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例题

绝世美人儿
630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04: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沈梦辰个人资料-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


1(10天津)如图,在长方体
ABCDA
1
B
1
C
1
D
1
中,
E

F
分别是棱
B C
,
CC
1

上的点,
CFAB2CE
,AB:AD:AA
1
1:2:4

(1)求异面直线
EF
A
1
D
所成角的余弦
值;(2)证明
AF
平面
A
1
ED
;(3)求二面角
A
1
EDF< br>的正弦值。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础知识,
考查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推理论
证能力,满分 12分。
方法一: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点A为坐标原点,设
AB1
,依题意得
D(0,2,0)
,
3

F(1,2,1)
,
A
1
(0,0,4 )
,
E

1,,0



2


0,,1
(1) 解:易得
EF


,
A
1
D(0,2,4)

2

1
于是
cosEF,A
1
D
3


5
EFA
1
D
EFA
1
D
所以异面直线
EF

A
1
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2) 证明:已知
AF(1,2,1)
,
EA
1



1,,4

,
ED

1,,0


22

31
3
5
于是
AF
·
EA
1
=0,
AF
·
ED=0.因此,
AFEA
1
,
AFED
,又
EA1
EDE

所以
AF
平面
A
1
ED



u
(3)解:设平面
EFD
的法向量
u(x,y,z)
, 则



u


1
yz0

EF0

2
,即


1
ED0

xy0

2

不妨令X=1,可得
u
(1,21)
。由(2)可知,
AF
为平面
A
1
ED< br>的一个法向量。
于是
cos

AF
2
u
=
,从而
sin
u
,
AF
u
,
AF
=
3
|
u
|
|AF|



< br>



=
5

3
所以二面角A
1
-ED-F
的正弦值为
5

3

方法二:(1)解:设AB=1,可得AD=2,AA
1
=4,CF==
链接B
1
C,BC
1
,设B
1
C与BC
1
交于点 M,易知A
1
D∥B
1
C,由
CECF1
==
,可 知EF∥BC
1
.故
CBCC
1
4
1
2
 BMC
是异面直线EF与A
1
D所成的角,易知BM=CM=
1
B< br>1
C=5
,所以
2
BM
2
CM
2
BC
2
3
3
cosBMC
,所以异面直线FE与A
1
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BMCM5
5
(2)证明:连接AC,设AC与DE交点N 因为
CDEC 1

,所以
RtDCE
BCAB2
RtCBA
从而
CDEBCA
,又由于
CDECED90
,所以< br>BCACED90
,故AC⊥DE,又
因为CC
1
⊥DE且
CC
1
ACC
,所以DE⊥平面ACF,从而AF⊥DE.
连 接BF,同理可证B
1
C⊥平面ABF,从而AF⊥B
1
C,所以AF⊥A< br>1
D因为
DEA
1
DD

所以AF⊥平面A1
ED
(3)解:连接,由(2)可知DE⊥平面ACF,又NF

平面ACF, A
1
N

平面ACF,所以DE
⊥NF,DE⊥A
1
N,故
A
1
NF
为二面角A
1
-ED-F的平面角
易 知
RtCNERtCBA
,所以
RtNCF中,NFCF
2
CN
2

5
CNEC
,又
AC5
所以
CN
,在

5
BCAC
430
30

在 RtA
1
AN中
NA
1
A
1
A
2
AN
2

5
5
22
F中,AFACCF14 连接A
1
C
1
,A
1
F 在
RtAC111111
5
A
1
N
2
FN
2
 A
1
F
2
2

在RtA
1
NF中,co sA
1
NF
。所以
sinA
1
NF
3< br>2A
1
N•FN3
所以二面角A
1
-DE- F正弦值为
5
3

m
2
x
2
2(浙江)已 知
m
>1,直线
l:xmy0
,椭圆
C:
2
y
2
1

F
1,
F
2
分别为椭圆C

m
2
左、右焦点. (Ⅰ)当直线
l
过右焦点F
2
时,求直
的方程;(Ⅱ)设直线
l
与椭圆
C
交于
A,B
两点,
AF
1
F
2

BF< br>1
F
2
的重心分别为
G,H
.若原点
O
在以
线
l
线段


GH
为直径的圆内,求实数
m的取值范围.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椭圆的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 ,
同时考察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解题能力。
m
2
m
2
2
2
(Ⅰ)解:因为直线l:
xmy0
经过
F
2
(m1,0)
,所以< br>m1
,得
m
2
2

