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
射阳县高级中学-教师节是哪天
分数乘法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分数乘法。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这一环节
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
目标,教学重难点。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分数乘法》是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
十一册第 一章第 一节内容。本节课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
础上
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本章分三个层次进行
教学,第一
个层次学习分数乘整数,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第二个层次学习
分数乘分数。第三个层次学习混合运
算,分数乘整数又是后两者的重要基础。
2.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数学思
考目标:学生通过体验,能够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学生的
抽象概括能力有所提高。
(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
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
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
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
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
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现状,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
难点,这
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综合、
抽象和概括,进而总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由直观到
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模式
,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交流,实现学习者自觉、
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启发,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我准备的教具是:多媒体设备
我准备的学具是:一张圆形的操作卡,目的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知识 的形成
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两组计算: 8+8+8= 11+11+11=
123111
777555
提问:怎样算简便?整数乘法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热身,试想唤醒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加法计算
的认知,调动学生的知
识储备,为后面的例题教学作好相应的准备。
(二)导入新知
2
(1)创设情境: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个。
9
(2)出示ppt,帮助同学理解题意。
2
(3)提问:每人吃个,你能在图中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
9
(4)出示问题:三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呢? 大家能不能在操作卡中涂色表示出
了呢?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把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是新课
标和本教材的特点。其
次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提出如何解决这个这个问题,在
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与交流。基础好的同学会
提出加法和乘法两种解决方法。
如果学生只列出加法算式,可以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的特点,3个加数有
什么特
点(3个加数相同),提示3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怎么列式?引导出乘法算式。
2<
br>最后在分数加法的计算熟练掌握的基础下,重点讨论3×如何计算,引导
9
学生联系乘法
的意义,通过加法计算的方法找到乘法计算的方法。在探讨计算方
法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
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几个相同
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积做分子,
分母不变。因此
2222232
3×就是三个相加,就是,等于,让学生明白分数乘整数
的算
9999
理。
学生自己做题时肯定会出现“先计算再约分”和“先约分再计算
”两种方
法。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比较这个算式的两种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
什么相
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种方法是先计算,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再约成最简分数
;第二种
方法是先约分,再算出结果。说明: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
数的,
要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先约分再计算”的计算方法,参与计算的数字比
原来变小了,这样就便于计算,
因此提倡同学们采用这种“先约分再计算”的方
法。请同学们注意约分的书写格式:在约分时,约得的数
要与原数上下对齐。
(三)强化新知
3
(1)一袋面包重,三袋共重多少?
10
9
出示ppt结果是之后再强调一遍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10
设计意图:总结结论,强化
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
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
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
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1
1
(2)提出问题:一桶水有12L,3桶共多少升?桶是多少升?
4
桶是多少升?
2
设计意图: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
申,使
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的效果
。
(四)分层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巩固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
练一练第一题
2.巩固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以及如何正确约分的处理。
练一练第二题和第六题
3.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八题和第九题。
上课没有完成的留做作业。
四 板书设计
分数与整数相乘
29+29+29=3×29=13
意义:表示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
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作分子。
注意:分子、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内容:《一个数乘分数
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本课学习内容十分抽象,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难
点。本节课的教学是在
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乘整数
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要理解一
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计
算方法并理解算理,本课学习也是后继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解答相应实际
问题的重要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br>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和难点都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大量的
动手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是
突破本课重点和难点的关键所
在。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操作
的
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
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与中低
年级的学生相比,他
们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面能力更强。想象的有意性迅
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
分日益增多。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结合本课知识内容抽
象的特
点,我采取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折一折、画
一画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
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基
于以上认识,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
问题
的方法,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数乘
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培养学
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2)数形结合法: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非常抽象,学生要
想真正理解和掌
握,是有一定困难的。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
起
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
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学
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充分发掘
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五年
级的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
节课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
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改变学生的学
习方式,体现
新课改精神。
预计学生在对分数乘分数意义理解上会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相混淆
,因此
在教学时要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区分二者的异同,达到
真正理解算
理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在学校举行的“小手艺展示”活动中,王芳同学获得了“编织能手”
的称
号。她每小时能织14米长的围巾,根据这一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2小时织多少米?
(2)12小时织多少米?
(3)34小时织多少米?
„„
在此环节中创设的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
算,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
的需要。由于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感兴
趣,对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特别亲切,而学
生的学习活动是从问
题与兴趣开始的。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此环节要解决三个知识点。
(一)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
紧接着问要求2小时、12小时、34小时织多
少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再让
学生试着在纸条上分
别表示出14×2、14×12、14×34的意思,提示可以用涂一涂或折一折的
方法。
此处要舍得放时间让学生操作交流,达到说清三个算式分别表示的意思。
最后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当倍数大于1时,通常说是几倍,当倍数小于1时,
不够一倍,通常说是几分之几
。”进而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
数,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此环节中,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了三次操作,第一次表示出一个数的几
倍是多少,第二次要表示一个数
的几分之一,第三次要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样有层层深入的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对知识进
行体会、发现、探索、
合作、交流,从而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二)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观察14×12的结果,组织
学生交流:“整个图
形一共只有5份,这一份怎么能用18表示呢?”使学生直观地发现“分母的
积等于总份数,分子的积等于取出的份数”,使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到直观
的验证。
然后
再组织学生观察14×14,看看能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这时再启发
学生思考: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
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就
会猜想出算法:两个分数相乘,积的分子是两
个因数分子相乘的积,分母是两
个因数的分母相乘的积。
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呢?这时再组织
学生进行14×23的计算和实践操
作,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此时要注意强调:
在进行分
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当学生学习了“14×12”的计算后,
教师让学生猜测分数乘分数的新情
况,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猜想“14×23”将怎样计算。学生
终于得出
“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
仅掌握计
算法则,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王芳81
5小时织了多少米?怎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回答
后再提问:怎样计算一个数乘分数?
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一个数乘分数,把分子相
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
乘的积作分母。这样设计,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
概括能力。
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练习的设计以趣味性和层次性为原则,分别安排了“基础性练习”“拓展
性练习”和“趣味性练
习”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基础性练习:做课本自主练习的第一题,该题是借助直观图来理解
分数
乘分数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观察图后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分析重叠部分表
示的分数,帮
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2、趣味性练习:做课本自主练习第三题,目的是巩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
法。
3、
拓展性练习:做课本自主练习第四题、第五题,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还进一步巩固了分数乘法在
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课堂小结: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
结合板书的
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并通过自评或他评,培
养学生
的自我反思意识。
我的说课结束了,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14页例1,练习
四的第
1—5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的一步应用题是在学生刚学习分数乘法和计算法则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
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
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而且很多
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
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
学生能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
题的数量关系。
(2)能够正确地列式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思路、依据和
方法。其中分析数量,找准单位“1”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关键。
二、说学法和教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应用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2、学会用线段图表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题意的方法。
3、运用自学、尝试的方法,掌握解答这种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分数应用题和一般应
用题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它具有一般应用题的共
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根据本节课
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
br>1、引导迁移法:从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入手,复习一个数乘
以分数的意
义,引导知识迁移。
2、以尝试教学为主,结合谈话法、讲解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尝
试、
探究解答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3、练习法。在课堂上进行层次的练习并及时反馈矫正,使学生会比较熟练地解答这种
应用题。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步骤来进行。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我出示一组口答题,要求学生说出每题把谁看作单位“1”,并口答算式和结果。
1
是多少?
