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数学问题

温柔似野鬼°
531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04: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qq等级说明-静海县教育局



斐波拉契数列
■斐波拉契数列的简介
斐波拉契数列(又译作“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非常美丽、和谐的数列,它的形状可以用排成
螺旋状的一系列正方形来说明(如 右词条图),起始的正方形(图中用灰色表示)的边长为1,在
它左边的那个正方形的边长也是1 ,在 这两个正方形的上方再放一个正方形,其边长为2,以
后顺次加上边长为3、5、8、13、2l……等 等的正方形。这些数字每一个都等于前面两个数之和,
它们正好构成了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拉契数列的出现
13世纪初,欧洲最好的数学家是斐波拉契;他写了一本叫做《算盘 书》的著作,是当时欧洲
最好的数学书。书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题,其中最有趣的是下面这个题目:
“如果一对兔子每月能生1对小兔子,而每对小兔在它出生后的第3个月裏,又能开始生1对
小兔子,假定在不发生死亡的情况下,由1对初生的兔子开始,1年后能繁殖成多少对兔子?”
斐波拉契把推算得到的头几个数摆成一串:1,1,2,3,5,8……
这串数里隐含著 一个规律:从第3个数起,后面的每个数都是它前面那两个数的和。而根据
这个规律,只要作一些简单的 加法,就能推算出以后各个月兔子的数目了。
于是,按照这个规律推算出来的数,构成了数学史上 一个有名的数列。大家都叫它“斐波拉契
数列”。这个数列有许多奇特的的性质,例如,从第3个数起, 每个数与它后面那个数的比值,
都很接近于0.618,正好与大名鼎鼎的“黄金分割律”相吻合。人们 还发现,连一些生物的生长规
律,在某种假定下也可由这个数列来刻画呢。
■斐波拉契数列的来源及关系
斐波拉契(Fibonacci)数列来源于兔子问题,它有一个递推关系,
f(0)=1
f(1)=1
f(n)=f(n-1)+f(n-2),其中n>=2
{f(n)}即为斐波拉契数列。
■斐波拉契数列的公式
它的通项公式为:{[(1+√5)2]^n - [(1-√5)2]^n }√5 (注:√5表示根号5)
■斐波拉契数列的某些性质
■1),f(n)f(n)-f(n+1)f(n-1)=(-1)^n;
■2), f(0)+f(1)+f(2)+……+f(n)=f(n+2)-1
■3),arctan[1f (2n+1)]=arctan[1f(2n+2)]+arctan[1f(2n+3)]