2
又因为
m1
,所以
m2

2
故直 线
l
的方程为
x2y
2
2
0

( Ⅱ)解:设
A(x
1
,y
1
),B(x
2
,y2
)





xmy< br>m
2

2
x
,消去
x


2


m
2
y
2
1
则由
m
2
8(
m
2
4
1)m
2< br>80
,知
且有
yy
mm
2
1
1

2

2
,y
1
y
2

8
2

由于
F
1
(c,0),F
2
(c,0),


O

F
1
F
2
的中点,

AG2GO,BH2HO

可知
G(
x
1
,
y
1
),h(
x
2
,
y
13333
),


M

GH
的中点,则
M(
x
1
x
2
6
,
y
1
y
2
6
)

由题意可知
2MOGH,


x
1
x
2
2
y
1
y
22
(x
1
x
2
)
2
(y
2
4[(
6
)(
6
)]
9

1
y2
)
9


x
1
x
2
y< br>1
y
2
0


x
m
2
m
2
1
x
2
y
1
y
2
(my< br>1

2
)(my
2

2
)y
1< br>y
2

2
m
2
8


m
2
1
所以
0

82

m
2
4

又因为
m1

0

所以
1m2

所以
m
的取值范围是
(1,2)

x
2
y
2
3(辽宁)设椭圆C:
2

2
1(ab0)的左焦点为F,过点F的直线与椭圆C相交于
ab
A,B两点,直线l的倾斜角为60o
,
AF2FB
. (Ⅰ)求椭圆C的离心率;(Ⅱ)如果
|AB|=
15
,求椭圆C的方程.
4
解:设
A(x
1
,y
1
),B(x
2
, y
2
)
,由题意知
y
1
<0,
y
2
>0.
(Ⅰ)直线l的方程为
y3(xc)
,其中
ca
2
b
2
.
y3(xc),

联立

x
2
y
2

(3a
2
b
2
)y
2
23b< br>2
cy3b
4
0


2

2< br>1
b

a
3b
2
(c2a)3b
2
(c2a)
,y
2

解得
y
1


2222
3ab3ab
因为
AF2FB
,所以
 y
1
2y
2
.
3b
2
(c2a)3b2
(c2a)
2•

2222
3ab3ab
得离心率
e
. ……6分
1
243ab
2
15
(Ⅱ)因为
AB1y< br>2
y
1
,所以

22

.
3< br>4
3
3ab
c
a
2
3



b
c
a
2
3
5
515
a
. 所以
a
,得a=3,
b5
.
3
44
x
2
y
2
椭圆C的方程为
1
. ……12分
95
4(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B与点A(-1,1)关于原点O 对称,P是动


点,且直线AP与BP的斜率之积等于

.(Ⅰ)求动点 P的轨迹方程;(Ⅱ)设直线AP
和BP分别与直线x=3交于点M,N,问:是否存在点P使得△PA B与△PMN的面积相等?
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I)解:因为 点B与A
(1,1)
关于原点
O
对称,所以点
B
得坐标为
(1,1)
.
设点
P
的坐标为
(x,y)

由题意得
y1y11


x1x13
1
3
化简得
x
2
3y
2
4(x1)
.
故动 点
P
的轨迹方程为
x
2
3y
2
4(x1)