5
3
2、6的是多少?
4
23
3、
3
的是多少?
35
1、20的
这组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是分数乘法意义的简单应用。结合
本题让学生回忆
一下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就为学生学习新知起了搭桥铺路、分解难点
的作用。
紧接着,
我用谈话法揭示课题: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这节课我们就要运
用这些知识来解答“求一个
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这样就很自然地从旧知识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探究新知识
例题的教学是
整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
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一环节
的教学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
1、出示尝试题:六年级有学生44人,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小组的占全
班学生的
加数学奥林匹克小组的有多少人?
这道题与课本中的例1类型相同,结构相似,便于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去解答尝试题。出
示尝试题后,我鼓励学生:我看同学们个个都很聪明,像这样的题目
,不要老师教,大家自
己看看课本,也会解答。
2、自学课本。
出示尝试题后,学
生产生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这时引导学生阅读课
本的例1。我用幻灯出示三个问题指
导学生学习。
(1)题中的分率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谁是单位“1”的量?
(3)用什么方法解答?根据什么列式?
2
,参
11
著名教育家陶知行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因为本
节课的内容难度
不大,学生有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尝试中学
习。
3、尝试练习。
让全班同学动手尝试,指名三位同学板演。我注意巡视,了解学生尝试解答的
情况,及
时指导学困生。
4、讲解订正。
讲解订正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不但会解答这
种应用题,而且还懂得解答这种应用题的解题
思路、依据和方法。突出分析数量关系这一教学重点,突破
找准单位“1”这个难点。
我先引导学生说出怎样用线段图标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接着问:
(1)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小组的占谁的
(2)谁把谁看作单位“1”?
(3)要求44的
2
?
11
2
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什么列式?
11
回答上述问
题后,我请几位同学完整四叙述解答这道题想的过程: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小
组的占谁的
22,就是把全班学生人数44人看作单位“1”。要求44的是多少,根据一
1111
个数乘
以分数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
5、教师总结: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关键是弄清把哪个数量
看作
单位“1”,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列式计算。这样的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
确解题的思路、依
据和方法。
(三)进行练习,巩固新知
新授后的课堂练习是及时巩固新知,并把知识转化为
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反馈,
教师及时矫正,就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课堂练习的题目如下
:
1、一只鸭重3
32
千克,一只鸡的重量是鸭的,这只鸡重多少千克?
53
(这道题的练习目的在于巩固涉及两个数量的求等于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的另一个数
量是多
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修路队计划修路4
43
千米,已经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54
(这道题的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只涉及一个数量,求它的部分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
法。)
3、六年级参加美术小组的有24人。
(1)数学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2倍,数学小组有多少人?
(2)合唱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
3
倍,合唱小组有多少人?
4
(3)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1
1
倍,体育小组有多少人?
6
(这道题的练习目的在于沟通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
分之几是多少之间
的联系,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规律性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总结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解答求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依据和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再次反馈,在头脑中形成良好
的认识
结构。
作业:练习四的第2、3题。
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应用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学生
初步
掌握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以及前阶段学习的简易方程为基础,教材
引导学生通过想数
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种题型的题目用方程来解,思路较简单,有
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为
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会列方程
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要求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应用
题。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学会设1倍为X,
另一个数为几X。
能力目标: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
能力。并
初步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方程的解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说教学、学法
1、 创设生活情境,把问题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
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
可以在现实生活
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从中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处处皆生活的思想。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后运用到生活中。
2、迁移原知,为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新课程理念表明:数学教学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通过对
重要的
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
实现,学生
的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融化与转化,并主动
建构的过程。本
课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3都具有
迁移的作用,学生已
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利用这一原理可直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
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
3、重视指导,为新知建构提供条件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
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
之以
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后抽象概括出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
这类题目
的结构,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正如皮亚杰的
认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
进行同化与顺应的
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
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
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
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
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这也是我这
堂课很失败的一个地方,没有能
够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一定要作好及时的小结。
三、 说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旧知,建构与新知的联系
图及抽象的文字让学生
通过谁是一份数,谁是几份数感性的认识了设谁为X,那么另一
个就是几X,那么他们的和是几X,差又
是几X。
第二阶段是通过情境的创设
由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的形
式展开。教学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
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了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后分析、归
纳、概括的方法。主要强调:
一是设谁为X?也就是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二是找等量关系,即列方
程的依据。然后
列方程解答,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解题是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渗透学习目的性教学。
然
后一个环节是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
下
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
是后患无穷的。
第三阶段是改编例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在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生
对例
1的理解,对例1的升华,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让学生先找找
数量关系,然后根
据数量关系解题。
第四阶段是巩固练习,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理清解题方
法。在
这中间安排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
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
材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
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
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
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
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
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
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
意识,体验到解
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
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
蒙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4、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
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中
得到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
生自由地、充
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
的时空。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
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
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
程当中,从个体
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
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六个环节进行数学
活动,分别是:复习铺垫,引出
新知;质疑猜想,展开验证;实践新知,应用提高;加强对比,沟通联系
;巧设
练习,巩固提高;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知识的获取靠积
累,根据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遗忘规
律,在教学新课前,我设计了整数和小数的简便计算练习,对已学知识
进行巩固、
温习,架起与新知识间的桥梁,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二)质疑猜想,展开验证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
小数乘法,不知道能不能推广到分数乘法?引出课
题。我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
的求知欲望。接着出示3
道例题,让同桌合作验证,从而得出左右结果相同。师进一步质疑:通过一道算
式就能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吗?进而组织学生进一步进
行验证。为了引导
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四人小组合
作活动:用任选几个分数,
根据运算定律,看看整数运算定律到底能不能推广到
分数乘法中。学生经过交流,可能会这样汇报:
1、乘法交换律:„„2、乘法
结合律:„„这说明乘法结合律同样适用于分数乘法。
3、乘法分配律:„„ 所
以这说明乘法分配律适用于分数乘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
设