【斐波拉契数列的存在】

甚至可以说,斐波拉契数列无处不在,以下仅举几条常见的例子


■1.杨辉三角对角线上各数之和构成斐波拉契数列 .
■2.多米诺牌(可 以看作一个2×1大小的方格)完全覆盖一个n×2的棋盘,覆盖的方案数等于
斐波拉契数列。
■3. 从蜜蜂的繁殖来看,雄峰只有母亲,没有父亲,因为蜂后产的卵,受精的孵化为雌蜂,未
受精的孵化为雄峰。人们在追溯雄峰的祖先时,发现一只雄峰的第n代祖先的数目刚好就是斐
波拉契数 列的第n项Fn。
■4.钢琴的13个半音阶的排列完全与雄峰第六代的排列情况类似,说明音调也 与斐波拉契数列
有关。
■5.自然界中一些花朵的花瓣数目符合于斐波拉契数列,也就是说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朵花花
瓣的数目都是3,5,8,13,21,34,……。
■6.如 果一根树枝每年长出一根新枝,而长出的新枝两年以后,每年也长出一根新枝,那么历
年的树枝数,也构 成一个斐波拉契数列 .
【斐波拉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菲波那契数列与黄金 分割有什么关系呢?经研究发现,相邻两个菲波那契数的比值是随序号的
增加而逐渐趋于黄金分割比的。 即f(n)f(n-1)-→0.618…。由于菲波那契数都是整数,两个整数
相除之商是有理数,所 以只是逐渐逼近黄金分割比这个无理数。但是当我们继续计算出后面更大
的菲波那契数时,就会发现相邻 两数之比确实是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的。
不仅这个由1,1,2,3,5....开始的菲波那契数 是这样,随便选两个整数,然后按照菲波那契数的规
律排下去,两数间比也是会逐渐逼近黄金比的.
【斐波拉契数列的变式】
■1.帕多瓦数列:1,1,1,2,2,3,4,5,7,9, 12,16,21,……这样的数列称为帕多瓦
数列。它和斐波拉契数列非常相似,稍有不同的是:每个 数都是跳过它前面的那个数,并把再前
面的两个数相加而得出的。这个数列可以用另一幅图来表示,它是 由一些等边三角形构成的(如
右图)。开始的三角形用灰色表示,为了使这些三角形天衣无缝地拼在一起 ,头三个三角形的边
长均为1,其后的两个三角形的边长为2,然后依次是3、4、5、7、9、12、 16、2l……等等。
■2.冬冬有15块糖,如果每天至少吃3块,吃完为止,那么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
如 果冬冬有3块糖、4块糖或者5块糖,都只有1种吃法;如果有6块糖,则有2种吃法;
如果有7块糖, 则有3种吃法;如果有8块糖,则有4种吃法;如果有9块糖,则有6种吃法.
既:吃糖的粒数:3 4 5 6 7 8 9 10 11 12...
糖的吃法:1 1 1 2 3 4 6 9 13 19...
这样的数列,它和斐波拉契数列不同的是,每次都是跳过中间的那个数,再 把第1、3两个数
相加,等于第4个数。它的规律和斐波拉契数列既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3.小明要上楼梯,他每次能向上走一级、两级或三级,如果楼梯有10级,他有几种不同的走
法?
这里我们不妨也来研究一下其中的规律:如果楼梯就一级,他有1种走法;如果楼梯有两级,< br>他有2种走法;如果楼梯有三级,他有4种走法;如果有五级楼梯,他有7种走法.
既:楼梯的级数:1 2 3 4 5 6 7 8 ...
上楼梯的走法:1 2 4 7 13 24 44 81...
这其中的规律就是,这里从第4个数开始,每一个数都等于它前面的3个数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
如果设F(n)为该数列的第n项(n∈N+)。那么这句话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F(1)=F(2)=1,F(n)=F(n-1)+F(n-2) (n≥3)
显然这是一个线性递推数列。
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一:利用特征方程
线性递推数列的特征方程为:
X^2=X+1
解得
X1=(1+√5)2, X2=(1-√5)2.
则F(n)=C1*X1^n + C2*X2^n
∵F(1)=F(2)=1
∴C1*X1 + C2*X2
C1*X1^2 + C2*X2^2
解得C1=1√5,C2=-1√5
∴F(n)=(1√5)*{[(1+√5)2]^n - [(1-√5)2]^n} (√5表示5的算术平方根)
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二:普通方法
设常数r,s
使得F(n)-r*F(n-1)=s*[F(n-1)-r*F(n-2)]
则r+s=1, -rs=1
n≥3时,有
F(n)-r*F(n-1)=s*[F(n-1)-r*F(n-2)]
F(n-1)-r*F(n-2)=s*[F(n-2)-r*F(n-3)]
F(n-2)-r*F(n-3)=s*[F(n-3)-r*F(n-4)]
……
F(3)-r*F(2)=s*[F(2)-r*F(1)]
将以上n-2个式子相乘,得:
F(n)-r*F(n-1)=[s^(n-2)]*[F(2)-r*F(1)]
∵s=1-r,F(1)=F(2)=1
上式可化简得:
F(n)=s^(n-1)+r*F(n-1)
那么:
F(n)=s^(n-1)+r*F(n-1)
= s^(n-1) + r*s^(n-2) + r^2*F(n-2)
= s^(n-1) + r*s^(n-2) + r^2*s^(n-3) + r^3*F(n-3)
……
= s^(n-1) + r*s^(n-2) + r^2*s^(n-3) +……+ r^(n-2)*s + r^(n-1)*F(1)
= s^(n-1) + r*s^(n-2) + r^2*s^(n-3) +……+ r^(n-2)*s + r^(n-1)
(这是一个以s^(n-1)为首项、以r^(n-1)为末项、rs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各项和)
=[s^(n-1)-r^(n-1)*rs](1-rs)
=(s^n - r^n)(s-r)
r+s=1, -rs=1的一解为 s=(1+√5)2, r=(1-√5)2
则F(n)=(1√5)*{[(1+√5)2]^n - [(1-√5)2]^n}