(II)解法一:设点
P
的坐标为
(x
0
,y< br>0
)
,点
M

N
得坐标分别为
(3,yM
)
,
(3,y
N
)
.
则直线
AP
的方程为
y1

x3

y
M

y
0
1y1
(x1)
,直线
BP
的方程为< br>y1
0
(x1)

x
0
1x
01
4y
0
x
0
32yx3

yN

00
.
x
0
1x
0
1
于是
PMN
得面积 < br>又直线
AB
的方程为
xy0

|AB|22


P
到直线
AB
的距离
d
于是
PAB< br>的面积

S
PAB
|x
0
y
0
|
.
2
|x
0
y
0
|(3x
0
)
2
S
PMN
时,得
|x
0
y
0
|< br>
2
|x
0
1|

|x
0
y< br>0
|0

所以
(3x
0
)
2
=
|x
0
2
1|
,解得
|x
0


因为
x
0
2
3y
0
2
4
,所以
y
0

33

9
5
3
33
)
.
9
5
3
故存在点
P
使得
PAB

PMN
的面积相等,此时点P
的坐标为
(,
解法二:若存在点
P
使得
PAB
PMN
的面积相等,设点
P
的坐标为
(x
0
,y
0
)



|PA||PB|sinAPB|PM||PN|sinMPN
.
因为
sinAPBsinMPN
,
所以
所以
|PA||PN|


|PM||PB|
|x
0
1||3x
0
|


|3x
0
||x1|
1
2
1
2

(3x
0
)
2
|x
0
2
1|< br>,解得
x
0


因为
x
0< br>2
3y
0
2
4
,所以
y
0

33

9
5
3
故存在点
P
S使得
PAB

PMN
的面积相等,此时点
P
的坐标为533
(,)
.
39
x
2
y
2
5 (2江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如图,已知椭圆
1
的左、右顶点 为A、
95
B,右焦点为F。设过点T(
t,m
)的直线TA、TB与椭圆分 别交于点M
(x
1
,y
1
)

N(x
2< br>,y
2
)

其中m>0,
y
1
0,y2
0
。(1)设动点P满足
(2)设
PF
2
PB< br>2
4
,求点P的轨迹;
x
1
2,x
2

1
,求点T的坐标;(3)设
t9
,求
3
证:直线MN< br>必过x轴上的一定点(其坐标与m无关)。
[解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求简单曲线的方程,考查 方直线与椭圆的方程等基础知识。
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满分16分。
(1)设点P(x,y),则:F(2,0)、B(3,0)、A(-3,0)。

PF
2
PB
2
4
,得
(x2)
2
 y
2
[(x3)
2
y
2
]4,
化简得
x

故所求点P的轨迹为直线
x

(2)将
x
1
2,x
2

分别代入椭圆方程,以及
y1
0,y
2
0
得:M(2,)、N(,

直线MT A方程为:
1
y0x3
,即
yx1


5
3
0
23
3
1
3
5
3
1< br>3
20

9
9
2
9
2


直线NTB 方程为:
55
y0x3
,即
yx


2 01
62
03
93

x7
联立方程组,解得:
10


y

3

所以点T的 坐标为
(7,)

(3)点T的坐标为
(9,m)

y0x3m
,即
y(x3)


m09312
y0x3m
直线NTB 方程为:,即
y(x3)


m0936
10
3
直线MTA方程为:
x
2
y
2
分别与椭圆
1< br>联立方程组,同时考虑到
x
1
3,x
2
3

95
3(80m
2
)40m3(m
2
20)20m,)N(,)
。 解得:
M(

2222
80m80m2 0m20m
20m3(m
2
20)
yx
22
20 m20m

(方法一)当
x
1
x
2
时,直线 MN方程为:
22
40m20m
3(80m)3(m20)


22
2
80m20m
80m20m
2

y0
,解得:
x1
。此时必过点D(1,0);

x
1
x
2
时,直线MN方程为:
x1
,与x轴交点为D (1,0)。
所以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定点D(1,0)。
2403m
2< br>3m
2
60

(方法二)若
x
1
x2
,则由及
m0
,得
m210

22
8 0m20m
此时直线MN的方程为
x1
,过点D(1,0)。
x
1
x
2
,则
m210
,直线MD的斜率
k
MD
40m
2
10m
80m


2403m
2
40m
2
1
80m
2
直线N D的斜率
k
ND
20m
2
10m
20m
,得< br>k
MD
k
ND
,所以直线MN过D点。

2< br>2
3m60
40m
1
20m
2
因此,直线M N必过
x
轴上的点(1,0)。
6(四川)已知正方体
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1,
A
D
B