了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
过程真正成为
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汇报完毕后,我领着
学生进行小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
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乘法运算定律,
同样也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
(三)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实践
自己探究出的新知。因此我出示例7后,要求学生运
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此我不作任何
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完成计算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着重讨论: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这样算,
避免
了什么麻烦?最后我再组织全班反馈,指定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汇报。
(四)加强
对比,沟通联系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我引导学生
观察对比例7和复习的第2题,说说各自
的看法。同学们经过比较,发表了自己
的观点,我根据他们的回答,归纳了这三组题的异同点:相同点—
—都应用了乘
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了;不同点——整数、小数中,一般是将乘积为整十、
整
百、整千„„的数,先乘起来,分数中,一般是将能直接约分的数先乘起来。
(五)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创新意识
的阶段。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
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
的教育观念。我设计了多
种层次的练习,包括能力提高(一)、能力提高(二)思考题三个部分。
1、能
力提高(一) 2、能力提高(二) 3、思考题 (六)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让学
生
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有何收获,以及自己、同学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
形成完整认识,并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受到与他人
合作共事的自我教育。
四、需要改进之处
①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的情境导入一环节中,学生除了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另外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
题没有多大的联系,
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
并加以合理的评价。
②课前
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
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
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
好一堂课的关键。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
在教育教学上,在落实新课改精神
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让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
堂。
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课标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第一学段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北等八个方向,
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
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初步认识了在平面上通过第几行、
第几列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是第二
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里“图形与位置”的
知识,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新发展阶段。教材在编排上结合生
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
重要性;教材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
br>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景找准观测点,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
位置的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
度。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准
观测点,根据方
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难点是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描述。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
力、动手操作能力和
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准备课件、中国地图、
练习图表;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
三、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激发兴趣
课始,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
填充八个方位图,并用量角器测量出东和东北等方
向的夹角的度数。这样的开课既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
方位知识、量角的操作方法;又引发
学生思考“认方向”、“量角”和今天的新课有什么联系呢?从而激
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
趣。本课的知识与方向、角度有密切联系,我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有效
复习,
便于学生在尝试新知和练习中能有的放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探究交流,确定位置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
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
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
其一般模式为:情境
-问题-探索- 交流-
结论。围绕这根主线,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活动。
1、观察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自然,感受空间的魅力。接着简
单介绍定向运动知识
。随后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参赛选手,进入模拟的空间中,观察“公园
定向运动图”,交流发现比赛关键
是找到各检查点的位置。于是从情景中提出“1号检查点
在什么位置”呢?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
题,很自然的进入今天的主题——确定位置。
2、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
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我采用让学生说、议、
练、想四步完成新知的探究与归纳。 <
br>(1)说一说:让学生说说以哪点为观测点?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学生根据已有经
验会说是以
起点为观测点;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我都予以肯定。接着请学生
仔细观察思考:有什么办
法知道1号点的准确方向?
(2)议一议:根据刚才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
动。学生汇
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
br>演示300、600;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
在
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
(3)练一练:还可以怎样说
南偏东700
()东偏北500 ()西偏南20°()北偏西80°()
(4)想一想:离起点东偏北30°的方
向上有山、建筑物等,怎样才能精确的找到1
号点位置呢?学生各抒己见,发现要知道距离。课件配合演
示起点到1号点是1千米。最后
学生说出1号点的确切位置。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
br>通过多种形式练习,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体会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设定了4个活动。
活动一:知识城堡
首先完成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学生先观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经
过交流,重
点分析给定的400米线段的意义,得出每个小段表示的距离,知道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
离。接着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同组学生互相检查。教师对完成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接着完
成教科书第20页第2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左下角出现了注有数量的
线段,面对新的知识,教
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统一认识,最后完成练习。【在这个环节,
当学生遇到复杂的知识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
其应用价值,以便今后能运用数学知
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二:生活乐园
课件呈现我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分布图。
教师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及沈阳、上海
等6个协办城市成功举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练习时,引导
学生按找北京,估沈阳,量度
数的步骤进行。课件配合演示,规范学生的绘图方法。学生深入理解
“对任意角度方向的
准确描述”这一难点,同时他们充分感受到位置就在身边,所有的物体都有位置。
活动三:“海上空间”
1、护卫舰在雷达站北偏东600的方向上,距离是 6千米。
2、驱逐舰在雷达站北偏西200的方向上,距离是5千米。
3、巡洋舰在雷达站南偏西450的方向上,距离是4千米。
4、潜水艇在雷达站东偏南3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课尾,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再次对本节课知识进
行系统的整理,并
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最后布置课外题
目“请你画一画:站在电视塔,
看见西偏南450的方向上有文化广场,东偏南300的方向有
体育场,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0的
方向上,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0的方向上。”这
个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第二课时“绘制物
体的位置”打下基础,达到温故知新,培
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方向 距离
倒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乘法计算的后继内容,同时
又是学习
分数除法的先备条件,是属于承上启下的知识类型,主要包含两部分的知识:一是
倒数的意义,二是求一
个数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
实际,我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迁移类推、触
类旁通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渗透“万事万物既相互联
系又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根据上述观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倒数的意义以及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让学生想学、要
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根据小学生从具体的形
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实际,使抽象的内容
直观化,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
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为此我把本节
课的教法归纳为四个字:激、导、放、探
。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教学过
程中,
我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发现乘法算式的特点到从特点出发认识倒数的意
义,再从倒数的意义到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
规律,真正
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
培养了技能。
四、教学程序:
1、课前谈话,渗透“互为”。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
二字作文章,在谈话中让学生理解“互为”应该是
双方面的,例如“老师和大家互相成为好朋友”的意思
,可以理解成“老师是你的朋友”,
或者“你是老师的朋友”,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
,帮助学生理解“互为”
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
上课铃声响起,为感谢
同学们已经把老师当作了朋友,花1分钟时间表演一个变汉字
的小魔术,让学生理解感受“倒”的意思,
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吞”“杏”,问:这是什么结构的字?交换上下两部分,观察是什么字?还有这
样
的词语,现实,牛奶.字的顺序颠倒了,词语的意思也变了.
真奇妙,把一个字的
上下部分交换就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我们认识的字,其
实,在数学里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有趣的关系.
2、巧设比赛,激趣揭题。
首先设计一个“比一比”的环节,引出
女生算的乘法算式更简单,乘积全部等于1,让
学生仔细观察两个数的特点,尝试给这样的两个数起一个
名字,在此基础上小结归纳出倒数
的意义,板书揭题。然后抓住关键字“乘积是1”“互为”展开辨析纠
错,最后质疑“为什
么八分之九孤零零地站在哪里呀?”学生回答后再激趣:“你能帮它找到倒数吗?”