根号2是无理数之证明
2009-12-14 22:25
假设根号二是一分数,设其为(PQ)(P,Q互质),由根号二的意义得
(PQ)的平方=2,即有(P的平方Q的平方)=2,故Q的平方=2倍的P的平方。
请注 意,2倍的P的平方必定是偶数,因而Q的平方也必定是偶数,进而Q一定
是偶数。于是可设Q=2k( k是正整数),由上述式子得
(2k)的平方=2倍的P的平方,从而2倍的k的平方=P的平方。
所以P的平方必定是偶数,于是P也是偶数,这与P,Q互质矛盾。
这个矛盾表明我们的假设 “根号二是一分数”不成立,所以根号二既非整数,
也非分数,就是说,根号二是无理数。
参考资料
《数学》初二上册第12页
用反正法:
设 根号2 是有理数, 且
根号2 =mn, m,n无公约数。两边平方, 有
2=(m^2)(n^2)
故 m^2 = 2*(n^2)
可见m为偶数。 令 m= 2k, 有
(2k)^2 = 2*(n^2)
故 n^2 = 2*(k^2)
即 n为偶数。
这样, m、n 均为偶数, 它们有公约数2。
这与假设相矛盾,故根号2不是有理数而是无理数
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的方法一古希腊曾有“ 万物皆数”的思想,这种认为“大
自然的一切皆为整数之比”的思想统治了古希腊数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许多
几何命题都是根据这一点来证明的。当时的很多数学证明都隐性地承认了“所
有数都可以 表示为整数之比”,“万物皆数”的思想是古希腊数学发展的奠基。
直到有一天,毕达哥拉斯的学生Hi ppasus告诉他,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不
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被人们公认的假设被推翻了, 大半命题得证的前提被
认定是错的,古希腊时代的数学大厦轰然倒塌,数学陷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危机。最后,Eudoxus的出现奇迹般地解决了这次危机。今天我们要看的是,为什
么单位正方形 的对角线长度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





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怎么算呢?从上面的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
到,如果小正方形 的面积是1的话,大正方形的面积就是2。于是单位正方形的
对角线是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换句话 说,Hippasus认为不可能存在某个
整数与整数之比,它的平方等于2。
中学课程中安排了一段反证法。当时有个题目叫我们证根号2是无理
数,当时很多人打死了也想不明白这 个怎么可能证得到,这种感觉正如前文所
说。直到看了答案后才恍然大悟,数学上竟然有这等诡异的证明 。
当然,我们要证明的不是“根号2是无理数”。那个时候还没有根号、
无理数 之类的说法。我们只能说,我们要证明不存在一个数pq使得它的平方
等于2。证明过程地球人都知道: 假设pq已经不能再约分了,那么p^2=2*q^2,
等式右边是偶数,于是p必须是偶数。p是偶数 的话,p^2就可以被4整除,约
掉等式右边的一个2,可以看出q^2也是偶数,即q是偶数。这样, p也是偶数,
q也是偶数,那么p和q就还可以继续约分,与我们的假设矛盾。
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的方法二
根号2是无理数,我们证明到了。根号3呢?根号5呢?你可能 偶尔看到过,
Theodorus曾证明它们也是无理数。但Theodorus企图证明17的平方根 是无理
数时却没有继续证下去了。你可以在网上看到,Theodorus对数学的贡献之一就
是“证明了3到17的非平方数的根是无理数”。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疑问:怪
了,为什么证到17就不 证了呢?一个俄国的数学历史家“猜”到了原因。
他猜测,当时Theodorus就是 用类似上面的方法证明的。比如,要证
明根号x不是有理数,于是p^2=x*q^2。我们已经证过x =2的情况了,剩下来的
质数都是奇数。如果x是奇数且pq已经不能再约分,那么显然p和q都是奇< br>数。一个奇数2n+1的平方应该等于4(n^2+n)+1,也即8 * n(n+1)2 + 1,其
中n(n+1)2肯定是一个整数。如果p=2k+1,q=2m+1,把它们代进p^2=x*q^2 ,
有8[k(k+1)2 - x*m(m+1)2] = x-1。于是x-1必须是8的倍数。如果 当时
Theodorus是这么证明的,那么他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x-1不能被8整
除,那么它不可能被表示成(pq)^2。好了,现在3、5、7、11、13减去1后都
不是8的倍数 ,它们的平方根一定不是有理数。在x=9时发生了一次例外,但9
是一个平方数。而当x=17时这种 证明方法没办法解释了,于是Theodorus就此
打住。


