: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
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
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在以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
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
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
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
发展。新课程提倡,教
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
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改中的教学
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
长避短,人人成才。新课程带给我
们且要求我们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
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
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
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
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
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
主体性的凸现,
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
理
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由“一言堂”向平等融洽转变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
”、“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
教师摆布,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
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一个是“感觉—思维
—知识、智慧(包
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
程。前
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
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
学生学习过
程中的巨大作用,是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
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
教师应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我们现
在的公开课基本上都有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激发学生
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进入一种情
境,让学生尽情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特殊
事件过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地接近和
了解每一个学生,强化民主轻松的教学气氛,尊重每一
个学生的看法、意见、疑惑、质疑,尊重学生的人
格,同时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
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
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
关系,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的教学目标。
此时的教师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
由教学中的主角转
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
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
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
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
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
创造,完成教学活动。
三、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
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
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
“人”的发展,这
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
不仅
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包括开发学生的一般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思维
力、注意力,也就是智力。同时,还包括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能力,主要有获取知
识的能力,运
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善于进行科学思维,能够进行探
索、开拓创新。也就是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掌握知识,又必须得到情操的陶冶、
智力的开发,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
的人格。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
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四、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
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
统一要求、统一规格——这是现行教育中
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
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
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
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统一规格既不符合学生实
际,又有害人才的培养,
更谈不上调动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积极性。人海茫茫、教诲无边,既没有
两个完全相
似的学生,也没有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找到因材施教<
br>的科学依据。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教育方法。
五、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现
代教学却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
个性化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
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
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未来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
不拘泥于一
种形式或一种模式,由于模式往往暗示了一种定势,容易禁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影响教师<
br>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只要达到教学目的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收到最佳的
教学效
果,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可取的。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感体验法、
互动研究法、交流
研讨法等,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编制和优化教法,形成富有个性的教
学风格,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
的一代新人。
有一句俗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我认为这句话不够完整,教师的这个
桶
上应该装着自来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
做老师”,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让我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务实求真,努力成为适
应素质教育
需要的新型教师吧!
2、学生活动成为课题学习中的‘主旋律’,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课题学习做适时的评价与指导?
我认为,教师既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去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
问
。课题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题学习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
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只有交给学生进行课题学习的钥匙,才能保
证课题学习的顺畅进行,当教师真正把钥匙交到了学生手里,课题学习也就真正开始了。
在指
导中,要让学生理解课题学习是一种学习,就是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形式一样进行
的学习,可以通过
亲身体验,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
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
熟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是科学研究
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
课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当然,更多的研究是
多种方法并用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如何观察,如何实
验,如何调查和如何进行资料查
阅等做更为具体的指导。例如:
序号 年 级 课题
学习方法指导
1 七(上)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实验、探究
2
七(下) 《制作人口图》 调查、查阅文献、探究
3 八(上) 《拼图和勾股定理》
实验、查阅文献、探究
4 八(下) 《制作视力表》 观察、实验、探究
《吸烟的危害》 调查、查阅文献
5 九(上) 《猜想、证明与拓广》 思辩、探究
6
九(下) 《拱桥的设计》 查阅文献、动手实验、探究
《设计遮阳蓬》 观察、实验、探究 <
br>课题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选题的不同,研究的难
度和时
间也不相同,有些课题可能会花费学生不少精力的。我们在指导课题学习时发现,学
生在选题及研究的开
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
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
缓慢的时候,他们进行课题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于
会停止探究,凭想象弄一个结果敷衍了事,科学
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
此,教师在学生进行课题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督促和检查。
我认为,学生的课题学习应该有如下评价方式:
首先,学生从课题学习中是否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从本质上讲,课题学习是一种研
究性学习。课题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与
提出问题,而这一切都应该从学生操作活动开
始做起,这也是课题学习与常规课堂教学的区
别。应该说实验操作使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了生活
的数学、实验的数学、应用的数
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和学习兴趣。
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
动,
把数学知识内化而形成自己的新的认识结构。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兴
趣、有激情地参与操作探究活动。
在动手操作之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那么学生就
能发现多种办法来解决问
题,并承认彼此思考的价值,能更深层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向着“自己学习,自
己思考”的
方向转变。所以课题学习之后,首先应看学生从课题学习中是否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得到了<
br>正确的结论。
其次,学生是否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点我觉得是最
关键的,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实际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
规律和方法。在课堂中,引导学
生做到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答案让学生发现,结
论让学生归纳,规律让学生总结。给学生动手
、动脑的机会,给学生发展的余地,给学生展
示的平台。在一个课题学习结束后,我们可以选取与本节有
关的实际问题或题目,进行一个
小测试,看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