从而进
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观察思考,探究发现。
这一环节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先让学生根据“乘积是1”这一
倒数的意义来求一个数的倒数,然后引导学生
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细心体会两个数分子与分
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应用
这种方法实践检验,着重引导学
生思考“整数、带分数的倒数怎么求?”“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在这一系列的学习
活动后,小结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4、闯关练习,小结深化。
该环节以“闯一闯”的形式设计三关练习,紧紧抓住本课重难点,
让学生深刻理解所
学知识,形成技能:
第一关:填补空白
该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求倒数的方法,明确两个数互为倒数,它们的乘积等于1。
第二关:公正裁判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同时穿插“怎样求小数的倒数”这一教学内容,
让学生用
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
第三关:马小虎的日记
该练习的设
计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培养,既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情况,
同时又是一个课堂小结,可谓一
石二鸟。
《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
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与例
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
,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
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
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
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
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
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
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
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
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与„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
,感悟算理,同
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教学的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
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
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
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
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
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
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
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
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
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
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
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
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
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
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
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
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涂一涂,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
÷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
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
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
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
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
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
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 ÷3。此时学生发现
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
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
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
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 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
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
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倒数为基础的。分数除以整数的
计算方法与倒数紧密联
系,因此,在引入新课之前,带领学生系统深入地复习倒数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
的。
(二)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
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
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
上色的这
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 里有
4个
,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 ,是 。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 ÷2=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 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
猜想分数
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
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
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
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设计意图】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
的验证可
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
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
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 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 ÷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
的。矛
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
具有普遍性。我引
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
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
÷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
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苏霍
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
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
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
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
,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
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
学生的发展需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 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得到的算
式是 ÷3= 。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 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 的
,
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 × = 。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
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
这个整数的
倒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
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
是学生自己发
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
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五)再次验证,分层练习
多媒体出示:
1、 35÷3 =
34÷4= 411 ÷5= 89 ÷6= 67÷8= 415÷12=
2、 ( )×9= 13 8×( )=
5×( )= 43
( )×5= 12 (
)×2= 45 4×( )= 14
3、找规律填数: 89,49
,( ),19 ,118 ,( )。
【设计意图】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
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
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
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
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
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
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
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
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
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
知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
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
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
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
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
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
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
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
定怎样
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
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
发展学生思
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
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
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
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
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
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
用题。掌握
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
欲望,使探索
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
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的目
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
的
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
组合作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
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
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
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
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怎样用
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
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
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
先放手让学生
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 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这样
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
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
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
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
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
自如。我如此设
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
能
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2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
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
目标。在此环节我
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2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
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
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 课堂作业 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十第4、5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
,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
体现了“诱思探究”对
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
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
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
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
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六、说板书设计(略)
工程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工程问题
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
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
相同,仍然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
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
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
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由于解题中遇
到的不是具体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
到抽象,不易理解。
教学重点是: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难点是:如何分析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
系。关键是:正确分析题目中哪个量是工作总
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二、说教法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
知规律,这节课
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并运用电化
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
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
为了更好地学。因此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入以渔”。根据
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
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
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
本课教学
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复习铺垫。
由于用分数解工程问题与整数解工程问题的
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
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
时要把总量作为单位“1”,
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所以我先让学生口答
:(1)如果这
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还剩(
)。(2)
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巩固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是学习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加深对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出示:三毛小学要修200米的塑胶跑道,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8天,两队合
修要几
天可以完成?
引导学习读题,明确已知、未知条件及怎样列式。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后引导学生说出<
br>这个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根据是什么,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探究用分数解工程问题。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出示改变题目(即把上题中的“2
00米”去掉)。启发学生想:
没有这个条件,这道题能不能解答?引导学生想:可以把这条跑道看作单
位“1”,那么甲
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乙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这几?两队合修,每天可修
这条
跑道的几分之几?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怎样求?根据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联系学过的
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逐一解决每个问题,也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第三步,比较分数解和整数解工程问题,加深印象。
比较上下两道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
法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都
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只是在后一种解法中没有
给出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只给
出“一段公路”,“一项工程”,“一件工作”,“修一条路”等,解答
时把工作总量看作
单位“1”,用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在设
计练习时尽量地做
到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有坡度,难易适中。
《比的意义》说课稿
教材简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
及除法的关系。比
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
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
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
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
br>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
理解比的意
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
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
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的认知基础。
比的意义是由
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
会求比值。
2.使
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
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
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体会数学知识之
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
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经验储备,让学生感
受“数学生活化”
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初
步学
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
维能力。通过巩固提高及课外延伸,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2.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鉴于此
,教
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
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课堂的主体环节中,我准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要
学习方式,使
他们在指导下获得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实物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
应用,从而
引入比,揭示课题——比的意义。
(二)创设情境。
1.情境一:神七发射直播录象。
当神州七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41
千米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
一周,大约运行42000千米。
提问学生:怎
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学生回答出求速
度用路程÷时间表示,得出算式
42000÷90。 教师讲解:用除法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
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表示形式——
比。比如路程÷时间,也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2000比90。
2.情境二:神七宇航员太空漫步。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太空漫步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在飞船
外向人们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旗。国旗的长是30cm,宽是20cm。
提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并口头解答。
教师讲解:像刚才
你们提到的“长是宽的几倍”,用30÷20,我们也可以说成长和宽
的比是30比20;“宽是长的几
分之几?”用20÷30,我们就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0比
30。
3.情境三:盐水配制。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配制溶剂。比如盐水的配制,其实,盐水的配制就用到了比
的知识。
比如:在1000克的盐水中,盐有10克,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得出算式10÷1000
后,要求学生用比的形式表示出盐和盐水的比是10比1000。
(三)学生探究。
本节
课通过对以上3个问题的解决,得到了3个除法算式。让学生仔细观察、相互讨论
后,得到这三个算式的
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是两数相除。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特征归纳概
括出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
两个数的比。
设计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
数量
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从而建构比的意义这一概念。
(四)深入了解。
1.比的
各部分名称。老师结合15︰10=15÷10=32向学生介绍比号、前项、后项和比
值。
2.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区别。
结合例题15÷10=15︰10=32,并通过填写
表格,让学生着重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
的关系。
课件出示表格:
比
除法
分数
联 系
前项
被除数
分子
比号
除号
分数线
后项
除数
分母
比值
商
分数值
区别
一种关系
一种运算
一个数
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比和除法、分数之
间的关系,并理解:
与分数中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一样,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得到:a︰b=a÷b
=ab(b≠0)。
(五)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在学生自我建构基础上的
巩固,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所进行的自我解读,更是
对前面各个教学环节实施效果的检测。因此我设计了以
下练习:
第1题:填空。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了6本,共花了1.8
元。小亮买了8本,共
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
比是( ):( ),比值是( )。
这是一道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
比并求比值的填空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
解比的意义。
第2题:判断。
(1)小强的身高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
173。
( )
(2)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
设计这一道题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沟
通比和除法、分
数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题:小刚做了一项这样的调查:
一列特快火车5小时可行800千米; 一辆汽车8小时可行640千米。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量之间的比。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看
学生是否能灵活地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打
下基础。
第4题:课外阅读。通过向学生介绍黄金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的能力。
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
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根据这一理念,我准备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朋
友式的平
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
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
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其实
就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
认知经验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在认知经验中,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
意义与基本性质、分
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
法,会
解答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且理解了比的意义。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学生只要进行知识的
迁移、类比就可以自主探究出比的基本性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
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
也为以后
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二、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对本段教材的教学作出以下两点处理:
1、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
原教材联系比和除法、分数关系,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
有什么样的规律?