实际上,我们上面说的这么多,在古希腊当时的数学体系中是根本不
可能出现的。毕达哥拉斯时代根本没 有发展出代数这门学科来,它们掌握的只
是纯粹的几何。因此,Hippasus当时的证明不可能像我 们现在这样搞点什么奇
数x偶数y之类的高科技东西。事实上,Hippasus当时完全运用的平面几 何知
识来证明他的结论。有人觉得奇怪了,既然当时没有代数,古希腊人是怎么提
出“所有数都 可以表示为整数之比”的呢?其实古希腊人根本没有提出什么整
数之比,这是后人的一个误解。当时毕达 哥拉斯学派提出的,叫做“公度单位”。
两条线段的公度单位,简单的说就是找一个公度 量,使得两条线段的
长度都是这个公度量的整倍数(于是这个公度量就可以同时作为两条线段的单
位长度并用于测量)。寻找公度量的方法相当直观,就是不断把较长的那个线
段减去短的那个线段,直 到两个线段一样长。熟悉数论的同学一下就明白了这
就是欧几里德的辗转相除算法求最大公约数。第一次 数学危机的根结就在于,
古希腊人理所当然地相信不断地截取线段,总有一个时候会截到两个线段一样< br>长。后来,Hippasus画了这么一张图,告诉大家了一个反例:有可能这个操作
会无穷尽地 进行下去。




现在看他怎么解释,在图中的BC和BD之间进行辗转相除为什么永远
不能停止。把BD减去BC,剩下一段DE。以DE为边做一个新的小正方形DEFG,
那么显 然DE=EF=FC(∵△EDF为等腰直角且△BEF≌△BCF)。接下来我们应该
在BC和DE间 辗转相除。BC就等于CD,CD减去一个DE相当于减去一个FC,就
只剩下一段DF了。现在轮到D E和DF之间辗转相除,而它们是一个新的正方形
的边和对角线,其比例正好与最初的BC和BD相当。 于是,这个操作再次回到
原问题,并且无限递归下去。最后的结论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不存在一个数x< br>使得BC和BD的长度都是x的整倍数。于是,BDBC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
pq(否则BD p=BCq,这就成为了那个x)。

有发现上面的代数证明和几何证明之间的 共同点吗?它们都是这样
的一个思路:假设我已经是满足这个性质的最小的那个了,那么我就可以用一< br>种方法找出更小的一个来,让你无限循环下去,数目越来越小,永无止境。严
格的数学证明中你或 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不失一般性,设n为最小的满
足……”
这种证明方法应 用很广。比如,证明3^n不能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平


方和。我假设存在一个最小的n使 得x^2+y^2=3^n,那么x^2+y^2可以被3整除,
于是x和y也应该能被3整除(一个正 整数的平方除以3,要么除尽,要么余1)。
假如x=3p,y=3q,那么(3p)^2+(3q)^ 2=3^n,即9(p^2+q^2)=3^n,那么。
p^2+q^2=3^(n-2),这和n最小 的假设矛盾。换句话说,你永远找不到最小的,
你必须一直递归下去。
:
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的方法三
如果√N不是整数的话,假设√N=AB(化到 最简),那么NBA=AB。
化成带分数后,NBA和AB的分数部分是形如aA和bB的形式,其中a b现, ab = AB =√N,即我们找到了√N的更简的表达形式ab。
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的方法四
假设(pq)^2=2,那么p^2=2q^2。我们将要证明,一个数的平方等于
另一个数的平方的两倍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对一个平方数分解质因数,它必
然有偶数个因子(x^2的 所有质因子就是把x的质因子复制成两份)。于是,p^2
有偶数个质因子,q^2有偶数个质因子,2 q^2有奇数个质因子。等号左边的数
有偶数个质因子,等号右边的数有奇数个质因子,大家都知道这是 不可能的,
因为同一个数只有一种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唯一分解定理)。
这个证 明还有一种更加神奇的变化。p^2和2q^2的质因子中,因子2
的个数肯定是一奇一偶。那么它们转 化成二进制后,末尾0的个数肯定也是一
奇一偶。因此,这两个数不可能相等。
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的方法五