O
C

M
是棱
AA
'的
C
M

D
AB


中 点,点
O
是对角线
BD
'的中点.(Ⅰ)求证:
OM
为异面 直线
AA
'和
BD
'的公垂线;(Ⅱ)
求二面角
M

BC
'-
B
'的大小;(Ⅲ)求三棱锥
M

OB C
的体积.
本小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正方体、三棱锥体积等基 础
知识,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考查应用向量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
力。 解法一:(1)连结
AC
,取
AC
中点
K
,则
K

BD
的中点,连结
OK

因为
M
是棱
AA
’的中点,点
O

BD
’的中点
所以
AM
DD'OK

所以
MO
AK
< br>由
AA
’⊥
AK
,得
MO

AA

因为
AK

BD
,
AK

BB
’ ,所以
AK
⊥平面
BDD

B

所以
AK

BD

所以
MO

BD

又因为
OM
与异面直线
AA
’和
BD
’都相交

OM
为异面直线
AA
'和
BD
'的公垂线 (2)取
BB
’中点
N
,连结
MN
,则
MN< br>⊥平面
BCC

B

过点
N

N H

BC
’于
H
,连结
MH

则由三垂线定理得
BC
’⊥
MH

从而,∠
MHN
为二面角
M
-
BC
’-
B
’的平面角
1
2
MN
=1,
NH
=
BNsin
45°=
122


224

Rt

MNH
中,< br>tan

MHN
=
MN1
22

NH< br>2
4
故二面角
M
-
BC
’-
B
’的 大小为
arctan
2
2


(3)易知,
S

OBC
=
S

OA

D
,且△
OBC
和△
OA

D
’都在平面
BCD

A
’内

O
到平面
MA

D
’距离
h

1
2
V
M
-
OBC
=
V
M
-
OA

D

=
V
O
-
MA< br>’
D

=
S

MA

D

h
=
解法二:
1
3
1

24
以 点
D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D
-
xyz


A
(1,0,0),
B
(1,1,0),
C
(0 ,1,0),
A
’(1,0,1),
C
’(0,1,1),
D
’(0,0,1)
(1)因为点
M
是棱
AA
’的中点,点
O

BD

所以
M
(1,0, ),
O
(,,)
1
2
1
2
1
2
1
2
的中点 11
OM(,,0)
,
AA'
=(0,0,1),
BD'< br>=(-1,-1,1)
22
11
OMAA'
=0,
OMBD'
+0=0
22
所以
OM

AA
’,
OM

BD

又因为
OM
与异面直线
AA
’和
BD
’都相交

OM
为异面直线
AA
'和
BD
'的公垂线.
(2)设平面
BMC
'的一个法向量为
n
1
=(
x
,
y
,
z
)
BM
=(0,-1,
1
),
BC'
=(-1,0,1)
2
1



yz0

n
1
BM0



2




n
1
BC'0

xz0

z
=2 ,则
x
=2,
y
=1,从而
n
1
=(2,1,2)
取平面
BC
'
B
'的一个法向量为
n
2
= (0,1,0)
cos
n
1
,n
2

n1
n
2
11


|n
1
||n2
|
91
3
由图可知,二面角
M
-
BC
'-
B
'的平面角为锐角


故二面角
M
-
BC
'-
B
'的大小为
arccos

(3)易知,S

OBC

S
BCD
'
A
'

12
1
4
1
4
2

4
1< br>3
设平面
OBC
的一个法向量为
n
3
=(
x
1
,
y
1
,
z
1
)
BD'
=(-1,-1,1),
BC
=(-1,0,0)

x
1
y
1
z
1
0

n
3
BD'0



x0

1


n
1
BC0

z
1
= 1,得
y
1
=1,从而
n
3
=(0,1,1)
1
|BM|2

2


M
到平面
OBC的距离
d

4
|n
3
|
2
V
M

OBC

S
OBC
d
1
31221


34424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小学德育计划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会计学专业就业方向


母亲节父亲节-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


如何教育好孩子-约翰保罗


玩出了名堂-少先队的历史


小学写事作文-介绍信怎么开


美国阅兵-教育实习总结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高考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