然后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我认为这样的编排是一种纯数理之间的推理,是符号之间的运
算,
欠缺生活气息,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此,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
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不着痕迹地完成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
2、例1的教学 <
br>例题由两道题组成。第(1)题采用“神州五号”的题材。此素材有利于渗透情感价值
观的教育,
且蕴含了相似变换的数学思想,是非常好的编排。第(2)题给出的两个比,我
认为过于单调,且没能涵
盖比的各种呈现形式,为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我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
在学习第(1)题的基础上自主举例练习化简整数与分
数、分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小数、分数
与小数等各种比。
以上两点处理均基于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数学资源的多元化的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理念
进
行个性处理的,并以此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②能力目标:运用比
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尝试来化简并探讨出不同类型比的多种化
简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
新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
探究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策略
1、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
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
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
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
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
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
的努力有所感
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
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
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
“用”数学。
3、“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
br>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
力,让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会创造、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
创
造的课堂。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上课
开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果珍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
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
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果
珍,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三杯
果珍,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
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多媒体
课件演示:第一杯100毫升的水,10
克果珍;第二杯200毫升的水,20克果珍;第三杯400毫
升的水,40克果珍.同时我也以此
在讲台上做了这个实验,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
。
(设计意图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
决问
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
有兴趣,就会产生
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小明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
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
活经验数学化,同时又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
br>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问题,有的利用商不变性质,有的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师
生互动中说
出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我接着询问在
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
些关键词?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
什么?通过类比让学生想到比的基本性
质,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引出课题,
放飞
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
象与多角度思考。)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
质应
该是怎样的呢?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最后强调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哪些词语是很重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同时、相同、0除外”
这些关键
词。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
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
学生在这一过
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
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
(三)理解最简整数比
通过类比让学生明白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
整数比。
小组讨论怎么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然后达成共识:(1)是一个
比;(2)前
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3)前项与后项互质。
(设计意图
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先类比然后让学生讨论最
后对这个概念产生共识的方法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
来解读新概念。)
(四)教学例1
1、教学第(1)题
(1)出示例1的第(1)题。
(
2)让学生阅读例题,说说图片中的事件,并按要求列出两个比,然后尝试运用比的
基本性质把两个比化
成两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3)师生点评,小结。
(4)提出问题:两面旗的长、宽不一样,但化成最简单整数比后是一样的,你发现了
什么?
2、谈话:以上我们学习了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知识,但比的呈现形式有很多,
你能不能
自己举例出不同的比,并进行化简呢?
(1)要求: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每小组分别举出整数与分数
、分数与分数、整数与
小数、小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一个例,并在小组内完成探究练习。
(2)小组汇报探究成果。
(3)简单小结各种比的化简办法。
(这样的设计充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教学资源多元化,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
学习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应用与拓展
1、完成教材46页的“做一做”。
2、游戏:小蜗牛找家。
3、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5,比值不变。( )
(2)比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除以2。( )
(3):12化成最简整数比是3:48。( )
4、完成教材48页第6题。 <
br>(设计意图:层次性训练中,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个性。第1、2题是基础性
练习,让学
生巩固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第3题是判断题,设计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比的基本
性质的理解。第四题使用
讨论形式,通过全班的辩论,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的认识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
图形、
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进
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
究曲线图形
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
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
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
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
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
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
圆。
2、技能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
,培养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
作使学生感知并
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
重
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
征
,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
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
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
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
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
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
生用眼观察,
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
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
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
、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
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
观演示将演
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
br>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
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游乐场的一个情境
屏幕出示:五辆车,问:你最喜欢乘哪辆车?为什么喜欢乘这辆车?
学生讨论、交流 。(车
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
导入
: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且车轴都装在圆的中心,为什么要装在中心,不
装在中心,行吗?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来做车轮,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游乐场乘车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
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
自己最喜欢乘的车,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
社会性和时
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
br>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装车轴 。
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 学生介绍方法(多次折)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
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
么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
直径: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懂得:通过圆
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
的线段叫做直径。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 学生判断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小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d=2r或r=12d
现在假如要长途旅行,你要选择哪辆车?为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
动地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
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
。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
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
巩固练习
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
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r(米)
d(米)
判断题:
经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操作题
小明有一张没有标出圆心的圆
形纸片,你能帮他找到圆的圆形心吗?同时请你说说你是
怎样做的?
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
5、扩展题:用圆来设计许多漂亮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尾呼应,使
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
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
应用数学的信心。)
6、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0.24
0.86
1.42
1.04
《圆的周长》说课稿
今天我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
: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
学过程、说教学随想。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的周长》。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并初
步认
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也是后面
学习圆的面积以及
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
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
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
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
长可通过化
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
br>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
计算教
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
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
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4、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知
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
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公式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主
动
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方法。
5、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6、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发和学法:
(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多借助实物演示,并通过实际
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
(二)本节课主要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积极
参
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三)本节课
围绕教学重难点运用了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
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
情,培养愿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
程序: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主探索,建立模型;解释运用,
深化知识;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激发兴趣。2、认识圆的周长。3、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激发兴趣。“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广泛”,根据本节知识认识新概念抽象的特点,在引
入新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小熊和小狗赛跑激趣引入,揭示课题。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
形周长的含义,同时,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
教学内容。
2、认识圆的周长。让学生拿出圆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说一说圆周长指的是那部分?