the power of simple ideas in mathematics。
同样是证明不存在整数p, q使得p^2=2q^2,这个 证明只需要一句话。
假如p、q是最小的正整数使得p^2=2q^2,看图,两个边长为q的小正方形 放在
一个边长为p的大正方形里,那么图中深灰色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两个白色正
方形面积之和 (面积守恒),于是我们就找到了具有同样性质的更小的整数p
和q。仔细体会一下这个“面积守恒”, 如果A+B=C,那么A和B重复计算了的
必然是C里还没有算过的。很有意思。



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的
方法六
一个有限小数的平方绝对不可能变成整数,因 为小数部分不可能


消失。观察有限小数的小数部分最后一个数字你会发现结论是显然的, 平方后
它总会产生新的“最后一位”。
下面证明,(nm)^2不可能等于2。 nm不可能是整数,于是把它写成
小数形式,而有限小数的平方不可能是整数。如果nm不是有限小数的 话,可
以把它转换成另外的进制使得nm是有限小数,因而上面的结论仍然成立。一
个进制下的 无限小数可能是另一个进制下的有限小数。比如,把分数nm转化
为m进制,得到的小数肯定是有限小数 。



构造正整数和正有理数之间的一一映射
如果集 合A和集合B之间存在一个一一映射(双射),则称A和B等价。
如果A和正整数集N等价,我们称A是 可数的。换句话说,A可数的充要条件是
A中的全体元素可以排列成a
1
,a
2
,…,a
n
,..的形状。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很容易得出整数集是可数 的。因为我们可以构造如下正整数
集到整数集的一一映射:

一个更有意思的命题是:
可数个可数集的并是可数集。
它的证明使用了经典的“对角线”法,这种方法被各种实变函数或集合论的书广
泛采用。 证明:假设{A
m
}是一列可数集,其中A
m
={a
m1
,a
m2
,…},把它们按如下顺序排列

可以按如图箭头所指的方向数 U{A
m
}中的元素,即把U{A
m
}中元素排列成
a
11
,a
21
,a
12
,a
31
,…},于是U{A< br>m
}是可数的,命题得证。
上述证明虽然已经说明U{A
m
}可数, 却没有给出它与正整数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
能否写出这个映射呢?
仔细观察发现,每个“对 角线”上元素a
mn
的下标之和m+n是一个常数。于是我
们可以得到,按上图所示的 排列方法,a
mn
所处的位置为:



其中m+n≥3,a
11
=1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U{A
m
}到正整数集的一个一一映射:

这个 命题的一个应用就是:有理数集是可数的。因为有理数可以被看作一个二元
有序对(p,q)。但当我们 用类似的方法排列有理数时,却发现了上述映射的一个
致命错误: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它采用了“蛇状”的盘旋数法)
注意到图中红色的有理数,它们的分子 和分母有公约数,这些数都已经被数过了。
也就是说,我们上面构造的映射中忽略了a
mn中会有重复元素的情况。
我试图把重复的情况考虑进去,构建从正有理数到正整数的一一映射,但 发现这
时问题变得异常复杂,最终没能写出一个通式来。
那么,到底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一个映 射关系呢?我google了一下,还真有人找
到了
[1]
。他的方法用到了二进制和 Pierce展开式。大概思想是通过建立正整数
和n元有序对之间的双射,再建立Pierce展开式 和n元有序对之间的双射,进
而得到正整数和Pierce展开式之间的双射。而每个Pierce展开 式又唯一的对应
着一个正有理数。



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面数F及棱数E间有关系
V+F-E=2

这个公式叫欧拉公式。公式描述了简单多面体顶点数、面数、棱数特有的规律。


方法1:(利用几何画板)
逐步减少多面体的棱数,分析V+F-E
先以简单的四面体ABCD为例分析证法。
去掉一个面,使它变为平面图形,四面体顶点数V 、棱数V与剩下的面数
F1变形后都没有变。因此,要研究V、E和F关系,只需去掉一个面变为平面< br>图形,证V+F1-E=1
(1)去掉一条棱,就减少一个面,V+F1-E不变。依次去掉所有的面,变为
“树枝形”。
(2)从剩下的树枝形中,每去掉一条棱,就减少一个顶点,V+F1-E不变,直
至只剩下一条棱。
以上过程V+F1-E不变,V+F1-E=1,所以加上去掉的一个面,V+F-E =2。 对任意的简单多面体,运用这样的方法,都是只剩下一条线段。因此公式对任意
简单多面体都是正确 的。

方法2:计算多面体各面内角和
设多面体顶点数V,面数F,棱数E 。剪掉一个面,使它变为平面图形(拉开图),
求所有面内角总和∑α
一方面,在原图中利用各面求内角总和。
设有F个面,各面的边数为n1,n2,…,nF,各面内角总和为:
∑α = [(n1-2)·1800+(n2-2)·1800 +…+(nF-2) ·1800]
= (n1+n2+…+nF -2F) ·1800
=(2E-2F) ·1800 = (E-F) ·3600 (1)
另一方面,在拉开图中利用顶点求内角总和。
设 剪去的一个面为n边形,其内角和为(n-2)·1800,则所有V个顶点中,有n个
顶点在边上,V -n个顶点在中间。中间V- n个顶点处的内角和为(V-n)·3600,边
上的n个顶点处的内角和(n-2)·1800。
所以,多面体各面的内角总和:
∑α = (V-n)·3600+(n-2)·1800+(n-2)·1800
=(V-2)·3600. (2)
由(1)(2)得: (E-F) ·3600 =(V-2)·3600
所以 V+F-E=2.
(1)分式:
a^r(a-b)(a-c)+b^r(b-c)(b-a)+c^r(c-a)(c-b)
当r=0,1时式子的值为0
当r=2时值为1
当r=3时值为a+b+c


(2)复数
由e^iθ=cosθ+isinθ,得到:
sinθ=(e^iθ-e^-iθ)2i
cosθ=(e^iθ+e^-iθ)2

(3)三角形
设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为内切圆半径,d为外心到内心的距离,则:
d^2=R^2-2Rr

(4)多面体
设v为顶点数,e为棱数,f是面数,则
v-e+f=2-2p
p为欧拉示性数,例如
p=0 的多面体叫第零类多面体
p=1 的多面体叫第一类多面体

(5) 多边形
设一个二维几何图形的顶点数为V,划分区域数为Ar,一笔画笔数为B,则有:
V+Ar-B=1
(如:矩形加上两条对角线所组成的图形,V=5,Ar=4,B=8)

(6). 欧拉定理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它的外心Circumcenter 、重心Gravity、九点圆圆心
Nine-point- center、垂心Orthocenter共线。




任意阶幻方构造方法
幻方,亦称纵横图。台湾称为魔术方阵。将自然数1,2,3,…… n*n排列
成一个n*n方阵,使得每行、每列以及两对角线上的各个数之和都相等,等于
n2 *(n*n+1),这样的方阵称为幻方。
例如:把1,2,3,4,5,6,7,8,9填入3 *3的格子,使得:每行、每列、
两条对角线的和是15。
8
3
4
1
5
9
6
7
2


n是它的阶数,比如上面的幻方是3阶。n2*(n*n+1)为幻方的变幻常数。
数学上已经证明,对 于n>2,n阶幻方都存在。
目前填写幻方的方法,是把幻方分成了三类,每类又有各种各样的填 写方法。