通过
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心理学实验证明,“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理解
的标志是学生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这条曲线的长
就是圆的什么。通过这个问
题揭示圆周长概念。
3、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在揭示了圆周长概念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
量圆形物
品,并汇报结果,再说说自己测量的方法。线绕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这就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
师甩动系着绳的小球,形成一个圆
,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很明显用刚才的线绕
法、滚动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
产生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这就引起
了认知的冲突,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这部分分为四个环节:1、猜测。2、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
系。3、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
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4、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1、猜测。正方
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观察这些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
么有关呢?帮助学生掌握了“
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精神得到培
养。
2、探讨圆的
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
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我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
方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我
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
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通
过测量,汇报。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对
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
共同概括。从而得出,
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
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
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
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
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3、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
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板书。再介绍π的读
写法。最后结合画像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
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阔学生的认识
视野,增强学生探索数学的
兴趣。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
似值为3.14。
4、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引导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推导圆周长公式 C=πd
、C=2πr,通过思考、
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三)解释运用,深化知识。
这一程序我主要从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及解决课始问
题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促
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1.基础练习。基础练习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
题的能力。
2.综合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
。通过圆周长公式
的应用,使得学生内化了公式,掌握了新知,并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
活的
思想。
3.开放练习。通过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的亲身体验思维的乐趣,从而极大
地调动学生
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
4,回到课始,算正方形和圆的周长,首尾呼应。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小结中,不仅关注了本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的激励了学生
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随想
本节课设计以我校双主式五步教学法为导向,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切实
体会到数学
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按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理念,培养学生实践、动
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引出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
通知
识的内在联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深刻起来。
《圆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
容: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圆的面积计
算>>第一课时。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
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
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
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
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从学习直线图
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
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
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1、教学目标
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
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
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
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
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具体教学策略请看
教学过程部分)
1.知识
呈现生活化。以草坪中间的树上捆着一匹马在吃草为主线,让学生提出问题。让
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
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
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
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
订为“创
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 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
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
环节中,我首先通
过录像创设草坪中间的树上捆着一匹马在吃草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观察
, 理解圆面积的含义。并进一步提出“马最多能吃多少草呢”?从而引出课题:
圆的面积计算。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
求知欲望,为
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
明
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首尾呼应,
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
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
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
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
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
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
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
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
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
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
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
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
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
,再拉直,让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
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
碍
。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
,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
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
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
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
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
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
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
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
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
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三角形和
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
br>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
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
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
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
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
,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 我进入第五步:
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马最多
能吃多少草呢”?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 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
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
深刻性,并使学生
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附练习设计)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求下面各个圆的面积。(课件出示)
半径为3分米;直径为10米。周长为13厘米。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一张圆
桌的桌面直径是1.5米,油漆师傅要在圆桌面的边上贴一圈铝合金,并在正
面漆上油漆。请问,油漆师
傅要买多长的铝合金,油漆的面积有多大?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3、王大伯想用31.4米
长的铁丝在后院围一个菜园,要使面积大一些,该围成正方形
好还是圆形好呢?你能当回小参谋吗? <
br>4、城市广场中央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喷泉池,小琪很想知道这个喷泉池有多大,可他什
么工具也没
有,所以无法测量。他一边延喷泉外圈慢慢走着,一边想,走完一圈,终于想出
了一个好办法,算出了喷
泉池的面积。你知道小琪用了什么方法吗?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最后,在第四环节: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
《环形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环形的面积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
第四单元69页例2。
2、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环形,学会环形的制作方法,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
3、教学重点: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教学难点: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形成环形的空间观念。
5、教学方法:自辅尝试教学法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半径为6厘米和2厘米的两套圆纸片,剪刀、直尺、圆规、光
盘。
7、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半径为6厘米和10厘米的圆纸片,剪刀、直尺、圆规。
二、说教法
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
把抽象的教学概念直观化,让他们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环形的
形成过程,从而得出环形面
积的计算方法,我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
实践操作法。
三、说学法
让学生在剪一剪,议一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知环形的空观念。
学法有动手操作法
、观察发现法 、 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实践操作,引入新知
1. 欣赏图片:美妙的圆
2.思考:圆的面积怎样计算?请同学们拿出半径10厘米的
圆片,谁能告诉大家,你会计算
这个圆的面积吗?(引导学生说出文字公式、字母公式、列出算式。)
3.画一画。你能在这个圆内画一个小圆吗?试试看?(学生画圆形,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
困
难的学生。)
4.算一算。你能算出小圆形的面积吗?说一说。
5.猜一猜,剪一
剪。如果用剪刀剪去小圆,可能会得到什么图形?象图几呢?把剪出的图形
举高,让大家欣赏一下。揭题
板书:环形
思考:图1和图3为什么不是环形?(环形有两个同心圆)并粘贴图片。
强调:从一个大圆里去掉一个小同心圆就得到了环形。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环形?学生举例,课件演示。
2.数一数:环形有几个圆?环的宽度是什么?
认识环形的特点:有两个同心圆,环宽相同。
3.环形的组成:小圆、大圆、小圆半径、大圆半径。(课件演示)
4.环形的面积。由
圆的面积引出环形的面积。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手中环形的面积。讨论:
怎样才能算出手中这个环形的
面积呢?4人一组讨论。
5.探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先板演,再探究谁的计算方法最简便。
师:演示从一个大圆面积里去掉小同心圆的面积就是环形的面积。先求出外圆和内圆的面积,
再
求出环形的面积。还可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环形面积的简便算法,并用字母公式
表示。
思考: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6.实践。判断。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得到一个圆环。( )
(2)一个环形,外圆半径是4厘米,内圆半径是2厘米,计算这个环形的面积列式为:
3.14
×4 -3.14×2 ( )
7.一个铁环。它的内圆半径是10厘米,外圆半径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你能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半个环形:R=10厘米,r= 6厘米)
2、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米,中间是
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花坛,其它是草坪。草
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3.在一个直径是4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1米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动手操作:5人一组,团结协作,制作五环。(通过课件讲解五环的意义,渗透爱国主义
教育。)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说一说。
(五)、作业布置
练习十六 第4题。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节课板书设计内容是:
环 形 的 面 积
大圆面积 — 小同心圆面积 = 环形面积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确定起跑线》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5—76页
二、教材简析
《确定
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
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
。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
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
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
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
1、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学习“现实中的数学”。
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
间,引导学生开展自
主性的数学活动。
3、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
4、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让他们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应用
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跑道长度的过程,明确“跑道内外圈的长度不同是因为弯道的构造决定的”,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是由
同一圆心不同半径的
半圆构成,外圈半径大,外圈比内圈要长”,了解“跑道宽
度相同,相邻跑道长度的差就相等”,从而学
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
纳等数学活
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加深体会数学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
际问
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
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田径场
跑道的结构,通过转化为计算圆的周长,从而能正确
计算起跑线的位置,理解起跑线设置原理。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
的设置与什么有关,感受数
学模型与生活的联系。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初步感知跑道结构。
师:课前大家了解了跑道的有关知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跑道的结构。
预设1:两边可以看成是半圆,中间是长方形。
预设2:有弯道和直道。有1道一直到8道。
【设计意图:跑道虽然是学生们现实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但对于跑道的
结构,即由两个完全
一样的半圆与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组成,多数学生并不了解,
只有在充分了解跑道结构的基础上,学生才
能探究确定起跑线的问题,教师要注
意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也是就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种连接并非
单纯的知识
上的连接,也可以是认知经验上的连接。】
(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100米与400米起跑线画面,让学生观察不同之处。
2.与学生聊一聊比赛中公平的话题。
3.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
公平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引入应该要突显出它的价值,采用适当的方式,如形象
直观的画面引入比谈话法
的效果要好,从视觉上更容易让学生看出比赛规则的不
同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
那么,各跑道的起跑线具体在哪个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起跑
线问题。板书课题:确定起跑线
(三)引导探究,确定起跑线。
1.初步研究起跑线的大概位置
师:你打算从第几跑道开始研究啊?
师:我们习惯上按顺序研究,先研究最靠里的第一和第二跑道。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选择研究顺序,给学生渗透一种研究问题的数学思想方
法与研究策略。】
2.出示跑道图并标明第一和第二跑道的数字。
3.要使他们跑得一样多,我们应该往前移多少米呢?