这里对于这三类幻方,仅举出一种方便手工填写的方法。

1、奇数阶幻方
n为奇数 (n=3,5,7,9,11……) (n=2*k+1,k=1,2,3,4,5……)

奇数阶幻方最经典的填法是罗伯特法(也有人称之为楼梯法)。填写方法是这
样:
把1(或最小的数)放在第一行正中; 按以下规律排列剩下的n*n-1个数:
(1)、每一个数放在前一个数的右上一格;
(2)、如果这个数所要放的格已经超出了顶行那么就把它放在底行,仍然要
放在右一列;
(3)、如果这个数所要放的格已经超出了最右列那么就把它放在最左列,仍
然要放在上一行;
(4)、如果这个数所要放的格已经超出了顶行且超出了最右列,那么就把它
放在前一个数 的下一行同一列的格内;
(5)、如果这个数所要放的格已经有数填入,处理方法同(4)。
这种写法总是先向“右上”的方向,象是在爬楼梯。

2、双偶阶幻方
n为偶数,且能被4整除 (n=4,8,12,16,20……) (n=4k,k=1,2,3,
4,5……)

先说明一个定义:
互补:如果两个数字的和,等于幻方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和,即 n*n+1,称为
互补。

先看看4阶幻方的填法:将数字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顺序填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这个方阵的对角线,已经用蓝色标出。将对角线上的数字,换成与它互补的
数字。
这里,n*n+1 = 4*4+1 = 17;
把1换成17-1 = 16;把6换成17-6 = 11;把11换成17-11 = 6……换完
后就是一个四阶幻方。

对于n=4k阶幻方,我们先把数字按顺序填写。写好后,按4*4把它划分成
k*k个方阵。因为n是4的倍数,一定能用4*4的小方阵分割。然后把每个小方
阵的对角线,象制作 4阶幻方的方法一样,对角线上的数字换成互补的数字,就


构成幻方。

下面是8阶幻方的作法:
(1) 先把数字按顺序填。然后,按4*4把它分割成2*2个小方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2) 每个小方阵对角线上的数字,换成和它互补的数。
64 2 3 61 60 6 7 57
9 55 54 12 13 51 50 16
17 47 46 20 21 43 42 24
40 26 27 37 36 30 31 33
32 34 35 29 28 38 39 25
41 23 22 44 45 19 18 48
49 15 14 52 53 11 10 56
8 58 59 5 4 62 63 1


3、单偶阶幻方
n为偶数,且不能被4整除 (n=6,10,14,18,22……) (n=4k+2,k=1,2,
3,4,5……)

这是三种里面最复杂的幻方。

以n=10为例。这时,k=2
(1) 把方阵分为A,B,C,D四个象限,这样每一个象限肯定是奇数阶。用
楼梯法, 依次在A象限,D象限,B象限,C象限按奇数阶幻方的填法填数。












A



















B

























C



















D












17 24 1 8 15 67 74 51 58 65
23 5 7 14 16 73 55 57 64 66
4 6 13 20 22 54 56 63 70 72
10 12 19 21 3 60 62 69 71 53
11 18 25 2 9 61 68 75 52 59
92 99 76 83 90 42 49 26 33 40
98 80 82 89 91 48 30 32 39 41
79 81 88 95 97 29 31 38 45 47
85 87 94 96 78 35 37 44 46 28
86 93 100 77 84 36 43 50 27 34

(2) 在A象限的中间行、中间格开始,按自左向右的方向,标出k格。A象
限的其它行则标出最左边的k格。

17 24 1 8 15 67 74 51 58 65
23 5 7 14 16 73 55 57 64 66
4 6 13 20 22 54 56 63 70 72
10 12 19 21 3 60 62 69 71 53
11 18 25 2 9 61 68 75 52 59
92 99 76 83 90 42 49 26 33 40
98 80 82 89 91 48 30 32 39 41
79 81 88 95 97 29 31 38 45 47
85 87 94 96 78 35 37 44 46 28
86 93 100 77 84 36 43 50 27 34

(3) 将这些格,和C象限相对位置上的数,互换位置。
92 99 1 8 15 67 74 51 58 65
98 80 7 14 16 73 55 57 64 66
4 6 88 95 22 54 56 63 70 72


85 87 19 21 3 60 62 69 71 53
86 93 25 2 9 61 68 75 52 59
17 24 76 83 90 42 49 26 33 40
23 5 82 89 91 48 30 32 39 41
79 81 13 20 97 29 31 38 45 47
10 12 94 96 78 35 37 44 46 28
11 18 100 77 84 36 43 50 27 34

(4) 在B象限任一行的中间格,自右向左,标出k-1列 。(注:6阶幻方由
于k-1=0,所以不用再作B、D象限的数据交换)

92 99 1 8 15 67 74 51 58 65
98 80 7 14 16 73 55 57 64 66
4 6 88 95 22 54 56 63 70 72
85 87 19 21 3 60 62 69 71 53
86 93 25 2 9 61 68 75 52 59
17 24 76 83 90 42 49 26 33 40
23 5 82 89 91 48 30 32 39 41
79 81 13 20 97 29 31 38 45 47
10 12 94 96 78 35 37 44 46 28
11 18 100 77 84 36 43 50 27 34

(5) 将B象限标出的这些数,和D象限相对位置上的数进行交换,就形成幻
方。
92 99 1 8 15 67 74 26 58 65
98 80 7 14 16 73 55 32 64 66
4 6 88 95 22 54 56 38 70 72
85 87 19 21 3 60 62 44 71 53
86 93 25 2 9 61 68 50 52 59
17 24 76 83 90 42 49 51 33 40
23 5 82 89 91 48 30 57 39 41
79 81 13 20 97 29 31 63 45 47
10 12 94 96 78 35 37 69 46 28
11 18 100 77 84 36 43 75 27 34




帕普斯定理

考虑一个智力测验问题:有9棵树,要栽成9行,使得每行恰好有3棵树,怎样栽法?
< br>在图1中,可以找到上述“九树九行”问题的解法。图中有9个点A、B、C、D、E、F、X、
Y、Z。容易看出,它们分布在9条直线上,每条直线上恰好包含其中的3个点。

图1中的直线,有些画成粗实线,有些画成细实线,还有一条画成虚线,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图l的本意不是为了口答智力测验问题,而是为了介绍帕普斯定理。

帕普斯定理可以叙述成下面的形式:

如图1,设六边形ABCDEF的顶点交替 分布在两条直线a和b上,那么它的三双对边所在
直线的交点X、Y、Z在一直线上。
< br>从图中可以看到,三点A、C、E在直线a上,三点B、D、F在直线b上。顺次连结线段
AB、 BC、CD、DE、EF、FA,得到一条封闭折线ABCDEF,封闭折线就是一般意义下的多
边形。

看六边形的名称ABCDEF,就能知道它的哪两条边是对边。例如,在六边形名称ABCD EF
中,字母B和C相邻,说明BC是它的一条边;从B往后隔两个字母是E,C往后隔两个
字 母是F,EF就是BC的对边。

利用“六边形”和“对边”这两个简单术语,就能概括图 l中9个点和9条直线之间的复杂


关系。可见帕普斯定理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定理。如何来 证明它?

答案
帕普斯定理 答案



帕普斯定理可以利用梅涅劳斯定理来证明。
如图2,考虑由三条直线BC、DE和FA围成 的三角形MNP(其中P是直线BC与DE的交点,N是DE与FA的
交点,M是FA与BC的交点)。
从截线AXB得 ;
从截线CZD得 ;
从截线EYF得 ;
从截线AEC得 ;
从截线DBF得。
在以上五式中,将前三式相乘,然后将后两式代入,约简得


从最后得到的等式,利用梅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知道三点X、Y、Z在一直线上。
帕普斯(Pappus,约公元前300年左右)是古希腊的数学家。帕普斯定理中,三双对边交点X、 Y、Z所在的
直线,叫做帕普斯线。

公务员照片-物业年终总结


科普知识资料-英语3级作文


陆军装甲兵学院-黔西南州教育局


补偿协议-圣诞活动


贵州财经大学分数线-一句话冷笑话


小数点的移动-北京语言大学分数线


护士资格证准考证打印-关系网站


黄河的成语-简历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