3.课件演示:这个差距就是外圈两个弯道组成的圆与内圈两个弯道组成的圆
的周长差。 初步研究起跑线的大概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第二跑道的起跑线所在
的位置就是相邻两跑道的
长度差。分组讨论,进一步研究如何求得长度差。学生
会得到以下两个方法:
1.差=(2半圆(外)+2直)-(2半圆(内)+2直)
2.差=圆(外)-圆(内)
重点得到第二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差距就是外圈两个弯道组成的圆与
内圈两个弯道组成的
圆的周长差。因为内外两跑道的差距和直道没关系,只和弯
道有关,弯道的差就是两个跑道的差。 之后给出相应的数据,学生计算出结果是7.85米。而后询问第三道呢?更
多道呢?引发学生的验
证和讨论。进一步巩固所学。通过对公式进行变形得出最
终结论
d外x3.14-d内x3.14
(d外-
d内)x3.14也就是跑道间的距离的2倍乘3.14。
最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探究
思路,首先,把它转化成数学问
题,再通过数学的解题方法得出结论,再把结论加以推广得出普遍的规律
。最后
再把规律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应用解决400米的问题,留给学生课下探究的空
间-20
0米的起点如可确定。
回顾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也发现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我有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再汇报。意在不知从何开始就“到
此结束”。用部分学
生的想法替代了全部学生的思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式
是否面向了全体还有待改进。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
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
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百分数
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
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
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
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
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说教法
《数学课
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
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
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
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
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
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
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
学来源于生活,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
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
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
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理解百分数的读、写
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
化百分数的
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说学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
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
力和自学能力。
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
步的创新能力。
说教学流程
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
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
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
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
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
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两条信息: ① 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11%; ②
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 问: 喝
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
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
年级
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1)、学生先自由看书;(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
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修了一条路的35。(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 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 2% 120% 90% 10%
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
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
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
)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
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
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
你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
主要总结三个方面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2、百分数与分数
的区别是什么?3、百
分数的优点是什么?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说课稿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是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
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同分数小
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
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是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例1、例2是
教学小数
与百分数的互化。教材联系了百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突出“先把小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或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化成小数”这一转化规律和转化过程,引
导学生归
纳概括出小数、百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应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小
数之间的互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简便方法及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学生掌
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
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二、以人为本,说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引
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尝
试探究的积极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三、以探为主,说流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
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
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
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
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程
序:
(一)复习旧知,情景引入课题。
“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童话故
事,在故事中设计了帮助
主人公比较25、42%、0.45的问题,然后引出课题。
(二)大胆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
易,将未知转化为
已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1)准备题。
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0.2
1.5 0.375 1.25
②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225
21100 78 35
③把下面各数写成百分数.
71100
120100 250100 12.5100
通过以上的练习,为学生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打下了基础。
(2)学习小数化成百分数,教学例1。
活动一:
①出示尝试练习后先让学生说说0.13, 2.6,
0.875的意义是什么?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小
数与分数的联系,为突出转化过程进行铺垫。
②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联系以前的知识,可以先把小数怎么办?之后让学
生动手尝试,(
做不出来的学生可先看教材例1)汇报结果时突出每道题的转化过程。
活动二:完成P107的做一做,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三、引导学生观察,用自
己的话总结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简便方法。(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并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右移两位与
添百分号的关系。
学生有了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
引
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落实。
(2)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
活动一:学生学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出示例2后组织学生
小组讨论百分数化成小
数的方法。之后每组先选代表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集体讲评。
活动二:完成P108做一做,并思考如何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学生口述,教师板
书。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
次进行设计。先出现小
数与百分数之间互化的题目,再出现比较有分数、百分数、小数混合的题目。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
出发,尽可能地向他们
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
本知识和
技能,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率》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百分率》。
百分率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
的基础知识。百分率
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
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
学习利息、成数、折扣等知识的基
础,可以说,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百分率”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为: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理解公
式中乘100%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鉴于上述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
点应该是:理解百分率的含义,
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运用“百分率
”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整体设计思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本课设
计将以一个“疑”字为主线,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析疑”——“释疑”——“
再疑”等环节的
设计,让学生经历百分率的认识、理解、运用、再认识、再运用的过程。本课的
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致力于培养
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
识和质疑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设疑
美国发明家爱迪
生的肖像。爱迪生的名言:“我成功的秘诀就是:一份的灵
感加上九十九份的汗水”。
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成功来自不易等等)
从这句名言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例如:把“成功”看作是100份,那么“灵感”就占它的1份,“汗水”就占它的99
份。“灵
感”占“成功”的几分之几?“汗水”占“成功”的几分之几?等等。)
(二)、处理信息,自主探索——析疑
1、理解合格率
“合格零件占零
件总数的百分之几”,这个百分之几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
做零件的合格率。(板书课题)合格率怎么求
?
合格零件÷零件总数
合格率是百分率中的一种。对于求百分率的计算,我们通常采用固定的格
式。(板书
合格率=合格零件数零件总数×100% )。 乘100%突出了结果是
百分数的形式。
按照固定格式,如何计算张明生产零件的合格率呢?
2、理解百分率
A、生活中关于百分率的计算还有很多,如:
(1)一批树的成活率是95%。
(2)昨天,我团医院职工的出勤率是99%。
(3)某县种子推广站,经试验,一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是96%。
(4)小麦的出粉率是85%。
提名说说“成活率、职工的出勤率、发芽率、出粉率”所表示的意义。
B、小组合作,完成求百分率的公式。
合作注意事项:
①由组长分工,每人独立完成一个公式(四个公式剪成四张纸头);
②和组内成员交流:你所完成的百分率公式的意义。
要能够说出成活率,出勤率,发芽率,出
粉率所表示的意思。课件演示(每
个公式后面附一道求百分率的题目)
(三)、全班交流,联系生活——释疑
1、全班交流
围绕小组合作的问题,全班进行交流,理解百分率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教
学评价。
2、联系生活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求百分率呢?能举例说一说吗?
3、小结本课:通过本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交流,较好地帮
助学生解释了心中的疑问。数学模
型经常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要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这一环节让
学生觉得
学习数学是很有用、很有趣的,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进一步帮助学生消除
了疑问
。)
(四)、开放练习,拓展提高——再疑
1、比一比
①我团中心小学共有学生800人,昨天因病有8人没有来上学,昨天的出勤
率是多少?
②团中心小学昨天到校上课学生有792人,还有8人因故没有来上学。昨天
的出勤率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什么是出勤率,出勤率是怎么求的?并说一说解题的
思路。
¤
两题都对的请举手,对一题的请举手。
现场统计“计算的正确率”是多少。
2、辨一辨
练习二十三第三题(略)
3、玩一玩
百分率不仅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很大,其实,很多成语里也包含着百分率的
计算呢?如
成语“十拿九稳”,谁能用百分率来表示它的意思?
“百分之九十”。
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些能用百分率表示的成语,给同学猜猜。
(预设:“百发百中”
、“百里挑一”、“九死一生”„„)(设计意图:
上述三个环节既巩固了新知,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同时,还促进了学
科的整合。)
4、试一试
有含糖10%的糖水400克,如果再加入50克糖,这时糖水的含糖率是多少?
(这一环节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使他们再次产生了疑问,让
他们觉得数学学习是富有挑战性的。“试
一试”不要求在本课解决,让学生带着
疑问走出课堂„„)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时要
教学第93页例3,并进行相关的训练。这是在学过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及一般分数应用题解
答方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深入的拓展应用性学习,可以
看作是前段落分数应用题教学的巩固与深化,
也可以视为体现数学教学学以致用
的重要环节。其内容与实际生活比较切近学也比较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
作为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小学数学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
知识传
导、能力培养、情感激励及其习惯养成等任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设定了
如下内容
的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类型之一——“求
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本题型特点、解题思路和运算方法,培
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概括总结、实践应用等多种技能。
(2)过程方法目标:教为主导,充分体现教师组织、点拨
、合作的角色定
位;学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运用已学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及一般分数应
用题的解题方法,温故而知新从而探索新规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着眼非智
力因素培养,使学生感悟到真知来自于生产
和生活的实践,学以致用之中有无穷的快乐,从而焕发学生探
索规律、获取新知
识的热情和兴趣。
3、重点难点:
一堂课教学重点的设
定,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本
着突破基本环节的原则设定。作为一种应用类型的
例题教学及其训练课,本节课
教学的重点应是: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
题”的解答思路和运
算方法。
而教学难点的设定,则要从“教材”与“学生”两相关联的
角度,主要考虑
学生“学”的实际来确定,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是:帮助学生把握此类应用
题“类”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该类习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是在引导学生自如地应用旧知识,探索解决新
问题的途径和方
法。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的总体教学思路,拟分环节采用如下教学
方法:
1、铺垫孕伏法: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顾,既让学生重温分数、百分数、
小数互化的方法,又为后边教学新课,由“一般
分数应用题”到“百分数应用题”,
设置类比、迁移的情景。
2、分析讲授法:教者出示
例题后,参照一般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引导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未知数量及其问题,揭示其中
等量关系,列算式分步
运算并答题。
3、归纳总结法:在讲授例题、直观演示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例子”中
“得法”,参照以前所学“一般分数应用题”解法,梳理总结“百分数应用题”<
br>解答思路及步骤。
4、练习巩固法:在讲解例题,并引导学生总结、从“例子”中得法的基础上
,
教者及时出举相关同类型基本题目,及其较有难度的变式题目,组织学生及时练
习巩固。
三、说学法:
注重学法指导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提高数
学教学实效的根本途
径,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拟努力落实学法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养成习惯,并激发学习
兴趣。具体说来,主
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温故知新法:在复习提问、口答运算、读题列式,做铺垫式练习的
基础
上,拓展引申出新问题,展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新思路、获得
新知识。
2、自主尝试法:在例题讲解之前,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作尝试式解答。在
例题讲解之后,
及时让学生进入自我独立解答实践。在总结归纳时,也能多给学
生机会。
3、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观察归纳发现等活动中,注意发挥
集体合作学习的威力,充分利
用班级优质生源带动全班的探究和学习。
4、课堂演练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多安
排不同形式的学生
演算活动,在例题讲解完毕之后集中安排有梯度的课堂练习,组织学生当堂练习,既消化所学新知识、形成能力,又借以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程序是体现教学理念,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本着温
故知新、讲练
结合、突出重点、自如拓展的基本思想,本节课我计划按照如下几个环节完成:
(一)激情引趣:这是本节课的前奏,让学生在欣赏中静心凝神,从而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节课
的顺利完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情景。
(二)铺垫孕伏:这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又是新课学习前的必要准备。
我先以发问让学生明确
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百分数”;之后又
以继续发问,让学生重温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
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
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我接着指出:为了比较数量的大小,常常需要把分数、百<
br>分数、小数进行“互化”,随即出示两道互化题目,指名让学生完成口答。接下
来我又出示了一组
生活中常见的分数计算及应用题目,让学生分析、思考,并指
名学生口头列式、上黑板演算,这样既复习
旧知识,又为新授课作必要的铺垫引
发。
(三)导入新课:我采用题型变换的方式完成,
指出“把复习2中的分数转
化成百分数,就变成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是多少
的应用题”,出示问题,导出新课,并板书课题,以问题情景引出下一环节的学
习。
(四)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板演。让学生揭示数量关系
,并在自己
的练习本上解答,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弄通学懂。这一
环节
要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以“学会”取代“教会”,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
获取知识,并且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2、与复习题2相比较,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顺利完
成例4后,及
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例4和复习题2这两种类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
让学
生小组合作讨论,然后指名回答,之后用课件展示比较结果------即相同点:
单位“1”相同,解
题思路相同。不同点:例4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百分数表
示,而复习 2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分数表示
。这样安排,既突出本节课教学的
重点,又拓展深化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及其口头表达的能
力。
3、转换问题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作答。将例题改编成“求比一个数少<
br>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解答。这是例题教学的进一步拓展,
它是在刚学过“求
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后,抓住学生已有经验,
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探索。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又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应用题解答思路、方法作总体
上的归纳。让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指名回答之后,展示-------学习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br>是多少”。它和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是相同的,在
解答方法上也是一
样的,都是用乘法来计算。在解答时要找准谁是单位“1”的
量,谁是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直接用:单
位“1”的量×百分之几=百分之几相
对应的量 (让学生齐读出来,加深印象。)
(四
)巩固练习:做93页“做一做”(一人板演,个别辅导,后集体订正。)
基本教学任务完成后,出示练
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使当堂学习的知识
及时得以应用。这样既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进一
步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总结
评价:教者对当堂所学知识、题型特点、解答方法、注意事项等
作归纳,对学生表现作出简要评价。并再
次展示------学习了“求一个数的百分
之几是多少”。它和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的意义是相同的,
在解答方法上也是一样的,都是用乘法来计算。在解答时要找准谁是单位“1”<
br>的量,谁是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直接用:
单位“1”的量×百分之几=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让学生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六)拓展延伸:
通过组织有难度、有梯度的拔高练习,在分析解答过程中,
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
维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课本练习二十二第2.4题,要求学生课外完成
《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
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有关
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
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
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
统计的实用价
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
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习的方
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
生的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
br>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
的概括、分析能力
,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五、教学法分析
1、本堂课力争做
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
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
,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应用巩固等
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
了“数学来源于
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3、运用尝试法
。尝试的方法属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
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六、教学流程分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说喜爱的运动项目现场进行
统计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使数学
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
的材料与环
境。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
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 从条形统计
图中,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
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
4、 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课件,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
说说2个统
计图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
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
发表见解)
5. 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根据刚才的学习,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
多媒体现场直观生成扇形统计图,使学生通过实际感
受和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对扇形统计图
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说明了
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
而
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1.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这个扇形统计图与例题的扇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2)计算牛奶各种营养的含量。
(3)教育学生养成每天喝奶的好习惯。
这一环节使统计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应
用能力。
2.智慧闯关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
念。同时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
义和作用。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请你欣赏: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
精神。
3.课后作业
:请你当统计员:统计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制成扇形统
计图。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
议。
课后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的生活中,使课堂上的知识具有
更深厚的意蕴。